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二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二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二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二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二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東省濰坊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2024.1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座號、考號填涂在相應位置。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繪圖時,可用2B鉛筆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認為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遺風,下列史料支持這一觀點的是()A.《尚書》記載周穆王告誡官員要謹慎地使用刑罰B.大盂鼎銘文記載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創王朝統治C.西周霸姬簋銘文記載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則分封諸侯國D.《史記》記載周朝專設職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謠【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遺風,即重視民眾的意見,《史記》記載周朝專設職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謠,符合題意,D項正確;《尚書》記載周穆王告誡官員要謹慎地使用刑罰,體現的是寬容的理念,排除A項;大盂鼎銘文記載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創王朝統治,表明的是治理功績,排除B項;西周霸姬簋銘文記載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則分封諸侯國,反映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2.如圖為廣東出土的東漢陶水田模型。水田共六方,每方有一俑在勞動。其中,兩俑作扶犁狀,四俑分別作收割狀、磨鐮狀、企立狀、捆稻草狀。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 B.鐵犁牛耕在南方的推廣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 D.大地主田莊的生產情形【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東漢陶水田模型表現出的是一種集體耕作的情形,這符合大地主田莊的生產情形,D項正確;個體農戶是一種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經濟,這不符合東漢陶水田模型所表現出來的情形,排除A項;鐵犁和牛耕的推廣是在春秋和戰國時期,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時期,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項。故選D項3.唐初,明法科的考試內容為當世律令,考生須按照律疏作答,明經科注重考查儒家經義,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唐中期以后,明法科的考試內容增加了儒家經義,明經科也考律令。據此可推知,唐中期以后()A.法律與儒學結合趨向緊密 B.外儒內法統治思想受到重視C.德才兼備成為選官的標準 D.法律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要手段【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科舉考試明經和明法科考試內容逐漸融合,反映了法律與儒學結合趨向緊密,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治國理念的變化,排除B項;科舉考試才學是選官標準,排除C項;材料未設及國家治理手段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4.宋代政府規定,土地等大宗物品交易時當事人須用官方統一印制的契書來訂立契約。官府對契約的時間、主體、擔保等要素都有嚴格規定,不符合要求的契約文書,會因此失去效力。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 B.規范契約形制 C.維護市場秩序 D.緩和社會矛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土地等大宗物品交易時當事人須用官方統一印制的契書來訂立契約,。官府對契約的時間、主體、擔保等要素都有嚴格規定,目的是確保商業規范,維護市場秩序,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土地兼并的抑制,排除A項;規范契約形制的目的是維護市場秩序,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地主和農民矛盾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5.1899年,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和解公斷條約》傳入中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1904年,清政府完成加入該公約的手續,翌年便向常設公斷法院派任公斷員,并繳納會費。此舉旨在()A.維護國家主權 B.保障世界和平 C.樹立大國形象 D.融入國際社會【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9年后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和解公斷條約》是以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清政府完成加入該公約的手續,翌年便向常設公斷法院派任公斷員,并繳納會費,目的在于解決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侵略,維護國家主權,A項正確;清政府此時是被侵略的對象,無法保障世界和平,排除B項;清政府此時是被侵略的對象,無法樹立大國形象,排除C項;融入國際社會的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排除D項。故選A項。6.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后,提出了“辟城建市,拓展新市區”的規劃建設理念,以工程建設為先導,先后修筑道路,整頓舊市場,修建公園,安裝路燈、電話、自來水等。這些措施()A.得益于工業體系的健全 B.旨在緩解經濟危機的影響C.提升了城市發展的潛力 D.改變了西南地區落后面貌【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目的題、影響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9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以工程建設為先導,先后修筑道路,整頓舊市場,修建公園,安裝路燈、電話、自來水,主要是進行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提升了城市發展的潛力,C項正確;此時中國尚未建成健全的工業體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經濟危機的中國的影響,且此時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有限,排除B項;改變了西南地區落后面貌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7.1937年10月,蘇維埃國家銀行更名為陜甘寧邊區銀行,如表為1941年4月陜甘寧邊區銀行放款去向。