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有沒有一個概念能夠標識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美感與審美愉悅?有,這就是清樂。“清樂”這一概念產生于北宋。大約從公元1060年到1100年40余年間,也就是從宋仁宗后期到宋哲宗在位的時期內,文人士大夫群體滋長起了對一種“精神愉悅”的肯定、頌揚與培育,這種精神愉悅被命名為“清樂”(也稱“清歡”)。“清樂”以及它的同義詞“清歡”,從仁哲時期宋人的語用來看,指一種愉悅,這種愉悅與欲念滿足無關,與具體的功利性的滿足無關,也與合目的性的道德愉悅無關。文人士大夫們意識到了有這樣一種愉悅——這種愉悅是精神性的,也是自由的,這種愉悅可以來自對“自然”的欣賞,也可以來自對藝術的欣賞或某種文化活動。歐陽修較早地意識到了這種愉悅,他在嘉祐三年(1058)的一篇散文中,對人的愉悅作了一個兩分——富貴者之樂和山林者之樂,他說,“夫窮天下之物無不得其欲者,富貴者之樂也。至于蔭長松,藉豐草,聽山溜之潺漫,飲石泉之滴瀝,此山林者之樂也。而山林之士視天下之樂,不一動其心。或有欲于心,顧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獲樂于斯”。物欲的滿足會帶來富貴者之“樂”,而通過欣賞山石林泉所獲得的山林者之“樂”,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足而高世”,且這種“樂”“無累于心”,是一種與欲念滿足無關的“靜中之樂”。歐陽修沒有為這種“樂”命名,但在“無欲”“山林”“無累”和“靜”這些話語中,對這種“樂”的內涵進行了基本描述。稍晚一些,理學家邵雍在寫于嘉祐六年的《名利吟》中,命名了這種“樂”——清歡:“名利到頭非樂事,風波終久少安流。稍鄰美譽無多取,才近清歡與剩求。美譽既多須有患,清歡雖剩且無憂。滔滔天下曾知否,覆轍相尋卒未休。”這段話區分了富貴者之樂——美譽,與山林者之樂——清歡。清歡顯然是一種與功利性滿足無關的愉悅。“清歡”這個概念的產生先于宋代,但闡釋“清歡”的非功利性和絕對性,卻是邵雍的功勞,他倡導一種閑逸、超脫、自由的心靈狀態,并以此為樂。大約在邵雍闡釋清歡的同時,宋代士大夫趙抃在《同周敦頤國博游馬祖山》中說:“聯鑣歸去尤清樂,數里松風聳骨毛。”趙抃所用的“清樂”,是現存文獻中可看到的從“心靈之愉悅”的角度對這個詞最早的使用。“清歡”真正廣泛應用,要到宋仁宗、哲宗年間,其中最著名的,當是蘇軾的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樂”的廣泛使用,在南宋更為普遍,如范成大詩云:“無端拙恙妨清樂,未許扁舟到五湖。”“清歡/清樂”的出現與廣泛使用,說明歐陽修所描述的那種山林者之樂,成為一種觀念上的自覺,為文人士大夫的心靈所喜,并且最終成為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對審美與藝術欣賞所獲得的愉悅的代稱。對于一位仁哲時期的宋代文人士大夫而言,獲得清樂需要一個精神過程。從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進入大自然中,進行自然審美,以林泉養心,以煙霞養氣,從而獲得清樂,這在仁哲時期有普遍的共鳴。歐陽修除了上文所說的“山林之樂”外,還說:“夫舉天下之至美與其樂,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故窮山水登臨之美者,必之乎寬閑之野、寂寞之鄉,而后得焉。”在自然山水中是可以得到至樂的,對于這種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的山林之樂,仁哲時期的畫家郭熙給出了一個傳諸后世的命名——“林泉高致”。自然是人所常處、常樂、常適與常親之所在,對這種山林之樂的向往,就構成了林泉之志、之心,也是林泉高致之所在,也因此能產生山林之樂。這種林泉高致,旋即在之后的中國文化史中,成為“山水”的精神內涵,成為山水畫、山水詩所要表現的目的,從而成為中國文人藝術在敦仁、宣教、歌功、頌德之外最為重要的主題,它是清樂最主要的來源,也是獲得清樂的方式。清樂還來自心靈在自由中的升華,并在升華中產生一種“純粹愉悅”。這個現象最集中的體現是蘇軾在《赤壁賦》中所記的心靈體驗。蘇軾在自然審美中,獲得了一種羽化登仙般的自由感,飄飄若仙,遺世獨立,這是一種更自由、更純粹的愉悅。這種愉悅源自處于自由與獨立中的主體,發現了一個本真而澄明的世界,并對其采取一種非功利的態度,這時清風明月可隨取隨用,自由無礙。蘇軾的這種愉悅體驗,達到了一種“同天”的境界,超越了在道德、認知與釋然中所獲得的愉悅,成為莊子所說的“逍遙”,這也構成了清樂的最高狀態:一種無功利性、無概念性、無目的的、普遍的精神愉悅。(摘編自劉旭光《清樂:中國古代審美愉悅的標識》)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清樂”這種愉悅被宋代文人士大夫命名,是因為他們對這種精神愉悅進行了肯定、頌揚和培育。B.“清歡”的概念在宋代前就已產生,而闡釋它是絕對性和非功利性的愉悅的卻是理學家邵雍。C.清樂成為觀念上的自覺,最終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對審美與藝術欣賞所獲得的愉悅的代稱。D.莊子所說的“逍遙”是無功利性、無概念性、無目的的、普遍的精神愉悅,是清樂的最高狀態。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開篇用設問的形式引出了“清樂”的概念,從而強調了“清樂”對古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美感和審美愉悅的意義。B.從一定歷史時期看,作為審美愉悅的“清樂”與欲念的滿足、與具體功利的滿足、與合目的性的道德情感沒有關系。C.歐陽修在嘉祐三年曾經把人愉悅分為了富貴者之樂和山林者之樂,并據此認為,富貴者是不可能得到山林之樂的。D.中國文人藝術在敦仁、宣教、歌功、頌德之外,最為重要的主題就是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的山林之樂。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正面論證支撐材料觀點的一項是()A.孔門弟子顏回在“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狀態中,順生隨性獲得了道德的愉悅。B.《清貧思想》一書建議人們采取清貧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種內心豐盈美好的恬淡生活。C.“舞裙歌板盡清歡”總體比“橘內仙翁,棋邊公子,共成清樂”更感性,精神性更強。D.司馬光《獨樂園記》強調,“樂”是一種唯意所適、行無所牽、止無所框的超然狀態。4.獲得清樂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請簡要概括。5.作為一種審美愉悅,“清歡/清樂”從被人意識到被廣泛使用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過程。請結合文本簡要梳理。【答案】1.A2.C3.D4.①從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在大自然中進行自然審美(或: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

②通過對具有“林泉高致”的藝術與文化產品的欣賞來獲得;

③通過心靈在自由中的升華,從而產生這種“純粹愉悅”。5.①“清樂/清歡”被歐陽修較早意識到并概括為山林者之樂,其內涵得到基本描述;

②“清歡”這一命名被邵雍確定,非功利性和絕對性得到闡釋;

