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做好選擇題(解析版)_第1頁
2025年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做好選擇題(解析版)_第2頁
2025年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做好選擇題(解析版)_第3頁
2025年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做好選擇題(解析版)_第4頁
2025年新高考語文二輪復習文言文閱讀:做好選擇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專題一:做好選擇題

(解析版)

知識導圖:

緊扣所斷句子的語境,扣境卜

把握大意

詞義擴大、縮小、轉移」

言(――——1J

借嘛法斷句,借助文d古今異義詞I~~;強化、弱化

言實詞、虛詞、句式斷斷

循法

句,借助對話詞語、修句

辭斷句題名詞活用、動詞活用、形,

文T詞類活用I—:

言容詞活用

注重語句理解,避免語言

言標志陷阱詞

語TI多蔻詞片:假本借義義、引申義、比喻義、;I

張冠李戴.雜糅事件題

混涪同寂一面面麗李一

意山川地理、名號稱謂、,

笠女星艾丁壬加超'際文化常識

概宗法禮俗、官職官署、!

元花至看:逝而蔽述

題科舉文化、天文歷法:

靠瓦前金7初菰底素

逋褊宿直7似偏誨至

斷句題通法通則:

解答此類斷句題,確保“不讀破句,保持局部句意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可以遵循這幾步

來解題:

第一步:抓動詞、形容詞,把握句意

斷句時,可以先找到作為謂語的動詞、形容詞,根據謂語前的狀語、主語和謂語后的賓語

等來確定語句的停頓點,進而大致把握句意。

第二步:根據語法結構,確認斷句

(1)主謂結構。謂語用于陳述主語的行為、性質、狀態等,二者是一個整體,其間不能斷

開。

(2)連動結構。指由“主語”發出的兩個動態性詞語,表示前后相承的兩個動作行為,有

的其后緊接表示動作行為目的的短句。連動句的兩個謂語之間,一般不可斷開。

(3)動賓結構。賓語是動詞支配的對象,這個對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它與動詞之間

的關系十分密切,不可斷開。

(4)動補結構。補語對動作發生的時間、處所、原因、結果等進行補充說明。

(5)介詞結構。指由“介詞+賓語”構成的句式。它一般被置于句末充當句子的狀語,稱

為狀語后置。在斷句時,不能把介詞結構與前面的動詞斷開。

(6)關注詞語在句中的位置,從語法功能的角度理解詞義。理解一個詞語,應從句子結構

入手,在句中求其義。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對一詞多義、兼類詞、詞類活用的理解。

(7)關注其上、下句,從句間關系的角度理解詞義。學生可以從敘事類句群里把握事件的

發生、發展,從論述類句群里把握論證的邏輯順序,由此推斷詞語的語境意義。

文言文閱讀第2題從側重于記憶能力的文化常識考查過渡為側重于理解能力的文言實詞

考查。或考查實詞用法結構的不同,或考查文言實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不同,

或與新教材、成語中的含義和用法進行比較。今后文言文閱讀文化常識題不會只關注簡單的

識記,或許會把文學的流變、漢字形體的演變、古今詞義的變化,甚至成語中個別語素的釋

義作為考查內容。

學生解答本題失分,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一是積累不夠;二是理解不準確;三是不會

結合文意理解相關詞語,忽視選文內容對某文化知識的提示。

4通法通則

1.調動積累直判法

該方法主要依據平時對各種知識的積累直接判定選項的正誤。聯系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

如“陛下”一詞,可以聯系古裝電視劇中的臣民對皇帝敬稱“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

依據初中歷史所學的中國古代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關知識直接

判斷。

2.剖析詞語推斷法

試題中的詞語可通過對構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構方式的分析,或聯系相關成語,剖析語素

內涵,解讀詞義,借此推斷題目的正誤。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遷。聯系“罷黜”一詞,

“黜”應指降職;聯系“陟罰臧否”一詞,“陟”應指升職。

3.代入語境驗證法

文言文閱讀分析綜合題考查在文意理解的基礎上對所敘述事件或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推

理,要求能說出某個論點的論據、某個事件的起因、某個事件的發展所導致的結果,或對閱

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評論,一般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過程等方面的細微之處設誤。學生

容易解錯此類試題,主要原因是忽視細節。

由通法通則

1.關注選項信息是否錯位,人物、時間、事件的表述是否正確,在細節方面是否存在張

冠李戴的問題。

2.關注詞語是否錯解,分析有無錯解,是否存在顛倒是非的問題,選項中的表述是否符

合原文意思。

3.關注選項中的相應關系,確認事件的前因與后果、條件與結果等邏輯關系是否正確。

4.關注是否添枝加葉、無中生有,是否故意夸大或縮小范圍、以偏概全等。

5.關注轉述是否準確,確認對情節、細節的表述有無錯漏,是否把不同時空的事件合在

一起進行表述。

專項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孫權以荊州資劉備,肅勸之。荊州不還,權深為肅病。或日:“肅心不忘漢,故資蛟龍以

