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案例分析_第1頁
城市設計案例分析_第2頁
城市設計案例分析_第3頁
城市設計案例分析_第4頁
城市設計案例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城市設計案例分析

分區級廣州科學城廣州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的特大型城市、中國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廣東省省會,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交通樞紐,中國南方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廣州是中國最主要的對外開放城市之一,作為對外貿易的窗口,外國人士眾多;近年來自非洲和中東的外籍人士急劇增加,被人稱為“第三世界首都〞。是全國著名的華僑之鄉。【科研開發用地】1、凈容積率一般為1.2。科研機構用地的劃撥最少地塊規模為0.5ha。三、道路系統規劃路網形成一橫兩縱的結構,包括兩個層次:1、廣州高速公路、城市快干道、城市一級干道、城市二級干道。2、科學城內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步行道。3、廠房每500㎡設一個停車位。按500㎡的效勞半徑配設社會停車場,每個停車場的規模為200~250個車位。6、道路綠化隔離帶:高速路兩旁的綠帶寬度為100m,城市主干道兩旁的綠帶寬50m,科學城內干道兩旁的綠帶寬20m,次干道兩旁綠帶寬10m。在廣深高速和豐樂路兩旁,控制寬度不低于100m,以降低乙烯工廠對科學城的污染。3、標識科學城地圖設于五個出入口及管理效勞中心大樓附近地址查詢電腦系統設于管理效勞中心大樓的大堂。電子布告設于管理效勞中心大樓及國際孵化器大樓外墻,以傳達重要資訊、活動等。定點說明指示:將街道號碼引入建筑,并在各公共設施提供指示牌說明。警示指示:為了維護環境質量及平安,包括“禁止入內〞“禁止停車〞等。在科學城內道路交叉口提供完整的導向標識。辦公樓孵化研發中心廣州科學城綠軸藍軸景觀設計

綠軸是指由科學城中心區的兩個綠化廣場(中心區主廣場和市民文化廣場)串連而成的一條南北向的城市空間控制軸線。用地規模:3.81公頃

1、空間設計要求:廣場宜注重強調軸線感,采用較簡潔、嚴謹和對稱的西方園林風格;

2、綠地及硬地設計要求:軸線中間不宜種植大量高大喬木,宜以低矮灌木和草地為主;軸線兩側宜種植高大喬木設置大片硬地,形成樹蔭廣場,硬地和相臨建筑物應設有直通的的出入口。

藍軸是指結合科學城中心區的規劃排洪渠而設置的一休東西向的控制軸線。用地規模:8.16公頃。

1、蓄水壩的設置:須合理設置多處蓄水壩,以保證渠內的水量,蓄水壩宜與過渠人行通道合設,并綜合考慮景觀因素,

2、空間設計要求:宜采用中國園林式的設計手法,不注重強調軸線,講究自然和變化,形成曲折有致的岸線景觀;空間應人性化,呈開放性和休閑性于一體;

3、綠地設計要求:宜種植耐澇,耐濕的樹種,綠化層次宜豐富,高、中、低綠地宜穿插布置。

一、設計理念:

綠軸作為中心區的綠“肺〞,而藍軸作為中心區的的“動脈〞,連合周圍的山體公園,共同構成科學城中心區內厚實的生態環境根底。

〔一〕綠軸:綠軸景觀設計構思是以“科學〞為主題引喻出“科學之門〞—“科學之魂〞—“科學之光〞—“喜悅廣場〞—“交流廣場〞,形成一個景觀主軸、兩大庭院(溢香庭與篁竹庭)、5大系列主題廣場的景觀布局結構,同時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濃郁的文化氣息,整潔大氣的空間布局,到達“綠〞滿全軸的景觀效果。綠軸由中心區廣場和市民文化廣場構成

1、中心區主廣場:設計的構思來自于雙螺旋狀的DNA分子結構,即把科學城比喻成一個有機生命體,使規劃后的綠軸能象生命體一樣高效持續的運作。同時由北到南營造“科學之門〞“科學之魂〞“科學之光〞三個相互聯系的文化廣場,形成中心區主廣場的骨架。

2、市民文化廣場:廣場南端建筑是博覽會議中心,決定了廣場是給人們休息、觀景及文化交流的空間,即強調廣場的參與性、相互性。由北到分別設計有喜悅廣場與交流廣場。

〔二〕藍軸:

藍軸的設計理念是匠心于自然、傾情于濱水,致力于空間,表達“藍、水、園〞之景觀。即以智慧河為鏈節,串連各種形態的濱水廣場、自由浪漫的綠地、各式各樣的小橋、曲折流暢的園路,形成曲徑通幽、綠樹成蔭、水劃依依、清新自然的濱水景觀效果,到達達濱水近綠、親水休閑的成效。