③“清歡”從蘇軾的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被真正廣泛應用,“清樂”的廣泛使用,在南宋更為普遍。【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因為他們對這種精神愉悅進行了肯定、頌揚和培育”錯誤,強加因果。由原文“文人士大夫群體滋長起了對一種‘精神愉悅’的肯定、頌揚與培育,這種精神愉悅被命名為“清樂”(也稱“清歡”)”可知,“‘清樂’這種愉悅被宋代文人士大夫命名”與“他們對這種精神愉悅進行了肯定、頌揚和培育”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富貴者是不可能得到山林之樂的”錯誤,屬于主觀臆斷,無中生有。根據原文“物欲的滿足會帶來富貴者之‘樂’,而通過欣賞山石林泉所獲得的山林者之‘樂’,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足而高世’,且這種‘樂’‘無累于心’,是一種與欲念滿足無關的‘靜中之樂’”可知,原文沒有說“富貴者是不可能得到山林之樂的”。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的觀點是:清樂是中國古代審美愉悅的標識。A.偏重道德的愉悅。B.“采取清貧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有清樂或清歡,“追求一種內心豐盈美好的恬淡生活”也違背了清樂或清歡的無目的性。C.是“清歡”與“清樂”的效果比較,與文段主題無關。D.是心靈與個人生存的自由而獨立的狀態,是清樂本源,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正面論證支撐材料觀點。故選D。【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據“從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進入大自然中,進行自然審美,以林泉養心,以煙霞養氣,從而獲得清樂,這在仁哲時期有普遍的共鳴”可知,從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在大自然中進行自然審美(或: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根據“在自然山水中是可以得到至樂的,對于這種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的山林之樂,仁哲時期的畫家郭熙給出了一個傳諸后世的命名——‘林泉高致’……這種林泉高致,旋即在之后的中國文化史中,成為‘山水’的精神內涵,成為山水畫、山水詩所要表現的目的,從而成為中國文人藝術在敦仁、宣教、歌功、頌德之外最為重要的主題,它是清樂最主要的來源,也是獲得清樂的方式”可知,通過對具有“林泉高致”的藝術與文化產品的欣賞來獲得;根據“清樂還來自心靈在自由中的升華,并在升華中產生一種‘純粹愉悅’”可知,通過心靈在自由中的升華,從而產生這種“純粹愉悅”。【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梳理的能力。根據“歐陽修較早地意識到了這種愉悅,他在嘉祐三年(1058)的一篇散文中,對人的愉悅作了一個兩分——富貴者之樂和山林者之樂,他說,‘夫窮天下之物無不得其欲者,富貴者之樂也。至于蔭長松,藉豐草,聽山溜之潺漫,飲石泉之滴瀝,此山林者之樂也。而山林之士視天下之樂,不一動其心。或有欲于心,顧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獲樂于斯’”可知,“清樂/清歡”被歐陽修較早意識到并概括為山林者之樂,其內涵得到基本描述;根據“‘清歡’這個概念的產生先于宋代,但闡釋‘清歡’的非功利性和絕對性,卻是邵雍的功勞,他倡導一種閑逸、超脫、自由的心靈狀態,并以此為樂”可知,“清歡”這一命名被邵雍確定,非功利性和絕對性得到闡釋;根據“‘清歡’真正廣泛應用,要到宋仁宗、哲宗年間,其中最著名的,當是蘇軾的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樂’的廣泛使用,在南宋更為普遍,如范成大詩云:‘無端拙恙妨清樂,未許扁舟到五湖’”可知,“清歡”從蘇軾的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被真正廣泛應用,“清樂”的廣泛使用,在南宋更為普遍。(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神仙山上關仁山①秋天,黃黃的蘆葦葉子落地了,荷花也紛紛落了,但是,一蓮一蓬的牽牛花爬滿了院墻。晚上的月亮出奇地耀眼,這天夜里部隊通知,讓我火速趕回阜平的部隊,報到地點是神仙山,許大彪負傷了。大抬桿和水上飛送我上了岸,有汽車接我們。過了一晝夜,已經離前線不遠了。日寇聽說沙河兩岸大豐收,到這里“掃蕩”,要爭奪糧食,還修建了臨時機場。日寇一個叫茅律的將官坐鎮機場指揮。許大彪主動請纓,他說我們連是剛剛入隊的,給我們一個露臉的機會,宰了這頭毛驢!②李團長和蕭克司令被逗笑了。蕭克司令說,茅律可不像毛驢好打啊,你要做好充足準備。許大彪敝禮,首長放心,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我們保證完成任務!許大彪帶隊攻打機場,敢打敢拼,贏得了勝利。許大彪眼睛受傷了,幸運的是,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醫生給他做的手術。大抬桿、水上飛陪我到了神仙山金龍洞,里面非常大,能容下一個團半個營的,因此成了八路軍野戰醫院。我緩緩走到許大彪跟前,看見他的紗布一點點被揭開。許大彪看見了我,一把將我抱住,抱得我骨頭咯咯響。許大彪說,媳婦,我差點兒壯烈犧牲了,終于見到你啦!你知道我多想你和雷雷嗎?我的眼睛濕潤了,喉嚨發緊,緊緊抱著大彪喃喃地說,你是英雄,聽說你立了大功,我為你驕傲!他嘿嘿一笑說,好漢不提當年勇,這次總算一洗前恥啦,藍燈匪的弟兄個個是好樣的。媳婦,我的雷雷呢?他好嗎?我哆嗦了一下,欲言又止。許大彪感覺不妙,追問,我兒子咋樣?我顫抖著嘴唇說,他,他死了。許大彪的心被刺痛了,嗖地蹦起來,從床頭拽出手槍,頂在我腦袋上吼,你說啥?雷雷死啦?咋死的?③是不是大抬桿害死的?大抬桿沖過來,從腰里掏出一把手槍頂住許大彪的后腰吼,兔崽子,你敢動她,要看我的王八羔子答應不答應!許大彪氣得險些背過氣去,扭頭瞅見是大抬桿,火氣更大了,是你小子,是不是你把雷雷給害死了?許大彪瞎了一只眼,身手卻還是那么快,他把槍口轉過來對準了大抬桿的腦袋。一時間四目圓睜,僵持住了。水上飛也舉槍朝著許大彪走過來了,但他盡量用平和的語氣說,許連長,把槍放下,都是自家人。我們是中共黨員,也是雁翎隊隊員,我可以作證,沒有人害雷雷,要恨你就恨日本鬼子吧!許大彪緩緩把槍放下,抱著腦袋嗚嗚地哭了。過了一陣,許大彪抬了頭,聽我含淚說了整個過程。許大彪軟軟地癱在地上,整個身子都要陷下去。他老淚縱橫涌流,你為什么堵死我的兒子?為什么啊?他的身體倒在了地上。我趕緊把他攙扶到病床上。水上飛說,雷雷是鈴鐺身上掉下的肉,他的死,令人痛心,鈴鐺也特別傷心,大家都很悲痛。雷雷也是小英雄,他的死,換來了那么多八路軍后代的命。許大彪流了一臉的淚,喃喃地說,雷雷還沒見過爺爺奶奶呢,就走了。我爹還眼巴眼望地等著呢!我偷偷抹眼淚,抬手輕輕給他擦淚。許大彪強撐著站起來,又咚一聲倒下了。大抬桿將許大彪扶了起來,湊近了許大彪臉說,許大彪,鈴鐺也是執行任務,純屬意外啊!大彪,鈴鐺過去是我媳婦,既然她跟了你,就是你媳婦了。你小子帶隊投奔八路,打日本鬼子,我佩服你,敬重你。許大彪扭著頭,不吭聲。水上飛繼續說,你還年輕,你們還可以再要孩子,有一點,我警告你,你不能怪鈴鐺,她是為了八路軍那么多的孩子活命,要不,都被鬼子端了。大抬桿說,虎毒還不食子呢,雷雷也是她身上掉下的肉,難道她不痛苦嗎?你記住啊,我走了,你不能欺負她,我們要是知道了,饒不了你!許大彪抬頭瞅了大抬桿一眼,輕輕地哼了一聲。大抬桿和水上飛氣哼哼地走了。天晴了,太陽透過灰白色云片照耀著煙霧朦朧的神仙山,鳥們圍著樹梢飛旋。我把兒子身上的紅兜肚遞給了許大彪,許大彪端詳了好久,好好收藏起來。我用毛線給他織了一個眼罩,讓他戴。許大彪揮了揮手。許大彪幾天里都為失去兒子傷心,在鏡子里照了照自己,右眼沒了,他渾身狂躁起來,將我推倒在地,椅子也帶倒了。許大彪把眼罩撕個粉碎,吼道,老子當土匪都沒戴過眼罩,你還想逼我當土匪啊?我撲上去,狠狠抽了他一嘴巴,看你這樣子,還像個男人嗎?我把他打愣了,他身體赳趄著退了幾步。我走過去說,大彪,你要冷靜啊!許大彪立起來吼,我沒法冷靜!瞎了一只眼啊!他一手將桌子掀翻了。許大彪吼,老子在老虎山當土匪,打打殺殺的,都沒瞎了眼啊!我也急了,大吼道,瞎一只眼睛咋啦?瞎一只眼照樣打日寇,照樣干革命!媳婦照樣跟著你!許大彪渾身汗水淋漓,嘴里喊著雷雷。醫生走過來,感慨地說,丟了一只眼睛,又失去了兒子,對許連長是雙重打擊,一般人難以承受啊!我半天不吭聲,后背涼津津的。許大彪皺著眉頭沉默寡言,但他的身體在逐漸恢復。他的眼底不疼了,我經常扶著他出山洞,到山坡曬太陽。半個月過去了,他的眼睛徹底好了,很快適應了環境。冬天來了,八路軍要發動對日寇的冬季攻勢。許大彪的連隊去了阜平,我要回到白洋淀照顧那些八路軍的孩子。我與許大彪分開的時候,重新給他編織了眼罩,④許大彪自覺地戴上了,鄭重地給我敬了個軍禮。他說殺完了鬼子,再要一個孩子,還取名叫雷雷。我點著頭,含淚站在城南莊胭脂河畔,目送著許大彪的部隊雄赳赳地開拔了。(節選自《白洋淀上前傳》,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鈴鐺為保護八路軍的孩子,犧牲了自己和許大彪的兒子雷雷。看到許大彪意志消沉,她忍著悲痛,勸許大彪振作精神。B.老虎山藍燈匪頭目許大彪改邪歸正參加了八路軍,作為連長,他主動請纓帶隊攻打日寇機場取得了勝利,立下了功勞。C.大拾桿和水上飛兩人一路護送鈴鐺來到神仙山,一是為了保護鈴鐺路上的安全,二是擔心許大彪因雷雷的死怪罪鈴鐺。D.大抬桿、水上飛、鈴鐺和許大彪都葆有燕趙遺風、豪俠之氣,連雷雷這樣孩子都能為革命勇敢獻身,他們都是英雄。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中葦葉和荷花給人蕭瑟感,但爬滿院墻的牽牛花又讓人看到生機和希望。B.句子②中的“笑”不只因為許大彪語言的幽默,還暗含著對許大彪輕敵的譏笑。C.句子③中追問是不是大抬桿害死雷雷,引起讀者的好奇,增加了情節的曲折性。D.句子④與前文“把眼罩撕個粉碎”形成呼應和對比,表現出許大彪的心理變化。8.從鈴鐺留下來照顧許大彪,到文章結尾,許大彪的心緒隨著情節的發展發生了哪些變化?請結合文本相關部分簡要分析。9.“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D7.B8.①看見兒子的紅兜肚,端詳收藏,傷心懷念/悲傷、痛苦。

