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名校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聯考(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貴州省名校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聯考(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貴州省名校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聯考(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貴州省名校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聯考(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貴州省名校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聯考(一)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貴州省名校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聯考(一)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共16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元代行省轄區遼闊,與前代相比權力頗重,“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行省實行群官負責和圓署會議制,高級官員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組成,“事從公議”;行省治下的路、府、州、縣官員的任用、遷調、考課由吏部和樞密院負責。行省制的創立()A.推動了元代中樞機構走向成熟B.反映君主專制不斷強化C.較好地處理了中央與地方關系D.埋下了地方割據的隱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發展,它通過設置行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處理了中央與地方在幅員遼闊的國家中管理的協調問題,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論述,未涉及中央決策機構的論述,不能得出推動了元代中樞機構走向成熟,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涉及的是中央權力的加強,不能直接反映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排除B項;行省官員實行群官負責制,重要事務由圓署會議“事從公議”,并且路、府、州、縣的官員任用由中央吏部和樞密院負責,這種制度有效避免了地方形成割據勢力,排除D項。故選C項。2.13世紀初,英王約翰被迫簽署《大憲章》,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內容。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英國()第13條恢復城鎮享有的傳統自由權第39條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第52條國王征稅需經王國的“普遍同意”,為此國王必須通過郡守召集貴族和教士討論國家大事第61條為保證實施,規定25位貴族組成委員會,監督大憲章的執行A.貴族執掌國家權力 B.注重維護資產階級利益C.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D.王權有限原則逐漸確立【答案】D【解析】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時空是13世紀初(英國)。由材料可知,13世紀初,英王約翰被迫簽署《大憲章》。《大憲章》限制了國王的司法權力,如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限制了國王的征稅權,如國王征稅需經王國的“普遍同意”,而且成立“貴族委員會”,監督大憲章的執行,這說明王權有限原則逐漸確立,D項正確;《大憲章》的主旨是國王的權力受限制,成立“貴族委員會”,監督大憲章的執行,而不是“貴族執掌國家權力”,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大憲章》頒布,使國王權力受限制,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尚未產生,排除B項;1688年的“光榮革命”后,英國議會頒布了《權利法案》,標志著議會君主制的逐步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3.1937年9月,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改組為陜甘寧邊區政府,實行以“三三制”為原則的參議會制度。邊區第二屆參議員219名,除員外,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占86人;常駐議員9人,其中黨外人士6人。同時,根據地還實行了普選制、代表會議制、民主評議制等制度。這些措施()A.強化了的領導地位 B.鞏固了工農民主政權C.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 D.削弱了國民黨的力量【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7年(中國)。根據材料“實行以‘三三制’為原則的參議會制度。邊區第二屆參議員219名,除員外,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占86人;常駐議員9人,其中黨外人士6人。同時,根據地還實行了普選制、代表會議制、民主評議制等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上,通過推行“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這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實行民主政治,并沒有強調的領導地位問題,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工農民主政權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建立的政權,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為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所以并不是對國民黨力量的削弱,排除D項。故選C項。4.1984年底,武漢柴油機廠為學習西方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經國務院批準,聘請聯邦德國專家格里希任廠長。