二、

植物規劃設計:

(一)綠軸:

綠軸植物設計特色以闊葉喬木為基調,結合貫穿于綠軸的特色景觀林〔大樹之島〕,適當點綴欣賞喬木,并以規那么式種植為主,結合兩專類庭院〔篁竹庭、溢香庭〕的自然式種植,形成郁郁蔥蔥、四季變化、整潔大方、親切怡人的植物景觀效果。

〔一〕藍軸:

藍軸的植物設計特色是根據藍軸的特點,以自然式種植為主,植物選擇耐水植物與濕生性植物,水生性植物為主,結合開花喬灌木點綴,創造植物層次豐富的自然濱水景觀。

位于綠軸左翼的庭院空間--溢香庭位于藍軸水源處--畔泉亭地段級內蒙古喀喇沁旗錦山鎮河南小區一、區位與環境錦山鎮是內蒙古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河南住宅小區地處錦山鎮帶狀城區的中心地段的錫泊河南岸,用地面積16.44ha。用地現狀為城中村,房屋破舊,地勢不平,多數房屋平行錫泊河而建,使較多房屋被前排房屋遮擋。由于地勢高差較大,道路起伏,市政管線不易敷設,至今市政設施仍不完備。二、規劃思想立足于為普通百姓創造居住舒適、生活便捷、環境優美的住區,因地制宜的解決實際問題。居住小區容積率1.19綠地率30%居住小區建筑密度21.58%三、規劃布局小區級道路將小區分隔為6個地塊,分別為西端公建建成區、東端商業步行街及中部四個居住組團。每個居住組團的中央均為該組團戶外活動空間,以綠地為主的活動空間向兩側延伸構成宅間綠地而形成自由伸展的綠地體系。四、道路系統規劃小區通過周邊式環狀道路和林蔭步道有效的將汽車交通和步行交通別離開,依據居民出行方向及外圍城市道路狀況設置小區出入口。小區車行道路寬6m,林蔭步道寬1.8m。按每戶0.5個停車位進行規劃設計。五、綠化系統規劃小區綠地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手法,形成中心綠地——組團綠地——宅間綠地三級綠化系統,從而使綠地更均勻的接近居民。中心位置的帶狀綠地,主要種植高大的喬木,既美化了環境,又降低噪聲,提高生活品質,形成視覺通廊。六、步行商業街全長430m,由南北兩個鐘樓作為起止點。商業街建筑均為2層,底層層高為5.4m,二層層高為4.5m。商業街二層建筑平臺出挑2m,同時二層建筑外墻向里退了2m,因此留出4m寬的空間作為二層室外步廊,由空中步廊將各局部連接起來。商業內街的水池完整貫穿內街,作為商業行進導向的重要元素。區級南潯古鎮保護與旅游開展規劃南潯鎮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東部,居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腹地。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南連省會杭州,北瀕太湖,東接天堂蘇州,隔湖與無錫相望,西上直達南京。南潯鎮是千年文化古鎮,中國十大魅力名鎮,浙江省百強鎮,全國工業千強鎮之一。鎮上有全國文保單位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以及張石銘舊宅等古建筑群。一、規劃目標分三個層次:古鎮區整體風貌的保護控制、古鎮區重點地段風貌控制整治、單體文物點的保護控制。內容包括:各級文物古跡景點的保護,古鎮區各級保護范圍劃定,古鎮空間格局保護,古鎮風貌保護,古鎮區建筑高度控制和古鎮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統經濟的延續,古鎮區旅游開展規劃。二、保護規劃框架南潯保存完好的眾多的歷史要素,在物質空間形態上表現為節點、軸線和區域三個層次,通過這三個層次空間上的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南潯古鎮的傳統的地方格局,因此南潯古鎮的保護從點、線、面三個方面進行。1、節點——歷史景觀2、軸線——歷史風貌帶3、區域——風貌控制區4、歷史結構——生活空間三、保護范圍規劃分為三個層次:單體文物點、古鎮控制區、區域控制區。保護區級別面積ha占控制區面積%絕對保護區27.6625.77重點保護區45.7842.66一般保護區33.8831.57古鎮控制區107.32100四、高度控制規劃1〕現狀分析南潯古鎮控制區內建筑高度多數為一、二層,根本維持民居平緩、樸實的建筑風貌,建筑尺度多數與河、街尺度相協調。古鎮控制區內局部地段的建筑高度為三、四層,且分布較為混亂,有的嚴重影響文物點的景觀。古鎮區個別建筑到達五層以上,成為景觀障礙點,破壞古鎮的歷史風貌和傳統的空間尺度。古鎮區內還分布幾處水塔構筑物,其高度、風貌與古鎮風貌極不協調。2〕規劃要求絕對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內建筑高度控制為嚴格控制原有高度,新建或改建建筑高度控制為二層以下,一層檐口高度不超過3m,二層不超過6m,以滿足文物保護單位周圍地段和重點地段古建筑傳統風貌的保護要求。一般保護區內建筑控制為三層以下,新建或改建建筑檐口高度控制為小于9m。