②面對眼罩吼叫拒絕,情緒失控,狂躁不安/憤怒、暴躁、無法冷靜、難以接受。

③身體恢復期,沉默寡言,逐漸平復了痛苦/逐漸平靜下來、逐漸冷靜下來、逐漸平和。

④連隊出發前,撫平傷痛,堅定了抗日信念/心中充滿國仇家恨、心中燃起革命希望、充滿革命斗志、內心振奮起來,化悲痛為力量、決定重新奮勇殺敵。9.①人物上,“我”改變了許大彪的精神世界,重塑了一個能隱忍、敢蛻變、意志堅定的抗日英雄形象。

②情節上,“我”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匯聚了多方人物,見證和推動了故事中生死、愛恨、情仇等情節的發展。

③主題上,“我”體現出了大無畏的民族犧牲精神和慷慨悲歌的燕趙風骨。

④視角上,用第一人稱“我”回憶故事情節,更親切、真實、可信/更有代入感/更具現場感/讓讀者身臨其境。

⑤讀者角度,講述雷雷故事的中斷和省略,制造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連雷雷這樣的孩子都能為革命勇敢獻身”錯誤。雷雷是穿著紅兜肚的小孩兒,還不具備為革命勇敢獻身的能力,是鈴鐺為保住八路軍后代的命,意外堵死了自己的兒子雷雷。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句子的分析與鑒賞的能力。B.“還暗含著對許大彪輕敵的譏笑”錯誤。句子②中的“笑”不含“譏笑”意味,后面蕭克司令的“茅律可不像毛驢好打啊,你要做好充足準備”,說明“笑”含有對許大彪的告誡囑咐。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心理變化的能力。“我把兒子身上的紅兜肚遞給了許大彪,許大彪端詳了好久,好好收藏起來”,我把兒子身上的紅兜肚遞給了,他看見兒子的紅兜肚,端詳了好久,好好收藏起來,可見他傷心懷念/悲傷、痛苦。“在鏡子里照了照自己,右眼沒了,他渾身狂躁起來,將我推倒在地,椅子也帶倒了。許大彪把眼罩撕個粉碎,吼道,老子當土匪都沒戴過眼罩,你還想逼我當土匪啊”,許大彪把眼罩撕個粉碎,面對眼罩吼叫拒絕,情緒失控,狂躁不安/憤怒、暴躁、無法冷靜、難以接受。“許大彪皺著眉頭沉默寡言,但他的身體在逐漸恢復。他的眼底不疼了,我經常扶著他出山洞,到山坡曬太陽”,身體恢復期,皺著眉頭沉默寡言,經常扶著他出山洞,到山坡曬太陽,逐漸平復了痛苦/逐漸平靜下來、逐漸冷靜下來、逐漸平和。“我與許大彪分開的時候,重新給他編織了眼罩,許大彪自覺地戴上了,鄭重地給我敬了個軍禮。他說殺完了鬼子,再要一個孩子,還取名叫雷雷”,連隊出發前,許大彪自覺地戴上了眼罩,鄭重地給我敬了個軍禮,說殺完了鬼子,再要一個孩子,可見他撫平傷痛,堅定了抗日信念/心中充滿國仇家恨、心中燃起革命希望、充滿革命斗志、內心振奮起來,化悲痛為力量、決定重新奮勇殺敵。【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人物上,“我”為保護八路軍的孩子,犧牲了自己和許大彪的兒子雷雷,看到許大彪意志消沉,“我”忍著悲痛,勸許大彪振作精神。“我”改變了許大彪的精神世界,連隊出發前,他撫平傷痛,堅定了抗日信念,化悲痛為力量,決定重新奮勇殺敵。我影響了許大彪的心路變化發展,見證了他成長為一個成熟堅定的抗日英雄。情節上,“我”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大抬桿、水上飛、許大彪和雷雷都跟“我”有關系,“我”匯聚了多方人物,“我”為保護八路軍的孩子,犧牲了自己和許大彪的兒子雷雷,大拾桿和水上飛兩人一路護送“我”到神仙山,來照顧受傷的許大彪,“我”見證和推動了故事中生死、愛恨、情仇等情節的發展。主題上,以我的所見所做反映社會動蕩,戰爭無情的背景,烘托了員為革命斗爭獻身的大無畏精神,“我”體現出了大無畏的民族犧牲精神和慷慨悲歌的燕趙風骨。視角上,以“我”的視角進行敘述,用第一人稱“我”回憶故事情節,增強了文章的代入感,讓讀者身臨其境,以女性觀察的細致,增強了情節的生動性。讀者角度,“我顫抖著嘴唇說,他,他死了”“雷雷死啦?咋死的?是不是大抬桿害死的”,“我”講述雷雷故事的中斷和省略,沒有直接說出雷雷是怎么死的,使讀者和許大彪一樣,認為是大抬桿害死的,制造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于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爾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也。”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絀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于累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夫!身虧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節選自《漢書·司馬遷傳》)材料二;子長之文章不在書,學者每以書求之,則終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記》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壯麗奇怪之處,將與子周游而歷覽之,庶幾可以知此文矣。予謂欲學子長之文,先學其游可也。不知學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紉綴腐熟者,乃其常常耳。昔公孫氏善舞劍而學書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養生者得之,乃極其妙。事固有殊類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絕蹤詭觀,何以異于昔,子果能為我游者乎?吾欲觀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吳越之清風;拂劍長嘯,可以吸燕趙秦隴之勁氣。然后歸而治文著書,子畏子長乎?子長畏子乎?不然,斷編敗冊,朝吟而暮誦之,吾不知所得矣。(節選自《歷代文選·贈蓋邦式序》)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后世中A衰B絕于予C乎D汝E復為F太史G則H續吾祖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封,與上文中的“天子始建漢家之封”相呼應,是指在泰山進行封禪典禮。B.顯,使……顯耀,“秦人不暇自哀”的“哀”指為……哀嘆,兩者用法不同。C.善,是擅長的意思,與《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的“善”意思相同。D.編,這里是指系書用的皮條,與成語“韋編三絕”中的“編”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司馬遷成年后,分別去過南方的會稽、沅水、湘水和北方齊魯的國都等地,他還奉命隨軍西征巴蜀以南地區,攻取了邛、祚、昆明等地。B.司馬遷的父親臨終前囑托兒子,孝要從侍奉雙親開始,中間經過事奉君主,最終在社會上立足,使自己在后世留名,并光耀自己的父母。C.司馬遷雖然因為遭受李陵之禍入獄而倍感痛心,但受到《詩》《書》借含蓄隱約的文義表現作者深沉思想的啟發,最終完成了《史記》。D.作者告誡蓋邦式說,要想真正了解司馬遷《史記》的精髓之處,不必用讀書這一平凡陳舊的做法,只需要學習他到各地游歷觀察即可。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2)事固有殊類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14.根據上面兩則材料,概括司馬遷能夠寫成《史記》的原因。【答案】10.BDG11.C12.D13.(1)然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夠參與其事,心生憤懣將要死去。

