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效三農田建設規劃指南TOC\o"1-2"\h\u27089第一章總論 3158771.1項目背景與意義 3243691.1.1項目背景 3230391.1.2項目意義 3265141.1.3項目目標 4148691.1.4項目任務 4126131.1.5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素質。 477411.1.6堅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科學確定高效三農田建設模式和路徑。 4173251.1.7堅持可持續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588391.1.8堅持科技創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動高效三農田建設與農業現代化相結合。 571471.1.9堅持政策引導: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鼓勵和引導農民參與高效三農田建設。 59112第二章高效三農田建設標準與規范 5204661.1.10總體要求 5255911.1.11建設規模 5294721.1.12建設內容 5247491.1.13建設標準 543111.1.14土地整理技術規范 6307371.1.15農業設施技術規范 6298691.1.16生態建設技術規范 6234701.1.17土地整理質量要求 6299821.1.18農業設施質量要求 6201351.1.19生態建設質量要求 723793第三章規劃設計 7317601.1.20科學性原則 7124651.1.21可持續發展原則 7197141.1.22因地制宜原則 7145601.1.23綜合效益原則 793471.1.24田塊劃分 7160811.1.25田塊布局 7223901.1.26田塊整治 864761.1.27排灌系統規劃 8105351.1.28灌溉設計 8203351.1.29排水設計 864571.1.30農田防護措施 829161.1.31生態環境建設 830205第四章土地整理與開發 891781.1.32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8323741.1.33尊重自然規律原則 9313541.1.34合理規劃原則 9311321.1.35節約用地原則 978351.1.36保護耕地原則 952761.1.37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9243291.1.38推進土地開發與生態建設 9102771.1.39實施土地開發項目 927171.1.40加大土地開發投入 9176601.1.41強化土地開發監管 9243101.1.42優化農業用地結構 10108721.1.43調整城市用地結構 10239541.1.44調整生態用地結構 1075711.1.45加強土地整理與開發技術研究 10171741.1.46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監測體系 103496第五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1031121第六章農業技術集成與創新 1272041.1.47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12260971.1.48突出技術創新原則 1217091.1.49強調實用性原則 12128041.1.50遵循協同發展原則 12121711.1.51注重政策支持原則 12327091.1.52優質種子技術 1277691.1.53節能降耗技術 1260811.1.54綠色防控技術 13254211.1.55高效灌溉技術 13296461.1.56設施農業技術 13229261.1.57農業信息化技術 13205991.1.58加大研發投入 13269951.1.59優化創新環境 137091.1.60推動產學研合作 13127171.1.61培育農業科技人才 13320761.1.62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13303611.1.63推廣農業科技成果 131703第七章農業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 13290091.1.64總體目標 14298921.1.65優化措施 1492821.1.66總體目標 1470951.1.67建設內容 14187501.1.68建設措施 14214771.1.69總體目標 15198221.1.70經營模式 15232381.1.71經營措施 1512692第八章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15109051.1.72總體原則 1565111.1.73具體原則 1622261.1.74農村生活污水處理 16274651.1.75農村垃圾處理 16182591.1.76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16104881.1.77生態農業理念 16243651.1.78生態農業建設措施 17137811.1.79生態農業建設模式 1726101第九章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 1765191.1.80背景與意義 17211831.1.81調整方向 1733751.1.82調整措施 17179061.1.83提高農業產值 18211561.1.84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 18312461.1.85加強農民技能培訓與就業指導 1810171.1.86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18275671.1.87扶貧目標 18210821.1.88扶貧措施 18313261.1.89扶貧政策 193575第十章組織管理與政策保障 1944001.1.90組織架構 19273031.1.91職責分工 1975081.1.92協調機制 19201661.1.93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1925441.1.94優化土地政策 2097591.1.95加強科技支持 20296951.1.96監督管理 20165871.1.97評估 20第一章總論1.1項目背景與意義1.1.1項目背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高效三農田建設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高效三農田是指采用先進農業技術,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友好、經濟效益顯著的農業生產模式。我國高度重視高效三農田建設,將其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柱,以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發展。1.1.2項目意義(1)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高效三農田建設有助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產出率,緩解我國耕地資源緊張的問題。(2)保護生態環境:高效三農田注重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降低農業面源污染,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3)增加農民收入:高效三農田建設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4)推動農業現代化:高效三農田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我國農業整體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第二節目標與任務1.1.3項目目標(1)實現農業產業升級:通過高效三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業產業向高質量、高效益方向發展。