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中學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試生物試題理含解析_第1頁
2025年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中學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試生物試題理含解析_第2頁
2025年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中學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試生物試題理含解析_第3頁
2025年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中學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試生物試題理含解析_第4頁
2025年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中學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試生物試題理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中學高三第一次月考考試生物試題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共36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某地區一塊棄耕的農田如果任其自由發展,會發生如表所示的演替。下列敘述正確的是()棄耕時間1~2年3~4年5~150年150年以上植被類型一年生植物草本植物和多年生植物草本植物灌木、喬木森林A.農業生態系統會阻礙自然演替的發生B.棄耕的農田都會依次出現圖表演替過程C.頂極群落主要由極端溫度和降雨量決定D.群落從低等生物向高等生物演替2.下列對各種“比值”變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分泌蛋白的形成過程中,內質網膜面積與細胞膜膜面積比值變大B.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正在分離時,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與核DNA數比值不變C.用噬菌體去感染細菌時,由于保溫時間過長,上清液放射性與沉淀物放射性比值變小D.調查人群中遺傳病的發病率時,由于樣本過小,發病人數與調查人數比值變大3.某大腸桿菌能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其突變體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養基上生長,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養基上生長,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養基上生長,將M和N在同時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養基中混合培養一段時間后,再將菌體接種在基本培養基平板上,發現長出了大腸桿菌(X)的菌落。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A.突變體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喪失B.突變體M和N都是由于基因發生突變而得來的C.突變體M的RNA與突變體N混合培養能得到XD.突變體M和N在混合培養期間發生了DNA轉移4.研究人員調查了兩個不同類型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Ⅰ和Ⅱ中各營養級的生物量,結果如下圖,已知流經兩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兩個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數量相同,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Ⅰ小于ⅡB.儲存在生物體有機物中的能量,生態系統Ⅰ小于ⅡC.生態系統Ⅰ中只有一條含三個營養級的食物鏈D.生態系統Ⅱ中,單位時間內各營養級所得到的能量不能形成金字塔圖形5.“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系統”是以外源DNA或mRNA為模板,人工添加所需原料和能源物質以細胞提取物為條件合成蛋白質的體外基因表達系統。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若以外源DNA為模板,該系統具備完成轉錄和翻譯的能力B.該系統中添加的tRNA種類數多于組成目標蛋白的氨基酸種類數C.為了保證編碼目標蛋白的mRNA的數量,應適當添加RNA酶D.與胞內蛋白質合成相比,該系統可表達對細胞有毒害作用的特殊蛋白質6.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對某品種番茄的花進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無籽番茄果實平均重量見下表。下列分析正確的是()2,4-D濃度(mg/L)0510152025635無籽番茄平均重量(g/個)01.52.53.54.54.75.06.2A.表中2,4-D濃度超過25mg/L,對果實發育起抑制作用B.人工去雄后番茄花用一定濃度生長素類似物處理,將發育成無籽果實C.濃度為35mg/L的2,4-D仍然可以誘導無籽番茄果實,因此2,4-D不具有兩重性D.將該實驗獲得的無籽番茄果肉細胞進行組織培養,獲得的植株在自然狀態下也能產生無籽番茄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7.(9分)某農場養了一群馬,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兩種。已知毛色性狀由位于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B、b)控制,但哪種毛色為顯性性狀未知。育種工作者從中選出一匹健壯的栗色公馬,想根據毛色這一性狀鑒定它的基因型。正常情況下,一匹母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馬。