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用典抒情專練(附解析答案)_第1頁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用典抒情專練(附解析答案)_第2頁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用典抒情專練(附解析答案)_第3頁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用典抒情專練(附解析答案)_第4頁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用典抒情專練(附解析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歌鑒賞之用典抒情專練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其三)①蘇軾辭官不出意誰知,敢向清時怨位卑。萬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憂家有師。此外知心更誰是,夢魂相覓②苦參差③。【注】①蘇轍因論朝政之失引起軒然大波,因而不得高第,除商州軍事推官,蘇轍對此深感失望,于是以養親為由不赴任。②《韓非子》:“六國時,張敏與高惠二人為友,每相思不能得見,敏便于夢中往求之。”后來以“夢魂相覓”形容朋友或兄弟的相思之情。③參差:道路崎嶇的樣子。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點明其弟辭官不出之事,既照應標題中的“不赴”,又為后面的內容做鋪墊。B.頷聯既寫到了世事的滄桑,又寫到了時間的流逝,字里行間蘊含了無窮的感慨。C.頸聯上句點明了弟弟辭官不出的真正原因,即所寫文章觸犯朝廷,惹得世人厭惡。D.頸聯下句勸弟弟以父親為師在學習中忘卻憂愁,有安慰,也有對其未上任的責備。2.有人認為,此詩尾聯寫得頗為巧妙。請結合詩句分析。(6分)【答案】1D2①運用設問的手法,一問一答,強調了自己是弟弟的知心人。②運用典故,借張敏與高惠的典故,含蓄表明自己做夢都想和弟弟相見的感情,突出了自己和弟弟的情誼之深。(每點3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解析】1.D[解析]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思想內容、語言的能力D項中“鞭策弟弟奮斗在追求學問的道路上”錯誤。2.略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金陵懷古(其四)王安石憶昨天兵下蜀江,將軍談笑士爭降。黃旗已盡年三百,紫氣空收劍一雙。破堞自生新草木,廢宮誰識舊軒窗!不須搔首尋遺事,且倒花前白玉缸!1.下列對《桂枝香·金陵懷古》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三句寥寥數語,即交代清楚時令、地點、天氣,詞人憑欄遠眺,一片明凈肅殺的秋色映入眼簾,讓這篇登高懷古之作頓顯不凡氣勢。B.“彩舟”“云淡”色彩鮮明,“星河”“鷺起”,虛實相生。這兩句不僅把整幅金陵秋景圖展現得活靈活現,而且進一步開拓了詩人和讀者的觀察視野。C.“千古憑高”二句批判千古以來文人騷客面對金陵山川只知慨朝代的興亡,未能跳出榮辱的小圈子,也就很難從六朝的相繼覆滅中引出歷史的教訓。D.“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寫出了六朝的風云變幻全都隨著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煙霧和衰萎的野草還凝聚著一片蒼綠,寄寓作者興嘆。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與《金陵懷古(其四)》在表達情感上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加以分析。【答案】1B2【參考答案】①《桂枝香·金陵懷古》表達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嘆和對北宋統治者的告誡。下片借古諷今,化用典故,表達出對六朝競逐奢靡而相繼滅亡的悲嘆之情,同時提醒北宋統治者要奮起變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轍。②《金陵懷古(其四)》表達歷史更替具有必然性,無須傷感和惆悵的達觀之情。尾聯寫到用不著為歷史搔首惆悵,還是開懷暢飲這美酒吧!隱含著詩人對歷史興亡的獨特感受。【解析】1.【試題分析】B選項“虛實相生”錯誤。“星河鷺起”,是說白鷺好像在銀河里飛舞,“云淡”“鷺起”都是對眼前景象的描繪,應為動靜結合。2.【試題分析】《桂枝香·金陵懷古》,此詞通過對金陵景物的贊美和歷史興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對當時朝政的擔憂和對國家政治大事的關心和對北宋統治者的告誡。上闋寫登臨金陵故都之所見。“澄江”“翠峰”“征帆”“斜陽”“酒旗”“西風”“云淡”“鷺起”,依次勾勒水、陸、空的雄渾場面,境界蒼涼。下闋寫在金陵之所想。“繁華競逐”涵蓋千古興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華表面掩蓋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六朝舊事”“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接連化用典故,“千古憑高”是直接抒情,憑吊古跡,追述往事,抒對前代吊古、懷古不滿之情。下闕今昔對比,時空交錯,虛實相生,表達出對六朝競逐奢靡,而相繼滅亡的悲嘆之情,同時提醒北宋統治者要奮起變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轍。《金陵懷古(其四)》尾聯“不須搔首尋遺事,且倒花前白玉缸”,是說用不著為這些舊事搔首惆悵,還是開懷暢飲這玉杯中的美酒吧。尾聯隱含著詩人對歷史興衰的獨特感受:千百年來,歷史朝代的興亡更替具有必然性,人們對此無能為力,也無需為此傷感惆悵。表達了作者認為歷史更替具有必然性,無須傷感惆悵的達觀之情。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試題。送盧侍御赴河北劉長卿謫居為別倍傷情,何事從戎獨遠行。千里按圖收故地,三軍罷戰及春耕。江天渺渺鴻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莫學仲連逃海上[注],田單空愧取聊城。【注】魯仲連,戰國時期齊國人,助田單奪取聊城,齊王欲封其爵位,堅辭不受,逃隱海上。1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用“謫居”“別”“從戎”等詞語,交代雙方當時的境況,層層鋪敘,加深傷感之情。B.頸聯選用“江天”“鴻雁”“漳水”“春草”等意象,描繪了一幅戰后祥和、安寧的景象。C.中間兩聯敘事和描寫相結合,由人及景,由虛到實,境界闊大;對仗工整,韻律和諧。D.尾聯寫田單在魯仲連幫助下收復聊城,因為無法回報魯仲連而內心充滿愧疚遺憾。2首詩除了寫離情之外還抒發了家國情懷,作者是如何抒發“家國情懷”的?【答案】12①運用反問,表達詩人因戰事未息、國家不寧而產生的憂國情懷;②通過想象收復故地、停戰春耕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國泰民安的期待;③借用典故,勉勵盧侍御為國效力、建功立業,表達了詩人國家至上的思想。【解析】1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B項,“描繪了一幅戰后祥和、安寧的景象”理解錯誤,這是詩人想象中的畫面,是對盧侍御此去的期待,并非真的已經停戰。2考查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本題可通過理解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首聯“何事從戎獨遠行”是反問,盧侍御因“從戎”而“遠行”,是為國家守護國土,使邊境安寧,其中蘊含著詩人因戰事未息、國家不寧而產生的憂國情懷。