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14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1.(2024浙江卷·8)史載,康熙帝北巡,行至華北平原與內蒙古草原接壤地帶,發覺一片水草豐美、林木蔥郁、動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與“定邊”的考慮,令人“往相度地勢,酌設圍場”,劃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為圍場獵苑。結合史實推斷該“圍場”具備了下列項中哪些功能()。①避暑②練兵③圍獵④處理民族事務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圍場是北巡時設置,在地理緯度上偏北,氣候溫涼,相宜避暑。依據“出于‘肄武’與‘定邊’的考慮”可知,圍場有練兵的功能。依據“劃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為圍場獵苑”可知,圍場具備圍獵功能。圍場地點位于華北平原與內蒙古草原接壤地帶,此處是少數民族和漢族接壤地區,因此可以處理民族事務。依據以上分析可知,D正確,解除A、B、C。2.(2024·北京高考·14)乾隆繼位之初,曾裁撤軍機處,但其次年又下旨:“目前兩路軍務尚未全竣,且朕日理萬機,亦間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須就近承辦”,將其復原。此后軍機處“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內閣宰輔名存而已”。這表明()A.清朝內閣權力得到加強B.清朝中心集權遭到減弱C.軍機大臣獲得宰相職位D.軍機處有助于加強皇權【答案】D【解析】材料強調是軍機處的廢除與設置,且依據材料中“內閣宰輔名存而已”說明其權力弱化,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中心皇權的措施,并未對地方的統治,故B項錯誤;軍機大臣僅僅是“跪奏筆錄,上傳下達”,并未獲得宰相職位且清朝已經廢除宰相,故C項錯誤;軍機處由廢除到重新確立,說明適應了當時君主專制統治的須要,有利于加強皇權,故D項正確。3.(2024年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諸先賢就曾將傳統時代一切政治體制的弊病悉歸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專制……但若認定傳統政治制度僅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維持兩千余年就成為不行理解的‘啞謎’。事實上,支撐中國君主制長期存活的社會機制極為困難,而且在一種特定的社會體制內還長期有效。”這段論述意在強調()A.君主專制存在諸多弊病B.君主專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長期存在的緣由無法說明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歷史條件【答案】D【解析】從材料“但若認定傳統政治制度僅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維持兩千余年就成為不行理解的‘啞謎’”,可知材料不是在強調君主專制的弊端,故A項錯誤;材料內容雖提到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存在了上千年,但沒有強調君主專制制度仍舊影響深遠,“根深蒂固”與材料內容不符,故B項錯誤;從材料“支撐中國君主制長期存活的社會機制極為困難,而且在一種特定的社會體制內還長期有效”,可知材料并非無法說明君主制長期存在的緣由,而是沒有把論述君主制存在的緣由作為主旨,故C項錯誤;綜觀材料可知論述的是,君主專制能在中國許久存在是有確定的社會環境,是適應特定社會須要的,對封建時期的政治制度不完全是消極影響,故D項正確。4.(2024·上海單科·33)依據右側圖示及所學學問,軍機處是()A.協助皇帝行使權力的機構B.囊括內閣、六部權力的機構C.隸屬于皇帝的最高權力機構D.總攬全國軍政要務的機構【答案】C項3分,A、D項1分,B項0分【解析】軍機處起到了跪授筆錄,上傳下達協助皇帝的作用,但不能全面反映圖中的信息,故A項是可選非最佳選項;軍機處是隸屬于皇帝下面單立的一個機構,其下并不包括內閣、六步等,故B項錯誤;軍機處是隸屬于皇帝的最高權力機構,精確地反映了圖中的信息,故C項是最佳選項;因為軍機處起到了跪授筆錄,上傳下達協助皇帝的作用,所以總攬全國軍政要務的機構,但不能全面反映圖中的信息,故D項是可選非最佳選項。5.(2024·海南單科·8)《清史稿》記述,清代內閣“沿明舊名,例稱政府”,但“內閣實權,遠不逮明”,“內閣宰輔,名存而已”。造成這一現象的緣由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國B.六部分掌行政權力C.貴族特權不斷減弱D.新的權力機構出現【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是中心權力機構演化,“清朝前期以武立國”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項錯誤;清朝六部始終在行使行政權,只是有的時候并不經過六部,故B項錯誤;清朝貴族特權不是在減弱,而是在加強,故C項錯誤;“內閣宰輔,名存而已”是因為新的權力機構——軍機處的出現架空了內閣,故D項正確。6.(2013·山東文綜·12)下圖文字節選自一則清代檔案史料。其撰擬者應是()A.中書省B.內閣C.軍機處D.