(2)優化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3)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1.1.4項目任務(1)開展高效三農田建設規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高效三農田建設規劃,明確建設目標、任務和措施。(2)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高效、環保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田水利、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條件。(4)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三節工作原則1.1.5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素質。1.1.6堅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科學確定高效三農田建設模式和路徑。1.1.7堅持可持續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1.1.8堅持科技創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動高效三農田建設與農業現代化相結合。1.1.9堅持政策引導: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鼓勵和引導農民參與高效三農田建設。第二章高效三農田建設標準與規范第一節建設標準1.1.10總體要求高效三農田建設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土地資源潛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1.1.11建設規模高效三農田建設規模應根據當地自然資源條件、農業生產現狀和發展需求合理確定,保證項目實施后能夠產生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1.1.12建設內容(1)土地整理: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設施建設等。(2)農業設施:包括農田水利設施、農業機械化設施、農產品倉儲設施等。(3)生態建設:包括防護林建設、濕地保護與恢復、農業廢棄物處理等。(4)農業信息化:包括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平臺、智能農業設備等。1.1.13建設標準(1)土地整理標準:土地平整度達到95%以上,土壤改良達到適宜作物生長的標準。(2)農業設施標準:農田水利設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農業機械化設施達到80%以上,農產品倉儲設施滿足當地農產品儲藏需求。(3)生態建設標準:防護林覆蓋率達到20%以上,濕地保護與恢復面積達到規劃面積的50%以上,農業廢棄物處理設施滿足當地廢棄物處理需求。(4)農業信息化標準:農業物聯網覆蓋率達到80%以上,大數據平臺建設完善,智能農業設備普及率超過50%。第二節技術規范1.1.14土地整理技術規范(1)土地平整:采用激光平地技術,保證土地平整度達到95%以上。(2)土壤改良:采用生物技術、化學技術等綜合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3)灌溉排水設施:采用現代化的灌溉排水技術,保證農田水利設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1.1.15農業設施技術規范(1)農業機械化設施:推廣高功能、低能耗的農業機械裝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2)農產品倉儲設施:采用現代化的倉儲技術,保證農產品儲藏安全、保質。(3)農業信息化設施:采用先進的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利用。1.1.16生態建設技術規范(1)防護林建設: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樹種,提高防護林建設質量。(2)濕地保護與恢復: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保證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3)農業廢棄物處理:采用資源化利用、減量化處理等技術,降低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第三節質量要求1.1.17土地整理質量要求(1)土地平整度:誤差不超過5厘米。(2)土壤改良:土壤肥力達到適宜作物生長的標準。(3)灌溉排水設施:設施正常運行,滿足農業生產需求。1.1.18農業設施質量要求(1)農業機械化設施:設備運行穩定,操作簡便,滿足農業生產需求。(2)農產品倉儲設施:倉儲設施安全、衛生,保證農產品儲藏質量。(3)農業信息化設施:信息傳輸穩定,數據準確,便于管理和決策。1.1.19生態建設質量要求(1)防護林建設:樹木生長良好,覆蓋率達到20%以上。(2)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得到提高。(3)農業廢棄物處理:處理設施正常運行,降低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第三章規劃設計第一節規劃設計原則1.1.20科學性原則規劃設計應遵循科學性原則,充分考慮當地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特點,保證規劃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1.1.21可持續發展原則規劃應注重可持續發展,充分考慮長遠利益,保證農田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產業發展相協調,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1.1.22因地制宜原則規劃設計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農業生產特點,采取相應的規劃措施,保證規劃方案的實施可行性。1.1.23綜合效益原則規劃應充分考慮農田建設的綜合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農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第二節田塊規劃1.1.24田塊劃分根據地形地貌、土壤條件、水源狀況等因素,合理劃分田塊,保證田塊規模適中、形狀規則,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便于機械化操作。1.1.25田塊布局田塊布局應遵循以下原則:(1)合理布局田塊,避免田塊間相互干擾,提高土地利用率。(2)保持田塊形狀規則,便于機械化作業。(3)考慮田塊之間的道路、渠道、防護林等配套設施布局,提高農田整體效益。1.1.26田塊整治對田塊進行整治,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排水系統完善等,提高田塊質量,為農業生產創造良好條件。第三節排灌系統設計1.1.27排灌系統規劃根據農田地形、土壤、水源等條件,合理規劃排灌系統,保證農田灌溉和排水需求。1.1.28灌溉設計(1)選擇合適的灌溉方式,如噴灌、滴灌、渠道灌溉等。(2)合理確定灌溉制度,包括灌溉周期、灌溉定額等。(3)設計灌溉設施,包括水源、輸水渠道、灌溉設備等。1.1.29排水設計(1)根據農田排水需求,合理設置排水系統,包括明溝、暗溝、泵站等。(2)設計排水制度,包括排水周期、排水量等。(3)保證排水設施安全、可靠,防止農田積水和土壤鹽堿化。第四節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建設1.1.30農田防護措施(1)建立農田防護林體系,提高農田抗風、抗沙、抗鹽堿等自然災害能力。(2)設置農田防護網,防止鳥類、害蟲等對農作物的侵害。(3)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農田抗洪、抗旱能力。