頷聯和頸聯是想象收復失地、停戰春耕的情景,“千里按圖收故地”,是想象盧侍御不遠千里奔赴戰場,按照原來的版圖收復失地,而“三軍罷戰及春耕”則是想象停戰之后還來得及春耕,詩人眼前仿佛展現出一幅停戰后百姓在田野忙碌的和平安寧的畫面,表達了對國泰民安的期待。“江天渺渺鴻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是借景抒情,大江東去,漳水悠悠,鴻雁在高天越飛越遠,江邊春草在時光中漸漸鋪展開,“渺渺”和“悠悠”給人時光漫長的悠長閑適之感,這是想象停戰后和平安寧的美好畫面。尾聯“莫學仲連逃海上,田單空愧取聊城”借用魯仲連助田單奪取聊城的典故,勉勵盧侍御運用才華為國效力、建功立業,表達了詩人國家至上的思想。四、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列小題。滿江紅·赤壁懷古戴復古①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哲曹瞞②,今如許?江上渡,江邊路。形勝地,興亡處。覽遺蹤,勝讀史書言語。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問道傍、楊柳為誰春,搖金縷。【注】①戴復古:南宋詞人。其時南宋偏安一隅,茍且求存,抗金少有勝利。②曹瞞:曹操小名阿瞞。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相比,這首詞起勢較為平淡,和蘇詞起篇氣勢雄渾有所不同。B.這首詞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都對赤壁大戰場面進行濃墨重彩的描繪,把戰爭的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C.“卷長波、一鼓困曹瞞”句,刻畫出波瀾壯闊的中流水戰,氣勢磅礴,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有異曲同工之妙。D.“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由三國至今,改朝換代的事已經發生不只一次了,歷史的往事已經隨江潮而逝去。2.此詞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都寫到周郎故事,該故事在兩詞中的作用有何異同?請簡要回答。【答案】1B2【參考答案】同:兩首詩都用典,同時都運用了襯托手法。異:①蘇軾詞是用周郎年少有為來襯托詞人的老大無功;②戴復古詞是用周郎破曹時的軍事力量之強與功業之偉來反襯如今南宋朝廷的軍事不振與國事衰頹。【解析】1.【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考查內容為“能借助已有的語言知識和語感,結合具體語境分辨詞語語義和情感上的細微差別”“借助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文學作品的體驗和感受”“能品味語言,感受語言的美”。【試題分析】B選項,“都對赤壁大戰場面進行濃墨重彩的描繪”說法錯誤。對赤壁大戰場面的描繪,本詞用了“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這樣的句子,把戰爭的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貼切地描繪出吳蜀聯軍的高昂士氣,寫出了火攻曹軍時的翻江倒海之勢。用“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刻畫出波瀾壯闊的中流水戰,氣勢磅礴,傳神地描繪出曹軍崩潰之快,周瑜取勝之速。這些句子濃墨重采,極力渲染氣氛,藝術地再現這一驚心動魂的大戰。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僅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句,并沒有濃墨重彩的描繪。故選B。2.【命題立意】本題考查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是“審美鑒賞與創造”,考查內容為“能比較兩個以上的文學作品在主題、表現形式、作品風格上的異同”。【試題分析】相同點:兩首詩引用周郎故事,即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同時都運用了襯托手法,來表達詩人情感。不同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中用“小喬初嫁”襯托周瑜的年輕儒雅,用“檣櫓灰飛煙滅”襯托周瑜的意氣風發年輕有為,用周瑜襯托對比出自己的“早生華發”“壯志難酬”;《滿江紅?赤壁懷古》中用“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寫出了周郎當時軍事力量之強,襯托詩人當時國力之衰弱,抒發對國勢衰頹的無奈憂傷之感。五、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南鄉子·自古帝王州①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②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繞水恣行游,上盡層城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注】①本詞為王安石晚年謫居金陵、任江寧知府時所作。②佳氣:指產生帝王的一種氣,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1.下列對這兩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南鄉子》開頭使用疊詞“郁郁蔥蔥”,從整體上對金陵這一形勝之地進行描寫,面對六朝“四百年”的興亡歷史,詞人把它看作人生一夢,其中寄托著詞人的興亡之感。B.《桂枝香》“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點明了地點和季節,“晚秋”與下句“初肅”相對,瑟瑟秋風,萬物凋零,為全詞呈現出一種“悲秋”的氛圍。C.《南鄉子》“上盡層城更上樓”與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更上一層樓”有異曲同工之妙,表現的思想情感很相似。D.《桂枝香》“念往昔”一句,由登臨所見自然過渡到登臨所想。“繁華競逐”涵蓋千古興亡的故事,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踐行了作者“一洗五代舊習”的詞學主張。2.《南鄉子·自古帝王州》和《桂枝香·金陵懷古》是王安石同一時期的懷古之作,請簡要分析兩首詞都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懷古之情有何不同?【答案】1C2【參考答案】①這兩首詞都運用典故,化用了前人的詩文名句。②《南鄉子》“檻外長江空自流”以景結情,寫出了長江奔流不息,從來不因任何事而改變的特點,抒發了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暫的惆悵之情。③《桂枝香·金陵懷古》“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借古諷今,表達了作者對北宋王朝不能勵精圖治的不滿。【解析】1.【試題分析】C選項“表現的思想情感很相似”分析錯誤。《南鄉子》“上盡層城更上樓”所表現的是對古今興亡的慨嘆之情;《登鸛雀樓》“更上一層樓”則是表達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2.【試題分析】相同的藝術手法:這兩首詞都運用典故。如《南鄉子·自古帝王州》中“晉代衣冠成古丘”中,運用了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中的名句:“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這一典故。