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
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1
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3
03核心精講?題型突破...............................................................17
題型一:文本梳理類....................................................................17
題型二:概括類.......................................................................24
題型三:評價延伸類...................................................................30
04核心精講..........................................................................38
05命題預測.........................................................................40
年份考點關鍵詞題型結構
實詞的含義
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024語句翻譯客觀4+主觀1
文意的理解與推斷
概括文章內容以及論證過程
實詞的含義
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023語句翻譯客觀4+主觀1
文意的理解與推斷
概括文章內容
實詞的含義
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022語句翻譯客觀4+主觀1
文意的理解與推斷
概括論證內容
實詞的含義
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021語句翻譯客觀4+主觀1
文意的理解與推斷
如何論證論點
2024年北京市高考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素材取材于《墨子?非命》,選材與日常教學關聯緊密,文章
邏輯嚴密,批判了“有命”之說,體現了古人對于社會發展、治理規律的辯證思考。這種辯證的思想充分
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對學生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其中的思想價值具有強烈的現實價值
和引導意義。
試題體現了對文言學習基礎性內容的重視。5道試題的考查均指向文言學習的必備基礎知識與關鍵能力,
其中第6題和第7題分別考查常用實詞、虛詞,強調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理解運用。第8題考查對語句的
理解,第9題考查對文章整體思路、作者主張等內容的理解與推斷,第10題在對文本內容概括的基礎上,
考查考生對文本核心思想的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
試題在字詞句理解的基礎上,引導考生通過辯證思維,對古代文化經典文本進行深入理解,體現了語
文學習中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對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同時也引導中學文言
文教學立足于文意理解,引導學生積累、梳理和建構文言知識,避免教師的“包辦代替”。充分重視文言
文文本蘊含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引導學生關注、理解其中的進步思想觀念,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古為
今用。
《勸學》
開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边@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
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
的出發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
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
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
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憤學習,都能進步,
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和鼓舞。不
過,要能“青于藍”“寒于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
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
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糅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
者,糅使之然也。”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
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
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
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
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第三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荀子認為,學習
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
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
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于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于
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
學習。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
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
順風呼喊,手臂并非更長了,聲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
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
能“致千里”“絕江河”,由于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
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
也,善假于物也?!边@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
習。推論起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為有才德的君子。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于藍、
