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考諳文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模擬試題
一、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
1.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題
(甲)嗟夫]予嘗求占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
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
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節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
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曾解衣就凌。或夜自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繼,日
戾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日:“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
樂而樂也!"
(選自《范仲淹苦學》)
(注)①粥:稠粥。②U戾:太陽偏西。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日戾始食()
④去之南都()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匚湖之遠則憂其君。
②遂大通六經之旨。
(3)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各劃兩處)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匯湖之遠則憂其君。
②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怎樣評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答案】(1)思想感情;如果沒有;才;離開
(2)①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就為君王擔憂。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經的
主旨要義。
(3)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②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
于天下。
(4)體現“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思想,有積極意義。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帶有時
代和階級的局限。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
的人的思想感怙。“心”是一詞多義:思想黑情:內心:品行:本性:思慮,謀劃。
微斯人:如果沒有這樣的人。“微”是一詞多義:如果沒有:微小:卑賤:隱隱:梢梢。
日戾始食:每天要到太陽過午才開始吃飯。"始”是一詞多義:才:開始;最初。去之南
都:離開到南都。"去"是古今異義詞,古義是離開,今義是到某地去。
(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①居,處在。廟堂之
高,高高的廟堂之上。則,就。江湖之遠,僻遠的江湖。②遂,于是。大通,博通。旨,
要旨。
(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關聯詞;虛詞。①居廟堂之高(在朝
廷做官)/則憂其民(就為百姓憂慮),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做官)/則憂其君(就為國
君憂慮)。②遂(關聯詞)/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慷慨)/有志于天下(有兼濟天下的抱
負)。
(4)本題考查句子分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
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后才快樂。這句話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范仲淹把自己的
憂和樂和天下人聯系在一起,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展現了一種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一種
奉獻精神。但是結合“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知,范仲淹心中有比
較重的忠君思想,這是時代的局限,不值得提倡。
故答案為:⑴思想感情;如果沒有;才;離開;
⑵①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就為君王擔憂.②于是他精通r六經的主
旨要義;
⑶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②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
下;
⑷體現"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思想,有積極意義。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帶有時代
和階級的局限。
【點評】⑴解答本題耍借助「平時的知識積累,因此平時要對文言詞語歸類記憶。如文言
實詞可從詞類活用、古字通假、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方面歸類。解答此類題目時,如遇
到課本中學過的,可運用聯想
法,結合語境,分析比較,做出選擇;
⑵本題考查"之”的詞義辨析,"之"可當代詞,代指人、事、物:可當結構助詞"的":還可
以作動詞解釋為“去,往”,有時還可以調節語氣,無實義。此題要結合具體語境加以辨
析;
⑶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
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
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
句子的結構;
⑷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相關的語句即可。答題時應注意,準
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既可作答。
【附參考譯文】
【甲】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
這是什么緣故呢?是因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
做官就為仃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這樣他們進入朝
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雖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
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路
呢?
【乙】范仲淹兩歲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貧困沒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長大
后,知道出身于世代為官的人家,感動地哭著辭別母親,離開到南都,進入學堂。不分日
夜刻苦學習,整整5年不曾解開衣服好好睡覺,發昏疲倦,就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頓
稠粥都吃不飽,每天要到太陽過午才開始吃飯,于是就博通儒家經典的要領,慷慨行兼濟
天下的抱負。因此他經常朗i語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
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2.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族。
【甲】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
備。曉霧將歌,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來復有
能與其奇者。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乙】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
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卜.如枳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橫,蓋竹柏影
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1)對下面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組是()
A.①古米去談共:共同②高峰△云人:聳人
B.①五色登輝交:交相②四時俱備俱:都
C.①猿鳥虱鳴亂:紛亂②沉鱗竟躍競:爭相,爭著
D.①蓋竹柏影也蓋:只是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大概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自康樂(謝靈運)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1)D
(2)(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兩個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①這句話表達了作者要像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于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這句話同
時也抒發了作者自己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
【解析】【分析】(1)ABC解釋正確。D蓋:原來是。但:只是。
(2)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耍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
據現代漢語的規范翻譯。①亦:也:相與:共同,一起:步:散步,漫步;中庭:院子
里。這個句子翻譯時要調整一下語序。故此句可以翻譯為:(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
兩個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這句話的大意是: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
了。言外之意是別人都小能欣賞到這奇麗的景色,而我今大也能像謝靈運一樣,欣賞到這
種奇麗的景色,也就是說我的思想和情趣是和謝靈運一樣的,因此這句話表達了作者要像
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于這美妙的山水之中以及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
故答案為:⑴D:
⑵(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兩個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①這句話表達了作者要像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于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這句話同時
也抒發了作者自己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
【點評】⑴本題考杳對?常見文言實詞意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要借助于平時的知識積
累,因此平時要對文言詞語歸類記憶。如文言實詞可從詞類活用、古今通假、古今異義、
一詞多義等多方面歸類。解題時,如遇到課本中學過的,可運用聯想法,結合語境分析比
較做出選擇。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宜譯、意譯相結
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運用“增、冊k調、
換、留”等譯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句意盡量達到完
美。
⑶本題考查理解句了?內涵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在理解句了?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
內容與主旨,分析出其深層內涵。
3.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T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
手,駢夕匕十槽物之間,小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菜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T里之能,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女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逗,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其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以/千里稱也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見D.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
(2)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馬也(這)B.食之不能盡其材(吃)C.執筮而臨之(馬鞭)D.策之不噠其道
(按照)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千里馬”寓指有才華的人,“食馬者"寓指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統治者。
B.導致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C.“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表現J統治者的平庸淺薄、愚妄無知。
D.本文既有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抨擊,也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4)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當之十里者,一食或盡梁一石。
②旦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結合全文,說說你對成為"千里馬"的看法。
【答案】(1)C
(2)B
(3)B
(4)①千里馬,有時能吃一石谷子。②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像且不能夠,又怎么能讓它
口行千里呢?