為了在一個配種季節里完成這一鑒定工作,請設計合理的配種方案,并寫出預期鑒定結果和結論。(1)配種方案:①實驗一:_________________。②實驗二:__________________。(2)預期鑒定結果和結論:______________。8.(10分)1996年克隆羊“多莉”誕生以后,馬、牛、兔、貓、狗、駱駝等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如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未被攻克。2017年底兩只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先后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1)用動物體細胞克隆動物,實際上是通過___________來實現的,該技術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難度更大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復其全能性十分困難。(2)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還需要___________技術和___________技術的支持。(3)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夠在一年內產生大批___________相同、可以模擬人類疾病的模型猴,將為人類疾病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光明前景。9.(10分)某農業合作社開發的“水稻與泥鰍共生養殖技術”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目標。稻田中泥鰍屬于雜食性魚類,捕食水體中浮游生物、昆蟲、田螺、藻類和高等植物的碎屑等,被稱為水體中的“清潔工”。據此分析回答:(1)稻田中泥鰍和昆蟲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______。泥鰍的糞便可促進水稻生長,原因是糞便中的有機物被分解,為水稻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2)調查稻田中田螺的種群密度宜采用___________,此方法成功的關鍵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3)水稻每年固定的太陽能,其中一部分流向分解者,這一部分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來自____________。(4)稻田中投放泥鰍的數量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從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10.(10分)某患者因血尿入院檢查,醫生診斷為腎小球性血尿,患者遺傳系譜如圖1。(1)據圖1分析,Ⅱ-2所患疾病的遺傳方式是_________。若Ⅰ-1和Ⅰ-2生育第三個孩子,則患病概率為_________。(2)經檢查,Ⅱ-2視力和聽覺也出現廣泛受損,經診斷為Alport綜合征(簡稱AS)。AS的發病與Ⅳ型膠原蛋白基因突變有關,這種膠原蛋白廣泛分布于機體各組織,構成組織基底膜。研究者進一步對Ⅰ-1和Ⅱ-2編碼Ⅳ型膠原蛋白的基因進行測序,結果如圖2所示。①Ⅳ型膠原蛋白的突變基因中,有三十余種基因突變都會導致該蛋白不同程度失效,這些基因突變的出現是由于基因突變具有_________性。與正常人的堿基序列相比較,Ⅱ-2的基因突變是由_________引起的。②Ⅱ-2的患病較重,而父親(Ⅰ-1)僅有輕度血尿癥狀,視力和聽覺正常。從測序結果分析,Ⅰ-1體內腎臟細胞和皮膚、毛囊細胞中編碼Ⅳ型膠原的基因序列_________(填寫“相同”或“不同”)。那么,Ⅰ-1僅有輕度血尿癥狀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3)隨著現代醫學發展,該病患者經對癥治療可較好地控制病情。若Ⅲ-2和一個健康男性婚配后,希望生育不攜帶致病基因的后代,醫生可對用于人工受精的卵子(編號①~④號)形成過程釋放的極體中致病基因位點進行遺傳檢測(不考慮交叉互換),結果如下表。編號①②③④遺傳信息--GATTGGTTATT--CTAACCAATAA--GATTGGTTATT--CTAACAAATAA--GATTGTTTATT--CTAACCAATAA--GATTGTTTATT--CTAACAAATAA-來源第二極體第二極體第一極體第一極體正常基因模板鏈:--GATTGGTTATT-依據表中結果,醫生應選擇編號為_________的卵進行人工受精,得到的受精卵發育為早期胚胎后移植到Ⅲ-2子宮內,可實現生育不攜帶致病基因后代的目的。請依據減數分裂的知識,解釋醫生這樣選擇的依據:_________。(4)該項技術可以有效保證遺傳病患者或者遺傳病致病基因攜帶者家庭生育不含致病基因的后代,大幅降低家庭和社會的養育成本。有同學認為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將人群中某種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均改造為正常基因,杜絕該種遺傳病的發生。你認為這位同學的觀點是否合理?請陳述理由:_________。11.(15分)某實驗小組將生理狀態等一致的小球藻,分別放入一系列不同濃度的NaHCO3溶液中培養,并用適宜的光照分別照射1h和1.5h,測得小球藻氧氣釋放量如下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小球藻在培養液中培養的過程中,釋放的氧氣是在能量轉化是在_________(場所)產生的。釋放氧氣的過程中伴隨的能量轉化是_________。(2)當NaHCO3的濃度超過2.00%時,該植物氧氣的釋放量快速降低,原因是_________。(3)若用12C標記的NaHCO3做實驗,追蹤檢測植物制造的有機物的放射性,請用箭頭和文字的方式簡述碳原子的轉移途徑:_________。結合以上實驗,利用NaHCO3培養的小球藻為素材,驗證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水而非二氧化碳(簡要寫出實驗設計及預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共36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A【解析】

