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工作標準化流程指南TOC\o"1-2"\h\u23358第一章:總論 258761.1三農工作標準化流程概述 2221431.1.1概念界定 2206181.1.2流程構成 3180071.1.3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3203061.1.4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293591.1.5保障農民生活質量 354691.1.6加強農村社會治理 3286581.1.7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375561.1.8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 434021.1.9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4822第二章:規劃與計劃 414521.1.10編制原則 4301521.1.11編制內容 447151.1.12編制程序 4151851.1.13實施原則 5130901.1.14實施內容 5264521.1.15實施步驟 524122第三章:農業生產標準化流程 5193991.1.16選種與種子處理 598151.1.17土地準備 579861.1.18播種 611331.1.19田間管理 6268841.1.20收獲與儲存 6131421.1.21品種選擇與繁育 634061.1.22飼養管理 6125591.1.23疾病防治 6234201.1.24屠宰與加工 7233201.1.25漁業資源調查與評估 7245261.1.26漁業生產管理 716641.1.27病害防治 7301061.1.28捕撈與加工 714759第四章:農村經濟發展標準化流程 7185931.1.29總體要求 773581.1.30發展目標 797211.1.31主要任務 780681.1.32保障措施 8167311.1.33總體要求 815061.1.34建設內容 8311911.1.35建設標準 8231101.1.36保障措施 916704第五章:農村社會治理標準化流程 9317261.1.37目標 991591.1.38主要任務 9288051.1.39具體措施 965581.1.40目標 1071091.1.41主要任務 10232051.1.42具體措施 1021750第六章: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流程 11277451.1.43基本原則 11208591.1.44具體措施 1194231.1.45監測內容 11217191.1.46監測方法 12288971.1.47評估方法 1222991第七章:農村教育標準化流程 12254901.1.48目標設定 12178061.1.49標準化流程 13314861.1.50目標設定 13319901.1.51標準化流程 1313027第八章:農村醫療衛生標準化流程 14137091.1.52服務目標 14308311.1.53服務內容 14262671.1.54服務流程 14290081.1.55體系建設目標 1593361.1.56體系建設內容 15226151.1.57體系建設流程 1516163第九章:農村社會保障與扶貧標準化流程 1510781.1.58社會保障體系概述 1516741.1.59農村社會保障標準化流程 1643771.1.60扶貧開發工作概述 16271891.1.61農村扶貧開發標準化流程 1611315第十章:三農工作標準化流程監督與評價 1759411.1.62監督原則 17144461.1.63監督內容 1737061.1.64監督方法 18322221.1.65評價原則 18161361.1.66評價內容 18250131.1.67改進措施 18第一章:總論1.1三農工作標準化流程概述1.1.1概念界定三農工作標準化流程是指在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通過科學、規范的管理方法,明確工作目標、任務、流程和質量要求,形成一套系統化、規范化的工作模式。1.1.2流程構成三農工作標準化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農業生產環節:包括種子選育、播種、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收割等。(2)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環節:包括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包裝、儲存、運輸、銷售、市場開拓等。(3)農村經濟管理環節:包括農村土地管理、農村財務管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4)農民培訓與教育環節:包括農民技術培訓、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等。(5)農村社會事業環節: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農村社會保障、農村社會治理等。第二節三農工作標準化流程意義與作用1.1.3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施三農工作標準化流程,有利于推廣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1.1.4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通過標準化流程,可以整合農村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村經濟發展。1.1.5保障農民生活質量標準化流程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使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相當的生活品質。1.1.6加強農村社會治理實施標準化流程,可以規范農村社會事務管理,提高農村社會治理水平,維護農村社會穩定。1.1.7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三農工作標準化流程有利于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資源要素互動,實現城鄉共同繁榮。1.1.8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通過標準化流程,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拓展國際市場,增加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1.1.9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標準化流程,有利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第二章:規劃與計劃第一節三農工作規劃編制1.1.10編制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關注農民需求,保障農民權益。(2)堅持可持續發展,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3)堅持全面發展,統籌兼顧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因素。(4)堅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區域差異,發揮地方特色。1.1.11編制內容(1)三農工作總體目標:明確規劃期內三農工作的總體方向和目標。