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6屆新高考歷史熱點精準復習中華文明的繁榮(隋唐宋元時期)政治:隋唐統一王朝國力強盛,民族往來和對外交往活躍,制度方面有重要建樹。自唐朝中期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最終演變為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宋元時期,多個民族政權由并立逐步走向統一,民族交融;中央集權加強,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實行分化事權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影響深遠。經濟:隋唐時期經濟繁榮。宋元時期江南經濟快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呈現繁榮的局面;紙幣的使用標志著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空前水平;對外交往以海路為主,海外貿易更加發達。文化:隋唐時期,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科技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影響深遠。宋代知識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階層壯大,推動了文化的高度繁榮。科技發明出現高峰,三大發明在此時期完成并外傳;理學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學藝術作品涌現。考向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一、隋唐時期的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政治制度①中央行政: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②地方行政:隋朝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變成道、州、縣三級;唐中期后設節度使,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官員的選拔與管理①選官制度:科舉制(隋朝確立,唐朝發展)。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②官員考核:由吏部負責,隋朝每年考核九品以上官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考核標準③監察制度:隋唐御史臺為監察機構;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巡回監察法律與教化編纂《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提倡禮治(《大唐開元禮》);推廣家訓民族關系①管理機構與制度: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和鴻臚寺;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②民族關系:各民族在大一統的條件下大交融、大發展;唐朝與周邊民族保持著良好的經濟文化交流關系,締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對外交往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由以陸路為主轉向以海路為主,經濟、文化交流活躍賦稅制度隋朝征收租調役;唐初實行租庸調制,唐中后期實行兩稅法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①戶籍制度:隋朝“大索貌閱”,重新核定戶籍;唐承隋制,戶籍三年一造②基層組織:唐設鄉里,城內設坊,郊外設村,實行鄰保制度③社會救濟:隋朝重視官倉儲備,提倡民間義倉積儲;從唐朝起,政府設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二、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北宋政治制度①中央:設二府三司分割相權,中書門下,樞密院分掌行政和軍事、三司分管財政②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增設通判,彼此制約;地方行政機構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③軍事制度:設樞密院與“三衙”分權;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崇文抑武;王安石變法時實行征兵制遼夏金元政治制度①遼夏金: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金朝基本沿襲唐宋制度,保持猛安謀克制②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設路、府、州、縣;驛傳制度官員的選拔與管理①選官制度:宋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元朝的官員選拔,部分保留蒙古傳統方式,1314年恢復科舉制②監察制度:宋朝中央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臺諫合一;元朝中央設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法律與教化①法律:宋朝編纂《宋刑統》《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②教化: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理學,深入族規、家訓之中,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變法與改革①慶歷新政:以整頓官僚機構為宗旨,因觸犯了官僚集團既得利益而失敗②王安石變法:加強國家的管理和控制,通過調控經濟、開源節流等手段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變法初期取得顯著成效,但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當,最后被廢止民族關系①兩宋時期:兩宋與少數民族政權有戰有和,以和為主②元朝民族政策:“行漢法”,又實行民族歧視和壓迫的“四等人制”,但不同民族交融加強;13世紀,蒙古三次西征引發民族大遷徙③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對外交往①宋朝:恢復了唐朝“海上絲綢之路”;海外貿易非常繁榮,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②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通暢。