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一卷歷史試題_第1頁
全國一卷歷史試題_第2頁
全國一卷歷史試題_第3頁
全國一卷歷史試題_第4頁
全國一卷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試題歷史24.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

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

D25.表1

表1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據此可知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C26.表2

表2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

B.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

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

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役失敗

C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飲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嚴格規定,例如官員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連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這一變化反映了

A.君主專制統治逐漸加強

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

C.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

D.低級官員易染奢靡風氣

B28.開平煤礦正式投產時,土煤在國內從一個通商口岸裝船到另一個通商口岸卸貨,須繳納出口稅和復進口稅,每噸稅金達1兩以上,比洋煤進口稅多20余倍。李鴻章奏準開平所產之煤出口稅每噸減1錢。這一舉措

A.增強了洋務派興辦礦業的信心

B.加強了對開平煤礦的管理

C.擺脫了列強對煤礦業的控制

D.保證了煤礦業穩健發展

A

年,湖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9個省份留日學生共計1883人,占全國留日學生總數的78%,直隸亦有172人,山西、陜西等其他十幾個省區僅有351人,影響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有別

B.革命運動在各地高漲程度存在差異

C.清政府鼓勵留學生的政策發生變化

D.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不同A30.陜甘寧邊區在一份文件中講到:“政府的各種政策,應當根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出發,凡是只對一階級有利,對另一階級有害的便不能作為政策決定的依據……現在則工人、農民、地主、資本家,都是平等的權利?!边@一精神的貫徹

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順利開展

B.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

C.鞏固了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

D.裝大了反抗國民黨政府的力量

B年,一份提交中央的報告說,理論上的凱恩斯主義和實踐中的羅斯福新政,實際上是把計劃用作國家干預的一種手段,從那時候起,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成為世界經濟體制優化的普遍趨勢,據此可知,該報告的主旨是

A.一定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模式

B.闡明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張擺脫傳統經濟模式的束縛

D.剖析西方經濟體制的實質

C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紀廣為流傳的希臘神話中,諸神的形象和性情與人相似,不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還爭權奪利,沒有一個是全知全能和完美無缺的。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識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傳統文化

C.理性占據主導低位D.神話的影響隨民主進程而削弱

B33.表3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年份約1770約1790~1793約1830~1835數額(百萬英鎊)140175360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數42.7442.4878.69

綜合表3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

A.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B.經濟快速發展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

C.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

D.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D34.

圖4圖4是蘇聯時期的一幅漫畫《又是斯大林格勒》。該漫畫表明

A.外國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徹底失敗

B.蘇聯在帝國主義包圍中仍實現工業化

C.二戰期間蘇聯經濟建設并未停滯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蘇聯經濟的發展

B年,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組成七國集團,協調經濟政策以解決世界經濟難題,俄羅斯加入后成為八國集團。1999年,八國集團國家和中國、巴西、印度等組成二十國集團,尋求合作以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持續增長。從這一歷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變化沖擊舊的世界經濟秩序

B.經濟全球化深入到貿易金融領域

C.越來越多的亞非拉國家進入世界體系

D.區域經濟集團從封閉走向開放A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專制王權下的法國,國王曾自視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聲稱“朕即國家”“朕即民族”,啟蒙思想家主張人民主權,抨擊君主專制,闡述了與之相適應的民族思想: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國王而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相反,一個國王若無國民則不存在,更不必說治理國家了,甚至表示“專制之下無祖國”,在法國大革命中,人們認為法蘭西民族的成員不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語言,而且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全體法國人組成法蘭西民族,一般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的標志。

——摘編自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

材料二

蓋民族主義,對于任何階級,其意義皆不外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其在實業界,茍無民族主義,則列強之經濟的壓迫,致自國生產永無發展之可能。其在勞動界,茍無民族主義,則依附帝國主義而生存之軍閥與國內外之資本家,足以蝕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爭,對于多數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1924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促進作用。(8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與近代法國民族主義內涵的相同之處,并說明不同之處與其產生的原因。(17分)

【答案】(1)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專制王權,否定了“朕即國家”“朕即民族”,推動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有利于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也沖擊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有利于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近代民族觀的形成。(2)相同之處:反對國內封建勢力,爭取民眾的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解放。不同之處:近代法國民族主義維護本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義把斗爭矛頭還指向西方帝國主義與國內外之反動資本家。原因: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深重;國民黨“一大”《宣言》吸收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