禮部【答案】C【解析】考查學生分析解讀史料的實力,嘉慶二十一年在雍正之后,軍機處已經設立,軍機處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有皇帝裁決,各種詔令由軍機大臣依據皇帝的意旨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給中心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故選C。從材料分析是內閣奉上諭,上諭不是內閣起草,解除B,清朝有中書科,但不具備中書省地位,僅具有監察職能,解除D。7.(2013·江蘇單科·5)光緒《大清會典》載:“諭軍機大臣行者,既述,則封寄焉。凡有旨存記者,皆書于冊而藏之,屆時則提奏。議大政,讞(審)大獄,得旨則與。”材料說明軍機處()A.地處內廷,專管軍務B.參加政務,秉旨辦事C.設有官衙,機構完備D.專理刑獄,職能單一【答案】B【解析】考查對材料信息的提煉和所學學問的遷移運用實力。從題干材料信息“議大政,讞(審)大獄,得旨則與”可知B正確。軍機處最初只參加處理軍務,后來職權擴大,參加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國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表述錯誤。8.(2013·山東基能·55)在中國古代,“中心政府的組織,皇權相權是劃分的,期間比重縱有不同,但總不能說一切由皇帝專制”。這一狀況被徹底變更始于()A.漢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對于明清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理解。依據題干提示徹底變更“總不能說一切由皇帝專制”雙重否定等于確定完全君主專制起先于明太祖朱元璋廢中書,權分六部。故答案C符合題意。9.(2012·全國課標卷·28)清代內閣處理公務的案例“積成樣本四巨冊”,官員“惟揣摹此樣本為急”,時人稱之為:“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更有千端。畫成照舊葫蘆樣,要把葫蘆細致看。”這反映出當時()A.內閣職權下降導致官員無所事事B.政治體制僵化官員拘泥規制C.內閣機要事務繁忙官員窮于應付D.皇帝個人獨裁官員唯命是從【答案】B【解析】題干中的“惟揣摹此樣本為急”的這種依樣畫葫蘆反映清代內閣官員拘泥規制,說明政治體制的僵化,B項正確;ACD項題干都無從反映。10.(2012·天津文綜·2)清雍正年間,軍機處設在皇宮內,與皇帝日常生活辦公地毗鄰。軍機大臣多從“親臣重臣”中遴選,任命諭旨通常說,命某人“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或“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材料中未能體現出()A.在軍機處辦理要務易于保密B.軍機處官員便于皇帝宣召C.軍機處官員按才德標準遴選D.軍機大臣多為臨時差遣性質【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于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的理解實力。從材料“設在皇宮內,與皇帝日常生活辦公地毗鄰”,可得出軍機處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兩項正確;“行走”即臨時任命之意,可見軍機大臣多為臨時差遣,故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遴選軍機處官員的才德標準,故選C項。11.(2011·海南單科·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體沿襲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財政的官員,俗稱“藩臺”。該官職的正式名稱是()A.節度使B.樞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答案】D【解析】節度使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將,而非明朝官職,可解除A項;選項B,樞密使是北宋時期駕馭兵權的官職,也非明朝官職,可解除B項;選項C,三司使是北宋時期駕馭中心財政權的官職,也非明朝官職,可解除C項,故本題選D項。12.(2010·上海單科·34節選)皇權與相權自秦朝以后,皇帝為了集中權力,不斷減弱相權。唐朝曾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行使宰相職權;清朝又以滿漢高校士等出任軍機大臣,主持全國軍政要務。問題:(10分)(1)下圖反映了漢、唐、明、清四朝中樞的演化過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2)從上述材料中歸納出皇帝集權的兩種方式及其作用。(4分)【答案】(1)答案1:內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內閣制度或內閣。(6分)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顛倒;其他制度。(0分)三公九卿制丞相(中朝)(2)答案1:歸納出兩種方式、精確指出其作用。(4分)一種是起用身邊的親信近臣,以成決策核心,另一種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職,以形成相互牽制。答案2:歸納出兩種方式,但對作用的描述只是題干的同義反復。(2分)起用身邊的親信近臣,以加強皇帝權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職,以減弱相權。其他答案。(0分)【解析】(1)依據所學學問,自秦朝以后,皇帝為了集中權力,不斷減弱相權,漢武帝時期設立中朝,中朝由皇帝的近臣親信組成,以應對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唐朝時期中心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確,相互制約,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明朝時期朱元璋廢除丞相,權分六部,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內閣有皇帝的親信和近臣組成;
