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貴州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二次聯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是了解遠古社會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石器時代各類遺址、遺物為我們了解原始先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依據。觀察下圖信息,以下說法正確的是()中國石器時代部分重要文物出土地點示意圖A.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核心B.奠定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C.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貧富分化D.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源遠流長的特點【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根據圖片信息可知,這一時期中國不同地區的文明發展中相繼出現了陶器,而且這些陶器的出土地點不一、形制各異,說明各個文明的生產和當時先民的生活方式各具特色,由此可見,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性和一體化的特征,B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多地使用陶器,未體現各地區與中原地區的對比信息,不能說明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貧富分化的相關內容,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發展狀況,不能得出源遠流長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B項。2.《史記·蘇秦列傳》中,蘇秦描繪了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的繁榮景象:“臨淄甚富而實……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這體現出齊國()A.商人社會地位提高 B.井田制已經崩潰C.推動了社會的轉型 D.商品經濟較活躍【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材料“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的大致意思為在臨淄大街上,車輪撞擊著車輪,人與人的肩膀挨著肩膀,人的衣服連起來能夠形成簾子,舉起袖子來能夠形成大幕(擋住天),出的汗可以揮灑成雨,家家家底豐厚富裕,志氣高揚。由此可見,臨淄商業活動頻繁,商品經濟比較活躍,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商人社會地位的信息,不能得出商人社會地位提高,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土地制度的變革,且井田制的的崩潰是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而逐漸崩潰,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討論商品經濟的發展,未涉及其影響,無法得出推動了社會的轉型,排除C項。故選D項。3.有學者評價秦朝的某一制度,“使中央直接管轄帝國的每一寸土地,所有官員的仕進履職都由中央負責,真正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制度()A.一定程度削弱相權加強了皇權B.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C.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D.使得秦朝最終走向滅亡【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使中央直接管轄帝國的每一寸土地,所有官員的仕進履職都由中央負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位學者評價的是郡縣制,郡縣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由貴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專制制度的標志,C項正確;郡縣制體現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排除B項;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暴政,排除D項。故選C項。4.漢初,中央與郡、國政府都有鑄幣權,百姓也可私鑄;漢景帝時,朝廷頒布法律禁止民間私自鑄錢,但郡、國政府仍有鑄幣權;漢武帝即位后,專令上林三官鑄錢,“諸郡國前所鑄錢皆廢銷之”。這一系列政策變化()A.有利于大一統國家的鞏固B.有利于打擊土地兼并現象C.體現了“與民休息”政策D.實現了貨幣在全國的流通【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漢朝前中期,政府貨幣政策的變化與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要求是一致的,漢武帝時期推行了鹽鐵官營制度,這加強了中央對經濟的控制,增強了中央政府經濟實力,有利于大一統國家的鞏固和發展,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幣制改革,與土地兼并無關,排除B項;漢武帝統一鑄幣權加強了專制政權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不符合“與民休息”政策,排除C項;當時貨幣一直可以在全國流通,只是鑄幣權不一,排除D項。故選A項。5.東晉建立之初,王導擔任宰相,王敦統重兵坐鎮長江中下游,內外相應;司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賀時,邀請王導與他并排上座……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這體現了()A.藩鎮割據的形成 B.士族專權的形成C.中央集權的加強 D.君主專制的強化【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材料中講述王導擔任宰相,王敦統重兵坐鎮長江中下游,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說明在當時,士族掌握了較大的政治權力,體現了士族專權的現象,B項正確;藩鎮割據局面形成于唐安史之亂后,排除A項;東晉時期是中國南北分裂時期,中央集權是削弱的狀態,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權力受到分割,體現的是君主專制的弱化,排除D項。故選B項。6.唐代,傳統低矮家具逐漸被更為舒適便捷的高足家具取代,如胡床、胡桌、胡椅等家具取代了席子和食案,傳統禮儀里的席地跪坐也隨之被垂足高坐取代。這反映出唐代()A.民族交融改變了生活習慣B.外來文化沖擊了儒家倫理C.統治者的喜好改變了習俗D.經濟發展改變了生活習慣【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唐代時期傳統家具和坐姿的變革,這種變革與當時社會上深刻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密切相關。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最活躍的時期之一、“胡床、胡桌、胡椅”等家具正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結果。它們的廣泛接受和使用反映出唐代社會因民族交融而產生的生活習慣變化,A項正確;少數民族文化不屬于外來文化,且是對生活習慣而非思想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提到統治者的喜好,無法得出統治者的喜好改變了習俗,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變化是受少數民族影響而非經濟發展帶動的生活習慣的變化,而非經濟發展帶來的改變,排除D項。故選A項。7.唐初,詔令的出臺須由中書、門下兩省共同署名,如果門下省不在詔書上副署,即便得到皇帝的同意,中書省發布的詔書也不具備法律效力。這()A.有利于決策的民主化 B.體現君主專制的衰落C.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如果門下省不在詔書上副署,即便得到皇帝的同意,中書省發布的詔書也不具備法律效力”可知,門下省審核可以制約中書省的盲目決策以及皇帝的沖動決策,這有利于減少決策的失誤,C項正確;門下省的長官也是宰相,門下省的封駁權不是“民主化”的體現,排除A項;三省六部制下相權一分為三,有助于加強君主專制。