(2)事物本來就有不同類別卻互相感應的情況,是它們內在規律相同的緣故。14.①少即聰明,長而博學(或:少時聰慧勤學。)

②周游歷覽,體察生活。(或:及長四處游學,增長見識閱歷。)

③家族期盼,信念執著。【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句意:后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里嗎?你繼為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后世”作主語,“中衰”做謂語,主謂結構單獨成句,所以B處斷句;“汝”作主語,主語前斷句,所以D處斷句;“太史”作“為”的賓語,賓語后斷句,所以G處斷句。故選BDG。【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B.正確。使動用法/為動用法。句意:使父母顯耀/秦人沒空為自己哀嘆。C.錯誤。意思不同。擅長/揩拭。句意:從前,公孫大娘擅長舞劍,學習書法的張旭從中獲得了啟示。/把刀擦拭干凈收藏起來。D.正確。句意:只反復翻閱書冊,使系書的皮條磨斷,使書冊破舊。/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故選C。【12題詳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D.“不必用讀書這一平凡陳舊的做法,只需要學習他到各地游歷觀察即可”錯誤。根據文意,要學司馬遷的文章,可以先學他的游歷觀察,并沒有說“不必讀書”;另說“讀書”是“平凡陳舊的做法”錯,文中說的是不學習司馬遷“學游以求奇”就下筆寫陳詞濫調的文章是平凡陳舊的做法。故選D。【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留滯”,被滯留,被停留;“發”,產生、郁結;“且”,將要,快要。(2)“殊”,不同;“感”,感應,感覺;“故”,原因,緣故。【14題詳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據原文“年十歲則誦古文”可知,少即聰明,長而博學。(或:少時聰慧勤學。)根據原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可知,周游歷覽,體察生活。(或:及長四處游學,增長見識閱歷。)根據原文“予先,周室之太史也。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爾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也”“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可知,家族期盼,信念執著。參考譯文:材料一:司馬遷生在龍門,在龍門山南麓農耕放牧。十歲時就能識讀古文著作。二十歲就向南游江淮,他登上會稽山,探訪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遺跡,泛舟沅湘之間。向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的國都研討學業,觀察孔子教化的遺風,還在鄒峰學習鄉射禮節;在蕃、薛、彭城遭受危困,經過梁楚回到長安。于是司馬遷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向西征討巴蜀以南的地區,攻取了邛、花、昆明,回來向朝廷復命。這一年,天子開始舉行漢朝的封禪典禮,然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夠參與其事,心生憤懣將要死去。然而他的兒子司馬遷恰巧返回,在洛陽見到了父親。太史公抓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后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里嗎?你繼為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如今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到泰山封禪,然而我不得從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啊!命中注定啊!我死以后,你一定會做太史;做了太史,你不要忘記我要編寫的論著啊。況且孝,是從侍奉雙親開始的,中間經過事奉君主,最終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揚名后世,光耀父母,這是孝中最主要的。”司馬遷低下頭流著淚說:“我雖然不聰明,一定把父親編纂歷史的計劃全部完成,不敢有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摘抄了石室金柜收藏的圖書檔案。寫作《史記》的第十年司馬遷遭受李陵之禍,被關進了監獄。于是長嘆道:“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殘廢沒有用了。”事后深入思量道:“《詩》《書》文義含蓄隱約的原因,是作者借以更好地表現自己的深沉思想啊。”他終于著手記述從黃帝開始直到武帝獲麟為止的歷史。(節選自《漢書·司馬遷傳》)材料二:司馬遷的文章精髓不在書上,求學的人常僅從他的書中去探求其精髓,便會終其一生也不能真正知曉其新奇之處。我有一部《史記》,它就蘊藏在天下的名山大川、壯麗奇異的地方,將給你在到各地游歷時一一地品讀它,或許可以憑借它知曉司馬遷的文章的真正精髓。我認為要學司馬遷的文章,可以先學他的游歷觀察。如果不懂得先學他通過游歷觀察來探求新奇就要下筆寫文章,寫出陳詞濫調的文章,也就很正常了。從前,公孫大娘擅長舞劍,學習書法的張旭從中獲得了啟示,這是進入到了神會的境界;庖丁擅長運刀,莊子從中領悟出了養生之道,這是達到了精妙的境界。事物本來就有不同類別卻互相感應的情況,是它們內在規律相同的緣故。現在天下的奇蹤異觀,怎么會與過去不同,你果真能替我游歷嗎?我想看到你能做到這一點呢。醉意把酒,可以吞吐江南吳越的清風;拂劍長嘯,可以吸納燕趙秦隴的勁氣,然后回來研文著述,那么,是您敬服司馬遷呢?還是司馬遷敬服您呢?如果不這樣,只反復翻閱書冊,使系書的皮條磨斷,使書冊破舊,不分日夜地吟讀背誦,我就不知道能得到什么了。(節選自《歷代文選·贈蓋邦式序》)(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端午李隆基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蘗且傳觴。①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備注〗①鹽梅和曲蘗,既指鹽和梅子、酒曲,又用商王武丁與輔佐者傅說的典故,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典見《尚書·說命下》“爾惟訓于朕志,若作酒醴,爾惟曲蘗;若作和羹,爾惟鹽梅”。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兩句交代了端午的時令特點:人夏白晝漸長,但是天氣仍然清涼。B.三至六句寫端午吃梅、喝酒的習俗,并說明這是古人代代流傳下來的。C.七、八兩句用擬人手法,寫出欄桿尚知木槿茂盛,水也感覺蘆葦飄香。D.本詩以輕松的語氣,寫出了和諧安定的氛圍,流露出詩人的愉悅之情。16.墨子認為“天下兼相愛則治”。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勵精圖治,政治清明,開創了開元盛世。請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對墨子這句話的理解。【答案】15.C16.①“天下兼相愛則治”的意思是:天下人互相愛護就安定。②皇帝心系百姓,希望他們生活幸福長久,眾臣為國忠貞不渝,報效國家。③上下相愛,所以國家昌盛。【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C.“擬人”“欄桿尚知木槿茂盛,水也感覺蘆葦飄香”錯誤,“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的意思是:對著欄桿看見木槿長得茂盛,朝著淺水聞到蘆葦飄的清香。該句使用了對仗的手法,調動了視覺和嗅覺,但沒有“擬人”的修辭。故選C。【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考生首先要理解“天下兼相愛則治”的意思,即天下人互相愛護就安定。然后從詩歌中找出“相愛”“安定”的內容。“億兆同歸壽”的意思是“祝愿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這是君王對百姓的祝福與關愛。“鹽梅已佐鼎,曲蘗且傳觴”“群公共保昌”則是天下賢才眾臣對國家的關愛。“群公共保昌”的意思是“各位大臣共保國家昌盛”,君臣相愛,上下一心,則國家會永遠太平昌盛。