馬可·波羅來華,列班·掃馬前往西亞、歐洲貨幣與賦稅制度①貨幣:北宋出現紙幣——交子,元朝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②賦稅:宋朝征收兩稅和附加稅、代役金,派發徭役,王安石推行募役法;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①戶籍制度:宋朝戶籍分主戶和客戶。元朝戶口稱“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②基層治理:宋朝實行保甲制③社會救濟:宋朝以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如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影響深遠【歸納感悟】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點1.唐朝的藩鎮割據(2024·湖北卷)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鎮幕僚述及本鎮節度使更替時稱,朝廷要么立刻任命親王遙領節度使一職,要么擱置數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鎮推舉的節度使。而具體的任命,通常由宦官傳達。這說明此時(
)A.藩鎮的獨立性受限 B.官員任免程序規范C.外重內輕局面出現 D.宦官權力有所擴大√答案:____命題立意本題以藩鎮節度使更替時朝廷的任命方式和程序切入,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權解題關鍵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藩鎮節度使更替時的兩種方式,一種是朝廷立刻任命親王遙領節度使一職,此方式便于皇帝管理;另一種是擱置數月之后,正式任命本藩鎮推舉的節度使,這說明朝廷握有藩鎮節度使的任命權。兩種任命方式都需要獲得中央的許可,受到朝廷的干預,說明藩鎮的獨立性受限A2.唐代的民族政策與邊疆治理(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上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
)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A
解析:根據材料“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唐朝對民族地區實行了靈活的政策,充分兼顧了民族地區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自治權利等,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往政策,不是唐朝直接去治理邊境的民族地區,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唐朝經濟政策調整的相關論述,排除C項;“因俗而治”指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和社會發展狀況實施統治或者管理,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3.北宋集權措施(2023·山東卷)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為天下者,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這表明張載主張(
)A.擴大地方權力 B.恢復郡國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機構 D.簡化官員選任程序√答案:____命題立意本題依托理學家張載關于北宋集權利弊的分析,考查宋朝中央集權的加強,以及立足特定時空背景,準確理解史料信息及客觀闡釋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張載認為,若一切都由中央政府來管,必有許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實行“封建”,擴大地方的權力A命題總結:高考命題突出對秦漢至唐代中樞權力機構演變、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及區劃沿革的特點、評價的考查,以及對宋代政治制度變革與國家治理特點的理解認識,還要注意少數民族政權與中華民族的相互影響。唐朝的邊疆治理唐朝邊疆管理的主要機構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唐朝民族關系特點①唐朝的民族政策開明、靈活②唐朝與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其中唐朝居主體地位③交往范圍廣、交往程度深和雙方影響程度深④各民族的發展促進了邊疆的開發,也促進了唐朝邊疆的擴大⑤和平往來是民族關系的主流1.唐中宗不經中書、門下而自己封拜官職時,因自感心怯和難為情,故他裝置詔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發,而改用斜封,所書“敕”字,也不敢用朱筆,而改用墨筆,當時成為“斜封墨敕”,此途徑所封官員,時人稱為“斜封官”。這說明(
)A.唐代三省六部制形同虛設B.三省六部制對皇權有約束C.“斜封官”不具有權威性D.唐中宗破壞了三省六部制√B
解析:唐朝時期,在三省六部制下,封拜官職需要經過中書、門下,唐中宗不經中書、門下而自己封拜官職時自感心怯和難為情,采取“斜封墨敕”的做法,表明三省六部制對皇帝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性,B項正確;唐代三省六部制是重要的中樞行政制度,并非“形同虛設”,排除A項;“斜封官”雖然與通常的任官程序不符,但其任命仍然是有效的,并非“不具有權威性”,排除C項;唐中宗只是在個別情況下違背了某些程序,三省六部制依然發揮其制度性作用,不能說遭到破壞,排除D項。2.(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范仲淹等以“后無過不可廢”,跪求奏對。仁宗遣宰相呂夷簡告知他們皇后應廢的理由。事后,孔道輔等遭貶黜,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員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權威C.御史與諫官職能有混通趨勢D.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C
