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十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與古代科技文化第35講百家爭鳴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頁
浙江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十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與古代科技文化第35講百家爭鳴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頁
浙江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十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與古代科技文化第35講百家爭鳴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頁
浙江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十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與古代科技文化第35講百家爭鳴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頁
浙江鴨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十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與古代科技文化第35講百家爭鳴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專題十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與古代科技文化命題時空定位第35講百家爭鳴考試要求:(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b);(2)孔子、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c);(3)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意義(c)。一、孔子和早期儒學——(b)1.孔子(春秋時期儒學創始人)(1)政治:核心是“仁”“禮”;希望統治者“克己復禮”,推行“德治”,從而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注意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2)教化:開創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主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注意人的全面發展,講授課程以六藝為主。(3)文化:整理“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樂》后來亡佚,成為“五經”);他去世后,言論被編纂成《論語》。圖示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關系2.孟子:(戰國時期——亞圣)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提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規范,發揮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并提出“君輕民貴”的原則,成為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礎。3.荀子(戰國末期)(1)主要思想:強調“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2)地位:廣泛汲取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微點撥“性善論”強調擴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惡論”強調用禮樂規范自己,通過后天接受教化以完善人格。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實本質是一樣的。4.孔子、孟子、荀子對儒學形成的貢獻——(c)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并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荀子廣泛汲取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內容。他們對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重要貢獻。二、其他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內容、影響——(b)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內容影響法家思想李悝經濟上:“盡地力之教”;政治上:主見用嚴酷的刑罰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起到了重大作用;漢代以來,其法治思想被汲取到儒學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商鞅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按軍功授爵;加強中心集權。經濟上:嘉獎耕戰,廢除井田制度韓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術”“勢”合一,將法家理論系統化;主見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嘉獎耕戰;主見“事異則備變”道家思想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樸實的辯證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崇尚自然,主見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莊子把“道”作為最高的原則,宣揚天道與自然無為;提出“齊物”的觀點墨家思想墨子學說主旨是“兼相愛、交相利”,還提出了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等講求實際功利精神的主見。貢獻主要表現在相識論和邏輯學方面漢代以來,漸漸湮沒失傳概念闡釋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二者的范圍不同,儒家的仁愛范圍狹窄,且主見“克己復禮為仁”,仍舊講究階級性;墨家的“兼愛”具有廣泛性,不分等級貴賤。前者代表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三、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意義——(c)1.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2.為中華民族供應了豐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3.標記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進入了第一個枝繁葉茂的時期。考點一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出現的社會環境(1)經濟根源:生產力發展,井田制崩潰,出現了多種經濟因素并存的局面,為學術文化的旺盛供應了物質基礎。(2)政治狀況: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諸侯割據局面出現,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各國競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3)階級關系: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困難,代表不同階級、階層的思想家層出不窮,“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學術下移,“學在官府”發展到“學在民間”,私學興起,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2.