格里希接任廠長后,該廠柴油機氣缸雜質從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內,居國內領先水平。產機向東南亞7個國家出口,年出口量達到5000臺,創匯超過百萬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我國()A.加強了政府宏觀調控 B.市場經濟成為社會共識C.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 D.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4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中的武漢柴油機廠通過聘請外國專家改進管理技術,提升了產品質量,成功打開國際市場,這是改革開放背景下我國企業通過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實現發展的具體表現,表明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D項正確;從武漢柴油機廠引進外國的管理經驗到向外國銷售,可知這是企業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減少政府宏觀調控,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排除A項;市場經濟提出的時間是1992年的十四大,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促進了中國企業的發展,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不能表現材料所涉及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5.唐代形成了“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課標準,考核結果分為九等。在考課程序上,被考者先由地方讀儀初評,各部門依此制作考簿,報送尚書省,由考功司作出審核和評出考第,尚書省在此基礎上制作新的考簿,交由皇帝裁定。這反映出唐朝()A.官員的考課規范嚴密 B.拓寬了地方監察渠道C.選官呈現制度化趨勢 D.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顯示唐朝建立了詳細具體的“四善”“二十七最”等考核標準,明確了九等的考核結果,并規定了嚴密的考核程序,從地方初評到中央審核,再由皇帝裁定,層層把關,此過程表明唐代的官員考課制度較為規范和嚴密,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對官員的考核,未涉及官員的監察,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對官員的考核,未涉及官員的選拔,不能得出選官呈現制度化趨勢,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官員的考核程序,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不能得出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排除D項。故選A項。6.英國首相撒切爾認為:“英國文官制度的這種純粹的職業性還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實行不同制度的國家妒忌的——它能讓政府在交替過程中產生的脫節減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睋丝芍?,文官制度()A.規范了政府行政部門事務官選用 B.導致政府交替中管理的脫節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D.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它能讓政府在交替過程中產生的脫節減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英國文官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項正確;英國文官制度與政府行政部門事務官的選用無關,排除A項;B項說法有誤,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文官制度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排除D項。故選C項。7.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后,新式學堂激增,引發了由士子童生到學堂學生的集團式轉變,龐大的新型學生群體很快從學堂走向社會,投身于社會的各種運動中去,從而引起了舊社會體系的結構性變動??婆e制度的廢除()A.推動了傳統社會轉型 B.引發學生運動的高漲C.扭轉了舊式價值觀念 D.直接導致清政府滅亡【答案】A【解析】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1905年后(中國)。據材料可知,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后,新式學堂激增,龐大的新型學生群體很快從學堂走向社會,投身于社會的各種運動中去,從而引起了舊社會體系的結構性變動。這體現的是科舉制度的廢除有利于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變,推動了傳統社會的轉型,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新型學生群體投身于社會各種運動中去,從而引起了舊社會體系的結構性變動”,但沒有涉及引發“學生運動”,如游行、示威、罷課等內容,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廢除科舉制對社會轉型的影響,沒有涉及對舊式價值觀念(價值觀念的扭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扭轉,排除C項;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統治被推翻,與科舉制的廢除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8.漢簡《二年·律令》中提到“子告父母,婦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告父母妻子,勿聽而棄告者市”;《唐律疏議》規定“同居之內,必有尊長,尊長既在,子孫無所自?!?。這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A.實用性強 B.引禮入法 C.通俗易懂 D.刑罰嚴酷【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唐(中國)。根據材料“子告父母,婦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告父母妻子,勿聽而棄告者市”可知,如果出現子女狀告父母、媳婦告公婆等現象,皆不受理;材料“同居之內,必有尊長,尊長既在,子孫無所自?!