(5)主觀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領,并且要在關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必要
時要學會毛遂自薦。
客觀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才的好領導。②領導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
識人才,重用人才。③社會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
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解析】【分析】(1)ABD劃分正確,C這句話的意思是: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就不能
表現出來,“才美”是主語,后邊應該停頓,故這句話正確的停頓劃分方法是:才美/不外
見。
(2)ACD理解正確。B食之不能盡其材(吃),這句話的意思是喂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
能。這里的“食"是通假字,通"飼”,喂養。
(3)ACD理解正確。B導致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而“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是導致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的直接原因。
(4)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
據現代漢語的規范翻譯。這兩句話的關鍵詞語是:①之,定語后置的標志。一食:吃一
頓。或:有時。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2)11:猶,尚且。等:等同,一
樣。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5)聯系現實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方面分析,“千里馬”比喻人才,結合現實分析,
要成為“千里馬"首先自己耍右真本領,并且要在關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
必要時要學會毛遂自薦。這是從主觀因素方面來說的。本文表達的觀點是:世有伯樂,然
后才有千里馬。反過來說,就是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以千里稱也。這是從客觀因素方面
來說的,聯系現實從客觀因素方面分析,要成為"「里馬",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
才的好領導。②領導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識人才,重用人才。③社會要營造尊重知
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
境。
故答案為:⑴C:⑵B;(3)B;
(4)①千里馬,有時能吃一石谷子。②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像且不能夠,又怎么能讓它日
行千里呢?
⑸主觀因素:自己要有其本領,并且要在關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必要時
要學會毛遂自薦。
客觀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才的好領導。②領導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
識人才,重用人才。③社會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
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壞境。
【點評】⑴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般以句意和語法結
構為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
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
子的結構。
⑵本題考食對文言詞語埋解的能力。止確埋解古文中字詞的意思,是學生學習文言文必須
要具備的能力。學習時一要熟讀強記,二要用心關注古文中詞語在用法上的變化,比如由
本義引申為文中的意思,課文注釋中提到的文言字詞,考到的頻率相當高,不可不記,做
題時一定要按照注釋中的字詞解釋答題。
⑶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答這樣的題,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分析關鍵語句的含義,思考從中獲得什么樣的啟示,最后再辨所每個選項并作出選擇。
⑷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
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
象,術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
⑸本題考查根據文章某吶容談觀點的能力。要答好此題,首先要整篇閱讀文言文,掃清
文字障礙,疏通文意,充分把握文章內容和主旨,然后再聯系現實生活談自己的看法。
4.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滄浪亭記(節選)
【宋】蘇舜欽
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①廣水,不類乎城中。并②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
間。東趨數白步,有棄地,縱廣③合九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闊,旁尢
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⑤。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坳⑥隆勝
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畸⑦,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
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
予時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則灑然⑩忘其歸。箕?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
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錨銖
利害相磨曳?,隔此其趣,不亦鄙哉!
