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天津市某中學高三熱身練生物試題(原卷版)_第1頁
2024屆天津市某中學高三熱身練生物試題(原卷版)_第2頁
2024屆天津市某中學高三熱身練生物試題(原卷版)_第3頁
2024屆天津市某中學高三熱身練生物試題(原卷版)_第4頁
2024屆天津市某中學高三熱身練生物試題(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三年級熱身訓練生物學科試卷

一、單選題(本題共12小題,每題4分,共48分)

1.蛋白質在行使功能的時候往往會與某些物質或結構相結合。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與水分子結合,可以協助水分子進出細胞

B.與DNA分子結合,可以催化合成核糖核甘酸長鏈

C.與促甲狀腺激素結合,可以實現細胞間信息交流

D.與病原體結合,可以抑制病原體對宿主細胞的黏附

2.下列關于細胞內物質運輸的敘述,正確的是()

A.肝細胞中內質網合成的磷脂可轉移至中心體

B.細菌細胞中DNA指導合成的蛋白質可轉移至核仁

C.吞噬細胞中高爾基體加工的蛋白質可轉移至溶酶體

D.漿細胞中內質網加工的蛋白質可直接轉移至細胞膜

3.大熊貓最初是食肉動物,經過進化,其99%的食物都來源于竹子。現有一個野生大熊貓種群,種群中雌

雄數量相等,且雌雄之間可以自由交配,假設該種群中B基因的頻率為80%,b基因的頻率為20%,下列敘

述正確的是()

A.該大熊貓種群中所有個體含有的B、b基因構成了該種群的基因庫

B.該大熊貓種群中B基因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境

C,大熊貓以肉為食進化為以竹子為食的實質是環境對有利變異的定向選擇

D.大熊貓食性的改變是變異與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4.下面的圖甲和圖乙分別表示某高等動物的卵原細胞和由其形成的卵細胞中的3號染色體,A/a和B/b表

示位于3號染色體上的兩對等位基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甲乙

A,圖乙的產生是由于圖甲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

B.與圖乙細胞同時形成的三個極體的基因型分別為aB、Ab和Ab

C.產生圖乙的次級卵母細胞中含有等位基因,但不存在同源染色體

D.圖甲中3號染色體上等位基因的分離只能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

5.考試是人生成長的必修課,考試過程中有一路平川,也有荊棘和狂風暴南,但我們始終能調整狀態、從

容應對,此時機體不會發生的生理變化是()

A.交感神經興奮,支配的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增加

B.大腦皮層的W區、V區、海馬區等區域神經元興奮度增強

C.大腦皮層以及其他中樞的分級調節,精準支配手指的書寫

D,可通過深呼吸增大體液中CO2濃度調節呼吸頻率,以舒緩情緒

6.生物科學史蘊含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下列科學史實驗與結論不相符的是()

科學史實驗結論

在黑暗中先將胚芽鞘尖端切掉,然后將尖端放置于胚芽鞘胚芽鞘彎曲生長是由于尖端受刺激

A

切面的任意一側,觀察胚芽鞘生長狀況后,向下傳遞影響

將狗的小腸黏膜和稀鹽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提取液注入狗

B胰液分泌是化學調節的結果

的靜脈,檢測胰液分泌情況

先摘除健康狗的胰腺,造成實驗性糖尿病,然后注入另一

C糖尿病與胰腺提取物有關

只狗萎縮的胰腺提取液,檢測患病狗的血糖

條件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

D用鈴聲與食物多次結合,使狗建立條件反射

上,通過學習和訓練而建立的

A.AB.BC.CD.D

7.蒼耳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自然條件下,只有在日照時間短于15.5h才開花。某同學利用下圖所示的蒼

耳做了“光周期調節開花”的實驗,結果如下表。有關推測錯誤的是()