(2)產業發展規劃: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確定主導產業和產業結構。(3)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4)農村公共服務規劃: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5)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措施,保證生態安全。(6)鄉村治理規劃: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提高鄉村治理水平。1.1.12編制程序(1)組織調研:了解當地三農工作的現狀、問題和需求。(2)制定規劃方案:根據調研成果,制定具體可行的規劃方案。(3)征求意見:廣泛征求相關部門和農民的意見,修改完善規劃方案。(4)審批發布:按照法定程序,審批發布規劃。第二節三農工作計劃實施1.1.13實施原則(1)堅持以規劃為指導,保證計劃實施與規劃目標相一致。(2)堅持目標導向,明確計劃實施的具體任務和目標。(3)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三農發展的突出問題。(4)堅持協同推進,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1.1.14實施內容(1)產業發展計劃:明確主導產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措施和時間節點。(2)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確定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規模、建設時序和責任主體。(3)公共服務計劃:制定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具體措施。(4)生態環境保護計劃: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任務和措施。(5)鄉村治理計劃: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的具體措施。1.1.15實施步驟(1)制定實施方案:根據計劃內容,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2)分解任務:明確各部門和單位的任務分工,保證責任到人。(3)監督管理:對計劃實施過程進行全程監督,保證各項工作按計劃進行。(4)評估反饋:定期對計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及時調整和完善計劃。第三章:農業生產標準化流程第一節種植業標準化流程1.1.16選種與種子處理(1)種子選擇: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及市場需求,選擇適宜的品種。(2)種子質量檢測:對種子進行純度、凈度、發芽率等指標檢測,保證種子質量。(3)種子處理:對種子進行消毒、浸種、催芽等處理,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抗病能力。1.1.17土地準備(1)土地翻耕:對土地進行深翻,破碎土塊,提高土壤透氣性。(2)土地平整:保證土地水平,便于灌溉和排水。(3)土壤改良:根據土壤檢測結果,合理施用有機肥料、化肥和土壤調理劑,改善土壤結構。1.1.18播種(1)播種時間: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和當地氣候條件,確定適宜的播種時間。(2)播種方法:采用機械或人工播種,保證播種深度、密度和行距。(3)播種后管理:及時進行鎮壓、覆土、澆水等,保證種子順利發芽。1.1.19田間管理(1)灌溉:根據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濕度,合理安排灌溉。(2)施肥: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機肥料。(3)病蟲害防治:采用生物、物理、化學等方法,及時防治病蟲害。(4)除草:定期進行除草,保持田間清潔。1.1.20收獲與儲存(1)收獲時間:根據作物成熟度和市場需求,確定適宜的收獲時間。(2)收獲方法:采用機械或人工收獲,保證作物質量。(3)儲存:采用干燥、通風、防潮、防蟲等措施,保證農產品儲存安全。第二節畜牧業標準化流程1.1.21品種選擇與繁育(1)品種選擇:根據市場需求和養殖條件,選擇適宜的畜禽品種。(2)繁育技術:采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術,提高繁育效率。1.1.22飼養管理(1)飼養環境:保證畜禽舍通風、采光、溫度適宜,滿足畜禽生長需求。(2)飼料供應:根據畜禽生長階段和需求,合理配置飼料。(3)飲水管理:保證畜禽有充足的清潔飲用水。(4)衛生防疫:定期進行疫苗接種、消毒、驅蟲等工作,預防疾病。1.1.23疾病防治(1)疾病監測:定期對畜禽進行健康檢查,發覺疾病及時治療。(2)防疫措施:加強飼養環境消毒,防止疫病傳播。(3)藥物治療: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等,保證畜禽康復。1.1.24屠宰與加工(1)屠宰管理:保證屠宰過程符合衛生、安全標準,減少畜禽痛苦。(2)加工技術:采用先進的加工設備和技術,提高產品質量。第三節漁業標準化流程1.1.25漁業資源調查與評估(1)資源調查:采用科學方法對漁業資源進行定期調查。(2)資源評估:根據調查數據,評估漁業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等。1.1.26漁業生產管理(1)養殖技術:根據不同魚類的生長特性,采用合適的養殖方式。(2)飼料供應:合理配置飼料,保證魚類生長需求。(3)水質管理:定期檢測水質,采取相應措施保持水質穩定。1.1.27病害防治(1)防疫措施:加強養殖環境消毒,預防疾病傳播。(2)藥物治療:合理使用藥物,治療魚類疾病。1.1.28捕撈與加工(1)捕撈管理:根據漁業資源狀況,合理控制捕撈強度。(2)加工技術:采用先進的加工設備和技術,提高水產品質量。第四章:農村經濟發展標準化流程第一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1.1.29總體要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應遵循市場導向、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原則,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1.1.30發展目標(1)實現農村產業結構優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水平。(3)推動農村產業與城市產業互動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1.1.31主要任務(1)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2)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3)拓展農業多功能: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提升農業經濟效益。(4)加強農村產業服務平臺建設:搭建農村產業信息平臺,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指導、市場預測等服務。