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_第1頁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_第2頁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_第3頁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_第4頁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黃顏色:關鍵點(閱讀設計主要來源)(粉)紫紅色:用詞特點(如《說揚州》中的動詞)紅色:特色(殊)語句灰色:語言特色(如“甜甜的”“膩膩的”“XX的”綠顏色:生字詞(學生閱讀理解有問題的地方)【人文主題】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語言要素】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習作時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課文標記】向上滑動閱覽《北京的春節》原文/老舍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一一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增加)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他們)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讓孩子們)的心跳得特別(更)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歷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孩子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干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摻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一一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仁)兒。兒童們(孩子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一一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兒童們(孩子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趕快)給兒童趕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春節)的“彩排”。在舊社會里(老年間),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曰)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了),新年(春節)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一一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們,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愿動一動。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而都要守歲。元旦(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初一),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云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并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并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黎明)到清早,全城的(鞭)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并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元宵(湯圓)上市,新年(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大年初一)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有的圖案各式各樣)。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蠟)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制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做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干活(兒)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在舊社會里,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后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蠟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地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么熱鬧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地過年。臘八粥/沈從文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口上(是嘴里)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合并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的裝著,大匙大匙朝口(嘴)里塞灌呢!住方家大院的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他)一個人出出進進灶房,看到那一大鍋(粥)正在嘆氣的粥,碗盞都已預備得整齊,擺到灶邊好久了,但他媽(媽)總說是時候還早。他媽(媽)正拿起一把鍋鏟在粥里攪和。鍋里的粥也象(像)是益發濃稠了。“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要到夜里!”其實他媽所說的夜里,并不是上燈以后。但八兒聽了這種松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鍋子中(中的粥),有聲無力的嘆氣正還在繼續。“那我餓了!”八兒要哭的樣子。“餓了,也得到太陽落下時才準吃。”餓了,也得到太陽落下時才準吃。你們想,媽的命令,看羊還不夠資格的八兒,難道還能設什么法來反抗嗎?并且八兒所說的餓,也不可靠,不過因為一進灶房,就聽到那鍋子中嘆氣又象(像)是正在呻喚的東西(嘟囔的聲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嘗嘗這奇怪東西罷了。“媽,媽,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們只準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們倆光吃甜的也行……媽,媽,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準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嗎?”“是呀!孥孥說得對。”“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兩碗半……”“卜(噗)……”鍋內又嘆了聲氣。八兒回過頭來了,比灶矮了許多的八兒,回過頭來的結果,亦(也)不過看到一股淡淡煙氣往上一沖而已!鍋中的一切,這在(對)八兒(來說),只能猜想……栗子會已稀爛到認不清楚了罷(吧),赤飯豆會煮得渾身透腫成了患水臌脹病那樣子了罷(腫脹了吧),花生仁兒吃來總已是面東東(該是面面)的了!棗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紅棗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極了!糖若作(放)多了,它會起鍋巴……“媽,媽,你抱我起來看看罷(吧)!”于是媽就如八兒所求的把他抱了起來。“惡(呃)……”他驚異得喊起來了,鍋中的一切已進了他的眼中。這不能不說是奇怪呀,栗子跌進鍋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見過跌進到黃燜雞鍋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赤飯豆害水臌腫(煮得腫脹),那也是往常熬粥時常見的事。花生仁兒脫了他(它)的紅外套,這是不消說的事。鍋巴,正是圍了鍋邊成一圈。總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樣子了,但他卻不想到今日粥的顏色是深褐。“怎么,黑的!”八兒還同時想起染缸里的臟水。“棗子同赤豆擱多了。”媽的解釋的結果,是撿(揀)了一枚特別大得嚇人的赤棗給了八兒。雖說是棗子同飯豆擱得多了一點,但大家都承認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夜(晚)飯桌邊,靠到他媽媽斜立著的八兒,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如在熱天,總免不了又要為他媽的手掌麻煩一番罷。在他身邊桌上那兩只筷子,很浪漫的(地)擺成一個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陳臘肉,八兒的爹同媽也都奈何它不來了。3.古詩三首寒食|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迢迢牽牛星|《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臘八粥/冰心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我就記得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母親給我們煮臘八粥。