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可逆變化,但人類活動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詳解】A、棄耕的農田會發生演替,說明農田處于演替的早期階段,為持續農業生態系統必須阻礙自然演替的發生,A正確;B、群落的演替與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有關,因此并非所有棄耕農田都會依次出現圖表的演替過程,B錯誤;C、頂極群落主要由平均溫度和年降雨量決定,C錯誤;D、演替是一些物種取代另一些物種、一個群落類型取代另一群落類型的過程,D錯誤。故選A。解答此題需要明確群落的類型、群落的演替過程及應用,并能結合圖表信息分析作答。2、B【解析】

本題以“比值”為依據考查多種生物過程,綜合性強,要求考生對涉及知識有整體把握與理解,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詳解】分泌蛋白的形成過程中,內質網膜面積略有減小,細胞膜膜面積略有增加,故內質網膜面積與細胞膜膜面積比值變小,A錯誤;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分離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時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與核DNA數為1:1,比值不變,B正確;用噬菌體去感染細菌時,保溫時間過長會造成子代噬菌體釋放到上清液,導致上清液放射性與沉淀物放射性比值變大,C錯誤;某遺傳病的發病率等于該遺傳病的發病人數占被調查人數的百分率,若樣本過小,發病人數與調查人數比值可能偏大或偏小,D錯誤。調查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要對人群進行隨機抽樣調查,調查的遺傳病一般選擇在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遺傳病,選取的樣本應該足夠大。3、C【解析】

本題通過大腸桿菌在基本培養基上和特殊培養基上生長情況,來考查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和基因突變等相關知識點,關鍵要把握題干中“物M和N在同時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養基中混合培養一段時后,再將菌體接種在基本培養基平板上,發現長出了大腸桿菌(X)的菌落”,從而得出兩個細菌出現了基因重組,從而形成另一種大腸桿菌。【詳解】A、突變體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養基上才能生長,可以說明突變體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喪失,從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導致必須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養基上才能生長,A正確;B、大腸桿菌屬于原核生物,突變體M和N都是由于基因發生突變而得來,B正確;CD、M和N的混合培養,致使兩者間發生了DNA的轉移,即發生了基因重組,因此突變體M與突變體N混合培養能得到X是由于細菌間DNA的轉移實現的,而不是突變體M的RNA,C錯誤,D正確。故選C。解題關鍵要知道大腸桿菌屬于原核生物,其變異類型存在基因突變,以及特殊情況下可以發生DNA的轉移從而發生基因重組。4、B【解析】

分析柱狀圖:生態系統Ⅰ有三個營養級,生態系統Ⅱ有四個營養級,在生產者含有的總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態系統Ⅰ營養級少、食物鏈較短,能量流動過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而生態系統Ⅱ營養級多、食物鏈較長,能量流動過程中散失的多。【詳解】A、生態系統的物種豐富度越大,營養結構越復雜,則其抵抗力穩定性越強,而生態系統I和Ⅱ的物種豐富度和營養結構未知,無法比較抵抗力穩定性,A錯誤;B、儲存在生物體有機物中的能量,是各個營養級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能量,而不是流經兩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兩個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數量相同,生態系統I的生物量小于Ⅱ,因此儲存在生物體有機物中的能量,生態系統I小于II,B正確;C、生態系統I中每個營養級可能包括多個種群,因此,生態系統中應該包括多條食物鏈,C錯誤;D、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有逐級遞減的特點,因此單位時間內各營養級所得到的能量可形成金字塔圖形,D錯誤。故選B。本題結合柱形圖,考查生態系統的功能,重點考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及特點,掌握能量傳遞效率的相關計算,能結合圖中信息準確判斷各選項。5、C【解析】

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其中轉錄是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翻譯是以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的過程。【詳解】A、該系統能合成蛋白質,而蛋白質的合成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因此其具備完成轉錄和翻譯的能力,A正確;B、氨基酸種類數共20種,tRNA種類數有61種,該系統中添加的tRNA種類數多于組成目標蛋白的氨基酸種類數,B正確;C、為保證編碼目標蛋白的mRNA數量應適當添加RNA聚合酶,而不是RNA酶,C錯誤;D、與胞內蛋白質合成相比,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系統由于不受細胞限制,可表達對細胞有毒害作用的特殊蛋白質,D正確。故選C。根據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過程分析選項。6、B【解析】