J——莖尖

匕’一葉片

處理部

莖尖葉片結果

日照日照不開

甲組

12h16h花

日照日照

乙組開花

16h12h

A.感受日照時長刺激的部位是葉片而非莖尖

B.將南方的蒼耳引種到北方,會改變其開花日期

C.連續黑暗時間的長度不會影響植物的開花

D.促進開花的物質可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

8.1型干擾素(IFN-I)可增強淋巴細胞等多種免疫細胞的活性。對某類病毒的感染者研究發現,輕癥患者

血清中能檢測到IFN-L危重癥患者血清中幾乎檢測不到。危重癥患者中有10.2%體內檢測到抗IFN-I的抗

體,3.5%存在IFN-I合成的相關基因缺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IFN-I是免疫活性物質,可參與特異性免疫

B.血清中缺乏IFN-I的感染者易成為危重癥患者

C.對危重癥患者均建議注射IFN-I給予治療

D.部分危重癥患者同時患有自身免疫病

9.鎮江香醋是一種通過固態發酵工藝制作的小曲醋,釀造的工業流程如下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酒曲放皮、糠醋酸菌

糯米-蒸熟-冷卻土拌曲一酒精發酵土制酷(固態)士醋酸發酵—蒸煮一包裝一成品

A.冷卻目的是保證酒精發酵所需的最適溫度

B.碳源不足且氧氣充足時,醋酸菌可利用酒精進行發酵

C.在酒精發酵階段需要多次補充氧氣利于酵母菌的繁殖

D.醋酸發酵中經常翻動發酵物,目的是釋放發酵產生的大量氣體

10.研究發現三特異性抗體可實現對小鼠多發性骨髓瘤細胞(MM)的選擇性殺傷,作用機理如圖所示。下

列敘述錯誤的是()

注:

f代表促進

-----1代表抑制

A.用單克隆抗體技術制備的三種抗體融合可得到三特異性抗體

B.篩選該三特異性抗體時需使用制備三特異性抗體時所使用的3種抗原蛋白

C.三特異性抗體通過T細胞的活化并釋放細胞因子提高對MM的殺傷力

D.三特異性抗體與CD28結合抑制T細胞的死亡從而使T細胞維持一定數量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草地貪夜蛾(FAW)原分布于美洲,自2019年入侵我國,對玉米等農作物造成嚴重危害。為了解某片面積

為1平方公里的玉米田蟲情,研究人員先后兩次(間隔3天)對FAW展開了調查,兩次調查得到的數據統

計結果如圖所示。

個體數(X103)個體數(XI03)

第一次調查第二次調查

注:1平方公里約為1500畝,每畝約種植玉米4000株

11.下列關于FAW的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調查該昆蟲種群的數量和性別比例的最優方法是取樣器取樣法

B.該昆蟲性別比例改變,能夠預測該昆蟲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

C.兩次調查間隔期內,該昆蟲種群可能遭遇了性引誘劑等化學信息誘殺

D.兩次調查中各日齡的昆蟲種群數量變化顯著,但其基因庫未發生改變

12.下列關于此片玉米田的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不同區域的玉米被FAW幼蟲破壞程度不同,體現了玉米種群的水平結構

B.FAW的入侵一定會導致玉米向下一營養級能量傳遞效率下降

C.若在第一次調查時繪制玉米田的數量金字塔,會呈現倒置現象

D.若玉米田由于FAW的過度繁殖被廢棄,則此區域可發生次生演替

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52分)

13.玉米一大豆和玉米一花生的套種均為禾本科和豆科套作模式,該模式能在保障玉米產量的前提下提高

豆科作物的產量。但高位作物玉米對太陽光的遮擋與截獲導致的蔭蔽會直接影響豆科作物的形態建成及最

終產量。研究人員采用室內盆栽試驗,以大豆和花生為研究對象,設置正常光處理、弱光處理、蔭蔽處理

(通過弱光+遠紅光模擬)3種光環境,研究大豆和花生植株對蔭蔽的響應。結果如表所示。

作株高葉綠素含量/葉面積/總生物凈光合速率/單株產

處理

-2-2-1

物/cm(mgdm)cm2量/g(//mol-m-s)量/g

正常

33.264.38360.951.5919.312.64

豆弱光66.183.34297.720.907.760.50

蔭蔽42.723.88324.850.9712.470.56

正常

12.107.69285.182.0923.6510.32

生弱光14907.53190.3614715.823.74

蔭蔽8.006.03184.251.1518.941.89

(1)大豆和花生同為豆科作物,玉米和豆科作物套種,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現象,該套種模

