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初三語文一模古詩文閱讀
【25一模徐匯區】
(一)默寫(13分)
1.樹樹皆秋色,。(《野望》)
2.一任群芳妒。(《卜算子?詠梅》)
3.博學而篤志,仁在其中矣。(《(論語》十二章》)
4.勉勵他人要心懷希望,勇往直前,我們可以引用《行路難(其一)》中的詩句
(二)閱讀下面兩段選文,完成第5一10題(21分)
【甲】醉翁亭記(節選)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偃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
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
況守時,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燼,遺火者,一吏也?;鹣?況守出坐礫場上,呼吏痛杖
一百,喝使歸舍,亟自草奏,一力歸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當死,況守嘆目:“此
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當哉!”奏上,罪止罰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無怨。便
以今人處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況肯代人受過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節選自《智囊》)
【注釋】①況:況鐘,明朝人,時任蘇州太守。②府治:府衙。③遣火:因失職造成火
災。④亟:急速,趕快。⑤周旋:對待。
5.【甲】文的作者是(朝代)的歐陽修。(1分)
6.解釋文中加點詞。(4分)
(1)而樂亦無窮也()
(2)下列對“小吏何足當哉”中加點詞含義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0
A適應B承擔C抵擋D面對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8.下列對【乙】文劃線句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乂3分)
A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
B.點明人物的身份和關系。
C.“悉燼”寫出了后果的嚴重。
D.強調了況鐘應為這次事故負主要責任。
9.【甲】文側重于描寫,以“口”為線索,表現作者寄情山水以及的思想?!疽摇?/p>
文以敘述為主展現人物特點,并用直接評價的語句“”體現作者對況鐘的
情感態度。(6分)
10.歐陽修與況鐘為官都盡了自己的本分,請結合選文加以分析。(4分)
一、文言文(34分)
(-)默寫(13分)
1.山山唯落暉
2.無意苦爭春
3.切問而近思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閱讀下面兩段選文,完成第5-10題(21分)
1.北宋
2.(1)窮盡(2)B
3.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
樂。
4.D
5.景色(或“山水”“醉翁亭的景色”);樂;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贊美(敬佩、欽佩等)
6.歐陽修作為太守,治理滁州,與民同樂。他寄情山水,享受山水
之樂,同時積極為百姓創造游玩宴飲的機會,使百姓安居樂業,展現出盡職
的一面。況鐘在府衙被火焚,文卷悉燼的情況下,主動一力歸罪己躬,不連
累小吏,展現出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的為官本分。
[25一模金山區】
(一)默寫(13分)
1.明月別枝驚鵲,o(《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相顧無相識,o(《里干望》)
3.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醉翁亭記》)
4.臨近考試,面對學業的壓力,小語用《論語〉十二章》中的“,”自勉,
激勵自己不改其志,朝著目標奮進。
(二)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第511題(23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
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
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部,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
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5.以下選文也出自《列子?湯問》的是(乂2分)
A.《伯牙鼓琴》B.《兩小兒辯日》C.《穿井得一人》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1)“雜然相許”中“許”的意思是()(2分)
A答應B期望C贊同D相信
(2)下列短語中的“易”與“寒暑易節”的“易”意思相近的一項是(乂2分)
A移風易俗B輕而易舉C平易近人D以物易物
7.《愚公移山》雖為古代的一則寓言,但對今人仍具有積極的教育價值。下列從本文中
獲取的啟示意義不恰當的一項是(乂2分)
A.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勇于挑戰自我、超越自我,通過奮斗去改變命運。
C.人定勝天,人類的力量是強大的,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改造自然超越自然。
B.在面對大型任務或復雜問題時,團隊合作能匯聚眾人智慧力量,攻克難關。
D.只有堅定信念,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才能克服諸多困難,實現既定目標。
【乙】趙將括母
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
言于王日:“括不可使將?!蓖跞眨骸昂我??”目:“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
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
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
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計已決矣。”
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頗三十余日,
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誅。(選自《列女傳》,有刪節)
【丙】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括母問奢其故,奢日:“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
必括也。(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釋】①奉飯者:供養的人(指家庭之外的人)。②所友者:當朋友對待的。③仰視:
抬頭看(表示親近)。④即有不稱:如果不能稱將軍之職(意思是打敗仗)。⑤妾得無隨乎:
我能夠不隨著(受處罰)嗎?⑥難:駁倒。
8.下列加點的“將”意思相同的兩項是()()(2分)
A.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B.將行,括母上書言于王曰
C.括不可使將D.父時為將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10.【乙】文中趙括之母向趙王提出了“”的觀點,聯系【乙】【丙】選文,
用自己的話分條概述支撐這一觀點的理由:⑴;(2);(3)o(7分)
U.結合【乙】文與下列鏈接材料,請你推斷“趙將括母”應放在哪一卷中?為什么?