君主專制的衰落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區的關系,加強中央集權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8.唐代的王維出仕為官的同時十分向往隱逸生活,白居易既熱衷研究煉丹之術,又虔誠禮佛,而柳宗元則公開宣揚“援佛入儒”的思想。這一現象表明唐朝()A.儒學走向衰落B.呈現出三教相互影響的趨勢C.佛教得到發展D.道教取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答案】B【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王維出仕為官的同時十分向往隱逸生活”體現出,王維道教思想,“白居易既熱衷研究煉丹之術,又虔誠禮佛”體現白居易佛教思想和“柳宗元則公開宣揚‘援佛入儒’的思想”可知,體現了儒、佛、道的相互影響,說明唐朝時期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只是體現受到儒佛道相互的影響,未體現儒學走向衰落,排除A項;佛教在東漢傳入后一直存在,且材料信息無法體現佛教的發展,排除C項;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受尊崇,但儒家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9.據南宋《朱子語類》記載,“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边@段話表明了()A.中央集權的加強過分削弱了地方權力B.中央集權的加強能保障北宋長治久安C.上述措施有利于加強中央皇帝的權力D.上述措施的行使使地方毫無自主性【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地方權力被中央過分收取,地方權力弱小,導致無力抵抗外族入侵,A項正確;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過分削弱地方權力,存在著一定弊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最終北宋滅亡,故“長治久安”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上述措施旨在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解決君主專制問題,排除C項;“毫無自主性”的說法過于絕對,中央雖然在行政、軍政和財政等方面采取了不同的分權措施,但也只是限制地方權力,地方仍然保留一定的自主性,排除D項。故選A項。10.行省制設立于元朝,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關于行省制的說法,下面正確的是()A.行省制的實施會削弱中央集權B.行省制下不存在民族矛盾問題C.行省受制于中央,“權大而不?!盌.行省劃分遵循“山川形便”原則【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本題涉及的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行省的性質具有兩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長期代表中央分馭各地。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行省所握權力大而不專,C項正確;行省是朝廷的派出機構,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行省轄區廣闊且省界錯綜復雜,并不能徹底解決民族矛盾,排除B項;行省制的設置打破“山川形便”原則,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排除D項。故選C項。11.據記載,南宋都城臨安府,“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這一現象可說明南宋()A.商業經營嚴格受限 B.商業政策相對寬松C.農耕經濟開始瓦解 D.政府放棄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可知宋代打破坊市制度、商業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這說明南宋的商業政策相對寬松,B項正確;商業經營嚴格受限的說法不正確,仍然受政府控制,只是相對寬松,排除A項;材料呈現的只是商業發展狀況,不能用來說明農耕經濟開始瓦解,農耕經濟的瓦解應該最早開始于鴉片戰爭,排除C項;中國古代實施重農抑商政策,從材料可得出抑商政策的松動,但政府并沒有放棄該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12.宋代上層社會嫁娶前,先問的是聘財多少,上層社會之外的婚姻關系亦是如此,宗室貴戚因財與平民聯姻也已不是稀罕事。這反映宋代()A.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B.經濟發展影響社會觀念C.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松弛 D.婚姻自主形成社會風尚【答案】B【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沖擊著人們傳統的社會觀念,重聘財、厚嫁的婚姻觀念隨之形成,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宋代婚姻中的經濟因素,而不是男女平等觀念,且中國古代社會是男尊女卑的社會,男女平等觀念并未深入人心,排除A項;題目中主語未提及“國家”這一主體,也未涉及對社會的控制,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宋代婚姻中的經濟因素,而不是婚姻自主,排除D項。故選B項。13.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日(1380年),明太祖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機,廢除了自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并且嚴令子孫永遠不許設立宰相。據此分析,明太祖“罷丞相”旨在()A.加強中央集權 B.提高行政效率C.改革中樞機構 D.加強君主專制【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明太祖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機,廢除了自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并且嚴令子孫永遠不許設立宰相”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建立之初繼承了元朝的一省制,丞相權力較大,威脅皇權,明太祖通過廢除宰相,加強專制皇權,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問題,“加強中央集權”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的變化情況,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君主專制背景下,改革中樞機構只是表面現象,并非明太祖“罷丞相”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14.雍正時期,實行奏折制度,奏報的內容極其廣泛,不受公事私事的限制,在常規的公文運轉之外,開通了一條皇帝與官員間的私人通道。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由此可知,該制度()A.消除了君臣之間的隔閡B.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C.提升了官員的行政能力D.杜絕了官場徇私舞弊現象【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依據材料“清朝前期,形成了奏折制度,開通了一條皇帝與官員間的私人通道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及所學可知,在奏折制度下,官員與皇帝單線聯系,通過這樣的單線聯系,清朝皇帝能夠做到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級、不同部門的官員進行復雜而秘密的互相監督,自己則從中充分施展權術,或進行“私人”感情籠絡,或挑撥離間令臣下互相猜疑,從而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B項正確;清朝的奏折制度主要是皇帝和部分官員之間的一種私密書信聯系,并不能消除君臣之間的隔閡,排除A項;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但無法得出官員行政能力得到提升的結論,排除C項;奏折制度的實行并不能杜絕官場徇私舞弊的現象,“杜絕”一詞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15.