(2)本小問可結合第一問的答案,從漢、唐、明、清四朝的中樞機構的人員構成總結皇帝的集權方式:一種是啟用身邊的親信近臣,以成決策核心;另一種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職,以形成相互牽制。13.(2024·海南高考·24)[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實行貴族議事會是北方一些民族的傳統議事決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爾哈赤選出了“正直賢良”的大臣八員,與一些貴族一起,審議本部族內的民事、刑事糾紛。此后漸漸發展,形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過清朝的一些重大軍政事務,如平定三藩、攻取臺灣、反擊沙俄等。雍正年間,因用兵西北,設軍機處,后為定制,議政王大臣會議漸漸出名無實。1791年,乾隆皇帝下諭旨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摘編自戴逸主編《簡明清史》(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清前期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作用。(9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被廢除的緣由。(6分)【答案】(1)作用:持續北方民族政治傳統,成為政治中樞;團結平衡各種力氣,維持清朝統治穩定;維護了清朝大一統局面。(9分)(2)緣由:不利于皇權集中;失去存在意義。(6分)【解析】(1)由材料“實行貴族議事會是北方一些民族的傳統議事決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可知持續北方民族政治傳統,成為政治中樞;從材料“與一些貴族一起,審議本部族內的民事、刑事糾紛”分析團結平衡各種力氣,維持清朝統治穩定;依據材料“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過清朝的一些重大軍政事務,如平定三藩、攻取臺灣、反擊沙俄等”可知維護了清朝大一統局面。(2)據所學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威逼皇權可知不利于皇權集中;據材料“議政王大臣會議漸漸出名無實”說明失去存在意義。14.(2024·全國I卷·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定,清政府取消了人頭稅,依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減輕了下層百姓負擔。農業上普遍采納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斗爭前夕的4億之眾,引起了一系列變更:一些地區“游手好閑者更數十倍于前”“田地貴少,寸土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現象凸顯;農業人均收益遞減,各地民變此起彼伏。——摘編自李龍潛《明清經濟史》材料二為解決人口壓力,康有為認為,“西北諸省土曠人稀,東三省、蒙古、新疆疏曠益甚,人跡既少……早謀移徙”。嚴復則認為興辦現代實業較墾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國時期,有人認為,“人口增加是無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來越困難的,即使我們能開墾荒地、改良農業、增加生長,總是趕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業化一途,因須要大量投資,短期內難以搞成。因此許多人認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治本方法”是“遲婚與節育”。——據《康有為全集》等(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緣由及其影響。(1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近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見,并加以簡要評價。(13分)(2)近代中國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見【答案】(1)緣由:統一與穩定;耕地面積增加;精耕細作;高產作物的推廣;稅收制度的變革。影響:人地關系驚慌;土地過度開發,環境破壞;貧困化,社會沖突加劇。(2)主見: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區移民;發展實業汲取勞動力;增加耕地,改良農業生產;節制生育。評價:可以總體評價,也可以就主見分別評價。總體評價:多角度提出緩解人口壓力的方法,為后世供應了借鑒;有確定的歷史局限性。分別評價:康有為的主見是緩解人口壓力的傳統方法,但向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大量移民不行行;嚴復的主見符合時代發展方向,但當時條件尚不具備;節制生育有可取之處,但未相識到人口因素的主動面。