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江蘇省蘇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學期12月九校聯(lián)考教學質量調研歷史試題總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君任命官吏時授予璽印,免職辭官時回收璽印。將帥統(tǒng)兵發(fā)兵,也須持有國君賜予的兵符。派遣使臣,則用國君授予的“節(jié)”。據此可知,當時()A.貴族政治退出舞臺 B.皇權至上得以強化C.諸侯國君加強集權 D.傳統(tǒng)秩序完全崩潰【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諸侯國君過授予璽印控制官吏任免、授予兵符控制軍事、授予“節(jié)”控制使臣派遣,這些舉措表明諸侯國君在加強對權力的掌控,也就是在加強集權,C項正確;秦朝郡縣制標志著貴族政治項官僚政治轉變,排除A項;秦朝秦始皇開創(chuàng)皇帝制度,排除B項;“完全崩潰”說法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2.公元132年,尚書令左雄建議對孝廉進行分科考試。具體辦法是由公府主考,“諸生試家法(儒家之學),文吏課箋奏”,公府考畢,再由尚書省復試。這一建議被采納執(zhí)行。據此可知,這一改革()A.確立了儒學的主流地位 B.改善了選拔人才的程序C.打破士族對選官的壟斷 D.保證政治的清明和穩(wěn)定【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據題干“尚書令左雄建議對孝廉進行分科考試。具體辦法是由公府主考,‘諸生試家法(儒家之學),文吏課箋奏’,公府考畢,再由尚書省復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改革改善了選拔人才的程序,使得選拔過程更加規(guī)范和系統(tǒng),B項正確;確立儒學的主流地位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A項;打破士族對選官的壟斷是在隋唐科舉制度實施后,排除C項;保證政治的清明和穩(wěn)定過于絕對,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3.下表是宋、粱王朝推行的一些統(tǒng)治政策。這些舉措()宋武帝(劉裕)限制苛斂,減免租布,獎勵流亡人員回鄉(xiāng)務農宋文帝(劉義隆)督課農桑,鼓勵種植養(yǎng)蠶梁武帝(蕭衍)實行籍田禮,鼓勵農耕;將荒田廢宅分給農民;開禁國家封占的土地,減免租調;對逃亡返鄉(xiāng)復業(yè)者,減免租調并免除徭役。A.放松了對百姓遷移的限制B.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fā)C.推動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D.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宋、梁時期(中國)。據題干“宋、粱王朝推行的一些統(tǒng)治政策”及結合所學可知,劉宋政權和南梁政權都屬于南朝時期,統(tǒng)治者實行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政策,推動了江南經濟的開發(fā),B項正確;題干中政府實行獎勵流亡人員回鄉(xiāng)務農,而不是指百姓的遷移,排除A項;材料是南朝時期,而不是北朝,排除C項;統(tǒng)治者的政策有利于農業(yè)生產,而保證農業(yè)生產時間是需要調整國家的賦役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4.“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不少王朝奉行“以茶治邊”策略。宋代統(tǒng)治者就大力支持茶馬貿易,推行茶葉專營壟斷,不僅獲得巨額的財政收入,還得到了大量的戰(zhàn)馬。宋代這些政策()A.扭轉交戰(zhàn)的劣勢 B.限制了商品種類C.以錢物換得和平 D.有助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宋代統(tǒng)治者就大力支持茶馬貿易,推行茶葉專營壟斷,不僅獲得巨額的財政收入,還得到了大量的戰(zhàn)馬”可知,宋代統(tǒng)治者通過茶馬貿易加強了與邊疆民族的聯(lián)系,有利于維護邊疆和平,有助于民族交融,D項正確;材料強調宋代通過茶馬貿易有助于促進民族交融,沒有涉及扭轉交戰(zhàn)的劣勢,排除A項;材料體現宋統(tǒng)治者大力支持茶馬貿易,不僅獲得巨額的財政收入,還得到了大量的戰(zhàn)馬,并不是限制了商品種類的交易,排除B項;宋代為了換取和平,采取了向周邊的游牧民族政權支付歲幣的方式。材料沒有涉及以“錢”換得和平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5.元朝時期,海船通常每年二月從長江口劉家港出發(fā),自崇明東入黃海、取直線北行、繞膠東半島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在直沽交卸完畢后,于五月返航,復運夏糧北上。這一現象()A.加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B.造成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分離C.源于南北區(qū)域經濟的差異D.意在縮小南北方農業(yè)發(fā)展差距【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原因題。時空:元朝(中國)。據題干“海船通常每年二月從長江口劉家港出發(fā),自崇明東入黃海、取直線北行、繞膠東半島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在直沽交卸完畢后,于五月返航,復運夏糧北上”及結合所學可知,元朝首都大都和北方部分地區(qū)的糧食供應主要取自南方,自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因此元朝海運制度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南北經濟差距的差異,C項正確;元朝的海運制度是南北聯(lián)系,而不是中外之間,排除A項;元朝的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分離是歷史造成的,經濟重心在南方是在南宋時期形成的,而元朝的海運順應了歷史的發(fā)展,排除B項;海運制度主要是加強統(tǒng)治的需要,元朝時期南方已經是全國經濟重心,南北方農業(yè)發(fā)展差距不會因此縮小,排除D項。故選C項。6.明清時期,商書大量出現并出版發(fā)行。清人汪淏為了鼓勵遠在他鄉(xiāng)的“兒曹”、“子侄”學習“挾本居寄,無微不入”的經商本領,手抄增訂《生意世事初階》,并在書前序中指出“出而欲國,與入而居家,無不以理財急務”。這表明()A.商貿發(fā)展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B.活字印刷術發(fā)展推動商書出版C.工商皆本的思想得到普遍認同D.商業(yè)的作用逐漸受到人們重視【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商書大量出現,汪淏重視教導晚輩經商理財本領,這都能體現出商業(yè)的作用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D項正確;材料強調人們對商業(yè)理財的重視,而非物質生活的豐富,排除A項;活字印刷術有利于推動商書的出版,但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普遍認同”說法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7.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對學校體系、課程設置等做了具體規(guī)定,直接把“尚武”與“忠君”“尊孔”等內容定為教育宗旨,還規(guī)定幾何代數、植物動物、體操等課程的課時,其中讀經講經以45課時居于榜首。由此可知,該《章程》的頒布()A.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B.體現清政府的腐敗無能C.意在應對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D.標志著科舉制度的廢除【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4年(中國)。根據材料“直接把‘尚武’與‘忠君’‘尊孔’等內容定為教育宗旨,還規(guī)定幾何代數、植物動物、體操等課程的課時,其中讀經講經以45課時居于榜首”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初,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進行新政,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且由政府督導施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tǒng),但是,它是一個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下制訂的,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C項正確;洋務運動時期的派遣留學生、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辦,開始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排除A項;《章程》的頒布說明清政府在嘗試著挽救統(tǒng)治危機,體現的并不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排除B項;1905年,清朝正式廢除了科舉制度,與材料世紀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如圖是20世紀50年代末的除四害主題宣傳畫。該宣傳畫旨在()A.號召群眾積極參與愛國衛(wèi)生運動B.強化國家對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的監(jiān)管C.號召農民主動參加人民公社化運動D.