(4分)
鏈接材料:《列女傳》由西漢劉向編寫,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分七卷,
共記敘了105名婦女的故事。這七卷分別是: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
辯通傳和孽嬖(bi)傳。
一、古詩文(36分)
(-)(13分)
L清風半夜鳴蟬(3分)
2.長歌懷采薇(3分)
3.觥籌交錯(3分)
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4分)
(二)(23分)
5.B(2分)
6.⑴C(2分)(2)A(2分)
7.C(2分)
8.AD(2分)
9.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誰能夠抵擋他的。(2分,關鍵字:以、當)
10.括不可使將(1分)(1)過于關心家事,私心較重(2)趙括與士兵的關系疏遠,不夠親近⑶
為人傲慢,未能充分認識戰爭的兇險⑷趙括只會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四點中寫三點,
每點2分)
11.應放在“仁智傳”中。(1分)
參考示例:趙括母親不僅關心自己兒子的命運,更關心國家的安危。她深知趙括的領兵
能力不足以勝任將軍之職,如果任用他,將會給國家帶來災難。因此,她毅然向趙王進諫,
請求收回成命。這種深明大義、忠誠國家的精神;體現了她的“仁二她對兒子有清醒的認
識,對結局也有一個準確的預判,這體現出她的“智”。在預見到趙括可能失敗并給家族帶來
災難時,括母請求趙王在趙括失敗時不要株連家族,從而保護了自己的親人和家族免受牽
連。這也體現了括母未雨綢繆的智慧。(3分)
如果有學生答放在“賢明傳”,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如:趙括母親在評價自己的兒
子時,沒有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而有所偏袒或隱瞞。她坦誠地指出了趙括的不足和缺點,
并請求趙王不要任用他。這種秉公論子、不徇私情的表現,體現了她作為一位賢母的公正
和無私。
【25一模嘉定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東風不與周郎便,O(杜牧《赤壁》)
2.,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3.入則無法家拂士,______,國恒亡。(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岳理逑記》中“,”描繪了洞庭湖湖面金光浮動、湖中月
影如玉的美麗畫面。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10題(22分)
【甲】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日:“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日:“孤
豈欲卿治經為博士目!但當涉獵,見往事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
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日:“卿今者才略,
非復吳下阿蒙!”蒙日:“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肅遂
拜蒙母,結友而別。
【乙】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
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日:”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
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日:“括不可使將?!?/p>
王日:“吾已決且?!苯K遣之。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
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
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有刪改)
【注釋】①不將括:不讓趙括帶兵。②白起:秦國名將。③詳:通“佯”,
假裝。④坑:活埋。
5.【甲】文選自《》一書。(2分)
6.下列對加點字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4分)
⑴卿今當涂掌事()
A應當B.掌管C.面對D.在(某時、某處)
⑵括母問奢其故()
A.原因B.故意C.計謀D.因止匕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3分)(,,難”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有六個義項:
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螂?①困難②災難③反駁④仇怨⑤畏懼⑥驅除疫鬼
8.將“也”“耳”“矣”“乎”“邪”分別填入選文恰當的位置。(5分)
a處填:b處填:c處填:_d處填:e處填:
9.【甲】文題目是“孫權勸學”,作者為什么要寫魯肅與呂蒙論議、結友等
內容?(4分)
10.兩篇短文的主人公都有讀書的經歷,而兩人讀書的結果卻大相徑庭。試
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其原因。(4分)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3分)銅雀春深鎖二喬2.(3分)夜闌臥聽風吹雨3.(3分)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4.(4分)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10題(22分)
5.(2分)資治通鑒
6.(4分)(1)B(2分)(2)A(2分)
7.(3分)(趙括)曾經和他的父親趙奢討論軍事事務,趙不能反駁(他)
8.(5分)邪耳平也矣
9.(4分)這些內容寫出了魯肅對呂蒙的贊賞,從側面體現了呂蒙的才略進步驚
人。這是呂蒙就學的結果,也是孫權勸學的結果,印證了孫權所說的讀書"大
有所益”,有助于啟發讀者認識讀書對于一個人進步的重要性。
10.(4分)呂蒙從書中汲取了智慧,提升了自我,得到他人贊賞。趙括雖然自幼