【注】①阜伯:土山。②并bang:靠近。③縱廣:縱橫。④杠gang:獨木橋。⑤虧
蔽:
掩映.⑥坳力。:低洼。⑦倚qi:彎曲的堤岸。⑧榜bMg:搖槳,劃船。⑨幅巾:男子
用布包頭,不戴帽子,古人認為這是很隨意的裝束。⑩灑然:暢快的樣子。?箕:坐時
臀部著地兩腿分開前伸,形如箕。?踞:蹲坐。?形骸:身體。?汩汩:沉浮。?磨
戛:折磨。
(1)下列對文中劃線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B.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C.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D.形骸既/適則神小煥/觀聽尢/邪則道以明
(2)修建滄浪亭之前,作者經歷了一系列過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經過郡學,發現東面的棄地。
B.縱橫合計尋找了五六十里路。
C.通過走訪,了解這塊地的來歷。
D.喜歡這塊地,于是買卜了它。
(3)《與朱元思書》中,吳均由山水美景引發了人生感懷一一“商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請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達作用都與之相近的句子。
(4)下列各組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一致的一項是()
A.其地瑟闊自以為大有所重(《資治通鑒?孫權勸學》)
B.旁無民居居無何(《史記?周亞夫軍細柳》)
C.水之恒乂竹已而夕陽在山(歐陽修《醉翁亭記》)
D.不亦都哉肉食者鄱(《左傳?曹論戰》)
【答案】(1)C
(2)B
(3)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錨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D
【解析】【分析】(1)這句話的大意是:形體已然安適,神思中就沒有了煩惱,所聽所聞
都是至純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根據句意及和虛詞則,這句話正確的斷句方法
是: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故選C。
(2)ACD符合原文意思,B原文中說縱廣合五六十尋,尋: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尋等于
八尺),與里是不一樣的,故縱橫合計尋找了五六十里路這句話不符合文意。
(3)選文首段記述了滄浪亭興建的過程興廢并描述了其周圍的美景,第二段與在自己經
常在這里游玩以及游玩的感觸。因此本文中思想情感、表達作用都與吳均的“鶯飛戾天者,
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相近的句子是最后一句話: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
日與錨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A更加:好處。B居住:停留。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稱作陽;太陽。D粗鄙,見識
短淺。故選D。
故答案為:⑴C;⑵B;
⑶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錨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D
【點評】⑴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方法:①通讀文段,領會基本意思,在此基
礎.匕將能斷開的先斷開,一步一步縮小范圍,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
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對話的詞語進行斷句;③根據虛詞進行斷句;④根據固定
句式進行斷句:⑤根據句子的結構成分進行斷句。
⑵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在把題目中的這幾句話
與原文進行比較,分析其細微差別,然后作出選擇。
⑶本題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具體方法是:①統觀全文,
篩選出能直接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從材料的中心內容入手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
情;③從作品的表達方式入手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從文中篩選出表達作者思想
感情的句子即可。
⑷本題主要考察一詞多義。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據句意解
釋詞語含義
【譯文】
一大拜訪學宮,向東看到單樹郁郁忽忽,島島的碼頭寬陋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著
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
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
貴戚孫承佑的廢園。"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遺跡。我喜愛這地方,來
回地走,最后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筑亭子,叫"滄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
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陰影在門窗之間交錯相接,尤其是
在有風有月的時候更宜人美麗。
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樂忘記回去,或把
酒賦詩,或仰天長嘯,即使是隱士也不來這里,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已然安適,神思中
就沒有了煩惱,所聽所聞都是至純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
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昔者齊景公游于海而樂之。號令諸大夫曰:“言歸者死。”顏涿聚日:“君游海而樂之奈臣
有圖國者何君雖樂之將安得?”齊景公曰:“寡人布令日,言歸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
戈將擊之。顏涿聚口:"昔桀殺關龍逢而紂殺王子比干,今君雖殺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
為國,非為身也。“延頸而前日:“君擊之矣!"君乃釋戈趣駕而歸。至三日,而聞國人有謀
小內齊崇公者矣。齊景公所以遂有齊國者,顏涿聚之力也。
(節選自《韓非子?十過》)
(1)下列各項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言歸者死/男有分,女有歸B.今君雖殺臣之身以三之亙也/非同小旦
C.君乃暨戈趣駕而歸/愛不推手D.而聞國人有謀不內齊景公者矣/出則無敵國
外患者
(2)請用三條7”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
君游海而樂之奈臣有圖國者何君雖樂之將安得
(3)結合選文,說說齊景公為什么先要殺死顏涿聚,后來為什么又放過了他。
【答案】(1)C
(2)君游海而樂之/奈臣有圖國者何/君雖樂之/將安得
(3)齊景公因顏涿聚觸犯了自己“說要回去的處死”的禁令而要殺死他。后來得知顏涿聚進
諫是為了防止有臣子趁機謀反,是出自忠心:且殺死他成就了對方,卻使自己與史上臭名
昭著的昏君為伍。所以,最終放過了他。
【解析】【分析】(1)A項,回去/歸宿,出嫁。B項,可以/尋常,一般。C項,放下。D
