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富貴不能淫(解析版)-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1頁
2024年富貴不能淫(解析版)-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2頁
2024年富貴不能淫(解析版)-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3頁
2024年富貴不能淫(解析版)-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4頁
2024年富貴不能淫(解析版)-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9富貴不能淫

(2023?山東臨沂-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己而之細柳軍,軍士更被甲,銳兵刃,教弓弩,

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日‘軍中間將軍令,不聞天

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眮喎蚰藗餮蚤_壁門。

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庇谑翘熳幽税崔\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疤熳訛閯樱娜菔杰嚒J谷朔Q謝:“皇帝敬勞將軍?!背啥Y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

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選自《周亞大軍細柳》)

【乙】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

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替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

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被降于天,與臣而

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編素,今日是也?!蓖Χ稹?/p>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以有先生也?!?/p>

(選自《唐雎不辱使命》)

【丙】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選自《富貴不能淫》)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軍士吏被*甲被:

(2)至營,將軍亞夫持母揖日兵:

(3)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謝: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不聞天子之詔

A.已而一細柳軍B.皆布衣之士也

C.稱善者久ZD.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口

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居無何,上至,乂不得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甲】文中周亞夫被漢文帝稱為“真將軍”,是因為他?!疽摇课闹刑砌履軌虿?/p>

辱使命,是因為他。周亞夫和唐雎都彰顯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

的特點。

5.下面對【甲】【乙】兩文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對周亞夫言行的正面描寫較少,只“介青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一處卻如畫龍點睛,

使周亞夫的形象栩栩如牛.、躍然紙上。

B.【乙】文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編素,今日

是也”一句,擲地有聲,表現出唐雎鮮明的個性。

C.【甲】【乙】兩文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寫漢文帝與秦王,目的是與周亞夫和唐啡形成鮮明對比,

展現周亞夫和唐雎的“大丈夫”形象。

D.【甲】【乙】兩文都能從多角度刻畫和豐富人物形象,展現周亞夫和唐雎為國擔當的英雄風采,場

面描寫有聲有色,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答案】1.被:同“披”,穿著;兵:兵器;謝:道歉2.B3.(1)過了不久,皇上駕到,

也不讓進入軍營。

(2)但安陵國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只因為有先生您?。?.信守軍規、從嚴治

軍(忠于職守)不畏強暴、敢于斗爭(臨危不懼、機智果敢)威武不能屈5.C

【解析】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山Y合句意推斷詞義。

(1)句意:言兵都穿戴盔甲。被:同“披”,穿著;

(2)句意: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兵:兵器;

(3)句意: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謝:道歉。

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例句“不聞天子之詔”中的“之”是助詞,可譯為“的”;

A.動詞,到,往;

B.助詞,的;

C.結構助詞,虛指,無實義;

D.結構助詞,用于主謂結構之間,不譯。

故選B。

3.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時應當注意做到字字落實,尤其是重點實詞的翻譯;其次要注意句子

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語、賓語需要補全;最后要注意語句的通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居(經過,表示相隔一段時間),無何(不久),至(到)”要理解正確;

(2)句中要注意重點詞“而(但),以(憑借),徒(只),以(因為)”要理解正確。

4.本題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內容與把握人物形象。

結合【甲】文"軍士吏被甲,銳兵刃,骰弓弩,持滿”可知,軍中戒備森嚴,可見周亞夫治軍嚴謹;

結合“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可知,即使皇帝到了

軍營,沒有將軍的軍令也不得入營,可見周亞夫治軍恪盡職守,令出如山;結合“將軍約,軍中不得驕

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可知,皇帝進了軍營也必須按照將軍的軍令

下馬徐行,且周亞夫也只以軍禮參見他,可見周亞夫治軍堅持原則、剛正不阿、不取悅君主;據此可知,

周亞夫彰顯了【丙】文中的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能屈”這一特點;

結合【乙】文“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

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砌略唬?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砌略唬?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替星襲月;聶

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被

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編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可知,面