分析表格:生長素及其類似物(2,4-D)能促進果實的發育,用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獲得無籽果實。表中數據顯示不同濃度2,4-D對番茄子房發育的影響,2,4-D濃度在0~25mg/L時,隨著2,4-D濃度的升高,促進作用增強;2,4-D濃度超過25mg/L時,隨著2,4-D濃度的升高,促進作用逐漸減弱。【詳解】A、2,4-D濃度為0的一組作為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其他各組均能促進果實生長,所以2,4-D濃度超過25mg/L時,對果實發育仍是促進作用,只是促進作用減弱,A錯誤;B、2,4-D能促進果實的發育,用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獲得無籽果實,B正確;C、濃度為35mg/L的2,4-D仍然可以誘導無籽番茄果實,但不能說明2,4-D不具有兩重性,C錯誤;D、將該實驗獲得的無籽番茄果肉細胞進行組織培養,獲得的植株在自然狀態下產生有籽番茄,D錯誤。故選B。解答本題需明確:1.2,4-D的兩重性是指高濃度抑制、低濃度促進,而表格中與對照組相比,所有2,4-D濃度下都是促進作用。2.用2,4-D處理的植株遺傳物質沒變,因此經組織培養獲得的植株在自然狀態下產生的是有籽番茄。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7、讓該栗色公馬與多匹栗色母馬交配讓該栗色公馬與多匹白色母馬交配若實驗一的子代出現白色小馬,則該栗色公馬的基因型為Bb;若實驗一的子代全為栗色,實驗二的子代也全為栗色,則該栗色公馬的基因型為BB;若實驗一的子代全為栗色,實驗二的子代有栗色和白色,則該栗色公馬的基因型為bb【解析】

分離定律的實質:在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題意分析,因為一匹母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馬,而且要求在一個配種季節里完成這一鑒定工作,因此需要讓該匹公馬與多匹母馬進行雜交,以便獲得更多的后代,經過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詳解】(1)鑒于上述分析,可以這樣設計:①實驗一:讓該栗色公馬與多匹栗色母馬交配;②實驗二:讓該栗色公馬與多匹白色母馬交配;(2)若實驗一后代中有白色馬出現,則說明栗色對白色為顯性,且該栗色公馬為雜合子,即基因型為Bb;若實驗一和實驗二的子代都全為栗色,則該栗色公馬的基因型為BB;若實驗一的子代全為栗色,實驗二的子代有栗色和白色,且栗色個體多于白色個體,則該栗色公馬的基因型為bb。理解分離定律的本質以及應用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提取關鍵信息,并會用遺傳定律解釋實際問題是解答本題的另一關鍵!8、核移植胚胎細胞核移植體細胞核移植體細胞核移植動物體細胞分化程度高動物細胞培養胚胎移植遺傳物質(或DNA,或基因)【解析】

動物體細胞核移植過程:動物核移植是指將動物的一個細胞的細胞核移入一個去掉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使其重組并發育成一個新的胚胎。在體外將采集到的卵母細胞培養到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才成熟,可以通過顯微操作技術去除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和第一極體,使用電脈沖等方法可以激活重組細胞使其完成細胞分裂和發育。克隆分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治療性克隆指利用克隆技術產生特定細胞和組織(皮膚、神經或肌肉等)用于治療性移植;生殖性克隆指將克隆技術用于生育目的,即用于產生人類個體。【詳解】(1)用動物體細胞克隆動物,實際上是通過核移植來實現的,該技術分為胚胎細胞核移植和體細胞核移植,動物體細胞分化程度高,恢復其全能性十分困難,故其中體細胞核移植難度更大。(2)據分析可知,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還需要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和胚胎移植技術的支持。(3)核移植過程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夠在一年內產生大批遺傳物質相同、可以模擬人類疾病的模型猴,將為人類疾病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光明前景。本題考查克隆動物核移植相關過程和知識點,掌握相關知識結合題意答題。9、捕食和競爭無機鹽和二氧化碳樣方法隨機取樣水稻的殘枝落葉和初級消費者的糞便中的能量若泥鰍數量過少,不能充分利用稻田所提供的能量;若泥鰍數量過多,就會造成稻田被破壞,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減少,使泥鰍的產量下降【解析】