項,國都/國家。故選C。
(2)技巧:句意;關聯詞:句子成分:虛詞。君游海而樂之(您來海上游玩得開心)/奈
臣有圖國者何(然而臣廣中有圖課篡國的人該怎么辦?)/君姓樂之(您現在貝然快樂)/
將安得(您現在雖然快樂)。
(3)①"殺死"原因。"齊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歸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將擊
之。"從這句話中看出,要殺死顏涿聚的原因是齊景公認為顏涿聚觸犯「自己“說要回去的
處死'’的禁令。②放過原因。"顏涿聚口:‘昔桀殺關龍逢而紂殺王子比干,今君雖殺臣之身
以三之可也。臣言為國,非為身也。‘延頸而前?曰:'右擊之矣!'君乃釋戈趣駕而歸。"從這
處內容看出齊景公放過顏涿聚是因為他把自己和比干等人放在一起,如果殺死他,那么齊
景公自己就變成紂王一樣的昏君了。“而聞國人有謀不內齊景公者矣〃這句話說明顏涿聚的
諫言和行為拯救了齊景公,所以最后齊景公放過了他。
故答案為:(1)C
⑵君游海而樂之/奈臣有圖國者何/君雖樂之/將安得
⑶齊景公因顏涿聚觸犯了自己"說要回去的處死”的禁令而要殺死他。后來得知顏涿聚進課
是為了防止有臣子趁機謀反,是出自忠心;且殺死他成就了對方,卻使自己與史上臭名昭
著的昏君為伍。所以,最終放過了他。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
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
言詞語進行積累。
⑵木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語句口勺斷句能力。解答此題要求考生理解句意,根據句意進行斷
句。
⑶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1勺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題要求考生讀懂文章,來接我中的內
容,結合語句進行分析理解。
【附參考】
過去齊景公到渤海游玩,非常高興。卜令給諸大夫說:“說要回去的處死。”顏涿聚說:
“您來海上游玩得開心,然而臣子中有圖謀篡國的人該怎么辦?您現在雖然快樂,您現在雖
然快樂”齊景公說:"我下令說談論回去的就處死。現在你違犯r我的命令。”拿起戈來就耍
擊殺。顏涿聚說:“過去夏桀殺了關龍逢,商紂殺了王子比干,現在您即使殺死我,把我和
關龍逢、比干湊成三個也是可以的。我說話是為國家,不是為了自身。伸著脖子上前說:
“您殺了我吧!”齊景公便放卜戈催促駕車趕了回去。回去三天以后,就聽說都城里有人圖
謀不讓景公回城的了。齊景公、之所以能繼續統治齊國,靠的是顏涿聚出了力。
6.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岳陽樓記(節選)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
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
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范仲淹傳(節選)
天圣七年,章獻太后將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壽。仲淹極言①之,且曰:"奉親②于
內,自有家人禮,顧與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后世法,”且上疏清太后還政,不報
③。尋通判河中府,徙④陳州。時方建太一宮及洪福院,市材木陜西。仲淹言:"昭應、壽
寧,大戒⑤小遠。今乂侈土木⑥破民產非所以順人心合大意也。宜罷修寺觀,減常歲市木
之數,以蠲除⑦積負。"事雖不行,仁宗以為忠。
(選自《宋史》,有刪改)
【注】①極言:非常激進的進言。②奉親:侍奉母親。③不報:不予答復。④徙:貶
官。⑤天戒:天示懲戒。⑥侈土木:大興土木。⑦蠲除:清除,減免。
(1)解釋卜列劃線詞在文中向總思。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昱通判河中府
④21材木陜西
(2)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乂/侈土木破民產非所以順人心/合天意也B.今乂侈土木破民產/非所以順人心/合
天意也
C.今又侈土木/破民產/非所以順人心合天意也D.今又侈土木/破民產非/所以順人心合
天意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了?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匚湖之遠則憂其君。
②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后世法。
(4)【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有什么內涵?【乙】文中范仲淹"憂其君"與"憂其民”的原
因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答案】(1)曾經;如果沒有;不久;購買
(2)C
(3)①在朝廷做官就擔憂他的白姓,被貶謫到邊遠地區做地方官就擔心他的國君。②向
著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內涵:心胸豁達,憂國憂民,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憂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顧禮法,
率領百官為太后祝壽,不能開創這個先例:"憂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解析】【分析】(1)根據平時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及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
“嘗”“微”“尋”是古今異義詞,“市,,屬于詞類活用。
(2)這句話的大意是:現在不宜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應該順應天意。據此可知這句話
正確的斷句方法是:今又侈土木/破民產/非所以順人心合天意也。
(3)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
據現代漢語的規范翻譯。①廟堂:指朝廷:處江湖之遠:處在偏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
朝廷上做官。之:定語后置的標志。②南面: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南面;朝:朝拜;法:
效法。故這兩句可以翻譯為:①在朝廷做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被貶謫到邊遠地區做地方官
就擔心他的國君。②向著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甲】結合語境分析,"古仁人"和遷客騷人不一樣,遷客騷人他們因外物的好壞和
自己的得失而產生或喜或悲的感情,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
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他們心胸豁達,憂國憂民,吃苦在前,享
樂在后。【乙】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天圣七年,章獻太后將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
壽。范仲淹對此非常憂愁,因為大子這樣做是不合禮法的。這是“憂其君''的原因。當時止
好朝廷興建太?宮和洪福院,官方買辦陜西的木材,范仲淹認為這樣做是勞民傷財,應該
停止。這是“憂其民”的原因。
故答案為:⑴曾經;如果沒有;不久:購買
⑵C
⑶①在朝廷做官就擔憂他的白姓,被貶謫到邊遠地區做地方官就擔心他的國君。②向看
南而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內涵:心胸豁達,憂國憂民,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憂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顧禮法,率
