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真題】2023年新高考歷史真題試卷(江蘇卷)一、單項選擇題:共16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春秋時期,晉國在兼并虞國等同姓方國時,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國爭霸過程中腹背受敵。這一現象表明當時()A.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 B.政治權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國吳起變法成效顯著 D.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2.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下詔恢復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國并于冀州”,裁撤本為孫權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將全國州數始終維持在九個。曹操復古改制的實踐體現了()A.魏國在三國中占據優勢 B.大一統思想的歷史傳承C.東漢朝廷政令執行通暢 D.地方行政層級持續變化3.唐《雜令》規定,公私借貸可自行簽訂契約,官府不干涉,但利息總量不得超過本金一倍。唐敬宗發布敕文,對“出利過本兩倍”的私債,官府不負責追討超過法定利率的債務,由此可知()A.暫時放松重農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間的資本性借貸活動C.保障借貸主體和適當權益 D.通過法律手段調整人身關系4.下表呈現的是宋代程頤和朱熹的思想觀點。這說明理學家()思想家觀點程頤讀史須見圣賢所存治亂之機,賢人君子出處進退,便是格物朱熹若未讀徹語、孟、中庸、大學便去看史,胸中無一個權衡,多為所惑A.主經學史時須重視道德教化 B.研究歷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過探究萬物獲取歷史真相 D.借助歷史事實領悟心學理念5.據淮關稅收統計,乾隆年間由運河輸往江南的大豆、豆餅每年達數百萬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從山東半島和東北輸入江南的上千萬石糧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手工業原料和農業肥料的大豆和豆餅。上述史實反映了乾隆年間()A.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B.長途貿易依賴海路運輸C.北方糧食畝產量國內領先 D.商人資本控制了生產領域6.下圖所示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國對華輸出商品在近代中國總進口中份額變化情況。該情況應存在于()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7.陳毅在紀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寧建立反帝“聯合戰線”和領導世界革命的意義。指出列寧逝世一年來中國革命運動繼續蓬勃發展,尤其是工農階級表現出“領導國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敵人驚嚇恐懼”。此時的“工農階級”()A.積極聲援五四愛國運動 B.致力于鞏固革命統一戰線C.堅持獨立領導武裝斗爭 D.推翻了北洋軍閥反動統治8.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強調“由減租減息轉變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鐵路、工廠、銀行”。他主張新的中央委員應該包羅各種人才,“將來還要搞大工業”。他提出要奪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們一定要在那里開八大”。毛澤東的主張()A.基于對解放戰爭進程的判斷 B.說明中國革命性質發生變化C.重在強調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 D.憧憬著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未來9.下圖海報由人民勝利折實公債上海市推銷委員會于1950年11月繪制。當時創作這幅海報意在()A.號召青年積極參軍支前 B.倡導銀行儲戶購物消費C.動員民眾支援國家建設 D.打擊投機商人倒賣公債10.1956—1957年,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譯著中,以社會主義國家的著作為主,但資本主義國家的著作數量增長很快。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專家的人數和比重從1961年起逐漸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國的專家人數居在華外國專家前兩位。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三線建設缺乏專業人才 B.科技交流擺脫冷戰影響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D.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開展11.下圖是根據大流士一世時期的稅單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國各地繳稅比例示意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波斯帝國()A.統治中心已轉移至印度 B.基層社會治理臻于完善C.各個地區文明孤立發展 D.財政收入依賴農業經濟12.1289—1304年,在英國辛德雷克莊園中,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只有31%的訴訟最終通過莊園法庭裁決。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據此可知,該莊園法庭()A.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 B.主要處理莊園主和農民的糾紛C.重視維護莊園秩序穩定 D.依據大陸法裁決莊園經濟訴訟13.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議,認為其船隊進入香料群島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領土,西班牙予以回絕,雙方各執己見。1529年,兩國依靠地圖學和航海經驗最終簽訂條約,劃出了一條縱貫太平洋的分界線,紛爭暫時得以平息。該條約的簽訂()A.是歐洲均勢外交的體現 B.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的開始C.確立了國家主權的原則 D.加深了對全球整體性的認識14.1835年,美國廢奴協會向南方社會精英寄出《奴隸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這些刊物進入南方,但該提案未能在國會通過,同時引發了全國性政治辯論。在這一過程中,廢奴團體從200個增加到527個。這表明美國()A.南北矛盾更加尖銳 B.政黨政治得到發展C.廢奴時機已經成熟 D.黑人民權運動興起15.1960年9月,民主德國對西柏林通道實施無限期邊界管制,聯邦德國隨即宣布暫時中止兩國之間的貿易、服務協定。后經過不斷協商,到12月底雙方重新恢復協定,民主德國廢除了對西柏林的限制措施。這一事件的解決()A.導致西方陣營逐漸分化 B.凸顯了雙方政策的務實性C.助推美蘇關系全面緩和 D.有利于戰后歐洲經濟復蘇16.