據此可知,在當時()單位性質單位金額(萬元)目的部隊和機關三五九旅的兩個團,騎兵團10支持農業生產各機關20支持混合生產合作社消費合作社20方便對私人放款工業合作社10運鹽合作社10其他銀行裕順通5幫助私商經營其他分行45A.建立合作社推動國民大革命 B.利用金融鞏固蘇維埃政權C.發行貨幣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D.發展生產為抗戰奠定基礎【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7年中國。依據材料可知:陜甘寧邊區銀行放款去向,基本為支持生產和促進商業發展,故為抗戰奠定基礎,D項正確;此時為抗日戰爭時期,而非國民革命時期,排除A項;此時國共兩黨和,已經去掉蘇維埃名稱,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銀行放款,而非貨幣發行,排除C項。故選D項。8.如圖為創作于1956年的宣傳畫《衛生員》,畫面是女衛生員深夜為社員看病的情景。該畫意在宣揚()A.醫療衛生事業取得巨大進展 B.人民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C.無私奉獻的社會主義勞動精神 D.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漫畫凸顯的是衛生院深夜為社員看病的情景,故體現的是無私奉獻的社會主義勞動精神,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治療效果,無法說明醫療衛生事業取得巨大進展,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人民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排除B項;材料為凸顯女性作用,不能表明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排除D項。故選C項。9.如表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關鍵詞的變化情況。通過這一變化可以看出()年代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關鍵詞韜光養晦戰略伙伴關系負責任的大國A.時代主題不斷變化 B.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C.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D.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中國外交發展趨勢為更加積極、主動,這源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D項正確;20世界80年代以來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而不是不斷變化,排除A項;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是50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中國外交引發的變化而是主要體現了中國外交更為主動、積極,這源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排除C項。故選D項。10.如圖為世界物種交流過程中某一作物的傳播路線圖。該作物是()A.甘蔗 B.小麥 C.水稻 D.番茄【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的世界。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擴散的核心地區是西亞地區,盛產小麥,B項正確;甘蔗原產地是印度,排除A項;水稻主要生長于中國,排除C項;番茄主要生長在美洲地區,排除D項。故選B項。11.12至15世紀,大西洋沿岸的很多海港城市出現大量銀行,海外探險的商人會在此換取當地通行的貨幣,以緩解攜帶大量貨幣航行的不便;同時,銀行發行的公共債券可以自由轉讓,成為一種支付手段。據此可推知當時()A.資本輸出促進世界市場形成 B.銀行誕生助推世界金融體系建立C.海外探險推動貿易格局變化 D.商業經營方式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至15世紀的歐洲。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外探險的商人會在此換取當地通行的貨幣,以緩解攜帶大量貨幣航行的不便,銀行發行的公共債券可以自由轉讓,成為一種支付手段,可知商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方便了商業往來,推動經濟發展,D項正確;生產力的進步促進世界市場的形成,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金融體系建立,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貿易格局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12.17世紀之前,英國下層女性的勞動以家務為主;19世紀中期以后,越來越多的女性走進工廠,工作領域涉及了各個行業,她們參加了憲章運動等幾乎所有的重大運動。這一變化主要體現了()A.思想解放引領政治變革 B.社會進步推動女性覺醒C.工業革命促進經濟發展 D.技術發展改變民眾生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19世紀中期以后,越來越多的女性走進工廠,工作領域涉及了各個行業,她們參加了憲章運動等幾乎所有的重大運動”可知,19世紀中期屬于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女性走進工廠,參與工作,并參與社會運動,體現了工業革命推動女性地位提高,走向覺醒,B項正確;材料信息與思想解放無關,且英國啟蒙運動要早于工業革命時間,排除A項;促進經濟發展與材料強調的女性活動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女性活動,并不全面體現民眾生活,排除D項。故選B項。13.18世紀以來,德意志思想界輕視本民族特色,崇尚法國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1806年后,思想界開始宣稱德意志精神是不可磨滅的,比其他民族的精神更高尚。這一變化反映了在當時德意志()A.國家統一成為社會呼聲 B.民族意識逐漸覺醒C.追求民主成為時代潮流 D.啟蒙運動影響深遠【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19世紀的德意志。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從18—19世紀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不斷發展,民族意識逐漸覺醒,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眾的反映,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民族精神,排除C項;啟蒙運動的核心內容是理性,排除D項。故選B項。14.如圖為1923—1950年間美國政府采取的文官考核措施。這些措施旨在()◆1923年,成立聯邦人事分類委員會,建立系統的分類考績制度。◆1924—1935年,提出采用“圖評價尺度法”來對公務員績效進行量化評價。◆1950年,對公務員的考核內容、方法和等級作出詳細規定。A.提升政府行政的有效性 B.完善文官考核制度C.增強政府工作的穩定性 D.杜絕官員貪污腐敗【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3—1950的美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涉及了對政府官員工作的考核方法的完善,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提升政府行政的有效性,A項正確;完善文官考核制度的目的在于提升政府行政的有效性,因此完善文官考核制度不是材料所述內容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考核完善是為了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會增強政府工作的穩定性,排除C項;杜絕官員貪污腐敗的表述過于絕對,也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5.