冰寒于水、直木可“棘”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
假于物”聯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并利用這些規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
世界?!保ㄒ試辣变殛P于《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系著的。這一段說明學習
必須善于利用外物。
最后一段闡述學習必須專心一致、鍥而不舍。人們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
地方,所以,這一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主要寫了兩個方面:一個是“積”,一個是“一”。文章先設兩
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边@說
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
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
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
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珪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边@是從反面設喻來
說明積累的重要。經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
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鶯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
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
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
卻“非蛇蟾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
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
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和充分的證明。
這篇文章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章的開頭、結尾部分作
出明確的交代。在文章中,作者有時又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
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
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和“鴦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
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
“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
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
《登泰山記》
作者從地理環境著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作者巧妙地利用介紹
山谷而引出齊國修筑的古長城,從古長城又引出“最高日觀峰”的所在位置。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做好
了必要的準備。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長城置于廣闊的天地之中。從大處著眼,高屋建片瓦。接著,作
者寫自己由京師至泰安的沿途經歷,交代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動身起程那天,“乘風雪”出發,氣候
十分惡劣,這似乎是一巧合,其實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他悄悄地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以便
為描寫登山的艱難、游覽的豪興而創造出有利條件。接著他記敘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腳處登
山,誰知那山竟高達四十五里,石階竟有七千余級,這用數字來顯示峰巒險峻的手法實在高明。作者選擇
的路線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顛”??此戚p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中嶺
及山巔崖限當道”,“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登上山巔,廣闊的
視野中,山、水、城郭盡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皚皚白雪,照亮南天,鳥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徒山,沐浴
在夕照中;環繞山間的云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了一幅波瀾
壯闊的夕照圖,真可謂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與子穎至日觀峰之日觀亭,
坐候日出。他不惜濃筆潑墨,分三個步驟:一日日將出,“云一線異色";二日日正出,“須臾成五彩”;
三日日已出,“日上,正赤如丹”。日出之景,變幻莫測,形諸文字,有些棘手,他卻能窮形盡相地正面
描摹旭日升騰時燦爛的光彩和跳躍的歡態,而且還把長天、云彩、大海作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壯
觀。寥寥數語,氣勢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詩仙李白也在此看過日出,“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海
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彪m有特色,卻稍有遜色。杜甫途經泰山,賦有《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
眾山小”成為千古絕唱。這和姚鼐的“稍見云中白若擺滿數十立者,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之后,作者
又欣然回視西峰,見雪后初晴,日光照射,顏色相雜。這一筆,似乎可削,但它卻表現了日出的效果和影
響,是絕不可缺少的。
山頂的建筑,山道中的石刻,記敘收放自然,詳略有序。這都與登山活動的對象的主次、個人感受的
深淺息息相關。最后綜述泰山冬景的特點:石峰峻峭,青松蒼勁,冰雪覆蓋,眾鳥飛絕。用凝練的語言把
自己的游覽所見歸結為“三多”“三少”“三無”。結句照應冰雪,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簡潔著稱。姚鼐的《登泰山記》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記可寫的東西很多,要是
信馬由韁,洋洋幾千字亦不為多。以本文而論,登泰山路見何物,路遇何人,與子穎有何談論,泰山有何
