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問題專業培訓手冊TOC\o"1-2"\h\u16315第一章:三農問題概述 3222521.1三農問題的定義與特征 3156461.1.1定義 373331.1.2特征 3182831.1.3新中國成立初期 3112551.1.4改革開放時期 3196891.1.521世紀初至今 3181111.1.6現狀 3107361.1.7挑戰 46710第二章:農業生產與科技創新 461521.1.8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477001.1.9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428391.1.10農業科技創新的概念 534701.1.11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內容 553341.1.1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 5208371.1.13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策略 526924第三章:農村經濟發展 6111161.1.14農村經濟發展的內涵 6128301.1.15農村經濟發展的特征 6141171.1.16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回顧 662541.1.17當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7123921.1.18農村經濟政策 7200131.1.19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與意義 7143901.1.20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類型 748001.1.21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720770第四章:農村社會治理 892591.1.22農村社會治理的內涵 8225161.1.23農村社會治理的特點 8285771.1.24農村基層組織的類型 888161.1.25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任務 991311.1.26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理念 9321161.1.27創新農村社會治理體制 962381.1.28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手段 919644第五章: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9262401.1.29農業生產基礎設施 10251011.1.30農村生活基礎設施 1032061.1.31農村公共基礎設施 1037511.1.32農村教育體系建設 11145461.1.33農村衛生體系建設 11187121.1.34農村文化體育體系建設 11191031.1.35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11212341.1.36加大財政投入 12264821.1.37優化投資結構 12258451.1.38改革農村土地制度 12125671.1.39加強政策扶持 12239671.1.40完善法律法規 12185391.1.41加強組織協調 123407第六章:農村教育、醫療與社會保障 12275181.1.42農村教育發展現狀 12215871.1.43農村教育問題 13127621.1.44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狀 13109121.1.45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對策 13163701.1.46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現狀 1497271.1.47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對策 1421247第七章:農村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14314791.1.48農村環境保護的定義與意義 14206981.1.49農村環境保護的主要內容 1455671.1.50農村環境保護的挑戰與問題 1591071.1.51農村生態建設的內涵與目標 1551131.1.52農村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 1599431.1.53綠色發展在農村生態建設中的作用 15279071.1.54農村環境保護政策 16239001.1.55農村環境保護法規 16179571.1.56農村環境保護政策與法規的實施 165879第八章: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166380第九章:農村金融與資本市場 17133121.1.57農村金融市場的定義與特點 17177571.1.58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18228281.1.59農村金融政策 18140731.1.60農村金融改革 18161511.1.61農村資本市場概述 19150101.1.62農村資本市場發展現狀 19253411.1.63農村資本市場發展策略 1921730第十章:農村扶貧與鄉村振興 19190751.1.64農村扶貧的定義與意義 1989921.1.65農村扶貧的發展歷程 20231641.1.66農村扶貧的主要措施 20265641.1.67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與意義 202601.1.68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 2082981.1.69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 20136881.1.70農村扶貧政策 21159991.1.71鄉村振興政策 21第一章:三農問題概述1.1三農問題的定義與特征1.1.1定義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它涉及到農業現代化、農村全面建設、農民增收以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1.1.2特征(1)綜合性:三農問題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問題,涉及生產、生活、生態等多個方面。(2)基本性: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民族復興的基本問題,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3)緊迫性: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三農問題日益凸顯,解決好三農問題具有現實的緊迫性。(4)長期性:三農問題的解決需要長期努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創新。第二節三農問題的發展歷程1.1.3新中國成立初期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通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農村集體化等措施,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1.1.4改革開放時期1978年,我國開始了改革開放,農村改革成為突破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1.1.521世紀初至今進入21世紀,我國三農問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國家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全面建設。第三節三農問題的現狀與挑戰1.1.6現狀(1)農業現代化取得顯著成效,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2)農村全面建設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逐步完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3)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取得重要進展。1.1.7挑戰(1)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農村貧困問題仍然突出。(3)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4)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發展。(5)農村治理體系不完善,鄉村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第二章:農業生產與科技創新第一節農業生產現狀分析1.1.8農業生產基本情況我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農業資源豐富,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生產國之一。我國農業生產保持了穩定發展的態勢,糧食產量持續增長,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高。但是人口增長、資源環境約束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一系列挑戰。(1)農業生產總量我國農業生產總量位居世界前列,糧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糧食產量已連續多年保持在1.3億噸以上,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2)農業產業結構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種植面積比例趨于合理。同時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新型農業模式逐步興起,豐富了農業產業體系。1.1.9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1)農業生產效率較低盡管我國農業生產總量較大,但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農業生產過程中,勞動力、土地、水資源等要素利用效率不高,導致農業產出水平較低。(2)農業生態環境問題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過量使用,導致土壤污染、水體富營養化等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可持續發展。(3)農業產業鏈條不完善我國農業產業鏈條存在諸多斷裂環節,如農產品加工、物流、營銷等環節發展滯后,導致農產品價值鏈較短,農民收益較低。第二節農業科技創新概述1.1.10農業科技創新的概念農業科技創新是指在農業領域,通過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途徑,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農產品品質、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1.1.11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內容(1)農業生物技術創新農業生物技術創新主要包括農作物品種改良、動物品種選育、微生物技術等。通過生物技術創新,可提高農作物的抗病性、抗逆性,增加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2)農業生產技術創新農業生產技術創新包括農業生產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減輕農民勞動強度。(3)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主要包括土壤改良、水資源保護、農業廢棄物處理等方面。通過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三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1.1.1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科技成果數量逐年增加,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斷提高,促進了農業產業升級。