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歷史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課時三打破隔離的堅冰課時作業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1頁
2024年高中歷史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課時三打破隔離的堅冰課時作業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2頁
2024年高中歷史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課時三打破隔離的堅冰課時作業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3頁
2024年高中歷史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課時三打破隔離的堅冰課時作業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課時三打破隔離的堅冰1.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文學發展的因素有()①其次次工業革命②第三次科技革命③兩次世界大戰④壟斷資本主義形成⑤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A.①②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⑤解析其次次世界大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都發生在20世紀中期,與題干強調的時間不相符。答案B2.下列人物的言論,體現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是()A.屈原:“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B.德拉克洛瓦:“繪畫應當成為視覺的盛宴。”C.貝多芬:“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D.羅曼·羅蘭:“宿命論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解析D項中,反對宿命論,說明作者具有唯物主義思想,體現了現實主義精神。A、B兩項屬于浪漫主義思想,C項貝多芬是連接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橋梁。答案D3.20世紀印度文學巨匠泰戈爾的長篇小說《戈拉》和中國文學革命的巨匠魯迅的《呼喊》均引起很大的社會轟動,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A.表現出劇烈的愛國主義精神B.描寫了本國近代社會的演化和發展C.反映了當時下層人民的精神面貌D.其作品均被編成劇本搬上了熒幕解析泰戈爾的代表作《戈拉》塑造了愛國的印度民族主義學問分子形象。魯迅的《呼喊》喚起國人斗爭的志氣,昭示著中國新文學時代的到來。故應選A。答案A4.“他的音樂如霧里看花,具有朦朧的意境,捕獲無定型的流淌體(如云、風、氣味等)運動時的瞬間印象,把它們用絕妙的音色、和聲等表現出來。”這個音樂家是()A.貝多芬 B.德彪西 C.畢加索 D.莫奈解析解題關鍵是精確歸納材料核心內容,即作品追求的是一種朦朧的意境,這體現了印象派音樂的特點。貝多芬是浪漫主義音樂家,A項與材料特征不符合。C、D兩項是畫家,不符合題意。答案B5.“對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工業社會表示懷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觀真實,致力于探究離奇新穎的形式技巧。”引文描述的藝術形式是()A.古典主義 B.浪漫主義C.現實主義 D.現代主義解析解題的關鍵是依據“致力于探究離奇新穎的形式技巧”。畢加索等現代派藝術家大膽運用夸張、變形與抽象的手法,來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答案D6.(2024·內蒙古學業水平測試)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是最有影響力的現代主義美術大師之一。他的作品《格爾尼卡》,通過一系列變形的圖案組合,控訴了法西斯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的罪行。據此推斷現代派美術產生的時代背景是()A.民主改革熱潮 B.兩次大戰創傷C.社會經濟發展 D.“理性王國”破滅解析從題干中“法西斯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的罪行”可知,現代派美術產生的時代背景和二戰有關,B項正確。答案B7.現代派美術是其次次工業革命的伴生產物,不行避開地反映了西方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代以后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變革。畢加索是其中的代表,下列說法能體現畢加索繪畫特點的是()A.繪畫題材的選擇留意畫面的博大精深B.留意感情表現和畫面整體的完整統一C.主見抒發特性,色調明快,留意光和色的作用D.反對傳統主義和理性主義,藝術境界趨向極端解析隨著西方社會進入現代時期,出現了與古典藝術和近代藝術不同面貌的現代藝術,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藝術形式上不再以寫實的風格為主,而是體現藝術家特性的觀念和形式語言,故A項錯誤;留意感情表現和畫面整體是浪漫主義繪畫的主要特點,故B項錯誤;抒發特性,色調明快,留意光和色的作用為印象派的藝術特點,故C項錯誤;現代派美術強調藝術家的特性,表現形式荒誕,反傳統,故D項正確。答案D8.蘇聯作家法捷耶夫評價某一革命小說時說:“整個蘇聯文學中短暫還沒有如此純凈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據此推斷該小說是()解析題干材料“整個蘇聯文學中短暫還沒有如此純凈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是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評價,故A項正確;《向日葵》是后期印象主義繪畫,不是革命小說,故B項錯誤;《格爾尼卡》是立體派繪畫,非革命小說,故C項錯誤;《斗爭與和平》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非革命小說,故D項錯誤。答案A9.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913年,泰戈爾憑借其聞名長詩《吉檀迦利》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評語這樣寫道:“由于他那至為敏銳、清爽與美麗的詩;這詩出之以超群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溢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材料二從19世紀中葉起,在文化領域,人為的、地理上的界限漸漸被淡化,世界各種文化之間的溝通、融合不斷加強。……20世紀50年頭以后,世界各個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溝通著。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當時世界文學發展的什么特點?(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學問,分別指出促使兩個時期文化溝通加速的緣由。(3)面對19世紀中期以來的世界文化溝通,有人認為,這是資本主義國家對亞、非、拉等國的文化侵略,應當抵制;也有人認為,這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被侵略國家應當有選擇地汲取外來文化,發展本國文化。你認為哪種說法更合理?請就這一問題談談你的看法。解析第(1)問從諾貝爾獎的地位及泰戈爾的貢獻去理解20世紀初世界文學的特點。第(2)問抓住“19世紀中葉起”和“20世紀50年頭以后”兩個時間分析,從經濟方面去概括“緣由”。第(3)問是開放性題目,結合史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