云雨。”或曰:“是肅之失計,公瑾在,必不為此。”是二說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計,而熟籌

夫當日之形勢者也。

三國時,最強者操耳。赤壁之戰,權能獨力以破曹乎?抑合力于劉以共破曹乎?荊州得矣,

權能兼取蜀以獨立乎?抑終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乎?孔明之謀蜀也,先結孫權而后攻魏;魯

肅之謀吳也,先結劉備而后攻魏。魏可滅,操可誅,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滅,操未可誅,

而唇齒已固,外難不侵,大丈夫將三分鼎足,南單而稱帝耳,安肯受人封拜,造干一朝,局促

如轅下駒哉?英雄所見,大抵同也。惟孫權見不及此,然后襲取荊州,通和于魏,而從此稱臣

質子,無虛日矣。亦惟昭烈見不及此,然后因荊州之故,而白帝那兵,一敗嘔血矣。不特此也,

曹操據形勝之地,擁百萬之眾,又得孫權為之外應,宜若無所知尊者。然趙儼襄陽之役,不肯

窮追關公,勸留之為權害,操深然其說;權請擒關自首,操岑露其奏,射以示關而使之走。夫

以操之強,猶欲學戰國兩利而俱存之說,使自樹其敵;⑴而以旦旦之星立欲處絕蜀援孤軍當

操丕已怪乎!_

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韓、魏肘而智伯滅,陳涉不聽張耳、陳余立六國后以敗,馬超受

曹公反間離韓遂以敗。權不能效韓、魏、張、陳之謀,而甘心于虞公、陳涉、馬超之下,誤矣。

且權絕蜀好之后,其不亡于魏者幸也。蜀修關公之怨伐吳,吳求救于魏,劉曄勸襲之,賴魏主

不從以免。出兵后,魏偽助討備,仍欲襲之,賴陸遜收兵以免。(2)及至鐘會住蜀吳丕力救逐

至西亡此皆.旦后之明驗也。然則如此者,孔明、子敬而外無人乎?

日:史稱曹操方作書,聞權以荊州資劉備,不覺筆落于手。夫荊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

與一家,與操何與?而乃駭然震驚者,正恐魯肅之計行,兩雄相倚,而天下難爭故也。嗚呼!

操之才所以終出孫劉上哉!

(選自袁枚《小倉山房文集》,有刪改)

1.文中第(2)處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筆在相應位置的答案處標記。

及至囚鐘會回伐蜀?吳不力回救回遂至回兩亡?此皆日后之回明驗也。

[解析]“及至”是等到之意,“鐘會”作“伐”的主語,“蜀”作“伐”的賓語,”及至鐘

會伐蜀”句意完整,應在“蜀”后即C處斷開;“吳不力救”中“吳”是主語,“不力救”

是謂語,句意完整,應在“救”后即E處斷開;“此……也”為判斷句,應在“此”前即G

處斷開。

[答案]CEG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南面,指面朝南,古代以面朝南為尊位,君主臨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登上帝位稱為“南面

為王”。

B.屈節,文中指失節,污損節操,與《蘇武傳》中“屈節辱命”的“屈節”意思相同。

C.去|3顧,文中指猶豫,顧慮之意,其中的“顧”與成語“義無反顧”中的“顧”意思不同。

D.發,本義是射發,文中指發布,與《齊桓晉文之事》中“今王發政施仁”的“發”意思相

同。

D[D項,錯誤。揭露/發布。句意:曹操卻把他的奏章揭露出來/現在您發布政令,施行仁政。

故選D。]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肅勸導孫權借荊州給劉備,有人說魯肅心中不忘漢朝,有人說魯肅失策。其實,這兩種

說法都是不明白天下的大勢。

B.曹操本身實力強大,又有孫權作為外應,本應沒有顧慮,然而放走關羽,是為了讓孫權自

己樹敵。

C.孫權不能效仿韓、魏、張、陳的謀劃,選擇與蜀斷交。他的做法是錯誤的,當時吳國沒有

被魏所滅,只不過是僥幸。

D.蜀吳兩國最終都滅亡的歷史事實,從正面驗證了魯肅謀略的正確性。作者認為曹操和魯肅、

諸葛亮一樣,都能把天下大勢看得十分透徹。

D[D項,“從正面驗證了魯肅謀略的正確性”錯誤,蜀吳兩國最終都滅亡的歷史事實,是從

反面來驗證魯肅謀略的正確性。]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然后襲取荊州,通和于魏,而從此稱臣質子,無虛日矣。

譯文:.......................................................................

⑵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韓、魏肘而智伯滅。

譯文:.......................................................................