如表反映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社區治理主體的變化情況。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時間代表主要內容1970—1979年住房協會政府成立住房協會,在更新方式、資金支持等方面全權負責社區更新。1980—2007年城市發展公司社區更新全權交由城市發展公司,由市場主導,社區、公眾等多元主體有限參與。A.國際協調機制的建立 B.基層治理方式的變化C.議會政黨競爭的壓力 D.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英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主要變化是由政府管理到由公司管理,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管理,表明英國的經濟政策由凱恩斯主義轉變為混合制經濟,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英國國內問題,排除A項;基層治理仍以社區為主,沒有變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議會政黨競爭的壓力,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6題13分,第17題10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8分,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明清時期的族約合同明清時期,徽州宗族制定了大量族約合同,下表為部分宗族的族約合同內容。宗族族約內容祁門汪氏嚴禁山場的盜挖盜砍和鋤種苞蘆,若“將眾山盜租棚匪,召異鋤挖”,便會致使“卸沙塞田,坑租無產”。績溪葛氏“族人爭訟,不可逞氣,遽擾官府。須各以事理白之族中尊長及知事者,托之處剖,則是非曲直自由定論。”績溪胡氏“族間忿爭,應調處。縱不平,宜解忿息爭,委屈順從,萬勿訟公庭。”祁門王氏“承役人(催辦錢糧、守柜守庫的人)俱要和氣,任事嘀同,小心謹慎”,不得因私事而影響公務。南源汪氏“割腴田十余畝,歲供祭事,余即以充秩下子孫讀書膏火,暨應大小試盤費。”富溪程氏“畏王法”,“若殺人放火,奸盜詐偽,賭博撒潑,一應不善、不當為之事,皆非偉業。……化民為善,莫切于此。”南關許氏“凡族中子弟犯家法,叔伯、父兄得以家法治之。若叔伯、父兄犯家法,子弟晚輩不得借口祖宗之名,以下犯上。”績溪馮氏“幽嫻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專心紡績,勤而無懈,潔齊酒食,認供賓客,是謂‘婦功’。”——摘編自陳雪明《明清徽州族約合同與鄉村社會治理》等(1)明清時期徽州的族約合同主要調節了哪些關系?(2)明清時期徽州的族約合同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關系: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族人內部關系;不同宗族之間的關系;當地人和政府的關系。(2)影響:提倡適度開發自然資源,重視養護山林,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協助國家賦役征發,嚴禁賭博等規定,有利于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的穩定,加強了基層治理;注重對宗族成員的教化,有利于宗族的和睦,增強宗族的凝聚力;興文重教,促進了當地文化教育的發展;宣傳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制、強調尊卑等級等內容壓抑了人的個性自由,產生了消極的影響。【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明清(中國)。依據材料“嚴禁山場的盜挖盜砍和鋤種苞蘆”,可得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依據材料“族人爭訟,不可逞氣,遽擾官府。須各以事理白之族中尊長及知事者,托之處剖,則是非曲直自由定論”,可得出族人內部關系;依據材料“族間忿爭,應調處。縱不平,宜解忿息爭,委屈順從,萬勿訟公庭”,可得出不同宗族之間的關系;依據材料“承役人(催辦錢糧、守柜守庫的人)俱要和氣,任事嘀同,小心謹慎”,不得因私事而影響公務”,可得出當地人和政府的關系。【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認識類材料題。時空是:明清(中國)。影響:依據材料“嚴禁山場的盜挖盜砍和鋤種苞蘆”,可得出提倡適度開發自然資源,重視養護山林,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據材料“承役人(催辦錢糧、守柜守庫的人)俱要和氣,任事嘀同,小心謹慎”,不得因私事而影響公務”,可得出協助國家賦役征發,嚴禁賭博等規定,有利于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的穩定,加強了基層治理;依據材料“族人爭訟,不可逞氣,遽擾官府。須各以事理白之族中尊長及知事者,托之處剖,則是非曲直自由定論”,可得出注重對宗族成員的教化,有利于宗族的和睦,增強宗族的凝聚力;興文重教,促進了當地文化教育的發展;依據材料“幽嫻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專心紡績,勤而無懈,潔齊酒食,認供賓客,是謂‘婦功’”,可得出宣傳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制、強調尊卑等級等內容壓抑了人的個性自由,產生了消極的影響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膠濟鐵路與近代山東1904年建成通車的膠濟鐵路,東起青島站西至濟南站,是山東最早的鐵路。某班級以“膠濟鐵路與近代山東”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搜集了如下史料。【資料夾】①清末民初,濟南老字號瑞蛺祥綢布店,由專營土布轉為主要經營洋布、呢絨等。益都(今青州)民眾用洋紗織成的布料做衣服,手紡土布已幾不可見。《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三)②1905年,膠濟鐵路運輸貨物310482噸,到1913年,增加到946610噸。花生、核桃、豆類等原來只在產地附近銷售的農產品均經膠濟鐵路運往青島,再經海運輸出。——《膠濟鐵路史》③益都楊家莊,未有鐵路時,是一個偏僻的小村,無商業可言;有了鐵路后,成為一個商業繁興的集鎮。單就煙葉交易一項,每年成交值,約有一百萬元。——《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四)④吾邑人情質實,安土重遷久成習慣,然數十年來,生齒日蕃,物產所入漸有不給之勢,(膠濟鐵路開通后)則多有遠游異域以謀生計者,此亦習俗之稍變于前也。——孫維均《安邱續新志卷八風俗考》⑤中國傳統社會生活節奏緩慢,不講求精確計時。膠濟鐵路開通后,司機嚴格按照規定時間開車與停車,不可早到或遲到,乘客也嚴格按照時間出行。——趙建修《膠濟鐵路雜憶》⑥清末民初,整個臨清(運河沿岸城市)市井蕭條,較之全盛之時已然面目全非,聊城、德州的情況也差不多;1905年青島的貿易額比1900年增長了4.6倍,1910年青高的貿易總值已在全國各通商口岸中居第6位。——《近代山東沿海通商口岸貿易統計資料》從資料夾中任選三則材料,圍繞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答案】示例1:選擇材料①④⑤觀點:膠濟鐵路的修建見證了山東民眾的社會生活變遷。鴉片戰爭后,鐵路等新式交通傳入中國。材料①反映了民眾日益接受西式的布料及服裝等;材料④反映了民眾傳統的安土重遷思想發生變化;材料⑤反映了民眾的時間觀念發生變化。膠濟鐵路的開通對沿線民眾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推動了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示例2:選擇材料②③⑥。