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學考2025屆高三生物一輪復習第11章即時訓練含解析必修3_第1頁
浙江學考2025屆高三生物一輪復習第11章即時訓練含解析必修3_第2頁
浙江學考2025屆高三生物一輪復習第11章即時訓練含解析必修3_第3頁
浙江學考2025屆高三生物一輪復習第11章即時訓練含解析必修3_第4頁
浙江學考2025屆高三生物一輪復習第11章即時訓練含解析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1即時訓練1.(2024·浙江1月學考)如圖表示4個種群的年齡結構,其中屬于增長型的是()A.甲 B.乙C.丙 D.丁A[甲種群中生殖前期的個體數量比例大于生殖期的個體比例,而生殖后期的個體比例最少,屬于增長型的年齡結構,A正確。]2.(2015·浙江7月學考)肯定時期內某種群的誕生率為10%,死亡率為7%。這段時期內該種群的自然增長率是()A.0 B.3%C.7% D.17%B[肯定時期內的誕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因此,這段時間內該種群的自然增長率=10%-7%=3%,B正確。]3.現階段我國出現了大量“421型”家庭(4個老人+1對夫婦+1個孩子),政府出臺了“二孩政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人口性比率的失衡肯定會降低誕生率和死亡率B.平均生理年齡的提高使人口的存活曲線由“凸形”向“對角線形”趨近C.隨著“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齡金字塔底部面積所占的比例減小D.“二孩政策”的出臺旨在提高誕生率和降低死亡率,從而提高自然增長率C[人口性比率的失衡可能會降低誕生率,但不影響死亡率,A錯誤;平均生理年齡的提高使人口的存活曲線由“對角線形”向“凸形”轉變,B錯誤;隨著“421型”家庭增多,幼年人口數量削減,人口年齡金字塔底部面積所占的比例減小,C正確;“二孩政策”的出臺旨在提高誕生率,并沒有降低死亡率,D錯誤。]4.(2024·浙江會考)下列屬于原生演替的是()A.砍伐后的森林起先的演替B.火災后的草原起先的演替C.棄耕后的農田起先的演替D.沒有生物定居過的裸巖起先的演替D[砍伐后的森林、火災后的草原、棄耕后的農田起先的演替都屬于次生演替,A、B、C錯誤;沒有生物定居過的裸巖起先的演替屬于原生演替,D正確。]5.關于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的結構就是生態系統的養分結構B.物質循環發生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C.螢火蟲發光屬于生態系統中行為信息的傳遞D.生產者積累在有機物中的能量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B[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養分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A錯誤;物質循環發生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B正確;螢火蟲發光屬于生態系統中物理信息的傳遞,C錯誤;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包括生產者積累的能量及呼吸散失的能量,D錯誤。]6.(2024·浙江6月學考)某陸地生態系統中生活著玉米、田鼠、蝮蛇和貓頭鷹等生物,其中屬于生產者的是()A.玉米 B.田鼠C.蝮蛇 D.貓頭鷹A[玉米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屬于生產者,田鼠、蝮蛇、貓頭鷹屬于消費者,故選A。]7.(2024·浙江1月學考)下列生態系統中,穩定性最強的是()A.沙漠 B.草原C.森林 D.苔原C[沙漠、草原、森林、苔原中,森林生態系統的養分結構最困難,穩定性也最強,故選C。]8.(2024·浙江6月學考)下列各項中,能通過食物鏈傳遞引起生物放大現象的是()A.DDT污染 B.大氣中SO2污染C.噪聲污染 D.大氣中氟利昂污染A[DDT等殺蟲劑和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逐級積累和濃縮,在生物體內高度富集,導致危害的現象稱為生物放大,故選A。]9.(2024·浙江6月學考)如圖是碳循環示意圖,其中表示碳從大氣進入生物群落的序號是()A.① B.②C.③ D.④C[據題圖可知,碳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從大氣進入生物群落,故選C。]10.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A.每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只能處在一個養分級上B.動物都屬于消費者,其中食草動物處于其次養分級C.自養生物都是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D.細菌都屬于分解者,其異化作用類型有需氧型和厭氧型兩類C[由于在生態系統中每一種生物均處于食物網的某一位點,與四周的多種生物有著錯綜困難的聯系,可同時處于不同食物鏈的不同階層,一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可處在多個養分級上。動物大多數以其他生物為食,故大多屬于消費者,但并非都屬于消費者,如蜣螂、蚯蚓等屬于分解者。自養生物都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故都是生產者。