大力推進我國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是50年代末(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除四害”是愛國衛(wèi)生運動的重要內容,宣傳畫的目的就是呼吁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A項正確;宣傳畫主要是在動員群眾參與,而非強調國家對衛(wèi)生事業(yè)的監(jiān)督,排除B項;1958年我國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與“除四害”主題不相關,排除C項;“除四害”側重于環(huán)境衛(wèi)生方面,不是直接針對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排除D項。故選A項。9.2015年,中國推動將各國自行提交各自氣候行動的“國家自主貢獻”模式寫入《巴黎協(xié)定》,開啟了體現各國國情和能力差異的“自下而上”的氣候治理新模式。這表明中國()A.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 B.推動國際法內涵發(fā)展C.促使各國經濟依存度增加 D.積極發(fā)展新型的大國關系【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15年(中國)。據題干‘中國推動將各國自行提交各自氣候行動的“國家自主貢獻”模式寫入《巴黎協(xié)定》,開啟了體現各國國情和能力差異的“自下而上”的氣候治理新模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了氣候治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豐富了國際法在氣候治理領域的內涵,B項正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僅通過推動“國家自主貢獻”模式寫入《巴黎協(xié)定》這一事件,不能表明中國已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排除A項;題干主要討論的是氣候治理問題,與各國經濟依存度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C項;題干中并未直接體現中國積極發(fā)展新型的大國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0.如圖為公元2世紀印度地區(qū)出現的犍陀羅佛教藝術雕像。圖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一手握金剛杵,一手持拂塵,身著希臘式服裝,以佛教護法的身份出現在釋迦牟尼的身旁。這反映出()A.希臘化時代中的文化碰撞B.佛教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C.區(qū)域間文化的交流與擴展D.希臘城邦海外殖民的影響【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2世紀(印度)。據題干“圖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一手握金剛杵,一手持拂塵,身著希臘式服裝,以佛教護法的身份出現在釋迦牟尼的身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現象體現了當時印度地區(qū)的佛教文化與希臘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反映出區(qū)域間文化的交流與擴展,C項正確;希臘化時代主要是指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為止的這一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中的信息雖然涉及佛教,但并未直接反映出佛教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排除B項;希臘城邦海外殖民的影響主要是指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情況,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且題干中的信息并未涉及殖民活動,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表為巴黎大學早期發(fā)展的重大事件。巴黎大學的早期發(fā)展表明當時西歐()1179年人文學科教師(持教會許可證)控制巴黎大學,取得了錄用教學人員的特權。1194年教皇西斯廷三世確認巴黎大學教師一項特權,即有關學生的法律案件,由教師組成法庭來審理,不受市民干涉。1200年法王菲利普二世又頒令,正式承認巴黎大學作為師生合作團體的地位,規(guī)定它應在教會法的管理下運行,師生在與俗人的爭端中,享有教士的特權。A.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發(fā)展B.基督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C.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相互利用D.近代大學的職能發(fā)生轉變【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179—1200年(法國)。據題干“人文學科教師(持教會許可證)控制巴黎大學”、“教皇西斯廷三世確認巴黎大學教師一項特權”、“規(guī)定它應在教會法的管理下運行”等信息可知,教會對于巴黎大學的控制和影響很大,基督教影響著中世紀的文化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B項正確;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具體的宗教教義,僅強調教會對于世俗大學的控制和影響,無法得出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涉及世俗王權在巴黎大學的作用,且并未論證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二者的關系,排除C項;近代大學職能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科學和直接為社會服務等方面,材料中未涉及以上信息,僅涉及教會對巴黎大學的控制,因此無法得出近代大學的職能發(fā)生轉變,排除D項。故選B項。12.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統(tǒng)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廣西方教育。進入19世紀后,殖民當局在印度創(chuàng)辦高等學院和中學,教學內容主要是傳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還有少部分印度傳統(tǒng)知識課程。這種教育政策變化()A.造成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谷B.旨在適應殖民統(tǒng)治的需要C.表明英國對印度以文化侵略為主D.體現了印度文化的多樣性【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本質題。時空;17世紀(英國)。據題干“進入19世紀后,殖民當局在印度創(chuàng)辦高等學院和中學,教學內容主要是傳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還有少部分印度傳統(tǒng)知識的課程”及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為了應對國際競爭,對印度實行西方殖民教育,加強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因此這種教育政策主要是適應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需要,B項正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一戰(zhàn)后印度開展的斗爭,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英國對印度的文化侵略,而英國對印度的侵略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排除C項;材料是反映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政策的變化,而不是強調印度文化的多樣性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13.如圖漫畫生動地展現了1881年7月美國總統(tǒng)加菲爾德被求職未成的共和黨人吉托(曾在總統(tǒng)選舉中支持加菲爾德成功競選)刺殺身亡的事件。這一事件可用于說明美國()是給我職位還是給我你的性命?A.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B.文官制度亟待改革C.聯(lián)邦制遭遇到空前危機 D.規(guī)范官員錄用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1年的美國。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美國在官員任用方面存在嚴重的政治分贓現象。漫畫中求職者刺殺總統(tǒng),是因為總統(tǒng)未給他職位,這反映出“政黨分肥制”的弊端。這種制度下,政府職位成為獲勝政黨的戰(zhàn)利品,導致官場腐敗、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美國選官制度亟待改革,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求職者與總統(tǒng)之間的矛盾,并非階級矛盾,排除A項;聯(lián)邦制強調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與漫畫內容無關,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政治分贓的危害,重點在改革選官制度,而非單純規(guī)范官員錄用,排除D項。故選B項。