解析:材料表明,宋仁宗廢后遭到御史和諫官的反對,最后御史和諫官受到了懲罰,并且皇帝對御史和諫官的職能進行了限制,不允許他們“相率請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臺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材料中的現象體現出御史職能與諫官職能出現混通趨勢,故選C項。皇帝并不是因為御史和諫官置疑家事而對其加以貶黜的,排除A項;材料說明皇帝有絕對的權威,B項無從體現,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宰相職能的變化,且“已淪為”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3.(2024·濰坊三模)下表是史書中關于唐朝與少數民族絹馬貿易的記載。據此可認定,當時(
)出處記載《全唐文·賜突厥璽書》國家舊與突厥和好之時,蕃漢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國家買突厥馬羊,突厥將國家彩帛,彼此豐足,皆有便宜《新唐書·食貨志》時回紇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與中國(唐朝)婚姻,歲送馬十萬匹,酬以縑帛百余萬匹。而中國財力屈竭,歲負馬價《新唐書·崔從傳》黨項互市羊馬,類先遺帥守,(崔)從獨不取,而厚慰待之,羌不敢盜境A.絲路通暢便利商品交流
B.國家強化對邊疆的治理C.政府主導開展絹馬貿易
D.民間貿易受到嚴格限制√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朝與不同少數民族的絹馬貿易是由國家層面進行的,即政府主導開展絹馬貿易,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絹馬貿易,未涉及絲綢之路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絹馬貿易,不屬于邊疆治理的措施,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體現民間貿易受到嚴格限制,排除D項。4.元順帝時,全國有驛站1500多處,為維持驛站的運行,特設站戶。每站約200戶,全國約30萬戶。站戶固定在驛站上,負責供應驛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飲食。該制度的實施(
)A.適應了國家疆域的統治B.創新了邊疆治理的模式C.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弊端D.埋下了政治動亂的隱患√A
解析:元朝建立驛站制度,遍設驛站和站戶,意在保障交通和使臣往來,有利于加強大一統國家的內部聯系,保證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適應了國家疆域的統治,A項正確;秦漢時期就已經設立驛站,這不屬于治理模式的創新,排除B項;藩鎮割據是唐朝的地方隱患,“解決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驛站的設置總體上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穩定地方秩序,元末政治動亂的根源是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排除D項。考向二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一、隋唐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生活農業唐朝時期,曲轅犁、筒車等生產工具發明和使用,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并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手工業定窯始建于唐朝,唐宋時期,工匠制造出支釘商貿與城市①商業:都市商業和農村集市(草市)貿易發展;城市中坊市分開并有時間限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②信貸: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飛錢”③絲綢之路:唐中期以后,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漸趨下降;唐宋以后,海上貿易興盛,中國出口商品有絲綢、瓷器、紙張、茶葉等④城市:隋朝興建洛陽城;唐都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經濟重心南移隨著大運河的開通,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南方經濟發展迅速,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交通、醫療①交通:隋朝開通大運河,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②醫療:寺廟病坊收治病人;孫思邈著《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二、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生活農業①耕作制度: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相當普及,有些地方還可以一年三熟②經濟結構:出現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③經濟作物:棉花在內地種植,元朝時得到大力推廣④邊疆開發: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發展手工業宋朝制瓷業發展,出現五大名窯;元朝燒出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的寫實風格;元朝黃道婆改進了棉紡織技術。礦冶業發展,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印刷業推動了文化的普及,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商業與城市①市場:宋朝基層市場蓬勃涌現,官方榷場貿易和民間貿易發展②對外貿易:海外貿易繁盛,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國庫的重要財源③城市:宋代坊市界限打破,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朝的大都等城市興盛經濟重心南移戶口南多北少格局定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社會變化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交通與醫療衛生①交通:宋朝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到阿拉伯的舊路,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開辟長途海運航線;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以大都為中心的交通網。