明清時期地區商業繁榮,山東濟南“遠方之貨至,富人爭市以博利”;佛山是“天下商賈皆聚焉”,蘇州是“萬商之所必走”的市場中心;“燕、趙、秦、晉、齊、梁、江淮之貨,日夜商販而南”。上述現象的出現得益于()A.海外貿易的繁榮發展 B.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C.區域間長途貿易興盛 D.重農抑商政策的廢弛【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商人將北方的商品運到南方販賣或將南方的貨物販賣到北方,說明商人推動了國內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國內市場,與海外貿易無關,排除A項;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區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材料只強調長途販運貿易,體現不出資本主義萌芽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的廢弛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6.下列是明朝的科學巨著,對此概括準確的是()李時珍《本草綱目》是明代醫藥學家編著的一部藥物學巨著,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的成就。宋應星《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綜合性著作,被外國人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農政全書》明末的農學著作,是一部集古代農業之大成并吸收西方科技知識的農業百科全書。徐霞客《徐霞客游記》明朝地理名著,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A.明代科技發展服務于農業生產B.明代科技具有承古萌新的特點C.明代科技的成就重視理論研究D.明代科技的發展重視實驗研究【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和《徐霞客游記》等科學巨著,既對我國古代藥物學、農學、手工業和地理學等相關學科進行了總結,還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識、開辟了相關學科新方向,反映出明代科技具有承古萌新的特點,B項正確;明代科技成就較多服務于農業生產,只是體現材料的部分信息,如《徐霞客游記》與農業關系不大,排除A項;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是重視現實需求,不重視理論研究,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重視實驗研究的說法與明朝史實不符,實驗研究應為西方科學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B項。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抉R遷《史記·陳丞相世家》材料二即如唐制,中書舍人擬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畫一“敕”字,然后行達門下省。待門下省主管長官侍中及副長官侍郎接獲此項詔書后,即加予復核。招敕自中書定旨,門下復審手續完成后,即送尚書省執行?!X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唐朝)該制度以“分權”機制達到更好地“集權”的目的,既提高了君主專制政體的效能,防止了國事決策的重大失誤,也進而表明“集權”與“分權”在行政的具體程序上并非絕對的互不相容,這樣的“分權”反而是君主“集權”專制政體得以鞏固的有力保障?!幾粤肘堕懦侵螌W記》(1)材料一中“宰相制”最早創設于哪一朝代?根據材料一、概括宰相的職能。(2)根據材料二、三、寫出唐朝實行的政治制度名稱。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制度的意義?!敬鸢浮浚?)朝代:秦朝。職能: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統領百官。(任答1點)(2)制度:三省六部制。意義: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分工明確,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節制君權,減少決策失誤;對此后歷朝政治制度產生深遠影響,是古代政治體制成熟的標志。(任答3點)【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朝代:由材料“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及所學可知,秦朝創立了宰相制度。職能:由材料“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笨芍?,宰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統領百官?!拘?】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制度:由材料“中書舍人擬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畫一‘敕’字,然后行達門下省。待門下省主管長官侍中及副長官侍郎接獲此項詔書后,即加予復核。招敕自中書定旨,門下復審手續完成后,即送尚書省執行?!笨傻贸鋈×恐?。意義:由材料“(唐朝)該制度以‘分權’機制達到更好地‘集權’的目的,既提高了君主專制政體的效能”可得出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由材料“中書舍人擬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畫一‘敕’字,然后行達門下省。待門下省主管長官侍中及副長官侍郎接獲此項詔書后,即加予復核。招敕自中書定旨,門下復審手續完成后,即送尚書省執行。”可得出分工明確,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由材料“防止了國事決策的重大失誤,也進而表明‘集權’與‘分權’在行政的具體程序上并非絕對的互不相容”及所學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節制君權,減少決策失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省六部制對此后歷朝政治制度產生深遠影響,是古代政治體制成熟的標志。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至北宋全國人口(戶)變化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比例人口(戶)西漢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據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材料二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考試中優勢明顯;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方。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和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明清時期,蘇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業市鎮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等行業出現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幾詫幮乐骶帯吨袊糯贰罚?)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至北宋人口變化的趨勢,并簡析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宋至明清時期我國南方經濟發展的影響?!敬鸢浮浚?)趨勢:南方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北方人口比重下降。