下表列舉了現代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名稱的起源及含義。綜合表中信息可知,現代拉丁美洲()國名秘魯墨西哥阿根廷哥倫比亞玻利維亞起源印第安語印第安語西班牙語西班牙語西班牙語含義玉米之倉太陽神白銀哥倫布之國玻利瓦爾之國A.民族意識不斷覺醒 B.多種文化同時并存C.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D.殖民色彩日益濃厚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西方商船來到中國,以絲綢為載體的中國服飾文化逐漸被歐洲人了解。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幾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凡是略有規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而當來自東方的紡織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摘編自劉海翔《歐洲大地的中國風》材料二晚清時期,大量的舶來品進入中國,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有些中國人開始穿西服。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了不少西服店。當時的北京,雖然作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襯衣、針織衫、西褲等已逐漸得到推廣。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認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報》上發文反駁:“歐化逐漸東開,國人多喜穿西裝,取其穿之能有活潑的氣象與振作的態度,而且便捷無拖沓。”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摘編自王建朗《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服飾在近代歐洲傳播的基本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歷史背景。(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國傳播的特點。(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外服飾交流的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賈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實行恤商的新法,將稅率降為三十分之一,下詔令官府采購應照時價公平給付。明初雖實行專賣政策,但比元代已大為放松,像鹽這樣的專賣品也與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販糧到邊境,領鹽引回內地取鹽。山(西)陜(西)、江淮等地商人紛紛奔走于各邊鎮,邊地也隨之繁榮起來。朱元璋認為“治國以教化為先”,鑒于商賈多不讀書,特命儒士編書教之。隨著恤商政策的實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躍起來。在他們的帶動下,元末遭到破壞的歷代名城逐漸恢復。城市的繁榮帶動了娛樂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戲曲、說書等通俗文藝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摘編自吳慧《中國商業通史簡編》(1)據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內容。(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響。19.閱讀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和媽媽去旅游(宣傳畫,1985年)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8年,近代思想家嚴復在戊戌維新運動期間受到光緒帝召見,不久后向皇帝上萬言書,其中談到歐洲歷史,大略言:“歐洲國土,當我殷、周之間,希臘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優異)矣。希臘中衰,乃有羅馬。羅馬者,漢之所謂大秦者也。庶幾一統矣,繼而……日爾(耳)曼諸種起而乘之,蓋自是歐洲散為十余國焉,各立君長,種族(民族)相矜(爭斗),互相砥礪,以勝為榮,以負為辱。蓋其所爭,不僅軍旅疆場之間而止;自農工商賈至于文詞學問……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憚),終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將,至于近百年;其富強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據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錢基博卷》(1)據材料概括嚴復對歐洲國家發展歷程的基本認識。(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嚴復關于近代歐洲國家發展的觀點。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革時期,血緣關系逐漸淡化,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壞,諸侯爭霸現象出現,材料中的現象正是這一體現,D項正確;
依據材料“也與無終我等北方諸戎和好”可知,晉國只是與北方諸戎和好,并非全部融入中原華夏,A項錯誤;
材料反映的是諸侯國之間的關系,沒有涉及卿大夫,B項錯誤;
材料未提及楚國的吳起變法,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王室衰微與“春秋五霸”,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春秋時期的時代背景、諸侯爭霸及其實質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2.【答案】B【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下詔恢復古代九州之制,這一復古改制的實踐體現出曹操受漢代大一統思想的影響,B項正確;
材料中沒有涉及三國實力的比較,不能得出A項的結論,錯誤;
曹操并不代表東漢政權,C項錯誤;
曹操的復古改制并沒有持續下去,不能說明地方行政層級持續變化,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漢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曹操的改制和漢代大一統思想的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3.【答案】C【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公私借貸可自行簽訂契約,官府不干涉,但利息總量不得超過本金一倍”、“對‘出利過本兩倍’的私債,官府不負責追討超過法定利率的債務”可以看出唐代政府對公私借貸的規定是對借貸主體和適當權益的保護,C項正確;
材料涉及的是唐代政府対公私借貸的規定,而且唐代仍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并未放松,A項錯誤;