領百官為太后祝壽,不能開創這個先例:“憂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興上木,勞民傷財。
【點評】⑴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考查的詞語,?般為通假
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注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
理解,避免死記硬背,并做到重點突破,對于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⑵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誦讀語句,通過誦讀,力求對語句的
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
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
⑶本題考查的是句了?的翻譯能力。翻譯時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
刪、調、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
如遇倒裝句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⑷本題考查理解文章關鍵語句含義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語句
包括:點明題旨的句子;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總結全文的句子;起承轉合的句子
(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等。這類題目,從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
調入手,細細品味語句所表達的觀點態度。概括文章內容要點要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
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諾句,概括即可。
【參考譯文】
天圣七年(1029),章獻太后將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準備率領文武百官為太后
祝壽。范仲淹上疏詳細地論述了這件事,并且說:“在內宮事奉親長,自當有家人禮儀,只
是在朝堂上皇帝與百官站在一起,(太后)而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夠成
為后世的規范。”而且上疏請求章獻太后將朝政大權交還仁宗,但沒有得到任何答復。不久
做河中府通判,貶謫到陳州。當時正好朝廷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它方買辦陜西的木材。
范仲淹又卜竹:“昭應、壽寧年間的事情歷歷在目.前事不遠后事之戒.現在不宜大興土
木,勞民傷財,應該順應天意,讓人民休息。目前應當停止修建寺廟景觀,較少木材購買
量,以解決財政赤字。"又上即"現在降除官員多取決于太后的親近與否,這樣的行政不
是太平盛世的方法”。雖然朝廷沒能聽從范仲淹的意見,但是宋仁宗深切以為范仲淹是忠
臣。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師已數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為火所燔②,為生之
具略盡,所不燔者人而己。人之多不適意,豈獨我乎?然足下之親愛我良厚,其亦欲知我
所以處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時當邂逅,以少釋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數十日亦當
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處耳。諸不一一,千萬自愛!
(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有刪改)
【乙】
孫少述,一字止之,與土州公交最厚,故荊公《別少述》詩石:”應須一曲口叫首,西去
論心有幾人?”其相與如此。及荊公當國,數年不復相聞,人謂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
不以為意也。及荊公再罷相歸,過高沙,少述適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見,惟相勞苦
④,兩公皆自忘其窮達⑤。遂留荊公,置酒共飯,劇⑥談經學,抵暮乃散。荊公曰:“退
即解舟⑦,無由再見。"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謝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別之色。人然
后知兩公之未易測也。”
(選自《老學庵筆記》,有刪改)
【注】①某:我,謙稱。這里是干.安石自稱。【乙】文王荊公即壬安石。②燔:焚燒。
③睽:背離,不合。④惟相勞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窮達:政治上的失意與顯達。(6)
劇:流暢,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謝:奉,敬辭。奉謝,表示謝意。
(1)下列對【甲】文中王安石處境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遠離家鄉B.謀官不順C.財物受損D.身體不適
(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某自度不能數十R亦當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處耳。
(3)參考詞典解釋,談談“亟”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見,惟相勞苦,兩公皆自忘其窮達。
《占代漢語詞典》“亟"的義項:①急速,趕快。②危急。③通"極",至。
(4)用現代漢語書寫卜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荊公,置酒共飯,劇談經學,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孫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給了你哪些啟示?請結合兩文簡要分析。
【答案】(1)D
(2)某自度不能數十日/亦當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處耳。
(3)“亟”為急速、趕快的意思。寫出了王安石想見到孫少述的急切心情,體現友情的深
厚。
(4)(孫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擺設酒宴,一起吃飯,暢談經學,到晚上才分開。
(5)朋友要相互關心:王安石寫信給孫少述告知近況,讓他不必擔心;真正的友情不會受
時間、距離、地位的影響:王安石為官時與孫少述來往不多,罷官回鄉后交往如故:朋友
要相互信任:人們議論他們關系不和,孫少述從不放在心上。
【解析】【分析】(1)通過“到京師己數月”可以看出他遠離家鄉,"求一官以出。既未得
所欲",可見他謀官不順;“一舟為火所燔②,為生之具略盡”可以看出他財產受損。故理
解有誤的是
Do
(2)解答此類試題時,結合意思進行斷句。"某自度不能數十日亦當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
處耳。”翻譯為“我估計過不了多久,也應當能謀個官職,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罷了。”故此斷
句為:某自度不能數十日/亦當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處耳.