傳說,有何感慨,可挑可揀。但作者卻只寫了“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和“道中迷霧冰滑,磴幾
不可登”兩句,算是路途所見。他把重點放在登山路徑和山頂景物上。他覺得路徑復雜而艱難,為后來者
著想,需詳細交代。山頂奇觀,乃眾人向往,不可不細細描摹。名勝古跡,土石動植冰雪,自有特色,作
“記”自然不可忽略。
歷來的大家都講究起承轉合,講究扣題,文章高手總是為突出題“目”而或收或放。作者從始至終緊
扣“登”這個“目”,本文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作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作為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點,。但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本文卻發現,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無非
在取材上較為自由罷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沒有離開泰山,二沒有離開“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
的。在表現方法上,也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沒有議論。故本文取材和表現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
簡潔的文風“言有物”的有力注腳。
用語準確,不事渲染,更無鋪陳。以記登山經過而言,“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
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
楚,并能讓人悟出作者當時冒風雪,過縣城,穿山越嶺的艱辛。以描寫山頂景色而言,七句話描繪了七個
畫面:
①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②大風揚積雪擊面
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④稍見云中白若樗藉數十立者,山也
⑤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⑥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⑦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可見作者用語何等準確。如寫山頂的風,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風揚積雪擊面”七個
字,便可使人想見。不但寫出了“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揚”“擊”二字把
風力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日觀亭以東,“自足下皆云漫”,“漫”寫云霧之大。
云中山“白若擺藉”,抓住了形狀的特點?!皹O天云”細如一線是其特點。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抓
住了它瞬間的變化。而且靜動有序,有張有弛??胺Q“有物有序、清新簡潔”的典范。
《六國論》
文章《六國論》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契丹
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劈頭四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蘇洵就斬釘截鐵地給六國之所以滅亡定下結論。蘇洵認為:六國之所以滅亡,不在于它們的武器不銳利,
也不在于它們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們一味地拿土地作為賄賂,向秦國乞求和平?!百T秦”就是賄賂秦
國。這實際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長敵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毀滅。所以作者接著申述說:“賂秦
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比欢聦嵣嫌植⒉皇撬辛鶉枷蚯貒瞰I土地,而那些沒有“賂秦”的國家也
破滅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洵故意這樣設問,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賂者以
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币虼?,歸根結底,“賂秦”是莫大的致命傷。以上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
論點,突出強調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從六國方面來說的。
接著蘇洵再從“賂秦”的兩個方面來論述這種做法的后果。蘇洵指出:秦國由于接受賄賂所得到的土
地,比秦國打勝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國由于送賄賂而喪失的土地,比它們打敗仗喪失的土
地也要多出百倍。那么,秦國所最歡迎而對其他國家所最不利的,當然就不在于作戰了。這里的“秦之所
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是側重照應開頭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戰不善”,是從另一個角度補
充和闡發了“弊在賂秦”的論點。
在接下來的兩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別就“賂秦”的國家和不“賂秦”的國家,論述了它們各自滅亡的
具體原因。
第二段先論述“賂秦”的國家滅亡的原因。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說這些國家的前輩創業的很難;“子孫之不甚惜,
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是說這些國家的后代只顧眼前的暫時
利益,輕易地把前輩辛勤創有的國土隨便割讓給秦國;“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是說秦國并不因為
得到奉獻的土地而停止進攻。這就是第一段結尾所說的“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越向敵人屈服退
讓,就越增加敵人的氣焰,敵人越得到好處,就越要加緊侵略。所謂“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秦國的侵
略欲望根本沒有止境,這是秦國侵略者不可改變的本質。諸侯各國奉獻土地一味妥協,只能激起它的更大
的侵略野心。這里,不需要通過作戰,就已經判別勝負了,至于諸侯各國的因之而破滅,那更是極其自然
的事情。作者為了把“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講得更為明白清楚,蘇洵引用了古人的一個譬喻:“以
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薪”就是木柴,這個譬喻非常準確地、形象地表明了賂秦的
嚴重危害和根本的錯誤。這一段是進一步發揮第一段的“賂秦而力虧”一句,具體指的是韓國、魏國和楚
國。這三個國家都緊靠秦國,當時秦國在軍事戰略上采取“遠交近攻”,也就是結交遠方的國家,進攻鄰