原因:北方社會動蕩導致人口南遷;南方社會形勢穩定;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經濟實力逐漸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任答2點)(2)影響:文化中心南移;南北交通發展;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或促進以工商業為中心的市鎮的發展);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或促進自由雇傭勞動、手工工場的發展均可);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促進海上貿易發展;奠定了當今經濟格局的基礎;促進了民族交融。(任答4點)【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時空是西漢至北宋(中國)。根據圖表數據從西漢至北宋,南方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北方人口比重下降。在原因方面,根據所學知識,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三次大的動亂,造成北方社會動蕩導致人口南遷;同時這一時期,南方政治相對穩定,在加上地理環境的優勢,北民南遷帶去大量先進技術和充裕勞動力,南方經濟實力逐漸超過北方,南方人口逐漸超過北方?!拘?】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兩宋至明清(中國)。根據材料,“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考試中優勢明顯;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方”可得出文化中心南移;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或促進以工商業為中心的市鎮的發展);根據材料“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和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可得出南北交通發展,促進海上貿易發展;根據材料“蘇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業市鎮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等行業出現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可得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或促進自由雇傭勞動、手工工場的發展均可)。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促進海上貿易發展;奠定了當今經濟格局的基礎;促進了民族交融。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思想界逐步形成“三家齊鳴”的局面。在三國兩晉時期,戰爭不斷,王位更替頻繁,從北方來的游牧文明沖擊了原有的農耕文化,“胡文化”一度盛行,儒學者的地位下降,儒士們紛紛南遷,儒學思想陷入危機。直到隋文帝的出現,他在統一北方之后,首先便恢復傳統的倫理綱常,從思想層面改造了國家,同時也為隨后而來的盛世奠定了思想基礎。唐朝,儒學一直保持著主導地位,唐晚期再次為動亂和宗教思想文化沖擊,危機再次出現?!幾院纬绍帯度鍖W南傳史》材料二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李贄《藏書》深刻批判傳統的君本位觀念,重新定位君民關系,要求君民平等,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本思想?!幾岳罴恿痢稖\析黃宗羲的民本思想》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顧炎武《與人書》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罩袝円?,猶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王夫之《思問錄》(1)根據材料一指出儒學在不同時期的地位。(2)根據材料二分別概括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答案】(1)地位:三國兩晉時期,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沖擊;隋文帝開始重新恢復它的正統地位;唐晚期危機再現。(2)思想:李贄:反對盲從孔子,認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黃宗羲:倡導君民平等,反對君主專制;顧炎武:注重實學,經世致用;王夫之:強調“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地位:根據材料一“在三國兩晉時期,戰爭不斷,王位更替頻繁,從北方來的游牧文明沖擊了原有的農耕文化,‘胡文化’一度盛行,儒學者的地位下降,儒士們紛紛南遷,儒學思想陷入危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時期,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沖擊;根據材料一“直到隋文帝的出現,他在統一北方之后,首先便恢復傳統的倫理綱常,從思想層面改造了國家,同時也為隨后而來的盛世奠定了思想基礎”可知,隋文帝開始重新恢復它的正統地位;根據材料一“唐晚期再次為動亂和宗教思想文化沖擊,危機再次出現”可知,唐晚期危機再現?!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中國)。思想:李贄:根據材料二“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對盲從孔子,認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黃宗羲:根據材料二“求君民平等,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本思想”可得出,倡導君民平等,反對君主專制。顧炎武:根據材料二“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思想為注重實學,經世致用。王夫之:根據材料二“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罩袝円?,猶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強調“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朝代民族關系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民族交往頻繁,產生華夏認同觀念。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秦朝征服南方的越族,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擊退匈奴,修建了長城。西漢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擊退匈奴,在河西走廊設置酒泉、敦煌等四郡進行管理。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魏晉南北朝內遷的少數民族建立十六國,他們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5世紀后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進民族交融,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緩解了民族矛盾,為后來隋唐的盛世局面出現打下了基礎。唐朝東突厥汗國滅亡后,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為管轄西域地區,設置了安西和北庭都護府。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的開發做出了積極貢獻。元朝設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務。實行“四等人制”。明清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清朝時期,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疆域。——據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整理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從材料中選取一個或多個角度,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論題:民族沖突與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裂,中原各政權與周邊少數民族沖突不斷,這客觀上擴大了各民族之間交往,華夏認同觀念也因此逐漸產生。