14.1931年,英國聯(lián)合各殖民地、自治領(加拿大除外)以及與英國在財政經濟上有密切聯(lián)系的國家,成立英鎊集團,規(guī)定:各成員國的貨幣與英鎊保持固定匯率;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信貸和其他賬務一律用英鎊結算等。英鎊集團的成立()A.致使國際經濟形勢日益動蕩B.反映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要求C.借鑒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經驗D.為英國推行世界霸權提供條件【答案】A【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本質題。時空:1931年(英國)。根據材料“1931年,英國聯(lián)合各殖民地、自治領(加拿大除外)以及與英國在財政經濟上有密切聯(lián)系的國家,成立英鎊集團”及結合所學可知,1929-1933年是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大危機,金本位制崩潰,英、法、美分別建立了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集團,各自為政,使國際貿易秩序更加混亂,加劇了國際經濟形勢的動蕩,A項正確;英鎊集團反映了經濟大危機下的英國的措施,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是新航路開辟以來到20世紀初以自由競爭為特征的時代,排除B項;布雷頓森林體系是1944年建立的,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20世紀20年代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衰落,排除D項。故選A項。15.下圖為二戰(zhàn)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就業(yè)人口的分布變化(單位:%)。這種變化()A.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平等B.反映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C.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D.表明發(fā)達國家中間階層趨于穩(wěn)定【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zhàn)后西方。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美國、日本、德國服務業(yè)就業(yè)人口呈現上升趨勢,農業(yè)和工業(yè)的就業(yè)人口呈現下降趨勢,據所學可知,二戰(zhàn)后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興起,西方國家生產力迅速發(fā)展,產業(yè)結構得到調整,第三產業(yè)興起,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美國、日本、德國三國,不能代表整個資本主義國家,A項結論無法得出,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美國、日本、德國三國,未涉及歐洲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無法證明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排除B項;材料變化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僅憑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發(fā)達國家中間階層的變化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題,滿分55分,16題14分,17題13分、18題16分、19題12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時期廣東各府縣都有種植甘蔗,“蔗田幾與禾田等”,“民富而米少”,廣東之缺糧則多從廣西等地輸入。增城人陳忍庵,“往來于蔗畦稻田壟之間,躬樹藝,自旦至暮不少休,收田圃之入以裕”;合浦人陳大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雇傭長工短工種植甘蔗,并開設糖坊,榨茬制糖。廣東的蔗糖等貨物“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黠者走澳門,至于紅毛(指在東南亞的荷蘭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羅斛(今泰國)、呂宋”。——摘編自陳學文《論明清時期身閩臺的蔗糖業(yè)》材料二蔗糖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奢侈消費品,只有上流社會和富裕階層才能消費得起。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后,甘蔗開始在加勒比海地區(qū)種植。1523年,西班牙人開始在墨西哥大規(guī)模種植甘蔗。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里,葡屬巴西和英法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甘蔗種植園經濟興起。據估算,從1500年到1840年,大約有1170萬非洲人被綁架販賣至美洲各地。19世紀時,甘蔗種植區(qū)域和蔗糖生產地進一步向全球擴散。大約1850年以后,蔗糖已經深深融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邁向了消費大眾化的時代。——摘編自季羨林《糖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廣東甘蔗種植業(yè)發(fā)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蔗糖由奢侈消費品變?yōu)榇蟊娀唐返脑颉!敬鸢浮浚?)影響:促進農產品商品化,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帶動蔗糖業(yè)的發(fā)展;長途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改變農作物種植結構;促進農業(yè)的多種經營發(fā)展。(2)原因:新航路開辟后殖民者在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fā)展;工業(yè)革命以來甘蔗種植區(qū)和蔗糖生產的擴大;世界貿易聯(lián)系的加強;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增加。【解析】【小問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明清時期(中國)。據材料一“明清時期廣東各府縣都有種植甘蔗,‘蔗田幾與禾田等’”可知,促進農產品商品化,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根據材料一“合浦人陳大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雇傭長工短工種植甘蔗,并開設糖坊,榨茬制糖”可知,帶動蔗糖業(yè)的發(fā)展;據材料一“廣東的蔗糖等貨物‘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黠者走澳門,至于紅毛(指在東南亞的荷蘭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羅斛(今泰國)、呂宋’”可知,長途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改變農作物種植結構;促進農業(yè)的多種經營發(fā)展。【小問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近代(歐洲)。據材料二“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后,甘蔗開始在加勒比海地區(qū)種植。1523年,西班牙人開始在墨西哥大規(guī)模種植甘蔗。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里,葡屬巴西和英法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甘蔗種植園經濟興起”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殖民者在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fā)展;據材料二“據估算,從1500年到 1840年,大約有1170萬非洲人被綁架販賣至美洲各地”可知,三角貿易的推動;據材料二“19世紀時,甘蔗種植區(qū)域和蔗糖生產地進一步向全球擴散”可知,工業(yè)革命以來甘蔗種植區(qū)和蔗糖生產的擴大;結合所學從世界貿易聯(lián)系的加強的角度分析;據材料二“大約1850年以后,蔗糖已經深深融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邁向了消費大眾化的時代”可知,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增加。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知識分子對東西方文化的反思梁啟超中國舊有文化猶如富礦,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李維漢我們通過在工廠做工,對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管制方法有了初步認識。梁漱溟中國人于近幾十年來處處是學西洋,步步是學西洋;所有的變化,可以說通統(tǒng)沒有成功,通統(tǒng)沒有變好。張君勱吾國今后新文化之方針,當由我自決,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摘編自鄭師渠《歐戰(zhàn)前后:國人的現代性反省》(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戰(zhàn)后中國知識分子對東西方文化的反思。