式顯著提高了0玉米可以通過釋放磷酸鹽和微量元素供給大豆,而大豆可通過根部的根瘤菌為玉米

提供含氮化合物,從該角度看,玉米和大豆的種間關系是o

(2)總生物量是植物在單位面積上所形成的有機物的總量,與正常光組相比,弱光組大豆和花生的總生

物量均有所降低,結合表格數據分析,其原因是=弱光組大豆和花生的株高均增加,該過程主要與

(寫出兩種激素)的調節作用有關,植株高度增加有利于葉片,提高光合效率。

(3)蔭蔽環境不僅降低了光照強度,還改變了紅光/遠紅光的值,紅光和遠紅光可通過影響豆科作

物的形態建成。

(4)大豆和花生對蔭蔽的響應存在差異,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相比玉米一大豆套種模式,玉米一花生套

種模式下,兩種作物之間需要更(填"寬”或“窄”)的行間距以保證豆科作物的產量,理由是

14.珊瑚礁生態系統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蟲是一種體型微小的腔腸動物,生長過程中分泌

的鈣質“骨骼”能形成珊瑚礁,因體內有共生的蟲黃藻而色彩斑斕。回答下列問題:

(1)若某一種珊瑚出現的頻率最高,且對其他物種影響也很大,可初步確定是該群落的o大多數珊

瑚礁生長的水深范圍是0-50米,影響造礁珊瑚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是=

(2)不同含碳物質的碳元素中同位素13c含量不同,13c值是追蹤生物食源的常用指標。下圖1表示珊瑚

蟲食源相關物質的13c的來源及13c含量相對值。(蟲黃藻和珊瑚蟲的13c值分別用13cz和13cH表示)

圖I

注:曳值=[(13C樣/12C樣」3c標/12C標)/(13C標/12C標)]X1OOO,樣=樣品,標=標準物質

①珊瑚蟲的13c含量會因其營養來源發生變化,珊瑚蟲從海水中浮游生物獲取的能量比例越大,"CH值就

②分別從珊瑚礁區1和礁區2隨機采集珊瑚,檢測蟲黃藻密度、13cz值和13cH值,結果如圖2、圖3所示

(△曳值=13CH值」3Cz值)。

9L..O

.O區

1025

3

c

z3.

向工>5

(oi?1

%.O3

0c

)向

O

-17.01-------------------,----

012345665礁區1礁區2

蟲黃藻密度(X106細胞.cm』)