這正體現了墨子“天下兼相愛則治”的觀點。(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賈誼《過秦論》中,通過對比手法,從才智角度強調陳涉平庸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2)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連用兩個問句寫游子思歸和思婦懷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鏡”是古詩詞中常見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2)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3)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互花米草根系發達,光合作用效率高,通氣組織強大,耐淹、耐鹽能力強,通常生長在沿海的潮間帶。除了具有較強生長能力外,A。它成熟的種子脫落后可隨風浪、海潮四處漂流,一旦遇到合適的生長環境,就能生根萌芽,迅速繁殖擴散。①互花米草原產于美洲,②后被我國引入,③在保灘護堤、促淤造陸、減緩海岸線侵蝕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作用。④但由于極強的入侵,⑤互花米草在我國沿海地區不斷擴張,⑥種群面積持續擴大,⑦使我國濱海濕地本土物種不僅生物數量下降,⑧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⑨生態平衡遭到破壞,⑩還造成了航道被搶占淤堵等后果嚴重。科研人員治理互花米草,主要探索出三大類的措施:一是物理控制,包括覆蓋遮陰、刈割、翻耕、火燒、水淹等措施,但費時費力,環境擾動大,且復發率高;B,指通過施用除草劑來滅除植株,但治理效果受風力、潮汐周期和植株莖葉覆蓋的蠟質層等因素影響較大,且會帶來環境污染風險;三是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敵、生物替代防治等,這種措施效果持久,對環境影響也較小。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A處:互花米草繁殖能力也很強大B處:二是藥劑治理(或“二是化學防治”)19.④改為:但由于極強的入侵力。⑦改為:不僅使我國濱海濕地本土物種生物數量下降。⑩改為:還造成了航道被搶占淤堵等后果。【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處,從句間關系看,“除了具有較強生長能力外”照應第一句話,如果要話題和上下文保持一致,A處主語應是“互花米草”。第三句話是對A處內容的進一步說明,根據“它成熟的種子脫落后可隨風浪、海潮四處漂流,一旦遇到合適的生長環境,就能生根萌芽,迅速繁殖擴散”,可知重點是強調“繁殖能力很強大”,兼顧字數要求,可填“互花米草繁殖能力也很強大”。B處,第三段是總分關系,先總說后分說。據其前的“一是……”和其后的“三是……”可知,B處應選用“二是……”的形式表意,指明治理互花米草的又一措施。“指通過施用除草劑來滅除植株”是對措施的解釋,意為讓農藥發揮作用,對照“一是物理控制”和“三是生物防治”,可填“二是藥劑防治”或“二是化學治理”。【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④搭配不當,“極強的入侵”搭配不當,應改為“但由于極強的入侵力”;⑦語序不當,“不僅”位置不當,應放在“使”前,與“還”呼應,應改為“不僅使我國濱海濕地本土物種生物數量下降”;⑩成分贅余,“還造成了航道被搶占淤堵等后果嚴重”成分贅余,去掉“嚴重”,修改為“還造成了航道被搶占淤堵等后果”。(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學徒的意思是一半學手藝,一半學規矩。當徒弟的得晚睡早起,得聽一切的指揮與使遣,饑寒勞苦都得高高興興地受著,有眼淚往肚子里咽。像我,受了師傅的,還得受師母的,夾板兒氣!能挺過這么三年,頂倔強的人也得軟了,頂軟和的人也得硬了;我簡直的可以這么說,一個學徒的脾性不是天生帶來的,而是被板子打出來的;像打鐵一樣:要打什么東西便成什么東西。但是,現在想起來,這種規矩與調教實在值金子。受過這種排練,天下便沒有什么受不了的事啦。隨便提一樣吧,比方說讀書的人,據我這粗人看,永遠不會懂得這個。現在的洋學堂里開運動會,學生跑上兩個圈就仿佛有了汗馬功勞一般,喝!又是攙著,又是抱著,往大腿上拍火酒,還鬧脾氣,還坐汽車!這樣的公子哥兒哪懂得什么叫作規矩,哪叫排練呢?話往回來說,我所受的苦處給我打下了做事任勞任怨的底子,我永遠不肯閑著,作起活來永不曉得鬧脾氣,耍別扭,我能和大兵們一樣受苦,而大兵們不能像我這么和氣。20.“頂倔強的人也得軟了,頂軟和的人也得硬了”這句話在語言上很有特點,請簡要分析。21.文中畫橫線部分的兩個感嘆號很有表現力,請簡要概括其作用。22.文中畫波浪線部分,都有“像”字,請說說三者表意上的不同。(1)像我,受了師傅的,還得受師母的,夾板兒氣!(2)像打鐵一樣,要打什么東西便成什么東西。(3)而大兵們不能像我這么和氣。【答案】20.①運用對偶,形式整齊,節奏感強。②倔強與軟和、軟與硬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我”的隱忍和氣。③使用北京口語,通俗易懂,京味十足。如“頂”字,帶有調侃與夸張,京味十足。(舉“軟和”“軟”“硬”等例也可)④語言看似輕松,但實則滿含心酸。從倔強到軟和,輕松的口吻中見出城市貧民生活的艱難與心酸。21.①兩個感嘆號都表示驚訝與諷刺。②第二個感嘆號比第一個語氣更強烈,諷刺意味更濃。22.(1)表示舉例,例如。(2)表示相似,好像。(3)表示比較,和,跟。【解析】【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語特點的能力。答題時既要注意句式特點、修辭手法、語言風格等角度,又要結合語境中的意思及作用。(1)“頂倔強的人也得軟了,頂軟和的人也得硬了”中“頂倔強的人”與“頂軟和的人”對稱,“也得軟了”與“也得硬了”對稱,兩句運用對偶修辭手法,形式整齊,節奏感強。(2)“倔強”與“軟和”、“軟”與“硬”是兩組反義詞,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在師傅的“調教”下人的脾性得改,突出了“我”的隱忍和氣。(3)“頂”字,示最高程度,相當于“最”。這個詞是北京地區方言,京味十足,也帶有調侃與夸張。該字屬于北京口語,通俗易懂。(4)結合“當徒弟的得晚睡早起,得聽一切的指揮與使遣,饑寒勞苦都得高高興興地受著,有眼淚往肚子里咽。像我,受了師傅的,還得受師母的,夾板兒氣!能挺過這么三年”分析,從“倔強”到“軟和”,看似輕松的口吻中見出城市貧民生活的艱難與心酸。【21題詳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標點符號作用的能力。答題中應關注“兩個感嘆號”的內容和情感,需要結合感嘆號的基本用法和材料內容,寫出其作用。第一個感嘆號,前面是語氣詞“喝”,表示對“跑上兩個圈仿佛有了汗馬功勞一般”的驚訝與諷刺。第二個感嘆號,前面寫大人的嬌慣與學生的造作,感嘆號進一步表達了對這種行為的諷刺與否定。所以,兩個感嘆號都表示驚訝與諷刺,第二個感嘆號比第一個語氣更強烈,諷刺意味更濃。【2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義的能力。第(1)句中“像我”是對“學規矩”“當徒弟的得晚睡早起,得聽一切的指揮與使遣,饑寒勞苦都得高高興興地受著,有眼淚往肚子里咽”的舉例,表示列舉人物或情況。第(2)句中“像”是比喻詞,表示跟打鐵的情況相似。所以,“像”表示相似,好像。第(3)句中的“像”。要注意“而大兵們不能像我這么和氣”與前面一句“我能和大兵們一樣受苦”的結構與呼應關系,實為兩種人物形象的比較,意思與前句對應的“和”一致,表示比較,和,跟。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論語·雍也》中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是說文質二者不可偏勝,只有配合適當,才能稱得上是君子。《禮記·中庸》有言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強調了達到中和,天地萬物就會各安其位,萬物便發育生長。這兩句經典語句飽含著智慧的光輝,歷久而彌新,給我們以啟迪。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所供材料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引用并解釋了“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它強調文質二者不可偏勝,言下之意是不走極端,把質樸和文釆兩方面協調好,使兩者和諧統一。做人如此,做事如此,作詩寫文也是如此。