對秦王的威脅,唐雎不畏強暴,臨危不懼,機智果敢,使得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從而“不辱使命”;

據此可知,唐雎也彰顯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特點。

5.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容。

C.“【甲】【乙】兩文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寫漢文帝與秦王,目的是與周亞夫和唐雎形成鮮明對比”

理解分析不正確。結合【甲】文”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己而之細柳軍,

軍士更被甲,銳兵刃,教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可知,【甲】文將漢文帝至新上及棘門軍長驅

直人受到將士的歡迎與漢文帝至周亞夫的細柳軍營不得入形成鮮明的對比:故【甲】文運用對比、襯托手

法,寫霸上及棘門軍的表現,目的是與細柳軍形成鮮明的對比。

故選C。

【參考譯文】

【甲】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珊上和棘門的軍營,直接驅車而入,將軍及其屬下都騎著馬迎送。

隨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鋒利的兵器,開弓搭箭,弓拉滿月,戒備森嚴。皇上的

先行衛隊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的衛隊說:“皇上將要駕到?!辨偸剀姞I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

'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命令。'”過了不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于是皇上就派

使者拿符節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營門的官兵對跟從

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驅車奔馳0”于是皇上的車隊也只好拉住韁繩,慢慢前行。到了

大營前,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雙手抱拳行禮說:“我是盔甲在身的將士,不便跪拜,請允許我按照軍禮

參見。”皇上因此而感動,臉上的神情也改變了,俯身扶著橫木上,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p>

勞軍禮儀完畢后辭去。

出了細柳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感嘆地說:“?。∵@才是真正的將軍。先前的霸上、

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匈奴足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里的將軍,至于周亞夫,目是能夠侵

犯他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贊嘆不已。

【乙】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

過?!鼻赝跽f:“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

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c”唐雎說:

“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

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

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

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

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卑蝿Τ銮柿⑵?。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

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只因為有先生您啊!”

【丙】居住在天下這么廣闊的空間,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走著天下最光明的仁義之路;能實現理

想時,就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實現理想時,一個人獨自走這條路。富貴不能引誘他,貧賤不能

使他改變,威武不能使他壓服,這樣才叫作大丈夫。

(2023?遼寧錦州-統考二模)閱讀下面【甲】【乙】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申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

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節選自《富貴不能淫》)

【乙】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至潮陽,見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

與俱入房山②,使為節招張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盾,乃書《過

零丁洋》詩與之。建山破,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召入諭之曰:“汝何

愿?”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愿賜之i死足矣。”天祥臨刑殊從容南鄉理而死年

四十七。

(節選自《宋史?文天祥傳》)

【注釋】①弘范:即張弘范,元初大將。②房山:山名。③張世杰: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

6.解釋選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1)與民用之:

(2)此之謂大丈夫:

(R)使為書招張世杰:

(4)天祥對?曰:______

7.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

A.行天下之大道/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B.不得有/尋向所本(《桃花源記》)

C.以客禮見之/必以情[《曹劌論戰》)

D.可?乎/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記》)

8.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富貨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2)索之固,乃書《過零丁洋》詩與之。

9.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天祥臨刑殊從容南鄉拜而死年四卜七。

10.【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為照應了【甲】文中的哪句話?

【答案】6.遵從叫作,稱為書信回答7.D8.(1)富貴不能使他迷惑,

貧賤不能使他動搖。

(2)(張弘范)堅持索要書信,(文天祥)于是就寫了《過零丁洋》一詩給他。9.天祥臨刑殊從

容/南鄉拜而死/年四十七。1,威武不能屈。

【解析】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由:遵循。

(2)句意: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大丈夫。謂:叫作,稱為。

(3)句意:讓他寫信去招降張世杰。書:書信。

(4)句意:文天祥回答說。對:回答。

7.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道:名詞,道路/名詞,方法;

B.志:名詞,理想/動詞,做標記;

C.以:動詞,用/動詞,按照;

D.可:助動詞,可以/助動詞,可以;