近的國家的方針,因此它們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賂秦”,結果最早被秦國消滅。
第三段是論述不“賂秦”的國家為什么會滅亡。
齊國距離秦國最遠,雖然不用向秦國奉獻土地,但是齊國仍舊不敢得罪秦國,對其他國家遭受秦國侵
略,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等五國相繼敗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國吞并的對象。燕國、趙國“能守其士,義
不賂秦”,敢于同秦國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國那樣小的國家盡管最后也失敗了,但是比韓、魏、楚等國家
要破滅得稍晚一些;趙國在與秦國的五次戰爭當中還取得了三次勝利,以后又不斷給秦國以回擊.可惜燕
國太子丹派遣荊軻西刺秦王,企圖通過個人謀殺來解救危難;趙國不信任自己的部將,中了秦國的反間計,
殺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導致加速了自己的破滅。齊國不能援助其他五國,團結抗泰,燕國趙國
不能堅持斗爭,又處在秦國把各國“革滅殆盡”的時刻,因而得到和韓國,魏國和楚國同樣的結局。這段
論述主要是進一步發揮第一段“不賂者以賂者喪”一句的意思。這一段的末了,蘇洵總結六國的破滅,從
反面推進一層,指出六國避免破滅的道路?!比龂鲪燮涞亍笔侵疙n國、魏國和楚國不要拿國土去向秦國
乞求“一夕安寢”,“齊人勿附于秦”是指齊國要附隨秦國而不去援助其他國家,“刺客不行”,是指燕
國不要對秦國采用個人謀殺手段;“良將猶在”,是指趙國不要相信秦國的流言蜚語而殺掉自己的將領。
這樣,恐怕就會出現另一種局面,未見得秦國必勝而六國必敗。文章在這里筆鋒一轉,反跌得精神飽滿,
把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道理說得更加透徹,更加具有說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論述發表感慨。
第四段的頭幾句是一種設想,為六國籌劃怎樣對付秦國。第三段末尾的設想,是僅僅就六國改變它們
各自的方針路線來立論,所以只說勝負存亡“或未易量”,沒有加以肯定。則進一步指出必須發憤圖強,
敢于斗爭,并且團結一致,聯合抗秦。秦國即使想要吞并六國,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嚨里去的,可惜六國
沒有這樣做。六國在敵人強大的威勢面前屈服了,不敢斗爭或者不能堅持斗爭,最后全部破滅。這是一個
慘痛的歷史教訓,也是后代當國者應該吸取的歷史經驗。蘇洵最后說:“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不要在強大敵人的威力面前被嚇倒。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繼續發表意猶未盡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針對的是歷史,第五段
的感慨針對的是現實。
整篇《六國論》,應該說到前一段的就結束了。蘇洵決不是為評論歷史而評論歷史,蘇洵的文章的全
部鋒芒幾乎無不處處對準現實。是想以古代社會治亂、國家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作為處理當前國家的重大
問題的借鑒。文章只寫到前一段,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有這一段從古代歷史引渡到現實政治,才見出它的
主題深刻意義。這一段完全說的是北宋王朝的對外政策:北宋王朝與六國諸侯的情況已經不一樣了。六國
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區,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則占有全國主要地區,力量遠遠超過六國諸侯。六國諸侯
如果敢于同秦國斗爭,還可以取得勝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樣敢于斗爭,當然不成問題地更可以取得勝利。
但是北宋王朝卻“以天下之大”向遼政權和西夏政權屈服,一味妥協退讓,不敢進行斗爭,這就連六國也
不如了。不用說,它最終也必然會得到六國破滅一樣的后果。這一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筆相當精練,
內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議論中包含著極大的感情分量。話說得十分含蓄婉轉,同時問題又揭示得十分明確
尖銳。從全文的布局來看,也收結得沉著有力。
戰國當時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系本來很紛繁復雜,但是蘇洵只就對秦國的態度上,從六個國家當中
區別出兩個類型,“賂秦”和“不賂秦”;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韓國、魏國和楚國“以地賂秦”,第二種
是齊國“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第三種是燕國和趙國“用武而不終”。三種情況中的第一種屬于“賂秦”
一類,第二種和第三種屬于不“賂秦”一類。蘇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賂秦”問題上,為六國的破滅立論。
因為這才是六國破滅的根本要害,不僅“賂秦”的韓、魏、楚三國因此喪亡,不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
的齊國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夠跟秦國較量一下的燕國、趙國也因此失敗。寫文章就應該扣緊中心
問題去發揮。重點擺對了,又要把它同別的部分聯結起來,看出它們的相互關系。所以作者集中論述了“賂
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以后,進而又論述“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當然,態度、分寸是不同的。蘇
洵對賂秦的韓、魏、楚三國是根本否定,對依附秦國的齊國是嚴肅批判,而對“用武而不終”的燕、趙兩
國是深切惋惜。這樣,文章就顯得分外有條理,有層次,暢達透辟,嚴密完整,使別人對自己的論點無可
懷疑、無可駁斥。
《答司馬諫議書》
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
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符,全是謬論。
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謬論,揭露出他們保守、腐朽的本質,表示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
的決心。
第一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寫了三層意思:第一
層“昨日蒙教”是禮貌性套語;第二層提到與司馬光“游處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濃,使司馬光很是
舒服;第三層急速轉到“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接點明二人政治
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這三層意思集中在一句話里顯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點所在。不傷感情,
態度坦率。第二句又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司馬光見解堅定,并不肯輕易改變,所以“雖欲強聒”多講