學習兵法,但是只會死讀書,而且他驕傲自大、輕視實踐,不能靈活運用書
本知識,最終導致兵敗。
[25一模楊浦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僵臥孤村不自哀,o(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2.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博學而篤志,仁在其中矣。(《〈論語》十二章》)
4.小楊的父母因工作原因,春節無法歸家。望著窗外高懸的明月,小楊情不自禁地吟誦
起蘇軾《水調歌頭》中的詩句“,",遙寄對親人的思念和祝愿。
(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第5-9題。(23分)
【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躍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
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
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A入則無法
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貞觀政要(節選)
材料一:貞觀元年,太宗謂房玄齡等目:“致治之本,惟在于審。量才授職,務省官員。
B故《書》稱:'任官惟賢才。,又云:'官不必備,惟其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畫
地作餅,不可食也。卿宜詳思此理,量定庶官員位?!?/p>
材料二: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日:“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C煬
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遂得徭役不興,
年谷豐稔,百姓安樂。①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注釋】①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②煬帝:楊廣,隋朝的皇帝。③孜孜:勤勉,不懈
怠。
5.【甲】文選自。該書是一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2分)
6.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6分)
(1)致治之本()
(2)遂得徭役不興()
(3)煬帝意猶不足()
A.如同B.尚且C.遲疑D仍然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8.以下對選文劃線句論證方法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對比“入”和“出”兩種情況,有力突出觀點。
B.兩次引用《尚書》的語句,增強觀點的說服力。
C.列舉了隋煬帝亡國的反面事例,更具警示意義。
D.運用比喻論證,使闡述的道理更加生動、易懂。
9.(1)兩篇選文反映出不同的“治國之道”:【甲】文啟示君主要正視口口、具有口口意識;
【乙】文則表達了主事者應具有(材料一)的能力和(材料二)品質。(6
分)
(2)以下詩句中與上述“治國之道”無關的一項是(乂3分)
A.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登幽州臺歌》)
B.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迢迢牽牛星》)
C.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賣炭翁》)
D.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一、古詩文(36分)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尚思為國戍輪臺
2.明月別枝驚鵲
3.切問而近思
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第5-9題(23分)
5.《孟子》儒(2分)
6.⑴達到,實現(2)興起⑶D(6分)
7.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責任給這個人,一定先使他的內心痛苦。(3分)
8.A(3分)
9.(1)磨礪憂患知人善任/量才授職勤政愛民(6分)
(2)B(3分)
[25一模浦東區】
(-)默寫與運用(13分)
1.長風破浪會有時,0(唐?李白《行路難(其一)》)
2.一,蠟炬成灰淚始干。(唐?李商隱《無題》)
3.但愿人長久,。(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4.東東同學到雙子山公園游玩。陽光下水底石頭上游魚的影子,讓他一下子想起柳宗
元小石潭記》中描寫的“,”。
(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5-10題(23分)
【甲】岳陽樓記(節選)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
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
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醉翁亭記(節選)
歐陽修
已而夕陽在山,人形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丙】與高司諫①書(節選)
歐陽修
前日范希文貶官后,與足下相見于安道②家,足下詆謂③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
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后其疑逆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
立朝有本末④,天下所兵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
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⑤,是可怪也。
【釋】①高司諫:指高若訥。“司諫”是官職名,主要負責諷喻規諫,發現朝延的過失