與此同時,中原華夏族吸收大量新鮮血液。不斷發展。直至秦滅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民族政權林立,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民族在沖突中相互交融,民族差異慢慢縮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的漢化改革,使我國出現了民族大交融的發展趨勢,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隋唐時期,統治者在對周邊民族武力征服的同時,也實施了開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首領因此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此外,文成公主入藏等也推動中原與邊疆民族的經濟、文化的聯系。以往的“胡”“漢”觀念在此時日益淡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與鞏固。綜上所述,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民族在沖突中交融,共同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解析】本題是材料題之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民族交往頻繁,產生華夏認同觀念。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征服南方的越族,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5世紀后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進民族交融,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緩解了民族矛盾,為后來隋唐的盛世局面出現打下了基礎”“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的開發做出了積極貢獻”“清朝時期,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疆域”可以擬定論題為民族沖突與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進行闡述時可以選擇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時期: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分裂,中原各政權與周邊少數民族沖突不斷,客觀上擴大了各民族之間交往,華夏認同觀念因此逐漸產生,吸收看大量新鮮血液,為后面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民族政權林立,各民族在沖突中相互交融,民族差異慢慢縮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的漢化改革,使我國出現了民族大交融的發展趨勢,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隋唐時期,統治者在對周邊民族武力征服的同時,也實施了開明的民族政策,以往的“胡”“漢”觀念在此時日益淡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與鞏固。最后依據上面的論述,進行總結升華。貴州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二次聯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是了解遠古社會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石器時代各類遺址、遺物為我們了解原始先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依據。觀察下圖信息,以下說法正確的是()中國石器時代部分重要文物出土地點示意圖A.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核心B.奠定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C.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貧富分化D.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源遠流長的特點【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根據圖片信息可知,這一時期中國不同地區的文明發展中相繼出現了陶器,而且這些陶器的出土地點不一、形制各異,說明各個文明的生產和當時先民的生活方式各具特色,由此可見,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性和一體化的特征,B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多地使用陶器,未體現各地區與中原地區的對比信息,不能說明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貧富分化的相關內容,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發展狀況,不能得出源遠流長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B項。2.《史記·蘇秦列傳》中,蘇秦描繪了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的繁榮景象:“臨淄甚富而實……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這體現出齊國()A.商人社會地位提高 B.井田制已經崩潰C.推動了社會的轉型 D.商品經濟較活躍【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材料“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的大致意思為在臨淄大街上,車輪撞擊著車輪,人與人的肩膀挨著肩膀,人的衣服連起來能夠形成簾子,舉起袖子來能夠形成大幕(擋住天),出的汗可以揮灑成雨,家家家底豐厚富裕,志氣高揚。由此可見,臨淄商業活動頻繁,商品經濟比較活躍,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商人社會地位的信息,不能得出商人社會地位提高,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土地制度的變革,且井田制的的崩潰是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而逐漸崩潰,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討論商品經濟的發展,未涉及其影響,無法得出推動了社會的轉型,排除C項。故選D項。3.有學者評價秦朝的某一制度,“使中央直接管轄帝國的每一寸土地,所有官員的仕進履職都由中央負責,真正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制度()A.一定程度削弱相權加強了皇權B.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C.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D.使得秦朝最終走向滅亡【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使中央直接管轄帝國的每一寸土地,所有官員的仕進履職都由中央負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位學者評價的是郡縣制,郡縣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由貴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專制制度的標志,C項正確;郡縣制體現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排除B項;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暴政,排除D項。故選C項。4.漢初,中央與郡、國政府都有鑄幣權,百姓也可私鑄;漢景帝時,朝廷頒布法律禁止民間私自鑄錢,但郡、國政府仍有鑄幣權;漢武帝即位后,專令上林三官鑄錢,“諸郡國前所鑄錢皆廢銷之”。這一系列政策變化()A.有利于大一統國家的鞏固B.有利于打擊土地兼并現象C.體現了“與民休息”政策D.