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三校高一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三校高一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三校高一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三校高一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三校高一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三校高一上學期第二次聯考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工匠是對所有手工藝人,如木匠、鐵匠、銅匠等的稱呼。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除農業之外的各種手工藝工匠已成規模,稱為“百工”。這些工匠能夠“審曲面勢,以傷五材,以辨民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工藝制造大國,無數行業工匠的創造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標識。在我國的工藝文化歷史上,產生過魯班、李春、李冰、沈括這樣的世界級工匠大師,還有遍及各種工藝領域里像庖丁那樣手藝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伴隨手工技藝向機械技藝以及智能技藝的轉換,傳統手工工匠遠離了人們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現了,即現代工業領域里的新型工匠:機械技術工匠和智能技術工匠。我國要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制造強國,面臨著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大國的升級轉換,對技能的要求直接影響到工業水準和制造水準的提升,因而在新時代更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深蘊的工匠文化發揚光大。中國哲學對工匠精神有著深刻的認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蘊道”。《莊子》以庖丁解牛等生動事例告訴人們,古代匠人的技藝能夠達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謂“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以十九年解牛數千之功力,使技法能夠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達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這足以見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實踐的積淀,又是內心對道的追求的展現?!暗馈笔侵袊軐W的最高概念,其意蘊著天地與人間社會的規律或準則(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來,道既是思維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時也是萬物存在之理。萬物的本性都是道的體現,“匠工蘊道”的這個“道”是技藝之道,同時也是得天理之道。莊子以庖丁嫻熟完美、游刃有余的技藝來表明,庖丁對勞動對象的自然機理純熟于心,并化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則深蘊著對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時也將這種追求和把握與技藝完美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鬼斧神工的境界。當代大國工匠張冬偉等,都是通過刻苦訓練和反復實踐,從而達到對其勞動對象的自然機理之道的深刻把握。從根本上說,工匠精神是一種倫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論層面而言,人的一切行為發自內在品格。對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創新,是內在德性的展現。從道德的觀點看,每個人都應當追求德性,過一種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德性行為者作為我們行為的典范。那么,什么樣的人可以充當這樣一種典范?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鐵匠、銅匠甚至修鞋匠那樣具有手工藝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在蘇格拉底看來,工藝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動,一個人熟練地掌握了他所從事的技藝,也就能夠把這類事情做好,從而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個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樣生活和工作。具備工匠精神的大國工匠堅守質量品質,一生打造精品,把產品的好壞看成自己人格和榮譽的象征,他們就是這樣具有優美德性、始終追求卓越的人。(摘編自龔群《工匠精神及其當代意義》)材料二:近年來,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大力發揚工匠精神,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理念融入技術、產品、質量、服務等每一個環節,創造了中國制造的奇跡。