《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嘆門外樓頭”一句中則運用了陳后主與張麗華被擒的典故。兩首詞在表達懷古之情的不同點:《南鄉子·自古帝王州》中“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描寫曾經風流的晉朝名士,如今都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變成了一個個荒蕪的土丘。而“檻外長江空自流”描寫檻外長江流水的景色,這里以景結情,寫出了長江奔流不息,從來不因任何事而改變的特點。兩句抒發了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暫的惆悵之情。而在《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是說江南各朝,覆亡相繼,遺恨之余,嗟嘆不已。而“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借古諷今,表達了作者對北宋王朝不能勵精圖治的不滿。六、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揚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詞開頭就點出“名都”“佳處”,反襯了下文今日揚州城的破敗荒涼。B.“猶厭言兵”的“厭”字,很恰當地寫出了人們痛恨戰爭和傷亂之情。C.“杜郎俊賞……難賦深情”幾句直抒胸臆,抒發了自己撫今追昔的深沉感情。D.本詞下闋善于化用杜牧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波瀾起伏,余味不盡。2.請從藝術手法上賞析“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答案】1C2①用典:“過春風十里”化用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表現昔日的繁華。②虛實結合:“過春風十里”象征昔日的繁華,此處為虛寫。“薺麥青青”,為實寫今日的蕭條冷落。③對比:上下兩句今昔對照鮮明,突出了今日揚州的荒涼不堪的景象。【解析】1.C項,“直抒胸臆”錯,詞人是借助杜牧的典故,表達了自己撫今追昔的深沉感情。屬于間接委婉達意。2.“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意思是當年垂柳夾道、春風彌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卻是一片自生的薺菜和野麥,青色無限。這又襯托出,這里的居民大都在戰亂中死亡或逃散,幾乎看不到人們活動的跡象。“過吹風十里”是化用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用來今昔對比,以前的揚州繁華熱鬧,而如今只有一些野生的薺菜和野麥,一片荒涼。回憶以前的揚州是虛寫,眼前的“薺麥青青”是此人眼前所見之景,是實寫。七、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念奴嬌·過洞庭①張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因人進讒言而被罷官,由桂林北歸,路過洞庭湖時寫下了這首詞。1.下面對這首宋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項是()A.開頭三句交代了時間、地點、天氣、環境。洞庭湖加上與之相連的春草湖,浩瀚無垠,近中秋時節,沒有一絲風過的痕跡。B.選取“西江”“北斗”“萬象”等宏大的意象,凸顯豪放之氣。運用奇特的想象,使詩歌氣魄宏大。詞人化身為萬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萬物為賓客,體現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C.上闋和下闋的結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達的方式。這樣寫,擴大詞句的內涵,引起讀者思考,吸引讀者參與想象。D.這首詞表達了詞人不同流合污、獨守高尚節操的決心和寵辱皆忘、歸隱田園縱情山水的悠然、愉悅的心情。2.南宋學者魏了翁評價張孝祥的詞集時說,詞人“有英姿奇氣……洞庭所賦,在集中最為杰特”。請結合全詞,分析這首詞是如何刻畫詞人形象的?【答案】1D2【參考答案】①上闋“玉鑒瓊田三萬頃”“表里俱澄澈”以景襯人,表面寫洞庭之景,暗含詞人內心的境界,寫出詞人的光明磊落。②下闋“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采用用典和比喻的寫法,不同流合污的高潔的人格。③“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采用側面襯托和一語雙關的寫法,表現了詞人寬廣的志士胸懷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④“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采用想象和夸張的寫法,用豐富而雄闊的意象表現詞人身處逆境而卻能與宇宙融為一體的博大胸襟與豪邁氣魄。⑤“扣弦獨嘯,不知今夕何夕”采用細節描寫,寫出詞人對自然、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無限感慨。【解析】1.【試題分析】D選項“歸隱田園”理解不當,這首中秋詞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開篇直說地點與時間,然后寫湖面、小舟、月亮、銀河。此時作者想起嶺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無所作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過由于自己堅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里面沒有要歸隱的意思。2.【試題分析】上片主要描寫月下的洞庭湖之景,景中寓情。“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描寫遼闊的洞庭湖風平浪靜,萬頃碧波,如潔白明凈的玉鑒瓊田,水天一色。“著我扁舟一葉”則是寫在這廣闊的、潔凈如玉的湖面上,詞人駕一葉扁舟,如游仙境,給讀者一種恍然世外之感。“表里俱澄澈”明寫湖上的坦蕩景象,其實是詞人光明磊落、胸無纖塵的高尚人格的生動寫照,寫出詞人的光明磊落。下片開頭“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詞人回憶自己在“嶺海”任職多年,但“孤光自照”,自己無愧于心,“肝肺皆冰雪”,采用比喻手法,其中“孤光”是用典,出自蘇軾《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張孝祥用了“孤光”這一典故,表明詞人不被人所理解,同時詞人也無需別人理解,只能與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表達了詞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的人格。“短發蕭騷襟袖冷”,自己頭發稀疏,不耐風寒。此處用的是側面襯托的筆法,表明詞人恪盡職守、一心為民的風范。“穩泛滄浪空闊”,表明詞人孤高傲世的心態,盡管自己對朝廷披肝瀝膽,卻仍然被奸佞的讒言所中傷,身處這種逆境,自己不改初衷,仍穩穩地泛舟在這碧波浩淼的湖面上。此句一語雙關,既是眼前泛舟之景,又暗喻詞人對現實社會中的政治風浪安之若素的態度,表現了寬廣的志士胸懷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中,詞人用豐富而雄闊的意象,氣魄宏大。詞人要舀盡長江的水為酒,把呈勺子形的北斗七星當作酒杯,邀請天地萬物為賓客來和他一起細斟慢酌。作者不為逆境所打敗,而是雄心豪情不減,采用想象和夸張的寫法,用豐富而雄闊的意象表現詞人身處逆境而卻能與宇宙融為一體的博大胸襟與豪邁氣魄。