觀點:膠濟鐵路的修建見證了山東地區社會經濟的變遷。鴉片戰爭后,鐵路等新式交通傳入中國。材料②反映了山東地區的農業得到發展;材料③反映了鐵路沿線城鎮的商業得到發展;材料⑥反映了臨清等山東西部運河沿岸城市衰落,青島等東部地區逐漸崛起。膠濟鐵路的開通促進了沿線地區農業、商業、城鎮的發展,推動山東經濟格局的變化。【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清末(中國)。首先,整合史料,選擇能夠整合一個主題的三則史料,然后依據史料提煉觀點。如選擇史料①④⑤,史料①,行的變化引發的衣方面的變化,土布變洋布;史料④主要是行方面的變化和對經濟的影響;史料⑤主要是行的變化導致生活習慣的變化,由此可得出觀點膠濟鐵路的修建見證了山東民眾的社會生活變遷。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即對資料的整合歸納,如材料①反映了民眾日益接受西式的布料及服裝等;材料④反映了民眾傳統的安土重遷思想發生變化;材料⑤反映了民眾的時間觀念發生變化。最后,歸納總結,回扣觀點膠濟鐵路的開通對沿線民眾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推動了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出此之外也可選擇主題一致的其他史料進行論述。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中國的干部隊伍建設(1949—1957)194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頒布了《關于干部鑒定工作的規定》,形成了考核干部的鑒定制度。1950年,政務院發出指示,要求通過舉辦補習學校提高全國工農干部的文化程度。1952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1953年,中央規定根據干部的職務、級別和類別,實行分級分部管理干部制度。1954年,中央規定“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全黨各方面的高、中級干部,調入黨校輪訓”。1955年,全國代表會議決定成立黨的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代替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1957年,年度干部鑒定制度逐漸被不定期的干部考察制度代替。——摘編自蘭慶慶等《新中國干部隊伍建設70年》概括該時期干部隊伍建設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答案】內容:實行分級分部管理;加強對干部的培養;由鑒定考核到干部考察;加強紀律監查。闡釋: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執政黨;國家面臨恢復經濟、鞏固人民政權的任務;1953年,開始實施一五計劃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大規模展開;195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建立;民主革命時期的干部管理制度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這一時期的干部隊伍建設,有利于提升干部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形成規范的任用、考核、監督等制度;基本實現了將革命時期的干部隊伍打造為適應新中國政治經濟建設的干部隊伍的目的,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各項建設順利進行提供保證。【解析】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影響類材料解析題。時空是:1949-1957年的中國。內容:據材料一“ 中央規定根據干部的職務、級別和類別,實行分級分部管理干部制度”可知,干部隊伍建設的內容有實行分級分部管理;“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全黨各方面的高、中級干部,調入黨校輪訓”可知,干部隊伍建設的內容有加強對干部的培養;“年度干部鑒定制度逐漸被不定期的干部考察制度代替。”可知,干部隊伍建設的內容有由鑒定考核到干部考察,加強紀律監查。闡釋: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的干部建設面臨的形勢是: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執政黨;國家面臨恢復經濟、鞏固人民政權的任務,1953年,開始實施一五計劃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大規模展開,195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建立。在這種形勢下,民主革命時期的干部管理制度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需要建立新的干部管理制度。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對干部實行分級分部管理,加強對干部的培養,以及對干部進行監督考察和紀律監查,有利于提升干部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形成規范的任用、考核、監督等制度,這樣打造出來的干部基本是適應了新中國政治經濟建設,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各項建設順利進行提供保證。19.古巴蔗糖業的歷史是一部世界市場發展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古巴蔗糖業的發展歷史(部分)時間事件1492年哥倫布航海發現古巴島。次年,將甘蔗帶到美洲種植。1510年西班牙征服古巴,販賣黑奴為甘蔗種植園提供勞動力。古巴蔗糖出現在歐洲市場,蔗糖業在古巴發展起來。1797年蔗糖業引進了第一臺蒸汽機。1820年蔗糖業成為古巴的主要經濟部門。1837年第一條由英美投資建造的鐵路建成,鐵路將蔗糖業生產中心與附近港口連接起來。1860年糖產量突破5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1/3,被稱為“世界糖碗”。1902—1913年原糖出口中不少于95%銷往美國市場。1904—1925年美國資本的注入使糖產量從100萬噸增加到500萬噸,占世界年產量的1/5。1939年全國有174家糖廠,其中66家屬美國人所有,其產量占古巴糖總產量的55.07%;56家屬于古巴人,其產量占總產量的22.42%。1948年糖產量為580萬噸,占古巴出口總值的90%。糖的繁榮給古巴帶來了可觀的財富,但西班牙人、土生白人壟斷古巴的蔗糖業,糖業工人的工資低下。1959年到古巴革命之前,美國資本掌握了古巴40%的蔗糖產業,美國銀行的支行握有全部古巴銀行存款的25%。——摘編自陳路星《淺述18—20世紀古巴糖業的發展與蕭條》等材料二蔗糖經濟的迅猛發展并沒有使古巴成為現代化國家,而是將古巴變成“假發展”國家。通過被動參與世界經濟體的運轉,古巴收獲最多的是風險和痛苦而不是獨立、自由和繁榮。——摘編自林震《1959年革命前古巴蔗糖業的發展及其影響》(1)結合古巴蔗糖業歷史,說明古巴蔗糖業的歷史是一部“世界市場發展史”。(2)作為歷史觀察者,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觀點,請結合材料一說明理由。【答案】(1)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進行殖民擴張,建立海外殖民地,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業聯系,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西班牙殖民者把甘蔗帶到古巴,建立甘蔗種植園,古巴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工業革命后,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工場,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先進交通工具的使用,讓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更多的國家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隨著蒸汽機的引進、鐵路的修建、世界市場的擴大,到19世紀中期,古巴制糖業發展迅速,被稱為“世界糖碗”。