港珠澳大橋、京張高鐵、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一個個超級工程、一臺臺大國重器、一項項高精尖技術背后,都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身新時代技能人才隊伍,他們適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勤學苦練、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成為傳統技藝傳承、新興技術攻關、工藝難題破解的“先鋒隊”,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大國工匠需要青年力量,要讓工匠精神的種子在青年群體中生根發芽,讓廣大青年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路越走越寬。青年工人應培養一顆工匠之“心”,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摒棄浮躁,深入鉆研,推陳出新,精心打磨每一個零部件,練就過硬的真本領。全社會應有留住匠心之“境”,營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不斷完善激勵機制,提升技術工人在職業教育、經濟待遇、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獲得感、榮譽感和工作積極性、創造性,為各類青年人才迸發創造活力營造空間、搭建舞臺。(摘編自謝瑤《彰顯工匠精神的新時代價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我國古代,工匠是對所有手工藝人的統稱,我國歷史上不僅有世界級工匠大師,也有許多手藝精湛的普通工匠。B.在現代工業社會,雖然手工技藝已經轉換為機械技藝和智能技藝,但工匠仍在,工匠精神仍有價值。C.庖丁解牛的故事說明,古代工匠不僅追求在實踐中積淀技藝,也追求道,這體現出中國哲學對工匠精神的認識。D.中國制造奇跡的誕生,源自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工匠精神,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融入了他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理念。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論及當前中國制造的現狀,但二者論述的重心不同。B.我們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促進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C.根據蘇格拉底的理論,人們必須學習手工技藝,才能成為有德性的人。D.從廣大青年中培養匠人,只靠宣傳是不夠的,還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機制。3.下列選項中,最能體現材料一論述的“工匠精神”的一項是()

A.馬天是一位古籍修復者,他一旦投入工作,就感到身心愉悅,融入其中。B.胡雙錢視質量為生命,在35年時間里,他加工的飛機零件沒有一個次品。C.灘頭年畫傳承人鐘星琳每年都會嘗試用新的材料、新的工具,去制作年畫。D.馬彪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放棄了就讀名校的機會,選擇進入職業院校學習。4.當代青年如何才能更好弘揚工匠精神?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5.有人認為,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身上就閃爍著“工匠精神”的光芒,請結合材料一和屠呦呦的相關事跡談談你的看法。20世紀60年代,屠呦呦接受了艱巨的抗瘧疾研究任務。通過整理中醫藥典籍、走訪名老中醫,她收集了2000多個藥方,整理出了其中最有把握的640個藥方,并從中認識到青蒿對治療瘧疾的效果,在將近200次試驗后,成功找到了利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最終研制出了抗瘧藥物。當時實驗室條件差,她的身體受到了損害,但她仍堅持工作,并且第一個主動要求以身試藥,來驗證藥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他回來了柯崗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個夜晚。①山里實在黑,走在白馬后邊的人,往往當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馬屁股的時候,才知自己并沒有掉隊。二十一團在這一夜的行軍序列中,是全軍的后衛。隊伍不斷地跑跑停停,這是因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覺地拉長了距離的緣故。雖然前面不斷地傳來“跟上!”“跟上!”的口令,然而這種現象始終很難消滅。后面有人壓著嗓子吵起來:“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掉進田里啦!你急啥?”“可不敢掉隊呵!后面有敵人,你沒看隊伍走多快?”“誰掉隊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問。“供給處的挑夫王德勝。”不知是誰這樣順口回答著。管理主任仍舊向后走。“王德勝!爬起來了沒有?擔動擔不動?”管理主任拉長嗓音問?!捌饋砹?,擔動了!你放心走吧!”王德勝回答著,開始用盡吃奶的力氣,拼命追趕隊伍,小擔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響著,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邊低聲說:“王德勝:你是好戰士,你是翻身農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著公家的財物?!