(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一戰(zhàn)后知識分子的反思對中國革命的影響。【答案】(1)反思:破除了對西方文明的迷信/盲從;肯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將中西文化進行融合與創(chuàng)新;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對資本主義制度認識更深入;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的新文化應該由民族自決。(2)影響: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信;推動五四運動爆發(fā);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成立;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進入新階段。【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一戰(zhàn)后的中國。反思:根據材料“中國人于近幾十年來處處是學西洋,步步是學西洋;所有的變化,可以說通統(tǒng)沒有成功,通統(tǒng)沒有變好”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破除了對西方文明的迷信/盲從;根據材料“中國舊有文化猶如富礦,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肯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將中西文化進行融合與創(chuàng)新;根據材料“我們通過在工廠做工,對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管制方法有了初步認識”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對資本主義制度認識更深入;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根據材料“吾國今后新文化之方針,當由我自決,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中國的新文化應該由民族自決。【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一戰(zhàn)后的中國。影響:根據材料“中國舊有文化猶如富礦,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可得出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信;結合所學可知推動了五四運動爆發(fā);根據材料“我們通過在工廠做工,對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管制方法有了初步認識”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成立;根據材料“中國人于近幾十年來處處是學西洋,步步是學西洋;所有的變化,可以說通統(tǒng)沒有成功,通統(tǒng)沒有變好”“吾國今后新文化之方針,當由我自決,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進入新階段。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拉開了歐洲人移居美洲的序幕。他首先在埃斯帕尼奧拉島建立伊薩貝拉移民點。1502年,埃斯帕尼奧拉總督奧萬多一次性引入了2500名西班牙人;1513年,當地建立了13座移民城鎮(zhèn)。西班牙移民一般選擇居住在自然條件優(yōu)越、交通便利、易于展開經濟活動的地方,比如在墨西哥的移民約半數居住在總督府墨西哥城。此時向美洲移民的進展不算太快,向大陸移民更是慢于向西印度群島移民,而西印度群島因開發(fā)殖民地急需勞動力,對移民的限制逐漸放寬。1565年,西班牙政府批準150名葡萄牙人攜帶妻女遷入埃斯帕尼奧拉,這是首次出現非西班牙的移民。——摘編自沈堅《地理大發(fā)現后流向新大陸的移民潮》材料二科洛克爾法官在加州議會上說:“我要提醒各位,這條鐵路(指中央太平洋鐵路)之所以能及早完成,大部分應歸功于那些貧苦而被人蔑視的中國工人。”美國國會調查中國移民聯(lián)合特別委員會在1877年的加州調查報告說:“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于建筑鐵路時,雇用中國工人使用鶴嘴鋤與鏟,筑成路基,每日工資一元(注:約為當時美國白人工資的13)……除非中國人,這路不易建成。”——摘編自徐國林《近代美國華人移民的職業(yè)變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16世紀歐洲向美洲移民的基本情況。(2)根據材料二指出華工在美國的工作生活處境。(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歐亞移民對美洲社會的影響。【答案】(1)情況:建立殖民據點和殖民城鎮(zhèn);移民居住相對集中;歐洲向美洲移民速度較慢;以西印度群島為移民主要方向;早期以西班牙人為主,后來出現葡萄牙人。(2)處境:生活艱苦;種族歧視;勞動工具簡陋,工作條件非常惡劣;面臨著嚴重的剝削和虐待。(3)影響:使美洲財富流失;人口因為疾病和強制勞動等大量死亡,改變了美洲的人種分布;促進了美洲新人種的形成;推動了不同文化的融合;美洲文化遭到毀壞,給美洲印第安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促進了美洲地區(qū)的開發(fā)。【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16世紀的歐洲和美洲。根據材料一“一次性引入了2500名西班牙人;1513年,當地建立了13座移民城鎮(zhèn)。西班牙移民一般選擇居住在自然條件優(yōu)越、交通便利、易于展開經濟活動的地方,比如在墨西哥的移民約半數居住在總督府墨西哥城。”可知,建立殖民據點和殖民城鎮(zhèn);移民居住相對集中;根據材料一“此時向美洲移民的進展不算太快,向大陸移民更是慢于向西印度群島移民”可知,歐洲向美洲移民速度較慢;根據材料一“西印度群島因開發(fā)殖民地急需勞動力,對移民的限制逐漸放寬。1565年,西班牙政府批準150名葡萄牙人攜帶妻女遷入埃斯帕尼奧拉,這是首次出現非西班牙的移民。”可知,以西印度群島為移民主要方向;早期以西班牙人為主,后來出現葡萄牙人。【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19世紀的美國。根據材料二“貧苦而被人蔑視的中國工人”可知,生活艱苦;種族歧視;根據材料二“雇用中國工人使用鶴嘴鋤與鏟,筑成路基,”可知,勞動工具簡陋,工作條件非常惡劣;根據材料二“每日工資一元(注:約為當時美國白人工資的13)”可知,面臨著嚴重的剝削和虐待。【小問3】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的美洲。據材料一“移民一般選擇居住在……易于展開經濟活動的地方”和所學可得出,殖民者在美洲通過商品交換、欺詐、開采金銀礦等方式掠奪金銀,使美洲財富流失;人口因為疾病和強制勞動等大量死亡,改變了美洲的人種分布;促進了美洲新人種的形成;推動了不同文化的融合;美洲文化遭到毀壞,給美洲印第安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據材料一“西印度群島因開發(fā)殖民地”、材料二“我要提醒各位,這條鐵路(指中央太平洋鐵路)之所以能及早完成,大部分應歸功于那些貧苦而被人蔑視的中國工人。”和所學可得出,促進了美洲地區(qū)的開發(fā)。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間“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形成過程1952年政府院提出逐步實施統(tǒng)一調配動力。1953年中央規(guī)定各單位招聘的工人、職員數量較大時,應向勞動部門申請,由勞動部門負責介紹、選擇和錄用;招工數量較少時,可自行在當地失業(yè)人員中選用或另行招聘。同年,全國已有93個城市設立了建筑工人調配專管機構。1954年勞動部召開各大行政區(qū)和省市勞動局長會議,要求各大行政區(qū)和省市勞動部門的工作重點由救濟失業(yè)工人轉向建筑工人的調配。1955年勞動力統(tǒng)一招收和調配制度從建筑行業(yè)擴大到工礦企業(yè)和交通運輸等各個部門。政府還頒布了禁止辭退職工的規(guī)定,職工擁有了未規(guī)定工作期限的“固定工”身份。1957年由于上年新增職工大大超過國家計劃,國務院規(guī)定使用臨時工的指標也需經中央主管部門或省、市和自治區(qū)批準。從大中專畢業(yè)生和部分復員轉業(yè)軍人開始,政府負責安排城鎮(zhèn)中需要就業(yè)的全部人員。——摘編自李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以“‘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形成”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答案】主題:“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形成是特定時代的需要。闡述:國民經濟的恢復,為國家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準備了條件,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于是政(國)務院提出逐步實施統(tǒng)一調配勞動力,“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逐漸形成并發(fā)展。隨著社會形勢的發(fā)展,“統(tǒng)包統(tǒng)配”涉及的領域逐步推進和拓展,并形成了“鐵飯碗”制度。“統(tǒng)包統(tǒng)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對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建設起過積極作用;但其不利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其弊端在日后日益顯露。