圖2圖3

已知珊瑚礁區1水體更清澈,蟲黃藻光合作用強度更高,但研究顯示兩個礁區的珊瑚共生體內的有機物總

量并無明顯差別,結合圖1圖2和圖3分析,礁區1的珊瑚維持體內有機物供應的策略是o礁區

2的珊瑚維持體內有機物供應的策略是o

(3)珊瑚對環境變化及為敏感,若長時間高溫脅迫會導致珊瑚蟲體內蟲黃藻減少或蟲黃藻失去顏色,出

現白化現象,珊瑚蟲死亡。針對已經發生大面積不可逆白化的退化珊瑚礁,修復該生態系統時,選擇適量

的珊瑚等多種生物,既適應環境,又能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這遵循了原理。目前比

較成熟的修復技術有兩種。一種是人工移植:采摘供體珊瑚移植到退化區域,主要利用珊瑚旺盛的無性繁

殖能力;一種是人工培植:供體珊瑚排卵時,收集受精卵,在養殖場內人工養殖后投放到退化區域。據此

分析人工培植的生態學優勢是。

15.通過對純合野生型品系水稻(野生型1)誘變得到純合野生型品系子代水稻(野生型2)和一株白紋葉

的突變體,經鑒定發現白紋葉基因位于6號染色體上。為準確定位突變基因在6號染色體上的位置,用野生

型1與突變體水稻雜交并連續自交,得到多株野生型和突變型水稻,該過程沒有發生基因突變。檢測不同植

株6號染色體上多個相同位點的堿基,按位點在染色體上的順序排列結果如下表所示,兩位點間的片段可

能發生交換。

植株、位

①②③④⑤

野生型

C/CC/CC/CC/CC/C

親本

突變型

T/TT/TT/TT/TT/T

親本

野生型

T/TT/TC/CC/CC/C

子代I

野生型

C/TC/TC/TC/TT/T

子代II

突變型

C/TT/TT/TT/TC/C

子代

(示例:CT表示同源染色體相同位點,一條DNA上為G-C堿基對,另一條為A-T堿基對)

(1)白紋葉表型由(填“顯性”或“隱性”)基因控制,該基因應位于6號染色體位點

_________之間。

(2)為檢測該基因產生的原因,現分別提取突變型水稻、野生型1和野生型2的DNA用限制酶切割,電

泳后用特異性核酸探針檢測相關基因,結果如圖所示。對相關基因進行測序對比,發現750bp和lOObp的

序列為6號染色體的一對等位基因(A,a),850bp和200bp的片段為5號染色體的一對等位基因(B,

b),且750bp的片段和850bp的片段有650bp的序列相同。將野生型1和突變體雜交產生Fi,Fi自交產生

F2,F2中野生型與突變型的比例為15:1。

突變體野生型1野生型2

①突變基因產生的原因是。若讓野生型2和突變體雜交產生B,Fi自交產生F2,F2中野生型與突

變型的比例為,F2中純合子的基因型為o

②若讓野生型1和野生型2雜交產生Fi,Fi自交后代____________(填“有”或“沒有”)突變體出現,

原因是O

16.褪黑素是松果體分泌的具有晝夜節律的胺類激素,在調節睡眠質量、生殖系統發育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圖1為褪黑素的分泌規律,圖2為褪黑素調節生殖系統發育的作用機制。

_2____>GnRH: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LH:黃體生成素;

?時刻FSH:釋放卵泡刺激素,均屬于促性腺激素

0(-)表示抑制(+)表示抑制

圖2

(1)在哺乳動物中,光照信息刺激視網膜沿傳入神經通過下丘腦視交叉上核和交感神經系統傳輸到松果

體影響褪黑素的分泌進而對人體的睡眠進行調控,該過程的調節方式是,視網膜在此過程中

相當于。人體的褪黑素含量能夠保持相對穩定,體現了機體的調節機制。

(2)松果體萎縮的中老年人每日僅需補充0.1—5mg的褪黑素就能明顯改善睡眠,說明褪黑素具有的特點

是O

(3)人體與生物節律相關的中樞位于,除此之外,該部位還具有的功能(列舉一

點即可)。

(4)研究發現,兒童夜間開燈睡覺或夜間長時間受到過強光照刺激(如電視、手機屏幕燈光等)可能導

致出現性早熟的現象。某科研團隊為證明該現象與褪黑素有關,實施了如下實驗。

步驟一:取78只均為20日齡且____________的雌性小鼠隨機均分為甲、乙兩組;

步驟二:從22日齡開始甲組每天下午16:00(由于下午褪黑素受體的敏感性增加)按體重比例皮下注射適

量褪黑素,乙組o

步驟三:在小鼠青春期啟動前選取32日齡為取材點,兩組分別處理13只小鼠;青春期啟動時選取37日齡、

42日齡為取材點,兩組分別處理13只小鼠。處理后迅速剝離子宮和卵巢進行稱重,結果如下表:

卵巢濕重(mg)子宮濕重(mg)

323742323742

7.63+1.967.85+3.119.86+1.7132.12+5.5557.05+13.6256.39+11.41

乙42106

791+3.1644.09±1.7774.17±14.8481.35±6.34

組65+2.7728±15.15

根據實驗結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5)結合以上信息分析可知,兒童夜間開燈睡覺或夜間長時間受到過強光照刺激可能導致出現性早熟的

現象,原因可能是:夜間開燈睡覺或長時間強光刺激下,,進而促進性腺和第二性征的

發育。

17.轉基因技術的研發是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備受關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