(3)"吻往造之"意思是"極速赴往造訪少述","ST意思是"極速"寫出了王安E急于想見到
少述,可見兩人感情深厚。據此作答。
(4)"遂留荊公,置酒共飯,劇談經學,抵暮乃散。"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
"備辦","劇"意思是"痛快",耳氐"意思是"到了"。該句語序正常,據此翻譯。
(5)兩文中都表現了兩人的交情深厚,當王安石在逆境中還不忘給少述寫信,希望他不
要過分擔心自己,告訴我們好朋友要互相關心。當士安后為官時,雖然來往不多,但兩人
的交情并沒有斷,告訴我們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觀因素的制約,朋友之間要相互信任。據此
作答。
故答案為:⑴D,
⑵某自度不能數十日/亦當得?官以出/但不知何處耳;
⑶"亟"為急速、趕快的意思。寫出了王安石想見到孫少述的急切心情,體現友情的深厚。
⑷(孫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擺設酒宴,一起吃飯,暢談經學,到晚上才分開。
⑸朋友要相互關心:王.安石寫信給孫少述告知近況,讓他不必擔心;真正的友情不會受時
間、距離、地位的影響:王安石為官時與孫少述來往不多,罷官回鄉后交往如故:朋友要
相互信任:人們議論他們關系不和,孫少述從不放在心上。
【點評】⑴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
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結合相關的語句,分析選擇即可:
⑵木題考查斷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開:
⑶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誤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
找出相關的語句,解答即可。
⑷文言文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應做到:忠實原文、語
句通順、表意明確、語氣不變、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重點詞語,
一定要翻譯到位;
⑸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結合關鍵語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參考譯文】
【甲】少述(孫侔,字少述)先生:我來到京城已經有幾個月字,想要謀個一官半職。
我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燒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燒了,啡一沒有被燒
的就是我這個人罷了。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時候,難道只是我嗎?但是先生您喜愛我的善良
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現在的處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這里。什么時候能夠相遇,以此來
減輕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計,過不了多久,也應當能謀個官職,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罷
了。其他的就不一一贅述,千萬保重。
【乙】孫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為深厚,所以王安石《別少述》中有一句詩
寫到:”應須一曲T?回首,西去論心有幾人?"他們的感情大概如此。等到王安石做了相
國,幾年不再相見,人們都認為兩個人的交情就此背離了。但是少述并不這樣認為。等到
王安石再次被罷免宰相后1口1來,經過高沙。少述恰好閑居在這里。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
訪,少述出來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兩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顯達。少述于是挽
留王安石,設酒宴款待他,兩人痛快地談論文學,直到天黑才敢去。王安石說:"此次被罷
官之后我就將退隱江湖,恐怕沒有機會與你再見面了。"少述說:“這樣的話,那我就更不
去與你告別了。〃兩人分別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此后,人們才知道兩
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誼)是很難搞測的。
8.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長生豬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豬,見鄰叟輒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見他人則否。鄰叟初
甚怒之,欲買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經所謂'夙冤所IS!世無不可解之冤。〃乃以
善價贖得,送佛寺為長生豬。后再見之弭①耳昵就非復曩②態矣。
【注】①弭mi:登拉。②曩嗚ng:從前。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
①其里有人置一豬
②既而憬然省曰
③此殖佛經所謂,夙冤,耶
④衛以善價贖得
(2)用"/〃給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鄰叟初甚怒之,欲買而啖其肉。
(4)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什么啟示?