總之,“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主要與高度集中統(tǒng)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發(fā)揮了特定的歷史作用。原卷答案:主題:隨著20世紀50年代我國計劃經濟建設(“一五”計劃)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展開,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大,政務院開始提出逐步實施統(tǒng)一調配勞動力的方案。闡述:“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經歷了一個逐步推進的發(fā)展過程。勞動部門開始只是在單位招工數量較大時負責介紹、選擇和錄用,到1957年時使用臨時工的指標也需經中央主管部門或省、市和自治區(qū)批準,政府統(tǒng)一安排就業(yè)的勞動力數量越來越多。最初的勞動力調配從建筑工人開始,后來逐步擴大到工礦企業(yè)和交通運輸等各個部門,政府安排就業(yè)的部門越來越廣。最終政府負責安排城鎮(zhèn)中需要就業(yè)的全部人員。“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在計劃經濟時代,這一勞動就業(yè)制度對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建設(工業(yè)化建設)起過積極作用。但“職工擁有了未規(guī)定工作期限的‘固定工’身份”,就等于擁有了“鐵飯碗”,這不利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也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政府統(tǒng)一負責安排就業(yè),不利于勞動者個人特長的發(fā)揮,這些弊端會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日益顯露。【解析】本題是歷史短文題,時空是1954-1957年(中國)。首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得出合適的論題,根據材料“政府院提出逐步實施統(tǒng)一調配動力”、“政府還頒布了禁止辭退職工的規(guī)定,職工擁有了未規(guī)定工作期限的‘固定工’身份。”、“從大中專畢業(yè)生和部分復員轉業(yè)軍人開始,政府負責安排城鎮(zhèn)中需要就業(yè)的全部人員”等信息和所學可得出,“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形成是特定時代的需要。然后,根據所學知識,從統(tǒng)包統(tǒng)配的背景、實施路徑以及認識評價三個角度展開闡述。背景方面,如國家計劃經濟建設增加了對勞動力需求等;“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的實施路徑方面,涉及的領域逐步推進和拓展等;對“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的認識及評價方面:“統(tǒng)包統(tǒng)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對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建設起過積極作用;但其不利于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其弊端在日后日益顯露等。最后,小結論題為,“統(tǒng)包統(tǒng)配”制度主要與高度集中統(tǒng)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發(fā)揮了特定的歷史作用。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江蘇省蘇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學期12月九校聯(lián)考教學質量調研歷史試題總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君任命官吏時授予璽印,免職辭官時回收璽印。將帥統(tǒng)兵發(fā)兵,也須持有國君賜予的兵符。派遣使臣,則用國君授予的“節(jié)”。據此可知,當時()A.貴族政治退出舞臺 B.皇權至上得以強化C.諸侯國君加強集權 D.傳統(tǒng)秩序完全崩潰【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諸侯國君過授予璽印控制官吏任免、授予兵符控制軍事、授予“節(jié)”控制使臣派遣,這些舉措表明諸侯國君在加強對權力的掌控,也就是在加強集權,C項正確;秦朝郡縣制標志著貴族政治項官僚政治轉變,排除A項;秦朝秦始皇開創(chuàng)皇帝制度,排除B項;“完全崩潰”說法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2.公元132年,尚書令左雄建議對孝廉進行分科考試。具體辦法是由公府主考,“諸生試家法(儒家之學),文吏課箋奏”,公府考畢,再由尚書省復試。這一建議被采納執(zhí)行。據此可知,這一改革()A.確立了儒學的主流地位 B.改善了選拔人才的程序C.打破士族對選官的壟斷 D.保證政治的清明和穩(wěn)定【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據題干“尚書令左雄建議對孝廉進行分科考試。具體辦法是由公府主考,‘諸生試家法(儒家之學),文吏課箋奏’,公府考畢,再由尚書省復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改革改善了選拔人才的程序,使得選拔過程更加規(guī)范和系統(tǒng),B項正確;確立儒學的主流地位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A項;打破士族對選官的壟斷是在隋唐科舉制度實施后,排除C項;保證政治的清明和穩(wěn)定過于絕對,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3.下表是宋、粱王朝推行的一些統(tǒng)治政策。這些舉措()宋武帝(劉裕)限制苛斂,減免租布,獎勵流亡人員回鄉(xiāng)務農宋文帝(劉義隆)督課農桑,鼓勵種植養(yǎng)蠶梁武帝(蕭衍)實行籍田禮,鼓勵農耕;將荒田廢宅分給農民;開禁國家封占的土地,減免租調;對逃亡返鄉(xiāng)復業(yè)者,減免租調并免除徭役。A.放松了對百姓遷移的限制B.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fā)C.推動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D.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宋、梁時期(中國)。據題干“宋、粱王朝推行的一些統(tǒng)治政策”及結合所學可知,劉宋政權和南梁政權都屬于南朝時期,統(tǒng)治者實行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政策,推動了江南經濟的開發(fā),B項正確;題干中政府實行獎勵流亡人員回鄉(xiāng)務農,而不是指百姓的遷移,排除A項;材料是南朝時期,而不是北朝,排除C項;統(tǒng)治者的政策有利于農業(yè)生產,而保證農業(yè)生產時間是需要調整國家的賦役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4.“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不少王朝奉行“以茶治邊”策略。宋代統(tǒng)治者就大力支持茶馬貿易,推行茶葉專營壟斷,不僅獲得巨額的財政收入,還得到了大量的戰(zhàn)馬。宋代這些政策()A.扭轉交戰(zhàn)的劣勢 B.限制了商品種類C.以錢物換得和平 D.有助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宋代統(tǒng)治者就大力支持茶馬貿易,推行茶葉專營壟斷,不僅獲得巨額的財政收入,還得到了大量的戰(zhàn)馬”可知,宋代統(tǒng)治者通過茶馬貿易加強了與邊疆民族的聯(lián)系,有利于維護邊疆和平,有助于民族交融,D項正確;材料強調宋代通過茶馬貿易有助于促進民族交融,沒有涉及扭轉交戰(zhàn)的劣勢,排除A項;材料體現宋統(tǒng)治者大力支持茶馬貿易,不僅獲得巨額的財政收入,還得到了大量的戰(zhàn)馬,并不是限制了商品種類的交易,排除B項;宋代為了換取和平,采取了向周邊的游牧民族政權支付歲幣的方式。材料沒有涉及以“錢”換得和平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5.元朝時期,海船通常每年二月從長江口劉家港出發(fā),自崇明東入黃海、取直線北行、繞膠東半島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在直沽交卸完畢后,于五月返航,復運夏糧北上。這一現象()A.加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B.造成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分離C.源于南北區(qū)域經濟的差異D.意在縮小南北方農業(yè)發(fā)展差距【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原因題。時空:元朝(中國)。據題干“海船通常每年二月從長江口劉家港出發(fā),自崇明東入黃海、取直線北行、繞膠東半島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在直沽交卸完畢后,于五月返航,復運夏糧北上”及結合所學可知,元朝首都大都和北方部分地區(qū)的糧食供應主要取自南方,自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因此元朝海運制度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南北經濟差距的差異,C項正確;元朝的海運制度是南北聯(lián)系,而不是中外之間,排除A項;元朝的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分離是歷史造成的,經濟重心在南方是在南宋時期形成的,而元朝的海運順應了歷史的發(fā)展,排除B項;海運制度主要是加強統(tǒng)治的需要,元朝時期南方已經是全國經濟重心,南北方農業(yè)發(fā)展差距不會因此縮小,排除D項。