1.1.31生態環境建設(1)恢復和保護農田生態環境,提高土壤肥力,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2)加強農田周邊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3)推廣綠色農業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第四章土地整理與開發第一節土地整理原則1.1.32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土地整理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證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1.1.33尊重自然規律原則土地整理應尊重自然規律,充分考慮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合理布局土地資源,防止生態環境惡化。1.1.34合理規劃原則土地整理應遵循合理規劃原則,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合理確定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重點和布局,保證土地整理與區域發展相適應。1.1.35節約用地原則土地整理應堅持節約用地原則,提高土地利用率,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優先開發存量土地,促進土地資源節約和集約利用。1.1.36保護耕地原則土地整理應遵循保護耕地原則,保證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生態不惡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第二節土地開發策略1.1.37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通過土地整理,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合理調整各類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土地資源高效利用。1.1.38推進土地開發與生態建設在土地開發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土地開發與生態建設的有機結合,促進生態環境改善。1.1.39實施土地開發項目根據區域發展需求,有序推進土地開發項目,包括農業土地開發、城市土地開發、旅游土地開發等,促進土地資源價值最大化。1.1.40加大土地開發投入加大財政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土地開發,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提高土地開發效率。1.1.41強化土地開發監管建立健全土地開發監管體系,加強對土地開發項目的審批、監管和評估,保證土地開發符合法律法規和規劃要求。第三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1.1.42優化農業用地結構合理調整農業用地結構,優先保障糧食生產用地,適當調整經濟作物用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1.1.43調整城市用地結構按照城市功能分區,優化城市用地結構,合理配置居住、商業、工業、公共設施等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1.1.44調整生態用地結構加大生態用地保護力度,合理調整生態用地結構,保障生態環境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1.45加強土地整理與開發技術研究加強土地整理與開發技術研究,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土地整理與開發水平。1.1.46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監測體系,實時掌握土地利用狀況,為土地整理與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第五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第一節農業生產道路建設農業生產道路是連接農業生產區域與外部市場的重要紐帶,其建設應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運輸成本、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農業生產道路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1)合理規劃,保證道路布局與農業生產布局相適應;(2)注重道路質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使用壽命;(3)節約用地,保護生態環境,避免對農田的破壞;(4)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路面材料和施工工藝。具體措施如下:(1)優化道路網絡布局,提高道路通行能力;(2)加強道路養護管理,保證道路安全暢通;(3)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提高道路建設質量;(4)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減輕道路建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第二節農業用水設施建設農業用水設施是保障農業生產用水需求、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環節。農業用水設施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1)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2)注重水質保護,防止水污染;(3)保障農業生產用水安全,減少災害風險;(4)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水資源。具體措施如下:(1)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效率;(2)加強水源保護,保障農業生產用水安全;(3)建設和完善農業水利設施,提高農業抗災能力;(4)優化水資源配置,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第三節農業用電設施建設農業用電設施是保障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的重要基礎設施。農業用電設施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1)安全可靠,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用電需求;(2)經濟合理,降低電價成本,減輕農民負擔;(3)節能環保,推廣綠色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提高電力供應能力。具體措施如下:(1)加強農村電網建設,提高供電能力和穩定性;(2)推廣農業電氣化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3)加強電力設施維護管理,保證電力供應安全;(4)發展綠色能源,促進農村能源結構優化。第四節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業信息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具有重要作用。農業信息化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規劃,與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相結合;(2)突出重點,注重實際應用,解決實際問題;(3)因地制宜,發揮地方特色,滿足農民需求;(4)創新驅動,加強技術研發,推動產業發展。