[解析](1)“通和”,結交;“質”,作人質;“虛日”,空閑的日子,間斷的日子。(2)“假”,

借;“肘”,如同肘足一般銜接;“智伯滅”,被動句,被智伯滅亡。

[答案](1)這之后(孫權)襲擊奪取荊州,和魏國結交,因而從此只能夠俯首稱臣,將兒子作為

人質,沒有間斷的日子。

⑵古代,虞國借道給晉國而和虢國一道滅亡。韓、魏如同肘足一般銜接而使智伯滅亡。

5.“魯肅之計”對東吳有何意義?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解析]根據“魏可滅,操可誅,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滅,操未可誅,而唇齒已固,外難

不侵,大丈夫將三分鼎足,南面而稱帝耳”可知,魯肅的計劃,是先聯合劉備而滅魏國,如果

魏國被滅,那么吳蜀兩國的爭斗誰能奪得天下還不能預料;如果魏國不滅,而吳蜀聯盟也將讓

曹操無法逐一攻破他們,將能夠三足鼎立而稱帝,不至于屈居人下稱臣。即:吳蜀聯盟對于吳

國來說具有好處,能夠使吳國保存甚至分割天下。

[答案]意義:如果魏國滅亡,那就可以跟西蜀爭奪天下;如果魏國不滅,也能三足鼎立而稱

帝(或:吳蜀聯盟對于吳國來說具有好處,能夠使吳國保存甚至分割天下)。

[多練一點]

6.文中第(1)處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筆在相應位置的答案處標記。

而以四區區間之吳回乃欲外叵]絕蜀援回孤軍回當操回不已回悖乎!

[解析]“以”與“區區之吳”構成介賓短語做了長狀語,“區區之吳”后面即C處斷開;

“乃欲外絕蜀援"中省略主語,“蜀援”作“絕”的賓語,后面即E處斷開;“不已悖乎”是

反問句,獨立成句,前面即G處斷開。

[答案]CEG

7.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白帝稱兵稱:舉,興

B.曹操據形勝之地勝:優越

C.宜若無所卻顧者去卜推辭

D.權請擒關自期效:獻出

C[C項,“卻”和“顧”組成固定詞組,猶豫,顧慮之意。]

8.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曹操把孫權寫的奏表射給關羽看,是為了顯示自身強大,勸降關羽。

B.孫權與蜀斷交的做法是錯誤的,吳國沒有被魏所滅,只不過是僥幸。

C.蜀吳兩國最終都滅亡的歷史事實,從反面驗證了魯肅謀略的正確性。

D.作者認為曹操和魯肅、諸葛亮一樣,都能把天下大勢看得十分透徹。

A[A項,”是為了顯示自身強大,勸降關羽”錯誤,根據原文“操發露其奏,射以示關而使

之走。夫以操之強,猶欲學戰國兩利而俱存之說,使自樹其敵”可見,曹操這么做,是為了給

孫權樹敵,而不是為了顯示自身強大,勸降關羽。]

【參考譯文】

孫權用荊州來幫助劉備,是魯肅勸導的。荊州不能歸還回來,孫權因為這件事深深地詬病

魯肅。有人說:“魯肅心中不忘漢朝,所以用云雨給蛟龍資助。”有人說:“這是魯肅失策了,

如果周瑜在,一定不會做這種事。”這兩種說法,都是不明白天下的大勢,而只熟悉籌劃當日

的形勢。

三國時期,最強的是曹操啊。赤壁之戰,孫權能夠單憑自己的力量攻破曹操嗎?又或者和

劉備合力來共同打敗曹操?得到荊州,孫權能夠同時獲取蜀地來獨立嗎?又或者最終仍舊不免

于依附他人來自立?孔明為蜀謀劃,是先結交孫權然后攻打魏國;魯肅為吳謀劃,是先結交劉

備然后攻打魏國。魏國可滅,曹操可誅,天下的事情還不能預料;魏國不能滅,曹操不能誅殺,

而吳蜀宛如唇齒相依已然牢固,沒有外力入侵,他們將要鼎足三分,面向南方而稱帝了,怎么

肯受人封賞,失節歸附朝拜,如同被駕在車轅下的馬匹一樣窘迫呢?英雄的見解大概都是一樣。

因為孫權的見識不到這個地步,這之后(孫權)襲擊奪取荊州,和魏國結交,因而從此只能夠俯

首稱臣,將兒子作為人質,沒有間斷的日子。也因為劉備的見識不到這個地步,這之后因為荊

州的緣故,而在白帝城興起戰事,一場敗仗而吐血身亡。不只如此,曹操占據了有利的地形,

擁有百萬軍隊,又得到了孫權作為他的外應,應該是沒有什么要猶豫顧慮的。然而趙儼在襄陽

之戰,不肯對關公窮追猛擊,勸告留下關羽作為孫權的心腹之患,曹操認為他的觀點很正確;

孫權請求擒拿關羽來讓他獻出自己的忠心與力量,曹操卻把他的奏章揭露出來,射給關羽看而

讓他逃走。憑借曹操的強大,尚且想要學習戰國的“對雙方有利,就可以都存在”的說法,讓

孫權自己樹起自己的敵人;而憑借區區吳國,竟然想要在外斷絕蜀國的援助,而孤軍獨自抵擋

曹操,不是已經糊涂了嗎!