“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作為結尾,此時詞人意興達到極致,情不自禁地叩擊船舷,對天狂嘯,忘記了今晚是什么時辰。此時的詞人,仿佛與浩瀚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寵辱皆忘,物我難分。寫出詞人對自然、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無限感慨。八、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下面小題。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念奴嬌·秣陵吊古①屈大均②蕭條如此,更何須,苦憶江南佳麗。花柳何曾迷六代,只為春光能醉。玉笛風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淺,忍含如許清淚。任爾燕子無情,飛歸舊國,又怎忘興替。虎踞龍蟠那得久,莫又蒼蒼王氣③。靈谷梅花,蔣山松樹,未識何年歲。石人④猶在,問君多少能記?【注】①秣陵:今南京。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③王氣:古人迷信望氣之術,認為帝王所在之地有“王氣”。④石人: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1.下列對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兩首詞均為懷古之作,《桂枝香·金陵懷古》開篇以“初肅”呈現“悲秋”氛圍,《念奴嬌·秣陵吊古》開篇直抒胸臆,以“蕭條如此”的感慨奠定全詞的情感基調。B.《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彩舟”“云淡”色彩鮮明,“星河”“鷺起”虛實相生。這兩句不僅生動展現了整幅金陵秋景圖,而且進一步開拓了詞人和讀者的觀察視野。C.《念奴嬌·秣陵吊古》中“玉笛風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點出了當政者沉迷于笙歌管弦的聲色享樂,最終失去了政權,飽含深沉的興亡之嘆。D.《念奴嬌·秣陵吊古》中“虎踞龍蟠”,表明金陵地勢的險要,但作者認為地勢雖好,也未必能長治久安,不能恃之無恐。2.兩首詞的下片均以抒情見長,情感豐富,請加以具體賞析。【答案】1B2【參考答案】①《桂枝香·金陵懷古》下片借古諷今,化用典故,表達出對六朝競逐奢靡而相繼滅亡的悲嘆之情,同時提醒北宋統治者要奮起變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轍。②《念奴嬌·秣陵吊古》下片化用典故,運用擬人手法,既提醒統治者不能倚仗地勢,而應善自為政,才能長治久安,也抒發了物是人非的滄桑(興亡)之感。【解析】1.【試題分析】B選項“虛實相生”錯,“星河”是靜景,“鷺起”是動景,應為動靜相生。2.【試題分析】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結尾三句“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化用杜牧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諷喻北宋統治者的荒淫享樂,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之情。提醒北宋統治者要奮起變革,才可避免重蹈六朝覆轍。《念奴嬌·秣陵吊古》下片化用典故,運用擬人手法,“石人猶在,問君多少能記”意思是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至今仍在,它們難道還能把這如煙往事記起?這兩句詩運用擬人手法,通過向明孝陵旁歷經風雨,至今仍在的石人石馬發問,抒發了詩人心中物是人非、世事滄桑之感。九、閱讀詩歌,回答下列問題。蘇武廟溫庭筠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回日樓臺非甲帳①,去時冠劍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見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帳:《漢武故事》載,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錯雜天下珍寶為甲帳”。②丁年:壯年。③茂陵:漢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蘇武持節歸來,漢宣帝賜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句實寫蘇武與漢使相見時的情景。“魂銷”二字真切傳神地寫出蘇武驟然見到漢朝使者時悲喜交加、難以言狀的強烈而復雜的感情。B.“古祠高樹”,描繪眼前蘇武廟景物,由古及今,寫建筑與古樹都不知道蘇武生前所歷盡的千辛萬苦,更不了解蘇武堅貞不屈的價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態炎涼的感嘆。C.頸聯中“回日”“去時”對舉,寫出使和歸國后的人事變換,流露出一種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也暗含了蘇武留胡時間之長、所經受的磨難之多。D.晚唐國勢衰頹,民族矛盾尖銳,故詩人刻畫白發丹心、心向故國的漢臣形象來表彰民族氣節,歌頌忠貞不屈。2.“隴上羊歸塞草煙”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3.尾聯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抒發了怎樣的情感?【答案】1C2【參考答案】在昏暗的傍晚,放眼遠望,只見籠罩在一片荒煙中的連天塞草,和丘隴上歸來的羊群。這幅圖畫,形象地展示了蘇武牧羊絕塞的單調、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表現出貧賤不能移其愛國之志的胸懷。3【參考答案】①尾聯運用了借代、襯托、化用(用典)的表達技巧。借代,“茂陵”是漢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漢武帝。襯托,以哀景襯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襯托蘇武的傷感之情。化用,從《論語》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化用出“逝川”二字,這也可說是用典。②這一聯集中抒發了蘇武歸國后對漢武帝追悼懷念的悲涼之情,抒發了詩人對蘇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變遷的悵惘之情,也寄托著詩人的愛國情懷。【解析】1.【試題分析】C選項“寫出使和歸國后的人事變換”錯誤,應為從匈奴回國時與出使時。2.【試題分析】“隴上羊歸塞草煙”意思是:荒隴牧羊回來,茫茫草原已升暮煙。通過邊塞、羊群、塞草、荒煙幾個意象描繪了一幅荒塞歸牧圖。傍晚,日光昏暗,放眼遠望,只看到連天塞草,草原荒煙,以及丘隴上歸來的羊群,通過這些意象寫蘇武胡地牧羊時環境的艱辛、荒涼,形象地展示了蘇武牧羊絕塞的單調、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表現出貧賤不能移其愛國之志的胸懷。3.【試題分析】“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描寫蘇武歷經生死苦難而不失漢節,回來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嘆年華已逝。由注釋可知,“茂陵”是漢武帝的陵墓,運用了借代修辭。就意象而言,陵墓、秋波、逝川三個意象同樣給人以荒涼蕭條之感,可見本句運用了以哀景襯哀情的手法,用蕭條冷落的環境表現蘇武歸國后的傷感之情。