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部分第7單元新中國時期第17講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教學案_第1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部分第7單元新中國時期第17講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教學案_第2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部分第7單元新中國時期第17講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教學案_第3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部分第7單元新中國時期第17講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教學案_第4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部分第7單元新中國時期第17講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教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17講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究中曲折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一五”安排的完成[主干整合·厘清史實]一、背景1.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經濟的復原與發展。2.中心決策(1)過渡時期總路途:1953年制定,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指導方針。(2)“一五”安排:集中主要力氣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過渡時期過渡時期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所謂“過渡”是指新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此時中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二、過程1.工業化建設(1)成果:到1957年,各項指標大都大幅度超額完成,建立起飛機制造、汽車制造、重型機器制造等重要工業部門。(2)意義:新中國起先變更工業落后的面貌,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表現①農業:農夫參與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②手工業:手工業者參與手工業生產合作社。③資本主義工商業: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2)結果: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意義: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從而實現了生產資料全部制的深刻變革;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3.存在缺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后期,存在要求過急、變更過快、形式過于簡潔劃一等缺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素養提升·融會貫穿]?探究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史料一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中心環節是發展國家的重工業,以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因為我國過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經濟上不能獨立,國防不能鞏固,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侮我們,資本主義國家從發展輕工業起先,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工業化,而蘇聯采納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從重工業建設起先,在十多年中就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督▏詠碇匾墨I選編》史料二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0.1%以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資料》eq\a\vs4\al([思索])(1)依據史料一并結合當時歷史背景,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啟動時實行“集中力氣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緣由。(2)依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的歷史意義。eq\a\vs4\al([解讀])(1)史料一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實行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這適應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加強國防建設的須要。(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確定優勢。eq\a\vs4\al([試答])(1)重工業基礎薄弱;面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逼和經濟封鎖;借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閱歷。(2)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記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安排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促進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耙晃濉卑才诺奶攸c和實質特點(1)改造與建設并舉(或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2)工業化建設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舉。(3)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4)漸進性和長期性。(5)一體(主體:工業化)兩翼(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相輔相成。實質既是我國有安排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又是國家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起先。以唯物史觀看待新中國初期經濟發展戰略的獨特之處材料新中國初期經濟發展戰略的形成,可以“一五”安排為標記。