實現了貨幣在全國的流通【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漢朝前中期,政府貨幣政策的變化與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要求是一致的,漢武帝時期推行了鹽鐵官營制度,這加強了中央對經濟的控制,增強了中央政府經濟實力,有利于大一統國家的鞏固和發展,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幣制改革,與土地兼并無關,排除B項;漢武帝統一鑄幣權加強了專制政權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不符合“與民休息”政策,排除C項;當時貨幣一直可以在全國流通,只是鑄幣權不一,排除D項。故選A項。5.東晉建立之初,王導擔任宰相,王敦統重兵坐鎮長江中下游,內外相應;司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賀時,邀請王導與他并排上座……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這體現了()A.藩鎮割據的形成 B.士族專權的形成C.中央集權的加強 D.君主專制的強化【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材料中講述王導擔任宰相,王敦統重兵坐鎮長江中下游,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說明在當時,士族掌握了較大的政治權力,體現了士族專權的現象,B項正確;藩鎮割據局面形成于唐安史之亂后,排除A項;東晉時期是中國南北分裂時期,中央集權是削弱的狀態,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權力受到分割,體現的是君主專制的弱化,排除D項。故選B項。6.唐代,傳統低矮家具逐漸被更為舒適便捷的高足家具取代,如胡床、胡桌、胡椅等家具取代了席子和食案,傳統禮儀里的席地跪坐也隨之被垂足高坐取代。這反映出唐代()A.民族交融改變了生活習慣B.外來文化沖擊了儒家倫理C.統治者的喜好改變了習俗D.經濟發展改變了生活習慣【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唐代時期傳統家具和坐姿的變革,這種變革與當時社會上深刻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密切相關。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最活躍的時期之一、“胡床、胡桌、胡椅”等家具正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結果。它們的廣泛接受和使用反映出唐代社會因民族交融而產生的生活習慣變化,A項正確;少數民族文化不屬于外來文化,且是對生活習慣而非思想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提到統治者的喜好,無法得出統治者的喜好改變了習俗,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變化是受少數民族影響而非經濟發展帶動的生活習慣的變化,而非經濟發展帶來的改變,排除D項。故選A項。7.唐初,詔令的出臺須由中書、門下兩省共同署名,如果門下省不在詔書上副署,即便得到皇帝的同意,中書省發布的詔書也不具備法律效力。這()A.有利于決策的民主化 B.體現君主專制的衰落C.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如果門下省不在詔書上副署,即便得到皇帝的同意,中書省發布的詔書也不具備法律效力”可知,門下省審核可以制約中書省的盲目決策以及皇帝的沖動決策,這有利于減少決策的失誤,C項正確;門下省的長官也是宰相,門下省的封駁權不是“民主化”的體現,排除A項;三省六部制下相權一分為三,有助于加強君主專制。君主專制的衰落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區的關系,加強中央集權與題意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8.唐代的王維出仕為官的同時十分向往隱逸生活,白居易既熱衷研究煉丹之術,又虔誠禮佛,而柳宗元則公開宣揚“援佛入儒”的思想。這一現象表明唐朝()A.儒學走向衰落B.呈現出三教相互影響的趨勢C.佛教得到發展D.道教取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答案】B【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王維出仕為官的同時十分向往隱逸生活”體現出,王維道教思想,“白居易既熱衷研究煉丹之術,又虔誠禮佛”體現白居易佛教思想和“柳宗元則公開宣揚‘援佛入儒’的思想”可知,體現了儒、佛、道的相互影響,說明唐朝時期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只是體現受到儒佛道相互的影響,未體現儒學走向衰落,排除A項;佛教在東漢傳入后一直存在,且材料信息無法體現佛教的發展,排除C項;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受尊崇,但儒家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9.據南宋《朱子語類》記載,“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边@段話表明了()A.中央集權的加強過分削弱了地方權力B.中央集權的加強能保障北宋長治久安C.上述措施有利于加強中央皇帝的權力D.上述措施的行使使地方毫無自主性【答案】A【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地方權力被中央過分收取,地方權力弱小,導致無力抵抗外族入侵,A項正確;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過分削弱地方權力,存在著一定弊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最終北宋滅亡,故“長治久安”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上述措施旨在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解決君主專制問題,排除C項;“毫無自主性”的說法過于絕對,中央雖然在行政、軍政和財政等方面采取了不同的分權措施,但也只是限制地方權力,地方仍然保留一定的自主性,排除D項。故選A項。10.行省制設立于元朝,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關于行省制的說法,下面正確的是()A.行省制的實施會削弱中央集權B.行省制下不存在民族矛盾問題C.行省受制于中央,“權大而不?!盌.行省劃分遵循“山川形便”原則【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本題涉及的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行省的性質具有兩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長期代表中央分馭各地。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行省所握權力大而不專,C項正確;行省是朝廷的派出機構,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行省轄區廣闊且省界錯綜復雜,并不能徹底解決民族矛盾,排除B項;行省制的設置打破“山川形便”原則,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排除D項。故選C項。11.據記載,南宋都城臨安府,“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晃骞溺婙Q,賣早市者又開店矣”這一現象可說明南宋()A.商業經營嚴格受限 B.商業政策相對寬松C.農耕經濟開始瓦解 D.政府放棄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晃骞溺婙Q,賣早市者又開店矣”可知宋代打破坊市制度、商業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這說明南宋的商業政策相對寬松,B項正確;商業經營嚴格受限的說法不正確,仍然受政府控制,只是相對寬松,排除A項;材料呈現的只是商業發展狀況,不能用來說明農耕經濟開始瓦解,農耕經濟的瓦解應該最早開始于鴉片戰爭,排除C項;中國古代實施重農抑商政策,從材料可得出抑商政策的松動,但政府并沒有放棄該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12.宋代上層社會嫁娶前,先問的是聘財多少,上層社會之外的婚姻關系亦是如此,宗室貴戚因財與平民聯姻也已不是稀罕事。這反映宋代()A.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B.經濟發展影響社會觀念C.