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取得重大進步②醫療:北宋出現針灸銅人的醫學教學模型,體現了中醫針灸學臨床實踐與教學的發展水平1.唐朝的商品經濟(2024·全國甲卷)《齊民要術》提倡在市場附近種植速生樹種以獲利。隋代長安大量屯兵,出現“樵貴帛賤”的現象。唐中期“京師苦樵薪乏”,后期百姓甚至砍伐桑樹,運到市場上“賣作薪蒸”。上述現象表明隋唐時期(
)A.重農抑商政策廢弛 B.都城能源問題突出C.自然生態環境好轉 D.市鎮經濟開始崛起√答案:____命題立意本題以隋唐時期城市柴薪缺乏設置問題情境,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以及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的關鍵能力解題關鍵隋代都城長安因為大量駐扎軍隊,城市人口劇增,燃料不足,導致出現“樵貴帛賤”的現象;唐中期,“京師苦樵薪乏”,即都城也出現柴薪缺乏的問題,到了唐后期,百姓甚至不惜砍伐桑樹,運到市場“賣作薪蒸”。這都反映了隋唐時期都城燃料缺乏、能源問題突出的現象B2.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與政權建設(2023·山東卷)下圖為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的變動是為了(
)A.減少制度變革阻力B.拓寬財政收入來源C.促進中原地區民族交融D.緩解關中地區經濟壓力√D
解析:由示意圖可知,西漢京畿區在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一帶,而隋京畿區向東擴展到了以洛陽為核心的地帶。隋朝時,人口大量增加,南方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并趕超北方,隋京畿區東擴,加之大運河的修建,有助于緩解關中地區的經濟壓力,故D項正確。隋京畿區東擴,有打壓關隴集團政治勢力、減少制度變革阻力的考慮,但這不是其變動的主要原因,A項錯誤;隋京畿區的東擴是為了緩解關中地區經濟壓力,與“拓寬財政收入來源”無關,B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民族交融,C項錯誤。3.宋元時期經濟的發展(2024·湖北卷)元英宗即位初,中書省奏議:南宋故地納入版圖四十余年來,有田地的納地稅,做買賣的納商稅,此外別無征發,比北方的漢人負擔要輕;田多的富戶們,有的一年收二三十萬石租子,納的官糧卻輕。據此可知,元朝前期(
)A.抑制土地兼并 B.優容江南經濟C.簡化賦稅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江南地區的民眾與北方的漢人相比,賦稅負擔相對較輕,這表明元朝前期對江南地區有一定的經濟優惠政策,即優容江南經濟,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關于元朝前期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或措施,A項錯誤;材料只是描述了江南地區的賦稅種類和民眾的負擔情況,并沒有提到賦稅名目的簡化,C項錯誤;材料提到了南宋故地(即江南地區)的賦稅征收狀況,但并沒有涉及南人地位的變化,D項錯誤。4.宋代社會的變化(2024·山東卷)下圖為《宋史·王獵傳》中的相關記載。王獵的經歷反映出宋代(
)王獵,字得之,長垣人。累應進士不第,乃治生積錢,既而嘆曰:“此敗吾志也。”悉以班(分發)諸親族。慶歷用兵,詔求遺逸,范仲淹薦之,得出身為永興藍田主簿。……A.士人價值取向發生變化
B.傳統觀念制約階層流動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經濟發展影響選官方式√答案:____命題立意本題以宋人王獵從業變化為切入點,考查宋代社會的變化,旨在考查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解題關鍵王獵“累應進士不第”后選擇“治生積錢”,還感慨經商違背自己讀書投身仕途的志向;積累財富后,將其全部發放給親族。在慶歷年間,因范仲淹推薦而入仕,任永興藍田主簿。這說明宋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制約了階層流動B命題總結:高考命題多運用圖文材料,突出對隋唐宋元時期經濟制度、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影響的考查,還會與政治、社會階層、社會生活等方面聯系進行綜合考查,理解認識經濟繁榮體現的時代特征。唐宋經濟制度變遷的特點私有制的發展唐初實行均田制,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據主導地位。在手工業和采礦業中,官營不斷縮小、民營日漸擴大也是私有制不斷增強和發展趨勢的反映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租佃制成為最基本的生產關系。地主與佃農是租佃契約關系,佃農是國家的編戶齊民。在手工業中,唐代官營手工業出現了從勞役制向雇募制過渡的趨勢。在宋代,雇募制成為了普遍方式國家干預的減少國家越來越多地退出經濟的直接經營,把更多的經濟空間讓渡給民間。在政府物資調配、專賣等領域中,國家開始更多地吸納商人的力量國家更多使用經濟手段管理在專賣、對外貿易等活動中,都體現了唐宋政府對經濟手段和經濟效益的重視1.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飲茶風俗逐漸從南方蔓延至北方黃河流域。“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該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
)A.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B.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C.南方城市商業活動興盛D.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B