【解析】(1)第一小問緣由,據材料一“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定”可得出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據材料一“清朝取消了人頭稅”可得出稅收制度的變革;據材料一“農業上普遍采納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可得出農業的精耕細作;據材料一“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可得出高產作物的推廣;據材料一“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可得出帶來耕地面積增加。其次小問影響,一分為二的分析,一方面緩和了人地之爭,同時也導致環境惡化,人口大量增加帶來貧困化,社會沖突加劇。(2)第一小問主見,材料二康有為認為“早謀移徙”,主見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區移民;嚴復則主見“興辦現代實業較墾荒辟田有效得多”,可以汲取勞動力;民國時期有人主見“開墾荒地、改良農業、增加生長”,認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治本方法”是“遲婚與節育”。其次小問評價,一分為二的分析,康有為的主見在緩解人口壓力的同時可能會加劇環境問題;嚴復的主見可行但當時中國發展實業的條件還不具備;節制生育的做法有效,但忽視人口的紅利。總之,三者都有可取之處,也存在不足。15.(2012年福建文綜歷史,41C)[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條陳臺灣事宜稱:“漳泉內地無籍之民,無田可耕,無工可傭,無食可覓。一到臺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溫飽。”……據統計,臺灣歸統時約有人口20萬左右,到嘉慶中期,總人口已達200萬之眾。——陳鋒等《中國經濟通史》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設立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從康熙到嘉慶年間,先后擔當府儒學教授的36人、訓導23人,臺灣縣儒學教諭36人、訓導25人,鳳山縣儒學教諭34人、訓導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陳孔立《臺灣歷史綱要》問題:(1)材料一中“臺灣歸統”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臺灣設一府三縣的政治意圖。(7分)(2)據上述材料,評述康熙帝統一臺灣對加強閩臺經濟、文化聯系的主動作用。(8分)【答案】(1)背景:鎮壓地方分裂割據勢力,統一已成歷史趨勢;殖民入侵,威逼清王朝的統治。(4分,每點2分)意圖:加強對臺灣的管轄。(3分)(2)作用:經濟上,大量移民進入臺灣,緩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壓力,促進了臺灣經濟開發;文化上,輸送福建教化人才,促進臺灣文化教化發展。(8分,每點4分)【解析】本題把熱點問題(臺灣問題)與地方史結合,考查理解、歸納、分析實力。第(1)問留意材料時間“雍正五年(1727年)”,結合當時清朝有關統一的內外狀況分析“臺灣歸統”的歷史背景和臺灣設一府三縣的政治意圖。第(2)問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歸納即可。16.(2011天津卷14)(14分)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國古代有作為的君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左圖為秦始皇二十六年詔版(拓本),文字如下: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口口,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指出圖片中文字的字體,并依據圖片寫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2分)秦始皇在這一詔書中頒布了什么經濟措施?有何意義?(2分)材料二1673——1681年,年輕的康熙帝指揮了一場平叛斗爭。他后來多次談起斗爭前后自己的變更,說:“前者凡事視之以為易;自逆賊變亂之后,覺事多難處,每遇事必慎重圖維,具體商榷而后定。”——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3)依據材料二,說明“平叛斗爭”所指事務及對康熙帝的影響。(4分)結合所學學問,評價這一事務的歷史意義。(2分)材料三政事不論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決。秦始皇規定一天看章奏(竹簡)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瀾《中國通史》材料四朕自臨御以來,一切機務必皆躬親,從不敢稍自暇逸。今日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于人,則斷不行行。所以無論鉅細,朕必躬自斷制。——《清圣祖實錄》康熙五十八年(4)依據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處理政務的共同點。(4分)【答案】(1)小篆;皇帝。(2)統一度量衡。促進了經濟文化的溝通和發展。(3)平定三藩之亂。形成了謹慎的執政風格。維護了國家統一。(4)專權;勤政。【解析】本題意在考查考生精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學問遷移實力。第(1)問,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字體是小篆,空格中是皇帝二字。