第二個層次是引用并解釋了“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句話,其中的“中”指的是持守中正之道,“和”指的是和諧、適度、恰當、諧調,這句話說的是陰陽兩類屬性的事物,不相勝、不相傷,達成長久的動態平衡,就能利于天地萬物的發育生長。這兩句話,雖然表述不同,但包含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在強調為人處世要不偏不倚,追求理想境界中的中和狀態。第三個層次是啟發考生,要在這兩句經典語句的啟迪下,聯系自己的生活,思考其在當今時代的意義和價值。寫作時,我們可先以簡練的語言概況這兩句話所蘊含的哲理:為人處世要不偏不倚,追求中和狀態。然后以此為論點,采取層進式結構展開論述。先強調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能執著一點、固守一端,不然就會陷入偏執癲狂;然后,可以聯系生活談堅持“文質彬彬”“致中和”所給個體的身心修養、社會的良性運作所帶來的作用,比如消除城鄉對立、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接下來,還可以辯證地指出主張持中致和并不是提倡大家和稀泥、當好好先生,也不是首鼠兩端、瞻前顧后,而是以科學的態度、平和的心態,客觀而富有智慧地看待問題,以實現萬物并育、和諧共生的愿景。立意:1.形式應與內容相匹配。2.持守中庸之道,建設和諧社會。3.內有仁而外合禮,彬彬然而成君子。4.持中致和,萬物并育。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有沒有一個概念能夠標識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美感與審美愉悅?有,這就是清樂。“清樂”這一概念產生于北宋。大約從公元1060年到1100年40余年間,也就是從宋仁宗后期到宋哲宗在位的時期內,文人士大夫群體滋長起了對一種“精神愉悅”的肯定、頌揚與培育,這種精神愉悅被命名為“清樂”(也稱“清歡”)。“清樂”以及它的同義詞“清歡”,從仁哲時期宋人的語用來看,指一種愉悅,這種愉悅與欲念滿足無關,與具體的功利性的滿足無關,也與合目的性的道德愉悅無關。文人士大夫們意識到了有這樣一種愉悅——這種愉悅是精神性的,也是自由的,這種愉悅可以來自對“自然”的欣賞,也可以來自對藝術的欣賞或某種文化活動。歐陽修較早地意識到了這種愉悅,他在嘉祐三年(1058)的一篇散文中,對人的愉悅作了一個兩分——富貴者之樂和山林者之樂,他說,“夫窮天下之物無不得其欲者,富貴者之樂也。至于蔭長松,藉豐草,聽山溜之潺漫,飲石泉之滴瀝,此山林者之樂也。而山林之士視天下之樂,不一動其心。或有欲于心,顧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獲樂于斯”。物欲的滿足會帶來富貴者之“樂”,而通過欣賞山石林泉所獲得的山林者之“樂”,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足而高世”,且這種“樂”“無累于心”,是一種與欲念滿足無關的“靜中之樂”。歐陽修沒有為這種“樂”命名,但在“無欲”“山林”“無累”和“靜”這些話語中,對這種“樂”的內涵進行了基本描述。稍晚一些,理學家邵雍在寫于嘉祐六年的《名利吟》中,命名了這種“樂”——清歡:“名利到頭非樂事,風波終久少安流。稍鄰美譽無多取,才近清歡與剩求。美譽既多須有患,清歡雖剩且無憂。滔滔天下曾知否,覆轍相尋卒未休。”這段話區分了富貴者之樂——美譽,與山林者之樂——清歡。清歡顯然是一種與功利性滿足無關的愉悅。“清歡”這個概念的產生先于宋代,但闡釋“清歡”的非功利性和絕對性,卻是邵雍的功勞,他倡導一種閑逸、超脫、自由的心靈狀態,并以此為樂。大約在邵雍闡釋清歡的同時,宋代士大夫趙抃在《同周敦頤國博游馬祖山》中說:“聯鑣歸去尤清樂,數里松風聳骨毛。”趙抃所用的“清樂”,是現存文獻中可看到的從“心靈之愉悅”的角度對這個詞最早的使用。“清歡”真正廣泛應用,要到宋仁宗、哲宗年間,其中最著名的,當是蘇軾的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樂”的廣泛使用,在南宋更為普遍,如范成大詩云:“無端拙恙妨清樂,未許扁舟到五湖。”“清歡/清樂”的出現與廣泛使用,說明歐陽修所描述的那種山林者之樂,成為一種觀念上的自覺,為文人士大夫的心靈所喜,并且最終成為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對審美與藝術欣賞所獲得的愉悅的代稱。對于一位仁哲時期的宋代文人士大夫而言,獲得清樂需要一個精神過程。從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進入大自然中,進行自然審美,以林泉養心,以煙霞養氣,從而獲得清樂,這在仁哲時期有普遍的共鳴。歐陽修除了上文所說的“山林之樂”外,還說:“夫舉天下之至美與其樂,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故窮山水登臨之美者,必之乎寬閑之野、寂寞之鄉,而后得焉。”在自然山水中是可以得到至樂的,對于這種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的山林之樂,仁哲時期的畫家郭熙給出了一個傳諸后世的命名——“林泉高致”。自然是人所常處、常樂、常適與常親之所在,對這種山林之樂的向往,就構成了林泉之志、之心,也是林泉高致之所在,也因此能產生山林之樂。這種林泉高致,旋即在之后的中國文化史中,成為“山水”的精神內涵,成為山水畫、山水詩所要表現的目的,從而成為中國文人藝術在敦仁、宣教、歌功、頌德之外最為重要的主題,它是清樂最主要的來源,也是獲得清樂的方式。清樂還來自心靈在自由中的升華,并在升華中產生一種“純粹愉悅”。這個現象最集中的體現是蘇軾在《赤壁賦》中所記的心靈體驗。蘇軾在自然審美中,獲得了一種羽化登仙般的自由感,飄飄若仙,遺世獨立,這是一種更自由、更純粹的愉悅。這種愉悅源自處于自由與獨立中的主體,發現了一個本真而澄明的世界,并對其采取一種非功利的態度,這時清風明月可隨取隨用,自由無礙。蘇軾的這種愉悅體驗,達到了一種“同天”的境界,超越了在道德、認知與釋然中所獲得的愉悅,成為莊子所說的“逍遙”,這也構成了清樂的最高狀態:一種無功利性、無概念性、無目的的、普遍的精神愉悅。(摘編自劉旭光《清樂:中國古代審美愉悅的標識》)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清樂”這種愉悅被宋代文人士大夫命名,是因為他們對這種精神愉悅進行了肯定、頌揚和培育。B.“清歡”的概念在宋代前就已產生,而闡釋它是絕對性和非功利性的愉悅的卻是理學家邵雍。C.清樂成為觀念上的自覺,最終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對審美與藝術欣賞所獲得的愉悅的代稱。D.莊子所說的“逍遙”是無功利性、無概念性、無目的的、普遍的精神愉悅,是清樂的最高狀態。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開篇用設問的形式引出了“清樂”的概念,從而強調了“清樂”對古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美感和審美愉悅的意義。B.從一定歷史時期看,作為審美愉悅的“清樂”與欲念的滿足、與具體功利的滿足、與合目的性的道德情感沒有關系。C.歐陽修在嘉祐三年曾經把人愉悅分為了富貴者之樂和山林者之樂,并據此認為,富貴者是不可能得到山林之樂的。D.中國文人藝術在敦仁、宣教、歌功、頌德之外,最為重要的主題就是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的山林之樂。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正面論證支撐材料觀點的一項是()A.孔門弟子顏回在“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狀態中,順生隨性獲得了道德的愉悅。B.《清貧思想》一書建議人們采取清貧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種內心豐盈美好的恬淡生活。C.“舞裙歌板盡清歡”總體比“橘內仙翁,棋邊公子,共成清樂”更感性,精神性更強。D.司馬光《獨樂園記》強調,“樂”是一種唯意所適、行無所牽、止無所框的超然狀態。4.獲得清樂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請簡要概括。5.作為一種審美愉悅,“清歡/清樂”從被人意識到被廣泛使用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過程。請結合文本簡要梳理。【答案】1.A2.C3.D4.①從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在大自然中進行自然審美(或: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