具體措施如下:(1)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信息服務能力;(2)推廣農業信息技術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3)培育農業信息化人才,提高農民信息素養;(4)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第六章農業技術集成與創新第一節技術集成原則1.1.47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技術集成應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注重生態保護與資源合理利用,保證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1.1.48突出技術創新原則技術集成應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突出技術創新,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1.1.49強調實用性原則技術集成應注重實際應用,充分考慮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需求,保證技術適用性和可操作性。1.1.50遵循協同發展原則技術集成應注重各技術之間的協同發展,實現優勢互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1.1.51注重政策支持原則技術集成應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支持,推動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整合,為農業技術集成提供有力保障。第二節高效農業技術體系1.1.52優質種子技術推廣優質、抗病、高產、適應性強的新品種,提高種子質量,為農業生產提供堅實基礎。1.1.53節能降耗技術推廣節能降耗技術,包括節能型農業機械、節能型農業設施、節能型農業技術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1.1.54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減少化學農藥使用。1.1.55高效灌溉技術推廣高效灌溉技術,包括滴灌、噴灌、微灌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緩解水資源壓力。1.1.56設施農業技術發展設施農業,推廣日光溫室、大棚、智能溫室等設施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1.1.57農業信息化技術推廣農業信息化技術,包括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第三節農業科技創新1.1.58加大研發投入和企業應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為農業科技研發提供資金支持。1.1.59優化創新環境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優化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1.1.60推動產學研合作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1.1.61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提高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素質。1.1.62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推動我國農業科技創新。1.1.63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促進農業發展。第七章農業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第一節產業結構優化1.1.64總體目標高效三農田建設規劃中,產業結構優化旨在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農業產值和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體目標包括:(1)提升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保證糧食安全;(2)優化經濟作物布局,提高附加值;(3)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4)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1.1.65優化措施(1)調整作物布局:根據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合理規劃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的種植面積,實現農業資源的最佳配置。(2)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推廣高效栽培技術、加強農業機械化建設等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3)發展特色農業:發揮地區特色優勢,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提升農業附加值。(4)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產業的融合,拓寬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產值。第二節農業產業鏈建設1.1.66總體目標農業產業鏈建設旨在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的緊密銜接,提高農業產值和效益,促進農業產業升級。1.1.67建設內容(1)產業鏈前端:加強種子、種苗、肥料、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研發和供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2)產業鏈中端:發展農產品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提高農產品附加值。(3)產業鏈后端: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1.1.68建設措施(1)政策扶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投入農業產業鏈建設,推動產業升級。(2)技術創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進步。(3)人才培養:加強農業人才培養,提高產業鏈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4)產業協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實現產業共贏。第三節農業產業化經營1.1.69總體目標農業產業化經營旨在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提高農業產值和效益,促進農民增收。1.1.70經營模式(1)家庭農場: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經營活動,提高農業效益。(2)農業企業:發展農業企業,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3)農民合作社: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互助合作。1.1.71經營措施(1)政策引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農民發展產業化經營。(2)資金支持: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資金支持,提高農業企業融資能力。(3)技術培訓:加強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產業化經營能力。