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理學(第5版)課件 第十章拔罐_第1頁
中醫護理學(第5版)課件 第十章拔罐_第2頁
中醫護理學(第5版)課件 第十章拔罐_第3頁
中醫護理學(第5版)課件 第十章拔罐_第4頁
中醫護理學(第5版)課件 第十章拔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護理學》院校:湖北職業技術學院主講教師:許智高等教育出版社院校:湖北職業技術學院主講教師:蔣黎云拔罐療法與護理

拔罐療法的定義拔罐法,是一種以罐為工具,借助熱力作用,排除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之吸附于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而產生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罐具常用罐具有竹罐、陶罐、玻璃罐、真空抽氣罐等。

一2025/3/134

罐具罐具

真空抽氣罐

二拔罐法

一)拔罐方法

1.火罐法利用燃燒時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上,常用操作方法有投火法、閃火法、滴酒法、貼棉法等。

(1)投火法將紙片或95%酒精棉球點燃后,投入罐內,然后迅速將火罐吸附在施術部位。施投火法時病人應根據被拔部位選擇合適的體位,使罐體橫放,以免因燃燒物落下而燙傷皮膚。

(2)閃火法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用鑷子或止血鉗夾住酒精棉球,點燃后,在火罐內壁中段快速繞1~3圈,立即退出,迅速將罐吸附在施術部位。

(3)滴酒法向罐內灑入1~3滴95%酒精或高度數白酒,搖晃罐體,使其在罐內壁均勻分布,用火點燃后迅速將火罐吸附在施術部位。此法操作時不要滴酒過多,以免拔罐時流出,灼傷皮膚。

(4)貼棉法用指甲大小的薄棉片蘸取少量95%酒精,貼在罐體內壁的中下部,用火點燃后,迅速將火罐吸附在施術部位。

2.水罐法此法一般使用竹罐。先將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藥液之中,煮沸1~2分鐘。然后用鑷子挾住罐底,顛倒提出液面,甩去水液,乘熱使之吸附在皮膚上。

3.抽氣罐法

是利用機械抽氣使罐內形成負壓,使罐體吸附于施術部位的方法。

三拔罐法的應用

1.留罐

定義:留罐又稱坐罐,指罐體吸附在選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留置一段時間的拔罐方法。

五留罐時間留罐時間應視被拔部位肌肉的厚薄及氣候條件靈活掌握。一般在腰背部等肌肉豐厚處可留罐10~15分鐘;胸腹部及上肢等肌肉淺薄處可留罐5~10分鐘;額、面等處可拔3~5分鐘。氣候炎熱季節不同,留罐時間酌情增減。

六走罐

又稱推罐,一般用于肌肉豐厚的部位,須選口徑較大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所拔部位的皮膚上,涂一些凡士林或刮痧活血油等潤滑油脂,再將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體,上下反復推移,至所拔皮膚潮紅充血甚或瘀血為度。

閃罐

此法是將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上取下,取下拔上,直至皮膚潮紅為度。

針罐此法是將針刺與拔罐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即先針刺待得氣后留針,再以針為中心點將罐拔上,留置10~15分鐘,然后起罐起針。

針罐

針罐法

七拔罐法的作用本法具有消腫止痛、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風散寒等作用。

八拔罐法的適用范圍本法適應范圍廣泛。如各種風濕痹痛、胃脘痛、腹痛、痛經、頭痛、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神經麻痹、軟組織損傷、丹毒、毒蛇咬傷、瘡瘍初起未潰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