依據材料可知,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間資本性借貸活動,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唐代對借貸主體和適當權益的保護,D項不是材料的主旨,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信貸和商業契約,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公私借貸可自行簽訂契約,官府不干涉,但利息總量不得超過本金一倍”、“對‘出利過本兩倍’的私債,官府不負責追討超過法定利率的債務”的主旨即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4.【答案】A【解析】【分析】依據材料“讀史須見圣賢所存治亂之機,賢人君子出處進退,便是格物”可知,程頤認為讀史書需要看見圣賢所留下的治亂的關鍵,賢人君子出仕或隱退的時機,就是格物;依據材料“若未讀徹語、孟、中庸、大學便去看史,胸中無一個權衡,多為所惑”可知,朱熹認為讀書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顛倒,讀史之前要先將四書讀透徹。由此可知,兩人都主張主經學史時須重視道德教化,A項正確;
材料中沒有提及史料搜集整理的信息,B項錯誤;
材料描述的是讀歷史要用儒家思想去權衡,沒有體現探究萬物獲得歷史真相,C項錯誤;
材料涉及的是程頤和朱熹的思想觀點,屬于程朱理學的內容,心學理念是陸九淵、王陽明的思想,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程朱理學,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中程頤和朱熹的思想觀點,結合程朱理學的內容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5.【答案】A【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乾隆年間由運河輸往江南的大豆、豆餅每年達數百萬石之多”、“每年由海路從山東半島和東北輸入江南的上千萬石糧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手工業原料和農業肥料的大豆和豆餅”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朝時,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手工業較北方發達,農業產量高,需要較多大豆和豆餅作為手工業原料和農業肥料,因此北方生產的大豆就大量運輸至南方,A項正確;
材料不僅提及了海路運輸,還提及了運河運輸,不能說明長途貿易依賴海路運輸,B項錯誤;
清朝時北方糧食畝產不及南方,C項錯誤;
材料無法體現商人資本控制了生產領域的信息,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信息“乾隆年間由運河輸往江南的大豆、豆餅每年達數百萬石之多”、“每年由海路從山東半島和東北輸入江南的上千萬石糧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手工業原料和農業肥料的大豆和豆餅”,結合清朝江南經濟發展及其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6.【答案】C【解析】【分析】依據圖示可知,英、美、日三國對華輸出商品在近代中國總進口中的份額都呈上升趨勢,而且日本的份額上升最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甲午戰爭后,日本打破了英、美、法等國在中國的壟斷地位,并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權益,一戰時期日本幾乎獨霸中國。因此圖示中的情況應該是1895年到1922年,C項正確;
1841-1868年日本還未進行明治維新,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不會出現圖示中的情況,A項錯誤;
1868-1895年英、美、法等國在中國的壟斷地位尚未被打破,B項錯誤;
1922-1949年日本對華侵略受到抵制,其在中國總進口中份額不會上升,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的對外貿易,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圖示信息,注意三國的份額,結合甲午中日戰爭后和一戰時期日本對華侵略的狀況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7.【答案】C【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列寧逝世一年來”、“中國革命運動繼續蓬勃發展,尤其是工農階級表現出領導國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敵人驚嚇恐懼”并結合所學可知,列寧逝世是在1924年,因此此時是1925年以來,國民大革命后,“工農階級”即中共吸取教訓,顯示出巨大力量,堅持獨立領導武裝斗爭,C項正確;
五四運動發生在1919年,與材料時間不符,A項錯誤;
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于1924年,而且沒有堅持到最后,B項錯誤;
國民革命運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反動統治,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國民革命運動,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列寧逝世一年來”、“中國革命運動繼續蓬勃發展,尤其是工農階級表現出領導國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敵人驚嚇恐懼”,結合國民革命運動的影響和經驗教訓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8.【答案】A【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涉及的是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的講話,當時抗日戰爭即將勝利,解放戰爭即將開始,毛澤東的講話是為中共下一步的革命方向做準備,即基于對解放戰爭進程的判斷,A項正確;
當時中國革命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抗戰結束后,中共下一步的工作方向,與抗戰必勝信念無關,C項錯誤;
毛澤東的講話是對新民主主義國家的設想,不是憧憬,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共七大,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信息,結合中共七大的內容和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9.【答案】A【解析】【分析】依據材料“1950年11年”、“既可克服公家困難,又可實行私人儲蓄”并結合所學可知,1950年處于抗美援朝時期,該海報意在號召青年積極參軍支前,保家衛國,A項正確;
該海報號召青年積極參軍支前,保家衛國,而非倡導銀行儲戶購物消費,B項錯誤;
該海報主要與抗美援朝有關,與國家建設無關,C項錯誤;