百家治國焦點的爭辯(1)人性善惡:孔子認為“性相近”;孟子認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認為“人性惡”。(2)如何處理人際關系①關于一般的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孔子提出“愛人”的主見,但講求等級;墨子提出“兼愛”的觀點,即互敬互愛,不分等級。②關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孟子從“人性善”的理論動身,提出了“君輕民貴”的觀點;荀子從“人性惡”的理論動身,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3)人與自然的關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老子認為人應順應自然。(4)如何治國:孔子主見“德治”;孟子主見“仁政”;荀子主見用“仁義”“王道”施政;法家實行“法治”;老子主見“無為而治”;墨子提出“兼愛”與“尚賢”。(5)在人生看法上:儒家主見主動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則主見“逍遙”的人生看法,主見避世,強調超脫。3.諸子百家思想的現實價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無類”等思想具有和諧意識,對于調整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具有主動作用,對今日提倡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鑒意義;孔子等人的教化思想為今日推行全民教化、素養教化供應了重要的理論依據。(2)道家的“無為”思想主見順應自然,對于增加環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價值;道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3)法家的法治、變革思想對當今中國的法制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4)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思想成為今日同等博愛、酷愛和平、敬重人才的重要思想來源。1.(2024·11月浙江選考)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意這個國家的須要的程度。”在春秋戰國國家走向統一的時代,講求“耕戰”,富國強兵,“滿意”秦實現統一的理論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抓題眼]材料中“耕戰”與“秦實現統一”是題眼所在,備選項中只有法家思想同時滿意題意要求。[析錯因]儒家講求“德治”,道家主見“無為”,墨家提倡“兼愛”“尚賢”“非攻”,都不是秦國實現富國強兵的治國理論,故可解除A、B、D三項。答案C2.(2024·4月浙江選考,2)先秦有思想家認為:“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這體現了()A.民貴君輕的主見B.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C.克己復禮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抓題眼]“國家政策應因實際狀況不同而適時變更,使其更具好用性、針對性”是史料的中心大意,也是題眼所在,凸顯功利性。[找錯點]“民貴君輕”“克己復禮”“精神自由”均與史料主旨不符,可解除A、C、D項,答案為B。答案B3.(2024·11月浙江選考)在中國思想文化第一個枝繁葉茂期,有思想家針對“百家異說”局面,認為人的相識應當力避“私(偏愛)其所積,生怕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生怕聞其美也”。其觀點旨在表達()A.提倡獨立思索精神B.不同學派應相互競爭C.汲取各家思想精華D.理論相識應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私(偏愛)其所積,生怕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生怕聞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們偏愛自己平常積累的學識,只怕聽到對自己學識的非議;他們憑自己所偏愛的學識去視察與自己不同的學說,只怕聽到對異己學說的贊美”。故答案為C。4.(2024·海南高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項中,最接近這一說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B.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C.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D.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說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說明白修身的重要性,故A項正確。考點二先秦儒學的家國情懷和民本意識1.先秦儒家思想家國情懷的內涵(1)仁愛思想。孔子主見“仁者愛人”,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孟子主見民貴君輕,統治者要愛民,得民心。(2)強調整體精神和群體意識。在儒家思想中,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民族利益和整體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倫價值。孔子強調“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孟子主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摯友有信”。強調每個人在社會人倫關系中的地位及其應盡的義務和權利。(4)注意社會秩序。孔子主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復禮,齊之以禮。(5)注意道德修養。追求精神境界和志向人格。儒家把“至善”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為最完善的志向人格。(6)強調修養踐履的重要。儒家認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儒家關注現實政治,具有理性精神。2.先秦儒家的政治主見(1)民本思想①出現的緣由:繼承西周“敬德保民”思想;生產力發展,勞動者地位提高在思想上的體現。②表現:孔子的民本思想:“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貴君輕、痛恨暴政和斗爭。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③實質: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維護“君”為中心的,并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動身點的,是一種維護統治的策略。④相識: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有其主動、合理的進步性特征,也有為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和利用民眾的工具性特征。(2)治國理念:儒家推崇“人治”,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強調道德感化,實行仁政,帶有民本思想,即所謂的“王道”。5.(2024·10月浙江選考)先秦時期,思想家孟子主見“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見“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他們的主見()A.都屬于春秋時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強調施政為民的主動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國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當時諸侯國國君接受答案B解析孟子主見“斯得民矣”,荀子主見“則莫若平政愛民矣”,都強調施政為民的主動性,故B項正確。觀點1民本理念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材料在早期儒家經典中,民本思想有較多的體現。