斌w現的是《唐律疏議》中有關家庭內部的尊卑關系。這些法律條款反映了古代法律“親親相隱”的原則,具有禮治色彩,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禮法結合,不能反映實用性強的特點,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法律條款的內容傾向,與通俗易懂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具體的法律懲處內容,不能得出刑法嚴酷,排除D項。故選B項。9.有學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發現,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從陪審團審判到刑事訴訟確立了諸多原則,如法官獨立和中立的原則、無罪推定原則、不告不理原則等。這些原則的核心目標在于()A.維護公民權利 B.堅持權力制衡C.遵循法律程序 D.保護私有財產【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從陪審團審判到刑事訴訟確立了諸多原則,如法官獨立和中立的原則、無罪推定原則、不告不理原則等?!笨芍ü僦辛⑹侵冈谠V訟中,法官應當不偏不倚地對待雙方當事人,給予各方主體以同等的對待,最終保證各方主體訴訟權利的平等,而無罪推定原則指的是所有被審判者在判決之前都是無罪的,不告不理原則指的是對未經起訴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的訴訟原則。這些原則的核心目標是維護公民的合法權利,A項正確;近代西方國家在權力結構層面,堅持權力制衡,B項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項;法律程序是維護公民權利的手段,不是核心目標,排除C項;刑事訴訟案例不一定都涉及私有財產,而且財產權只是公民權之一,排除D項。故選A項。10.1750年,清朝廢除藏王制,達賴之下設立噶廈,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噶布倫分理政事。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明確“事無大小,均應稟明駐藏大臣辦理”。這些措施()A.體現了對“華夷之辨”的繼承B.促進內地與邊疆治理一體化C.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D.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和認同【答案】C【解析】據本題選項用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清政府廢除藏王制度,由中央任命的駐藏大臣處理相關事務,體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這有利于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對華、夷的區分,不能得出對“華夷之辨”的繼承,排除A項;材料中仍賦予宗教領袖達賴一定的權力,實行因俗而治的管理特點,內地與邊疆治理一體化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西藏地區各民族族對此項管理的態度,不能得出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和認同,排除D項。故選C項。11.19世紀前,歐洲國家主要關注政務語言、宮廷語言、法令語言等。進入19世紀以后,官方對生活語言的關注越發普遍,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開始實行初級義務教育,官方確定的標準語言也被推介給所有在校學習的人。這一變化()A.有利于培養國民民族認同B.順應民主共和的主流趨勢C.推動了文化的一元化發展D.適應傳播啟蒙思想的需求【答案】A【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前(歐洲)。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前,歐洲國家主要關注政務語言、宮廷語言、法令語言等,這主要是服務于統治者,進入19世紀以后,官方對生活語言的關注越發普遍,一些歐洲國家也開始實行初級義務教育,官方確定的標準語言也被推介給所有在校學習的人。這些說明官方在加強對民眾的文化普及,意在增強民眾對國家語言文化以及國家的認同,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推行民族語言增強民族認同感,并未凸顯民主共和制度的發展趨勢,排除B項;政府重視生活語言和標準語言,有助于增強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取消其他文化,實施文化的一元化,排除C項;啟蒙思想發展的時間是在17、18世紀,其傳播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發展要求獲得政治權力的需求,排除D項。故選A項。12.1956-1962年,西方國家來華旅游人數僅占外國游客的5%左右,最高年份也僅占8.8%。1963年這一比重迅速上升為39.8%。1964年,資本主義國家來華游客首次超過社會主義國家來華游客。這得益于新中國()A.與西方國家關系正常化 B.找到對外開放的突破口C.逐步沖破西方國家封鎖 D.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1964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63年到1964年,資本主義國家來華游客人數比重迅速上升,并超過社會主義國家來華游客。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中蘇關系惡化,經濟上為了解決經濟困難問題,正在進行國民經濟的調整,基于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新中國調整外交政策,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逐步緩和,C項正確;此時中國與西方國家關系還未實現正?;?,排除A項;198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設立經濟特區,找到對外開放的突破口,排除B項;20世紀90年代中國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排除D項。故選C項。13.以下史料選自敦煌發現的唐代開元四年(716)沙州敦煌縣惠慈鄉的藉帳資料。這則史料可用于說明唐朝()戶主楊法子年叁拾玖歲衛士下中戶課戶見不輸妻陰年叁拾陸歲衛士妻男干昱年捌歲小男女娘子年壹拾貳歲小女廿畝永業叁拾玖畝已受一十九畝口分合應受田壹頃壹畝六十二畝未受A.土地兼并現象嚴重 B.兩稅法實行的狀況C.賦稅制度改革背景 D.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答案】C【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及設問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唐代(中國)?!