古代,虞國借道給晉國而和虢國一道滅亡。韓、魏如同肘足一般銜接而使智伯滅亡,陳涉

不聽張耳、陳余的計策去擁立六國后代,后來便失敗了,馬超受到曹操的反間計策疏遠韓遂而

失敗。孫權不能效仿韓、魏、張、陳的謀劃,而甘心在虞公、陳涉、馬超之下,大錯特錯。況

且孫權斷絕與蜀國交好之后,他不被魏國滅亡是僥幸。蜀國因關公戰死而怨恨討伐吳國,吳國

求救于魏國,劉曄勸魏主趁機偷襲吳國,多虧了魏主沒有聽從,(吳國)才得以幸免。出兵后,

魏國假裝幫助吳國討伐劉備,仍舊想要趁機偷襲吳國,多虧陸遜收兵,(吳國)才得以幸免。等

到鐘會討伐蜀國,吳國沒有全力施救,于是最終導致兩國都滅亡了,這都在日后——明驗。然

而知道這些后續發展的,除了孔明、子敬之外再也沒有人了嗎?

我認為:史書上稱曹操剛打算寫信,聽說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不覺筆從手中落下。荊州

已不是曹操所有,別人將自己所有物送給另一家,與他有什么關系?他竟然如此駭然震驚,正

是害怕魯肅的計策能實行,兩個強國相互倚仗,而天下難以爭奪的緣故。唉,曹操的才能因此

最終是在孫劉二人之上啊!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20分)

貞觀八年,太宗將發諸道黜陟使,畿內道未有其人,太宗親定,問于房玄齡等日:“此道

事最重,誰可充使?”右仆射李靖日:“畿內事大,非魏征莫可。”太宗作色日:“朕今欲向

九成宮,亦非小,寧可遣魏征出使?朕每行不欲與其相離者,適為其見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

朕不?何因輒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貞觀十一年,太宗謂侍臣日:“朕昨往

懷州,有上封事者云:'俘西恒差山東眾丁于苑內營造?即日徭役,似不下隋時。懷、洛以東,

殘人不堪其命,而田獵猶數,驕逸之主也。今者復來懷州田獵,忠諫不復至洛陽矣。'四時蒐

田,既是帝王常禮,今日懷州,個學不干于百姓。匹上書諫丞自有賞淮生貴而詞主貴熊政,一如

斯詆毀,有似咒詛。”侍中魏征奏稱:“國家開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陛下親自批閱,

或冀臣言可取,所以僥幸之士得肆其丑。臣諫其君,甚須折衷,?容諷諫。漢元帝嘗以酎祭亨

四,出便門,御樓船。御史大夫薛廣德當乘輿免冠曰:'宜從橋,陛下不聽臣言,臣自刎,以

頸血污車輪,陛下不入廟矣。'元帝不悅。光祿卿張猛進曰:'臣聞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橋

安。圣主不乘危,廣德言可聽。'元帝曰:'曉人不當如是耶!'乃從橋。以此而言,張猛可

謂直臣諫君也。”太宗大悅。貞觀十五年,太宗謂侍臣日:“守天下難易?”侍中魏征對日:

“甚難。"太宗日:“任賢能,受諫凈,即可。何謂為難?”征曰:“觀自古帝王,在于憂危

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懷寬怠,言事者惟令兢懼,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

居安思危,正為此也。安而能懼,豈不為難?”

(節選自《貞觀政要》,有刪改)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筆在相應位置的答案處標記。(3分)

凡因上書回諫正回自有回常準回臣貴回有詞回主貴囿能改。

[解析]“臣貴有詞"和'‘主貴能改”結構一致,應單獨成句,在“臣”和“主”前即E、G

兩處斷開;“自有常準”的主語是“朕”,結構完整,在“自"前即C處斷開。

[答案]CEG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何為,為什么。“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中“何以”表示用什

么,兩者結構相同。

B.秋毫,喻指極細微的事物,與成語“秋毫無犯”中的“秋毫”意思相同。

C.從容,指委婉得體,與《屈原列傳》中“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的“從容”意思不相同。

D.宗廟,指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宗廟祭祀,追思祖先,是中華傳統孝道的體現。

C[A項,“何為”是賓語前置句,應為“為何”;“何以”也是賓語前置句,應為“以何”。

二者的結構是相同的。B項,正確。C項,錯誤。都是指委婉得體,意思相同。D項,正確。

故選C。]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唐太宗向大臣們征求由誰出任畿內道黜陟使的建議,右仆射李靖極力推薦魏征,而唐太宗