《尚書》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子主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認為民貴君輕,又稱:“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問題:試歸納早期儒學的民本主見及對其本質的相識。答案“利民”“民貴君輕”“敬重民意”“君舟民水”是早期民本思想的不同內涵,但其本質上均是以維護君權為中心,并不是單純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動身點,是一種維護統治者利益的策略。觀點2先秦文化發展具有地域風格材料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尚儒學,是儒學的發展基地;齊地學術較為龐雜,陰陽五行學、道家之學、儒學都相當發達,楚地道學與辭賦最具特色;三晉以法家與游說之士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晉學術。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論,則以關東的齊魯三晉鄭衛周等地最為興盛。——摘自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問題:文化的地域性風格反映了怎樣的社會問題?答案學術的地域性從本質上反映了社會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封閉性及政治環境的分裂,是政治不統一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映。觀點3荀子禮法結合的國家治理觀材料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俱,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荀子·君道篇第十二》問題:荀子設想中志向的社會是怎樣的?答案由高素養或道德修養高的人,兼行德治、法治,禮法結合治理以實現志向社會。視角1百家爭鳴的地域性某思想家指出:“威勢獨在于主,則群臣畏懼;威勢分于臣,則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獨出于主,而不從臣出。”春秋戰國時期實踐這一思想最勝利的地區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據材料“威勢獨在于主,則群臣畏懼;威勢分于臣,則令不行”和“法政獨出于主,而不從臣出”可知該思想為法家思想,①屬燕國,與材料意思不符,故A項錯誤;②屬齊國,與材料意思不符,故B項錯誤;③屬秦國,商鞅和韓非的法家思想對其有深遠影響,故C項正確;④屬楚國,與材料意思不符,故D項錯誤。視角2韓非子的法制、公允理念(2024·浙江綠色教化聯盟學考測評)《韓非子》載:“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見,韓非子認為“治天下”應重在依靠()A.人情關系 B.倫理道德C.法制建設 D.禮樂秩序答案C解析韓非子屬于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C項正確。視角3儒學的擔當精神王敬川在《儒學的現代走向》中說,孔孟在到處“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論:(孔子)“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這反映了當時()A.儒學家具有經世濟民的擔當精神B.儒學低下的社會地位C.儒學家抱有重構倫理道德的愿望D.社會轉型的必定趨勢答案A解析依據題中關鍵信息“期月……三年有成”和“平治天下”可知,先秦儒學家有面對現實,勇于探究和擔當的精神,故A項正確;儒學在當時只是并未受統治者重視,并非社會地位低下,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儒學家產時變更社會的愿望,并非要重構倫理道德,故C項錯誤;材料中未涉及社會轉型的信息,故D項錯誤。視角4墨子渴望國家統一的思想(2024·杭州學情調研)墨子認為,假如任憑“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的“交相非”發展下去,必定帶來“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的結果。要從分裂走向統一,實現和諧融洽的“尚同”社會,首先要建立一種普遍承認和人人聽從的政治權威,以統一人們的是與非,義與不義。據此分析,墨子認為尚同社會形成的重要前提是()A.認同統一的思想和意識形態B.崇尚法治,反對人治C.建立君主專制中心集權制度D.實現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答案A解析材料關鍵信息為建立“尚同”社會的前提是“首先要建立一種普遍承認和人人聽從的政治權威,以統一人們的是與非”,認同統一的思想和意識形態,故A項正確;當時還不行能反對人治,故B項錯誤;C項到秦朝方才建立,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統一的思想,而非思想的融合,故D項錯誤。視角5先秦文化的特點(2024·溫州抽檢,2)在秦日漸強大的歷史進程中,秦人養成一種猛烈的事功精神,它建立在文化功利主義取向之上,也與秦文化的叛逆性有著密不行分的聯系。由此可知,秦國文化()A.以宗法倫理道德為準則B.對中原文化的全面排斥C.有利于中華文明的統一D.以中原農業文明為基石答案C解析材料中講到在秦國日漸強大的歷史進程中養成了功利主義的取向,日益強大追求功利便會傾向于兼并他國走向更強大,以推動統一,故C項正確。視角6立德樹人——傳統文化蘊含人文情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經典中,民本思想有較多的體現。《尚書》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子主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認為民貴君輕,又稱:“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尚儒學,是儒學的發展基地;齊地學術較為龐雜,陰陽五行學、道家之學、儒學都相當發達;楚地道學與辭賦最具特色;三晉以法家與游說之士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晉學術。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論,則以關東的齊魯三晉鄭衛周等地最為興盛。——摘編自盧云《漢晉文化地理》(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及其志向的政治。(2)據材料二概括戰國時期中國學術文化發展的主要特點,結合所學學問指出這一現象對中國古代學術發展的影響。答案(1)主要內涵:強調君民相互依存;君主應重視民意,順應民心。志向的政治:君主用賢人,行仁政。(2)特點: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影響: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中國文化發展的地域風格;有利于中國思想文化寬容開放和兼容并包。一、選擇題1.(2024·金華重點中學聯考題,24)中國傳統文化注意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這些思想的共同之處是()A.體現入世精神B.主見中心集權C.主見加強君主專制D.主見施政用仁義和王道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得出這些思想共同之處是體現入世精神,故A項正確。2.(2024·衢州仿真評估,24)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攝政,平定三監,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禮樂,七年歸政成王。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圣人。這主要反映了()A.周公為后世確立了道德規范B.古人對周公維護社會穩定的確定C.古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D.中心政府政治上限制地方的須要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內容可知春秋以后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圣人的緣由在于周公作禮,對后世的政治思想與文化產生確定的影響,由此反映了古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故C項正確。3.(2024·紹興“超級全能生”聯考,2)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級秩序思想,但不乏同等思想的主見和要求,儒家在意識到人有差別的同時也主見人格的同等,這種人格同等精神主要表現在()A.