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緒言余秋雨是中國當代文化史學家,散文學家。他發表了很多散文作品,有《中國文脈》、《中國之旅》、《文化苦旅》等,其中《文化苦旅》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共有兩個版本,舊版共收錄三十七篇文章,新版共有三十一篇文章,新版《文化苦旅》共分為四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從題目上,我們就可以感覺到層層遞進的關系,從小處逐漸過渡到大處,最終上升至人生之旅。為此,筆者以《文化苦旅》為例,從如下幾方面,談談余秋雨散文的藝術特色。二、意蘊深遠的“苦”體現文化《文化苦旅》中,一個“苦”道盡了作者人生之旅的艱辛,用力求展現這些景觀背后隱藏的文化的含義。第一部分是作者生命的起點。通過童年的記憶,有了夢的起點,作者從解凍了的鄉村走出,進入國人的視野,之后又進入全世界的視野,一展芳華,為我們展示了許多佳作,為中國及世界藝術文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些都離不開夢的起點。作者通過對名勝古跡、山川河流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文明的勝衰,歷史的深邃、蒼涼,先輩們的豐功偉績,讀時心中不僅產生孤寂、悲涼的感受,我們也與作者一起哀嘆文化的損失。好的文章離不開好的選材,足下的山河便是最好的材料。作者構架出一座無形的橋梁,讓我們感受到山河中蘊涵的文化氣息。通過對國外文明遺址歷盡千辛萬苦地穿越,讓我們在對比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明,中國的文化是在做減法,是一種向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因此華夏文化才可以延續千年,人類不可以對同類囂張,更不可以對大自然囂張。心懷大愛,行者無疆。通過對文化人格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理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雖然作者和許多文人一樣遭到許多迫害,依然選擇拾筆、執筆、振筆、縱筆。只因為那個前行的浪子依然氣宇軒昂,只為中國文化更好地傳播。余秋雨先生認為任何文化都有土地作為支撐,好的文化沒有任何界限。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應該珍視祖輩們好不容易掙下的一份家業,用心對待古人們的辛苦經營和努力付出。通過這部散文集,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散文就是文化散文,努力體現文化的內涵。三、題材廣泛主題宏大中國古典散文向來以篇幅短小、取材廣泛、寫作自由為審美規范,余秋雨從全新的角度去透視中國文化,通過描寫大題材,擴展容量,來表現大主題。因此他的散文字數多,容納古今,涉及國內外,有氣壯山河的磅礴氣勢,讀來令人蕩氣回腸。他寫的散文題材特別廣泛,自然景物、風土人情、古老物像、文人墨客等等,用不同的題材,把敘事、哲理、抒情、寫景融為一體,難能可貴的是他能把歷史、文化同時滲透到散文中,巧妙結合,他借助于山水風物對民族文化進行探究,把厚重的歷史文化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景色立即生動起來,不再單調和枯燥。他善于運用貼切的文字、生動的故事、風趣的議論,讓我們不僅僅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透過文字,我們似乎嗅到了千百年前這些人文景觀背后的火熱與氣息。感受到了他們的脈搏與呼吸。文字似乎不僅僅是文字,它們似乎是一個個音符和生命,在字里行間不斷地跳躍著。主題宏大也是余秋雨的散文另一個特點。貫穿全部散文的主題是:對文明的召喚和呼喊。他說:“中國文化,唯一的長壽者,是個驚人的奇跡,是一種跨越幾千年的韌勁,是一種體量龐大的覆蓋,是一個精彩不絕的盛典,這些足以讓很多失意者、自卑者、憂郁者、絕望者突然在心底重新點燃火苗,下決心更好地活下去。”余秋雨先生一路之旅,他邁著沉重的步伐,感情悲壯,又略帶一絲苦澀,他并不顯消極,而是讓讀者感覺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在推進著他。他站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去尋找自己與民族的精神寄托,大聲地呼喚文化人走向現實生活。余秋雨散文涉及的主題,在現代的社會里都是需要重新審視、重新建設的,他運用散文表達了自己的心聲的同時,殷切期望能夠建立更加健全的人格。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責任感、強烈的使命感、豐富的閱歷、堅毅執著的性格,造就了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的矢志不渝。由此,可看出,余秋雨的散文不僅題材廣泛,而且主題宏大。四、文體模式新穎獨特余秋雨散文的最大魅力就是突破了傳統,另辟新徑,運用多種意境結合的手法,富于哲理,讓我們不斷跟隨他的腳步在反思,看到了文字背后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文明。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讓讀者愛不釋手,這也和他的散文文體模式新穎、獨特密不可分。