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外古詩朗讀:竹里館、春夜洛城聞笛、逢入京使、晩春竹里館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逢入京使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晩春韓愈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天。知識點01竹里館注釋:①幽篁:幽深的竹林。②嘯:(人)撮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③深林:這里指“幽篁”。譯文: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又長嘯。幽篁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獨坐其中,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來相映照。賞析:前兩句寫詩人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琴以抒寂寞的情懷。但琴聲似乎不足以宣泄抑郁之情,所以長嘯一聲。后兩句進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緒和氣氛。月光給幽暗的竹林鍍上了一層銀色,這種變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氣,一層詩意,孤寂之感一掃而光,竹林、明月、詩人都融入靜穆和諧的夜色之中了。這首詩,有景有情(幽靜之景、幽獨之情)、有聲有色(琴嘯之聲、林月之色)、有靜有動(獨坐、彈琴長嘯),相映成趣。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展現出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問題:1.詩歌的后兩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象?寫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2.全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02春夜洛城聞笛注釋:①玉笛:笛子的美稱。②折柳:指《折楊柳》,漢代樂府曲名,內容多敘離別之情。③故園:故鄉,家鄉。譯文: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飛出的?隨著春風飄蕩,傳遍洛陽城。就在今夜,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曲調,誰的思鄉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賞析:已經是深夜了,詩人難以入睡,忽然傳來幾縷斷斷續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了詩人的羈旅情懷。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受的極度夸張。后兩句寫詩人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針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而言,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蓄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的感觸之深,思鄉之切。這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詩作的風格特點。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生于此、長于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其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作者寫聞笛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最感人的地方。問題:1.賞析“此夜曲中聞折柳”一句。“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是由聽到的“折柳”的曲調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2.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常有一字傳神的妙處。試賞析詩中“暗”和“滿”的表達效果。“暗”有斷續、隱約的含義,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地打動了許多聽眾;“滿”字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聲之悠揚,反襯詩人聞笛后的思鄉之情。03逢入京使注釋:①龍鐘:淚流縱橫的樣子。②憑:請求,煩勞。③傳語:捎口信。譯文:回頭東望故園,路途遙遠,兩袖被沾濕,熱淚依然流淌。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賞析:天寶八年(749),岑參告別了在長安的親人,躍馬踏上赴安西之路。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在長安的家,“東望”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路途遙遠。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是強調自己思念親人的深情。“龍鐘”和“淚不干”都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的無限眷念之情。第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吻。馬上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家里捎個平安的口信吧!岑參此行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而此時的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有開闊豪邁的胸襟。這首詩的妙處就在于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問題:1.詩人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自己“雙袖龍鐘淚不干”?意在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夸張。表達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的無限眷戀之情。2.任選一個角度,賞析詩的后兩句。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中的典型情節,別出心裁,體現了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04晚春注釋:①不久歸:即將歸去。②楊花:指柳絮。③榆莢:指榆錢。④才思:才氣、才華。譯文: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爭芳斗艷。就連那沒有才氣的柳絮和榆錢也不甘寂寞,只知道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賞析: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詩中運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大膽想象,思之無窮,品之不盡。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