②通過對具有“林泉高致”的藝術與文化產品的欣賞來獲得;

③通過心靈在自由中的升華,從而產生這種“純粹愉悅”。5.①“清樂/清歡”被歐陽修較早意識到并概括為山林者之樂,其內涵得到基本描述;

②“清歡”這一命名被邵雍確定,非功利性和絕對性得到闡釋;

③“清歡”從蘇軾的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被真正廣泛應用,“清樂”的廣泛使用,在南宋更為普遍。【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因為他們對這種精神愉悅進行了肯定、頌揚和培育”錯誤,強加因果。由原文“文人士大夫群體滋長起了對一種‘精神愉悅’的肯定、頌揚與培育,這種精神愉悅被命名為“清樂”(也稱“清歡”)”可知,“‘清樂’這種愉悅被宋代文人士大夫命名”與“他們對這種精神愉悅進行了肯定、頌揚和培育”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富貴者是不可能得到山林之樂的”錯誤,屬于主觀臆斷,無中生有。根據原文“物欲的滿足會帶來富貴者之‘樂’,而通過欣賞山石林泉所獲得的山林者之‘樂’,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足而高世’,且這種‘樂’‘無累于心’,是一種與欲念滿足無關的‘靜中之樂’”可知,原文沒有說“富貴者是不可能得到山林之樂的”。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的觀點是:清樂是中國古代審美愉悅的標識。A.偏重道德的愉悅。B.“采取清貧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有清樂或清歡,“追求一種內心豐盈美好的恬淡生活”也違背了清樂或清歡的無目的性。C.是“清歡”與“清樂”的效果比較,與文段主題無關。D.是心靈與個人生存的自由而獨立的狀態,是清樂本源,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正面論證支撐材料觀點。故選D。【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據“從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進入大自然中,進行自然審美,以林泉養心,以煙霞養氣,從而獲得清樂,這在仁哲時期有普遍的共鳴”可知,從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在大自然中進行自然審美(或: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根據“在自然山水中是可以得到至樂的,對于這種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的山林之樂,仁哲時期的畫家郭熙給出了一個傳諸后世的命名——‘林泉高致’……這種林泉高致,旋即在之后的中國文化史中,成為‘山水’的精神內涵,成為山水畫、山水詩所要表現的目的,從而成為中國文人藝術在敦仁、宣教、歌功、頌德之外最為重要的主題,它是清樂最主要的來源,也是獲得清樂的方式”可知,通過對具有“林泉高致”的藝術與文化產品的欣賞來獲得;根據“清樂還來自心靈在自由中的升華,并在升華中產生一種‘純粹愉悅’”可知,通過心靈在自由中的升華,從而產生這種“純粹愉悅”。【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梳理的能力。根據“歐陽修較早地意識到了這種愉悅,他在嘉祐三年(1058)的一篇散文中,對人的愉悅作了一個兩分——富貴者之樂和山林者之樂,他說,‘夫窮天下之物無不得其欲者,富貴者之樂也。至于蔭長松,藉豐草,聽山溜之潺漫,飲石泉之滴瀝,此山林者之樂也。而山林之士視天下之樂,不一動其心。或有欲于心,顧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獲樂于斯’”可知,“清樂/清歡”被歐陽修較早意識到并概括為山林者之樂,其內涵得到基本描述;根據“‘清歡’這個概念的產生先于宋代,但闡釋‘清歡’的非功利性和絕對性,卻是邵雍的功勞,他倡導一種閑逸、超脫、自由的心靈狀態,并以此為樂”可知,“清歡”這一命名被邵雍確定,非功利性和絕對性得到闡釋;根據“‘清歡’真正廣泛應用,要到宋仁宗、哲宗年間,其中最著名的,當是蘇軾的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樂’的廣泛使用,在南宋更為普遍,如范成大詩云:‘無端拙恙妨清樂,未許扁舟到五湖’”可知,“清歡”從蘇軾的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被真正廣泛應用,“清樂”的廣泛使用,在南宋更為普遍。(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神仙山上關仁山①秋天,黃黃的蘆葦葉子落地了,荷花也紛紛落了,但是,一蓮一蓬的牽牛花爬滿了院墻。晚上的月亮出奇地耀眼,這天夜里部隊通知,讓我火速趕回阜平的部隊,報到地點是神仙山,許大彪負傷了。大抬桿和水上飛送我上了岸,有汽車接我們。過了一晝夜,已經離前線不遠了。日寇聽說沙河兩岸大豐收,到這里“掃蕩”,要爭奪糧食,還修建了臨時機場。日寇一個叫茅律的將官坐鎮機場指揮。許大彪主動請纓,他說我們連是剛剛入隊的,給我們一個露臉的機會,宰了這頭毛驢!②李團長和蕭克司令被逗笑了。蕭克司令說,茅律可不像毛驢好打啊,你要做好充足準備。許大彪敝禮,首長放心,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我們保證完成任務!許大彪帶隊攻打機場,敢打敢拼,贏得了勝利。許大彪眼睛受傷了,幸運的是,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醫生給他做的手術。大抬桿、水上飛陪我到了神仙山金龍洞,里面非常大,能容下一個團半個營的,因此成了八路軍野戰醫院。我緩緩走到許大彪跟前,看見他的紗布一點點被揭開。許大彪看見了我,一把將我抱住,抱得我骨頭咯咯響。許大彪說,媳婦,我差點兒壯烈犧牲了,終于見到你啦!你知道我多想你和雷雷嗎?我的眼睛濕潤了,喉嚨發緊,緊緊抱著大彪喃喃地說,你是英雄,聽說你立了大功,我為你驕傲!他嘿嘿一笑說,好漢不提當年勇,這次總算一洗前恥啦,藍燈匪的弟兄個個是好樣的。媳婦,我的雷雷呢?他好嗎?我哆嗦了一下,欲言又止。許大彪感覺不妙,追問,我兒子咋樣?我顫抖著嘴唇說,他,他死了。許大彪的心被刺痛了,嗖地蹦起來,從床頭拽出手槍,頂在我腦袋上吼,你說啥?雷雷死啦?咋死的?③是不是大抬桿害死的?大抬桿沖過來,從腰里掏出一把手槍頂住許大彪的后腰吼,兔崽子,你敢動她,要看我的王八羔子答應不答應!許大彪氣得險些背過氣去,扭頭瞅見是大抬桿,火氣更大了,是你小子,是不是你把雷雷給害死了?許大彪瞎了一只眼,身手卻還是那么快,他把槍口轉過來對準了大抬桿的腦袋。一時間四目圓睜,僵持住了。水上飛也舉槍朝著許大彪走過來了,但他盡量用平和的語氣說,許連長,把槍放下,都是自家人。我們是中共黨員,也是雁翎隊隊員,我可以作證,沒有人害雷雷,要恨你就恨日本鬼子吧!許大彪緩緩把槍放下,抱著腦袋嗚嗚地哭了。過了一陣,許大彪抬了頭,聽我含淚說了整個過程。許大彪軟軟地癱在地上,整個身子都要陷下去。他老淚縱橫涌流,你為什么堵死我的兒子?為什么啊?他的身體倒在了地上。我趕緊把他攙扶到病床上。水上飛說,雷雷是鈴鐺身上掉下的肉,他的死,令人痛心,鈴鐺也特別傷心,大家都很悲痛。雷雷也是小英雄,他的死,換來了那么多八路軍后代的命。許大彪流了一臉的淚,喃喃地說,雷雷還沒見過爺爺奶奶呢,就走了。我爹還眼巴眼望地等著呢!我偷偷抹眼淚,抬手輕輕給他擦淚。許大彪強撐著站起來,又咚一聲倒下了。大抬桿將許大彪扶了起來,湊近了許大彪臉說,許大彪,鈴鐺也是執行任務,純屬意外啊!大彪,鈴鐺過去是我媳婦,既然她跟了你,就是你媳婦了。你小子帶隊投奔八路,打日本鬼子,我佩服你,敬重你。許大彪扭著頭,不吭聲。水上飛繼續說,你還年輕,你們還可以再要孩子,有一點,我警告你,你不能怪鈴鐺,她是為了八路軍那么多的孩子活命,要不,都被鬼子端了。大抬桿說,虎毒還不食子呢,雷雷也是她身上掉下的肉,難道她不痛苦嗎?你記住啊,我走了,你不能欺負她,我們要是知道了,饒不了你!許大彪抬頭瞅了大抬桿一眼,輕輕地哼了一聲。大抬桿和水上飛氣哼哼地走了。天晴了,太陽透過灰白色云片照耀著煙霧朦朧的神仙山,鳥們圍著樹梢飛旋。我把兒子身上的紅兜肚遞給了許大彪,許大彪端詳了好久,好好收藏起來。我用毛線給他織了一個眼罩,讓他戴。許大彪揮了揮手。許大彪幾天里都為失去兒子傷心,在鏡子里照了照自己,右眼沒了,他渾身狂躁起來,將我推倒在地,椅子也帶倒了。許大彪把眼罩撕個粉碎,吼道,老子當土匪都沒戴過眼罩,你還想逼我當土匪啊?我撲上去,狠狠抽了他一嘴巴,看你這樣子,還像個男人嗎?我把他打愣了,他身體赳趄著退了幾步。我走過去說,大彪,你要冷靜啊!許大彪立起來吼,我沒法冷靜!瞎了一只眼啊!他一手將桌子掀翻了。許大彪吼,老子在老虎山當土匪,打打殺殺的,都沒瞎了眼啊!我也急了,大吼道,瞎一只眼睛咋啦?瞎一只眼照樣打日寇,照樣干革命!媳婦照樣跟著你!許大彪渾身汗水淋漓,嘴里喊著雷雷。醫生走過來,感慨地說,丟了一只眼睛,又失去了兒子,對許連長是雙重打擊,一般人難以承受啊!我半天不吭聲,后背涼津津的。許大彪皺著眉頭沉默寡言,但他的身體在逐漸恢復。他的眼底不疼了,我經常扶著他出山洞,到山坡曬太陽。半個月過去了,他的眼睛徹底好了,很快適應了環境。冬天來了,八路軍要發動對日寇的冬季攻勢。許大彪的連隊去了阜平,我要回到白洋淀照顧那些八路軍的孩子。我與許大彪分開的時候,重新給他編織了眼罩,④許大彪自覺地戴上了,鄭重地給我敬了個軍禮。他說殺完了鬼子,再要一個孩子,還取名叫雷雷。我點著頭,含淚站在城南莊胭脂河畔,目送著許大彪的部隊雄赳赳地開拔了。(節選自《白洋淀上前傳》,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鈴鐺為保護八路軍的孩子,犧牲了自己和許大彪的兒子雷雷。看到許大彪意志消沉,她忍著悲痛,勸許大彪振作精神。B.老虎山藍燈匪頭目許大彪改邪歸正參加了八路軍,作為連長,他主動請纓帶隊攻打日寇機場取得了勝利,立下了功勞。C.大拾桿和水上飛兩人一路護送鈴鐺來到神仙山,一是為了保護鈴鐺路上的安全,二是擔心許大彪因雷雷的死怪罪鈴鐺。D.大抬桿、水上飛、鈴鐺和許大彪都葆有燕趙遺風、豪俠之氣,連雷雷這樣孩子都能為革命勇敢獻身,他們都是英雄。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中葦葉和荷花給人蕭瑟感,但爬滿院墻的牽牛花又讓人看到生機和希望。B.句子②中的“笑”不只因為許大彪語言的幽默,還暗含著對許大彪輕敵的譏笑。C.句子③中追問是不是大抬桿害死雷雷,引起讀者的好奇,增加了情節的曲折性。D.句子④與前文“把眼罩撕個粉碎”形成呼應和對比,表現出許大彪的心理變化。8.從鈴鐺留下來照顧許大彪,到文章結尾,許大彪的心緒隨著情節的發展發生了哪些變化?請結合文本相關部分簡要分析。9.“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D7.B8.①看見兒子的紅兜肚,端詳收藏,傷心懷念/悲傷、痛苦。

