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時空坐標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課程標準1.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2.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知識點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基礎·精細梳理】1.原始農耕和畜牧出現以前采集漁獵經濟(1)食物來源:依靠自然界現成的動植物為生。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實和莖葉,捕撈魚蝦或獵取動物。(2)生產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生產工具落后,生產力水平較低(3)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遷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燒烤食物。(4)女性地位:除生育和撫養后代外,還負責采集植物果實、昆蟲等,為群居的人由當時生產力水平決定們提供了大部分食物。2.原始農耕和畜牧的出現(1)時間:大約1萬年前。(2)條件:在長期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了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3)成就原始農耕原始畜牧西亞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小麥和大麥的原產地距今約9000年前,已飼養綿羊和山羊東亞黃河中上游是粟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距今約8500年前,中國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豬;后來河姆渡的居民也飼養豬和狗美洲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距今約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4)影響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①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②人類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③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①從遷徙到定居,逐漸形成聚落②一部分人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③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產生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①天文歷法獲得發展②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也逐漸發展起來易錯辨析(1)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農耕主要起源于西亞、東亞和中美洲。畜牧是在狩獵的基礎上,隨著農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現而產生的。(√)(2)農業出現以后,人類逐漸從食物生產者轉變為食物采集者,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3)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情境釋疑(1)閱讀教材P3“思考點”:與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產者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提示①人類生產自己需要的產品,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食物供應增加,生存條件改善,人口的增長加速。②開始了定居生活,出現了手工業勞動,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獲得了發展。(2)傳說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摘自教材P7)這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歷史現象?提示原始農業的出現。【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早期人類的生活史料舊石器時代……他們仍像獵食其他動物的野獸那樣靠捕殺獵物為生,仍像完全倚靠大自然施舍的無數生物那樣靠采集食物謀生。而且由于人類當時依賴大自然,所以也就受到了大自然的支配。為了追獵動物、尋找野果或漁獵場地,他們不得不經常過著流動的生活。——[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根據史料,概括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提示生活狀況:靠采集和漁獵為生,不斷遷徙。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低下。視角2早期農業出現的原因史料首先,人口的移動一定會受到地理環境或周邊鄰居的限制。其次,季節性資源必須是豐富而規律的。這類資源可以包括魚、貝類、干果和植物種子,總之必須多產且源源不斷。再次,人口的增長必須達到一個食物短缺、人口與食物供給失衡的程度?!瓕е率澄锷a的出現?!猍美]布賴恩·費根《世界史前史》根據史料,指出推動農業出現的主要因素。提示地理環境的限制;對季節性資源的要求;人口的增長。視角3農業革命的意義史料農業革命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遷徙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以后,各項具體勞動,如動物的繁殖、飼養和農作物的播種、收割等,更是與氣象變化息息相關,久而久之人們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原始的歷法,即以物候定農時的自然歷。……原始人在集體勞動過程中發出的有節奏的呼喊聲,便是最基本的聲樂因素?!幾酝跛沟轮骶帯妒澜缤ㄊ贰犯鶕妨虾退鶎W知識,概括農業革命的意義。提示農業的出現促進了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加速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定居和聚落的形成,推動了科學技術和原始音樂、文學等的產生和發展。1.歷史解釋——食物采集者和食物生產者的區別項目食物采集者食物生產者所處時代舊石器(打制)時代,以食物采集為主新石器(磨制)時代,以食物生產為主自然分工男子負責狩獵,提供肉食;女子負責采集植物果實和莖葉男子從事農業生產;婦女從事采集和家庭副業男女地位男子獲取食物來源不穩定,地位較低;女性不但生育和撫養后代,還負責采集食物,地位較高男性地位逐漸提高,女性逐漸退居從屬地位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平等,個人隸屬于集體伴隨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余,出現了貧富分化,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先后產生2.