幾句,一定得不到見察;對于洋洋灑灑三千余字的來信,只作簡單答復,不再一一自辨。第二層是:經過
仔細考慮,司馬光很是看重自己,書信往來,不宜魯莽,所以要做詳細解釋,希望司馬光能夠寬恕。這里
說明了作者的態度和方法,又顯示出冷靜沉著。
第二段是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
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在辯駁之前,先高屋建飆地提出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問題——名實問題。名正則言順而事行。但站在不
同立場,對同樣一件事(即“實”)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會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司馬光在來信中指責王安石實行變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這些責難,如果就
事論事地——加以辯解,那就很可能會因為對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現象或具體事實而陷于被動招架,越辯解
越顯得理虧;必須站在高處,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質,才能從根本上駁倒對方的責難,為變法正名。先駁
“侵官”。作者不去牽涉實行新法是否侵奪了政府有關機構的某些權力這些具體現象,而是大處著眼,指
出決定進行變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經過朝廷
的認真討論而訂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體主管部門去執行。這一“受”、一“議”、一“授”,
將新法從決策、制定到推行的全過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順、合理合法的基礎上,“侵官”之說便不攻自破。
次駁“生事”?!芭e先王之政”是理論根據,“興利除弊”是根本目的。這樣的“事”,上合先王之道,
下利國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再駁''征利"。只用“為天下理財”一句已足。因為問題不在于
是否征利,而在于為誰征利。根本出發點正確,“征利”的責難也就站不住腳。然后駁“拒諫”。只有拒
絕正確的批評,文過飾非才叫拒諫,因此,“辟邪說,難壬(佞)人”便與拒諫風馬牛不相及。最后講到
“怨誹之多”,卻不再從正面反駁,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語帶過,大有對此不屑一顧的輕蔑意味,并
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議論。
這一段,從回答對方的責難這個角度說,是辯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問題的實質,從大處高
處著眼,這種辯解就絕非單純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駁斥司馬光所列舉的罪責的同時,也就
反過來間接指責了對方違忤“入主”旨意、“先王”之政,不為天下興利除弊的錯誤。特別是“辟邪說,
難壬人”的說法,更毫不客氣地將對方置于壬人邪說代言人的難堪境地。當然,對司馬光的揭露和進攻,
主要還在下面一段。
第三段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緊承上段結尾處怨誹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無畏聲言,作者對“怨
誹”的來歷作了一針見血的分析。
先指出: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憂國事、附和流俗、討好眾人為處世的良
方。在王安石的詩文中,“茍且”是因循保守的同義語;而“俗”與“眾”則是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
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這里揭示出他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實質,正為下文皇帝的“欲變此”和自己的“助
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據。因此接著講到“眾何為而不洶洶然”,只是說明保守勢力的反對勢在必然,
卻絲毫不意味著他們的有理和有力。接下來,作者舉了盤庚遷都的歷史事例,說明反對者之多并不表明措
施有錯誤,只要“度義而后動”,確認自己做得是對的,就沒有任何退縮后悔的必要。盤庚之遷,連百姓
都反對,尚且未能使他改變計劃,那么當前實行變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勢力的反對,就更無退縮之
理了。這是用歷史上改革的事例說明當前所進行的變法的合理與正義性,表明自己不為怨誹之多而改變決
心的堅定態度?!倍攘x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可以說是王安石的行事準則,也是歷史上一切改革家剛
決精神的一種概括。
答書寫到這里,似乎話已說盡。作者卻欲擒故縱,先讓開一步,說如果對方是責備自己在位日久,沒
有能幫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這雖非本篇正意,卻是由衷之言。緊接著又
反轉過去,正面表明態度:“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
蘊含著銳利的鋒芒,一語點破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實質,直刺對方要害,使其原形畢露,無言
以對。
這篇短信筆力精銳,文字簡潔而富有說服力,語氣委婉而嚴正,既不傷害私人的友誼,也不向反對的
意見妥協。作者的修辭和邏輯推理是根據對具體的人、具體的場合,運用了反駁、引導、對比、證明、啟
發、類推等方法,由近及遠、由遠及近、層層逼進進行的,它是駁念性政論文的典范之作。
《過秦論》
《過秦論》是一篇政論文。此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
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
法,富有氣勢;之后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義
不施”的結論。全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是一篇見解
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1.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
《過秦論》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
公子卯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敘史時所看重的
是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不講細節的準確。
2.對比論證方法
此文最突出的寫作手法就是對比的運用。為了使文章主旨鮮明顯豁,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作者無
論在敘述還是議論時,都采用了帶有夸張意味的對比手法,使矛盾更為突出,觀點更見鮮明,從而突出文
章的中心論點。這里有三個方面的對比。
一是六國與秦的對比。文章在敘述惠文、武、昭襄的業績時,以諸侯軍隊之眾、謀士之多、土地之廣
等作比較,并列舉國名、人名。與秦抗衡的六國,地廣、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縱締交,相與為一”,