②面對眼罩吼叫拒絕,情緒失控,狂躁不安/憤怒、暴躁、無法冷靜、難以接受。

③身體恢復期,沉默寡言,逐漸平復了痛苦/逐漸平靜下來、逐漸冷靜下來、逐漸平和。

④連隊出發前,撫平傷痛,堅定了抗日信念/心中充滿國仇家恨、心中燃起革命希望、充滿革命斗志、內心振奮起來,化悲痛為力量、決定重新奮勇殺敵。9.①人物上,“我”改變了許大彪的精神世界,重塑了一個能隱忍、敢蛻變、意志堅定的抗日英雄形象。

②情節上,“我”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匯聚了多方人物,見證和推動了故事中生死、愛恨、情仇等情節的發展。

③主題上,“我”體現出了大無畏的民族犧牲精神和慷慨悲歌的燕趙風骨。

④視角上,用第一人稱“我”回憶故事情節,更親切、真實、可信/更有代入感/更具現場感/讓讀者身臨其境。

⑤讀者角度,講述雷雷故事的中斷和省略,制造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連雷雷這樣的孩子都能為革命勇敢獻身”錯誤。雷雷是穿著紅兜肚的小孩兒,還不具備為革命勇敢獻身的能力,是鈴鐺為保住八路軍后代的命,意外堵死了自己的兒子雷雷。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句子的分析與鑒賞的能力。B.“還暗含著對許大彪輕敵的譏笑”錯誤。句子②中的“笑”不含“譏笑”意味,后面蕭克司令的“茅律可不像毛驢好打啊,你要做好充足準備”,說明“笑”含有對許大彪的告誡囑咐。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心理變化的能力。“我把兒子身上的紅兜肚遞給了許大彪,許大彪端詳了好久,好好收藏起來”,我把兒子身上的紅兜肚遞給了,他看見兒子的紅兜肚,端詳了好久,好好收藏起來,可見他傷心懷念/悲傷、痛苦。“在鏡子里照了照自己,右眼沒了,他渾身狂躁起來,將我推倒在地,椅子也帶倒了。許大彪把眼罩撕個粉碎,吼道,老子當土匪都沒戴過眼罩,你還想逼我當土匪啊”,許大彪把眼罩撕個粉碎,面對眼罩吼叫拒絕,情緒失控,狂躁不安/憤怒、暴躁、無法冷靜、難以接受。“許大彪皺著眉頭沉默寡言,但他的身體在逐漸恢復。他的眼底不疼了,我經常扶著他出山洞,到山坡曬太陽”,身體恢復期,皺著眉頭沉默寡言,經常扶著他出山洞,到山坡曬太陽,逐漸平復了痛苦/逐漸平靜下來、逐漸冷靜下來、逐漸平和。“我與許大彪分開的時候,重新給他編織了眼罩,許大彪自覺地戴上了,鄭重地給我敬了個軍禮。他說殺完了鬼子,再要一個孩子,還取名叫雷雷”,連隊出發前,許大彪自覺地戴上了眼罩,鄭重地給我敬了個軍禮,說殺完了鬼子,再要一個孩子,可見他撫平傷痛,堅定了抗日信念/心中充滿國仇家恨、心中燃起革命希望、充滿革命斗志、內心振奮起來,化悲痛為力量、決定重新奮勇殺敵。【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人物上,“我”為保護八路軍的孩子,犧牲了自己和許大彪的兒子雷雷,看到許大彪意志消沉,“我”忍著悲痛,勸許大彪振作精神。“我”改變了許大彪的精神世界,連隊出發前,他撫平傷痛,堅定了抗日信念,化悲痛為力量,決定重新奮勇殺敵。我影響了許大彪的心路變化發展,見證了他成長為一個成熟堅定的抗日英雄。情節上,“我”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大抬桿、水上飛、許大彪和雷雷都跟“我”有關系,“我”匯聚了多方人物,“我”為保護八路軍的孩子,犧牲了自己和許大彪的兒子雷雷,大拾桿和水上飛兩人一路護送“我”到神仙山,來照顧受傷的許大彪,“我”見證和推動了故事中生死、愛恨、情仇等情節的發展。主題上,以我的所見所做反映社會動蕩,戰爭無情的背景,烘托了員為革命斗爭獻身的大無畏精神,“我”體現出了大無畏的民族犧牲精神和慷慨悲歌的燕趙風骨。視角上,以“我”的視角進行敘述,用第一人稱“我”回憶故事情節,增強了文章的代入感,讓讀者身臨其境,以女性觀察的細致,增強了情節的生動性。讀者角度,“我顫抖著嘴唇說,他,他死了”“雷雷死啦?咋死的?是不是大抬桿害死的”,“我”講述雷雷故事的中斷和省略,沒有直接說出雷雷是怎么死的,使讀者和許大彪一樣,認為是大抬桿害死的,制造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于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爾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也。”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絀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于累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夫!身虧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節選自《漢書·司馬遷傳》)材料二;子長之文章不在書,學者每以書求之,則終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記》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壯麗奇怪之處,將與子周游而歷覽之,庶幾可以知此文矣。予謂欲學子長之文,先學其游可也。不知學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紉綴腐熟者,乃其常常耳。昔公孫氏善舞劍而學書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養生者得之,乃極其妙。事固有殊類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絕蹤詭觀,何以異于昔,子果能為我游者乎?吾欲觀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吳越之清風;拂劍長嘯,可以吸燕趙秦隴之勁氣。然后歸而治文著書,子畏子長乎?子長畏子乎?不然,斷編敗冊,朝吟而暮誦之,吾不知所得矣。(節選自《歷代文選·贈蓋邦式序》)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后世中A衰B絕于予C乎D汝E復為F太史G則H續吾祖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封,與上文中的“天子始建漢家之封”相呼應,是指在泰山進行封禪典禮。B.顯,使……顯耀,“秦人不暇自哀”的“哀”指為……哀嘆,兩者用法不同。C.善,是擅長的意思,與《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的“善”意思相同。D.編,這里是指系書用的皮條,與成語“韋編三絕”中的“編”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司馬遷成年后,分別去過南方的會稽、沅水、湘水和北方齊魯的國都等地,他還奉命隨軍西征巴蜀以南地區,攻取了邛、祚、昆明等地。B.司馬遷的父親臨終前囑托兒子,孝要從侍奉雙親開始,中間經過事奉君主,最終在社會上立足,使自己在后世留名,并光耀自己的父母。C.司馬遷雖然因為遭受李陵之禍入獄而倍感痛心,但受到《詩》《書》借含蓄隱約的文義表現作者深沉思想的啟發,最終完成了《史記》。D.作者告誡蓋邦式說,要想真正了解司馬遷《史記》的精髓之處,不必用讀書這一平凡陳舊的做法,只需要學習他到各地游歷觀察即可。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