最終讓李靖來擔任這一職務。

B.唐太宗到懷州去打獵,有人上書進諫,認為如今勞役之重已經和隋朝不相上下,并且皇帝

打獵過于頻繁,已經是一個驕奢的君王了。

C.漢元帝想乘樓船前去祭祀,薛廣德認為應該從橋上走,并用自己的性命向元帝施壓,張猛

勸諫元帝說圣明的君王不能置臣子于險地。

D.魏征認為守住江山很困難,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時候就會懈怠政務,疏遠直

言進諫的人,長此以往,國家就會滅亡。

C[C項,“不能置臣子于險地”錯,由原文“圣主不乘危”可知,是說圣明的君王不會冒著

無謂的危險。]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輒有所言,大非道理。(4分)

譯文:.......................................................................

(2)觀自古帝王,在于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4分)

譯文:.......................................................................

[解析](1)“正”,匡正;“不”,錯誤;“有所言”,這樣的話。(2)“憂危”,憂患危難;

“任賢”,選舉賢才;“受諫”,接受諫言。

[答案](1)你們能夠匡正我的錯誤嗎?為什么就說出這樣的話來,太沒有道理了。

⑵觀察自古以來的帝王,在憂患危難的時候,能夠選舉賢才接受諫言。

5.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唐太宗“每行不欲與其(魏征)相離”的原因。(3分)

[解析]由原文”適為其見朕是非得失”可知,能匡正太宗是非得失;由原文“太宗謂侍臣日:

'……如斯詆毀,有似咒詛。'侍中魏征奏稱:'國家開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以

此而言,張猛可謂直臣諫君也。'太宗大悅”可知,能為太宗排憂解難。

[答案]①能匡正太宗是非得失;②能為太宗排憂解難。

【參考譯文】

貞觀八年,太宗準備派遣各道黜陟使,畿內道這個地方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太宗親自確

定,詢問房玄齡等大臣說:“這個地方的事務最為重要,誰可以擔當這個重任?”右仆射李靖

說:“畿內道的事務重大,非魏征不可。”太宗神情嚴肅地說:“我如今要到九成宮去,這也

不是小事,怎么可以派遣魏征出任?我每次出行都不想與其分開,實在是因為他能夠看到我的

是非得失。你們能夠匡正我的錯誤嗎?為什么就說出這樣的話來,太沒有道理了。”于是當即

命令李靖擔任畿內道黜陟使。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我過去到懷州去,有人

上書說:'為什么總是差遣山東的勞工到宮里修造苑囿呢?當今勞役之重,似乎和隋代不相上

下了。懷州、洛州以東,受摧殘的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而皇上還時常到那里去打獵,真是一

個驕奢的君王啊。今天皇上又到懷州來打獵,皇上已經聽不進忠言了。'一年四季出行打獵,

是古代帝王常有的禮數,今日我到懷州,對老百姓不會帶來一絲一毫的干擾。凡是上書提出意

見的,一般我都采納,臣子貴在能直諫,君王貴在能改正。但如今這樣的詆毀,像是在詛咒我

啊。”侍中魏征上奏說:“朝廷廣開言路,所以上書提意見的人特別多。陛下親自批閱奏書,

有時希望臣子的意見可以采納,這是僥幸大膽上書的人能夠陳列他們淺見的原因。臣子向國君

提意見,必須調和字句使之適中,委婉得體地諷諫。漢元帝曾用醇酒去祭祀宗廟,想從便門出

去,再乘樓船到宗廟。御史大夫薛廣德擋住漢元帝乘坐的馬車并摘下官帽說:'陛下應當從橋

上經過,如果陛下不聽臣的話,我就自刎,讓我頸中的鮮血玷污車輪,陛下就進不了宗廟了。'

漢元帝很不高興。光祿卿張猛上前說:'我聽說如果君王圣明,那么臣子就會忠直。乘船危險,

過橋安全,圣明的君王不會冒著無謂的危險,薛廣德的意見可以采納。'漢元帝說:'開導別

人不應該像這樣嗎!'于是就從橋上經過。從這點看,張猛可以算是正直的大臣勸諫君王啊。”

唐太宗聽后非常高興。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問身邊的大臣:“守江山是難還是易?”侍中魏征

回答說:“很難。”唐太宗說:“選拔任用賢才,接受諫言,就行了。為什么說難?”魏征說:

“觀察自古以來的帝王,在憂患危難的時候,能夠選舉賢才接受諫言。等到了天下太平的時候,

一定會懈怠政務,使直言進諫的人變得謹慎恐懼,這樣日復一日,就會使國家滅亡。古代圣人

之所以居安思危,正是因為這啊。國家太平無事卻要國君心懷憂懼,難道不難嗎?”