似乎萬眾一心。但結果卻是“秦無亡矢遺鑲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從散約敗”“強國請服,強國入
朝”,這樣夸張的對比,足以襯托出秦國實力之強。這第一層對比是極強者與較強者的對比,形成反差。
二是陳涉與秦王朝的對比。文章敘述始皇統一中國的功業與陳涉以一介戍卒率眾起義的情景,確是又
一個強烈的對比。雖然“始皇既沒”,但陳涉面對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強大秦王朝。而作者極寫陳
涉窮困平庸,出身卑賤,才能平平,無錢無勢,士卒稀少而疲弊,更無裝備可言。但他一旦揭竿而起,“天
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影響所及,“山東豪俊遂并起”,以致顯赫一時的強秦亡于一朝。這第二層
對比是極強者與極弱者的對比,形成的反差較前更為強烈。
三是陳涉與六國的對比。文章在末尾議論中,將陳涉的起義與諸侯國合縱抗秦作了多層次、多角度的
對比?!瓣惿嬷唬亲鹩邶R、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趣棘矜,非
銘于鉤戟長鏤",二比武器?!爸喪?,非抗于九國之師”,三比士卒。“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
非及向時之土也”,四比人才。陳涉與諸侯不論在哪個方面比較都要差很多,可正是他率領戍卒,打敗了
強大的秦朝。這正好從側面反映出秦朝滅亡,問題不在對手,而在于本身。
《種樹郭橐駝傳》
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也是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此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
民的現象,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樹”的法則,并由此推論
出“養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批評當時唐朝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行為,反映出
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文章先寫橐駝的命名、橐駝種樹專長和種樹之道,然后陡然轉入“官理”,說出一番居官治民的大道
理。上半篇為橐駝之傳,目的是為下半篇的論述張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種樹之道的類比和引申,
前賓后主,上下相應,事理相生,發揮了寓言體雜文筆法的藝術表現力。
本文共五段,一、二段介紹傳記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貫、職業和技術特長。這二段看似
閑筆,卻生動有趣,給文章帶來了光彩色澤。
橐駝即駱駝,人們稱這位主人公為橐駝,原帶有開玩笑,甚至嘲諷性質。但這位種樹的郭師傅不但不
以為忤,反欣然接受。柳宗元在這里不著痕跡地寫出了這位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善良性格。但作者這樣寫
仍是有所本的。
后一小段寫郭橐駝種樹的特異技能。他種樹的特點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長得碩茂,容易結果實,
即所謂“壽且孳”。作者在后文沒有寫郭橐駝種樹的移栽易活的特點,只提到栽了樹不妨害其成長的這一
面。其實這是省筆。蓋善植者必善移樹,只有掌握了事物發展的內部規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這里
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點到而止。在這一小段的收尾處還布置了一個懸念。即“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
能如也”。讀者從這兒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駝種樹到底有什么訣竅。而下文卻講的是極其平凡而實際卻很
難做到的道理:“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笨梢姽⒉徊厮剑恰八舱摺钡男摒B水平和掌握規律的深度
太不夠了。從這里,作者已暗示給我們一個道理,即“無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這個道
理從下面兩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證明。
第三段是郭橐駝自我介紹種樹的經驗。前后是正反兩面對舉,關鍵在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為了
把這一道理闡述得更深刻、更有說服力,文章用了對比的寫法,先從種植的當與不當進行對比。究竟什么
是樹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個“欲”字,既概括了樹木的本性,
也提示了種樹的要領。郭橐駝正是順著樹木的自然性格栽種,從而保護了它的生機,因而收到“天者全而
其性得”的理想效果。這正是郭橐駝種樹“無不活”的訣竅。他植者則不然,他們違背樹木的本性,種樹
時“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離”的惡果。這就回答了上
段的問題,他們''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學標不學本。繼從管理的善與不善進行對比?!拔饎游饝],
去不復顧。其舒也若子,其置也若棄”是郭橐駝的管理經驗。乍看,好像將樹種下去以后,聽之任之,不
加管理。事實上,橐駝的“勿動勿慮”,移栽時的“若子”,種完后的“若棄”,正是最佳的管理,沒有
像疼愛孩子那樣的精心培育,就不會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關心太過,
什么都放不下,結果適得其反,“雖日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壓抑了甚至扼殺了樹木
的生機。
這兩層對比寫法,句式富于變化。寫橐駝種樹,用的是整齊的排比句,而寫他植者之種樹不當,則用
散句來表示,文章顯得錯落有致?!半m日愛之,其實害之;雖日憂之,其實仇之”用押韻的辭句,使重點
突出,系從《莊子?馬蹄》的寫法變化而出。從介紹橐駝的種樹經驗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觀點同老莊思
想還是有差別的。柳是儒、道兩家思想的結合,他并不主張一味聽之任之的消極的“順乎自然”,而是主
張在掌握事物內部發展規律下的積極的適應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種樹人都能做到認識樹木的天性,即懂得
如何適應樹木生長規律的業務。把種樹的道理從正反兩面講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過渡到第四段。
四、五段是正面揭出本旨,實為一篇之“精神命脈”。作者通過對話,運用“養樹”與“養人”互相
映照的寫法,把種樹管樹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對“養人”之不善,文章先簡要地用幾句加以概括:“好
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這與上文“他植者”養樹管理之不善遙相呼應。接著用鋪陳的手法,把
“吏治不善”的種種表現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畫細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寫官吏們大