該海報主要是為了號召青年積極參軍支前,保家衛國,而非打擊投機商人倒賣公債,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戰爭,解題的關鍵信息是“1950年11年”、“既可克服公家困難,又可實行私人儲蓄”,緊扣抗美援朝戰爭大背景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0.【答案】C【解析】【分析】依據材料“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專家的人數和比重從1961年起逐漸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國的專家人數居在華外國專家前兩位”并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到1966年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隨著中蘇關系的逐漸惡化,中國通過緩和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以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C項正確;
結合所學可知,三線建設是指20世紀60~70年代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與材料時間不符,A項錯誤;
當時科技交流并沒有擺脫冷戰影響,B項錯誤;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解題的關鍵信息是材料時間和“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專家的人數和比重從1961年起逐漸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國的專家人數居在華外國專家前兩位”,結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外交和策略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1.【答案】D【解析】【分析】依據圖示可知,印度、兩河流域、埃及三個區域的繳稅比例加起來超過一半。結合所學可知,這三個區域農業經濟發達,這說明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時期財政收入依賴農業經濟,D項正確;
當時波斯帝國的統治中心并沒有轉移到印度,A項不符合史實,錯誤;
材料未涉及基層社會治理,B項錯誤;
波斯帝國建立促進了各地區文明之間的交流,而非孤立發展,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波斯帝國,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圖示信息,結合波斯帝國的經濟狀況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2.【答案】C【解析】【分析】依據材料“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只有31%的訴訟最終通過莊園法庭裁決。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可知,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的訴訟時強調情理而非法律,結合所學可知,這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維護莊園秩序穩定,C項正確;
莊園法庭主要是維護莊園主的利益,而非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A項錯誤;
材料只是涉及了農民之間的訴訟,因此不能就此得出莊園法庭主要處理莊園主和農民的糾紛,B項錯誤;
材料沒有體現莊園法庭的裁決依據,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歐的莊園制,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只有31%的訴訟最終通過莊園法庭裁決。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結合莊園法桐的作用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3.【答案】B【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西班牙和葡萄牙于1529年重新簽訂了條約,明確劃出了一條縱貫太平洋的分界線,紛爭暫時得以平息。結合所學可知,這表明西班牙和葡萄牙對太平洋地區的爭奪,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的開始,B項正確;
材料體現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斗爭,沒有體現歐洲均勢外交,A項錯誤;
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國家主權的原則,C項錯誤;
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爭奪太平洋地區,不涉及對全球整體性的認識,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歐洲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歐洲國家早期殖民擴張的表現和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4.【答案】C【解析】【分析】依據材料“1835年”、“禁止《奴隸之友》等刊物進入南方的提案未能在國會通過”、“引發了全國性的政治辯論”、“廢奴團體從200個增加到527個”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國南北戰爭前的廢奴事件。當時美國不同力量圍繞奴隸制存廢問題矛盾不斷,影響美國穩定和發展,推動了奴隸制問題的政治化,這表明廢除奴隸制時機的成熟,C項正確;
材料強調的是廢奴時機的成熟,而非南北矛盾,A項錯誤;
材料不涉及政黨政治,B項錯誤;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興起于二戰后,與材料時間不符,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美國南北戰爭,解題的關鍵信息是“1835年”、“禁止《奴隸之友》等刊物進入南方的提案未能在國會通過”、“引發了全國性的政治辯論”、“廢奴團體從200個增加到527個”,結合南北戰爭的背景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5.【答案】B【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時間和材料信息“后經過不斷協商,到12月底雙方重新恢復協定,民主德國廢除了對西柏林的限制措施”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處于冷戰時期,為了盡量避免戰爭,同時出于本地區發展的需要,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在處理沖突時有一定的克制機制,凸顯了雙方政策的務實性,B項正確;
歐共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等史實表明西方陣營逐漸分化,材料沒有體現,A項錯誤;
20世紀60年代美蘇對抗逐漸加劇,而非全面緩和,C項錯誤;
材料涉及的是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對抗政策的務實性,而且20世紀60年代歐洲經濟已經復蘇,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美蘇冷戰,解題的關鍵信息是題干時間和材料“后經過不斷協商,到12月底雙方重新恢復協定,民主德國廢除了對西柏林的限制措施”,結合美蘇冷戰的策略和特點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6.【答案】B【解析】【分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現代拉美國家名稱有的源于印第安語,有的源于西班牙語,其含義或是傳統印第安人盛行的物產、神靈,或是殖民國家追求的價值、英雄人物,或是拉美國家的民族英雄等,這表明現代拉丁美洲多種文化同時并存,B項正確;