三、(2023?昆明二模,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20分)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踐問大夫種①曰:"吾欲伐吳,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種對日:“伐吳有九

術。”王曰:“何謂九術?”對曰:“一日尊天地,事鬼神;二日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日貴

汆粟槁,以空其邦;四日遺之美女,以熒其志;五日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臺,盡其財,收其

力;六日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日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日邦家富而備器;九日堅厲甲兵,

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傳,以取天下不難,況于吳乎?"越王日:“善。”于是作

為榮楣②,嬰以白璧,鏤以黃金,類龍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種獻之于吳,日:“東海役臣孤勾

踐,使者臣種,敢修下吏,問于左右。賴有天下之力,竊為小殿,有余材,再拜獻之大王。”

吳王大洋。申胥③諫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災。”吳王不聽,遂受之而起

姑胥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見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

使大夫種獻之于吳王,日:“昔者,越王勾踐竊有天之遺西施、鄭旦,越邦泠下貧窮,不敢留,

使下臣種再拜獻之大王。”吳王大喜。申胥諫曰:“不可,王勿受。臣聞五色令人目不明,五

音令人耳不聰。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聞越王勾踐晝書不倦,哼誦竟旦,聚死臣數萬,是人

不死,必得其愿。宜聞越壬勾琰服誠行仁聽讀進賢士愛人丕死,必得其名。胥聞越王勾踐冬披

毛裘,夏披締絡,是人不死,必為可置。胥聞賢士邦之寶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

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吳王不聽,遂受其女,以申胥為不忠而殺之。越乃興師伐吳,大敗

之于秦余杭山,滅吳,禽夫差,而戮太宰我與其妻子。

(節選自《越絕書?內經九術》,有刪改)

材料二:

《書》日:“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節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

【注】①種:文種,越國著名謀臣。②榮楣:飾有文采的欄桿。③申胥:伍子胥,名員,字

子胥,吳國著名謀臣,因封于申,故稱申胥。

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筆在相應位置的答案處標記。(3分)

胥聞因越王回勾踐圜服誠回行仁回聽諫回進賢士叵]是人回不死

[解析]“聽諫”和“進賢士”都是動賓結構,承前省略主語“越王勾踐”,應單獨成句,故

在“聽諫”“進賢士”前即E、F兩處斷開;由上文可知,“是人不死”重復上文語句,應單

獨成句,即G處應斷開。

[答案]EFG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疲,文中為使動用法,與《諫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說,文中為通假字,同“悅”,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字意思相同。

C.晦,由昏暗引申為夜晚,與《登泰山記》中“戊申晦”的“晦”字意思不同。

D.利害,為偏義復詞,與《六國論》”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的“存亡”用法相同。

D[A項,正確。疲,使動用法,使...疲敝;固,使動用法,使....牢固。兩個詞用法相同。

句意:使吳國的力量疲敝/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B項,正確。都是通假字,高興。句意:吳

王非常高興/學習后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高興嗎?C項,正確。句意:夜晚還誦述到

天亮/戊申日月底這一天。D項,錯誤。用法不同。“利害”為偏義復詞,只有“害”起作用;

“存亡”雖也與“利害”均為反義合成詞,然“存”“亡”都有實際意義,而非偏義復詞。句

意:一定會成為吳國的大患/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故選D。]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越王勾踐要復仇滅吳,問計于文種,文種給出九術,勾踐一一實行,最終如愿。

B.文種兩次代表越王出使吳國,送物送人,言辭極其謙恭,不辱君命,成效顯著。

C.越王勾踐為完成復仇,勤于政事、儉樸生活、施行仁義、采納諫言、崇賢尚能。

D.伍子胥、文種均為得力的謀臣,吳王、越王對待謀臣的態度決定了各自的結局。

A[A項,“勾踐一一實行”錯,文種所獻九術,由原文”于是作為榮楣……乃使大夫種獻之

于吳”“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于吳王”可知,僅用第五條起宮室、第四條送

美女。]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嬰以白璧,鏤以黃金,類龍蛇而行者。(4分)

譯文:..............................................................................