抖鼗臀臅分刑拼_元四年(716年)藉帳資料中明確記載了該戶人口存在應受未受之田,這說明當時實行的均田制下有受田不均的情形,說明均田制遭到了破壞,而土地制度是賦稅制度實施的基礎,由此可知,賦稅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C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到土地兼并現象,僅涉及政府未完全授田,排除A項;這一時期主要的賦稅制度是租庸調制,兩稅法還未實施,排除B項;材料涉及土地制度,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4.據《元史·食貨志》記載:“京師料鈔十錠,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縣,皆以物貨相貿易﹐公私所積之鈔,遂俱不行”。據材料可知元朝()A.國家推行以物易物 B.政府財政面臨困境C.邊防危機日益加深 D.交子作為主幣發行【答案】B【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該時期開始實行物物交換不再使用政府發行的紙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元政府濫發紙鈔,引發紙鈔系統的崩潰,表明政府財政面臨困境,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以物易物現象,其發生的原因是紙幣濫發,而非國家主動推行,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元朝經濟問題,未涉及邊防問題,不能得出邊防危機日益加深,排除C項;交子是宋代的紙幣,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5.下表為兩漢魏晉時期的人口統計情況,這反映出這一時期()年度公元(年)戶籍(戶)口數(口)前漢平帝元始二年212,233,06269,594,978后漢光武帝中元二年574,279,63421,007,820后漢桓帝永壽三年15710,677,96056,486,856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2,459,84016,163,863——梁方仲編著:《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A.長期戰亂導致國家分裂 B.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C.南北經濟差距日益拉大 D.國家的治理能力不斷削弱【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漢魏晉時期(中國)。根據表格數據可以知道對東漢初年、西晉初年在冊戶籍與人口數量相較于其他時期大量減少,結合所學可知,這兩個時期都處在王朝的更迭時期,連續的戰爭使中央集權被削弱,國家治理能力削弱,控制人口的能力降低,大量人口脫離國家的戶籍,成為豪強地主的依附人口,B項正確;材料僅涉及人口統計數量變遷,無法得出國家是否分裂,排除A項;伴隨著北人南遷,南北差距在兩漢魏晉時期逐步縮小,排除C項;后漢桓帝時,國家控制人口有了顯著增加,國家治理能力提高,因此國家的治理能力不斷削弱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16.1881年初,德皇威廉一世宣布實行社會改革,要對社會問題的受害者采取保護性措施。1883年5月,俾斯麥提出的疾病保險法案在議會獲得高票通過。1884年6月,《意外傷害保險法》在議會獲得通過。1889年5月,德國議會通過《傷殘老年保險法》。上述做法()A.標志著德國社會保障體系建立B.表明德意志民眾民主權利擴大C.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D.奠定了德意志統一的社會基礎【答案】C【解析】根據選項用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影響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1年后的德意志。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志進行社會改革,加強對疾病、意外傷害、傷殘老年等受到傷害或者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這有利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社會保障僅涉及疾病、意外傷害、傷殘老年等方面的內容,不能得出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是在二戰之后建立起來的,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社會改革和保障的發展,未涉及民眾民主權利的論述,排除B項;德意志實現統一的時間是1871年,此時德意志已經實現了統一,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共4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文官制度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歷史的一種貢獻,它正式確立于秦漢時代。隋唐時期,中國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其中的科舉制度在之后的社會變遷中發揮著穩定器和發動機的作用?;蕶嗍撬茉煳墓僦贫茸钪匾耐庠诹α?,文官制度因皇權的需要而生,與皇權的興衰起伏密切相關。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體的意識形態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諸多內容。文官制度貫徹了傳統政治的理念與宗旨,具有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這或許是文官制度最大的精神意義。文官制度中包含著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則,文官士大夫在實踐中秉承的中庸、謙讓、勤勉等人生態度,沉淀為中國歷史的寶貴遺產?!幾詮埑獭吨袊糯墓僦贫取凡牧隙?883年以后,美國國會通過《彭德爾頓法案》等多項立法,政黨分贓制轉變為政治任命公職人員制。但在關鍵政府官員的委任過程中,黨同伐異、裙帶關系并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執政黨必然要選用自己的人,這是兩黨競爭的結果;封官許愿是兩黨吸引支持力量的重要手段。在美國,選舉政治實際上是金錢政治,選舉不僅是候選人政策取向的較量,更是金錢的較量。國會議員、政府高官都是有錢人的代表,保證了國家權力掌控在商界巨賈、資本大鱷手中。比如,特朗普自稱代表美國中下階層的利益,在競選中也時常抨擊華爾街金融巨頭,但其在任時政府中的兩大重要職務——財政部長和商務部長,均由華爾街大亨擔任。當權者傾向于任用左右逢源、能夠擺平各方關系的密友和親信,而這些人更易出現貪腐問題?!