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試題溫馨提示:1.本試卷分卷I、卷II兩部分,共6頁,共28小題。2.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90分鐘。3.同學們答題要求字跡工整。考試結束后,只交答題卡。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計50分)。1.我國擁有百萬年的人類史,我國境內發現了眾多古人類遺址,可以證明“百萬年人類史”的古人類是:()A.良渚人 B.河姆渡人 C.元謀人 D.半坡人2.距今6000-7000年,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建造干欄式房屋;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影響兩地居民房屋樣式不同的因素是()A.生活習慣 B.自然環境 C.審美意識 D.思想文化3.傳說黃帝“刳(ku音,破開挖空)木為舟”。寶雞北首嶺出土了距今約5000年的船型彩陶壺,其獨木為舟的造型及兩面的網狀紋,讓人聯想到漁船、漁網等生活場景,也成為這一傳說的有力證明。由此可知()A.傳說的可靠性高于考古發現 B.傳說故事真實的反映歷史C.考古是了解歷史的唯一途徑 D.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4.啟取代伯益成為夏朝的統治者,新的制度取代舊的制度,從而形成了“家天下”的格局。由此可知,新制度指的是()A.禪讓制 B.世襲制 C.郡縣制 D.分封制5.《史記·周本紀》記載:“平王之時,諸侯強并弱,齊、楚、晉、秦始大,政由方伯。”由此可知()A.周王室權力至上 B.王室衰微C.兼并戰爭不斷 D.分封制徹底瓦解6.戰國時期,各諸侯紛紛進行變法,當屬秦國最為成功。商鞅變法措施中最能體現封建社會需求的是()A.廢除貴族世襲特權B.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C.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D.廢除舊的土地制度7.《漢書》中記載“諸子百家,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這說明諸子百家()A.相互影響,相互辯難 B.思想一致,觀點不同C.不謀而合,殊途同歸 D.求同存異,影響深遠8.下圖所示目錄節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一書。據此判斷,這一時期最顯著的階段特征是()第4課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22第5課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28第6題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33第7課百家爭鳴……39第8課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44A.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B.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9.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公元前221年是A.公元前2世紀早期 B.公元前3世紀早期C公元前2世紀晚期 D.公元前3世紀晚期10.韋政通在《中國思想史》中提到嬴政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的格局。由此可知,這種格局指的是()A.郡縣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度 D.中央集權制度11.賈誼《過秦論》記載“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材料中的“一夫作難”指的是()A.楚漢之爭 B.大澤鄉起義 C.黃巾起義 D.安史之亂12.瓦當是古代建筑中屋頂每行瓦最前端的擋片,起到遮擋和裝飾的作用。如圖為出土的“漢并天下”瓦當。其寓意是()A.西漢的建筑技術高超 B.西漢的建立和統一C.東漢第一次統一全國 D.東漢震懾少數民族13.詩歌是鮮活的歷史,向我們講述了歷史的滄桑和社會的變遷。“賢良對策治春秋,抑罷諸家孔孟求。儒術推明官學校,茂才時逢盛根由。”這首詩中的場景最早開始于A.秦始皇時期 B.漢高祖時期 C.漢景帝時期 D.漢武帝時期14.西漢時期,匈奴地區有歌謠唱“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這一歌謠反映了()A.漢朝北擊匈奴取得勝利 B.漢朝疆域已經達到最大C.匈奴離開家園向西遷徙 D.匈奴內部生活安樂祥和15.東漢時期出現了政治怪象,如圖,這一怪象是()A.諸侯王發動叛亂 B.黃巾起義C.王室衰微 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16.隨著悠揚的駝鈴聲,一支支駝隊往返于中原與西域之間,穿過茫茫的風沙,中原地區的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促進了西域地區的發展。材料說明絲綢之路是()A.科技之路 B.文化之路 C.商貿之路 D.外交之路17.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標志是()A.昭君出塞 B.絲綢之路的開通C.張騫出使西域 D.設置西域都護府18.據《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業,大量閱讀史書記載,到各地探訪考查,搜集民間傳說,辨別真偽,最終寫成了不朽名著《史記》。由此可見司馬遷()A.注重史書的文學價值 B.秉承朝廷的旨意C.注重史料的考證 D.側重史書的記載19.史論是對歷史事實的評價,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以下屬于史論的是()A.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B.公元前60年,漢王朝設置西域都護府C.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史記》作者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20.有學者評價曹操是被兩場戰役框定的軍事家,這兩場戰役先后決定了他能夠統一北方但統一不了中國的局面。這兩場戰役是()A.巨鹿之戰、淝水之戰 B.官渡之戰、淝水之戰C.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D.赤壁之戰、淝水之戰21.《晉書·魯褒傳》記載“(錢)無德而尊,無勢而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凡今之人,惟錢而已。”這反映西晉時期社會風氣是()A.貴族當權,輕視功名 B.能力至上,重視人才C.注重門第,鄙視富貴 D.崇尚財富,唯利是圖22.如圖漫畫可以說明()A.東晉的統一 B.東晉的建立 C.西晉分封諸王 D.民族交融23.東晉南朝時期,浙江地區種植水稻,種桑養蠶,培育果樹等由此可見,當時浙江地區()A社會環境安定 B.種植技術先進C.經營方式多樣 D.自然環境優越24.有學者指出,縱觀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不難看出這樣一條軌跡:先秦時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新型統一帝國的出現。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帶來了中華民族的第二次大統一和大發展的高潮。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先秦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 B.中國歷史有兩次分裂與統一C.民族交融為統一和繁榮奠定基礎 D.隋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頂峰25.某班學生在制作家鄉名片時,發現祖沖之可以作為家鄉的名片之一,以下不屬于祖沖之成就的是()A.將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第七位 B.編制《大明歷》C改進造紙術 D.制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二、非選擇題(50分)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七年級同學開展了以下歷史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共同完成。活動一【探尋先民遺跡】中國古人類遺址分布圖【活動二】了解先民生活類型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時空定位距今約7000年長江流域;浙江余姚距今約6000年黃河流域;陜西西安自然環境氣溫暖濕潤寒冷多風生產與生活種植水稻;飼養家畜;使用磨制石器;建造干欄式房屋種植粟;飼養家畜;制作精美的石器;建造半地穴房屋【活動三】講述先民故事(1)上圖是我國境內古人類遺址分布圖,我國古人類遺址分布有什么樣的特點?研究古人類歷史的重要證據是什么。