(2)滅吳,禽夫差,而戮太宰豁與其妻子。(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嬰”,裝飾;“鏤”,鑲嵌;“類”,像。(2)“禽”,捉拿;“戮”,殺死;“妻

子”,妻子兒女。

[答案](1)用白璧做裝飾,用黃金鑲嵌,形狀像龍蛇舞動一樣。

(2)勾踐滅了吳國,活捉了吳王夫差,同時殺了太宰伯懿和他的妻子兒女。

10.聯系材料二,簡述吳王夫差滅亡及越王勾踐取勝的原因。(3分)

[解析]由原文“逸豫可以亡身”“遂受之而起姑胥臺”“吳王不聽,遂受其女”可知,夫差

貪圖個人享樂,“逸豫”終致亡身亡國;由原文“憂勞可以興國”“胥聞越王勾踐晝書不倦,

晦誦竟旦”“胥聞越王勾踐冬披毛裘,夏披綿絡”可知,勾踐辛勞為民,自然滅吳雪恥。

[答案]①夫差貪圖個人享樂,“逸豫”終致亡身亡國;②勾踐辛勞為民,自然滅吳雪恥。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從前,越王勾踐問大夫文種說:“我想討伐吳國,怎么才能成功呢?”大夫文種回答說:

“討伐吳國有九條計策。”越王說:“哪九條計策?”文種說:“第一條是尊崇天地,敬事鬼

神;第二條是拿出豐厚的財物,來饋贈給吳國的國君;第三條是抬高價格向吳國購買糧草,使

吳國的儲備變得空虛;第四條是送美女給吳王,來消磨吳王的意志;第五條是送能工巧匠給吳

王,讓吳國建宮殿造高臺,耗盡吳國的財物,使吳國的力量疲敝;第六條是送阿諛奉承的臣子

給吳王,使吳國容易遭受討伐;第七條是讓吳國的忠諫之臣變得剛強,迫使他們一一自殺;第

八條是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富強起來,準備好各種各樣的物資器材;第九條是使自己國家軍隊

強大,武器銳利,隨時準備利用吳國的弊敗之機。所以說做到了這九件事就無需擔心了,只要

注意保密,不把自己的意圖宣揚出去,那么奪取整個天下都不是困難的事,何況只是對付一個

吳國呢?”越王說:"好啊。”越王就命人制作了飾有文采的欄桿,用白璧做裝飾,用黃金鑲

嵌,形狀像龍蛇舞動一樣。就派遣大夫文種把它獻給吳王,說:“東海邊的奴仆勾踐,派遣使

者文種,斗膽讓他修飾整潔后,來問候君王您。幸好有賴天地的力量,我私下造了一座小殿,

多余的材料就再拜獻給大王您。”吳王非常高興。伍子胥進諫說:“不能這樣做,大王您不能

接受這些禮物。大王您如果接受了,這以后必定會有災禍。”吳王沒有采納,就收下了越國進

獻的禮物,開始建筑姑胥臺。花了三年時間聚集材料,五年后才建成。姑胥臺非常高,(站在

臺上,)視野可見二百里。(因為筑臺徭役繁重,)行路上有死人,里巷中有哭聲。越國于是把西

施、鄭旦兩位美女打扮整齊后,派大夫文種獻給吳王,說:“從前,越王勾踐私下里得到了上

天饋贈的兩個美女西施、鄭旦,越國地勢低洼,十分貧窮,不敢留下她們,派遣下臣文種再拜

獻給大王。”吳王非常高興。伍子胥進諫說:“不能這樣做,大王您不能接受這兩個女子。我

聽說多看五色會讓人眼睛看不清,多聽五音會讓人耳朵聽不清。大王您如果接受了,這以后必

定會有災禍。我聽說越王勾踐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還誦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幾萬名

敢死之士,這個人不死,一定會實現他的愿望。我聽說越王勾踐服膺誠信推行仁道,虛心聽取

諫言,提拔賢能之人,這個人不死,一定會獲得好的名聲。我聽說越王勾踐冬天只披著粗陋的

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這個人不死,一定會成為吳國的大患。我聽說賢能之士是國家

的珍寶,美女是國家的禍根。夏朝就是因為末喜而滅亡,殷代因為妲己而滅亡,周朝因為褒姒

而滅亡。”吳王不聽從伍子胥的進諫,于是就接受了越國送來的這兩個美女,以伍子胥不忠的

借口把他殺了。越國于是發兵攻打吳國,在秦余杭山把吳軍打得大敗,滅了吳國,活捉了吳王

夫差,同時殺了太宰伯懿和他的妻子兒女。

材料二:

《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

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四、(2024?福建龍巖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材料一:

荊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道要,聞于國,莊王見而問焉。對日:“臣非能相人也,能觀人之

友也。觀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所謂吉人也。觀

事君者也,其友皆誠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職日進,此所謂吉臣也。觀人主也,

其朝里.多.賢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爭證諫2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謂吉主也。

臣非能相人也,能觀人之友也。”莊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故賢主之時

見文藝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務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貴當》)

材料二:

寧戚擊牛角而商歌,桓公聞而舉之;堯舜相是,不違桑陰;文王舉太公,不以日久。故賢

圣之接也,不待久而親;能者之相見也,不待試而知矣。故士之接也,非必與之臨財分貨,乃

知其廉也;非必與之犯難涉危,乃知其勇也。舉事決斷,是以知其勇也;取與有讓,是以知其

廉也。故見虎之尾,而知其大于貍也;見象之牙,而知其大于牛也;一節見,則可干知矣。由

此觀之,以所見可以占未發,睹小節固足以知大體矣。

(節選自《說苑?尊賢》,有刪改)

材料三:

或日:“吾子論漢末貢舉之事,誠得其病也。今必欲戒既往之失,避傾車之路,豈有方乎?