1.1.13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策略(1)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包括政策支持、科技服務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保障。(2)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與培訓通過舉辦農業科技成果展示會、培訓班等形式,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與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3)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相結合鼓勵企業、科研機構、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優化升級。第三章:農村經濟發展第一節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概念1.1.14農村經濟發展的內涵農村經濟發展是指在農村地區,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手段,促進農業、農村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實現農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和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1.1.15農村經濟發展的特征(1)以農業為基礎:農村經濟發展始終以農業為基礎,充分發揮農業在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作用。(2)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的附加值,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3)人力資源開發:農村經濟發展要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增強農民的創新能力。(4)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經濟發展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第二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政策1.1.16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回顧(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逐步展開,明晰產權關系,提高農村集體資產運營效益。(3)農村綜合改革:21世紀初,我國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包括農村稅費改革、農村金融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1.1.17當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1)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2)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4)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附加值。1.1.18農村經濟政策(1)農業支持政策:包括農業補貼、農業保險、農業信貸等,旨在保障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發展。(2)農村扶貧政策: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等手段,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3)農村社會保障政策:包括農村養老保險、農村醫療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第三節農村產業融合與發展1.1.19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與意義農村產業融合是指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產業形態和經營模式。農村產業融合有助于提高農業附加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1.1.20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類型(1)農業與工業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2)農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3)農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農村電商,提高農產品銷售渠道。1.1.21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產品,提高農業綜合效益。(2)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條件。(4)創新金融服務: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第四章:農村社會治理第一節農村社會治理概述農村社會治理是維護農村社會秩序、保障農民權益、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農村社會治理主要包括政治治理、經濟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安治理等方面。當前,我國農村社會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如農村空心化、農村貧困、生態環境惡化等。因此,加強農村社會治理,提高農村社會治理水平,對于實現農村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1.1.22農村社會治理的內涵農村社會治理是指在的領導下,通過法治、德治、自治等多種手段,對農村社會進行有序管理,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保障農民權益。1.1.23農村社會治理的特點(1)復雜性:農村社會治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具有復雜性。(2)層次性:農村社會治理分為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具有明顯的層次性。(3)多樣性:農村社會治理手段多樣,包括法治、德治、自治等。(4)動態性:農村社會治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第二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農村社會治理的基礎,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1.1.24農村基層組織的類型(1)村組織:村組織是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核心,負責本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工作。(2)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是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負責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3)村務監督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是村民自治的監督機構,負責監督村民委員會的工作。(4)其他社會組織:如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1.1.25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任務(1)加強村組織建設,發揮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2)加強村民委員會建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3)加強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保障村民民主監督。(4)培育和發展農村社會組織,發揮其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第三節農村社會治理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創新是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的必然要求,對于提高農村社會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1.1.26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理念(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農民權益。(2)堅持綠色發展,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3)堅持法治保障,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法治化。1.1.27創新農村社會治理體制(1)構建農村社會治理體系,明確各級村組織、村民委員會、社會組織等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職責。(2)建立農村社會治理協調機制,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格局。(3)加強農村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提高農村社會治理能力。1.1.28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手段(1)推進農村法治建設,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2)深化農村德治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加強農村自治建設,發揮村民自治作用。(4)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農村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第五章: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第一節農村基礎設施概述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包括灌溉設施、農業機械化設施、農產品倉儲設施等;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包括供水、供電、道路、住房等;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包括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1.29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是保障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灌溉設施不完善。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總面積的50%左右,且灌溉設施老化、破損嚴重,影響了農田灌溉效果。(2)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僅為40%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3)農產品倉儲設施不足。我國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滯后,導致農產品產后損失嚴重。