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松弛 D.婚姻自主形成社會風尚【答案】B【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沖擊著人們傳統的社會觀念,重聘財、厚嫁的婚姻觀念隨之形成,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宋代婚姻中的經濟因素,而不是男女平等觀念,且中國古代社會是男尊女卑的社會,男女平等觀念并未深入人心,排除A項;題目中主語未提及“國家”這一主體,也未涉及對社會的控制,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宋代婚姻中的經濟因素,而不是婚姻自主,排除D項。故選B項。13.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日(1380年),明太祖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機,廢除了自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并且嚴令子孫永遠不許設立宰相。據此分析,明太祖“罷丞相”旨在()A.加強中央集權 B.提高行政效率C.改革中樞機構 D.加強君主專制【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明太祖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機,廢除了自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并且嚴令子孫永遠不許設立宰相”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建立之初繼承了元朝的一省制,丞相權力較大,威脅皇權,明太祖通過廢除宰相,加強專制皇權,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問題,“加強中央集權”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的變化情況,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君主專制背景下,改革中樞機構只是表面現象,并非明太祖“罷丞相”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14.雍正時期,實行奏折制度,奏報的內容極其廣泛,不受公事私事的限制,在常規的公文運轉之外,開通了一條皇帝與官員間的私人通道。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由此可知,該制度()A.消除了君臣之間的隔閡B.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C.提升了官員的行政能力D.杜絕了官場徇私舞弊現象【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依據材料“清朝前期,形成了奏折制度,開通了一條皇帝與官員間的私人通道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奔八鶎W可知,在奏折制度下,官員與皇帝單線聯系,通過這樣的單線聯系,清朝皇帝能夠做到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級、不同部門的官員進行復雜而秘密的互相監督,自己則從中充分施展權術,或進行“私人”感情籠絡,或挑撥離間令臣下互相猜疑,從而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B項正確;清朝的奏折制度主要是皇帝和部分官員之間的一種私密書信聯系,并不能消除君臣之間的隔閡,排除A項;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但無法得出官員行政能力得到提升的結論,排除C項;奏折制度的實行并不能杜絕官場徇私舞弊的現象,“杜絕”一詞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15.明清時期地區商業繁榮,山東濟南“遠方之貨至,富人爭市以博利”;佛山是“天下商賈皆聚焉”,蘇州是“萬商之所必走”的市場中心;“燕、趙、秦、晉、齊、梁、江淮之貨,日夜商販而南”。上述現象的出現得益于()A.海外貿易的繁榮發展 B.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C.區域間長途貿易興盛 D.重農抑商政策的廢弛【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商人將北方的商品運到南方販賣或將南方的貨物販賣到北方,說明商人推動了國內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國內市場,與海外貿易無關,排除A項;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區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材料只強調長途販運貿易,體現不出資本主義萌芽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的廢弛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6.下列是明朝的科學巨著,對此概括準確的是()李時珍《本草綱目》是明代醫藥學家編著的一部藥物學巨著,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的成就。宋應星《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綜合性著作,被外國人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農政全書》明末的農學著作,是一部集古代農業之大成并吸收西方科技知識的農業百科全書。徐霞客《徐霞客游記》明朝地理名著,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A.明代科技發展服務于農業生產B.明代科技具有承古萌新的特點C.明代科技的成就重視理論研究D.明代科技的發展重視實驗研究【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和《徐霞客游記》等科學巨著,既對我國古代藥物學、農學、手工業和地理學等相關學科進行了總結,還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識、開辟了相關學科新方向,反映出明代科技具有承古萌新的特點,B項正確;明代科技成就較多服務于農業生產,只是體現材料的部分信息,如《徐霞客游記》與農業關系不大,排除A項;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是重視現實需求,不重視理論研究,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重視實驗研究的說法與明朝史實不符,實驗研究應為西方科學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B項。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抉R遷《史記·陳丞相世家》材料二即如唐制,中書舍人擬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畫一“敕”字,然后行達門下省。待門下省主管長官侍中及副長官侍郎接獲此項詔書后,即加予復核。招敕自中書定旨,門下復審手續完成后,即送尚書省執行?!X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唐朝)該制度以“分權”機制達到更好地“集權”的目的,既提高了君主專制政體的效能,防止了國事決策的重大失誤,也進而表明“集權”與“分權”在行政的具體程序上并非絕對的互不相容,這樣的“分權”反而是君主“集權”專制政體得以鞏固的有力保障。——摘編自林怡《榕城治學記》(1)材料一中“宰相制”最早創設于哪一朝代?根據材料一、概括宰相的職能。(2)根據材料二、三、寫出唐朝實行的政治制度名稱。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制度的意義?!敬鸢浮浚?)朝代:秦朝。職能: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統領百官。(任答1點)(2)制度:三省六部制。意義: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分工明確,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節制君權,減少決策失誤;對此后歷朝政治制度產生深遠影響,是古代政治體制成熟的標志。(任答3點)【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朝代:由材料“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奔八鶎W可知,秦朝創立了宰相制度。