這個經濟發展戰略,可簡潔概括為:主要依靠國內積累建設資金,從建立和優先發展重工業入手,高速度地發展國民經濟;實施“進口替代”政策,通過出口一部分農產品、礦石等初級產品和輕工業品換回發展重工業所需的生產資料,并用國內生產的生產資料逐步代替它們的進口;改善舊中國留下的工業生產布局極端不合理和區域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的畸形態態;隨著重工業的建立和優先發展,用重工業生產的生產資料逐步裝備農業、輕工業和其他產業部門,隨著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以及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逐步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幾晕淞Α稄亩倌甑拇笠曇翱葱轮袊杲洕l展》思索:依據材料概括新中國初期經濟發展戰略的獨特之處。【提示】借鑒蘇聯模式并得到蘇聯資金、技術救濟;以高速發展為首要目標,優先發展重工業;用重工業帶動國民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國內資金積累;實施“進口替代”政策;變更原有工業生產布局極端不合理和區域經濟極端不平衡的畸形態態;逐步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經濟體系。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之間的關系(1)過渡時期總路途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并舉的路途,是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2)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間相互聯系、不行分別,可比方為鳥的“主體”和“兩翼”。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主體”,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是“兩翼”,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3)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跟蹤訓練·即學即用]1.(2024·崇左一模)1953年后,中國共產黨通過“和平贖買”的方式,有償地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實行生產資料全部制的“質變”。這一方式()A.有利于削減對生產的沖擊B.全盤借鑒蘇聯經濟模式C.完成了國民經濟的復原D.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A[由材料“通過‘和平贖買’的方式,有償地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可知,通過“和平贖買”的方式逐步實現生產資料全部制的過渡,以削減對生產的沖擊,故選A項;“全盤借鑒蘇聯”不符合史實,故解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而非國民經濟的復原,故解除C項;“一五”安排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故解除D項。]2.1957年,全國農業總產值536.7億元,比1952年的417億元增長了24.8%,平均每年遞增4.5%。糧食總產量19505萬噸,比1952年的16392萬噸增長19%,平均每年遞增3.5%。據此分析,農業發展的主要緣由是()A.國家優先發展農業 B.農夫擁有土地全部權C.農夫生產自主權擴大 D.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D[1953—1957年的“一五”安排優先發展重工業,故A項錯誤;1956年底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土地由私有變為公有,故B項錯誤;農業合作化走的是集體化道路,農夫生產自主權減弱,故C項錯誤;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故D項正確。]3.下圖為我國1952-1956年底主要經濟成分的變更這種經濟成分變更最主要的意義是()A.標記著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B.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基礎D.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政權A[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社會主義改造后,公有制經濟逐步占主導地位,這標記著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故A項正確;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中國才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B項錯誤;“一五”安排的開展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基礎,故C項錯誤;D項不是最主要的意義。]4.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發行面粉購買證,1955年國家糧食部發行“全國通用糧票”,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繼問世,全國2000多個市、縣都分別發放和運用各種商品票證。這說明當時中國()A.國民經濟極端困難、物資奇缺B.規范市場經濟、統一消費行為C.社會主義公有制在農業城鎮已建立D.國家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安排和限制D[經驗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的復原,物資困難得到確定程度的緩解,故A項錯誤;這一時期為安排經濟體制確立階段而非市場經濟階段,故B項錯誤;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后社會主義公有制才得以確立,故C項錯誤;票證制度是安排經濟時代國家對經濟進行指導的重要措施,故D項正確。]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主干整合·厘清史實]一、勝利的探究1.《論十大關系》闡述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十大關系,事實上提出了開拓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大問題。2.中共八大(1)內容: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沖突的變更,提出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2)意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究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八字方針1960年,對國民經濟實施“調整、鞏固、充溢、提高”的八字方針。正確相識“八字”方針(1)含義:“調整”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比例關系;“鞏固”已經取得的經濟建設成果;“充溢”那些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和手工業的生產,發展新興產業;“提高”產品質量及勞動生產率。