“逝川”化用了《論語》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句子,用“逝川”這一意象寫出時光的流逝,物是人非,武帝不再,自己年華逝去,寫出蘇武追悼武帝的情感。這一聯集中抒寫蘇武歸國后對武帝的追悼。漢宣帝賜蘇武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武帝已經長眠茂陵,再也見不到完節歸來的蘇武封侯受爵了,蘇武只能空自面對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經逝去的先皇。回國后,昭帝“詔武奉一大牢謁武帝園廟”。這種故君之思,是融忠君與愛國為一體的感情。最后一筆,真實感人地展現了一個帶著歷史局限的愛國志士的形象。十、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二月二日[唐]李商隱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與簫笛不同,吹笙必天暖。首聯“聞吹笙”和“東風日暖”分別從聽覺和感覺寫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處是暖洋洋的春意。B.花仍在開,柳仍在舒,“無賴”二字用得極好,日本譯Charming為愛嬌,亦極好,與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有異曲同工之妙。C.頸聯“萬里”、“三年”,表面上是寫空間的懸隔,時間的漫長,實際上正是抒寫建功立業所必須付出的艱辛及取得的成就。D.末聯春江水漲,風雨吹打,本是作者主觀感情作怪,卻說“新灘莫悟”,筆墨至此,字字化工。2.《昭昧詹言》曾評價此詩:“五六闊大。收妙出場。起句敘,下三句景,后半情。此詩似杜公。”請簡要分析。(6分)【答案】1C2【參考答案】①樂景襯哀情,以美麗的春色反襯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輕快流走的筆調抒發抑塞不舒的情懷。②擬人、對比,不管是無賴的花柳,還是有情的蜂蝶,它們作為春色的標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詩人形成鮮明對比。③用典,用陶淵明的井灶有遺處和周亞夫屯兵細柳營事抒寫欲歸不能的苦悶和羈泊天涯的痛苦。④以景結情,春江水漲本為喜悅,但卻不斷撩動著作者欲歸而不得的羈愁。【解析】1.【試題分析】C選項“抒寫建功立業所必須付出的艱辛及取得的成就”錯誤,實際上是抒寫欲歸不能的苦悶和無奈。2.【試題分析】詩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記敘作者在踏青節江上春游。次句“東風日暖聞吹笙”,寫作者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覺和印象。“聞吹笙”和“東風日暖”分別從聽覺和感覺寫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處是暖洋洋的春意。頷聯“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寫江上的春色絢爛色彩。前四句寫自然景物賞心悅目的“美”,后四句寫自己失意后凄苦不堪的“愁”,情景緊密結合,成為一個統一體。詩人要寫離愁,卻偏偏把景物寫得很美。眼前這春景越美,作者的愁意就越濃。可見,詩中以樂境反襯愁思,以美麗的春色反襯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輕快流走的筆調抒發抑塞不舒的情懷。頷聯“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不僅抒寫詩人對美麗春色的流連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觸動的傷感。“無賴”即“無心”,與“有情”相對,花、柳是沒有人的感覺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規律行事,春天來了,便吐蕊、長葉,在東風旭日中顯示出生命的活力,散發著春天的氣息,而不顧人的悲歡哀樂,故源“無賴”。蜂、蝶是有生命的動物,春到人間,穿花繞柳,翩翩飛舞,像是滿懷喜悅宣告著春天的來臨,故說“有情”。然而,作者運用擬人手法,不管是“無賴”的花柳,還是“有情”的蜂蝶,它們作為春色的標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詩人形成鮮明對照。細味“各”字、“俱”字,不難發覺其中透露出的隱痛。詩人寫江間春色,寫物遂其情,正是為了要反襯出自己的沉淪身世與凄苦心境。頸聯“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運用典故,轉寫作者長期寄幕思歸。“元亮井”,用陶淵明(字元亮)《歸園田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亞夫營”,用周亞夫屯兵細柳營事,暗寓幕主的柳姓。“萬里”“三年”,表面上是寫空間的懸隔,時間的漫長,實際上正是抒寫欲歸不能的苦悶和無奈,蘊含的羈泊天涯的痛苦。尾聯“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以景結情,寫新灘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漲,新灘流水在一般游春者聽來,自然是歡暢悅耳的春之歌;但在思歸不得的天涯羈旅的作者耳中,卻像是午夜檐間風雨的凄涼之聲,不斷撩動著自己的羈愁,所以發出“新灘莫悟游人意”的嗟嘆,抒發了欲歸而不得的羈愁。十一、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搗衣詩[南朝梁]柳惲行役滯風波,游人淹不歸。亭皋①木葉下②,隴首③秋云飛。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注】①亭皋:水邊的平地,此處暗指思婦所在的江南。②“木葉下”化用《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③隴首:隴山之巔,此處泛指北方邊塞之地。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是一首閨怨詩,搗衣的勞作,最易觸發思婦懷遠的情感。李白《子夜吳歌·秋歌》中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抒發的也是這種情感。B.第一聯用虛筆,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歸,可能是因為風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滯留他方,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C.第三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陽西下,鳥兒歸巢,反襯游子有家難歸;秋蟲對戶悲鳴,悲傷的叫聲烘托思婦的惆悵。D.第四聯照應題目,由眼前想到來年,慨嘆來年春天,游子應穿上輕薄的春服,脫下破舊的冬衣。表現邊塞環境的惡劣,寄托關切思念之情。2.這首詩的第二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從表現手法角度賞析此聯的精妙。【答案】1D2【參考答案】①想象(或虛實結合):思婦由眼前“亭皋木葉下”的深秋景象,聯想起丈夫所在的隴首一帶,此刻也應是秋云飄飛的時節,表達了對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寫湘君虔誠地盼望湘夫人的到來,頷聯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動地寫出思婦在秋風起而木葉下的季節盼望游子歸來的情景。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選用“木葉下”“秋云飛”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動表現了懷人的主題。