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干果摻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母親每年都是煮一大鍋,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母親說: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佛的——十八種干果象征著十八羅漢,后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因為借此機會,清理廚柜,把這些剩余雜果,煮給孩子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最后,她嘆一口氣說:“我的母親是臘八這一天逝世的,那時我只有十四歲。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趕忙到廚房去給父親和哥哥做早飯,還看見灶上擺著一小鍋她昨天煮好的臘八粥,現在我每年還煮這臘八粥,不是為了供佛,而是為了紀念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農歷臘八!那時我已有了自己的家,為了紀念我的母親,我也每年在這一天煮臘八粥。雖然我湊不上十八種干果,但是孩子們也還是愛吃的。抗戰后南北遷徙,有時還在國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們幾乎連個“家”都沒有,也就把“臘八”這個日子淡忘了。今年“臘八”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見我的第三代幾個孩子,圍在桌旁邊,在洗紅棗,剝花生,看見我來了,都抬起頭來說:“姥姥,以后我們每年還煮臘八粥吃吧!媽媽說這臘八粥可好吃啦。您從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這些孩子們真饞。我說:“那是你媽媽們小時候的事情了。在抗戰的時候,難得吃到一點甜食,吃臘八粥就成了大典。現在為什么還找這個麻煩?”他們彼此對看了一下,低下頭去,一個孩子輕輕地說:“媽媽和姨媽說,您母親為了紀念她的母親,就每年煮臘八粥,您為了紀念您的母親,也每年煮臘八粥。現在我們為了紀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爺爺,我們也要每年煮臘八粥!這些紅棗、花生、栗子和我們能湊來的各種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羅漢,而是象征著我們這一代準備走上各條戰線的中國少年,大家緊緊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團結在一起……”他一面從口袋里掏出一小張疊得很平整的小日歷紙,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著“農歷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樣。他把這張小紙送到我眼前說:“您看,這是媽媽保留下來的。周爺爺的忌辰,就是臘八!”我沒有說什么,只泫然地低下頭去,和他們一同剝起花生來。4*藏戲/馬晨明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還是從西藏高僧東杰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么橋梁,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輕的僧人唐東杰布許下宏愿,發誓架橋,為民造福。一無所有的唐東杰布,招來的只有一陣哄堂大笑。于是就有了這樣一段傳奇。唐東杰布在山南瓊結,認識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組成了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用歌舞說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歷史傳說,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隨著雄渾的歌聲響徹雪山曠野,有人獻出錢財,有人布施鐵塊,有人送來糧食,更有大批的農民、工匠跟著他們,從一個架橋工地,走到另一個架橋工地……藏戲的種子隨之灑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處,人們為姑娘們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優美清新的唱腔贊嘆不已,觀眾們驚嘆道:莫不是阿吉拉姆①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們就將藏戲演出稱為“阿吉拉姆”。就這樣,身無分文的唐東杰布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在藏戲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純潔;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威嚴;

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綠色代表柔順;活佛的面具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兩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樸實敦厚。面具運用象征、夸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這是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戲的藝人們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燈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鈸為其伴奏。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觀眾團團圍坐,所有的劇情靠“雄謝巴”②的解說和藝人們的說唱來描述。藝人們唱著,說著,跳著,在面具下演繹著各種故事。在幾百年的發展中,藏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開場陳說藏戲歷史以招徠觀眾,正戲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結尾則具有慶賀演出成功之意。藏戲藝人的唱腔、動作豐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來演唱,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達,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戲班更是有各種風格的表演形式。觀眾在吃喝玩耍中看戲,一出戲演它個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隨心所欲、優哉游哉,毫無倦意。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本文作者馬晨明,選作課文時有改動。①阿吉拉姆:藏語,意為仙女姐妹。②雄謝巴:藏戲中專門的劇情介紹人,在幕間作簡要介紹。【習作要求】家鄉的風俗:“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你的家鄉有哪些風俗習慣?請你介紹一種風俗,或寫一寫你參加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如果是介紹一種風俗,寫之前,先查閱資料或問問長輩,深人了解這種風俗,想一想這種風俗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可以分幾個方面介紹,重點介紹什么。在介紹的時候,可以適當寫寫自己對這種風俗的實際體驗。如果是寫自己參加風俗活動的親身經歷,則可以把這種風俗的特點或來歷自然地穿插在合適的地方,如,“聽爸爸說,這個習俗大有來歷呢……”或“我查資料得知,元宵象征著……”,然后重點描寫活動現場的情況和自身的感受。如果你對這種風俗習慣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達出來。寫好以后和同學分享,根據同學的意見進行修改、完善。如果有條件,可以將全班同學的習作集中在一起,編成一本民俗作品集。【文本解讀】這個單元是一個人文主題與語言要素相統一的單元:人文主題是“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語言要素是“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習作時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雖然語言要素沒有直接點明與人文主題的關聯,但是在單元習作時卻命題為“家鄉習俗”,也就是借寫習俗來練習和達成語言要素。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單元各個環節的設置都是統一的。單元由《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三首》(《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和《藏戲》。從內容的角度來說,它們合成一個單元是合適的,因為不同的文章寫著不同的民風民俗。如果從語言要素的訓練角度來說,不同的文章介紹各自的風俗時又有著各自的側重。為什么會有側重,這就與單元的語言要素有關聯:詳寫主要部分;抓住重點,寫出特點。但每一篇文章又各自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他眼中的北京春節。這一點很重要。雖然人人都知道春節的不同時間段的風俗,但老舍先生在介紹的時候卻有著他的不同安排,這與他對北京的春節印象是有關系的。整篇文章,即便是包括原文,緊緊圍繞一個“老”字展開的。文章一開始就說“按照北京的老規矩”,于是在文章中就講述了北京的春節的“老規矩”“老話兒”“老玩意”。如果我們的教學能夠圍繞“老舍先生筆下的春節是老北京的還是新北京的?”“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來是老北京的春節?”“這樣的北京風俗與我們的春節有什么不同?”“你覺得哪些風俗可以保留?”“老舍先生為什么要這樣寫北京的春節?”這些問題依次展開,教學點就容易把握了。《臘八粥》是沈從文的作品。關于“臘八粥”的文章很多,沈從文先生的文章能夠成為教材的選文,自然有其特別之處。而這個特別之處,我個人覺得應該在于“嘆氣”。這個“嘆氣”不止是體現在八兒的嘆氣,更重要的是臘八粥的嘆氣:“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他一個人進進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鍋粥正在嘆氣”“鍋中的粥,有聲無力的嘆氣還在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