(2)關系:“調整”是八字方針的核心,其目的是“鞏固、充溢和提高”。二、探究中的失誤1.緣由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在理論和思想上還缺乏深刻的相識。2.表現(1)事務:“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標記: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3)危害: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正確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的錯誤在于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忽視了中國經濟落后的國情,與生產關系無關。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在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三、十年建設成就工業先后建成武漢、包頭等鋼鐵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礦、電站、石化等工業設備制造以及飛機、汽車等十幾個基礎行業交通全國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區都有了鐵路能源到1965年石油實現自給,結束了“洋油”時代四、曲折發展的國民經濟1.表現在“全面奪權”的狂潮中,國民經濟的發展受到嚴峻影響。2.整頓(1)周恩來整頓經濟:復原被破壞的各種規章制度;在農村,重申堅持按勞安排原則。(2)鄧小平全面整頓:以鐵路整頓為突破口,整頓交通運輸、鋼鐵工業、國防科技工作等,國民經濟漸漸擺脫停滯和倒退的局面,起先了復原和發展。3.危害(1)給中國的經濟建設造成極其嚴峻的破壞,使正常的生產和社會秩序出現嚴峻混亂。(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使中國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極其珍貴的發展機遇。[教材拓展]__新中國的城市化問題1950—1957年,伴隨著新中國經濟漸漸復原與“一五”安排的順當進行,大量農夫進入城鎮就業,推動了中國城市化的進程。1958—1960年,由于“大躍進”的發動,全民大煉鋼鐵,“以鋼為綱”,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鎮,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在脫離農業基礎上超常規畸形發展。1961—1965年,國家進行工業調整,精簡工業和城市人口,兩千多萬城市人口下放回鄉,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逆城市化時期。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經濟工作指導思想的失誤,大批干部和學問青年上山下鄉,城市化進程停滯不前。[素養提升·融會貫穿]十年建設時期(1956—1966年)?探究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史料一我國今年鋼的生產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說從去年的五百三十五萬噸鋼躍增至一千零七十萬噸。這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激昂人心的宏大號召。全力保證鋼產量翻一番,是全黨全民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馬上行動起來,完成把鋼產量翻一番的宏大任務》《人民日報》(1958年9月1日)史料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成為群眾性的行動,進一步提高了五億農夫的共產主義覺悟;公共食堂、幼兒園、托兒所、縫衣組、理發室、公共浴堂、華蜜院、農業中學、紅專學校等,把農夫引向了更華蜜的集體生活,進一步培育和熬煉著農夫群眾的集體主義志向?!度嗣袢請蟆飞缯?1958年4月3日)史料三在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這十年的最初探究中,由于全黨全國人民發揮了高度的主動性和創建性,也由于全黨全國人民對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缺乏足夠的思想和理論打算,以及黨在指導方針上存在著正確的、比較正確的和錯誤的兩個趨向,社會主義建設一起先就經驗著曲折的發展過程。一方面,這個時期黨和國家的指導方針在大部分時間里基本上是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很大成就并積累了重要的閱歷,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從1957年起,“左”傾錯誤日益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呈現出反復和徘徊的局面?!獏怯阝?、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下卷)》eq\a\vs4\al([思索])(1)史料一表明“大躍進”運動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躍進”運動的什么特點及有何影響?(2)結合所學學問,說明史料二是針對哪一事務發表的社論。該事務有何特點?(3)依據史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出現失誤的主觀緣由。eq\a\vs4\al([解讀])(1)史料一主要體現了“大躍進”運動的出現。其中“躍增至”一方面說明鋼產量超越常規,另一方面也說明鋼產量的目標增幅已經脫離社會實際。(2)史料二體現了人民公社化的特點:擴大公有化、集體化的規模,軍事化形式管理,違反了生產力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3)史料三中作者描述了社會主義探究過程中的兩個發展趨向:①由于全黨全國人民發揮了高度的主動性和創建性,所以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并積累了重要的閱歷,這是主要的。②由于全黨全國人民對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缺乏足夠的思想和理論打算,因此社會主義建設呈現出反復和徘徊的局面。eq\a\vs4\al([試答])(1)核心:大煉鋼鐵。特點: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影響:不僅造成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而且對自然環境也造成了破壞。(2)事務: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一大二公。(3)①黨缺乏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閱歷,照搬蘇聯模式。②對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艱難性相識不足,急于求成。③忽視了經濟建設的一般規律,違反了實事求是的原則。④沒有正確相識和處理“左”傾錯誤,長期以來,缺乏對“左”傾錯誤的相識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傾錯誤擴散到經濟領域,并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成嚴峻影響。