士有風姿豐偉,雅望有余,而懷空抱虛,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則不必得賢,徐徐先試,則不

可倉卒。將如之何?”抱樸子答曰:“知人則哲,上圣所難。今使牧守皆能審良才于未用,保

性履之始終,誠未易也。但共遣其私情,竭其聰明,不為利欲動,不為屬托屈。所欲舉者,必

澄思以察之,博訪以詳之,修其名而考其行,校同異以備虛飾。令親族稱其孝友,邦閭用其信

義,嘗小仕者,有忠清之效,治事之干,則寸錦足以知巧。”

(節選自《抱樸子?審舉》,有刪改)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下列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涂對

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其朝國臣多國賢回左右回多忠回主回有失?皆交冏爭證諫。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遺策,文中指失誤、失策,與《過秦論》中“蒙故業,因遺策”的“遺策”意思不同。

B.善,意動用法,認為……好,與《蘇武傳》中“單于壯其節”的“壯”用法相同。

C.百節,身體的各個關節,引申為事物的整體,其中的“節”與成語“高風亮節”中的“節”意思不

同。

D.歸,指稱贊、稱許,與《〈論語〉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歸”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楚莊王迅速收羅賢士,終于稱霸天下,可見賢主對待各種人才,不能僅僅滿足于擁有他們,

而要真正發揮他們的作用。

B.圣賢能人彼此相見,不用考察就能短時間親近了解,就如齊桓公聽寧戚悲歌就任用他,文王

見姜太公不久就加以重用。

C.有人論及漢末貢舉之事,說到了癥結所在,有的士人雖有好的風度儀容,但內在修養不足,

若以貌取人就不能得到賢士。

D.抱樸子認為,州郡長官在舉薦優秀人才時,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要為私情私利所

擾,不為他人的請托屈服。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舉事決斷,是以知其勇也;取與有讓,是以知其廉也。(4分)

(2)今使牧守皆能審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終,誠未易也。(4分)

5.三則材料都談到“知人”,側重點有什么不同?(3分)

1.CEG【解析】“朝臣多賢”“左右多忠”是并列成分,兩者都是完整的主謂成分,中間可斷開,即C

處斷開;“主有失”另起主語“主”,故其前應斷開,即E處斷開;“皆交爭證諫”省略主語“朝臣”“左右”,

與前一句“主”有所不同,故句前應斷開,即G處斷開。

2.D【解析】A正確。后一個,遺策”指前代的政策。句意:他的判斷不曾有失誤。/繼承已有的

基業,沿襲前代的政策。B正確。“壯”,意動用法,認為……豪壯。句意:莊王認為他說得很好。/

單于認為蘇武的氣節豪壯。C正確。后一個“節”是氣節的意思。句意:就知道整體了。/高尚的

品德,堅貞的節操。D錯誤。“天下歸仁焉”的“歸”意思也是稱贊、稱許。句意:鄉親鄰居稱贊他

守信講義。/有一天你做到了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全天下都會稱贊你是仁人。

3.C【解析】“有人論及漢末貢舉之事”“若以貌取人就不能得到賢士”說法有誤。論及漢末貢舉

之事的是抱樸子,且“不能”得到賢士表述過于絕對,原文“則不必得賢”的意思是“那么不一定能

夠得到賢者”。

4.(1)(看他)辦事堅決明斷,因此娥“憑這”)知道他是勇敢的;(看他)收受給予能謙讓,因此(或“憑

這")知道他是廉潔的。(2)如今讓州牧郡守全都能夠在任用之前考察良才,保證他們的本性和行

為始終一致,確實是不容易的。

【解析】⑴“是以”,因此;“讓”,謙讓。(2)“審”,仔細考察、詳究;“誠”,確實、的確。

5.①材料一側重觀察其所交的朋友而側面知人。②材料二側重從觀察人的小節入手而知人。③

材料三側重強調實地考察其人是否德才兼備。

【解析】①材料一中,“善相人者”對于自己的識人之術,指出“臣非能相人也,能觀人之友也”,并

針對“布衣”“事君者”“人主”三者分別加以分析。從“友”可看出,材料一側重觀察其所交的朋友而

側面知人。②材料二最后總結道“由此觀之,以所見可以占未發,睹小節固足以知大體矣”,由此可

知材料二側重從觀察人的小節入手而知人。③材料三中,作者指出“以貌取之,則不必得賢”,從而

指出我們看人不能光看表面,還要深入觀察其內在實質。由此可見,材料三側重強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