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屬于分解者,但并非全部細菌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細菌是生產者,根瘤菌是消費者。]11.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泥巴”。某同學據此設計了一個水池生態系統。下列屬于該生態系統第一養分級的是()A.小魚吃的小蝦 B.吃小魚的大魚C.泥巴中的藻類 D.泥巴中的大腸桿菌C[屬于生態系統第一養分級的是生產者,藻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屬于生產者,C正確;小蝦和大魚都屬于消費者,大腸桿菌屬于分解者,A、B、D錯誤。]12.下圖是一個簡化的食物網,據圖分析正確的是()A.該食物網由4條食物鏈組成B.其中的初級消費者是植食性鳥C.處于第三養分級的生物有3種D.生態系統的4種成分中,該圖只體現了2種成分D[分析可知,該圖由5條食物鏈組成;植食性鳥和食草昆蟲都是初級消費者;處于第三養分級的生物有鷹、食蟲鳥、蜘蛛和青蛙4種;該圖只體現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缺少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13.下列關于生態系統能量流淌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能量流淌是單向的,不行逆的B.食物鏈越短,可供最高養分級消費的能量越多C.初級消費者越多,次級消費者獲得的能量越少D.養分級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C[本題考查能量流淌的特點:單向流淌,逐級遞減,傳遞效率為10%~20%。初級消費者越多,次級消費者獲得的能量就越多。]14.某草原生態系統一條食物鏈A→B→C中,各種群對能量的同化、利用、傳遞等數量關系如下表(單位:百萬千焦)。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種群同化量凈同化量呼吸消耗傳遞給分解者傳遞給下一養分級未被利用的能量A65.53.015.041.5B14.050.522.5C20.61.4微量(不計)無A.種群A、B、C構成了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B.種群B個體數量的變更是由于種群C對其有選擇捕食的結果C.能量從B到C的傳遞效率為12%D.種群A的凈同化量為59.5百萬千焦D[生物群落應包含該地全部的生物;種群B的數量不僅取決于C,還會受到A數量多少的影響;能量從B到C的傳遞效率為2/14≈14.3%;種群A的凈同化量為3.0+15.0+41.5=59.5(百萬千焦)。]15.下圖表示人與環境關系的三種模式圖。下列各項中對“環境容納量”的理解,錯誤的是()ⅠⅡⅢA.環境容納量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承載實力B.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環境容納量在不斷加大C.人類可以局部地改造環境,但是人口數量不能長期超越環境容納量D.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B[環境容納量與人類所處環境的空間和資源有關。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資源不斷被消耗,環境容納量反而會降低。]16.(2015·浙江1月學考)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生活著草、昆蟲、兔、鳥、鼠、鷹和狐等生物,這些生物構成的食物網如圖所示。請回答:(1)該生態系統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終來源于________。(2)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________和物質移動的通道,該食物網中有________條捕食食物鏈。(3)從生態系統成分分析,圖中屬于生產者的是________,屬于次級消費者的有________;從生態系統養分結構分析,昆蟲處于第________養分級。【解析】(1)該自然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最終來源于太陽能。(2)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能量流淌和物質移動的通道,該食物網中有5條捕食食物鏈。(3)圖中食物網中草屬于生產者,屬于次級消費者(第三養分級)的有鷹、狐、鳥;昆蟲屬于其次養分級。【答案】(1)太陽能(2)能量流淌5(3)草鳥、鷹和狐二17.(2024·浙江溫州3月模擬)下圖是綿羊遷入某海島后的種群數量變更曲線圖,請回答:(1)綿羊遷入該海島后的種群數量增長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統計每年的誕生率(b)和死亡率(d),b-d即為當年綿羊種群的________。在________年,綿羊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2)在海島生態系統中,很多食物鏈彼此交織形成困難的養分關系,構成________。(3)即使沒有天敵等其他生物的影響,海島上的綿羊種群數量也不行能無限增長,究其緣由主要是受到了空間和________等環境條件的制約,從而使生態系統趨向于穩態。這種穩態是靠生態系統的________來實現的。【解析】(1)由圖可知,綿羊遷入該海島后的種群數量增長方式是邏輯斯諦增長。增長率是誕生率減去死亡率。在K/2時即1840年,綿羊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2)在海島生態系統中,很多食物鏈彼此交織形成困難的養分關系,構成食物網。