④對仗(或對偶):內容上,上句寫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寫北方邊塞的丈夫遲遲不歸。詞性上,“亭皋”與“隴首”相對,都是表地點的名詞;“木葉”與“秋云”相對,皆為秋天的意象;“落”與“飛”則皆為動詞,兩詞使畫面具有動態美。音韻上,上下兩句平仄相反。【解析】1.【試題分析】D.“表現邊塞環境的惡劣”錯誤。“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最后兩句是思婦的內心獨白:眼下已是木葉紛飛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遠在千里之外的隴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應當穿上春裝了,哪里能及時見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這一設想,不僅顯示了南北兩地的遙隔,而且透露出思婦對遠人的體貼與關切,將搗衣的行動所包含的深情蜜意進一步表現出來了。故選D。2.【試題分析】運用想象或虛實結合的手法。上句是思婦搗衣時眼中所見之景。下句是思婦心中所想之景。隴首,此處即泛指北方邊塞之地。思婦由眼前“亭皋木葉下”的深秋景象,聯想起丈夫所在的隴首一帶,此刻也是秋云飄飛的時節了,想象中含有無限思念與體貼,表達了對游子的思念之情。用典。“亭皋”,水邊平地,暗切思婦所在的江南。“木葉下”化用《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意境,暗透思婦在秋風起而木葉下的季節盼望游人歸來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對仗。上下兩句相對應的詞詞性相同,詞義相關。“秋云飛”的意象,不但明點秋令,而且象征著游子的飄蕩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這一片飄蕩無依的“秋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呢?兩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實景一懸想,不但對仗工整,形象鮮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蘊涵,能引發多方面的聯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單純寫景,而思婦悲秋嘆逝、懷念遠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緒雖略帶悲涼,而意境疏朗闊遠,生動表現了懷人的主題。十二、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觀書于謙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出自己對書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無論清晨還是傍晚,憂愁還是快樂,總有它的陪伴。B.頷聯寫自己閱讀時一眼掃過三千字,胸中頓覺爽快,全無一點雜念,表現詩人讀書如饑似渴的心情。C.頸聯上句寫堅持經常讀書,思想就像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永遠清澈,這一感受與朱熹的《觀書有感》如出一轍。D.《觀書》寫出了詩人自我的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婉約,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2.詩歌頸聯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答案】1D2【參考答案】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句,寫出了讀書使人不斷獲得新的知識;二是比喻,勤奮攻讀讓人不斷增長新知,就像東風吹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解析】1.【試題分析】D選項“風格婉約”錯,應為“風格率直”,“多情似故人”“每相親”“直下三千字”“全無一點塵”語言直白,通俗易懂,所以其風格應為“風格率直”。2.【試題分析】頸聯“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意思是,新鮮的想法源源不斷的涌來,用之不竭,像東風里花柳爭換得形色簇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像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句運用比喻,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像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十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臨江仙陳與義①高詠楚詞酬午日②,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③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陳與義:北宋末南宋初的愛國詞人。本詞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帶,逢端午感懷而作。②楚詞:亦作“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創作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③午日:端午節。④戎葵:即蜀葵,夏日開花,有向陽特征。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詞一開頭,透露了詞人在節日中的感時心緒和壯闊胸襟。他高昂地吟詠楚辭度過端午節,深感天涯流落,時光之速。B.五月的榴花觸動了詞人,讓他回憶起過去酒宴高會、觀舞聽歌的情景,榴花與舞裙的對比中,突顯了江湖流徙的感傷。C.“戎葵凝笑墻東”借戎葵向太陽的屬性來喻自己始終如一的愛國思想,“凝笑”二字,正是詞人自己的心靈寫照。D.“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是將酒澆到水中,讓憑吊之意隨水流入湘江,這一行為與“一尊還酹江月”相同。2.本詞中的“萬事一身傷老矣”與辛棄疾詞中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在內容上和情感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D2【參考答案】內容上:“萬事一身傷老矣”抒發年華老去的慨嘆和國家離亂、個人身世的無限愴恨,情感極為深沉;廉頗句表達壯志難酬的情懷,情感悲憤難抑。情感表達方式上:“萬事一身傷老矣”一句,直抒胸臆;廉頗句用典抒情。【解析】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藝術手法的能力。D.“這一行為與‘一尊還酹江月’相同”錯,“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對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誠,加上這杯中之酒肯定會流到汨羅江的聯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詞人心靈深處的感情。從高歌其辭賦到酹酒江水,深深地顯示出詞人對屈原的憑吊,其強烈的懷舊心情和愛國情感,已付托于這“試澆”的動作及“橋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一尊還酹江月”這句詩的意思是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這是蘇軾對人生的無限感慨,有大徹大悟、超脫塵俗的味道。