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冀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5年冀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5年冀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5年冀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5年冀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冀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726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我國最早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是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東周2、明朝前期管轄東北地區的機構是()A.伊犁將軍B.奴兒干都司C.盛京將軍D.宣政院3、“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的由來得益于()A.鐵器和牛耕的推廣B.都江堰的修建C.商鞅變法實施D.秦朝統一的完成4、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出現在()A.東漢末年B.三國時期C.西晉末年D.東晉南朝5、楚王問九鼎的故事事實上反映了()A.楚王奪取周王權力的野心B.楚王統一全國的愿望C.楚王欲買九鼎D.楚王好大喜功6、“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蘇軾在詩中贊美顏真卿()A.書法成就B.變法思想C.狩獵技巧D.醫學思想7、我國醫學源遠流長。東漢時寫成的、提出了“治未病”理論的醫學著作是()A.《丹經》B.《九章算術》C.《傷寒雜病論》D.《本草綱目》8、學習隋唐史后,就歷史階段特征而言,你認為最能準確概括這段歷史基本特征的是()A.民族政權并立B.分裂走向統一C.繁榮與開放D.中外交往與沖突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6題,共12分)9、______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終的青銅器,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10、請將正確答案填入答題卡相應區域內。圖為《中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請將下列早期人類名稱的字母代號填入相應方框內。

A.我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

B.位于周口店的古人類。11、______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______朝開始。12、閱讀以下材料后判斷16-20題:

貞觀前期;唐太宗君臣以安民恤人;興致太平為主要目標,發揮中央各級管理機構的作用,運用政治體制來保證決策和政令的正確制定,使“廣納賢良”的政治方針得到具體落實。太宗一朝,主納忠諫,臣進直言,蔚然成風。群臣進諫、太宗納諫中很大部分,諸如止徭役、息征戰、戒奢縱、“取信于民”、“居安思危”等等,反映出貞觀之治的核心思想。于是,就有了開明的“貞觀之治”,為唐代的全盛開辟了道路。8世紀《貞觀政要》編成,不僅歷代帝王推崇,一般士大夫文人乃至僧道也喜歡讀它。大約在9世紀,《貞觀政要》又傳到新羅、日本等國,被列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

一一摘編自袁行霈、樓宇烈等《中華文明史》以下表述是從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涂“A”;違背了以上材料所表達的意思,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涂“B”;是以上材料沒有涉及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涂“C”。

中華文明中的傳統政治理念對后世乃至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______13、年,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從此,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禹死后,其子啟繼承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14、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______,有早市、夜市.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5、史實:“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主獨裁而天下無所制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推論:皇帝處于獨尊的地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16、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17、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A.正確B.錯誤18、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但也埋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

。A.正確B.錯誤19、河姆渡人會運用雕刻等技術制成古樸的藝術品。______(判斷對錯)評卷人得分四、材料題(共4題,共16分)20、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圖是某老師所繪的《唐蕃關系示意圖》:

材料二元朝的統一給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學習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遷往內地;漢族人也大量來到邊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進入黃河流域,各族人民雜居相處,互通婚,逐漸融合。當時,許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遷入中國,同維吾爾、蒙、漢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摘編自中學歷史課本。

材料三《中國歷史紀年表》(部分)

(1)根據材料以及所學列舉唐時期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有哪些?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元朝時期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有何特點?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圖中政權①的建立者是誰?建立政權②的是哪個民族?從圖中可以看出兩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什么?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拔制度。這種制度定期舉行考試。——《英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卷》材料二:武則天大力發展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不拘一格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擴大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材料三: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視科舉應試者,錄取了很多有才學的人。(1)請寫出英國大百科全書中提及的“中國定期考試選拔的制度”指什么制度?