拉美獨立戰爭前,各國民族意識就已經不斷覺醒,A項錯誤;
表格中的“白銀”反映的是商品經濟的觀念,與農業經濟發達不符,C項錯誤;
表格信息帶有殖民主義色彩,但獨立后的現代拉美國家是去殖民化,這與材料主旨不符,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二戰后拉丁美洲的文化,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表格信息,結合二戰后拉丁美洲國家文化的特征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7.【答案】(1)基本情況: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貴族豪宅采用中國絲綢裝飾;工匠設計帶中國元素紡織品,吸收中國服裝裁剪方法;藝術家汲取中國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東西方航路開通;近代商品貿易發展。(2)特點:晚清時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頒布法令進行推廣;人民態度兩極分化;吸收外國元素對中國服飾進行改造。(3)意義:推動中西方文化在借鑒中向前發展;增進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動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解析】【分析】(1)基本情況:依據材料一“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可知,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依據“凡是略有規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可知,貴族豪宅采用中國絲綢裝飾;依據“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可知,工匠設計帶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吸收中國服裝裁剪方法;依據“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可知,藝術家汲取中國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歷史背景:依據材料“17—18世紀”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航路開通,近代商品貿易發展。
(2)特點:依據材料二“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可知,晚清時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依據“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了不少西服店”可知,政府頒布法令進行推廣,服裝店在各地出現;依據“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可知,人民態度兩極分化;依據“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可知,吸收外國元素對中國服飾進行改造。
(3)意義:綜合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從推動中西方文化在借鑒中向前發展;增進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動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等角度分析。
【點評】本題考查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的國際化。第一問,情況:依據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背景:依據材料一中的時間,結合所學從新航路開辟和近代商貿發展等角度分析;第二問,依據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第三問,綜合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從對中西方文化交流、對世界服飾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8.【答案】(1)內容:優恤商賈;減免商稅,推動官府公平采購;放松專賣政策;教商賈讀書。(2)影響:促進明朝商品經濟發展;推動明初城市繁榮;帶動通俗文藝發展。【解析】【分析】(1)內容:依據材料“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實行恤商的新法”可知,推行新法,優恤商賈;依據“將稅率降為三十分之一,下詔令官府采購應照時價公平給付”可知,減免商稅,推動官府公平采購;依據“明初雖實行專賣政策,但比元代已大為放松,像鹽這樣的專賣品也與商家分利”可知,放松專賣政策;依據“鑒于商賈多不讀書,特命儒士編書教之”可知,教商賈讀書。
(2)影響:依據材料“城市中的商人活躍起來……歷代名城逐漸恢復”可知,促進明朝商品經濟發展,推動明初城市繁榮;依據“城市的繁榮帶動了娛樂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戲曲、說書等通俗文藝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可知,帶動通俗文藝發展。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第一問,依據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第二問,依據材料信息,從對商品經濟發展、對城市繁榮以及對文藝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19.【答案】我和媽媽去旅游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小升初數學試卷(SAT解題技巧與寫作)
- 2025年高考數學模擬檢測卷(概率與統計綜合)-名校真題解析試題卷
- 2025年資產評估師職業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實務(一)機器設備評估實務案例精析
- 地理災害防治案例分析: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試題集
- 廣西北海市2025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模擬考試(英語)
- 口腔牙髓治療教學
- 2025年校園施工安全警示規范解讀施工安全法規實施指南
- 髖關節護理常識
- 高中數學人教B版 (2019)選擇性必修 第三冊第五章 數列本章綜合與測試當堂檢測題
- 傳染病防治與急救技能培訓
- 湖北省武漢市2025屆高三年級五月模擬訓練試題數學試題及答案(武漢五調)
- 新課標(水平三)體育與健康《籃球》大單元教學計劃及配套教案(18課時)
- DL∕T 5210.6-2019 電力建設施工質量驗收規程 第6部分:調整試驗
- 大貓英語分級閱讀 二級2 Let's go shopping 課件
- 自密實混凝土的設計與實踐-C30自密實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 便攜式洛氏表面洛氏硬度計使用說明書
- 西安高新一小 三年級數學競賽題匯總
- BF——2008——0603 北京市房屋租賃合同
- 張緊輪支架加工工藝及夾具設計說明書
- 中國十大名茶(課堂PPT)
- 2018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