故選C項。6.明清時期,商書大量出現并出版發(fā)行。清人汪淏為了鼓勵遠在他鄉(xiāng)的“兒曹”、“子侄”學習“挾本居寄,無微不入”的經商本領,手抄增訂《生意世事初階》,并在書前序中指出“出而欲國,與入而居家,無不以理財急務”。這表明()A.商貿發(fā)展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B.活字印刷術發(fā)展推動商書出版C.工商皆本的思想得到普遍認同D.商業(yè)的作用逐漸受到人們重視【答案】D【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商書大量出現,汪淏重視教導晚輩經商理財本領,這都能體現出商業(yè)的作用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D項正確;材料強調人們對商業(yè)理財的重視,而非物質生活的豐富,排除A項;活字印刷術有利于推動商書的出版,但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普遍認同”說法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7.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對學校體系、課程設置等做了具體規(guī)定,直接把“尚武”與“忠君”“尊孔”等內容定為教育宗旨,還規(guī)定幾何代數、植物動物、體操等課程的課時,其中讀經講經以45課時居于榜首。由此可知,該《章程》的頒布()A.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B.體現清政府的腐敗無能C.意在應對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D.標志著科舉制度的廢除【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4年(中國)。根據材料“直接把‘尚武’與‘忠君’‘尊孔’等內容定為教育宗旨,還規(guī)定幾何代數、植物動物、體操等課程的課時,其中讀經講經以45課時居于榜首”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初,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進行新政,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且由政府督導施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tǒng),但是,它是一個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下制訂的,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C項正確;洋務運動時期的派遣留學生、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辦,開始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排除A項;《章程》的頒布說明清政府在嘗試著挽救統(tǒng)治危機,體現的并不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排除B項;1905年,清朝正式廢除了科舉制度,與材料世紀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如圖是20世紀50年代末的除四害主題宣傳畫。該宣傳畫旨在()A.號召群眾積極參與愛國衛(wèi)生運動B.強化國家對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的監(jiān)管C.號召農民主動參加人民公社化運動D.大力推進我國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是50年代末(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除四害”是愛國衛(wèi)生運動的重要內容,宣傳畫的目的就是呼吁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A項正確;宣傳畫主要是在動員群眾參與,而非強調國家對衛(wèi)生事業(yè)的監(jiān)督,排除B項;1958年我國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與“除四害”主題不相關,排除C項;“除四害”側重于環(huán)境衛(wèi)生方面,不是直接針對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排除D項。故選A項。9.2015年,中國推動將各國自行提交各自氣候行動的“國家自主貢獻”模式寫入《巴黎協(xié)定》,開啟了體現各國國情和能力差異的“自下而上”的氣候治理新模式。這表明中國()A.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 B.推動國際法內涵發(fā)展C.促使各國經濟依存度增加 D.積極發(fā)展新型的大國關系【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15年(中國)。據題干‘中國推動將各國自行提交各自氣候行動的“國家自主貢獻”模式寫入《巴黎協(xié)定》,開啟了體現各國國情和能力差異的“自下而上”的氣候治理新模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動了氣候治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豐富了國際法在氣候治理領域的內涵,B項正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僅通過推動“國家自主貢獻”模式寫入《巴黎協(xié)定》這一事件,不能表明中國已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排除A項;題干主要討論的是氣候治理問題,與各國經濟依存度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C項;題干中并未直接體現中國積極發(fā)展新型的大國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10.如圖為公元2世紀印度地區(qū)出現的犍陀羅佛教藝術雕像。圖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一手握金剛杵,一手持拂塵,身著希臘式服裝,以佛教護法的身份出現在釋迦牟尼的身旁。這反映出()A.希臘化時代中的文化碰撞B.佛教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C.區(qū)域間文化的交流與擴展D.希臘城邦海外殖民的影響【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2世紀(印度)。據題干“圖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一手握金剛杵,一手持拂塵,身著希臘式服裝,以佛教護法的身份出現在釋迦牟尼的身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現象體現了當時印度地區(qū)的佛教文化與希臘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反映出區(qū)域間文化的交流與擴展,C項正確;希臘化時代主要是指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為止的這一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中的信息雖然涉及佛教,但并未直接反映出佛教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排除B項;希臘城邦海外殖民的影響主要是指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情況,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且題干中的信息并未涉及殖民活動,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表為巴黎大學早期發(fā)展的重大事件。巴黎大學的早期發(fā)展表明當時西歐()1179年人文學科教師(持教會許可證)控制巴黎大學,取得了錄用教學人員的特權。1194年教皇西斯廷三世確認巴黎大學教師一項特權,即有關學生的法律案件,由教師組成法庭來審理,不受市民干涉。1200年法王菲利普二世又頒令,正式承認巴黎大學作為師生合作團體的地位,規(guī)定它應在教會法的管理下運行,師生在與俗人的爭端中,享有教士的特權。A.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發(fā)展B.基督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C.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相互利用D.近代大學的職能發(fā)生轉變【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179—1200年(法國)。據題干“人文學科教師(持教會許可證)控制巴黎大學”、“教皇西斯廷三世確認巴黎大學教師一項特權”、“規(guī)定它應在教會法的管理下運行”等信息可知,教會對于巴黎大學的控制和影響很大,基督教影響著中世紀的文化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B項正確;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具體的宗教教義,僅強調教會對于世俗大學的控制和影響,無法得出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涉及世俗王權在巴黎大學的作用,且并未論證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二者的關系,排除C項;近代大學職能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科學和直接為社會服務等方面,材料中未涉及以上信息,僅涉及教會對巴黎大學的控制,因此無法得出近代大學的職能發(fā)生轉變,排除D項。故選B項。