庇谑撬桨l著急了,他覺得他肩上的擔子幾乎完全失掉了重量,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腳掉進田埂下面的淤泥里。就這樣,他一氣跑了十幾里路以后,實在累了,打算坐下來休息兩三分鐘再走。但當他把擔子放下之后,忽然靜得可怕,一點也聽不見“跟上,跟上!”的命令了,連馬蹄踩進泥坑里的聲音也沒有了,他發現自己掉隊走錯了路。細雨迷蒙著漆黑的山道,雨絲在桐子葉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來。往哪里去找隊伍呢?他確實有些著急了。他擔心兩包錢會淋濕,心里也明白要想馬上找到一個村子是不可能的。他很想找到一座小廟,哪怕是小得連人也進不去,只要能把兩包錢放進去就行;要不然,這樣淋到天明,都會濕透的。但,小廟又到哪里去找呢?他無可奈何地把擔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兩包錢取下來,并排放在路邊,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錢包上,兩手緊緊握著扁擔的中間,筆直地豎在臉前,接著就把腦袋往手上一靠,“反正我現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萬不能把錢濕透!”這一夜,王德勝覺得比一年還長。黎明的時候,雨停了,陰云漸漸炸開縫來,東方泛起魚肚白。他現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錯了,本來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東。他挑起了擔子,離開了道路,向左穿過沒腰的荒草,攀登著生滿小樹的高山。在一座濃密的杉樹林里,他找到一個相當隱蔽的石縫。他把扁擔和錢包都放在石縫的頂里邊,迅速用石塊蓋起來,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決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敵人和土匪,晚上順公路走。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覺,但又怕有土頑來,怎么辦呢?他用雙手扶著額角想了半天,然后把兩顆炸彈的火索統統拉出來,掛在襯衣鈕子上,把炸彈掛在胸膛上,用外衣包著,再用皮帶在外面拴起來,而后側身睡了。他想:如果土頑在他沒有醒來的時候到了跟前,只要他們一拉他的衣裳,炸彈就會響的,叫他們也不能活。就在這種情況下,王德勝甜蜜蜜地睡熟了。太陽從杉樹的葉子上滑過去,在他那濕透了的軍衣和帽子上,在他那圓臉、寬肩和露在袖口外的棒棰似的粗胳膊上,劃著一條條的花紋。確實,這一天,全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王德勝帶著這么一擔子公款,在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做了一個夢:他已經回到了團里,管理主任把他挑的錢拿出來,買了好幾頭肥豬,大家在會餐,許多人和平時一樣,把一些實在太膩人的肥肉塊子,都往他的碗里送,他張著大嘴不停地嚼著。但忽然一不小心,自己咬住了自己的舌頭。他醒來了,太陽已經偏西。王德勝弄好擔子,束緊皮帶,順著公路往南趕。突然啪的一聲,一顆子彈從頭頂飛過,兩個著便衣持步槍的土頑從樹林里竄了出來,沖到王德勝身邊?!安粶蕜?!”他們之中的一個,用槍威脅著王德勝,就動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個家伙正要解皮帶的時候,那個解衣服的人突然連聲喊著:“炸彈!炸彈!”回頭就跑。解皮帶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彈在哪里,也跑了。王德勝趁勢抽出一顆炸彈,朝他們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沖向樹林深處,在一條十分曲折的羊腸小道上繼續向南行進。②轉眼工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進速度,一氣走了八十里。拂曉,他餓得有些不能支撐,坐下去幾乎起不來。剛咬牙站起,前邊忽然打起機關槍來,聲音很近,子彈嗦嗦地穿著樹枝。他已經發現,前邊山根下就是公路,路東是自己的隊伍,路西是白軍。從這里下去,過了公路,跳進田里,就能回到自己的隊伍。王德勝丟掉竹扁擔,把兩包錢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樣緊緊地綁在背上。弄好了鞋帶子,拴緊了皮帶,右手提著炸彈,火索已經掛在指頭上,彎著身子走到小路轉彎處,順著沒有路的山坡沖下去。天大亮的時候,王德勝像泥人一樣,被這里的警戒部隊護送到自己的團部里來。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門口,用他那高亢的魯西口音喊著:“報告!”剛把右腳跨進門檻,他就大聲說道:“擔子丟了,可是三百七十萬零三十二元五角六分全在這里!”管理主任馬上拉住了他那沾著很多汗泥的雙手。(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德勝挑著公款跟著隊伍前行,多次摔倒后,與隊伍拉開了距離,他全力追趕,但卻走錯了方向。B.王德勝擔心擔子上的兩包錢被淋濕,于是就在包著錢的油布包上坐了一個晚上,用身體擋住雨水。C.王德勝熟悉當地的情況,于是離開道路,爬上“生滿小樹的高山”,在山上“甜蜜蜜地睡熟了”。D.王德勝向管理主任報出了公款的具體數額,讓管理主任放心,表現出他完成任務后的愉快心情。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描寫王德勝與戰友們的對話時,多處使用感嘆號,寫出了戰士們語氣的急切,反映出當時緊張的氛圍。B.王德勝跑十幾里路打算休息時,才感到周圍“靜得可怕”,可見他一心想著趕路,表現了他內心的著急。C.小說寫了王德勝的夢境,表現出王德勝想要趕上隊伍、回到團里的愿望,推動著情節的發展。