并規動。②安道:人名。與后文的“師魯”皆是作者好友。③詆請:滿責,嘲開。④有本末:
指做官辦事有原則。⑤黜:罷免,既官。
5.【丙】文中的“范希文"就是【甲】文作者_(人名)?!颈课念}目中的“書”
意思是.(2分)
6.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含義。(4分)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2)然后其疑遞決()
7.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的畫線句。(4分)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8.對選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文抒情和議論相交融,作者借“古仁人”的人生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
B.【乙】文描繪了官民同游之后各自回家的場景,反映出當時滁州百姓生活寧靜美好。
C.【甲】【乙】兩文作者都是被貶謫的官員,都一心為民,因此他們有類似的思想情感。
D.【甲】文用疑問結尾,目的在于勸勉友人:【乙】文用設問結尾,表露作者自得之
尼、O
9.歐陽修在【丙】文中稱贊范希文的人品,并指出高司諫的不良品質有和
(用自己的話回答)。由此可見,歐陽修和范希文一樣,為人。(用【丙】文中的
詞語填空)(5分)
10.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認為歐陽修能不能稱得上“古仁人”?請結合【乙】【丙】
兩文的內容,談談你的理解。(5分)
1.直掛云帆濟滄海
2.春蠶到死絲方盡
3.千里共嬋娟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范仲淹書信/信
6.(1)探求(2)分辨,判斷
7.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
8.C(3分)B(2分)
9.不能明辨是非/怕人指責/隨波逐流/不能秉公直言/私下詆毀他人
/身為司諫卻不履行職責;剛正
10.答案示例:歐陽修稱得上〃古仁人因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而歐陽修被貶后勵精圖治,與民同樂,治理卓有成效;同時不懼權勢,
為朋友仗義執言。作為文人,他剛正不阿;作為官員,他心系蒼生。所以,
歐陽修稱得上“古仁人"。
[25一模奉賢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日暮鄉關何處是?o(崔潁《黃鶴樓》)
2.,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竹石》)
3.浮光躍金,0(范仲淹《岳陽樓記》)
4.遭遇困境很久卻未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在事件突然出現轉機時,為了表達驚喜之情,
我們往往會脫口而出陸游《游山西村》中的詩句“,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5—10題(22分)
【甲】孫權勸學
初,權調呂蒙目:“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日:“孤豈欲卿治
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p>
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日:“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日:“士
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o
【乙】山谷作草書
元祐初,山谷與東坡、錢穆父同游京師寶梵寺。飯罷,山谷作草書數紙,東坡甚稱賞之。
穆父從旁觀日:“魯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日:“無他,但未見懷素真跡爾?!?/p>
山谷心頗疑之,自后不肯為人作草書。紹圣中,謫居涪陵,始見懷素《自敘》于石楊休家。
因借之以歸,摹臨累日,幾廢寢食,自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與元祐以前所書大異。始信
穆父之言不誣,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嘗自謂得草書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見也。
【注釋】①元祐:宋哲宗趙煦年號。后面的“紹圣”也是其年號。②山谷:黃庭堅,字
魯直,號山谷道人,“宋四大書法家”之一。③錢穆父:蘇東坡的好友,在書法上頗有造詣。
④懷素:唐代大書法家,以善“狂草”出名。⑤不誣:不假。
5.甲文選自北宋政治家、史學家主持編撰的編年體通史《》。(2
分)
6.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正確的解釋。(4分)
(1)卿今當涂掌事()A.應當B.將要C.面對D.掌管
(2)故山谷嘗自謂得草書于涪陵()A看見B.找到C.領會D.能夠
A.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A.對乙文中的“無他,但未見懷素真跡爾”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錢穆父認為山谷草書水平不佳而感到可笑。
B.錢穆父認為山谷的草書沒有其他缺點,表達了對其書法水平的肯定。
C.錢穆父對山谷沒有看到過懷素的草書真跡而感到可惜。
D.錢穆父對山谷草書的水平感到失望和不屑,
9.甲文中呂蒙的才學能讓魯肅嘆服,乙文中山谷的草書能“與元祐以前所書大異”,背
后的原因有相似之處:(4分)
(1);
(2)o
10.甲文和乙文都寫出了主人公學習的成效,但在描寫人物時所用的寫作手法不同,請
作簡要分析。(4分)
一、古詩文(35分)
1:煙波江上使人愁(3分)
2.千磨萬擊還堅勁(3分)
3.靜影沉璧(3分)
4.山重水復疑無路(2分)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5.司馬光(1分)資治通鑒(江:分)
6.(1)D(2分)(2)C(2分)
7.與讀書人分別幾天,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他,兄長為什么知曉事情這么晚啊?。?