“有教無類”“法不阿貴”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不患寡而患不均”D.“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答案B解析教化和法律,與材料中“人格同等精神”不符,故A項錯誤;己和人的關系,與材料中“人格同等精神”相符,故B項正確;患寡是財物方面,與材料中“人格同等精神”不符,故C項錯誤;推崇賢能,與材料中“人格同等精神”不符,故D項錯誤。4.(2024·舟山聯考,2)孔子說,君子(執政者)的品德好比風,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草受風吹拂,確定順風而倒。這反映了孔子主見()A.仁者愛人 B.以德治民C.克己復禮 D.君輕民貴答案B解析孔子“仁者愛人”的觀點是主見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而材料講的是統治者的為政之道,仁者愛人與材料無關,故A項錯誤;據材料“君子的品德好比風,小人的品德好比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統治者應當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故B項正確;“克己復禮”的觀點體現了孔子主見復原西周統治秩序,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君輕民貴是孟子的思想主見而非孔子,故D項錯誤。5.(2024·麗水仿真檢測)道家思想中其實始終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將社會各種制度全部推倒的沖動,只表明它對現實社會深懷無望而并不意味著真的就希望人類社會橫遭毀滅。這反映了道家()A.對國家統一安定的猛烈渴望B.對“無為而治”政治的憧憬C.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悲觀看法D.對“小國寡民”社會的追求答案A解析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實始終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將社會各種制度全部推倒的沖動背后其實是對國家統一安定的渴望,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無為而治”,故B項錯誤;依據所給材料的第一句話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對社會充溢了無望,故C項錯誤;材料與對“小國寡民”社會的追求無關,故D項錯誤。6.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同時主見“兼相愛,交相利”“以攻戰亡者,不行勝數”“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夫尚賢者,政之本也”的屬于()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答案D解析“兼相愛,交相利”是兼愛思想,“以攻戰亡者,不行勝數”是非攻思想,“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是尚儉思想,“夫尚賢者,政之本也”是尚賢思想,由此可推斷是墨家思想,故D項符合題意。7.(2024·杭州名校協作體聯考,1)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舊貴族階層不斷遭到打擊。下列對貴族權益有較強沖擊的是()A.君輕民貴思想、焚書坑儒B.有教無類思想、郡縣制C.兼愛、仁政D.無為而治、嚴刑峻法答案B解析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思想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化的局面,郡縣制使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從文化和政治上沖擊了貴族的權益,故B項正確。8.(2024·紹興八校聯考)“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材料對“刑、德”的解讀說明白()A.儒家主見“為政以德” B.法家主見刑德并用C.道家主見“無為而治” D.墨家反對君主專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二柄者,刑、德也”表明法家主見刑德并用,故B項正確。“儒家主見‘為政以德’”“道家主見‘無為而治’”“墨家反對君主專制”均與題意不符,故A、C、D三項解除。9.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政見各異,但其理論目標都在論證“治道”。這說明諸子學派()A.具有較高的政治熱忱B.具有相像的政治訴求C.主見對社會革故鼎新D.高度重視社會倫理道德答案A解析本題時間定位是春秋戰國時期,事實上考查諸子百家的共同點。諸子百家雖政見各異,但都在論證“治道”,即治理國家的方法,說明諸子學派都關切國家發展,具有較高的政治熱忱,故A項正確。10.春秋戰國時期的統治者毅然決然地拋棄了夫子之道,毫無保留地選擇了法家之道。這主要是因為法家之道在當時()A.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B.強調君主應以法治國C.迎合了大一統歷史趨勢D.為君主供應治國之道答案C解析法家主見大一統和富國強兵,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統一趨勢相符,符合統治須要,故C項正確。11.當代哲學泰斗馮友蘭認為“在中國哲學史各時期中,哲學家派別之眾,其所探討問題之多,范圍之廣,及其探討愛好之深厚,氣象之蓬勃,皆以子學時代為第一”。子學時代哲學繁盛的緣由是()A.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C.中心集權制度最終形成D.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變革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是在秦朝,故A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形成,漢代儒家思想才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故B項錯誤;中心集權制度最終形成是在秦朝,故C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是因為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政治、經濟及文化領域出現重大變革,故D項正確。12.有學者說,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時期,既是血腥、殘酷的時代,也是寬容的時代,“寬容”主要指()A.諸子百家爭鳴 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興起 D.“學在民間”答案A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諸侯爭霸,而“寬容”主要是指諸子百家爭鳴,文化方面寬容的政策,故A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2024·浙江名校聯盟學考溝通)政治、經濟、思想在社會轉型時期會發生猛烈變更。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七國乃是以春秋時代很多斗爭及商業資本發展而產生的集權國家,已不是舊來的封建侯領。這個集權國家的政權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貴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來管理各個地區。許倬云先生將這種國家稱之為“新型國家”,以區分于封建制國家中的諸侯國。——劉建軍《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材料二在韓非子看來,用寬松而舒緩的禮樂象征來垂戒,靠未必和善的人性自覺來挽救,都是緣木求魚的迂闊思路。他的思想有兩個基點:一個是人性之惡,一個是時代變了,治理方法不能不變。——葛兆光《中國思想史》(1)指出“新型國家”與封建制國家中的諸侯國在政治上的不同。(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并指出儒法兩家是主見如何來重建秩序的?答案(1)不同:原來的諸侯國在國內接著實行分封制,由世襲的卿大夫輔佐統治。“新型國家”實行中心集權制,國君權力大大加強,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