1.1.32保障措施(1)完善政策體系:制定有利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2)加強組織協調:建立健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3)落實扶持政策:加大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第二節農村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1.1.33總體要求農村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應遵循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適度超前的原則,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1.1.34建設內容(1)交通設施:加強農村公路、橋梁、碼頭等交通設施建設,提高農村交通運輸能力。(2)供水設施:完善農村供水網絡,保障農村居民飲水安全。(3)供電設施:加強農村電力設施建設,提高農村供電質量和可靠性。(4)信息設施:推進農村寬帶網絡、移動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信息化水平。(5)環保設施:加強農村環保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6)文化設施:完善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1.1.35建設標準(1)交通設施:按照國家及地方相關標準進行建設,保證道路暢通、安全可靠。(2)供水設施:執行國家飲用水標準,保證水質達標。(3)供電設施:遵循國家電力行業標準,保證供電質量和安全。(4)信息設施:按照國家通信行業標準,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5)環保設施:執行國家環保標準,保證農村生態環境質量。(6)文化設施:參照國家及地方相關標準,提升農村文化服務水平。1.1.36保障措施(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2)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爭取國家及地方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3)完善政策法規: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4)強化監督考核:對農村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進行定期檢查、評估,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第五章:農村社會治理標準化流程第一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1.1.37目標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旨在構建服務型、創新型、發展型基層組織,提升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服務力,為農村社會治理提供堅實基礎。1.1.38主要任務(1)完善組織體系:加強村級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基層組織建設,保證組織體系健全、運轉有序。(2)強化隊伍建設:選拔優秀人才擔任村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等職務,加強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提升隊伍整體素質。(3)提升服務能力:加強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能,滿足農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需求。(4)推進民主管理:深化基層民主制度,落實村民自治,保障農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1.1.39具體措施(1)健全基層組織體系:按照的領導、民主法治、服務群眾的要求,完善村級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組織設置。(2)加強村級隊伍建設:開展村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培訓,提升其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強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建設,保證隊伍穩定、充實。(3)提升服務能力:加強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整合各類資源,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能。(4)推進民主管理:加強村民自治,完善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制度,保障村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第二節農村社會事務管理1.1.40目標農村社會事務管理旨在加強農村社會事務管理,提高農村社會管理水平,為農民群眾創造和諧、穩定、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1.1.41主要任務(1)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服務力,為農村社會事務管理提供堅實基礎。(2)完善農村社會事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事務管理制度,保證農村社會事務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提升農村社會事務服務能力:優化農村社會事務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能,滿足農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需求。(4)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管理:保障農村社會治安穩定,提高農村群眾安全感。1.1.42具體措施(1)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參照第一節內容,加強村級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基層組織建設。(2)完善農村社會事務管理制度:制定農村社會事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農村社會事務管理的范圍、內容、程序等。(3)提升農村社會事務服務能力:加強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整合各類資源,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能。(4)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管理:加強農村治安巡邏,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提高農村群眾安全感。