解析:材料中南方的飲茶之風逐漸影響北方,并有大量茶葉從江淮運送到京邑,這可以反映出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B項正確;僅據材料無法看出南北方經濟發展水平,無法得出A項結論,排除;材料主旨是南方飲茶風俗蔓延到北方,并未涉及南方城市的情況,排除C項;開放包容多指本土積極接納吸收外來文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2.(2022·山東卷)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昇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衡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號墓絲麻織品、浙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伯澐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
)A.海上絲路貿易興盛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化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分布在南方,說明宋代南方紡織業較發達,由此可推斷當時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故B項正確。材料僅涉及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的分布,不能判斷這些紡織品的銷路或產地,無法說明海上絲路貿易的情況,排除A項;宋代以前,中國衣料材質有絲、麻、棉等,因此衣料材質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南北方紡織技藝孰高孰低,排除D項。3.(2023·湖北卷)宋代依據有無田產,將全國戶口分為主戶和客戶。下表是北宋寶元元年(1038)和元豐元年(1078)三路主戶、客戶的統計數據,表中客戶比率變化反映(
)政區戶別年份寶元元年元豐元年荊湖南路主戶456431475677客戶354626395537客戶比率0.4370.454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經濟差別擴大C.商品經濟發展加快 D.貧富差距逐漸縮小政區戶別年份寶元元年元豐元年荊湖北路主戶350593280000客戶238709377533客戶比率0.4050.574江南東路主戶902261926225客戶171499201086客戶比率0.1600.178√A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北宋寶元元年(1038)到元豐元年(1078),荊湖南路、荊湖北路、江南東路的客戶人數都呈現出增長的趨勢,且沒有田產的客戶占比逐漸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導致土地兼并較為嚴重,客戶比重上升,主戶比重下降,A項正確;材料僅有不同地區人口的統計數據,沒有對不同地區間經濟發展進行比較,無法得出“地域經濟差別擴大”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強調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的主戶和客戶,屬于農業經濟中的封建租佃關系,與商品經濟無關,排除C項;土地兼并推動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排除D項。4.(2024·菏澤一模)元代,舶商、海商成為從事海外貿易商人的專稱,經營海外貿易的顯赫家族有沙不丁、橄浦楊氏、泉州浦氏等。至元二十三年(1286)制定的“市舶則法二十三條”,涉及舶商、海商的條款占絕大多數。這體現了(
)A.統治者對海外貿易嚴格限制B.私人海外貿易有了較快發展C.外貿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財源D.朝貢貿易是海外貿易的主流√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元代私人海外貿易有了較快發展,為了規范海外貿易,元代制定了“市舶則法二十三條”,B項正確;元代制定了涉及舶商、海商的條款法則,但材料未體現其內容,無法得出“統治者對海外貿易嚴格限制”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元代財政狀況,不能說明“外貿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財源”,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朝貢貿易的發展情況,不能得出“朝貢貿易是海外貿易的主流”的結論,排除D項。考向三思想與文化的交流傳播一、隋唐時期的文化交流與傳播文化交流①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密切了中國與古印度之間的關系②鑒真先后六次東渡,歷盡艱險到達日本傳授佛法隋唐傳統文化思想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唐朝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科技唐朝造紙術西傳;出現雕版印刷術;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隋唐傳統文化文學詩歌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詩體完備,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反映了時代風貌藝術①書法:不斷發展,楷書、草書流行,大家輩出②繪畫:進入繁盛階段,題材廣泛,風格多樣③其他:石窟藝術繁榮;樂舞受西域與周邊鄰國影響較大二、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思想與文化思想①程朱理學:認為“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人生目標是“存天理,滅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②心學:主張“心即理也”“發明本心”,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科技①宋朝: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在宋朝基本成熟并西傳,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許多科技成果②元朝:郭守敬編訂《授時歷》;王禎編撰《農書》文學藝術①宋詞: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權并立、文人對國家分裂的悲憤;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②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③話本:宋元時期,城市中說書演出非常盛行④書畫:出現一大批書法家、畫家。