D.小說使用了“累”“困”“餓”等字眼,這些對王德勝身體狀況的描繪,隱喻了當時中國社會貧弱的狀況。8.文章畫橫線處都寫到了“天黑”,請簡要分析兩句的作用。9.小說塑造了王德勝戰士怎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節選自荀子《勸學》)材料二: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邵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萬?!毙纳破湔f,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噫!少而不勤,無如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節選自秦觀《精騎集序》)材料三:學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夫繭,舍而不治,則腐蠹而棄;使女工繅之,以為美錦,國君服而朝之。身者,繭也,舍而不治,則知行腐蠹。使賢者教之,以為世士,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貢,衛之賈人;顏涿聚,盜也;顓孫師,駔①也??鬃咏讨?,皆為顯士。夫學,譬之猶礪也。昆吾之金,而銖父之錫,使干越②之工,鑄之以為劍,而弗加砥礪,則以刺不入,以擊不斷。磨之以礱礪加之以黃砥則其刺也無前其擊也無下。自是觀之,礪之與弗礪,其相去遠矣。今人皆知礪其劍,而弗知礪其身。夫學,身之礪砥也。(節選自尸子《勸學》)【注】①駔(zǎng):舊時馬市的中間介紹人。②干越:即吳越,出產利劍。10.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磨之A以礱礪B加之C以黃砥D則其E刺也F無前G其擊也H無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青于藍”與《師說》“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于”用法相同。B.故,所以,與材料三中“故子路,卞之野人”的“故”意思相同。C.就,接近、靠近,與成語“避重就輕”中的“就”意思相同。D.省,省察,與材料二中“輒復不省”的“省”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學習對于人的重要性,論證生動形象,具有說服力。B.材料二中,秦觀講述的自己讀書的經歷,與“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兩句詩說明了相同的道理。C.秦觀從《齊史》孫搴答邢邵的話中受到啟發,摘取經傳子史中可以用于寫文章的語句,編成了《精騎集》。D.材料三列舉子路、子貢、顏涿聚等人經孔子教導后成為名士的事例,證明了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觀點。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2)使女工繅之,以為美錦,國君服而朝之。14.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內容能否印證材料一中荀子“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請簡要分析。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寄江州白司馬①楊巨源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莫謾拘牽雨花社③,青云依舊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內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16.本詩表達了對朋友的勸告和開導的意思。請結合第二句和尾聯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數字入詩隱含著古人的時空觀和生命體驗,比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數字對舉,拓展了時間和空間。(2)講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后,老師總結道:行動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否則就會像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一樣,即使有“__________”的雄心壯志,也只能落得個“__________”的下場。(3)韓愈在《師說》中說明從師標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十月末夜晚的閩西山區,重巒疊嶂如潑墨一般,與漆黑的夜色融為一體。不知有多少道彎的山路,猶如一條幽靈般的長蛇,無聲無息地蜿蜒向前。①讓我有些勞累,而靈蛇山又不知何時抵達,在車駛入又一個新的漫長無邊的隧道之前,我終于疲憊地閉上了雙眼。不知過了多久,我感到一絲沁涼的風,自車窗的縫隙中吹來,仿佛暗夜中綻放的花朵,縷縷香氣從嬌嫩的花蕊中溢出,浸入身體每一個敏感的神經末梢。我慵懶地睜開眼睛,隨即吃驚地發現,一輪碩大的橙紅的月亮,正離我如此之近,似乎只要打開車窗,就②。它羞澀地躺在群山之間,將視線好奇地投向人間。人間有什么呢?似乎什么也沒有——除了它自己灑下的漫山遍野溫柔的月光。山路盤旋向前。于是那輪月亮,便時而化作搖籃,靜謐地懸掛在天際;時而躺在前方公路的盡頭,調皮地等待我們的車開近;時而與我們捉迷藏,躲到天窗的上方;時而隱入深山,并在一個拐角猝不及防地與我們相遇。月亮俯視人間,我所乘坐的汽車一定像一只離開家族的固執的瓢蟲,或者遲遲不肯睡去的孤獨的飛蛾,沿著闃寂無人的通向無盡遠方的公路,做一場長途探險似的飛行。它于是一路被月亮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