幾岳钗摹睹绹沃械摹罢h分贓”模式及其弊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的特點并說明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政黨分贓”難以杜絕的原因。綜合上述材料,簡要說明西方文官制度對現代公務員制度的啟示?!敬鸢浮浚?)特點:歷史悠久;服務于專制皇權;與儒家思想緊密聯系。(任答兩點即可)影響: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證官僚隊伍廉潔和高效,推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并促進了社會公平公正;鞏固了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言之有理即可))(2)原因:兩黨政治下政黨競爭激烈;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本質。(答出兩點即可)啟示:現代公務員制度要堅持與時俱進,立足國情;注重公務員考試制度的完善;需要不斷創新人才選拔方式和考核機制;注重官員腐敗的治理。【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和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中國古代文官制度)正式確立于秦漢時代。隋唐時期,中國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可知,歷史悠久;據材料一“皇權是塑造文官制度最重要的外在力量,文官制度因皇權的需要而生,而與皇權的興衰起伏密切相關”可知,服務于專制皇權;據材料一“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體的意識形態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諸多內容”可知,與儒家思想緊密聯系。第二小問影響,據材料一“文官制度因皇權的需要而生文官制度中包含著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則”和所學可知,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證官僚隊伍的廉潔和高效,推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據材料一“文官制度貫徹了傳統政治的理念與宗旨,具有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可知,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并促進了社會公平公正;根據材料一“文官士大夫在實踐中乘承的中庸、謙讓、勤勉等人生態度”可知,鞏固了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根據材料一“沉淀為中國歷史的寶貴遺產”可知,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小問2】本題是原因和認識題,時空是近代(美國)和古代(中國)。第一小問原因,根據材料二“執政黨必然要選用自己的人,這是兩黨競爭的結果;封官許愿是兩黨吸引支持力量的重要手段”并結合所學可知,兩黨政治下政黨競爭激烈;根據材料二“選舉政治實際上是金錢政治,選舉不僅是候選人政策取向的較量,更是金錢的較量。國會議員、政府高官都是有錢人的代表,保證了國家權力掌控在商界巨賈、資本大鱷手中”并結合所學可知,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本質。第二小問啟示,綜合以上兩則材料結合所學,從中外文官制度發展的經驗教訓等角度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一“它正式確立于秦漢時代。隋唐時期,中國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材料二“1883年以后,美國國會通過《彭德爾頓法案》等多項立法,政黨分贓制轉變為政治任命公職人員制”可得出,現代公務員制度要堅持與時俱進,立足國情;根據材料一“科舉制度在之后的社會變遷中發揮著穩定器和發動機的作用”和所學可得出,注重公務員考試制度的完善;根據材料一“隋唐時期,中國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其中的科舉制度在之后的社會變遷中發揮著穩定器和發動機的作用”和所學可得出,需要不斷創新人才選拔方式和考核機制;根據材料一“文官制度中包含著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則,文官士大夫在實踐中秉承的中庸、謙讓、勤勉等人生態度”、材料二“當權者傾向于任用左右逢源、能夠擺平各方關系的密友和親信,而這些人更易出現貪腐問題”和所學可得出,注重官員腐敗的治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漢的基層組織,既發揮基層政權的作用,又帶有半自治的性質,表明當時封建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控制還相對寬松。唐代實行鄉、里、村三級制,是國家力量向基層社會進一步滲透的有力舉措。北宋中后期,特別是王安石變法實行保甲制度后,鄉里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階段處于由鄉里制向保甲制、由鄉官制向職役制的轉折時期,鄉和里的地位逐漸淪落﹐鄉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與統治逐步增強,鄉村權力越來越多的被上調到更便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州縣官吏的手中。從王安石變法至清代,鄉里制度轉變為職役制,保甲對鄉里的控制更加嚴密,鄉村自治的色彩越來越弱。由于中國古代社會的特點,其鄉村治理盡管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終沒有發展為真正的鄉村地方自治。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王權的擴張,鄉村社會治理越來越深地受到國家政權的干預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漸消退?!幾蕴气Q《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歷史變遷》材料二改革開放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成了自主經營的主體,農民自主空間都得到空前釋放,村民自治制度在這一背景下發端于中國農村自發的民主實踐。1980年,廣西宜州合寨村出于社會治安管理的迫切需要,農民自發組建了一種全新的治理共同體——村民委員會。這一做法迅速受到中央肯定。1982年,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以“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身份被寫入憲法,成為國家根本大法規定的正式制度。