1956-1976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究(1)核心問題①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規模、速度與比例問題,即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方針問題。②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問題,也就是如何相識社會主義制度建成后國內的主要沖突問題。(2)失誤的緣由①歷史傳統的影響。受封建專制主義遺毒的影響,人們民主法制觀念淡薄。②急于求成心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廣闊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建設熱忱很高,迫切希望盡快擺脫落后狀況。③中心領導人的錯誤估計。對當時的國內外階級斗爭形勢估計過于嚴峻,錯誤地認為階級斗爭仍是社會的主要沖突。④國際環境的影響。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尖銳對立,簡潔產生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的心理。以家國情懷感悟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材料一九五八年初全國有七十四萬多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現在已經合并改組成為二萬四千多個人民公社……過去絕大多數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經營的范圍比較狹窄,現在的農村人民公社不但是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的經濟組織,而且是工、農、商、學、兵合一的,政社合一的社會基層組織……但是它的公有化程度已經比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更高……在將來,人民公社是我國農村由集體全部制過渡到全民全部制的最好的形式,也是我國由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好的形式。——譚震林在其次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其次次會議上的報告(1960年4月6日)思索:歷史發展證明,人民公社并不是“我國由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好的形式”。請依據材料并結合相關史實加以說明?!咎崾尽吭谌嗣窆珞w制下,農夫的生產主動性嚴峻受挫,致使農業生產衰退;人民公社體制成為造成三年經濟困難的重要緣由;為變更這種局面,20世紀60年頭初黨中心以“調整、鞏固、充溢、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國民經濟;改革開放時期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啟示(1)要正確相識國情,解決“三農”問題要遵循客觀規律。(2)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要切實維護廣闊農夫的利益。(3)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要始終遵循“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則,同時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跟蹤訓練·即學即用]1.據統計,“一五”安排期間我國年均積累率為25%左右,而1958年我國積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進一步增至43.8%和39.6%。這表明,當時我國()A.工業經濟快速穩步發展B.經濟調整措施發揮成效C.起先調整工農業投資比例D.工業發展投資高且急于求成D[依據材料供應的時間1958年至1960年可知,這期間正是我國的“大躍進”運動時期,“大躍進”運動在建設上追求大規模,基本建設投資急劇膨脹,積累率突然猛增可得出,1958年至1960年,我國工業發展投資高且急于求成,故D項正確。]2.1958年,國家出臺了《戶口登記條例》,嚴格限制農村戶口人員遷往城市。不久,禁止從農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發生了變更,國家確定放寬對招收新工人的審批權,大批農村人口得以遷入城市。這一變更()A.導致農業集體化運動嚴峻受阻B.適應“大躍進”的須要C.有利于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推行D.導致城鄉差別縮小B[材料反映的是農村人口遷往城市的政策從“嚴格限制”到“放寬”,并未涉及農業集體化運動,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1958年”“國家確定放寬對招收新工人的審批權,大批農村人口得以遷入城市”可得出城市須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是為了適應“大躍進”的須要,故B項正確;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是一項限制糧食資源的安排經濟政策,農村人口遷往城市對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推行不利,故C項錯誤;僅從大批農村人口得以遷入城市不能推出城鄉差別縮小,故D項錯誤。]3.1961年,中共中心頒布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確定縮小社隊規模,取消供應制,社員一切收入都“按勞動工分進行安排”。這一條例()A.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B.調整了農業的生產關系C.結束了人民公社體制D.完成了國民經濟的復原B[材料“縮小社隊規模,取消供應制”“按勞動工分進行安排”反映了中共中心對農業生產關系的調整,故B項正確;經濟體制改革起先于1978年,故A項錯誤;20世紀80年頭,人民公社制度被取消,故C項錯誤;從1962年起,國民經濟逐步得到復原和發展,故D項錯誤。]4.1966年,國家起先將“支援農村人民公社投資”主要用于推動農業機械化,社隊將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購買和維護農業機械。這表明當時()A.安排經濟體制具有確定優勢B.中心在反思農業發展的方向C.工農業生產出現了嚴峻失衡D.人民公社的模式發生了變更B[依據材料可知,國家加大了對農業機械的投入,著重從技術上扶持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的機械化,這說明中心在反思農業發展的方向,故B項正確;A、D兩項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故解除;材料未涉及工農業生產的比較,故解除C項。]2015—2025年全國卷考情統計與分析考點卷別命題角度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究全國卷Ⅰ2024·1953年的經濟建設;2015·“一五”安排(工業化)建設成就全國卷Ⅱ2024·20世紀50年頭的經濟建設;2024·“一五”安排期間的工業化建設全國卷Ⅲ—eq\a\vs4\al([命題規律])1.從考查內容看:高考命題主要集中在“一五”安排和安排經濟體制這一主干學問上。2.從考查題型看:主要以選擇題為主,側重于這一時期中國工業化發展的特點、成就、存在的問題,相識安排經濟體制形成的背景、特點、影響,留意農村經濟政策調整的背景、內容和效果。3.從命題特點看:試題堅持實力考查,同時與社會熱點問題相呼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現實,真正達到學以致用、以史為鑒的目的。[真題研練·感悟考法]還原歷史情景教材主干學問??