兩者行為目的不同。故選D。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內容上:本詞中的“萬事一身傷老矣”的意思是:萬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萬事一身傷老矣”,這一聲長嘆,包涵了作者對家國離亂、個人身世的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歡娛都已成往事。“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意思是: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背井,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故兩句在內容上的不同的是:陳詞中“老矣”包含著年華老去的悲嘆、報國無門的憤懣之情;辛詞以廉頗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為國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對奸佞惑君誤國的痛恨。情感表達方式上:“萬事一身傷老矣”的意思是:萬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這一聲長嘆,直接抒發作者對家國離亂、個人身世的感慨之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意思是: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作者運用廉頗的典故,以廉頗自比,抒發了詞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惆悵,也表達了詞人對英雄們的追慕與緬懷。故兩句在內容上的不同的是:“萬事一身傷老矣”一句,直抒胸臆;廉頗句用典抒情。十四、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雙調〕燕引雛奉寄小山①先輩大食惟寅氣橫秋,心馳八表快神游②。詞林誰出先生右?獨占鰲頭。詩成神鬼愁,筆落龍蛇走③,才展山川秀。聲傳南國,名播中州。【注】①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劇作家張可久的字。②心馳八表快神游:李白《大鵬賦序》中有“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之語。③詩成神鬼愁,筆落龍蛇走:李白《草書歌行》詩有“時時只見龍蛇走”之句,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句。1列對這首曲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套曲題為《奉寄小山先輩》,表明作者以后學的身份寄贈曲壇的宿老張可久。B.“獨占鰲頭”,借指居首位或第一名,作者此語意在肯定張可久在曲壇上的領袖地位。C.從這首曲子的贊語來看,作者多次把張可久與唐代“詩仙”李白相比擬。D.全曲氣勢橫溢,一片至誠,文辭典雅莊重,行筆流暢,是頗具才氣之作。2拉伯古稱大食,作者可能是阿拉伯人,其漢文化修養是頗為深厚的,在本曲中他是如何表達對張可久的由衷贊揚之情的?請簡要分析。【答案】1A2開頭兩句用典,是對張可久才氣、文思的稱贊,贊其是一位才華橫溢、文思敏捷的大手筆。②“詞林誰出先生右?”以反問句式表述張可久在詞林中無人可匹比之意,起到特別強調的作用。③“詩成”三句用典,同時也運用排比句式,贊美張可久的曲作的藝術效果。④最后兩句運用對偶互文的手法,以張可久的名望之高、影響之大作結。⑤全篇對張可久其人、其才、其曲、其名進行了高度概括,表達了作者對他的仰慕之意。(答出其中任意三點即可)【解析】(1)“套曲”錯,應為“小令”。(2)略十五、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使次安陸寄友人①劉長卿新年草色遠萎萎,久客將歸失路蹊。暮雨不知涢口處,春風只到穆陵西。孤城盡日空花落,三戶②無人自鳥啼。君在江南相憶否,門前五柳幾枝低。【注】①此詩寫于安史之亂期間,詩中的“涢口”“穆陵”都在安陸。②三戶:語出《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安陸本楚地,故以“三戶”言百姓稀少。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標題交代了詩人因公事而在外漂泊,并點明了本詩的寫作地點和目的。B.“暮雨”與“春風”,語意雙關,既指自然氣候,又暗指朝廷的恩澤。C.倒數第二句表面上是詢問友人是否思念自己,實際上卻是詩人思念友人。D.“空花落”與“無可奈何花落去”有異曲同工,皆有悲嘆年華易逝之意。2.全詩運用了多種手法來表達“傷時”之情,請結合頷聯和頸聯加以賞析。【答案】1D2【參考答案】①雙關(象征、比喻)。頸聯中“暮雨”“春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氣候,又指朝廷的恩澤,表達對偏遠之地的百姓仍受兵擾之苦的憂慮與同情。②寓情于景。頸聯“空花落”“自鳥啼”,描寫蕭瑟凄清之景,表現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表達詩人的沉痛心情。③用典。頷聯借“三戶”的典故,反映了戰亂之地百姓離亂、成為孤城的社會現狀,表達詩人的痛惜之情。【解析】1.【試題分析】D選項“皆有悲嘆年華易逝之意”錯。“無可奈何花落去”有悲嘆年華易逝之意,而“空花落”意在表現因戰亂而造成的孤城荒涼之景。2.【試題分析】“暮雨不知涢口處,春風只到穆陵西”,暮雨好像忘掉了涢口這個地方,春風也只吹到穆陵的西面。正是安史之亂期間,所用“春風”一詞,妙語雙關,既指自然氣候,又指政治氣候,暗喻朝廷的恩澤只及于穆陵以西。暮雨與春風是同義,這兩句詩說的是同一個意思,皇上的恩澤到不了安陸這個偏僻的地方。表達對偏遠之地的百姓仍受兵擾之苦的憂慮與同情。運用了雙關(象征、比喻)。“孤城盡日空花落,三戶無人自鳥啼”,孤寂的城池只有花兒整日地空自飄落,家家戶戶空無一人只有鳥兒孤自在鳴叫,寓情于景。“空花落”“自鳥啼”寫出了一片凄清之景,表現了安史之亂給國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達詩人的沉痛心情。結合注釋②內容“三戶:語出《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安陸本楚地,故以“三戶”言百姓稀少”分析,運用典故,頷聯借“三戶”的典故,寫出戰亂后,百姓人數稀少,突出戰爭帶來的災難,詩人對此非常痛心。十六、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秋感二首(其一)陸游扶杖龍鐘迫耄期,江湖木落更堪悲。醉中光景似得志,夢里朋儕如少時。落筆龍蛇仲蒙①帖,滿懷風月季長②詩。前朝名勝凋零盡,百歲關心只自知。【注】①仲蒙:宋代仁宗皇祐元年進士李育,性高簡,善為詩,但為官不顯。②季長:馬融,東漢經學家,自少“美辭貌,有俊才”,早年隨儒士摯恂游學,以數次拒絕朝廷辟命而名重關西。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用手扶拐杖的細節刻畫了老態龍鐘的詩人形象,時光易逝的感嘆溢于言表。B.眼前秋葉零落的蕭索之景讓詩人更難以承受悲傷之情,一個“悲”串起了全詩情感。C.詩歌頸聯著力回顧過去,既寫出了詩人以往的躊躇滿志,也突出年少時的昂揚。D.詩歌尾聯借名勝凋零感懷今非昔比,由此引出感慨:一生的心愿只有自己明了。2.本詩善用典故,請簡要分析頸聯詩人用典的用意。【答案】1C2【參考答案】①仲蒙下筆筆勢蜿蜒盤曲,馬融作詩充滿清風明月,詩人通過用典來表達對兩人才華的贊美。②詩人以仲蒙、馬融兩人自況,通過用典表達自己才華難以舒展的悲涼心境。③仲蒙為官不顯,馬融數次拒絕朝廷辟命,用典中透露出詩人隱隱的退隱之情。【解析】1.【試題分析】C選項“寫出了詩人以往的躊躇滿志”錯誤。由頷聯“醉中光景似得志”可知,詩人在醉酒中,似乎感受到躊躇滿志。選項表述曲解文意。2.【試題分析】“落筆龍蛇仲蒙帖,滿懷風月季長詩”意思是揮筆寫就龍蛇縱橫的文章,仿佛承襲了仲蒙的帖風;滿腹風花月夜的長詩,似乎繼承了季長的才情。