(2)根據材料二回答,唐朝實行科舉考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促進了唐朝哪種文學形式的繁榮?請寫出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兩位。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漢王朝的視野,引發了漢王朝與中亞、西亞各國相互貿易的強烈愿望,促成了西漢政府對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經營。張騫出使西域,是中國有記載以來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稱“張騫鑿空”。材料二:西漢政府在今天的輪臺正式設立西域都護,統領西域各國,以確保絲路的暢通。西域都護的設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稱霸西域的雄心,這標志著西漢政府已經對西域各國開始了有效的統治。(1)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張騫出使西域為什么被稱為“張騫鑿空”?有什么重大作用?(3)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實最能說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請說出絲綢之路的路線。(2分)并舉兩例說明絲綢之路為什么被稱為文化交流之路。23、元朝的疆域空前遼闊,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開創了一項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政治制度,這項制度是什么?評卷人得分五、連線題(共1題,共8分)24、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學術上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下列人物和他們的主張,請你用直線把相關內容連起來:墨子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莊子“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老子主張改革,提倡法治孟子“無為而治”,順其自然韓非“兼愛”“非攻”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A【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夏朝相關史實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機器:包括武裝、刑法、監獄、官職等內容,建立起國家機構政權,故選A。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夏朝【解析】【答案】A2、B【分析】【分析】奴兒干都司是明朝前期管轄東北地區的機構,選B。【點評】考查奴兒干都司3、B【分析】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題干中.“天府”的由來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故選B.

本題以“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天下謂之‘天府’也.”為切入點,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的相關史實.【解析】B4、C【分析】略【解析】C5、A【分析】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春秋時楚莊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

故選A.

本題考查的是楚王問九鼎.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楚王問九鼎的歷史典故.【解析】A6、A【分析】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是顏真卿,他自創“顏體”,其楷書結體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是蘇軾贊美顏真卿的書法成就的詩句。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顏真卿的書法成就。

本題以蘇軾的詩句為依托,考查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注意掌握顏真卿的書法成就。【解析】A7、C【分析】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東漢時寫成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論。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傷寒雜病論》.后世尊稱張仲景為“醫圣”。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東漢時期的醫學成就的相關史實。【解析】C8、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隋唐時期階段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6至10世紀,隋唐時期的中國進入蓬勃興旺的隆盛時代。隋唐兩朝的社會發展位居世界前列,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盛唐時期,經濟繁榮昌盛,同時,唐帝國也以開放的心態博采眾長,廣泛吸收外來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化。因而這段歷史的基本特征是繁榮與開放。綜合分析,C符合題意。故選C。【解析】C二、填空題(共6題,共12分)9、略

【分析】本題考查司母戊鼎的相關知識。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著名的青銅器有巨大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其中,司母戊鼎高1.33米,長1.1米,重800多千克,是世界現存最重的青銅器。鑄造這樣碩大的器物,工藝十分復雜,需要二三百人協同合作才能完成。司母戊鼎有學者認為應稱為后母戊鼎,故填司母戊鼎(后母戊鼎)。【解析】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10、云南省的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的云南省元謀,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腳分工明顯,但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頂洞穴里,他們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生活的范圍擴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和死后埋葬。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由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氏族。故A處為我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B處為位于周口店的古人類。

故答案為:

【分析】

本題考查元謀人和北京人。云南省的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的云南省元謀,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我國古代原始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解析】云南省的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的云南省元謀,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腳分工明顯,但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頂洞穴里,他們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生活的范圍擴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和死后埋葬。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由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氏族。故A處為我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B處為位于周口店的古人類。

故答案為:

11、甲骨文商【分析】據課本所學可知;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故答案為:

甲骨文;商。

本題主要考查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文字的演變的相關史實。【解析】甲骨文商12、A【分析】據材料“8世紀《貞觀政要》編成;不僅歷代帝王推崇,一般士大夫文人乃至僧道也喜歡讀它。大約在9世紀,《貞觀政要》又傳到新羅;日本等國,被列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可知,“中華文明中的傳統政治理念對后世乃至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敘述是從材料中得出的。

故答案為:

A。

本題考查貞觀之治;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貞觀之治,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解析】A13、略

【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夏朝初期的歷史。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從此,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答案】約公元前2070年,禹。14、略

【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南宋時期的都城臨安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

故答案為:

臨安.

本題主要考查宋代經濟和社會風貌.

解答本題應熟記宋朝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解析】臨安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5、√【分析】【分析】“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主獨裁而天下無所制也。”是說的皇帝制度的核心。這種政治制度是從秦朝開始的。秦朝的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覽全國一切軍政大權。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所以本題根據史料所作出的推論是正確的。故答案為:正確。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16、√【分析】本題考查我國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本題是正確的,故選T。【解析】T17、×【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資治通鑒》的相關知識點。《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題干敘述錯誤,故選B。【解析】B18、√【分析】本題考查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但也埋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本題是正確的。故選A。【解析】A19、√【分析】依據課本知識可知;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長江下游的古人類。他們過定居生活,住干欄式房屋,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他們會雕刻技術,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準。

故答案為:

√。

本題以運用雕刻等技術制成古樸的藝術品為切入點;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是生活狀況。

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關知識點。【解析】√四、材料題(共4題,共16分)20、略

【分析】

(1)本題主要考查唐時期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

(2)本題主要考查元朝時期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的特點及原因.