歷史解釋——農業產生的歷史意義(1)農業的產生,使人類的經濟從舊石器時代以采集、狩獵為基礎的攫取性經濟轉變為以農耕、畜牧為基礎的生產性經濟,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2)農業的產生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標志著人類在生活資料的生產方面,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運動、對水土的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從而掌握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3)農業的產生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收獲。這樣,人類從遷徙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4)農業的產生為以后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人類從事農耕和畜牧后,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人口得以較快的增長,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導致原始社會的崩潰。知識點二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基礎·精細梳理】1.農業文明的興起(1)表現:西亞兩河流域、非洲尼羅河流域、南亞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孕育出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國文明。(2)共同特點:修建水利工程成為地區發展的大事。2.各農業文明區域的生產與生活(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食物生產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社會生活①古巴比倫王國:王室和神廟擁有許多土地,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也擁有土地,他們合伙經營或將土地出租給佃戶②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2)古代中國食物生產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社會生活①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農夫集體耕作②戰國以后:鐵器得到推廣,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生產③秦以后:推行重農抑商政策④秦國都江堰、西漢龍首渠等水利工程⑤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3)古代希臘和羅馬食物生產社會生活古希臘①大麥和小麥從西亞傳入希臘,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②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③種植葡萄和橄欖,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只有公民才能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的現象非常普遍古羅馬以谷物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葡萄①長期實行土地國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②隨著征服擴張,貴族或富人獲得越來越多的土地,而小農卻逐漸破產(4)古代美洲①食物生產: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馬鈴薯。②社會生活: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的公有土地。北美洲南部墨西哥人數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易錯辨析(1)古代不同地區的居民都培育或引進了適合本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2)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的農業具有共同特色,孕育出相同的古代文明。(×)(3)美洲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大麥和小麥。(×)情境釋疑(1)下圖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摘自教材P3)根據史料價值的不同,它屬于什么史料類型?有何價值?提示類型:第一手史料。價值:間接反映了河姆渡時期動物馴化和家畜飼養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2)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誕生了許多古代文明,如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國文明。(摘自教材P3)古代文明大都分布在大河流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大河流域的水源充足,便于發展農業生產。(3)為控制尼羅河河水泛濫,古埃及人修堤筑壩、挖溝開渠。他們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摘自教材P4)古埃及人治理水患的方式有哪些?有何作用?提示方式:修堤筑壩、挖溝開渠。作用:既可控制洪水泛濫,又可灌溉耕地,保障農業生產。【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古埃及的農業生產史料公元前2600—前2100年間,因水利工程建設需要尼羅河流域不同區域之間的協同配合,埃及法老曾經組織民眾長期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在這一時期的埃及金字塔文當中也常出現“水渠”一詞。中王國時期,恢復和發展了曾經在古王國末期和第一中間期被破壞的水利灌溉系統,并修建了大規模的排灌渠道。——李怡凈《尼羅河灌溉工程與古埃及的國家治理——兼論古埃及文明的形成與社會形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史料中埃及法老修建水利工程的目的。提示減少旱澇的影響,保障農業生產,維護奴隸主的統治。視角2古希臘的農業生產與生活史料希洛人是斯巴達國家沒有任何權利的被剝削者,農業奴隸。他們每7戶被固定于一戶斯巴達公民的份地上,每年要向份地主人交納收獲物的一半和一定數量的油和酒。——摘編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根據史料指出古代希臘的農業特征。