職能:由材料“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笨芍紫鄥f助皇帝處理政務;統領百官?!拘?】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制度:由材料“中書舍人擬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畫一‘敕’字,然后行達門下省。待門下省主管長官侍中及副長官侍郎接獲此項詔書后,即加予復核。招敕自中書定旨,門下復審手續完成后,即送尚書省執行?!笨傻贸鋈×恐?。意義:由材料“(唐朝)該制度以‘分權’機制達到更好地‘集權’的目的,既提高了君主專制政體的效能”可得出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由材料“中書舍人擬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畫一‘敕’字,然后行達門下省。待門下省主管長官侍中及副長官侍郎接獲此項詔書后,即加予復核。招敕自中書定旨,門下復審手續完成后,即送尚書省執行?!笨傻贸龇止っ鞔_,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由材料“防止了國事決策的重大失誤,也進而表明‘集權’與‘分權’在行政的具體程序上并非絕對的互不相容”及所學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節制君權,減少決策失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省六部制對此后歷朝政治制度產生深遠影響,是古代政治體制成熟的標志。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至北宋全國人口(戶)變化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比例人口(戶)西漢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據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材料二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考試中優勢明顯;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方。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和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明清時期,蘇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業市鎮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等行業出現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幾詫幮乐骶帯吨袊糯贰罚?)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至北宋人口變化的趨勢,并簡析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宋至明清時期我國南方經濟發展的影響?!敬鸢浮浚?)趨勢:南方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北方人口比重下降。原因:北方社會動蕩導致人口南遷;南方社會形勢穩定;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經濟實力逐漸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任答2點)(2)影響:文化中心南移;南北交通發展;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或促進以工商業為中心的市鎮的發展);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或促進自由雇傭勞動、手工工場的發展均可);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促進海上貿易發展;奠定了當今經濟格局的基礎;促進了民族交融。(任答4點)【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時空是西漢至北宋(中國)。根據圖表數據從西漢至北宋,南方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北方人口比重下降。在原因方面,根據所學知識,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三次大的動亂,造成北方社會動蕩導致人口南遷;同時這一時期,南方政治相對穩定,在加上地理環境的優勢,北民南遷帶去大量先進技術和充裕勞動力,南方經濟實力逐漸超過北方,南方人口逐漸超過北方。【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兩宋至明清(中國)。根據材料,“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考試中優勢明顯;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方”可得出文化中心南移;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或促進以工商業為中心的市鎮的發展);根據材料“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和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笨傻贸瞿媳苯煌òl展,促進海上貿易發展;根據材料“蘇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業市鎮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等行業出現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笨傻贸鲑Y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或促進自由雇傭勞動、手工工場的發展均可)。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促進海上貿易發展;奠定了當今經濟格局的基礎;促進了民族交融。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思想界逐步形成“三家齊鳴”的局面。在三國兩晉時期,戰爭不斷,王位更替頻繁,從北方來的游牧文明沖擊了原有的農耕文化,“胡文化”一度盛行,儒學者的地位下降,儒士們紛紛南遷,儒學思想陷入危機。直到隋文帝的出現,他在統一北方之后,首先便恢復傳統的倫理綱常,從思想層面改造了國家,同時也為隨后而來的盛世奠定了思想基礎。唐朝,儒學一直保持著主導地位,唐晚期再次為動亂和宗教思想文化沖擊,危機再次出現。——摘編自何成軒《儒學南傳史》材料二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钯棥恫貢飞羁膛袀鹘y的君本位觀念,重新定位君民關系,要求君民平等,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本思想。——摘編自李加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國開學習網《現代管理學理論與實務》形成性考核1-4答案
- 媒介幼兒教育合同
- 狀態轉換機制下流動性救助行為的保費定價研究
- 定制家具設計合同示例
- 計畫募集合同履約金約定
- 電動工具租賃合同
-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商用飛機電氣系統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硬件定制開發咨詢服務合同
- 智能版權跨媒體研究服務合同
- 房屋贈予繼承協議書
- 《無人機操控基礎》課件
- 檢測糖化白蛋白臨床意義
- 2025年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限公司招聘(93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鈹箔及鈹合金箔行業行業發展趨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分析報告
- 女小學生關于月經的課件
- 2024年中考地理專項復習:材料分析題(解析版)
- 應急廣播終端安裝施工規范
- 以“蛋白質”為主線的單元境脈設計與教學重構
- 墻面木飾面施工方案
- 案例3 哪吒-全球首個“??找惑w”跨域航行器平臺
-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思政教學實踐探索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