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大學之道》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高++中語文++《大學之道》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高++中語文++《大學之道》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高++中語文++《大學之道》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高++中語文++《大學之道》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東南大學香港大學廈門大學河南大學

在中國許多高等學府的校訓都出自《禮記》中的《大學》,你知道下列校訓是哪所學校嗎?學習目標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張,了解《大學》的主要內容。2.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識,掌握說理的藝術技巧。3.把握和理解“三綱”“八目”,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及現實意義。作品簡介《大學之道》出自《禮記》,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46篇,其主要內容:一、是介紹先秦的禮制條文,二、是闡述了周禮的意義。《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內容是先秦的禮制。作者簡介

戴圣,西漢官員、學者,西漢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者。字次君,世稱小戴。著有《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

戴圣一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與叔父戴德俱學《禮》,二人合稱為“大小戴”。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韓愈《師說》釋題——什么是大學?

“大學之道”,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

“大學”,在古代的含義有兩種:“博學”之態;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

古代兒童八歲上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十五歲后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學問。

錢理群先生曾提出,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即經過精心打扮甚至偽裝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個人利益。針對此類社會現象,有人認為這是傳統讀書人道德修養缺失所致,對此,你是否認同?帶著這個問題學習課文。問題:大學:《大學》相傳是孔子門生曾參(名參,字子輿,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參同師孔子。)于春秋末年戰國時期所作。它與《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文章,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它看作于《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三綱“八目”是大學的核心思想。”三綱八目“綱:提網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指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成語: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比喻抓住要領,簡明扼要)譯文: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重點字詞:(1)道:宗旨,根本原則。(2)明:使動,使……彰明。(3)明:美好,明德:美好的德行。(4)親民:親近愛撫民眾。一說“親”當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舊立新,去惡向善。(5)止:至,達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領”。這一概括非常準確地揭示了儒學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學》的主旨。課外擴展研讀

【朱熹】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明明德“明明德”是發揚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發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而不是用某種外在的、固定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課外擴展研讀

【孟子】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親民“親民”即“新民”,就是不僅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而且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品質,在儒家看來這是為治國平天下的偉業奠定精神基礎。課外擴展研讀

【大學之道】“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在各種倫理關系中,都有其當行之道,這便是至善所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要將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絕不停止,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三綱領”之間的關系?止于至善明明德在親民共同三綱領社會道德趨于完善。根本原則根本任務最終目的低高個人群體“三綱”中,“明明德”側重于“內圣”,“親民”側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終追求,三者之間是一個遞進式的邏輯結構。這三個綱領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個體到群體的完整社會體系,它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以德政為目的的施政主張。重點字詞:(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2)靜:心不妄動。(3)安:性情安和。(4)慮:思慮精祥。(5)得:處事合宜。譯文:知道目標所在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使內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怎樣實現“三綱”?止定靜安慮得七個步驟心不妄動性情安和思慮精詳處事合宜達到“至善”境界志向堅定不移鏈式的因果關系讀第一段,你明白了那些道理講了什么道理人要有目標。有了“止”目標后,才會“定、靜、安、慮、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會隨波逐流、碌碌無為、虛度此生。要知道事物發展的規律。從“知止”到“能得”,“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終,要知道事物發展的規律。重點字詞:(1)齊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家業繁榮。

(2)修其身:修養自己的德行。(3)誠其意:使意念真誠。

(4)致其知:獲得知識。一說,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使...整齊有序)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使...端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使...真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重點字詞:(1)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應該以修養自身的品德為根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第二段重點寫了“八目”,包括哪些內容?“格物”:就是全面透徹地研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致知”:就是要獲得對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認識。“誠意”:指的是在修養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正心”:就是防止情感偏向,用理智駕馭情感,修養中正平和的心態,做到情理和諧,符合禮儀法度。“修身”:是使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學》中對人的培養的最高要求,它處在“八條目”的中樞地位。“齊家”:是善于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系。“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思考“八目”之間是什么關系?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目的根本(內修)(外治)獨善其身兼善天下方法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理清關系“修身”是《大學》中對個人修養的最高要求。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而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步驟。所以它處在“八目”的中樞地位。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緊密聯系,層層遞進。“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治國”“平天下”是“齊家”的延伸。“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標,同時也是道德主體修為的最高境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致知格物

“三綱”是宗旨,是綱領,是指導思想;

“八目”是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八條目”的內容是一個由內到外、相互關聯、不能任意顛倒的統一的整體,是一個窮盡內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論體系。

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意義:朱熹如此推崇《大學》正是看到了它對調適人們的心態、穩定社會關系、保持思想上的連貫性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潛力。“三綱”、

“八目”的關系止于至善明明德親民★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平天下內修外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三綱八目內圣外王課堂小結

《大學之道》的現實意義親民:以民為本止于至善:人的全面發展格物致知:實踐出真知誠意正心:誠實、求真、良好的初心修身、齊家:自我完善家庭責任治國、平天下:社會責任普世價值弘揚明明德:以德治國,立德樹人《大學之道》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明確:1.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渾然一體,結構嚴謹,條理清晰。2.運用排比、頂真手法,論證力強。句式整齊,節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解釋下列多義詞1.本①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名詞,根本、基礎)②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名詞,草木的根)③此之謂失其本心(形容詞,本來的、原來的)④蓋亦反其本矣(名詞,仁政王道)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副詞,原來、本來)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量詞,本)解釋下列多義詞2.誠①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真誠)②愿陛下矜愍愚誠(名詞,誠心、誠意)③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連詞,假如、如果)解釋下列多義詞3.修①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動詞,修養、修行)②又重之以修能(形容詞,美好的)③茂林修竹(形容詞,高、大)④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形容詞,長)⑤則修文德以來之(動詞,施行)⑥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動詞,修造、整治)古代文化常識積累練習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