提示農業生產中普遍使用奴隸。視角3古代食物生產的特點史料隨著考察地區范圍的擴大和對考察材料的進一步分析,1935年,瓦維洛夫提出中國中心、印度中心等8個作物起源中心的觀點。他認為這8個中心在古代由于山岳、沙漠或海洋的阻隔,其農業文明都是獨立發展的,所用農具、耕畜、栽培方法各不相同,每個中心都有相當多的有價值作物和多樣性的變異,是作物育種家探尋新基因的寶庫。——摘編自曹幸穗、柏蕓等《大眾農學史》根據史料,概括古代世界食物生產的特點。提示起源具有多個中心;獨立發展;具有多樣性。視角4區域性食物生產的差異及影響史料無論東方西方,古代經濟都是農本經濟,以豐衣足食為根本目的,耕織結合,但對牧養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國養畜主要為農耕提供動力,牛耕發展緩慢,紡織原料又靠畜產品。南歐中亞土質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養牛較多;紡織原料主要是羊毛,養羊業比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飲食奶酪的習慣,故畜牧業在農本經濟中的比重較大。單一種植業結構決定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與西方不大一樣?!幾匀~茂等《傳統農業與現代化——傳統農業與小農經濟研究述評》根據史料,指出古代東西方在農耕和畜牧比重上的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飲食文化的不同。提示差異:古代西方農牧并重;古代中國以農耕為主,畜牧為輔。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結構中肉、奶的比重較高;古代中國則以植物性飯菜為主。
1.歷史解釋——古代東西方食物生產的多樣化特征項目東方西方耕作制度實行輪作制和復種制或間作套種制普遍實行休閑農作制土地集中土地兼并仍然用來經營種植業,仍然需要大量農業勞動力分散經營,減少的是自耕農,增加的是佃農和雇農土地集中是為了發展畜牧業,如圈地運動是為了養羊,所需勞動力少,大量失地農民只能到城市謀生經濟結構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中又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畜牧業只占次要地位農牧并重、農牧結合飲食結構素食結構,糧食占主導地位,肉食比重少之又少食物結構中肉、奶的比重較高2.歷史解釋——食物生產對不同地區社會生活的影響(1)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①促進種植業和家畜飼養業的發展。②推動了水利工程的興建,為農業發展提供了保障。③明確了土地占有歸屬關系,土地歸王室、各級貴族和神廟所有。④形成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2)中國①形成南北兩大農業種植區域,即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②推動農業耕作方式的不斷發展,由石器鋤耕發展為鐵犁牛耕。③推動國家經濟政策變化,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④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促使勞動者努力提高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3)希臘地區①種植大麥和小麥,實行谷物和蔬菜輪作,建果園并加工產品。②土地由城邦公民占有,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奴隸。(4)美洲地區①種植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糧食作物,馴化了駱馬、羊駝和火雞。②土地分為貴族私有和個體家庭份地兩大部分。知識點三生產關系的變化【基礎·精細梳理】1.家庭:男子地位上升(1)男子:農業產生后,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2)婦女:主要從事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2.社會:貧富分化出現(1)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領把一些集體財物據為己有,變成私有財產。(2)結果:氏族內部出現貧富分化。3.國家的產生(1)在對外交戰中,軍事首領的地位日益上升,把俘虜變成奴隸。在氏族社會中,有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2)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產生了。(3)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國家應運而生。易錯辨析(1)農業的產生使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2)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生產的產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人類進入文明社會。(√)(3)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古代人類文明產生的條件史料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山區,人們學會了馴化動植物,從而完成了農業革命。還是在那片山區,人們當時又開始了第二次偉大的冒險,即從山區遷移到兩河流域,并逐步發展起了生產率更高的新灌溉農業和新社會制度。新農業生產技術和新社會制度相互作用,引發連鎖反應,最終產生了文明?!猍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人類文明產生的前提條件是什么。提示農業的出現,生產力的提高。視角2國家的產生史料除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的差別——隨著新的分工,社會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各個家庭家長之間的財產差別,炸毀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著的舊的共產制家庭公社;同時也炸毀了為這種公社而實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暫時地,后來便永久地分配給各個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財產的過渡,是逐漸進行的……——[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唯物史觀角度解釋農業產生與國家興起之間的關系。提示隨著農業的產生,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國家應運而生。唯物史觀——理解私有制和國家的產生(1)私有制的產生:原始社會后期,以金屬工具的出現為標志,生產力有了新的發展,這是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逐漸代替了以氏族公社為單位的共同勞動。生產關系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的。當個體勞動日益盛行后,生產資料也就相應地逐漸轉歸個體家庭私有。