1、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常見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等。2、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熱能;②流向下一營養級;③殘體、糞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積累量,也包括動植物殘體以化學燃料形式被儲存起來的能量。即一個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詳解】(1)從題干中分析,泥鰍捕食水體中浮游生物、昆蟲、田螺、藻類和高等植物的碎屑,同時昆蟲也只能以浮游生物、田螺、藻類和高等植物的碎屑為食,所以泥鰍和昆蟲間存在捕食和競爭的關系;糞便中的有機物被分解成無機物,由于有機物中含有碳和其他礦質元素,所以可以為水稻提供無機鹽和二氧化碳。(2)田螺活動能量較弱,活動范圍小,所以采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樣方法的關鍵是要做到隨機取樣。(3)水稻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水稻的殘枝落葉和初級消費者的糞便中的能量。(4)若泥鰍數量過少,不能充分利用稻田所提供的能量,若泥鰍數量過多,就會造成稻田被破壞,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減少,使泥鰍的產量下降,所以投放泥鰍的數量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本題考查種間關系、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及意義的相關知識,難點是(4)熟練掌握能量流動的意義。10、常染色體隱性遺傳25%不定向單個堿基對替換不同Ⅰ-1兼有正常基因的細胞和致病基因的細胞;Ⅰ-1胚胎發育早期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出現基因突變,含有突變基因的細胞發育為腎臟①、④第二極體中遺傳物質與卵細胞相同(減數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而第一極體中遺傳物質一定與卵細胞中遺傳物質不同(女性為雜合子,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離),因此選取取自第二極體包含正常基因或第一極體不包含正常基因的卵子進行人工受精可達到目的不合理,該同學的操作會導致人類的某種遺傳基因消失,影響人類的遺傳多樣性,造成未知風險;目前基因編輯技術存在技術風險(如:脫靶效應等),可能造成新的基因突變【解析】

1.人類遺傳病的判定方法口訣:無中生有為隱性,有中生無為顯性;隱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顯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第一步:確定致病基因的顯隱性:可根據(1)雙親正常子代有病為隱性遺傳(即無中生有為隱性);(2)雙親有病子代出現正常為顯性遺傳來判斷(即有中生無為顯性)。第二步:確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體還是性染色體上。①在隱性遺傳中,父親正常女兒患病或母親患病兒子正常,為常染色體上隱性遺傳;②在顯性遺傳,父親患病女兒正常或母親正常兒子患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2.減數分裂過程。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復制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末期,細胞質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病均勻的移向兩級;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詳解】(1)圖1中顯示,正常的Ⅰ-1與Ⅰ-2結婚生出了患病的Ⅱ-2,由于Ⅱ-2是女兒,故推知該病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由此可知Ⅰ-1和Ⅰ-2均為攜帶者,則這對夫婦生育第三個孩子,則患病概率為1/4。(2)①由題意知,IV型膠原蛋白的突變基因中,導致該蛋白不同程度失效的突變基因有三十余種,說明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與正常人堿基序列相比較,I-2從左向右數第六位的堿基G含量下降,說明發生了堿基對的替換。。②由題圖可知,Ⅰ-1體內腎臟細胞和皮膚、毛囊細胞中編碼IV型膠原的基因序列不同;由于Ⅰ-1兼有正常基因的細胞和致病基因的細胞,Ⅰ-1胚胎發育早期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出現基因突變,含有突變基因的細胞發育為腎臟,導致其僅有輕度血尿癥狀,視力和聽覺正常。(3)Ⅲ-2的基因型是Aa,產生的卵細胞有2種可能,含有A或含有a,第二極體中遺傳物質與卵細胞相同(減數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而第一極體中遺傳物質一定與卵細胞中遺傳物質不同(女性為雜合子,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離),因此選取第二極體包含正常基因或第一極體不包含正常基因的卵子進行人工受精可達到目的,即選用的卵細胞應該是編號①或④的卵進行人工受精,得到的受精卵發育為早期胚胎后移植到Ⅲ-2子宮內,可實現生育不攜帶致病基因后代的目的。(4)如果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將人群中某種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均改造為正常基因,杜絕該種遺傳病的發生,則會導致人類的某種遺傳基因消失,影響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