(3)即使沒有天敵等其他生物的影響,海島上的綿羊種群數量也不行能無限增長,究其緣由主要是受到了空間和資源等環境條件的制約,從而使生態系統趨向于穩態。這種穩態是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整來實現的?!敬鸢浮?1)邏輯斯諦增長/“S”形增長(自然)增長率1840(2)食物網(3)資源自我調整/自動調整/反饋調整1.(2024·浙江會考)引起地球“溫室效應”的主要物質是()A.SO2 B.O2C.N2 D.CO2D[引起地球“溫室效應”的主要物質是CO2,D正確。]2.(2024·浙江1月學考)某池塘中,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的鱸魚個體數量所占的比例分別為60%、35%和5%,該種群一段時間后數量明顯增加,則其年齡結構類型為()A.增長型 B.穩定型C.衰退型 D.隨機型A[該鱸魚種群的生殖前期個體數量大于生殖期,生殖后期個體數量最少,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A正確。]3.(2024·浙江1月學考)碳循環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物質循環類型。下列過程與碳循環無干脆關系的是()A.生物的細胞呼吸 B.植物的光合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燒 D.植物的水分汲取D[生物的細胞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燒使碳回到非生物界,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碳從非生物界進入生物界,這些過程與碳循環干脆相關;植物的水分汲取與碳循環無干脆關系,D符合題意。]4.(2024·浙江1月學考)下列關于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A.群落演替是一個群落類型取代另一個群落類型的過程B.從棄耕后的農田起先的演替屬于原生演替C.原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生演替慢D.人類的活動會影響群落的演替B[群落演替是一個群落類型取代另一個群落類型的過程,A正確;從棄耕后的農田起先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錯誤;原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生演替慢,C正確;人類的活動會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確。]5.(2024·浙江10月學考)下列關于種群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A.年齡結構不影響種群密度B.不同種群的種群密度沒有差異C.性比率的變更不影響種群密度D.誕生率減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長率D[年齡結構會影響種群密度大小,A錯誤;不同種群的種群密度存在差異,B錯誤;性比率的變更會影響種群密度的大小,C錯誤;自然增長率是誕生率與死亡率之差,D正確。]6.(2024·浙江1月學考)下列各項中,能構成一個種群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B.一塊稻田中的全部水稻C.一個農場中的全部植物D.一個湖泊中的全部動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構成群落,A錯誤;一塊稻田中的全部水稻屬于一個種群,B正確;一個農場中的全部植物由很多植物種群組成,C錯誤;一個湖泊中的全部動物由多個動物種群組成,D錯誤。]7.(2024·浙江1月學考)如圖是種群的邏輯斯諦增長曲線,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K值就是種群在該環境中的穩定平衡密度B.種群在b點時增長最快C.種群在b~c段死亡率大于誕生率D.邏輯斯諦增長總是會受到環境容納量的限制C[種群的邏輯斯諦增長存在K值,即種群在該環境中的穩定平衡密度,A正確;種群在b點時增長速率最大,B正確;種群在b~c段還是誕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接著增長,C錯誤;邏輯斯諦增長總會受到環境容納量的限制,D正確。]8.(2024·浙江高考)下列各圖是表示蟬在夏季的年齡結構示意圖(甲、乙、丙分別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確的是()A[蟬的若蟲要在地下生活多年,而羽化出土后的成年蟬只能生活一個夏季,且蟬在產卵后死亡,沒有生殖后期。因此蟬在夏季時,生殖前期特殊長,生殖期極短,生殖后期等于零。]9.如圖是對某地區某種動物的種群結構調查結果,其種群發展趨勢是()A.總能量將增加 B.環境阻力不變C.種群密度下降 D.保持穩定型增長C[依據坐標中種群年齡組成的直方圖可知,該種群中幼年個體少、老年個體多,屬于衰退型種群,由此可預料該動物種群的種群密度會漸漸下降。]10.下列有關群落演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群落演替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過程是相同的C.群落演替直到達到頂極群落才會中止D.群落演替過程中其優勢種漸漸發生變更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過程是有差異的,但都是群落中的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且隨著演替的進行,其中的優勢種會漸漸發生變更,最終都會演替到頂極群落。]