【答案】(1)養:醒悟;大概;于是
(2)后再見之/弭耳昵就/非復城態矣
(3)起初,鄰居老翁很生氣,想把這頭豬買下殺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別人,冤家宜解不宜結,要寬容。
【解析】【分析】(1)根據平時積累及語境理解詞語意思,注意"省"這里是醒悟的意思:
“殆”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據句意及語法進行斷句,這句話的意思是:從此,這頭豬見到老翁時,就章拉著
雙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兇惡的樣子了。據此可知這句話的斷句方法是:后再見之/弭
耳昵就/非復強態矣。
(3)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
據現代漢語的規范翻譯。①叟翁:甚:很:啖:吃:而:連詞,表順接。故此句可以翻
譯為:起初,鄰居老翁很生,,想把這頭豬買下殺了吃它的肉。
(4)結合故事內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開始因為這頭豬見了自己便瞪著眼睛發怒猛奔過
去咬自己就想著要把他殺吃掉,后來最終只是把它送到寺廟里作為長生豬供養,而豬對老
翁的態度也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由此啟示我們要懂得善待別人,冤家宜解不宜結,要寬
容。
故答案為:⑴養:醒悟:大概:于是
⑵后再見之/弭耳昵就/非復曩態矣
⑶起初,鄰居老翁很生氣,想把這頭豬買下殺了吃它的肉。
⑷要懂得善待別人,冤家宜解不宜結,要寬容。
【點評】⑴此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能力。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居多。考查的詞語,
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
背,并做到重點突破,對于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⑵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解答時可以了解文言斷句的?些常識,還可以將其翻譯成
現代漢語,然后再根據語感和結構進行劃分。
⑶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句了-翻譯的能力。我們在翻譯句了?的過程中,只要字字對譯,不丟
關鍵字,語句通順就可以拿滿分了。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到位,切忌
漏翻關鍵詞語。
⑷本題考查概括文章給人啟示的能力。學生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多讀文言文、多練文言文,
提高文言文閱讀和理解的能力。做題時,要認真閱讀文章,理解文章內容,在理解文章內
容的基礎匕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并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獲得的啟示。
【附參考譯文】
據胡御史牧亭說,他老家有一個人養了一頭豬,見了鄰居家的老翁便瞪著眼睛發怒猛奔
過去咬他,見到了別人卻沒有這種情況。最初,鄰居老翁很生氣,想把這頭豬買下殺了吃
掉。不久醒悟道:“這大概就是佛經里所說的前世冤仇吧?這世上并沒有不可解的冤仇
啊。"于是用高價買下這頭豬,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為“長生豬”養起來。從此,這頭豬見到
老翁時,就宜拉著雙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兇惡的樣子了。
9.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
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
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
上①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
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膚當去奢省費,輕徭③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
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后,海內開平④,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
旅野宿焉。
(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注】①匕皇上,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顧不匕③徭:古時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
的無償勞動。④升平:太平。
(1)解釋劃線的詞。
①微斯人
②不以物喜
③或請重法以禁之
④上喧之曰
(2)下列句子與成語中劃線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B.然則何時而樂耶怏怏不樂
C.或請重法以禁之鴻鵠之志D.故不暇廉恥耳溫故知新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小以物喜,小以己悲。
②安用重法邪?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題。
①【乙】文中唐太宗認為防止盜竊的三種辦法是“,,
②從【乙】文中可以看出,作為國君,唐太宗做到了"(用【甲】文中的語句
回答)
(5)《岳陽樓記》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座豐碑,更是一個寶藏。在【甲】文部分,你汲取
了什么精神營養?以實現自己人生價值同時為中國夢助力。
【答案】(1)如果沒有:因為;有的人:譏笑,嘲笑
(2)B
(3)①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何必要用嚴厲的刑罰呢?
(4)去奢省費:輕搖薄賦;選用廉吏: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
(5)①通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學到了古仁人的處事深遠和豁達胸襟,無論何時
何事都應該積極樂觀向上,奮發有為。②通過"先天下之憂而嘰,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學
到了吃苦在前,享樂在后,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勵我們無私忘我,心懷天下,將
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獻給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個心懷祖國和人民的人。
【解析】【分析】(1)根據對文言詞語的積累以及句意理解詞語意思,注意"微'’屬于古今
異義詞,"以""或"都是文言虛詞,有多種意思,要根據語境分析理解。
(2)A探求;要求。B快樂。C代詞;結構助詞。D所以;學過的知識。故選B。
(3)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
據現代漢語的規范翻譯。①以:因為;物:外物。這句話運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手法,翻譯
時要注意句式的特點。故此句可以翻譯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
悲。②安:怎么,哪里,何必;邪:通耶,語氣詞,這句話屬于反問句,翻譯時注意語
氣。故此句可以翻譯為:何必要用嚴厲的刑罰呢?
(4)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從“膚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
不為盜,安用重法邪”可以看出唐太宗認為防止盜竊的三種辦法是:去奢省贄、輕搖薄
賦、選用廉吏。②結合【乙】文內容分析,唐太宗作為一代明君,他制止盜竊不是用嚴酷
的刑罰,而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律,他的統治下,數年出現數年之后,海內升
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廟堂之高則憂
其民。
(5)在理解《岳陽樓記》內容和主旨的基礎上能結合【甲】文中的具體語句分析汲取的
精神營養惘繞主旨和中國夢談即可。如通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學到了古仁人的處
事深遠和豁達胸襟,無論何時何事都應該積極樂觀向上,奮發有為。
故答案為:⑴如果沒有:因為:有的人:譏笑,嘲笑
⑵B
⑶①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何必要用嚴厲的刑罰呢?