區域控制區內建筑高度控制為五層以下,建筑檐口高度控制為小于15m。五、用地調整規劃1〕現狀古鎮控制區內用地性質較為復雜,且布局雜亂。古鎮控制區內工業用地比重大,個別工廠嚴重破壞景觀風貌的連續性,不利于古鎮的保護。古鎮控制區內集中為旅游效勞的商業用地和娛樂用地較少,停車位明顯缺乏。2〕規劃要求重點調整百間樓河、東市河、南市河兩側古鎮建成區的用地布局。對工業用地作了調整,轉化為商業娛樂、餐飲效勞用地,增加停車點及停車面積。調整現狀局部綜合效益較低的用地性質,對其進行再開發,轉變為商業效勞、文化娛樂、博物展覽等為旅游業效勞的用地。在居住用地中挖掘新的有價值的文物性建筑,將其積極保護利用。利用原有居住用地間的局部棄置地,規劃新增綠地及休憩廣場用地,全方位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及居民、游客的生活、游覽環境。結合工程管線規劃,增加了市政公用設施的用地,主要為污水處理設施用地,從而為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土地和設備上的改善。選擇適當地點設置公共廁所,為游客及居民效勞。六、旅游開展規劃古鎮區分四大景區:百間樓水鄉風貌景區——主要是百間樓河沿線,表達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觀風貌。東市河古橋風景區——主要是東市河沿線,表達南潯古鎮的古橋風貌。南市河中西文化交流景區——主要是南市河沿線,通過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表達古代西方文化對南潯古鎮的影響。小蓮廟古典園林景區——主要是小蓮莊和嘉業藏書樓。七、百間樓環境整治規劃一、現狀分析全長500余米,門面約150間,沿河是條長街,臨街房屋大多前店后宅。此河段本是運河,元末筑城墻,成為城壕的一段。跨街建屋的檐廊式建筑是一大特色,沿河建筑大多只有二三進深,高度不超過兩層。而周圍新建的廠房、煙囪、水塔等建筑物高踞民居之上,破壞了傳統建筑群落整體的空間尺度,且與傳統建筑風格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古鎮景觀的完整性。局部居民將舊房改建翻修,外墻使用了面磚、瓷磚、鋁合金門窗等建筑材料,對街區的傳統景觀有很大影響。二、規劃思路及措施為保護百間樓整體風貌,所有新建和改建工程都必須由規劃部門嚴格把關,在高度、體量、色彩、形式及材料等方面做到與街區風貌協調一致。對形成視覺障礙的廠房、煙囪、水塔等建筑物,撤除或改造后賦予其全新的功能。也可栽種高大喬木予以遮擋或種植爬藤植物予以美化。局部沿河建筑立面采用的外墻磚、鋁合金門窗、不銹鋼欄桿、窗柵等應視情況予以撤除或改造。沿河兩側道路狹窄,為改善生活居住環境,并適應旅游開展的需要,規劃改為完全步行街,禁止機動車輛通行。路面原為石板路,現已多處改為水泥路面,應視情況予以恢復或局部恢復。非硬化地面均應種植綠化。對因歷史原因撤除或損壞的局部景點、景觀,應視情況盡可能的予以恢復,以加大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百間樓河道自然彎曲段的凸出部,在視覺空間上處于承前啟后的轉折部位。原建筑為二層鋼筋混凝土平屋面外廊式住宅,建筑風格與周圍環境很不協調。改造方案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在不破壞原房屋結構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改造,使其與周圍建筑協調一致,完成視覺空間的連續過度。撤除原磚砌水塔,新建兩層檐廊式建筑,保持沿街立面在空間形態和建筑風格上的連續性。鎮衛生院門診大樓為磚混結構建筑,立面與古民居群不協調。規劃關閉原沿河立面大門,另結合規劃道路另開門供救護車進出,以緩解道路交通矛盾。利用綠化予以遮擋,并對衛生院沿河立面圍墻進行改造,使之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整個百間樓地區原無制高點,游客沒有時機鳥瞰古河,故保存水塔,改建成觀塔。

旅游審美文化

7陸游;沈園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柴埠溪;情人巖

,如笛卡兒所說:“同一件事情可以使這批人快樂的要跳舞,卻使另一批人傷心的要流淚。〞如菊花中國與西方山水審美觀的差異是十清楚顯的。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中國哲學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一體〞,而西方哲學那么主張天人對立,物我對立。這種哲學觀念的差異,必然導致山水審美觀的分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