11.某島嶼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現已成為旅游勝地,島上植被茂密,風景美麗。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該島嶼不同地段物種組成上的差異是群落水平結構的體現B.該島嶼形成后最初進行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島上的群落演替依據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進行D.該島嶼肯定發生過漫長的群落演替過程B[該島嶼不同地段物種組成上的差異是群落水平結構的體現;該島嶼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其最初演替屬于原生演替;旅游時人類活動可變更群落演替的速度;該島嶼上發生的原生演替為漫長的演替過程。]12.(2024·溫州十校聯考)下圖為人工魚塘生態系統中能量流淌圖解部分示意圖(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第一個養分級與其次個養分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c/a×100%B.其次個養分級糞便中的能量屬于c中的部分能量C.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a大于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D.圖中d表示其次個養分級用于生長和繁殖的能量B[第一個養分級與其次個養分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其次養分級的同化量/第一養分級的同化量×100%=c/a×100%,A項正確;其次個養分級糞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屬于其上一個養分級,因此,其次個養分級糞便中的能量屬于a中的部分能量,B項錯誤;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人工投入的有機物中的化學能,C項正確;由以上分析可知,圖中d表示其次個養分級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D項正確。]13.(2024·溫州十校聯考)在人為干預下,地震損毀的某自然愛護區復原過程中的能量流淌關系如下圖(單位為103kJ/m2·a),據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B.在這場地震中,養分級越高的生物受到的影響越小C.能量在其次養分級到第三養分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15.6%D.各級消費者同化量中都有一小部分能量通過糞便流入分解者C[由圖可知流入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人為補償輸入的能量,A項錯誤;養分級越高的生物受到的影響越大,B項錯誤;能量在其次養分級到第三養分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2.5/16×100%=15.6%,C項正確;各級消費者通過糞便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是未同化的能量,D項錯誤。]14.(2024·1月嘉興期末測試)下圖表示DDT沿著食物鏈轉移過程中的濃度變更。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食物鏈是有害物質移動和濃縮的通道B.隨著食物鏈的延長各養分級代謝排出有毒物質的實力減弱C.通過動物生物量的計算可推想各類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相對重要性D.次級生產者指的是全部動物D[凡是異養生物(包括各種分解者)都屬于次級生產者,而營腐生生活的細菌或真菌都是分解者,所以“次級生產者指的是全部動物”的說法是錯誤的。]15.如圖為生物圈碳循環過程示意圖,甲~丁表示生態系統的成分,①~⑦表示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①、⑤、⑥表示呼吸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丙→丁構成捕食食物鏈D.③、④、⑦過程中碳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D[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⑤、⑥表示呼吸作用,A錯誤;一般狀況下,①的速率大于②,B錯誤;甲→丙構成捕食食物鏈,丁是分解者,C錯誤;③、④、⑦過程中碳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D正確。]16.(2024·浙江會考)下圖是某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簡圖。請回答:(1)在該食物網中,貓頭鷹位于________養分級。(2)在食物鏈“草→鼠→狐貍”中,草固定的太陽能通過鼠流入狐貍體內,不行逆轉,說明生態系統的能量流淌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3)若人類大量捕殺狐貍,貓頭鷹的數量將________。停止捕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