12.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統(tǒng)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廣西方教育。進入19世紀后,殖民當局在印度創(chuàng)辦高等學院和中學,教學內容主要是傳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還有少部分印度傳統(tǒng)知識課程。這種教育政策變化()A.造成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谷B.旨在適應殖民統(tǒng)治的需要C.表明英國對印度以文化侵略為主D.體現了印度文化的多樣性【答案】B【解析】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本質題。時空;17世紀(英國)。據題干“進入19世紀后,殖民當局在印度創(chuàng)辦高等學院和中學,教學內容主要是傳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還有少部分印度傳統(tǒng)知識的課程”及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為了應對國際競爭,對印度實行西方殖民教育,加強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因此這種教育政策主要是適應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需要,B項正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一戰(zhàn)后印度開展的斗爭,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英國對印度的文化侵略,而英國對印度的侵略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排除C項;材料是反映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政策的變化,而不是強調印度文化的多樣性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13.如圖漫畫生動地展現了1881年7月美國總統(tǒng)加菲爾德被求職未成的共和黨人吉托(曾在總統(tǒng)選舉中支持加菲爾德成功競選)刺殺身亡的事件。這一事件可用于說明美國()是給我職位還是給我你的性命?A.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B.文官制度亟待改革C.聯(lián)邦制遭遇到空前危機 D.規(guī)范官員錄用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1年的美國。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美國在官員任用方面存在嚴重的政治分贓現象。漫畫中求職者刺殺總統(tǒng),是因為總統(tǒng)未給他職位,這反映出“政黨分肥制”的弊端。這種制度下,政府職位成為獲勝政黨的戰(zhàn)利品,導致官場腐敗、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美國選官制度亟待改革,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求職者與總統(tǒng)之間的矛盾,并非階級矛盾,排除A項;聯(lián)邦制強調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與漫畫內容無關,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政治分贓的危害,重點在改革選官制度,而非單純規(guī)范官員錄用,排除D項。故選B項。14.1931年,英國聯(lián)合各殖民地、自治領(加拿大除外)以及與英國在財政經濟上有密切聯(lián)系的國家,成立英鎊集團,規(guī)定:各成員國的貨幣與英鎊保持固定匯率;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信貸和其他賬務一律用英鎊結算等。英鎊集團的成立()A.致使國際經濟形勢日益動蕩B.反映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要求C.借鑒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經驗D.為英國推行世界霸權提供條件【答案】A【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本質題。時空:1931年(英國)。根據材料“1931年,英國聯(lián)合各殖民地、自治領(加拿大除外)以及與英國在財政經濟上有密切聯(lián)系的國家,成立英鎊集團”及結合所學可知,1929-1933年是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大危機,金本位制崩潰,英、法、美分別建立了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集團,各自為政,使國際貿易秩序更加混亂,加劇了國際經濟形勢的動蕩,A項正確;英鎊集團反映了經濟大危機下的英國的措施,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是新航路開辟以來到20世紀初以自由競爭為特征的時代,排除B項;布雷頓森林體系是1944年建立的,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20世紀20年代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衰落,排除D項。故選A項。15.下圖為二戰(zhàn)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就業(yè)人口的分布變化(單位:%)。這種變化()A.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平等B.反映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C.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D.表明發(fā)達國家中間階層趨于穩(wěn)定【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zhàn)后西方。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美國、日本、德國服務業(yè)就業(yè)人口呈現上升趨勢,農業(yè)和工業(yè)的就業(yè)人口呈現下降趨勢,據所學可知,二戰(zhàn)后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興起,西方國家生產力迅速發(fā)展,產業(yè)結構得到調整,第三產業(yè)興起,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美國、日本、德國三國,不能代表整個資本主義國家,A項結論無法得出,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美國、日本、德國三國,未涉及歐洲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無法證明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排除B項;材料變化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僅憑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發(fā)達國家中間階層的變化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題,滿分55分,16題14分,17題13分、18題16分、19題12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時期廣東各府縣都有種植甘蔗,“蔗田幾與禾田等”,“民富而米少”,廣東之缺糧則多從廣西等地輸入。增城人陳忍庵,“往來于蔗畦稻田壟之間,躬樹藝,自旦至暮不少休,收田圃之入以裕”;合浦人陳大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雇傭長工短工種植甘蔗,并開設糖坊,榨茬制糖。廣東的蔗糖等貨物“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黠者走澳門,至于紅毛(指在東南亞的荷蘭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羅斛(今泰國)、呂宋”。——摘編自陳學文《論明清時期身閩臺的蔗糖業(yè)》材料二蔗糖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奢侈消費品,只有上流社會和富裕階層才能消費得起。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后,甘蔗開始在加勒比海地區(qū)種植。1523年,西班牙人開始在墨西哥大規(guī)模種植甘蔗。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里,葡屬巴西和英法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甘蔗種植園經濟興起。據估算,從1500年到1840年,大約有1170萬非洲人被綁架販賣至美洲各地。19世紀時,甘蔗種植區(qū)域和蔗糖生產地進一步向全球擴散。大約1850年以后,蔗糖已經深深融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邁向了消費大眾化的時代。——摘編自季羨林《糖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廣東甘蔗種植業(yè)發(fā)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蔗糖由奢侈消費品變?yōu)榇蟊娀唐返脑颉!敬鸢浮浚?)影響:促進農產品商品化,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帶動蔗糖業(yè)的發(fā)展;長途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改變農作物種植結構;促進農業(yè)的多種經營發(fā)展。