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表4時間中國外國14—15世紀朱元璋在位期間,與占城、爪哇、暹羅

等30余國進行官方貿易。

廢除丞相制度。

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史上的壯舉。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最早的印刷機。

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

佛羅倫薩200余家紡織工場雇傭3萬余名工人。16世紀張居正進行賦役合一、統一征銀的“一條鞭法”改革。

李時珍《本草綱目》刊刻。

玉米、番薯、馬鈴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

湯顯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現男女主人公沖破禮教束縛,追求愛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陽中心說”。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傳播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莎士比亞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紀朱子學在日本為官推崇,成為顯學。

茶葉大量輸往歐洲。

宋應星《天工開物》刊刻。

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鄭成功收復臺灣。英國入侵印度,英屬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開展殖民活動。

英國早期移民乘“五月花號”到達北美。

——據李亞凡編《世界歷史年表》等

表4為14—17世紀中外歷史事件簡表。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

【答案】示例一:14—17世紀的中國與西方都出現了早期人文主義思想。闡述:中國:明朝戲劇家湯顯祖代表作《牡丹亭》表現男女主人公沖破禮教束縛,追求愛情自由。此外,出現了早期啟蒙思想。明朝思想家李贄抨擊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明清之際的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等人也抨擊封建專制,主張“工商皆本”,提倡經世致用。西方:這一時期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如達芬奇、拉斐爾、莎士比亞等人以復興古典文化為旗幟,宣揚人文主義,一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抨擊宗教神學,有利于人們思想的解放,而哥白尼提出“太陽中心說”,否定了教會支持的地心說,也有利于人們視野的開闊和思想的進步。小結:4—17世紀的中國與西方,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人文主義思想得到了弘揚,沖擊了封建統治,有利于人們思想的解放。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新中國工資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沒有大的變動,1978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組織力量調查研究,提出工資改革意見。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資制度。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有關決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變腦力勞動者報酬偏低的狀況。隨后,中央決定于1985年進行工資改革,其原則:企業職工的工資和獎金要同企業的經濟效益高低、個人貢獻大小掛鉤,職工工資總額同企業經濟效益按比例浮動;要逐步適當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改變平均主義狀況;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兩級機關,以與全國性的重點大專院校和科研、文化、衛生事業單位,其他各級機關和事業單位歸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國營企業實行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的辦法以后,國家不再統一安排其職工的工資改革與工資調整;使絕大多數工作人員的工資都有一定的增加,對中青年業務骨干、中小學教師給予適當照顧。

——摘編自莊啟東等《新中國工資史稿》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80年代工資改革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80年代工資改革的意義。(7分)

【答案】(1)政府主導;循序漸進;重視提高腦力勞動者報酬;工資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套,改變平均主義狀況,注重按勞分配;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關注中青年業務骨干、中小學教師的待遇。(2)推動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有利于調動職工和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科技、教育、文化等事業的發展,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46.[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材料

1943年舉行的開羅會議上,中美兩國政府首腦就戰后問題進行了一次廣泛詳盡的討論,在許多問題上達成一致。關于中國的國際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戰后保持中國的大國地位,與美英蘇共同擔負維持和平的責任,中方欣然領諾。關于對日本的軍事管制,美國希望以中國為主,中方要求美國主持,中國派兵協助。關于領土問題,中美雙方同意,東北與臺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美方詢問中國是否希望獲得琉球群島,中方提出由國際機構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議由中國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與九龍合稱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為然,但后為丘吉爾拒絕。關于朝鮮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議讓這些國家獨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雙方還討論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實物進行賠償、美國對華經濟援助、軍事合作等問題。

——摘編自吳東之主編《中國外交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美雙方就中國領土問題達成一致并寫入《開羅宣言》的內容,說明其意義。(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美政府首腦會晤所反映的美國戰后東亞秩序構想。(8分)

【答案】(1)內容:東北與臺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意義:《開羅宣言》是確認臺灣等地屬于中國領土的國際性文件,它明確了日本侵占臺灣等中國領土的非法性,為戰后中國處置臺灣等問題提供了國際法依據,有利于捍衛中國的領土完整與國家主權,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威望,提高了中國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2)構想:戰后保持中國的大國地位,與美英蘇共同擔負維持戰后東亞秩序的責任,對日本的軍事管制以中國為主,削弱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力,利用中國制衡英蘇等國,扶持一個親美的中國政府。

47.[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