土地變成私有財產,標志著私有制已經在社會上確立起來了。(2)國家的產生: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勞動產品除了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以外,還有一定的剩余。隨著剩余產品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現,產生了階級。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需要有一個強制機關,國家應運而生。隨堂檢測題組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2022·福建寧德高二期末)據現有考古發現,長江下游地區在距今8000年前后,出現栽培稻和定居村落;距今5000年前后,出現規模化的水田和較多的復合農具,水壩和宮殿等遺址也被發現。這說明()A.早期國家出現促進農業進步B.水稻栽培技術源于中國C.長江流域成為當時經濟中心D.農業革命推動文明發展答案D解析時隔3000年,長江下游地區的先民,從栽培水稻、村落定居,發展到生產規?;?、農具復雜化,能夠修建水壩和宮殿等,說明農業革命推動文明發展,D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早期國家對農業發展的作用,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水稻栽培技術源于中國,排除B項;材料不足以說明長江流域是當時的經濟中心,排除C項。故選D項。2.(2022·云南楚雄高二期末)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下列現象能夠直接論證這一觀點的是()A.世界人口出現快速增長B.原始宗教的產生與傳播C.天文、歷法的發展迅速D.城市和國家的興起發展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業革命的直接影響是提高了生產力,增加了食物供給,加速了人口增長,A項正確;原始宗教的產生不能視為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排除B項;天文、歷法是農業發展的產物,其發展迅速屬于進一步的影響,因此不能直接論證農業的產生,排除C項;城市國家的興起與發展不能直接論證農業革命,排除D項。故選A項。題組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3.(2022·貴州六盤水高二期末)秦朝時,設有不同級別的田官。各級田官不僅要過問何種莊稼應每畝播種多少種子,而且還得視土地的肥瘠不同,允許生產者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種子多少的方便。田官的設置說明秦朝()A.法律異常嚴苛B.農業受到重視C.土地兼并嚴重D.官僚機構臃腫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秦朝設立不同級別的田官,具體管理和指導莊稼播種等,說明秦朝農業受到重視,B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秦朝法律異常嚴苛,排除A項;土地兼并嚴重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秦朝官僚機構臃腫,排除D項。故選B項。4.(2022·廣東茂名高二期末)據考古發現,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蘇美爾語書寫的泥板歷書(共109行)是目前所知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農人歷書。就其內容(關于農作物從灌溉、耕耘到收獲的全過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農的農業手冊。漢謨拉比時代還開鑿了運河并有管理嚴格的灌溉網。這表明()A.兩河流域人比較重視農業發展B.楔形文字形成與農業發展關系密切C.古代蘇美爾人是農業的創始人D.古代巴比倫是當時農業最發達國家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兩河流域的人們編撰農書、開鑿運河、管理灌溉等活動,說明兩河流域的人們比較重視農業發展,A項正確;材料并沒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排除B項;原始農業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創造的,而非蘇美爾人始創,排除C項;材料沒有比較古代各地的農業發展情況,無法得出古代巴比倫是當時農業最發達的國家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題組生產關系的變化5.(2022·黑龍江鶴崗高二期末)農牧業產生后,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人們要求有更好更方便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細密的社會分工,這促進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進而出現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為了控制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國家開始產生。人類由此進入奴隸社會。材料旨在說明()A.人類文明產生具有曲折性和長期性B.農牧業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C.階級和國家出現是文明產生的標志D.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答案D解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牧業產生,社會分工更加細密,而細密的社會分工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進而推動國家的產生,由此可知,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與發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D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出人類文明產生的曲折性,排除A項;材料沒有將不同行業進行對比,無法得出農牧業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這一結論,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選D項。6.(2022·浙江舟山高二期末)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農業革命還觸發了一場鏈式反應,它引發了城市化、階級分化以及社會分裂,從而損壞了原始社會令人神往的平等……”下列最能表達作者意圖的是()A.農業革命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B.農業革命導致了社會的不平等C.農業革命加劇了社會分裂與動蕩D.農業革命引發了生產關系變化答案D解析材料“它引發了城市化、階級分化以及社會分裂”“損壞了原始社會令人神往的平等”體現的是農業革命對生產關系變化的影響,D項正確;城市化發展、社會不平等的出現及社會分裂屬于材料中的一方面,排除A、B、C項。故選D項。知識結構答題要語1.