讀他的散文,你會覺得仿佛是在讀小說,作者有意識地在創作散文中,追求一種小說的藝術效果,不同趣味、各種層次的人都易讀、易懂,從而心領神會。(一)完整生動的故事情節1、注重事件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們之前讀到的散文,一般都不去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連貫性,而是從中截取生活的某個片段或者某個情節,把他們結合起來,來突現主題。秋雨先生,他很注重整體事件地描述,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鮮明。《道士塔》中,向讀者呈現了敦煌壁畫不被重視乃至一步一步,慢慢被“奪”走的整個過程,王道士愚昧、無知,竟然與外國人進行廉價交換。歐美考古家、冒險家、學者,千里迢迢、風塵仆仆,相繼朝敦煌趕來,他們愿意變賣自己的全部財產,愿意吃苦,愿意冒著葬身沙漠的危險,甚至做好了挨打或者被殺的準備趕來,他們在沙漠里燃起了縷縷炊煙,結果令他們瞠目結舌的是:竟然一路不需要有任何手續,都沒有任何關卡,外國人就大搖大擺地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窯邊,只略略交談幾句,原先設計好的種種方案也純屬多余,就跟雞蛋換白菜,紐扣換青菜一樣程序簡單。就這樣,不久時日,那些大量珍藏的經卷、畫卷、雕塑……一批一批地被運走。敦煌的研究者可憐得只能拿從外國買來敦煌的膠卷進行研究。故事生動形象,又讓人義憤填膺。尤其是某些細節畫面地描寫,更讓人痛心:“一箱,又一箱子,一大車,又一大車,裝好了,扎緊了,吁……車隊出發了,王道士頻頻點頭,深深鞠躬,送了一大程。”讀到這里,我們不僅掩面唏噓,這種無知與可笑的舉動,仿佛讓我們想起《藤野先生》里面描述的畫面:一群梳著辮子的中國留學生,圍坐在一起看電視,正在上演的是日本人一起在殘殺中國人的畫面,他們還不斷拍手叫好。魯迅先生明白了:不應該再學醫拯救中國人的身體了,而應該用文字喚醒那些麻木不仁的心靈,喚醒那些愚昧無知的人們,從思想上徹底引導和解救被洗腦的國人。從此,他棄醫從文。我們讀著這些文字,無不為情節所強烈感染,被小說所深深吸引,或哀嘆、或興奮,亦或憤怒……2、故事講述的小說化余秋雨善于構建故事,甚至是很多傳奇色彩很濃的故事。如:寫《風雨天一閣》,明代著名人士范欽是如何把人生的第一要務看成搜集圖書、珍藏圖書,做官倒成了業余。他一直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矢志不渝,用自己的文化良知和健全人格竭盡全力地保護藏書。八十歲高齡的他,反復研究幾十年,給后代子孫制定嚴格的規定。在臨終前,把遺囑變得不近情理,因為他知道這時候只要有一絲摻假,過不了太久,就會讓他一生的努力付出前功盡棄。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由于他竭盡全力、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圖書被一代代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后來,連堂堂皇族編書時都不得不去求教天一閣,動用其大量的珍藏,家族式的收藏竟然變成了行政性地播揚,最終證明,天一閣是對的,范欽是明智的。先生作品中許多細節描寫,栩栩如生、生動傳神,構筑成優美深邃的詩情畫意,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二)虛擬性的小說手法一般來說,散文應該是寫人的真實情感,但是由于許多散文作家就是太過于注重歷史事實,太過于追求與事實相符,因此散文似乎成了考古文,枯燥而無新意,讀起來也索然無味。余秋雨先生也深知這一點,他把抽象概括的歷史事實,加入了合理的想象。文章立即生動起來。如:《陽關雪》中描寫王維:“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我們也不知道王維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著?還是傷心著?但這些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作者通過自己的想象,給我們渲染了離別的氣氛,讓我們仿佛看到那個畫面,體會到王維當時的心境,感受到作者的傷感之情。《都江堰》中寫郡守李冰,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造型。我們今日的確看到了,都江堰造福于百姓,養育了兩岸的人民,指揮著氣勢磅礴的水流。但兩千多年前,我們也不能得知,是否李冰真的手握一把長鍤?是否他信誓旦旦地站立?作者這樣寫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余秋雨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寫散文,使讀者在閱讀他的散文時,仿佛坐著時光機穿梭于各個時代各個地方,感受著不同人物的喜怒哀樂,就像讀小說一樣愛不釋手。五、表達方式靈活運用寓意深遠(一)在寫作手法上,議論為主,抒情為輔余秋雨的散文有敘事、有抒情、有議論。議論還多于抒情。這種抒情與議論的有效結合,讓我們感受到了議論的睿智.例如《黃州突圍》中,“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于蒼老的暮年,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通過對蘇東坡人生軌跡的描述,讓我們知道了大文豪曾經不為人知的遭遇中一些細節,透過文字,透過東坡的詩,我們看到了古時代社會,才華橫溢、名氣太高卻遭眾人排擠,經歷“烏臺詩案”后,任憑他哀嚎到嘶啞,他們都要打,打得他“淡妝濃抹”、打得他“乘風歸去”、打得他“密州出獵”!