第六章: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流程第一節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措施1.1.43基本原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生態優先,保護與發展并重。(2)綜合治理,分區施策。(3)社會參與,共建共享。1.1.44具體措施(1)加強農村生態環境規劃制定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保證護目標、任務和措施,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綠色、低碳、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3)治理農村污染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染、工業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保證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4)保護農村生物多樣性加強農村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生態平衡,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5)推廣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生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6)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宣傳教育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第二節農村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1.1.45監測內容(1)水環境監測: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質量監測,重點關注污染物濃度、水質達標率等指標。(2)土壤環境監測:包括土壤污染、土壤質量監測,重點關注土壤中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指標。(3)大氣環境監測:包括空氣質量監測,重點關注PM2.5、PM10、SO2、NO2等污染物濃度。(4)聲環境監測:包括噪聲監測,重點關注農村環境噪聲污染程度。(5)生物多樣性監測:關注農村生物種類、數量、分布及其變化趨勢。1.1.46監測方法(1)定期監測:按照規定的時間節點,對農村生態環境各項指標進行監測。(2)突發事件監測:針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及時開展監測,為應急處理提供科學依據。(3)遙感監測:利用遙感技術,對農村生態環境進行宏觀監測,分析生態環境變化趨勢。(4)社會監測:發動農民參與生態環境監測,提高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1.1.47評估方法(1)指標評估:根據監測數據,運用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生態環境風險指數等指標,對農村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估。(2)模型評估:運用數學模型,對農村生態環境質量進行預測和評估。(3)綜合評估:結合監測數據、評估指標和模型,對農村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估。(4)社會評估: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滿意度,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第七章:農村教育標準化流程第一節農村基礎教育標準化1.1.48目標設定農村基礎教育標準化旨在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保證農村學生享有與城市學生同等的教育機會。具體目標包括:(1)提升農村學?;A設施水平。(2)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3)改善農村教育教學方法。(4)促進農村學生全面發展。1.1.49標準化流程(1)學校建設標準化(1)規劃與設計: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合理規劃農村學校布局,保證學校規模、建筑風格與當地環境相協調。(2)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國家教育部門規定,配備完善的基礎設施,如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等。(2)師資隊伍建設標準化(1)招聘與選拔:制定嚴格的招聘程序,保證教師具備相應的資格和素質。(2)培訓與提高: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業務培訓,提高教育教學水平。(3)激勵機制:建立教師激勵制度,鼓勵優秀教師在農村學校任教。(3)教育教學方法標準化(1)課程設置:依據國家課程標準,結合農村實際,合理設置課程。(2)教學方法:推廣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3)評價體系:建立科學、公正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第二節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1.1.50目標設定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標準化旨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具體目標包括:(1)建立完善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2)提高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3)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51標準化流程(1)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標準化(1)規劃與布局:合理規劃農村職業教育布局,滿足農村勞動力培訓需求。(2)課程設置:結合當地產業發展,設置符合農村勞動力需求的課程。(2)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化(1)培訓內容: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實用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2)培訓方式: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培訓效果。(3)培訓評價:建立完善的培訓評價體系,保證培訓質量。(3)勞動力轉移就業標準化(1)就業指導: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政策、崗位信息等指導服務。(2)就業跟蹤: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及時調整培訓策略。(3)就業服務:建立就業服務平臺,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咨詢、招聘等服務。