分)
8.C(3.分)
9.他人的指點(點撥)(2分)自己的努力(2分)
10.甲文主要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通過描寫魯肅的驚嘆寫出呂蒙讀書的成效之大;
乙文主要運用了正面描寫,先寫黃庭堅臨摹懷素真跡時的表現,再寫了他寫草書時靈動的
狀態,以此寫出他草書水平的提升。(4分)
[25一模閔行區】
(-)默寫與運用(13分)
1.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翁》)
2.大漠孤煙直,o(《使至塞上》)
3.,山岳潛形。(《岳陽樓記》)
4.學生小語想到用陶淵明《飲灑(其五)》中“口□”這個表地名的詞語來命名他正在勞動
的處所,形容其閑適自在;并用這首詩中的“”一句來表達不經意間將
遠處的美景納入眼簾,生出超凡脫俗的忘我心境。
(二)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5—10題(22分)
【甲】雖有嘉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秲睹纺浚?/p>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乙】《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節選)
(唐)柳宗元
①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①為工②。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煨煨
③,務采色④,夸聲音⑤而以為能也。
②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⑥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
道不遠矣。
③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
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抑之
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
所以羽翼夫道也。
④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
求其斷⑦,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注釋】①辭:文辭,辭藻。②工:精巧,精妙。③炳炳煨煨(Idng):指文辭優美,
光采照人。④務采色:致力于追求文辭的光彩絢麗。⑤夸聲音:夸耀文章聲韻的和諧。⑥吾
子:古時對別人的尊稱,可譯為“您⑦斷:對是非的判斷。
5.【甲】文選自【乙】文提到的《》一書。(2分)
6.為下列加點詞選擇相同意義的選項。(4分)
(1)”文者以明道”(
A.自康樂以來(《答謝中書書》)
B.屠懼,投以骨(《狼》)
C.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D.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凡吾所陽”()
A.際詞濫調B.推陳出新C.慷慨陳詞D.雜然而前際(《醉翁亭記》)
7.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劃線句。(3分)
不知道之果近乎?
8.【乙】選文結尾的“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中的“原”具體指
“口二(5分)
9.下列對【甲】【乙】兩文理解有誤的項是()(3分)
A.【甲】【乙】兩文都運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闡述道理。
B.【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C.【甲】文多用對偶,【乙】文多用排比,語言各有特色。
D.【甲】文寫到學和教過程中的自我反思;【乙】文寫到自己對寫作追求的反思,也表
現了作者嚴謹的寫作態度。
10.【甲】文劃線句是怎樣闡述道理的?請作簡要分析。(5分)
一、文言文(35分)
(一)默寫(13分)
1.身上衣裳口中食(3分)
(3分)2.長河落日圓
(3分)3.日星隱曜
4.東簡悠然見南山(4分)
(二)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第5-10題(22分)
5.《禮》(2分)
6(1)D(2)C(2分)(2分)
7.不知道離道理果真近嗎?(“知”和“道”分開翻譯;“果”:句式)(3分)
8.質、恒、宜、斷、動(5分)
9.B(3分)
10.(5分)用“美食不吃就不知道其美味”來類比/類推/比喻/推斷“不學習就不
知道學習
的好處”,突出了學習的重要性。這樣講道理生動形象、更易懂。
【25一模寶山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悠哉悠哉,o(《關雎》)
2.1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人知從太守游而樂,o(歐陽修《醉翁亭記》)
4.早春游覽西湖東畔時,你借用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兩句,
表達對湖東美景的喜愛之情。
(二)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5—7題(8分)
【甲】飲酒(其五)
結廬在入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
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
與其奇者。
5.【甲】詩作者是時期的陶淵明;【乙】文中的“康樂”指的是(人名)。(2分)
6.【甲】【乙】兩篇作品中都有描寫傍晚山川美景的語句:【甲】詩中的“相與還”,描
繪飛鳥這一畫面;【乙】文中的“競躍”,描繪魚兒這一畫面。(4分)
7.下列對【甲】【乙】兩篇作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甲】【乙】兩篇作品的作者雖處于不同境遇,但兩人的志趣與追求是相同。