故選D。

8.本題考查文言文的翻譯。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

(1)重點詞:淫,惑亂,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移,改變、動搖,文中意思“使……改變

(動搖)”;

(2)重點詞:索,索要;固,堅持;書,寫;與,贈與;之,他。

9.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此句句意為:文天祥臨刑時豐常從容鎮定,向南方叩拜而死,享年四十七。根據句意可斷句為:天祥

臨刊殊從容/南鄉拜而死/年四十七。

10.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甲文中孟子認為大丈夫的標準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中“天祥至潮陽,

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拒行叩拜禮;“不食八日”“天祥不寢處坐達旦”,不食不寢;“天祥臨

刑殊從容”,以死效忠,從容就義,文天祥的行為體現了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標準。

【參考譯文】

【甲】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

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

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

的大丈夫。

【乙】文天祥倉皇出逃,千戶王惟義上前抓住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陽,帶去見張弘范,張弘范的近

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弘范以禮相待,帶他一起到匡山,讓他寫信去招降張世杰。文天祥說:

“我不能保衛自己的父母,卻教唆別人也背叛自己的父母,這可能嗎?”張弘范還是堅決要求他就范。文

天祥于是寫下自己所作的《過零丁洋》詩給他。屋山被攻破,張弘范派遣使者護送到首都。文天祥在燕京

共待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終不會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宮中,對他說:“你有什么心愿?”文

天祥回答說:“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夠侍奉別的皇帝?希望賜我一死就滿足了?!蔽奶煜?/p>

臨刊時非常從容鎮定,向南方叩拜而死,享年四十七。

(2023?云南文山-統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諛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p>

②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

門,戒之曰:'往之名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行民由之:不得志,獨與其道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謂大丈夫?!?/p>

(選自《富貴不能淫》)

【乙】

①莊公奮①乎勇力,不顧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②,責戚不薦善,逼邇不引女t,故晏子見公。公

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

②晏子對曰:“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湯、

武用兵而不為逆,并國④而不為貪,仁義之理也。誅暴不避強,替罪⑨不避眾,勇力之行也。古之為勇力者,

行禮義也。昔夏之褒也,有推侈、大戲叫殷之衰也,有費仲、惡來,足走千里,手裂兜7虎,任之以力,

凌稱?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今公目奪乎勇力,不顧乎行義,

以此存者,嬰未聞有也?!?/p>

(選自《晏子春秋.卷一》,有刪改)

【注】①奮:發展。②國:國家法令。③逼邇:接近,指近臣:引:避開。④并國:兼并諸侯國。⑤

替罪:誅滅有罪者。⑥推侈、大戲:以及下文中的費仲、惡來,都是勇力之人。⑦%:Si,犀牛一類的猛

獸。⑧揀:li,欺凌,欺壓。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豈不誠大丈夫哉誠:

(2)往之女家女:

(3)逼邇不引過過:______

(4)故晏子見公故:—

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2)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

13.兩篇選文都用到了記敘用—的表達方式來闡述觀點,【甲】文孟子先破后立,論證了“真正的大

丈夫應該行得正,站得直,為一個正義的目標去奮斗",【乙】文晏子舉了正反兩方面的例子論證了“”

14.【乙】文的晏子能否和【甲】文的公孫衍、張儀歸為一類?為什么?

【答案】11.真正,確實同“汝”,你過錯,錯誤所以,因此12.(1)得

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忐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路。(2)蔑視(輕視)死亡實行禮叫

做勇敢,誅伐兇暴不避豪強叫做能力。13.議論真正的勇力者應該遵循仁義、禮義的原則

14.不能,【甲】文的公孫衍、張儀之流在權利面前亳無原則地迎合君主的喜好,和妾婦之道沒有什么區別,

沒有“大丈夫”的精神;【乙】文的晏子在權威面前,能夠通過歷史事實求反駁權威,具有“大丈夫”的精

神。

【解析】1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

(1)句意: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誠:確實、真正。

(2)句意:到了你家里。女:同“汝”,你。

(3)句意:近臣也不避開過借。過:用作名詞,過錯、錯誤。

(4)句意:所以晏子去見莊公。故:所以,因此。

12.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

(1)由:遵循;之:它;獨:獨自;行:走;其:代詞,池(她、它)們的;道:信念、主張;