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了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材料外,還利用資本輸出,牢牢控制落后國家的經濟命脈,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0世紀,美國資本通過控制古巴蔗糖業,控制了古巴經濟命脈,古巴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2)觀點:蔗糖經濟的發展將古巴變成“假發展”國家。同意。理由:古巴的制糖業在1959年古巴革命前,始終被外國所控制,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古巴經濟結構單-,沒有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國家的大量財富集中在西班牙人、土生白人手中,下層民眾沒有分享到發展的成果。【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解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世界。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進行殖民擴張,建立海外殖民地,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業聯系,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據材料一“哥倫布航海發現古巴島。次年,將甘蔗帶到美洲種植”“西班牙征服古巴,販賣黑奴為甘蔗種植園提供勞動力。古巴蔗糖出現在歐洲市場,蔗糖業在古巴發展起來”可知,西班牙殖民者把甘蔗帶到古巴,建立甘蔗種植園,古巴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據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后,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工場,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先進交通工具的使用,讓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更多的國家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據材料一“糖產量突破5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1/3,被稱為‘世界糖碗’”可知,到19世紀中期,古巴制糖業發展迅速,被稱為“世界糖碗”。據所學知識,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了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材料外,還利用資本輸出,牢牢控制落后國家的經濟命脈,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據材料一“到古巴革命之前,美國資本掌握了古巴40%的蔗糖產業,美國銀行的支行握有全部古巴銀行存款的25%”可知,20世紀,美國資本通過控制古巴蔗糖業,控制了古巴經濟命脈,古巴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特點材料解析題。時空是:現代世界。觀點:據材料二“蔗糖經濟迅猛發展并沒有使古巴成為現代化國家,而是將古巴變成‘假發展’國家”可得出蔗糖經濟的發展將古巴變成“假發展”國家。理由: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可知,古巴先是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后來淪為了美國的經濟附庸,古巴的制糖業在1959年古巴革命前,始終被外國所控制,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巴經濟結構單一,沒有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國家的大量財富集中在西班牙人、土生白人手中,下層民眾沒有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山東省濰坊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2024.1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座號、考號填涂在相應位置。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繪圖時,可用2B鉛筆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認為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遺風,下列史料支持這一觀點的是()A.《尚書》記載周穆王告誡官員要謹慎地使用刑罰B.大盂鼎銘文記載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創王朝統治C.西周霸姬簋銘文記載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則分封諸侯國D.《史記》記載周朝專設職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謠【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遺風,即重視民眾的意見,《史記》記載周朝專設職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謠,符合題意,D項正確;《尚書》記載周穆王告誡官員要謹慎地使用刑罰,體現的是寬容的理念,排除A項;大盂鼎銘文記載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創王朝統治,表明的是治理功績,排除B項;西周霸姬簋銘文記載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則分封諸侯國,反映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2.如圖為廣東出土的東漢陶水田模型。水田共六方,每方有一俑在勞動。其中,兩俑作扶犁狀,四俑分別作收割狀、磨鐮狀、企立狀、捆稻草狀。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 B.鐵犁牛耕在南方的推廣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 D.大地主田莊的生產情形【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東漢陶水田模型表現出的是一種集體耕作的情形,這符合大地主田莊的生產情形,D項正確;個體農戶是一種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經濟,這不符合東漢陶水田模型所表現出來的情形,排除A項;鐵犁和牛耕的推廣是在春秋和戰國時期,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時期,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項。故選D項3.唐初,明法科的考試內容為當世律令,考生須按照律疏作答,明經科注重考查儒家經義,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唐中期以后,明法科的考試內容增加了儒家經義,明經科也考律令。據此可推知,唐中期以后()A.法律與儒學結合趨向緊密 B.外儒內法統治思想受到重視C.德才兼備成為選官的標準 D.