山水畫成就突出,風俗畫描寫市井生活教育史學①教育:宋代書院產生和發展,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②史學:宋代以文立國,統治者重視史學事業,建立了較為完備的修史機構,制定了較為健全的修史制度1.唐代的社會風尚(2023·全國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____命題立意本題以唐代中后期的詩歌風格為切入點,考查唐代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之間的聯系解題關鍵安史之亂后,北方社會動蕩,而南方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穩定的地方秩序為唱和詩歌的出現提供了必要條件A2.宋代的刻書風氣(2023·全國乙卷)南宋時書籍流行,文人刻書蔚然成風,如陸游、范成大、楊萬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間,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師友、鄉賢的著述,地方官學、民間書院等亦以刻書為己任。這有助于(
)A.士族階層的出現B.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C.科舉制度的興起D.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D
解析:南宋文人士大夫、地方官學以及民間書院都熱衷于刻書事業,客觀上有利于知識傳播和儒學世俗化發展,有利于推動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選D項。士族階層出現于兩漢,衰亡于隋唐,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就已確立儒學正統地位,排除B項;隋煬帝時,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排除C項。3.宋代儒學(2022·廣東卷)魏晉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宋人李覯認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張載認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虛幻的,與“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覯、張載主張(
)A.儒法并用以維護君權B.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C.復興儒學以回應挑戰D.雜糅佛道以構建理學√C
解析:李覯認為“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說明佛道傳播使儒學教化功能下降,張載認為佛道“與‘吾儒’水火不容”即佛道與儒學不相容,這些都體現了儒學正統地位的動搖,儒家思想受到沖擊,故二人主張復興儒學以回應挑戰,重塑儒學正統地位,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儒、佛、道,未提及“儒法并用”,排除A項;考據學流行于明清時期,排除B項;D項與材料中佛道與儒家“水火不容”的觀點不符,排除。命題總結:高考命題突出從思想演變、儒學地位變化、佛道傳播的影響等方面考查隋唐思想演變的特征及影響,從宋朝的經濟、政治及社會環境等角度認識理學的形成及儒學的發展;從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的發展考查其特點及體現的時代特征。一、盛唐氣象下的文化特征艷麗明快的色彩既體現在唐三彩、銅鏡、絲綢織物、金銀器、敦煌壁畫等物質性文化上,也體現在盛唐詩歌中生動自然的情調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壁畫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大有壓倒諸天菩薩的不凡氣概;同時唐人率性,較少做作博大恢宏的氣勢唐都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雍容華貴的風度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佛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華貴的集中體現;觀賞牡丹成為當時時髦的娛樂活動,也是唐人風度的象征昂揚堅定與開放進取的精神風貌唐朝的時代精神,可以用開放、進取、尚武、多元等詞語進行概括,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選擇和較大的個人空間二、兩宋時期社會生活習俗和文化新變化的表現1.婚姻習俗:擇偶標準不像以前看重門第,一是看重金榜題名,二是計較婚姻關系的物質財富。2.飲食文化:北宋時,都城汴京是南北飲食文化的交流中心。3.服飾演進:在實際生活中,民間服飾相對寬松,五彩斑斕,基本不受約束。4.宗教文化信仰:中唐以前在以荊州為中心的兩湖地區受崇拜的關羽,自宋元開始成為全民信仰;福建、浙江等東南沿海地區盛行媽祖信仰。5.文化價值取向:從文人雅趣到市井風情,從貴族文化轉向平民文化,文化進一步世俗化、大眾化。1.唐天寶年間,高仙芝遠征中亞,將柘枝舞帶入中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ICU床旁患者安全管理標準操作流程
- 鄉鎮衛生院老年護理專項工作計劃
- 生物醫藥企業CTO新藥研發與成果轉化協議
- 高校科研項目財務專員的職責
- 美團跑腿業務合作協議書(含配送區域劃分)
- 虛擬貨幣交易市場風險控制協議
- 股權轉讓交易價值評估及分割協議
- 境外施工項目委托管理與工期延誤賠償協議
- 廢水處理藥劑研發與環保技術培訓服務協議
- 跨國商標法律服務及爭議解決方案合同
- 宣傳費用結算合同
- 護理文獻分享的課件
- 重慶十八中學2024屆八年級下冊數學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企業周年慶蛋糕定制協議
- 蘋果行業競爭對手分析分析
- 公安局指揮中心工作總結
- 林業創業計劃書
-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護理查房
- 量子計算芯片技術
- 電子元件考題及參考答案
- 國家開放大學(中央電大)報名登記表(附填寫說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