聲吆喝,驅使人民勞作,一連用了三個“爾”,四個“而”和七個動詞,把俗吏來鄉,雞犬不寧的景象描
繪得淋漓盡致。作者最后以“問者”的口吻點出“養人術”三字,這個“養”字很重要??梢娛固煜麻L治
久安,不僅要“治民”,更重要的還要“養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養息,在元氣大傷后得到喘息恢復的
機會,也就是后來歐陽修說的“涵煦之深”。這才是柳宗元寫這篇文章的最終目的。
綜觀全文,我們應注意三點:一是無論種樹或治民,都要“順天致性”,而不宜違逆其道;二是想要
順天致性,必先掌握樹木或人民究竟怎樣才能“碩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發展規律;三是動機效果必須
統一,不允許好心辦壞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頭上。把這三點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養人術”。
《陳情表》
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
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
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縣按
時給其祖母供養。
全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作者陳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與祖母更相為命,以使武帝化嚴為慈,化對
立態度的逞威為同一立場的體恤?!俺济苎浴保亲啾黹_頭的一般格式?!俺家噪U釁,夙遭閔兇”,是第
一段的綜述,又是全文陳述苦情的總冒?!吧⒘?,慈父見背”。小孩兒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撫養,竟然
“慈父見背”,是一大不幸。作者不用第一人稱“臣”,而用第三人稱“孩”,旨在客觀陳述苦情以使武
帝動心。父親死了,固然痛苦,如果還有慈愛的母親一道過著孤兒寡母的生活,那還只是比較艱苦而已,
竟然又“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是又一個大不幸!“舅奪母志”典出于此,但這是托詞(因為封建社會里
人們把婦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視為丑事),也是作者對母親寬解的一種孝行。從心理的通常情況看,似乎
長者特別喜歡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歡孫子勝過兒、媳喜歡子女;如果這種判斷不誤,那么,祖母劉氏
對作者的特別喜歡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個失怙失恃的孩子,當然特別喜歡又加上特別同情了,這
樣,“憫臣孤弱”的“憫”其含義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貼切體會,祖母當然“躬親撫養”了?!熬艢q不行”,
也許是軟骨病之類。如果孩子身體健康,祖母操心費力可能少些,竟是“九歲不行”,特異的體弱是又一
種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費力的又一個因素。以上一句寫“弱”,以下集中寫“孤”。盡管有三種大不
幸,如果家里人丁較多、外面親戚不少,那還可以有若干圓通的余地,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肮隆?/p>
得夠痛苦了,夠奇特了,夠長久了:一、從作者的父輩看,沒有叔叔又沒有伯伯。二、從作者的平輩看,
沒有哥哥又沒有弟弟。
從外親看,既沒有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親眷,也沒有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
族,也沒有為堂兄弟、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單枝獨芽寡人一個。從經濟看,門庭衰敗,連個
使喚的童仆也沒有。最后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來簡括、有力、形象地刻畫作者幼年時經歷的那種寂
寞、清貧、孤獨、悲愴、冷酷、凄厲無告、遭人白眼的慘境。封建社會的世俗觀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
平等又以獨生(無分男女)為正為榮,封建社會重男輕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這個“九歲不行”,
又是''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又是缺親無故,又沒有童仆的清貧之家的幾世單傳的孤根弱苗的成長,飽
蘸著祖母劉氏多少關顧之愛,傾注了祖母劉氏多少矜憫之情,耗費了祖母劉氏多少操勞之力!不妨說,祖母
虔誠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熱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撫養作者上面,讀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種尋尋覓
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氛圍之中而對作者產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劉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
那還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發生了,——祖母劉氏經受不了許多家庭變故的摧殘,經受不
了許多社會人心的冷遇,經受不了許多對孤弱孫兒的哀憫和擔心,喂養和抱持,事必躬親,因而“夙”嬰
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湯藥,未嘗廢離”,
概括而又具體地寫出了作者對祖母的孝謹備至。《晉書?李密傳》:“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
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可見作者對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緊密。從
“而劉”至U“廢離”不過寥寥幾句,卻勾勒出陳情不仕的一個很重要的畫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泗陽縣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數學試卷
- 2025年建筑裝飾服務項目建議書
- 商業衛星運營風險控制與收益分成合同
- 高效運營型電商平臺積分體系開發合同
- 直播行業內容監管及應急處理補充協議
- 2025年矯味劑項目合作計劃書
- 網絡直播平臺內容創作者數據保密協議
- 綠色環保物業維修員派遣合作協議
- 父母去世后子女生活用品交接與遺產分配協議
- 高新技術產業特定領域有限合伙人合作協議
- 2024年生產部員工培訓計劃
- 醫療器械軟件網絡安全描述文檔
- 【學前兒童記憶力發展的分析5700字(論文)】
- 校園綠化養護投標方案
- 【基于STM32廚房安全環境監測的設計與實現9400字(論文)】
- ECN變更作業流程
- 河道清理水浮蓮及河道保潔方案模板
- 南京玄武外國語中學英語新初一分班試卷
- 高邊坡施工腳手架搭設技術
- 免稅資格申請模版
- 柴油發電機組的操作維護保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