法律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要手段【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科舉考試明經和明法科考試內容逐漸融合,反映了法律與儒學結合趨向緊密,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治國理念的變化,排除B項;科舉考試才學是選官標準,排除C項;材料未設及國家治理手段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4.宋代政府規定,土地等大宗物品交易時當事人須用官方統一印制的契書來訂立契約。官府對契約的時間、主體、擔保等要素都有嚴格規定,不符合要求的契約文書,會因此失去效力。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 B.規范契約形制 C.維護市場秩序 D.緩和社會矛盾【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土地等大宗物品交易時當事人須用官方統一印制的契書來訂立契約,。官府對契約的時間、主體、擔保等要素都有嚴格規定,目的是確保商業規范,維護市場秩序,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土地兼并的抑制,排除A項;規范契約形制的目的是維護市場秩序,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地主和農民矛盾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5.1899年,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和解公斷條約》傳入中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1904年,清政府完成加入該公約的手續,翌年便向常設公斷法院派任公斷員,并繳納會費。此舉旨在()A.維護國家主權 B.保障世界和平 C.樹立大國形象 D.融入國際社會【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9年后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和解公斷條約》是以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清政府完成加入該公約的手續,翌年便向常設公斷法院派任公斷員,并繳納會費,目的在于解決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侵略,維護國家主權,A項正確;清政府此時是被侵略的對象,無法保障世界和平,排除B項;清政府此時是被侵略的對象,無法樹立大國形象,排除C項;融入國際社會的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排除D項。故選A項。6.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后,提出了“辟城建市,拓展新市區”的規劃建設理念,以工程建設為先導,先后修筑道路,整頓舊市場,修建公園,安裝路燈、電話、自來水等。這些措施()A.得益于工業體系的健全 B.旨在緩解經濟危機的影響C.提升了城市發展的潛力 D.改變了西南地區落后面貌【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目的題、影響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9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以工程建設為先導,先后修筑道路,整頓舊市場,修建公園,安裝路燈、電話、自來水,主要是進行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提升了城市發展的潛力,C項正確;此時中國尚未建成健全的工業體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經濟危機的中國的影響,且此時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有限,排除B項;改變了西南地區落后面貌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7.1937年10月,蘇維埃國家銀行更名為陜甘寧邊區銀行,如表為1941年4月陜甘寧邊區銀行放款去向。據此可知,在當時()單位性質單位金額(萬元)目的部隊和機關三五九旅的兩個團,騎兵團10支持農業生產各機關20支持混合生產合作社消費合作社20方便對私人放款工業合作社10運鹽合作社10其他銀行裕順通5幫助私商經營其他分行45A.建立合作社推動國民大革命 B.利用金融鞏固蘇維埃政權C.發行貨幣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D.發展生產為抗戰奠定基礎【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7年中國。依據材料可知:陜甘寧邊區銀行放款去向,基本為支持生產和促進商業發展,故為抗戰奠定基礎,D項正確;此時為抗日戰爭時期,而非國民革命時期,排除A項;此時國共兩黨和,已經去掉蘇維埃名稱,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銀行放款,而非貨幣發行,排除C項。故選D項。8.如圖為創作于1956年的宣傳畫《衛生員》,畫面是女衛生員深夜為社員看病的情景。該畫意在宣揚()A.醫療衛生事業取得巨大進展 B.人民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C.無私奉獻的社會主義勞動精神 D.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漫畫凸顯的是衛生院深夜為社員看病的情景,故體現的是無私奉獻的社會主義勞動精神,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治療效果,無法說明醫療衛生事業取得巨大進展,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人民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排除B項;材料為凸顯女性作用,不能表明女性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排除D項。故選C項。9.如表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關鍵詞的變化情況。通過這一變化可以看出()年代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關鍵詞韜光養晦戰略伙伴關系負責任的大國A.時代主題不斷變化 B.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C.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D.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中國外交發展趨勢為更加積極、主動,這源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D項正確;20世界80年代以來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而不是不斷變化,排除A項;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是50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中國外交引發的變化而是主要體現了中國外交更為主動、積極,這源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排除C項。故選D項。10.如圖為世界物種交流過程中某一作物的傳播路線圖。該作物是()A.甘蔗 B.小麥 C.水稻 D.番茄【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的世界。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擴散的核心地區是西亞地區,盛產小麥,B項正確;甘蔗原產地是印度,排除A項;水稻主要生長于中國,排除C項;番茄主要生長在美洲地區,排除D項。故選B項。11.12至15世紀,大西洋沿岸的很多海港城市出現大量銀行,海外探險的商人會在此換取當地通行的貨幣,以緩解攜帶大量貨幣航行的不便;同時,銀行發行的公共債券可以自由轉讓,成為一種支付手段。據此可推知當時()A.