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類在產生之初,以采集和漁獵為生。2.大約1萬年前,農業出現,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3.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從采集、漁獵逐漸發展到農業生產。4.農業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現。5.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課時精練A組基礎鞏固題1.(2022·云南昆明高二期中)遠古的早期,人類經常處于饑餓狀態,后來原始農業的興起改變了這一局面。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之一是人類()A.開始學會用火B.開始學會制造工具C.開始學會打魚和捕獵D.開始學會種植農作物和飼養家畜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在長期的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了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開始學會種植農作物和飼養家畜是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之一,D項正確;A、B、C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是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排除。故選D項。2.(2022·遼寧建平高二期中)古代農業生產的三大要素是自然環境、農作物(包括動物)和人的生產實踐活動。重視農時就是重視天、地、人、物的協調統一,人的生產實踐活動要與自然節律、農作物生長發育規律相協調,這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所在,中國古代的節氣即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據此推知,古代農業的發展()A.促進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B.實現了人口的快速增長C.增加了人類食物的供應需求D.推動了天文歷法的進步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重視農時就是重視天、地、人、物的協調統一,人的生產實踐活動要與自然節律、農作物生長發育規律相協調”可知,中國古代農業注重對天時、節氣的觀察,因此有利于天文歷法的進步,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農業生產,與生活方式關系不大,排除A項;農業的發展不一定會實現人口的快速增長,排除B項;材料強調農業與天、地、人、物的關系,并未體現食物的供應需求,排除C項。故選D項。3.(2022·安徽淮北高二期中)人類發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是食物生產的革命,即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其標志是()A.農業的出現 B.商業的產生C.手工業的產生 D.火的使用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業的出現使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A項正確;商業是在原始社會后期,伴隨著產品剩余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的,排除B項;手工業是伴隨著農業的發展而出現的,排除C項;火的使用出現在人類食物采集階段,排除D項。故選A項。4.(2022·安徽淮北高二期中)據史書記載,一個古代瑪雅農民使用石器、木器和骨器,就可以供給12口人充足的糧食;在盛產糧食的地區,一個瑪雅農民花兩個月的勞動就能生產出全家一年的食物以及須繳納的賦稅和貢物。由此可推知()A.瑪雅人農業經營規模較大B.瑪雅地區農耕條件優越C.瑪雅人農業商業化程度高D.瑪雅文明盛行精耕細作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瑪雅人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但是農業產量高,能夠滿足家庭的生活和消費的需要,說明瑪雅地區農耕條件優越,B項正確;瑪雅人采取極為原始的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其農業經營規模較小,不是精耕細作,排除A、D項;瑪雅人農業生產程度較高,商業發展程度較低,排除C項。故選B項。5.(2023·山西太原高二期末)古埃及神話中記載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農業和豐饒之神奧西里斯教人們釀造啤酒,奧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麥變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國也有神農嘗百草,后稷教民耕種的傳說。由此可知,在早期社會()A.人類普遍存在英雄崇拜B.英雄人物引領歷史走向C.不同區域神話相互借鑒D.食物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中國和古埃及神話中都有關于農業生產的信息,這說明早期社會中食物生產具有重要意義,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早期社會對于食物生產的崇拜,不是英雄崇拜,排除A項;“引領”一詞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并無關于不同區域之間神話借鑒的信息,排除C項。6.(2022·遼寧高二期中)有學者指出,從陜西半坡文化遺址出土的數百件石網墜和制作精美的骨魚叉、魚釣鉤,可以了解到魚類為當時饑寒交迫的人們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資料。因此,多數考古學家把魚紋圖形確認為半坡人的圖騰也不足為奇。這可用于說明,在當時()A.母系氏族社會走向衰落B.原始農業得到較快發展C.圖騰崇拜受到廣泛推崇D.采集漁獵仍占重要地位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以了解到魚類為當時饑寒交迫的人們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資料。因此,多數考古學家把魚紋圖形確認為半坡人的圖騰也不足為奇”可知,在當時的生活中采集漁獵仍十分重要,因此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相關的骨魚叉、魚釣鉤等,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是母系氏族還是父系氏族,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采集漁獵,而不是原始農業,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圖騰崇拜受到廣泛推崇,排除C項。故選D項。7.(2022·江蘇海安高二期中)著名歷史學家錢乘旦在《西方那一塊土》中講到:“由于有了農業,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們定居下來,生活比較安定了,可以養育更多的孩子,成活率也逐漸提高,這樣,人口就越來越多。