(3)本題主要考查宋朝;金政權和兩宋時期的時代特征.

本題主要考查唐朝、元朝和宋朝時期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解析】(1)由材料一中的《唐蕃關系示意圖》反映的信息看;唐朝和吐蕃之間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親和會盟兩種形式,唐朝初年,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的經濟進步和文化發展,增強了漢藏兩組人民的友好.此外,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之間曾多次會盟,建立友好關系;根據已學知識可知,唐朝政府在邊疆地區設置機構,加強管轄.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后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唐玄宗時期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冊封粟末靺鞨首領為渤海郡王,冊封南詔的首領為云南王.因而唐時期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有和親;會盟、冊封和設置機構等.

(2)由材料二中的“各族人民雜居相處;互通婚,逐漸融合.當時,許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遷入中國,同維吾爾、蒙、漢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可知,元朝時期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的特點是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是元朝的統一和疆域遼闊.

(3)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在會寧稱帝,建立金;從材料三《中國歷史紀年表》可以看出,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割據勢力之間戰亂不斷.

故答案為:

(1)和親;會盟;冊封;設置機構等.

(2)特點:出現民族大融合的盛況.原因:元朝實現了全國大統一;元代疆域空前遼闊.

(3)趙匡胤;女真(順序寫錯不正確);民族政權并立.21、略

【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度的相關內容。依據已學知識可知,“中國定期考試選拔的制度”指科舉制度。為了改變魏晉以來選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誕生。(2)本題主要考查科舉考試的根本目的。為了改變魏晉以來,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能做官,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的制度,隋朝統治者開創科舉考試選拔官吏。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擴大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3)本題主要考查科舉考試對唐詩的影響。唐玄宗將詩賦作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于唐詩的繁榮。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是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的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我們分別稱他們為“詩仙”“詩圣”。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于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發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于安史之亂時期并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并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背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李白熱愛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務,而對不合理現象毫無顧忌的投之以輕蔑。這種已被現實所牢籠卻不愿接受想征服現實的的態度,與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的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祖國人民命運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而本質又相同的。用韓愈的話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的藝術成就和高風亮節永遠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解析】(1)科舉制。(2)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擴大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3)唐詩;李白;杜甫。22、略

【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基礎知識,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成為西域。漢武帝以前這里受匈奴的控制,為了大敗匈奴,漢武帝準備聯絡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因此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2)本題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的作用。根據所學知識我們可以知道,張騫出使西域,是中國有記載以來的第一次中外交流,打開了漢與西域交流的通道,漢朝與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促進了漢與西域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因此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張騫鑿空”。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為漢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3)本題考查的是西漢管理新疆的措施。首先明確題目的要求“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可見答案根據材料回答,材料中“西漢政府在今天的輪臺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統領西域各國”,證明了漢朝中央政府設立了西域都護,對西域實行有效管理。西域都護的設立,表明新疆開始隸屬中央政府,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本題考查的是絲綢之路的路線和作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指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歐洲。所以地點包括長安→河西走廊→新疆境內→安息→西亞→歐洲大秦。絲綢之路不僅僅促進了東西方經濟的交流,在商業貿易中,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如:漢朝的絲綢經絲綢之路運往西域、中亞、西亞和歐洲;西域的良種馬、核桃、胡蘿卜等物品傳入中原地區;佛教等外來文化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內地,阿拉伯的天文、醫學知識,也傳入中國。【解析】(1)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2)張騫出使西域,是中國有記載以來的第一次中外交流;促進了漢與西域的相互了解與往來。(3)材料二,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對西域各國進行有效的管轄。(4)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如:漢朝的絲綢經絲綢之路運往西域、中亞、西亞和歐洲;西域的良種馬、核桃、胡蘿卜等物品傳入中原地區;佛教等外來文化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內地23、(1)隋朝雖然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但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這一時期創立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科舉制;科舉制是我國古代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取官員的制度,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為后代沿用。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隋朝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元朝的疆域空前遼闊;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開創了一項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政治制度,這項制度是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并直接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掌管省內軍政大權,行省以下設有路,府,州,縣,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