資本輸出促進世界市場形成 B.銀行誕生助推世界金融體系建立C.海外探險推動貿易格局變化 D.商業經營方式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至15世紀的歐洲。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外探險的商人會在此換取當地通行的貨幣,以緩解攜帶大量貨幣航行的不便,銀行發行的公共債券可以自由轉讓,成為一種支付手段,可知商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方便了商業往來,推動經濟發展,D項正確;生產力的進步促進世界市場的形成,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金融體系建立,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貿易格局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12.17世紀之前,英國下層女性的勞動以家務為主;19世紀中期以后,越來越多的女性走進工廠,工作領域涉及了各個行業,她們參加了憲章運動等幾乎所有的重大運動。這一變化主要體現了()A.思想解放引領政治變革 B.社會進步推動女性覺醒C.工業革命促進經濟發展 D.技術發展改變民眾生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19世紀中期以后,越來越多的女性走進工廠,工作領域涉及了各個行業,她們參加了憲章運動等幾乎所有的重大運動”可知,19世紀中期屬于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女性走進工廠,參與工作,并參與社會運動,體現了工業革命推動女性地位提高,走向覺醒,B項正確;材料信息與思想解放無關,且英國啟蒙運動要早于工業革命時間,排除A項;促進經濟發展與材料強調的女性活動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女性活動,并不全面體現民眾生活,排除D項。故選B項。13.18世紀以來,德意志思想界輕視本民族特色,崇尚法國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1806年后,思想界開始宣稱德意志精神是不可磨滅的,比其他民族的精神更高尚。這一變化反映了在當時德意志()A.國家統一成為社會呼聲 B.民族意識逐漸覺醒C.追求民主成為時代潮流 D.啟蒙運動影響深遠【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19世紀的德意志。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從18—19世紀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不斷發展,民族意識逐漸覺醒,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眾的反映,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民族精神,排除C項;啟蒙運動的核心內容是理性,排除D項。故選B項。14.如圖為1923—1950年間美國政府采取的文官考核措施。這些措施旨在()◆1923年,成立聯邦人事分類委員會,建立系統的分類考績制度。◆1924—1935年,提出采用“圖評價尺度法”來對公務員績效進行量化評價。◆1950年,對公務員的考核內容、方法和等級作出詳細規定。A.提升政府行政的有效性 B.完善文官考核制度C.增強政府工作的穩定性 D.杜絕官員貪污腐敗【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3—1950的美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涉及了對政府官員工作的考核方法的完善,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提升政府行政的有效性,A項正確;完善文官考核制度的目的在于提升政府行政的有效性,因此完善文官考核制度不是材料所述內容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考核完善是為了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會增強政府工作的穩定性,排除C項;杜絕官員貪污腐敗的表述過于絕對,也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15.如表反映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社區治理主體的變化情況。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時間代表主要內容1970—1979年住房協會政府成立住房協會,在更新方式、資金支持等方面全權負責社區更新。1980—2007年城市發展公司社區更新全權交由城市發展公司,由市場主導,社區、公眾等多元主體有限參與。A.國際協調機制的建立 B.基層治理方式的變化C.議會政黨競爭的壓力 D.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英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主要變化是由政府管理到由公司管理,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管理,表明英國的經濟政策由凱恩斯主義轉變為混合制經濟,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英國國內問題,排除A項;基層治理仍以社區為主,沒有變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議會政黨競爭的壓力,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6題13分,第17題10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8分,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明清時期的族約合同明清時期,徽州宗族制定了大量族約合同,下表為部分宗族的族約合同內容。宗族族約內容祁門汪氏嚴禁山場的盜挖盜砍和鋤種苞蘆,若“將眾山盜租棚匪,召異鋤挖”,便會致使“卸沙塞田,坑租無產”。績溪葛氏“族人爭訟,不可逞氣,遽擾官府。須各以事理白之族中尊長及知事者,托之處剖,則是非曲直自由定論。”績溪胡氏“族間忿爭,應調處。縱不平,宜解忿息爭,委屈順從,萬勿訟公庭。”祁門王氏“承役人(催辦錢糧、守柜守庫的人)俱要和氣,任事嘀同,小心謹慎”,不得因私事而影響公務。南源汪氏“割腴田十余畝,歲供祭事,余即以充秩下子孫讀書膏火,暨應大小試盤費。”富溪程氏“畏王法”,“若殺人放火,奸盜詐偽,賭博撒潑,一應不善、不當為之事,皆非偉業。……化民為善,莫切于此。”南關許氏“凡族中子弟犯家法,叔伯、父兄得以家法治之。若叔伯、父兄犯家法,子弟晚輩不得借口祖宗之名,以下犯上。”績溪馮氏“幽嫻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專心紡績,勤而無懈,潔齊酒食,認供賓客,是謂‘婦功’。”——摘編自陳雪明《明清徽州族約合同與鄉村社會治理》等(1)明清時期徽州的族約合同主要調節了哪些關系?(2)明清時期徽州的族約合同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關系: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族人內部關系;不同宗族之間的關系;當地人和政府的關系。(2)影響:提倡適度開發自然資源,重視養護山林,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協助國家賦役征發,嚴禁賭博等規定,有利于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的穩定,加強了基層治理;注重對宗族成員的教化,有利于宗族的和睦,增強宗族的凝聚力;興文重教,促進了當地文化教育的發展;宣傳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制、強調尊卑等級等內容壓抑了人的個性自由,產生了消極的影響。【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明清(中國)。