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標志著我國以村民權利為本位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正式建立。——摘編自任杰、郁建興《中國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自治、法治與德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后基層治理發展的背景及其實踐意義?!敬鸢浮浚?)變化:由鄉里制向保甲制轉變;由鄉官制向職役制轉變;國家對鄉村治理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2)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民主法制建設逐步走向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提升了農民的自主空間;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改革開放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意義: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民主政治發展與完善;有助于涵養廣大民眾的公民意識和民主素質,助推我國民主化進程邁出具有實質意義的一步;有助于構筑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平臺;有利于充分調動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熱情,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窘馕觥俊拘?】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變化:據材料“這一階段處于由鄉里制向保甲制、由鄉官制向職役制的轉折時期,鄉和里的地位逐漸淪落,……”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由鄉里制向保甲制轉變;由鄉官制向職役制轉變;據材料“從王安石變法至清代,鄉里制度轉變為職役制,保甲對鄉里的控制更加嚴密,鄉村自治的色彩越來越弱”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國家對鄉村治理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拘?】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改革開放后(中國)。背景:據材料“改革開放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成了自主經營的主體,農民自主空間都得到空前釋放,村民自治制度在這一背景下發端于中國農村自發的民主實踐”并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提升了農民的自主空間;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撥亂反正,平凡冤假錯案;據材料“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法制建設逐步走向完善;改革開放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意義:據材料“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法制建設逐步走向完善,即改革開放實施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民主政治發展與完善;有助于涵養廣大民眾的公民意識和民主素質,助推我國民主化進程邁出具有實質意義的一步;據材料“1982年,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以‘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身份被寫入憲法,成為國家根本大法規定的正式制度”并結合所學可知,1982年,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以“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身份被寫入憲法,成為國家根本大法規定的正式制度,有助于構筑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平臺;有利于充分調動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熱情,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19.中國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時因勢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始皇初滅六國,便遷徙天下豪富12萬戶到咸陽,一部分分散到巴蜀等地?!瓕④娒商衤蚀筌?0萬人擊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個縣城,徙內地罪人去居住。漢族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游牧地區,變牧地為耕地,擴大了北方邊境。又征發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贅婿、小商賈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發50萬人守五嶺,與土著雜居。漢族文化技術傳入南方,嶺南開始成為中國的領土。——摘編自范文瀾《中國通史》材料二歷代統治者為鞏固自身封建統治,制定并實施治理邊疆的政策。兩漢時期,在邊疆設立了眾多郡縣和屬國,又在遼闊的西北邊疆地區設立西域都護府。為了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唐王朝確立了軍鎮屯戍制度。唐朝政府安排邊疆民族子弟學習漢族文化,并將眾多漢文經典書籍頒賜給邊疆民族。元代,在邊疆設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從首都行政中樞到遙遠邊疆地區的驛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漢人,同屬臣民?!薄幾择R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1)根據材料一歸納秦始皇管轄邊疆地區的措施,并指出其積極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治理邊疆的特點并談談你對處理民族關系的認識?!敬鸢浮浚?)措施:移民、筑城、設縣。(答到兩點即可)意義:傳播漢族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邊疆地區開發;促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