(2)輕:輕視;行:實行;謂:叫做,稱做;勇:勇敢;誅暴:誅滅兇暴;力:能力。

13.本題考查表達方式和論點。

①空:根據選文【甲】②段"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

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可知,是議論的表達方式;

根據選文【乙】第②段“晏子對曰:“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嬰未聞有

也”可知,是議論的表達方式,綜上可知,兩文除用到了記敘還用到議論的表達方式。

②空:根據“湯、武用兵而不為逆,并國而不為貪,仁義之理也。誅暴不避強,替罪不避眾,勇力之

行也”可知,從正面論證講究仁義、禮義,是有勇有力的形為,是國家得以發展,,以行為于社會行為規范

和最佳行為方式;根據“昔夏之褒也,有推侈、大戲;殷之衰也,有費仲、惡來,足走千里,手裂兜虎,

任之以力,凌棟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可知,從正反面論證

只崇尚勇力,不顧最佳行為方式及道理,不實行仁、禮儀,國家最終將走向滅亡。綜上可?知,【乙】文晏子

舉了正反兩方面的例了?論證了真正的勇力者應該遵循仁義、禮義的原則。

14.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根據【甲】文第①段“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可

知,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掌握著天下的安寧與否,認為他們是大丈夫;

根據【甲】文第②段“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可

知,孟子舉例論證孫衍、張儀不懂得禮儀,不能算大丈夫;根據“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可知,得出結論:走著天下最光明的仁義之路……富貴不能引誘他,貧賤不能改變他,威武不能壓服他,

這樣才叫作大丈夫,而公孫衍、張儀做不到這一點,他產權利面前毫無原則地迎合君主的喜好,和妾婦之

道沒有什么區別,沒有“大丈夫”的精神;

根據選文【乙】第②段“湯、武用兵而不為逆,并國而不為貪,仁義之理也。誅暴不避強,替罪不避

眾,勇力之行也”可知,從正面論證講究仁義、禮義,是有勇有力的形為,是國家得以發展,,以行為于社

會行為規范和最佳行為方式;根據“昔夏之褒也,有推侈、大戲;殷之衰也,有費仲、惡來,足走千里,

手裂光虎,任之以力,凌領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今公目

奪平勇力,不顧乎行義,以此存者,嬰未聞有也”可知,妥子在權威面前,依然能通過正反兩方面的事實

來反駁權威,不具權威,崇尚正義,具有“大丈夫”的精神。

【參考譯文】

【乙】莊公施展于勇力,不顧行為于最佳行為方式。有勇有力的人士,不顧忌國家法令,貴族皇親不

推薦善事,近臣也不避開過錯、所以晏子去見莊公。莊公說:從前有僅憑勇力在世上立身的人嗎?”

晏子回答說:“我聽說過,輕視死亡以行為于社會行為規范的稱之為有勇,誅殺兇暴不畏強悍的稱之

為有力。所以勇與力的樹立,以行為于社會行為規范和最佳行為方式。商湯王周武王用兵而不是叛逆,兼

并其它國家而不是貪婪,這就是仁愛與最佳行為方式的道理。誅殺兇暴不畏強悍,廢棄罪惡不不避開大眾,

這就是有勇有力的行為。占時候行為于勇力的人,就是行為于社會行為規范和最佳行為方式。從前夏國的

衰亡,有推侈、大戲:殷國的衰亡,有費仲、惡來,這些人腳能走千里,手能撕裂猛獸,任用他們的勇力,

他們就會侵犯欺凌天下,亂施威勢殺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最佳行為方式及道理,所以夏桀商紂因此而