依據材料“嚴禁山場的盜挖盜砍和鋤種苞蘆”,可得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依據材料“族人爭訟,不可逞氣,遽擾官府。須各以事理白之族中尊長及知事者,托之處剖,則是非曲直自由定論”,可得出族人內部關系;依據材料“族間忿爭,應調處。縱不平,宜解忿息爭,委屈順從,萬勿訟公庭”,可得出不同宗族之間的關系;依據材料“承役人(催辦錢糧、守柜守庫的人)俱要和氣,任事嘀同,小心謹慎”,不得因私事而影響公務”,可得出當地人和政府的關系。【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認識類材料題。時空是:明清(中國)。影響:依據材料“嚴禁山場的盜挖盜砍和鋤種苞蘆”,可得出提倡適度開發自然資源,重視養護山林,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據材料“承役人(催辦錢糧、守柜守庫的人)俱要和氣,任事嘀同,小心謹慎”,不得因私事而影響公務”,可得出協助國家賦役征發,嚴禁賭博等規定,有利于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的穩定,加強了基層治理;依據材料“族人爭訟,不可逞氣,遽擾官府。須各以事理白之族中尊長及知事者,托之處剖,則是非曲直自由定論”,可得出注重對宗族成員的教化,有利于宗族的和睦,增強宗族的凝聚力;興文重教,促進了當地文化教育的發展;依據材料“幽嫻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專心紡績,勤而無懈,潔齊酒食,認供賓客,是謂‘婦功’”,可得出宣傳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制、強調尊卑等級等內容壓抑了人的個性自由,產生了消極的影響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膠濟鐵路與近代山東1904年建成通車的膠濟鐵路,東起青島站西至濟南站,是山東最早的鐵路。某班級以“膠濟鐵路與近代山東”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搜集了如下史料。【資料夾】①清末民初,濟南老字號瑞蛺祥綢布店,由專營土布轉為主要經營洋布、呢絨等。益都(今青州)民眾用洋紗織成的布料做衣服,手紡土布已幾不可見。《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三)②1905年,膠濟鐵路運輸貨物310482噸,到1913年,增加到946610噸。花生、核桃、豆類等原來只在產地附近銷售的農產品均經膠濟鐵路運往青島,再經海運輸出。——《膠濟鐵路史》③益都楊家莊,未有鐵路時,是一個偏僻的小村,無商業可言;有了鐵路后,成為一個商業繁興的集鎮。單就煙葉交易一項,每年成交值,約有一百萬元。——《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四)④吾邑人情質實,安土重遷久成習慣,然數十年來,生齒日蕃,物產所入漸有不給之勢,(膠濟鐵路開通后)則多有遠游異域以謀生計者,此亦習俗之稍變于前也。——孫維均《安邱續新志卷八風俗考》⑤中國傳統社會生活節奏緩慢,不講求精確計時。膠濟鐵路開通后,司機嚴格按照規定時間開車與停車,不可早到或遲到,乘客也嚴格按照時間出行。——趙建修《膠濟鐵路雜憶》⑥清末民初,整個臨清(運河沿岸城市)市井蕭條,較之全盛之時已然面目全非,聊城、德州的情況也差不多;1905年青島的貿易額比1900年增長了4.6倍,1910年青高的貿易總值已在全國各通商口岸中居第6位。——《近代山東沿海通商口岸貿易統計資料》從資料夾中任選三則材料,圍繞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答案】示例1:選擇材料①④⑤觀點:膠濟鐵路的修建見證了山東民眾的社會生活變遷。鴉片戰爭后,鐵路等新式交通傳入中國。材料①反映了民眾日益接受西式的布料及服裝等;材料④反映了民眾傳統的安土重遷思想發生變化;材料⑤反映了民眾的時間觀念發生變化。膠濟鐵路的開通對沿線民眾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推動了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示例2:選擇材料②③⑥。觀點:膠濟鐵路的修建見證了山東地區社會經濟的變遷。鴉片戰爭后,鐵路等新式交通傳入中國。材料②反映了山東地區的農業得到發展;材料③反映了鐵路沿線城鎮的商業得到發展;材料⑥反映了臨清等山東西部運河沿岸城市衰落,青島等東部地區逐漸崛起。膠濟鐵路的開通促進了沿線地區農業、商業、城鎮的發展,推動山東經濟格局的變化。【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清末(中國)。首先,整合史料,選擇能夠整合一個主題的三則史料,然后依據史料提煉觀點。如選擇史料①④⑤,史料①,行的變化引發的衣方面的變化,土布變洋布;史料④主要是行方面的變化和對經濟的影響;史料⑤主要是行的變化導致生活習慣的變化,由此可得出觀點膠濟鐵路的修建見證了山東民眾的社會生活變遷。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即對資料的整合歸納,如材料①反映了民眾日益接受西式的布料及服裝等;材料④反映了民眾傳統的安土重遷思想發生變化;材料⑤反映了民眾的時間觀念發生變化。最后,歸納總結,回扣觀點膠濟鐵路的開通對沿線民眾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推動了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出此之外也可選擇主題一致的其他史料進行論述。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中國的干部隊伍建設(1949—1957)194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頒布了《關于干部鑒定工作的規定》,形成了考核干部的鑒定制度。1950年,政務院發出指示,要求通過舉辦補習學校提高全國工農干部的文化程度。1952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1953年,中央規定根據干部的職務、級別和類別,實行分級分部管理干部制度。1954年,中央規定“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全黨各方面的高、中級干部,調入黨校輪訓”。1955年,全國代表會議決定成立黨的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代替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1957年,年度干部鑒定制度逐漸被不定期的干部考察制度代替。——摘編自蘭慶慶等《新中國干部隊伍建設70年》概括該時期干部隊伍建設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答案】內容:實行分級分部管理;加強對干部的培養;由鑒定考核到干部考察;加強紀律監查。闡釋: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執政黨;國家面臨恢復經濟、鞏固人民政權的任務;1953年,開始實施一五計劃和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大規模展開;195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建立;民主革命時期的干部管理制度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這一時期的干部隊伍建設,有利于提升干部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形成規范的任用、考核、監督等制度;基本實現了將革命時期的干部隊伍打造為適應新中國政治經濟建設的干部隊伍的目的,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各項建設順利進行提供保證。【解析】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影響類材料解析題。時空是:1949-1957年的中國。內容:據材料一“ 中央規定根據干部的職務、級別和類別,實行分級分部管理干部制度”可知,干部隊伍建設的內容有實行分級分部管理;“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全黨各方面的高、中級干部,調入黨校輪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