為養活這些人,人們就必須開墾更多的土地,于是在更多的地區出現農業?!币韵屡c作者觀點最接近的是()A.農耕文明具有擴展潛能B.農耕文明社會分工發達C.農耕文明生產效率較高D.農耕文明社會組織完備答案A解析材料體現的是農業發展對人民的定居生活、人口增長及土地開墾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說明農耕文明具有擴展潛能,A項正確;社會分工發達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農耕文明的生產效率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故選A項。8.(2022·福建漳州高二期中)“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進而出現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為了控制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出現了政府、軍隊等強制機關,國家開始形成。”此材料旨在說明()A.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B.人類文明產生前提是農業和畜牧業產生C.人類文明產生的標志是階級、國家、文字D.生產力發展是剩余產品出現、社會分化的結果答案A解析生產力發展推動了國家的出現,這說明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A項正確;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文明產生的標志,排除C項;D項顛倒了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B組能力提升題9.(2022·廣東肇慶高二期末)據《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边@從側面可以說明()A.原始農業已經產生B.漁獵經濟退出了歷史舞臺C.神農導致農業產生D.人類社會出現第二次分工答案A解析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可見當時已經出現了種植農業的工具,所以從側面可以說明原始農業的出現,故選A項;原始農業出現之后,漁獵經濟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在一些發展相對較慢的地區,漁獵經濟長期存在,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導致農業產生的是在長期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了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屬于生產力的進步,排除C項;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分工是手工業的出現,材料反映的是原始農業的出現,并非手工業從農業之中分離出來,排除D項。10.(2022·河南新鄉高二期末)兩河流域加莫爾遺址距今約9000年,據考古發現,該遺址存在已經碳化的谷物顆粒,如大麥、小麥、豌豆等;還有石制農業生產工具,如石鐮、石杵和石臼;還有許多已經馴化的家畜的遺骨,如山羊、綿羊、狗等動物的遺骨。這一考古發現可印證當地先民()A.勞動分工比較合理 B.已過上定居生活C.率先從事原始農業 D.以畜牧業為主業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兩河流域加莫爾遺址已有谷物、農業工具和馴化家畜遺址,這說明加莫爾遺址已進入農業社會,當地先民已過上定居生活,故選B項;材料反映加莫爾遺址已進入農業社會,并無勞動分工的信息,排除A項;“率先”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項;加莫爾地區以農業為主業,排除D項。11.(2022·黑龍江齊齊哈爾高二期中)戰國時代,“五谷”之說已相當普遍地使用,但所涵蓋的內容卻不盡相同,或無稻,或無麻,或無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麥。據此可知,當時()A.北方農業生產領先南方B.民眾飲食結構發生根本變化C.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D.經濟作物生產存在地區差異答案A解析由材料“或無稻,或無麻,或無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麥”并根據所學知識“古代中國主要分為北方粟麥農業區和南方稻作農業區”可知,這一時期,北方農業生產十分重要,同南方尚未開發的狀態相比,北方農業生產領先南方,A項正確;當時我國民眾的飲食結構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排除B項;當時鐵制農具并未普遍使用,排除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變壓器購買合同書
- 2025年項目融資方案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對經濟法的理解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與跨文化交流試題及答案
- 2019-2025年標準員之基礎知識練習題(一)及答案
- 2019-2025年一級造價師之建設工程技術與計量(安裝)押題練習試卷B卷附答案
- 2019-2025年一級注冊建筑師之建筑技術設計作圖題押題練習試題B卷含答案
- 2025年教師資格之中學數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能力測試試卷B卷附答案
- 2025年工程經濟團隊管理技巧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經濟法的基本原則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中國老年教育行業發展前景及發展策略與投資風險研究報告
- 2024年延安通和電業有限責任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2024年新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 U6 A learn 教學課件
- 美發店入職合同保密協議
- 2025-2030年中國腫瘤醫院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及未來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 茶廉文化課件
- 2024年中南大學專職輔導員招聘筆試真題
- 2025甘肅省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生產技術人員145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2030中國財務公司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年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測試題(附參考答案)
- 不分手協議書合同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