B.【甲】【乙】兩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不盡相同,但都體現對現實處境的厭惡。
C.【甲】【乙】兩篇作品在寫景手法上各有不同,但都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
D.【甲】【乙】兩篇作品都運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了對山川之美的贊嘆。
(三)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8—10題(13分)
呂僧珍在任,不私親戚,不仗勢謀利。從父兄子先以販蔥為業,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
州官。僧珍日:“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豈可妄求叨越,但當速反蔥肆耳。”
僧珍舊宅在市北,前有督郵廨,鄉人成勸徒廨以益其宅。僧珍怒目:“督郵,官廨也,置立
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適于氏,住在市西,小屋臨路,與列肆雜處。僧
珍常導從鹵簿到其宅,不以為恥。
(選自《梁書》,有刪改)
【注釋】①從父兄子:堂侄。②叨越:非分占有。③鹵簿:儀仗。
8.選出下列對加點詞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4分)
⑴鄉人咸勸徙廨以益其宅()
A.更加B.好處C.增加D.富足
(2)姊適于氏()
A.滿足B.出嫁C.適合D.恰好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州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首句點明呂僧珍''不仗勢謀利”的形象特點。文中選用的三個材料是否能夠體
現這一特點?請結合材料內容分析。(6分)
一、古詩文(34分)
(-)默寫與運用(13分)(1-3題3分;4題4分)
1.(3分)輾轉反側
2.(3分)巴山楚水凄涼地3.(3分)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4.(4分)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5-7題(8分)
5.(2分)東晉謝靈運
6.(2分)結伴歸巢;(2分)爭相躍出水面
7.(2分)A
(三)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8-10題(13分)
8.(1)(2分)C
(2)(2分)B
9.(3分)僧珍在回鄉后,(父兄子)就放棄了原來(賣蔥)的工作想要謀求官職。(重點字
詞:既、至、乃、業、求)
10.評價標準:材料內容(3分),分析(3分)
第一個材料寫了僧珍拒絕堂侄謀求官職的要求,能夠表現其不依仗權勢為家里人謀利的
特點;第二個材料寫了僧珍拒絕鄉里人提出的搬遷督郵擴建家宅的建議,能夠表現其不倚仗
權勢為自己謀利的特點。這兩個材料都能表現人物“不仗勢謀利”的特點,但謀利的對象不
同。第三個材料寫了僧珍不嫌棄姊家是平民,常到姊家中,這一材料只能表現其“不仗勢”,
而不能體現其“謀利”。
[25一模崇明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學而不思則罔,o(《論語?為政》乂3分)
2.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3分)
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范仲淹《岳陽樓記》)(3分)
4.曲折之后定有新的風景,正所謂“,(陸游《游山西村》乂4分)
(二)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第5~10題(21分)
【甲】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乙】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
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也。
【丙】
東坡在檐耳①,謂子過②曰:“吾嘗告汝,我決不為海外人。近日頗覺有還中州③氣象?!?/p>
乃滌硯索紙筆焚香目:“果如吾言,寫吾平生所作八賦,當不脫誤一字。”既寫畢,讀之大喜
日:“吾歸無疑矣!”后數日廉州之命④至。
【注釋】①僮耳:地名,即今天的海南省僮縣。②過:蘇軾的兒子蘇過。③中州:中原
④廉州之命:蘇軾被赦免的詔命。
5.【甲】詩中的“君”是唐朝詩人【乙】文中的“太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o
(2分)
6.解釋文中加點的詞。(4分)
(1)太守歸而賓客從()(2)頗覺有還中州氣象()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丙】文畫線語句(4分)
既寫畢,讀之大喜日:“吾歸無疑矣!"
8.【甲】詩“”抒寫了作者物是人非之感,【乙】文“"
生動寫出了禽鳥之樂。(4分)
9.【乙】文太守比賓客多一層的快樂是;【丙】文“讀之大喜”的原因
是?(4分)
10.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詩和【乙】文、【丙】文都寫出了被貶者的樂觀豁達。
B.【甲】詩作者雖身處“凄涼地”,眼中卻只有“萬木春”的勃勃生機。
C.【乙】文“醉能同其樂”一句抒寫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D.【丙】文東坡被貶信耳卻堅信自己不會永居此地,一定能夠再被重用。
一、古詩文(34分)
(-)(13分)
1.(3分)思而不學則殆
2.(3分)蓬山此去無多路
3.(3分)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4.(4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1分)
5.(2分)白居易(白樂天)歐陽修6.(4分)⑴跟從,跟隨(2)返回
7.(4分)已經寫完后,(他)讀了一遍,非常高興地說:“我能回去已毫無疑問了!”