滅亡,殷商夏朝因此而衰亡。如今主公眼睛只看見勇力,不顧及行為于最佳行為方式,用這些來求得長存,

我晏嬰從來沒有聽說過?!?/p>

(2023?江蘇泰州-統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

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選自《富貴不能淫》)

【乙】單于使衛律召武①受辭,武謂惠w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兀自刺……律

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③并咽之,

數日不死。

(班固《漢書?蘇武傳》)

【丙】子思④居于衛,紹袍無表⑤,二旬*而九食。出子方聞之,使人遺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日:

“吾假人,遂忘之;吾與人也,如棄之?!弊铀嫁o而不受,子方口:“我有子無,何故不受?”子思口:

“飯聞之,妄與不如棄物于溝壑,儂雖貧也,不忍以身為溝壑,是以不敢當也。”

(劉向《說苑?立節》)

【注解】①武:蘇武,西漢時期出使匈奴,被扣留。②急:常急,蘇武的副使。③旃毛:氈子毛。④

子思:孔版,字子思,孔子的嫡孫。⑤編袍無表:指衣著破舊。⑥旬:每旬為十天。

15.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兩小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與民申之()

②與旃毛并咽之()

③使人遇狐白之裘()

④吾假人()

(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揖回的一項是()

A.居天下之廣居何陋之有(《陋室銘》)

B.不忍以身為溝壑靜以修身(《誡子書》)

C.二旬而?九食溫故?而知新(《〈論語〉十二章》)

【).因?謂之曰因?曰:“我亦無他……”(《賣油翁》)

16.用“/”給下列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17.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18.【甲】文中孟子主張的大丈夫精神,是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對外部壓力時堅守的道義。請結合【乙】

【丙】兩文分析這種精神在蘇武利子思身上的體現。

【答案】15.遵從,遵循一起,一塊兒,都贈送,給予借,借給I)16.乃

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17.(1)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

(2)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18.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寧可

自殺,也不喪失氣節,辱沒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以雪和氈毛充饑,表現了蘇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

氣節。

子思生活貧困,拒絕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寧可穿著自己的破衣爛衫,表現出了貧賤中不茍取、恪守節

操的君了一人格。

【解析115.(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①句意: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由:遵從,遵循;

②句意: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并:一起,一塊兒,都;

③句意:派人給子思送去白孤裘。遺:贈送,給予,送給;

④句意:我借給別人的東西。假:借,借給。

(2)本題考杳一詞多義,注意根據語境確定詞義。

A.結構助詞,的/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

B.介詞,把/介詞,用來;

C.連詞,表修飾/連詞,表承接;

D.連詞,都是“于是”的意思;

故選C。

16.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一般來

說,主謂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應該有停頓。

句意: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穴里面,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坝奈洹笔莿淤e短語,

放在一處,“置大窖中”是省略句,省略“于”,表示地點,應劃分為一處,“絕不飲食”是動賓短語,

放在一處,故斷句為: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17.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

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嚙:吃;并:一起;數日:幾日;

(2)淫:使……迷惑;移:使……動搖:屈:使……屈服。

18.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結合“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

咽之,數日不死”可知蘇武出使匈奴,卻被匈奴俘虜,他寧愿選擇自殺,也不愿意投降,保持了高尚的氣

節,被扣押之后,他在北海用雪和氈毛充饑,寧愿餓死,也不屈服,表現了蘇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

節。

結合“子思辭而不受,子方:'我有子無,何故不受?'子思曰:'彳及聞之,妄與不如棄物于溝壑,

僅雖貧也,不忍以身為溝螫,是以不敢當也'”句可知,他寧愿吃不飽,穿著破舊,也不愿意被人家施舍,

這表現出了他“貧賤不能移”的君子人格。據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參考譯文】

【乙】單于派衛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菡f:“喪失氣節、玷辱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么

臉面回到家鄉去呢!”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殺……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

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穴里面,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起雪,蘇武

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兒日不死。

【丙】子思住在衛國,穿著破破爛爛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頓飯。田子方聽說后,派人給子思送