1.1.30農村生活基礎設施農村生活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關鍵。我國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1)供水設施不完善。部分農村地區供水設施建設滯后,水質安全問題仍然突出。(2)供電設施不足。農村電力供應能力不足,電壓不穩,影響了農民生產生活。(3)道路交通條件較差。農村道路建設滯后,交通不便,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4)住房條件有待改善。部分農村地區住房條件較差,安全隱患突出。1.1.31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是保障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我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1)教育設施不足。農村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部分農村地區學校設施落后。(2)衛生設施滯后。農村衛生設施建設滯后,醫療服務水平較低。(3)文化體育設施缺乏。農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滯后,影響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第二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對于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1.32農村教育體系建設農村教育體系建設旨在保障農村居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資源。主要措施包括:(1)優化農村學校布局。合理調整農村學校布局,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水平。(2)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3)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教育條件。1.1.33農村衛生體系建設農村衛生體系建設旨在保障農村居民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主要措施包括:(1)加強農村衛生設施建設。提高農村衛生設施覆蓋率,改善農村醫療服務條件。(2)培訓農村衛生人才。提高農村衛生人員素質,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3)實施農村衛生政策。落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減輕農民醫療負擔。1.1.34農村文化體育體系建設農村文化體育體系建設旨在豐富農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措施包括:(1)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文化設施覆蓋率,豐富農村文化活動。(2)發展農村體育事業。加強農村體育設施建設,普及農村體育活動。(3)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1.1.35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旨在保障農村居民基本生活。主要措施包括:(1)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提高養老保險待遇。(2)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農村特困家庭基本生活。(3)加強農村社會救助工作。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提高農村社會救助水平。第三節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政策為加快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1.36加大財政投入國家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1.1.37優化投資結構優化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結構,重點投向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農村公共服務等領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1.1.38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提高農村土地使用效率。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整治等方式,促進農村土地資源合理配置。1.1.39加強政策扶持加強政策扶持,推動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發展。對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項目給予稅收優惠、信貸支持等政策。1.1.40完善法律法規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和管理。1.1.41加強組織協調加強組織協調,形成合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協調機制,統籌各方力量共同推進。第六章:農村教育、醫療與社會保障第一節農村教育發展現狀與問題1.1.42農村教育發展現狀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投入的增加,我國農村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師資隊伍得到加強,教育質量不斷提高。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和城鄉差距,農村教育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1)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在硬件設施、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導致農村學生接受教育的質量相對較低。(2)師資隊伍不穩定:農村教師待遇相對較低,優秀教師流失嚴重,師資隊伍穩定性較差。(3)教育觀念滯后:部分農村地區教育觀念相對保守,家長對子女教育重視程度不足,影響農村學生的發展。1.1.43農村教育問題(1)教育公平問題:由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農村學生享受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少,導致教育公平問題日益突出。(2)教育質量問題: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施不足,導致教育質量難以保證。(3)學生流失問題:部分農村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教育觀念滯后等原因,輟學率較高。第二節農村醫療衛生事業1.1.44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狀我國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較大進步,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高。但是農村醫療衛生事業仍面臨以下問題:(1)醫療衛生資源短缺: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數量不足,設備設施落后,專業人才短缺。(2)醫療服務水平較低: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相對較低,難以滿足農村居民的醫療需求。(3)醫療保障制度不完善:農村居民醫療保障水平較低,部分家庭因病致貧。1.1.45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對策(1)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數量,改善設施設備,提升服務能力。(2)培養農村醫療衛生人才:通過定向培養、職稱評定等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工作。(3)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提高農村居民醫療保障水平,減輕農村家庭醫療負擔。第三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1.1.46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現狀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但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仍存在以下問題:(1)社會保障水平較低: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難以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2)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覆蓋范圍、保障水平、資金籌集等方面存在不足。(3)社會保障管理不規范:農村社會保障管理存在漏洞,部分農村居民無法享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待遇。1.1.47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對策(1)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大財政投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保證農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機制。(3)規范社會保障管理:加強農村社會保障管理,保證農村居民享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待遇。第七章:農村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第一節農村環境保護概述1.1.48農村環境保護的定義與意義農村環境保護是指在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采取各種措施,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村環境保護對于維護農業生態平衡、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1.49農村環境保護的主要內容(1)農業環境保護:包括土壤保護、水資源保護、大氣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2)農村生活環境保護:包括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污水處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3)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包括水土保持、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4)農村環境監測與預警:建立農村環境監測網絡,及時發覺和處理環境問題。1.1.50農村環境保護的挑戰與問題(1)農業生產污染: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的過量使用,導致土壤污染、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2)生活污染: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不完善,導致環境污染;(3)生態環境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4)環境意識薄弱: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有待提高,環境違法行為時有發生。