⑷①去奢省費輕搖薄賦選用廉吏②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
⑸①通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學到了古仁人的處事深遠和豁達胸襟,無論何時何
事都應該積極樂觀向上,奮發有為。②通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學到
了吃苦在前,享樂在后,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勵我們無私忘我,心懷天下,將自
己的生命和智慧獻給祖國的建設事業,做一個心懷祖國和人民的人。
【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根據平時對課文注釋的
識記及積累,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解釋。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
義等特殊用法的字詞。
⑵本題考食對常見文言詞一詞多義的問題。要注總平時區別記憶。做此題目,要著眼"用
法","用法”是就詞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題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據句子成
分功用來判斷詞性,進而判斷用法。
⑶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
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i詞多義、古今異義詞、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
⑷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答題時要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要求從文中
篩選出合適的語句即可。
⑸本題考查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不設統i答案。解答時,只要
在理解文章內容和主旨的基礎上,按照題目要求,從選文中任意選擇一則句子,結合句意
及全文主旨,聯系實際,談得到的啟發或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10.閱讀選文,回答問題
安祿山將三道兵①六萬以討契丹,以奚②騎二千為向導。過平盧千余里,至土護真水
③,遇雨。祿山引兵晝夜兼吁二百余里至契丹牙帳契丹大駭時久雨弓駕筋膠皆弛④。大將
何思德言于祿山口:“吾兵雖多,遠來疲敝,實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臨之,不過三日,
虜必降。"祿山怒,欲斬之,思德請前驅效死。思德貌類祿山,虜爭擊,殺之,以為己得祿
山,更氣增倍。奚反叛,與契丹合,夾擊唐兵,殺傷殆盡。射祿山,中鞍,折冠簪,失
履,獨與麾下二十騎走;會夜,追騎解,得入師州。歸罪于左賢王哥解、河東兵馬使魚承
仙而斬之。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
(注解)①三道兵:指范陽、河東、平盧三鎮兵馬。②奚:即奚族,中國北方古民族。
③土護真水:古水名,即今內蒙古老哈河。④弓駕筋膠皆弛:弓弦松弛箭頭脫落不可
用。
(1)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祿山接三道兵六萬以討契丹(將:率領)B.獨與麾下二十騎走(獨:
僅)
C.會夜,追騎解,得入師州(會:正趕上、適逢)D.吾兵雖多(雖:即
使)
(2)對文中劃線句子斷句正豳的一項是()
A.祿山引兵晝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帳/契丹大駭/時久枸/弓鴛筋膠皆弛
B.祿山引兵晝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帳/契丹大駭/時久雨/弓駕筋膠皆弛
C.祿山引兵晝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帳/契丹大駭時/久雨/弓弩筋膠皆弛
D.祿山引兵晝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帳/契丹大駭時/久雨/弓駕筋膠皆弛
(3)安祿山率兵六萬征討契丹,戰斗以失敗告終,其根本原因是()
A.行軍途中遇雨,導致兵器不可用。
B.安祿山麾下無賢才良將可用。
C.奚族騎兵臨陣倒戈。
D.安祿山急躁冒進,不聽諫言,在戰機不利的情況下發起進攻,
(4)將卜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祿山怒,欲斬之,思德請前驅效死。
②思德貌類祿山,虜爭擊,殺之,以為己得祿山,勇氣增倍。
【答案】(1)D
(2)B
(3)D
(4)①安祿山聽后大怒,要殺掉何思德,何思德請求愿為先鋒以效死力。②何思德長得
與安祿山相似,契丹爭著攻打,殺了他,以為已經殺了安祿山,所以士氣旺盛。
【解析】【分析】(1)D項的解釋有誤,"雖”的意思是"雖然”,故選D。
(2)這句話的意思是:安祿山率兵晝夜兼程行軍三百余里,來到契丹的大本營,契丹十
分驚駭。當時因為大雨連綿,弓弦松弛箭頭脫落不可以使用。正確的停頓應為:祿山引兵
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文化概論考試的基礎內容與試題及答案
- 征服試卷2025年執業醫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經濟法概論相關案例試題及答案分享
- 2025年執業護士考試護理專科教學法試題及答案
- 醫療大數據與健康管理的創新融合
- 護理法規與政策試題及答案評析
- 2025年公共衛生傳播試題及答案
- 學以致用2025年執業醫師試題及答案
- 實踐技能訓練2025年護士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行政管理專科文化概論考試的趨勢與試題及答案
- 《民用航空行業標準體系》
- 湖北省高中六校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數學試卷含解析
- 非遺項目數字化保存案例研究
- 《計算機網絡技術》課件-2.2 OSI參考模型
- Photoshop平面設計與制作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松北校區)
- 人工智能基礎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北京科技大學
- 眼科(025)(正高級)高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試題及解答參考
- 燃氣公司績效考核評價表
- 云南省昆明市(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部編版小升初真題(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財產保險考試:非車險核保考試真題及答案
- 農產品電子商務-形考任務三-國開(ZJ)-參考資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