從中可見仲蒙下筆筆勢蜿蜒盤曲,馬融作詩充滿清風明月,詩人通過用典來表達對兩人才華的贊美。他懷著仲蒙和季長的文學傳統,揮毫潑墨,寫下了生動龍蛇的文章,滿腹風花月夜的長詩。再結合首聯“扶杖龍鐘迫耄期,江湖木落更堪悲”扶著拐杖,已經到了耄耋之期,江湖景物如同落葉,更增添了悲傷之情,詩人描述了自己年事已高,身世顛沛的生活感慨,可見詩人以仲蒙、馬融兩人自況,通過用典表達自己才華難以舒展的悲涼心境。結合注釋可知,仲蒙宋為官不顯,馬融數次拒絕朝廷辟命,再結合尾聯“前朝名勝凋零盡,百歲關心只自知”,作者提到前朝的名勝已經凋零殆盡,百歲之人只能關心自己的身世,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人事變遷的感嘆,以及老年時期對自身身世的思考和關注,用典中透露出詩人隱隱的退隱之情。十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使次安陸寄友人①劉長卿新年草色遠萋萋,久客將歸失路蹊。暮雨不知涢口處,春風只到穆陵西。孤城盡日空花落,三戶②無人自鳥啼。君在江南相憶否,門前五柳幾枝低。【注】①此詩寫于安史之亂期間,詩中的“涢口”“穆陵”都在安陸。②三戶:語出《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安陸本楚地,故以“三戶”言百姓稀少。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標題交代了詩人因公事而在外漂泊,并點明了本詩的寫作地點和目的。B.“暮雨”與“春風”,語意雙關,既指自然氣候,又暗指朝廷的恩澤。C.倒數第二句表面上是詢問友人是否思念自己,實際上卻是詩人思念友人。D.“空花落”與“無可奈何花落去”有異曲同工,皆有悲嘆年華易逝之意。2.全詩運用了多種手法來表達“傷時”之情,請結合頷聯和頸聯加以賞析。【答案】1D2【參考答案】①雙關(象征、比喻)。頸聯中“暮雨”“春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氣候,又指朝廷的恩澤,表達對偏遠之地的百姓仍受兵擾之苦的憂慮與同情。②寓情于景。頸聯“空花落”“自鳥啼”,描寫蕭瑟凄清之景,表現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表達詩人的沉痛心情。③用典。頷聯借“三戶”的典故,反映了戰亂之地百姓離亂、成為孤城的社會現狀,表達詩人的痛惜之情。【解析】1.【試題分析】D選項“皆有悲嘆年華易逝之意”錯。“無可奈何花落去”有悲嘆年華易逝之意,而“空花落”意在表現因戰亂而造成的孤城荒涼之景。2.【試題分析】“暮雨不知涢口處,春風只到穆陵西”,暮雨好像忘掉了涢口這個地方,春風也只吹到穆陵的西面。正是安史之亂期間,所用“春風”一詞,妙語雙關,既指自然氣候,又指政治氣候,暗喻朝廷的恩澤只及于穆陵以西。暮雨與春風是同義,這兩句詩說的是同一個意思,皇上的恩澤到不了安陸這個偏僻的地方。表達對偏遠之地的百姓仍受兵擾之苦的憂慮與同情。運用了雙關(象征、比喻)。“孤城盡日空花落,三戶無人自鳥啼”,孤寂的城池只有花兒整日地空自飄落,家家戶戶空無一人只有鳥兒孤自在鳴叫,寓情于景。“空花落”“自鳥啼”寫出了一片凄清之景,表現了安史之亂給國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達詩人的沉痛心情。結合注釋②內容“三戶:語出《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安陸本楚地,故以“三戶”言百姓稀少”分析,運用典故,頷聯借“三戶”的典故,寫出戰亂后,百姓人數稀少,突出戰爭帶來的災難,詩人對此非常痛心。十八、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南宋)張孝祥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注]這首詞大約是紹興三十二年(1162)春,張孝祥自建康還宣城途經溧陽(今江蘇省溧陽縣)時所作。三年前,張孝祥在臨安兼權中書舍人,后為汪徹所彈劾罷免。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句中的“湖邊春色”為后面寫“楊柳”“東風”“乘船游湖”作鋪墊。B.“又”字既有對時光流逝、對歷經坎坷的感慨,又有對再次來此的欣喜。C.三、四句寫“東風”“楊柳”注情于物,創造出一個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D.五、六句表達了詞人看慣世事,徹底解脫,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2.姜夔說過,“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馬”。請對比賞析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的結尾兩句“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與本詞結尾兩句情感表達手法上的不同。【答案】1D2【參考答案】《念奴嬌·過洞庭》的結尾兩句:①用典,化用蘇軾的詩句,表達詩人縱情忘我,忘情于自然萬物之中。②直抒胸臆,抒發個人滿腔豪情。本詞結尾兩句:以景結情,結尾兩句用水天一色,沙鷗飛起的和諧之景,表達詞人對于世路塵俗的鄙棄憎惡,對于返歸自然的恬適愉快之情。【解析】1.【試題分析】D選項“徹底解脫”錯誤。“此心到處悠然”,不僅在說自己的心境無論到哪兒總是悠閑安適,更包含著自己這顆備受折磨、無力回天的心只能隨遇而安、自尋解脫了。2.【試題分析】《念奴嬌·過洞庭》的結尾兩句意為:我盡情地拍打著我的船舷,獨自地放聲高歌啊,怎能記得此時是何年。“扣舷獨嘯”,化用蘇軾《赤壁賦》:“扣舷而歌之”的詩句;“不知今夕何夕”,用蘇軾《念奴嬌·中秋》的句子“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張孝祥稍加變化,說自己已經完全沉醉,忘記這是一個什么日子了。直抒胸臆,表達詩人縱情忘我,忘情于自然萬物之中的個人滿腔豪情。本詞結尾兩句“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是描繪畫面,描寫景象,主要寫了寒光亭下的“水”和“沙鷗”,“水”“如天”,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萬頃,猶如遼闊無際的藍天,這是靜態的畫面,而“飛起沙鷗一片”寫的是“沙鷗”,在這明麗如畫的水天之間,一群沙鷗展翅飛起,自由翱翔,這是動態的畫面,這一靜一動、點面交映的畫面,充滿了蓬勃的生氣。最后兩句是寫景,自然是以景結情,在對自然景象的描繪之中陶醉著詞人的心胸,水天一色,沙鷗飛起的和諧之景,使整個畫面靈動起來,更寄寓著“鷗鳥忘機”與鷗同盟的深意,流露出唾棄世路和同盟鷗鳥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表達詞人對于世路塵俗的鄙棄憎惡,對于返歸自然的恬適愉快之情。十九、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宋]李曾伯天下奇觀,江浮兩山①,地雄一州。對晴煙抹翠,怒濤翻雪,離離塞草,拍拍風舟。春去春來,潮生潮落,幾度斜陽人倚樓。堪憐處,悵英雄白發,空敝貂裘。淮頭,虜尚虔劉②。誰為把中原一戰收?問只今人物,豈無安石③,且容老子,還訪浮丘④。鷗鷺眠沙,漁樵唱晚,不管人間半點愁。危欄外,渺滄波無極,去去歸休。【注】①兩山:指鎮江江邊的金山和焦山。②虔劉:劫掠、殺戮。③安石:指東晉謝安,曾在淝水之戰中大獲全勝,收復了許多失地。④浮丘:仙人名。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首“天下奇觀,江浮兩山,地雄一州”三句,實景與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個“浮”字,表現出了由江面看山奇妙的視覺幻象。B.“對晴煙抹翠,怒濤翻雪”一句用擬人和比喻的手法,描寫山色翠綠,波濤雪白,色彩鮮明,并表現出江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