第八章:農村醫療衛生標準化流程第一節農村公共衛生服務1.1.52服務目標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旨在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的發生和傳播,保障農村居民享有基本衛生服務,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1.1.53服務內容(1)健康教育: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素養,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2)疾病預防:加強疫苗接種工作,提高疫苗接種率,預防傳染病的發生。(3)婦幼保?。洪_展孕前檢查、孕期保健、產后訪視等服務,保障母嬰安全。(4)老年人保健:開展老年人健康體檢、慢性病管理等服務,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5)環境衛生: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提高農村居民生活環境質量。(6)食品安全: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障農村居民食品安全。1.1.54服務流程(1)建立健康檔案:對農村居民進行健康檔案管理,實時掌握居民健康狀況。(2)定期開展健康檢查:對農村居民進行定期健康檢查,及時發覺疾病,及時干預。(3)健康教育宣傳: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素養。(4)疾病預防控制:加強疫苗接種工作,及時發覺并處理疫情。(5)婦幼保健服務:為孕婦、兒童提供孕期保健、兒童保健等服務。(6)老年人保健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健康體檢、慢性病管理等服務。第二節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1.1.55體系建設目標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旨在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保障農村居民享有基本醫療服務,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1.1.56體系建設內容(1)機構設置:合理配置農村醫療機構,提高農村醫療服務覆蓋率。(2)人員培訓:加強對農村醫療衛生人員的培訓,提高醫療服務能力。(3)設備配置:配備必要的醫療設備,提高農村醫療服務質量。(4)制度建設:建立健全農村醫療服務管理制度,保證醫療服務安全。(5)信息建設:推進農村醫療服務信息化,提高醫療服務效率。1.1.57體系建設流程(1)機構規劃:根據農村居民需求,合理規劃農村醫療機構布局。(2)人員配置:根據機構規模和服務需求,合理配置醫療衛生人員。(3)設備采購:根據醫療服務需求,采購必要的醫療設備。(4)制度制定:制定農村醫療服務管理制度,保證醫療服務安全。(5)培訓實施:開展農村醫療衛生人員培訓,提高醫療服務能力。(6)信息建設:推進農村醫療服務信息化,提高醫療服務效率。(7)質量監管:加強對農村醫療服務的質量監管,保障農村居民享有優質服務。第九章:農村社會保障與扶貧標準化流程第一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1.1.58社會保障體系概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指在農村地區建立的一系列旨在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社會保障制度。該體系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社會救助等。1.1.59農村社會保障標準化流程(1)制定社會保障政策(1)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當地實際,制定農村社會保障政策。(2)明確社會保障對象、范圍、標準和資金來源。(2)社會保障宣傳與培訓(1)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宣傳活動,提高農民的政策知曉率和參與度。(2)加強對社會保障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服務水平。(3)社會保障資金籌集與支付(1)合理確定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包括財政撥款、社會捐贈等。(2)建立社會保障資金監管機制,保證資金安全、合規使用。(4)社會保障對象認定與待遇享受(1)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對象認定機制,保證符合條件的農民享受社會保障待遇。(2)簡化社會保障待遇申領程序,提高工作效率。(5)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建設(1)建立農村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社會保障數據的集中管理。(2)定期更新社會保障信息,提高數據準確性。第二節農村扶貧開發工作1.1.60扶貧開發工作概述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是指針對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實現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目標。1.1.61農村扶貧開發標準化流程(1)貧困識別與分類(1)開展農村貧困人口識別工作,明確貧困人口底數。(2)根據貧困程度,將貧困人口分為特困戶、貧困戶和一般貧困戶。(2)制定扶貧計劃(1)結合當地實際,制定針對性的扶貧計劃。(2)明確扶貧目標、任務、措施和時間節點。(3)實施扶貧項目(1)根據扶貧計劃,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等具體項目。(2)加強項目管理,保證項目實施效果。(4)資金保障與監管(1)合理確定扶貧資金來源,包括財政撥款、社會捐贈等。(2)建立扶貧資金監管機制,保證資金安全、合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簽定禁業協議書
- 煙臺大學法學院協議書
- 退賠諒解協議書
- 荒地合作協議書
- 男人分工協議書
- 聘用副總協議書
- 蘇聯撤軍協議書
- 租船傭金協議書
- 菜品保密協議書
- 材料員勞務聘用協議書
- 關愛父母健康知到章節答案智慧樹2023年哈爾濱商業大學
- 陜西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合同示范文本
- 公路水運工程施工企業(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考核大綱及模擬題庫
- 1KV送配電調試報告
- GB/T 5801-2020滾動軸承機制套圈滾針軸承外形尺寸、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和公差值
- FZ/T 93029-2016塑料粗紗筒管
- 2022年12月山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語文仿真模擬試卷C(答題卡)
- 塑膠原料來料檢驗指導書
- 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下冊知識總結
- 共點力平衡的應用-完整版PPT
- 系桿拱橋工程測量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