(4)市場開拓: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第八章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第一節生態環境保護原則1.1.72總體原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應遵循總體原則,即在高效三農田建設過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實現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堅持生態優先,保障農村生態環境安全;(2)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特色優勢;(3)堅持綜合治理,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4)堅持科技創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1.1.73具體原則(1)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在高效三農田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保證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注重預防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同時加強污染治理,降低環境污染風險。(3)綜合治理,系統優化: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綜合分析,采取系統性措施,優化農村生態環境。(4)社會參與,共建共享: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第二節農村環境治理1.1.74農村生活污水處理(1)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能力;(2)推廣污水處理技術,降低污水處理成本;(3)加強農村污水處理監管,保證污水處理效果。1.1.75農村垃圾處理(1)建立完善的農村垃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2)推廣垃圾分類處理,提高資源利用率;(3)加強農村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高處理能力。1.1.76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1)治理農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持能力;(2)加強農村濕地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3)恢復農村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第三節生態農業建設1.1.77生態農業理念(1)生態農業注重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平衡;(2)生態農業強調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保障糧食安全;(3)生態農業提倡農業多樣化,提高農業附加值。1.1.78生態農業建設措施(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產品;(2)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3)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環境污染;(4)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1.1.79生態農業建設模式(1)生態種植模式:采用輪作、間作等種植方式,提高土地生產力;(2)生態養殖模式:推廣立體養殖、生態養殖等技術,降低養殖污染;(3)生態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物流等產業,提高農業附加值。第九章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第一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1.1.80背景與意義高效三農田建設規劃的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旨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產值,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1.1.81調整方向(1)優化產業結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設施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2)推進產業融合:加強農村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產值。(3)提升農業技術水平: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推廣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1.1.82調整措施(1)制定政策引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2)建立健全市場體系:培育和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3)加強金融支持: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供資金保障。第二節農民增收途徑1.1.83提高農業產值(1)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附加值。(2)發展設施農業,提高單位面積產出。(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益。1.1.84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1)培育農村企業,發展農村電商,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發展鄉村旅游,挖掘農村旅游資源,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3)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1.1.85加強農民技能培訓與就業指導(1)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2)建立農民就業信息平臺,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1.1.86完善社會保障體系(1)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高農民保障水平。(2)建立健全農村扶貧制度,保證農民基本生活需求。第三節農村產業扶貧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次根式的性質教學設計
- 醫療廢棄物處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 區塊鏈技術在智能合約中的應用實例
- 健康產業人才激勵機制研究報告
- 健康教育與生活方式改變的關聯性研究
- 周圍血管病的臨床護理
- 醫療健康數據隱私保護HIPAA的核心要點
- 2025年5月山西省晉中市高考適應訓練考試物理試卷(含答案)
- 企業出兌合同范例
- 1000元租房合同范例
-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血流的管道-血管》評課稿
- 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PPT(高職)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涉詐風險賬戶審查表
- 門診辦運用PDCA提高門診預約掛號率品管圈成果匯報
- 市場開拓委托合同書
- 2023年副主任醫師(副高)-兒童保健(副高)考試歷年真題精華集選附答案
- 跟骨牽引 跟骨牽引圖片
- 《莊子過惠子之墓》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2篇(含答案與翻譯)
- 6、柴油發電機房安全風險告知卡
-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ThelastdayofPompeii
- 橋式起重機司機(初級)職業技能鑒定考試題庫(職校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