第二節農村生態建設與綠色發展1.1.51農村生態建設的內涵與目標農村生態建設是指在保障農村生態環境安全的前提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農村生態建設的目標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1.1.52農村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1)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2)生態環境改善: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提高生態環境質量;(3)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推廣節能減排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4)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制度,保障生態環境建設投入。1.1.53綠色發展在農村生態建設中的作用(1)提高農業產出效益: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2)優化農村生態環境:減少農業污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3)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展綠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4)增強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容量,保障農村可持續發展。第三節農村環境保護政策與法規1.1.54農村環境保護政策(1)國家層面政策:如《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等;(2)地方層面政策:各省份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農村環境保護政策。1.1.55農村環境保護法規(1)國家層面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2)地方層面法規:各省份根據國家法規,制定相應的農村環境保護地方法規。1.1.56農村環境保護政策與法規的實施(1)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2)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制度,強化監管;(3)加大農村環境保護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4)推進農村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提高環保技術水平。第八章: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一節農村土地制度概述農村土地制度是農村社會經濟體系中的一項基礎性制度,關乎農民的土地權益、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村社會穩定。我國農村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土地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等方面的規定。農村土地制度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福祉。農村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所有權問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農村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但農民享有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農村土地制度的基本原則是: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促進農業現代化。第二節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歷程(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19791984年)這一階段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起點。1979年,安徽省小崗村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分給農民承包經營,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2)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階段(19852002年)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需求日益增強。1985年以后,我國開始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民可以通過互換、轉包、出租等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農業規模經營。(3)土地確權登記階段(2003年至今)2003年,我國開始實行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制度,對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確權登記,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農業現代化。第三節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1)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政策為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我國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政策,對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確權登記,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歸屬,為農民提供法律保障。(2)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我國鼓勵農民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政策規定,農民可以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他人,也可以自愿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共同發展農業。(3)土地征收補償政策為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我國實行土地征收補償政策。政策規定,征收農民土地應當依法給予補償,保證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4)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政策我國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開展了一系列試點工作,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等,旨在摸索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路徑。(5)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法律法規我國不斷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法律法規體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法治保障。第九章:農村金融與資本市場第一節農村金融市場概述1.1.57農村金融市場的定義與特點農村金融市場是指在廣大農村地區,以農村居民和農村經濟組織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存款、貸款、結算、保險等金融服務的市場。農村金融市場具有以下特點:(1)市場規模較小,服務對象分散。(2)資金需求以短期、小額為主,長期、大額需求較少。(3)風險較大,尤其是自然災害風險和政策風險。(4)服務成本較高,金融基礎設施相對落后。1.1.58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括:農村居民、農村經濟組織、農村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保險公司等。(1)農村居民: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需求者,包括農戶、個體工商戶等。(2)農村經濟組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企業等,是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3)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是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服務提供者。(4)政策性銀行:如農業發展銀行,負責提供政策性貸款,支持農村經濟發展。(5)保險公司:為農村居民和農村經濟組織提供保險服務,降低風險。第二節農村金融政策與改革1.1.59農村金融政策農村金融政策是指國家為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目標,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和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我國農村金融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2)加大政策性銀行對農村信貸的支持力度。(3)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拓寬農村融資渠道。(4)加強農村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1.1.60農村金融改革農村金融改革旨在解決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金融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1)改革農村金融機構,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2)完善農村金融政策體系,強化政策引導作用。(3)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滿足農村多元化融資需求。(4)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第三節農村資本市場發展1.1.61農村資本市場概述農村資本市場是指在農村地區,以股權、債權等金融工具為載體,進行資本交易的市場。農村資本市場的發展對優化農村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1.62農村資本市場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月餅定貨協議書
- 車廠車輛改造合同協議
- 土地承包合同終止
- 社區農業科技應用示范項目協議
- 專業論壇會議舉辦協議
- 車訂車定金合同協議
- 過渡合同協議
- 轉讓露營推車合同協議
- 超齡工合同協議
- 滯留人員協議書
- 現場OPC SERVER服務器與OPC 客戶端遠程連接設置方法
-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
- 粵教科技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14課《生物生存的環境》教學課件
- 高考語文作文素材:《典籍里的中國》課件33張
- 隧道施工安全教育培訓
- 2022年道路交通安全防汛工作應急預案
- (完整)《神經病學》考試題庫及答案
- 邊坡支護之錨桿施工技術ppt版(共35頁)
- 黃芩常見的病蟲害癥狀及防治措施
- 思政課社會實踐報告1500字6篇
- GB∕T 25119-2021 軌道交通 機車車輛電子裝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