8.(4分)到鄉翻似爛柯人鳴聲上下
9.(4分)把游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書寫的八賦沒有一個字的錯誤,印證了自己
將會離開儲耳(還中州)的預測。
10.(3分)B
[25一模虹口區】
(一)默寫(13分)
1.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2.兩鬢蒼蒼十指黑。(白居易《賣炭翁》)
3.復行數十步,?(陶淵明《桃花源記》)
4.小虹整理積累水月相映的詩文佳句時,由“月下飛天鏡”想到《岳陽樓記》中有異曲
同工之妙的“,
(二)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5-9題(22分)
【甲】野望
東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乙】(節選)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丙】武昌九曲亭記(節選)
子瞻遷于齊安,廬于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的蔓延,澗谷深密,中
有浮圖精舍,西目西山,東日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楊,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
止日出,江水伏思,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
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注釋】①齊安:古郡名,即黃州。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
②浮圖:梵語,指佛寺。③精舍:僧人住所。
5.【乙】文節選自課文《》,作者歐陽修與【丙】文中的“子瞻”(即北宋文學家—)
同屬于“唐宋八大家”。(2分)
6.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4分)
⑴晦明變化者明:—
(2)下列選項中,對【丙】文“依山臨壑”中“臨”的解釋最恰當的一項是—
A.靠近B.來到C.將要D.面對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8.【甲】【乙】【丙】三篇詩文由山色之景入情?!炯住吭婎h聯、頸聯以結合
的手法表現出一幅安樂祥和的田園秋景圖,尾聯筆鋒一轉抒發了之情;【乙】文表
達了之樂;【丙】文先繪山水,再敘人情,由景及人,“"四字足以體現出子瞻
在齊安的愉悅灑脫之情。(8分)
9.【丙】文首句提及“子瞻遷于齊安”,請結合文意分析他能夠“居齊安三年,不知其
久也”的原因。(5分)
一、古詩文(35分)
(一)(13分。第1-3題各3分;第4題4分。錯1字扣1分,扣完為止)
1.似曾相識燕歸來
2.滿面塵灰煙火色
3.豁然開朗
4.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㈡(22分)
5.(1)《醉翁亭記》(1分乂2)蘇軾(1分)
6.⑴明亮(光明)(2分)(2)D(2分)
7.早晨前往(山里),傍晚歸來,四季的風景不一樣,因而樂趣也無窮無盡。(3分)
8.⑴動靜(2分)(2)孤寂惆悵(2分)(3)寄情山水或觀賞山水(2分)
⑷意適忘反(2分)(答“不知其久”1分)
9.雖被貶,但蘇軾沉醉于同友人共賞自然美景而忘記了時間之久(3分);豁達樂觀的人
生態度也讓蘇軾不在乎過了多久的時間。(2分)
【25一模普陀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L山隨平野盡,o(李白《渡荊門送別》)
2.不應有恨,?(蘇軾《水調歌頭》)
3.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4.小語登上山,看到秋色盡染樹林,余暉照耀山巒,不禁吟誦《野望》中的詩句
“",贊嘆大自然的壯美與和諧。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5-10題(22分)
甲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
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
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
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乙
昔滕子京以慶帥左遷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樓為岳陽樓。既成,賓僚請大合樂落之,
子京日:“直須憑欄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憂后樂”之語,蓋亦有為而發。夫定州之役,
子京增堞藉兵,慰死犒生,邊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國議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誠不能無慨
于心。第以束發登朝,入為名諫議,出為名將帥,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為知己,不
久報政最矣,有何可哭?
【注釋】①堞:城墻。②文法吏:執法官吏。③此句意為:但是,他年輕時就已入朝做
官。④報政:此指治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業務外包合同服務協議書條款
- 不銹鋼門窗承包加工安裝合同
- 凈化隔墻工程合同
- 儲能能源管理合同
- 藥物治療基礎練習試題及答案
- 國際貿易合同類型
- 窖口租房合同范本
- 財務專業知識培訓
- 簡單合伙開店合同范本
- 樂器購買簡易合同范本
- 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探討
- 小學生公共安全教育
- 無人機操控知識培訓課件
- 環境健康與安全EHS管理制度
- 2024年06月工商銀行黑龍江分行金融科技社會招聘(41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公共基礎知識課堂筆記
- 2025廣東省廣州打撈局編外人員招聘21名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產科護理臨床案例分享
- 《中國動畫發展史》課件
- 中電建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2024
- 經皮放射性粒子植入護理全程管理專家共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