去白狐裘,又擔心他不接受,就叫人對?子思說:“我借給別人的東西后就會忘記;我給別人東西,就如同

我丟掉了一樣?!弊铀季芙^,不肯接受。子方說:“我有,而您沒有,您為什么不肯接受呢?”子思說:

“我聽說,與其胡亂送給別人東西,不如把東西丟到溝里去,我雖然貧困,但還不愿意把自己當作是丟東

西的溝壑,所以不敢接受?!?/p>

(2023?江蘇連云港?統考一模)語文課堂開展“心懷家國情,不改報國志”專題閱讀,請完成下面

小題。

【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乙】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激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要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

丈夫?!?/p>

《孟子?滕文公下》

【丙】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

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看不凝滯于

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懷瑾握瑜而見

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士

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徒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蟆乎!”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9.下列對詩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朝”“夕”寫出了貶謫速度之快,“路八千”則寫出了貶謫之地之遠,寫出了詩人受到

了極大的沖擊,境遇和丙文中被發行吟的屈原頗為相似。

B.頷聯中交代了被貶的原因,照應了詩歌的上聯,明確寫出了詩人的態度和選擇,并表達出對命

運變化的憤怒,與見放的屈原同樣表達出對朝廷的不滿。

C.頸聯描寫了詩人前行之路中的景物,“橫”“擁”描寫了道路的坎坷,此句與李白的“欲渡黃

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在表達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I).尾聯是對自己的侄兒說的話,表達了作者坦然面對自己命運的清醒,同時表達了自己為朝廷盡

忠之心,與屈原的“雖九死而不悔”的決絕之心如出一轍。

20.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父?之

(2)富貴不能淫

(3)顏自憔悴

(4)夜發行吟

21.用斜線(/)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2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何故懷理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23.請結合甲文中的頷聯和丙文中的畫橫線的句子,談談作者們相似的境遇和感情。

24.從《孟子》中“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边@個角度出發,結合兩篇詩文談談你對

韓愈和屈原的“志”的理解。

【答案】19.B20.教導,訓誨使惑亂,使迷惑神情被同“披”,披散21.夫

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22.(1)住進天下最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

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

(2)為何還要懷揣著美:!;那樣的品質(堅守那份貞操),而使自己被放逐呢?23.①詩歌的頷聯

作者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因盡忠職守而無端獲罪的憤慨,同時也表現出自己雖死不悔的決心;②丙文中

的屈原面對渾濁的世道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清醒,寧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③兩位文人都能將國家大義置于

個人生死之上,盡忠報國。24.《孟子》中的話是指君子(知識分子)在順境中不忘濟世報國之心,在

困境中可以堅守自己的道德操守。①韓愈在人生暮年能夠直言連諫,陳述利弊,雖然因此受到貶謫,但仍

然不改忠君報國之心,為了國家利益無畏生死。②屈原在黑暗的世道中始終保持著一個士大夫的清醒,堅

守自己的道德底線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并愿意以死明志,企圖喚醒這個污濁的朝廷。

【解析】19.本題考查詩句的理解與分析。

B.首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意為:早晨我把一封諫書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

路途遙遠的潮州。首聯直接交代了詩人被貶的原因,頷聯則申述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表現詩

人為匡正祛邪義無反顧的勇氣。選項中“頷聯中交代了被貶的原因”理解有誤;

故選B。

20.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句中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父親給予訓導。命:教導,訓誨。

(2)句意為: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惑亂,使迷惑。

(3)句意為:他的臉上的神情憔悴。色:神情。

(4)句意為:披散著頭發,在水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被:同“披”,披散。

21.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

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構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

該句意為: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故可斷句為:夫圣人者/不凝

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2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注意重

點字詞的翻譯。

(1)句重點詞:第一個“居”:居?。坏诙€“居”:住宅;位:位置;行:走著。

(2)句重點詞:故:原因;瑾、瑜:都是美玉,這里指美玉般的品質;見:表被動:放:放逐。

2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對比閱讀。

甲文頷聯意為: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余的生命。作者直抒胸臆,申述了自己

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剛直不阿,老而彌堅,雖遭獲罪

罰也無怨悔。表達了自己因盡忠職守而無端獲罪的憤慨,同時也表現出自己雖死不悔的決心:

根據丙文“寧赴常流而葬乎匯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蟆乎”可知,屈原不愿意讓

自己清白的身軀沾染外界的污濁,寧可投入滾滾的江流而葬身魚腹,也不愿其蒙受世俗的塵垢,由此可知:

屈原面對渾濁的世道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清醒,寧死不與世俗同洸合污。

據此可知,韓愈面對國家弊病,即使明知會招致禍患,也不愿憐惜自己殘余的生命;而屈原寧愿死于

江魚腹之中,也不愿沾染世俗的污濁。據此可知:兩位文人都能將國家大義置于個人生死之上,盡忠報國。

據此總結作答即可。

2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理解。

根據乙文中“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可知,《孟子》中認為志指的是君子應在順境中不

忘濟世報國之心,在困境中可以堅守自己的道德操守;

根據甲文中“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一句可知,韓愈即使在人生暮年,敢于直言進諫、

陳述利弊,哪怕因此被貶官至偏遠之地,也不改變自己忠君報國之心,為國家利益不畏懼死亡,這是韓愈

的志;

根據內文中“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及“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乂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蛾乎”可知,屈原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始終保持著士大夫的

清醒,堅守道德底線。甚至愿意葬身魚腹也不愿蒙受世間污濁,表現了他愿意以死明志,企圖喚醒污濁朝

廷的志。據此總結作答即可。

【參考譯文】

【丙】屈原來到了湘水邊上,披散著頭發,在水邊一面走一面吟詠。他的臉上的神情憔悴,形體與容

貌如同枯木i樣亳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弄到這種地步?”屈原說:

“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睗O父說:“聰

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波逐流且推波助

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泗?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

清白的身軀,去沾染外界的污濁呢!我寧可投入滾滾的江流而葬身于江魚的腹,又怎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

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2023?安徽合肥?統考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p>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

戒之口:'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大了!'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

丈夫?!?/p>

(節選自《富貴不能淫》)

【乙】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①。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③俱出隴西。徑匈奴,匈奴得之。單于留騫十余歲,予妻,有子,然

騫持漢節不失。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騫以

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

(節選自《漢書》有刪改)

【注釋】①郎:郎官,一種官職。②月氏(yu。zhi):是古代游牧民族。③甘父:張騫的隨從,匈奴

人。

2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富貴不能漫淫:()

(2)與民中之由:()

(3)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俱:()

(4)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亡:()

26.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月氏遁而怨匈奴。

27.用“/”給下列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28.根據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標準,你認為乙文中的張騫能否稱得上“大丈夫”?請結合

他的所作所為簡要分析。

【答案】25.使……迷惑(惑亂)遵循都逃跑,逃亡26.⑴(他們)一

生氣,諸侯們就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平安無事。

(2)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27.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28.張騫能

稱得上“大丈夫”:①張騫雖然被“匈奴得之”,但是“騫持漢節不失”,張騫被俘虜,但是沒有屈從于

匈奴人,體現了張騫“威武不能屈”;②“單于留騫十余歲,予妻,有子”,但是張騫依然“持漢節不失”,

張騫不圖一時享樂心中仍存家國大義,體現了張騫“富貴不能淫”;③“單于死,國內亂”,并且“騫行

時百余人七十二歲唯二人得還”,當原本好的處境破滅時,張騫看到了歸漢的機會,毅然決然歸漢,體現

了張騫“貧賤不能移”。(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解析】2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句意: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迷惑(惑亂)。

(2)句意:就同人民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3)句意:與隨從甘父一起從隴西出關。俱:都。

(4)句意:張騫與匈奴妻子和隨從甘父都逃亡回到漢朝。亡:逃跑,逃亡。

26.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

式等情況。重點詞有:

(1)懼:害怕;天下熄:指戰爭停息,天下太平。

(2)遁:指逃亡;怨:怨恨。

27.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文言文斷句一般可根據句意以及句式結構來進行劃分。

大意為:當初張騫出行時有一百余多人,離開十三年,只有兩人得以返回。

根據句意斷句為: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28.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作答此題,首先必須明確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標準具體是什么;甲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點明“大丈夫”的標準,此句意為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

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接下來我們去乙文中找張騫的行

為有哪些與之對?應。

乙文“徑匈奴,匈奴得之。單于留騫十余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寫匈奴抓住了張騫,

在有了匈奴女子做妻子,有了兒子的情況下依舊保留著漢朝出使的符節,不失去使者的身份:不屈服于匈

奴人,也不因生活上的滿足而歸順匈奴,心中仍存家國大義;可見其“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乙文

“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寫單于死去,國

內動蕩混亂,張騫看到了歸漢的機會,毅然決然歸漢,體現了張寒“貧賤不能移”。

【參考譯文】

【乙】張騫,是漢中人,建元年中當上了郎官。當時,投降漢朝的匈奴人說匈奴打敗了月氏王,月氏

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沒有人與他們一同攻擊匈奴。張騫以郎官的身份應召,與隨從甘父都從

隴西出關。經過匈奴的時候,匈奴抓住了他們。單于扣留了張騫十多年,給他找了一位匈奴女子做妻子,

生了兒子,然而張騫始終保留著漢朝出使的符節,不失去使者的身份。單于死去,國內動蕩混亂。張騫與

匈奴妻了一和隨從甘父都逃亡回到漢朝。當初張騫出行時有一百余多人,離開十二年,只有兩人得以返回。

張騫以校尉的身份隨從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漢朝西北方向的國家開始與漢朝互通往來(互通使者)。

(2023?江蘇泰州-統考一模)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即事(其一)

夏完淳(明)

及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縮素酬家國①,戈船決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注】①酬家國:報家國之仇。家仇,指作者的父親夏允韓于1645年兵敗,投水殉國。國仇,指明朝

滅亡。

【乙】

夏完淳,字存古,華亭人。年十六,從其師陳子龍起兵太湖。子龍戰敗,完淳走吳易軍為參謀。易敗,

復與吳圣兆連謀反正,被執至留都。叛臣洪承疇欲寬釋之,謬曰:“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軍中

耳。歸順,當不失官?!蓖甏緟柭曉唬骸拔岙斅労楹嗑泞傧壬境私?,嵩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

震悼褒?感動華夷。吾當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承疇無以應,惟色沮而已。

時完淳婦翁公職方主事錢梅同在訊,氣稍不振,完淳厲聲曰:“今與公慷慨同死,以見陳公于地下,豈

不亦奇偉大丈夫乎哉!"梅遂不尼,與完淳同死,完淳時年十八。

(選自《皇明四朝成仁錄》)

【注】①洪亨九:指洪承疇。②婦翁:指妻之父。

【丙】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i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p>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

夫?!?/p>

(選自《富貴不能淫》)

29.(1)下列關于【甲】詩內容,說法不巧娜的一項是()

A.首聯中“夏楚”“亡秦”運用了項羽、劉邦(或陳勝、吳廣)等秦末起義軍滅秦的典故,開篇定下

全詞悲壯激越的基調。

B.頸聯寫作者穿著黑色衣服,決心為國雪恥,為父報仇,駕著堅固的戰船,在煙波浩渺的太湖里與敵

人決一死戰。

C.尾聯以景結情,更使詩意開闊,仿佛可見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之氣充塞于

天地之間。

1).本詩一三聯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映

帶的氣韻。

(2)請賞析頷聯“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30.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兩小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①與民申之()

②往之玄家()

③叢其師陳子龍起兵太湖()

④被熱至留都()

(2)下列各項與例句中的“以”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承疇無以應

A.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記》)

B.可以為師矣(《《論語》十二章》)

C.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D.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

31.請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停頓,限停兩處。

時完淳婦翁職方主事錢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