(2)依舊表格內容,概括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的共同點。(至少兩點)指出造成兩種居民生活差異的主要原因。(3)閱讀上圖補全①②之處。從中可以看出華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點。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東遷后,周王室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在洛邑一帶。周王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經濟、軍事實力,權威明顯削弱,漸漸失去對各地諸侯的控制。諸侯國日益強大,各自為政,也不再定期朝覲天子和向周王室繳納貢賦,導致周王室財政入不敷出,困難重重。——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二:春秋時期,諸侯國林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十幾個。它們之間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經常從事結盟和軍事征伐等活動。——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三:戰國時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齊國國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奪取。這一時期的諸侯國有十幾個,其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七國憑借強大的軍力進行戰爭,戰爭的性質已由春秋時期的爭霸轉變為兼并。……孟子所說的“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就是對當時殘酷戰爭的形象寫照。——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現象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從春秋到戰國時期,諸侯國的數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一變化反應了哪一歷史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三,概括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特點。(3)面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動蕩,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思想家提出什么思想主張?(回答一種主張即可)28.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12月2日,第四次“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從古“絲綢思路”到今“一帶一路”,中國對外交流日益深入和擴大。材料一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庾信《重別周尚書》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其一>》功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材料二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質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間交集共生。——穆濤《漢代的政治豐碑和國家隱痛》西漢統一西域后,公元前68年,西漢派侍郎鄭吉等到渠犁一帶屯田。公元前60年,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都護府設在烏壘成。材料三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沿線路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1)指出材料一中的詩句所描述的區域及特點。并簡述右側壁畫反映的歷史事件及其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證明絲綢之路不僅交流了物質文化也共生了中西文化。并闡述西域都護府設置的意義。(3)根據材料三,指出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偉意義。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青少年如何傳承絲綢之路的價值和精神。29.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古代勞動工具發生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指出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并指出與圖二有關的漢朝皇帝。(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與圖片相關的商路。并歸納這條商路開通的歷史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問題和所學知識,歸納促進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因素。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25題,每題2分,共計50分)。【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D【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A【15題答案】【答案】D【16題答案】【答案】A【17題答案】【答案】D【18題答案】【答案】C【19題答案】【答案】D【20題答案】【答案】C【21題答案】【答案】D【22題答案】【答案】B【23題答案】【答案】C【24題答案】【答案】C【25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50分)【26題答案】【答案】(1)特點:遺址分布廣泛,靠近大江大河流域。依據:化石。(2)共同點:都種植糧食作物(農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建造房屋(定居生活);飼養家畜。主要原因:自然環境不同。(3)內容:①炎帝;②涿鹿之戰。特點: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漸形成(多元一體)。【27題答案】【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大國諸侯崛起。(2)變化:逐漸減少。趨勢:大一統趨勢。特點:戰爭殘酷、慘烈(3)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孔子:“仁”、“為政以德”;老子:“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或列舉孟子、荀子等思想)【28題答案】【答案】(1)區域:西域。特點:荒涼、人煙稀少、自然環境惡劣。歷史事件:張騫出使西域。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2)物質文化史實: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傳到中原地區。中西文化史實: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促進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生涯發展展示
- 新質生產力知識
- 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征的臨床護理
- 手術室醫用氣體管理
- 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主題發言稿模版
- 語文教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銀行在線面試題目及答案
- 水系滅火劑生產工藝流程圖
- 學校消防廣播測試題及答案
- 宣傳消防面試題及答案
- 農產品供應鏈應急保障措施
- 2024年中國農業銀行安徽蚌埠支行春季校招筆試題帶答案
- 食品原料報廢管理制度
- 2025年高級政工師理論考試題庫(濃縮500題)
- 鄉村振興學習課件
- 2025年施工現場質量員繼續教育考試題庫(繼續教育)含答案
- 飼料企業安全生產工作計劃
- 臨時用地方案
- 山東大學《軍事理論》考試試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重慶市合川區事業單位招考聘用鄉村振興人才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陜能榆林清潔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