汲P戮汓c1:20世紀50年頭的經濟建設(2024·全國卷Ⅱ)右圖為1956年的一幅漫畫《兩把尺》(畫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測量祖國,建設社會主義。”),該漫畫反映了()A.社會主義建設以工業化為中心B.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氣C.人民公社化運動蓬勃開展D.城鄉差別發生根本性變更B[題中漫畫反映了婦女的地位及作用,其不僅是家庭主婦,量布做衣服,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可以測量祖國,建設社會主義,體現了女性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貢獻,故B項正確;A、C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解除;當時城鄉差別并未發生根本性變更,故解除D項。]練點2: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經濟建設(2024·全國卷Ⅰ)右圖是1953年的一幅漫畫,描繪了資源勘探隊員來到深山,手持“邀請函”叩響山洞大門的情景。這反映了當時我國()A.已經初步變更工業落后局面B.起先進行對礦產資源的開采C.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D.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正在綻開D[題中漫畫反映的是1953年資源勘探隊進入深山開采資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國民經濟得到復原,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正在綻開,故D項正確;1957年“一五”安排完成后,我國初步變更了工業落后的局面,故解除A項;“起先”說法不符合史實,故解除B項;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故解除C項。]題號命題特點練點1、練點2情景鮮活均以漫畫作為命題材料,人物形象生動,信息更直觀熱度不減均考查歷年高考的重點內容:“一五”安排價值觀念練點1是突出女性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練點2是以主動的看法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挖掘歷史題源學科考核目標活學活用練點3:“一五”安排期間的工業化建設(2024·全國卷Ⅱ)“一五”安排期間,我國住宅建設占基本建設投資額的比重不斷削減,其他非生產性建設投資也起先受到抑制。這表明我國()A.致力于奠定工業化基礎B.國民經濟結構臻于平衡C.大力壓縮基本建設投資規模D.城市化的進程趨于緩慢A[材料關鍵信息:一是時間“‘一五’安排期間”,二是壓縮住宅建設和非生產性建設投資。這說明國家的投資主要用在了生產領域,這是為了滿意國家工業化的須要,為工業化奠定基礎,故選A項;B項本身與材料沖突,故解除;C項反映的是表面現象,未反映深層緣由,故解除;D項與材料沖突,工業化必定促進城市化發展,故解除。]練點4:“一五”安排期間的工業化建設成就(2015·全國卷Ⅰ)下圖為新中國第一個五年安排期間中國、美國、英國主要工業指標年均增長速度的比較。據此可以推知()A.中國原有工業基礎很薄弱B.冷戰制約美英工業發展C.中國重工業發展急躁冒進D.美英傳統工業產業衰落A[由圖示信息可知,中國的鋼、生鐵、發電量的年均增長速度快,有的指標甚至超過美國和英國好幾倍,這符合當時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的史實,故選A項;20世紀五六十年頭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黃金時期,故B、D兩項錯誤;1958年中國在“左”傾思想指導下掀起“大躍進”運動,重工業發展急躁冒進,與題干時間不符,故解除C項。]題號命題特點練點3逆向思維削減住宅建設及其他非生產性建設投資的目的是處理好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即擴大積累率,為工業建設服務練點4中外關聯中、美、英三國工業指標年均增長速度的比較理性相識不要被數據所迷惑,要留意中國自身的縱向比較,高速度數值的前提是新中國的工業建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展的[新題快遞·自我評估]1.(2024·鄭州二模)下圖為20世紀50年頭初畫家李琦表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宣揚畫《越走越快》,該作品反映出當時()A.我國初步實現了工業化B.傳統的耕作方式占主體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D.小農經濟仍舊占據主導B[材料宣揚畫《越走越快》反映的是人們對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美妙追求,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傳統的耕作方式仍占主體,故選B項;材料表明20世紀50年頭初期,中國農耕出現了機器生產,但不能證明我國初步實現了工業化,故解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耕(生產力)狀況,無法說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故解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耕作中所需動力狀況,無法確定占主導地位的是否為小農經濟,故解除D項。]2.(2024·汕尾質檢)1952年10月20日,劉少奇受毛澤東托付給斯大林寫信稱:“中國現在的工業總產值,國營企業已經占到67.3%,私人企業只占7%?!谑暌院?,少數資本家可能完全處在社會主義的包圍之中?!边@表明,中心人民政府()A.構建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框架B.相識到私有制無益于國家的建設C.有意借鑒蘇俄的新經濟政策D.規劃了開展社會主義改造的路徑A[由材料“國營企業已經占到67.3%,私人企業只占7%?!谑暌院?,少數資本家可能完全處在社會主義的包圍之中”可知明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構建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過渡的框架,故選A項;“無益于”表述過于確定化,故解除B項;C項無法由材料體現,故解除;材料強調的是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而非詳細的路徑,故解除D項。]3.下表為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財政經濟的有關政策。該政策的實施()時間政策1950年中心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確定》,規定絕大部分財政歸中心財政部“統收統支”1951年將“統收統支”改為“劃分收支,分級管理”,即中心、省(市、自治區)、縣(市)三級財政,由中心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絕大部分資金集中在中心A.從根本上變更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B.促進了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C.充分調動了地方和企業的主動性D.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須要D[依據所學學問可知,1949-1952年屬于經濟復原時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