第(2)問秦始皇實行了統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經濟文化的溝通和發展;第(3)問,事務指平定三蕃之亂,這使康熙養成了謹慎的執政風格,三藩之亂的平定維護了國家統一;第(4)問,依據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兩位帝王專權與勤政的執政風格。17..(2012年福建文綜歷史,41C)[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條陳臺灣事宜稱:“漳泉內地無籍之民,無田可耕,無工可傭,無食可覓。一到臺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溫飽。”……據統計,臺灣歸統時約有人口20萬左右,到嘉慶中期,總人口已達200萬之眾。——陳鋒等《中國經濟通史》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設立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從康熙到嘉慶年間,先后擔當府儒學教授的36人、訓導23人,臺灣縣儒學教諭36人、訓導25人,鳳山縣儒學教諭34人、訓導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陳孔立《臺灣歷史綱要》問題:(1)材料一中“臺灣歸統”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臺灣設一府三縣的政治意圖。(7分)(2)據上述材料,評述康熙帝統一臺灣對加強閩臺經濟、文化聯系的主動作用。(8分)【答案】(1)背景:鎮壓地方分裂割據勢力,統一已成歷史趨勢;殖民入侵,威逼清王朝的統治。(4分,每點2分)意圖:加強對臺灣的管轄。(3分)(2)作用:經濟上,大量移民進入臺灣,緩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壓力,促進了臺灣經濟開發;文化上,輸送福建教化人才,促進臺灣文化教化發展。(8分,每點4分)【解析】本題把熱點問題(臺灣問題)與地方史結合,考查理解、歸納、分析實力。第(1)問留意材料時間“雍正五年(1727年)”,結合當時清朝有關統一的內外狀況分析“臺灣歸統”的歷史背景和臺灣設一府三縣的政治意圖。第(2)問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歸納即可。18.(2011全國新課標卷45)(15分)材料我國北方草原歷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園,他們以部落為基本的社會組織,時而因其共同利益結成部落聯盟,各部落在草原上遷徙不定,往往為爭奪草地、水源相互仇殺。清朝入關前,統一漠西蒙古,起先分定各地部界,嚴禁相互侵越;入關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會,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為數旗,小者自為一旗,旗長由蒙古各部首領世襲……,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統屬,旗民不得越境放牧,日常往來亦受限制。合數旗為一盟,盟長、副盟長以及會盟地由朝廷指定,對各旗進行監督,處理各旗不能解決的……,盟不是一級行政機構,盟長不得干涉各旗事務、發布政令。各旗干脆受中心政府管理。一切重大事物的裁決權屬于理藩院,各旗旗長有義務帥旗下兵丁,應召出征。蒙古族舊有的部名義上保存下來,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等(1)指出旗、盟與草原傳統部落、部落聯盟的區分。(5分)(2)簡析盟旗制度的歷史作用。(10分)【答案】(1)旗、盟是清政府針對蒙古地區制定的一種管理體制;部落、部落聯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會、政治組織。(5分)(2)在敬重蒙古族社會傳統的基礎上,改造了草原的社會政治面貌;減弱了蒙古貴族的權力,加強了清政府對草原的管理;有利于當地社會穩定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衛生資格考試準備工作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實務試題及答案指導
- 2025年護士執業考試臨床問題解決試題及答案
- 多維度備考2025主管護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自考行政管理的全新試題與答案
- 護理學復習全攻略試題及答案
- 行政法學教材的編寫規范試題及答案
- 執業護士專業知識試題及答案提煉
- 關注細節的文化概論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護士執業考試的復習認識試題及答案
- 第02輯一輪語法 專題16 with復合結構(高考真題+名校模擬+寫作升格)(教師版) 2025屆新高三英語提分培優通關練(高考真題+名校模擬)
- 核工業數字化轉型
- 京東MALL-盛大啟航消費品開業慶典活動策劃方案
- 動漫衍生品拓展 游戲動漫衍生品設計
- 河道治理度汛施工方案
- 2024年重慶市高考物理試卷(含答案解析)
- 酒店保潔服務合同范本
- 2022年6月英語四級真題 第一套
- DB33∕T 2154-2018 公路橋梁后張法預應力施工技術規范
- YST 1070-2024《真空斷路器用銀及其合金釬料環》
- 2022年湖南省衡陽市部分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英語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