東坡在反思,他三十年來想博得別人較好的地方就是他的弱項所在,于是他脫胎換骨,變得更加成熟和睿智,繼續創造出千古杰作。這種抒情、這種議論是凌駕于上的思想者,反復剖析、不斷論證的精華。如《陽關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了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塌弛了……陽關不復存在,昔日的繁華已經煙消云散,眼前只留下滄桑和悲涼。”其實作者也在向我們說明一個事實,煙花易逝、海市蜃樓、曇花一現,這些美好的事物有時雖美但很短暫,我們不應該沉醉在對過去的無限留戀或惋惜中,不應該抱著昨日的獎章沾沾自喜,過去不等于未來,我們應該珍惜現有的生活,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活在當下,不念過往,不懼將來。(二)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敘述風格具有詩意靈活運用各種寫作手法,使讀者易讀并且耐讀。例如在《都江堰》中,先簡單地講解聞名于世、震驚于世的萬里長城,認為它功能并不大,而且早已廢弛,進而用的是寫景描繪,讓讀者對都江堰有了全面的了解。他這樣說;海水是雍容大度的匯聚,匯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多種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文如汩汩泉水,娓娓而來,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敘事部分因為考察細致,有理有據,讓我們認識到了李冰的偉大。抒情部分,作者能夠從宏觀大局出發,理性的思考,融入作者的情感,更確切地說,是融入大眾的情感。議論部分,又能夠剖析透徹、文字犀利,點中要害,總結周全。不是在批判,而是在細細解讀。詩一般的語言,具有一種意境美,深長而悠遠,讓我們感受很多或喜、或憂、或悲的事情,讓我們似乎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他不愧是文壇泰斗,讓我們在這個時代中能看到經久不衰的作品。(三)抒情、議論完美結合引起讀者理性思考余秋雨的散文看似在抒情,卻能冷靜地思考,高瞻遠矚,不斷挖掘更深層次的內涵,不斷剖析,反復思考,得出結論。他通過深邃的目光仔細觀察,反復揣摩,仔細斟酌。比如第四部分人生之旅《文化之痛》中,他一邊對于自己的過往之痛,隱忍、吞淚、強顏、寬恕、轉移,一邊又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是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和闡釋者。他一邊在為海內外力爭中國文化的歷史尊嚴,一邊又深深地明白:必須重構,必須轉型,必須新生。他更是細微地關注到。對一種文化的簡明衡量,是看它隸屬的創造者群體,是否快樂,是否安全。因為,安全感,是一切文化范疇的最終底線。作者嚴厲批判那些主張文學濫用、文學造假的人。他主張,不能違背文化良知,而應該真誠。看到這些,我們也聽到了作者內心深處的呼喚,我們都知道,飛機起航時,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飛機都會稍微偏離航線,這時警報聲會響起,飛機會根據導航系統對飛行參數進行修正,使飛機準確到達目的地。我們時代也是如此,需要有敢于站出來講話的人,他們都是真的勇士,敢于講真話,敢于講實話,他們能主持正義、批判悖論、驅除黑暗、帶來光明。記得高齡作家季羨林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意思如出一轍,已經到晚年的他,讀起自己曾經的幼稚之筆,覺得太珍貴了,人生很短暫,每一個時段會有一定的認識和看法,那是一個人真正的成長足跡,而不應該固化思維,刪了又改,改了又刪,只為追求一種所謂的完美。豈不知已經不屬于當日,原汁原味的思想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悲劇其實并不可怕。中國若要變得更加大氣,不能再把所有廢墟驅逐。正如曾經輝煌的圓明園,我們沒有把斷壁殘垣重新修復,只為讓我們銘記歷史,緬懷歷史,敬重歷史,不再重蹈昨日之覆轍。六、語言靈動典雅富于表現力紐約人文學會主席汪班曾經說:“秋雨先生的散文,優美、典雅、確切,兼具哲學和文獻價值,正如李義山的詩:‘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余秋雨的散文無論從文化底蘊、人格精神,還是從藝術的表現手法、文字的表述方面都散發著巨大的魅力。余秋雨的語言運用,不拘一格,充滿靈動之氣。(一)散文中使用了很多反義詞《都江堰》中他寫道:“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一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澈的人類學的思考。”“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大智”、“大愚”、“大拙”、“大巧”、“勝利”又“失敗”這些反義詞看起來似乎有點矛盾,仔細分析,卻意味深長,世間萬物,都是不斷運動著,這種跌宕起伏的詞語,我們仔細推敲,發現詩人獨具匠心、獨具慧眼,把一切褒貶漸收眼底。在這種詞義極大的落差之間,顯示出詞語之間的張力,可見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非同一般。詞語之間的張力被他拿捏有度,精彩的畫面一一紛呈,人物逼真的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又耐人尋味。