(2)原因:新航路開辟后殖民者在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fā)展;工業(yè)革命以來甘蔗種植區(qū)和蔗糖生產的擴大;世界貿易聯(lián)系的加強;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增加。【解析】【小問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明清時期(中國)。據材料一“明清時期廣東各府縣都有種植甘蔗,‘蔗田幾與禾田等’”可知,促進農產品商品化,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根據材料一“合浦人陳大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雇傭長工短工種植甘蔗,并開設糖坊,榨茬制糖”可知,帶動蔗糖業(yè)的發(fā)展;據材料一“廣東的蔗糖等貨物‘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其黠者走澳門,至于紅毛(指在東南亞的荷蘭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羅斛(今泰國)、呂宋’”可知,長途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改變農作物種植結構;促進農業(yè)的多種經營發(fā)展。【小問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近代(歐洲)。據材料二“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后,甘蔗開始在加勒比海地區(qū)種植。1523年,西班牙人開始在墨西哥大規(guī)模種植甘蔗。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里,葡屬巴西和英法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甘蔗種植園經濟興起”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殖民者在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fā)展;據材料二“據估算,從1500年到 1840年,大約有1170萬非洲人被綁架販賣至美洲各地”可知,三角貿易的推動;據材料二“19世紀時,甘蔗種植區(qū)域和蔗糖生產地進一步向全球擴散”可知,工業(yè)革命以來甘蔗種植區(qū)和蔗糖生產的擴大;結合所學從世界貿易聯(lián)系的加強的角度分析;據材料二“大約1850年以后,蔗糖已經深深融入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邁向了消費大眾化的時代”可知,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增加。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知識分子對東西方文化的反思梁啟超中國舊有文化猶如富礦,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李維漢我們通過在工廠做工,對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管制方法有了初步認識。梁漱溟中國人于近幾十年來處處是學西洋,步步是學西洋;所有的變化,可以說通統(tǒng)沒有成功,通統(tǒng)沒有變好。張君勱吾國今后新文化之方針,當由我自決,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摘編自鄭師渠《歐戰(zhàn)前后:國人的現代性反省》(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戰(zhàn)后中國知識分子對東西方文化的反思。(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一戰(zhàn)后知識分子的反思對中國革命的影響。【答案】(1)反思:破除了對西方文明的迷信/盲從;肯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將中西文化進行融合與創(chuàng)新;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對資本主義制度認識更深入;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的新文化應該由民族自決。(2)影響: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信;推動五四運動爆發(fā);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成立;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進入新階段。【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一戰(zhàn)后的中國。反思:根據材料“中國人于近幾十年來處處是學西洋,步步是學西洋;所有的變化,可以說通統(tǒng)沒有成功,通統(tǒng)沒有變好”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破除了對西方文明的迷信/盲從;根據材料“中國舊有文化猶如富礦,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肯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將中西文化進行融合與創(chuàng)新;根據材料“我們通過在工廠做工,對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管制方法有了初步認識”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對資本主義制度認識更深入;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根據材料“吾國今后新文化之方針,當由我自決,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中國的新文化應該由民族自決。【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一戰(zhàn)后的中國。影響:根據材料“中國舊有文化猶如富礦,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可得出增強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信;結合所學可知推動了五四運動爆發(fā);根據材料“我們通過在工廠做工,對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管制方法有了初步認識”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成立;根據材料“中國人于近幾十年來處處是學西洋,步步是學西洋;所有的變化,可以說通統(tǒng)沒有成功,通統(tǒng)沒有變好”“吾國今后新文化之方針,當由我自決,由我民族精神上自行提出要求。”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進入新階段。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拉開了歐洲人移居美洲的序幕。他首先在埃斯帕尼奧拉島建立伊薩貝拉移民點。1502年,埃斯帕尼奧拉總督奧萬多一次性引入了2500名西班牙人;1513年,當地建立了13座移民城鎮(zhèn)。西班牙移民一般選擇居住在自然條件優(yōu)越、交通便利、易于展開經濟活動的地方,比如在墨西哥的移民約半數居住在總督府墨西哥城。此時向美洲移民的進展不算太快,向大陸移民更是慢于向西印度群島移民,而西印度群島因開發(fā)殖民地急需勞動力,對移民的限制逐漸放寬。1565年,西班牙政府批準150名葡萄牙人攜帶妻女遷入埃斯帕尼奧拉,這是首次出現非西班牙的移民。——摘編自沈堅《地理大發(fā)現后流向新大陸的移民潮》材料二科洛克爾法官在加州議會上說:“我要提醒各位,這條鐵路(指中央太平洋鐵路)之所以能及早完成,大部分應歸功于那些貧苦而被人蔑視的中國工人。”美國國會調查中國移民聯(lián)合特別委員會在1877年的加州調查報告說:“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于建筑鐵路時,雇用中國工人使用鶴嘴鋤與鏟,筑成路基,每日工資一元(注:約為當時美國白人工資的13)……除非中國人,這路不易建成。”——摘編自徐國林《近代美國華人移民的職業(yè)變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16世紀歐洲向美洲移民的基本情況。(2)根據材料二指出華工在美國的工作生活處境。(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歐亞移民對美洲社會的影響。【答案】(1)情況:建立殖民據點和殖民城鎮(zhèn);移民居住相對集中;歐洲向美洲移民速度較慢;以西印度群島為移民主要方向;早期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店鋪禮儀培訓
- 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腎損害的臨床護理
- 關于雙減政策的心得體會模版
- 1《小蝌蚪找媽媽》課件
- 新質生產力農業(yè)例子
- 醫(yī)學文獻翻譯核心要點解析
- 翡翠知識培訓
- 玉林消防考試題及答案大全
- 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馬克思主義哲學心得體會模版
- GB/T 14140-2009硅片直徑測量方法
- 尾礦庫重大風險及管控措施
-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科學模擬測試題附答案
- 康復訓練類輔助器具課件
- PUMA560機器人運動學分析
- UI界面設計交互設計教學
- 2021版檢定和校準實驗室程序文件
- 鋼箱梁計算分析與案例詳解
- 人工挖孔安全檢查記錄表
- NPM網絡性能監(jiān)控平臺測試方案
- 生物化學期末考試題庫與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