如第一部分《如夢起點》中,寫道:“同是晨鐘幕鼓。卻一衰一榮,一靜一動,一冷一熱,對比明顯……”(二)散文多處運用了疊字疊字使作品讀來很有節奏感和美感。余秋雨的散文中運用了大量的疊字,很有韻味,讀來朗朗上口。比如,《都江堰》中,如:AA式,如:“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因此,在灌縣下車,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陰氣森森間,延續著一場千年的收伏戰。”在《沙原隱泉》中如:”AA式”,“剛剛才踩實一腳,稍一用力,腳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厲害,才踩幾腳,已經氣喘,不禁惱怒。這可萬萬使不得蠻勁。軟軟的細沙也不磕腳,也不讓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體力。(三)散文中多處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多種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讓散文的語言更有魅力,讀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恰到好處。更能形象生動地展現作者的心理活動。在《陽關雪》中他寫道:“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我們雖不能得知,歷史荒原中曾經那些血腥的場面,但通過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形象地再現了歷史畫面,我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將士們在臨別之際是如何努力回過頭去,給熟悉的土地投去的目光。如寫《風雨天一閣》時說:“這幢樓像一位見過世面的老人,再大的災難也承受得住。但它又不僅僅是承受,而是以滿臉的哲思注視著一切后人,姓范的和不是姓范的,看得他們一次次低下頭去又仰起頭來。”樓滿臉哲思地注視著后人,這樣擬人化的手法,讓我們更加感覺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物既如此,人何以堪?風雨中的天一閣,歷盡滄桑。血戰前行的歷史,在黑暗中一次次吞噬著智慧和光明。然而,范欽冷峻的理性,為何要傾注著小小的一隅?為何不讓更文明的星火灑向更廣闊的領域?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思想者,不該捫心自問嗎?七、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余秋雨的散文,用“文字”或者“文學”來形容太過于簡單和淺顯。它已經走向了文化的領域,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基石,他的散文在文學領域中不斷得到認可和拓寬,在審美形態方面,不斷地創新,他的散文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深刻地思考著人文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發展,離不開先輩的反思和傳承,我們踏著前輩的腳步,永遠勝過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他們吐故,我們納新,勢必少走很多彎路。前人的經驗豈非一朝一夕的積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風電場集中和遠程監控系統合作協議書
- 2025上海個人汽車租賃合同
- 2025年貨運代理加盟合同范本
- 2024年五月份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修訂影響股東訴訟
- 科研部學術交流與研究成果展示計劃
- 培養好習慣從小開始計劃
- 員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計劃
- 2025-2030中國鋰衍生物行業投資商機及未來運行趨勢預判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鑄鋼卷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銅鎳錫合金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與投資風險研究報告
- 樓梯踏步抹灰標準合同7篇
- 【廈門大學】DeepSeek大模型賦能高校教學和科研
- 西安房屋租賃合同(官方版)6篇
- 2025年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5年榆林城市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屆高三化學二輪復習 化學工藝流程 課件
- 2024廣東深圳市龍崗區產服集團“春雨”第二批招聘筆試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PLC應用技術課件 任務7. S7-1200 PLC控制電動機星三角啟動(定時器)
- 旅行社運營實務課件 2.2 設計國內長線主題旅游產品
- 股份制合作協議及企業章程草案
- 《清華大學介紹》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