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歌曲《龍的傳人》有一句歌詞:“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作為龍的傳人的中華民族把____尊奉為我們的人文始祖()A.女媧和大禹B.大禹和黃帝C.蚩尤和黃帝D.黃帝和炎帝2、蘇州盛澤鎮在明朝中期還是一個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可見,盛澤鎮的繁榮主要得益于()A.棉紡織業基地出現B.全國性商貿中心形成C.絲織業的快速發展D.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3、春秋時期,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A.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B.施用糞肥C.大興水利D.推廣和改進犁耕4、七年級同學在排演歷史劇《漢武帝》,其中有一場景是漢武帝與朝臣議事。請你指出下列場景設計中有歷史知識錯誤的一項A.頒布“推恩令”B.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C.商議修長城D.商討派誰出使西域5、河北民歌《小放牛》中唱到:“趙州橋來魯班修,玉石欄桿是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扎了一道溝.”實際上趙州橋的建筑設計者是()A.李冰B.李春C.鄭板橋D.魯班6、標志著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的事件是()A.炎帝和黃帝部落聯合B.大禹建立起夏朝C.堯成為部落聯盟首領D.原始農耕的出現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9題,共18分)7、下圖是北宋著名畫家____的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圖》。

8、科舉制創立于隋文帝時期______。(判斷對錯)9、北宋市民的出行工具______,北方以______主食。10、盛唐時期,創制出了先進的耕作工具:______;盛唐時期,詩人輩出,著名詩人杜甫的詩被稱為______。11、史前時代;中華文明的起源。

(1)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反映的是中國古代早期的______文化。

(2)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______。12、請你根據提示信息;寫出相應的內容。

(1)充分體現我國商朝青銅冶鑄技術所達到的水平的青銅器是:______

(2)已知的最早的漢字:______

(3)我國歷史有可靠的文字記載開始于:______

(4)法家之集大成者是:______。13、晉文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錯誤:;正確:。14、下圖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它是隋朝工匠____設計建造的____。

15、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前三位霸主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9題,共18分)16、唐太宗統治時期,唐朝進入全盛期,史稱“開元盛世”。()17、科舉考試在北宋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A.TB.F18、9世紀后期,契丹開始建筑房屋,城邑。()。A.正確B.錯誤19、成吉思汗在位期間,蒙古軍隊相繼滅亡西夏和金,對南宋形成包圍之勢。20、“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通稱‘蔡侯紙’”。材料說明蔡倫改進造紙術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______(判斷對錯)21、女真族是唐朝羌族的一支,11世紀女真完顏部逐步統一女真各部。阿保機于1115年在會寧稱皇帝,國號金。22、商朝又稱為殷商,是因為商朝開國國君盤庚定都在殷。()23、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24、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最杰出的使者是鑒真,由他口述而寫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______(判斷對錯)評卷人得分四、材料題(共4題,共36分)25、材料一:“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這首《天堂》充分表達了蒙古族歌手騰格爾對自己家鄉--內蒙古草原的贊美。在我國歷史上,蒙古族曾經統一蒙古草原,并逐步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大元王朝。

材料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材料三: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統一全國的政權。為了鞏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元朝統治者大力推行以“利用漢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吸收中原地區歷代封建統治的經驗,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逐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注意農業生產,禁止農田作牧場,采取一些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的措施,使農業生產逐漸得到回復和發展。接受中原先進文化,在中央設立專門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呈現以中原傳統為主的文化認同趨向。

(1)材料一中曾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的人物是誰?大元王朝的建立者又是誰?

(2)材料二是誰的名言?他抗擊的是哪一政權?你怎樣評價他的抗爭?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26、材料論述。清朝入關后,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五世達賴喇嘛親自入京朝賀。順治皇帝隆重接見,被正式賜予“達賴喇嘛”封號。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官員監督西藏地方政務。為防止蒙藏貴族操縱轉世靈童,乾隆皇帝特別頒發兩個金瓶,一個送往雍和宮,一個送往拉薩,用滿文、漢文和藏文三種文字寫在象牙簽上。清朝的這些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改編自部編版七年級下冊《中國歷史》回答:(1)1727年,清朝為監督西藏地方政務,設置了何種官職?(3)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27、閱讀下列材料: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古代史上輝煌燦爛的農耕文明,令世界矚目。

材料一:如圖一;二、三所示。

材料二:唐宋時期;南方農業發展超過北方,究其原因,南方戰亂少,人口南遷,自然條件優越,農作物品種的改進等。

材料三:如圖四所示。

請回答:

(1)材料一圖一中;大運河從江都至余杭之間河段的名稱是什么?請寫出材料一中宋朝出現的新式農具名稱。

(2)根據材料二請回答宋代哪里已成為重要糧倉?

(3)材料三顯示了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與圖中的①相對應的時期應該是哪個時期?

(4)根據上述材料請你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些建議。28、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擁有著豐富多彩的內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憶昔》材料二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品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材料三“曹雪芹根據自己對千年傳統的親身感受,通過賈家興衰,說明剝削人民的封建階級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一方面,他以榮府和寧府為縮影,描繪了特權階層的驕奢淫逸另一方面,他巧妙和婉轉地揭露了傳統制度的虛偽,揭露了建立在奴役他人偽善基礎上的人剝削人制度。是18世紀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反映了社會貧富不均,提示了隱藏在表面繁榮背后的種種弊病,所以它是世界文壇上的一座豐碑。”——法國《通用百科全書》(1)材料一詩中反映了唐朝哪一盛世?此詩作者被人們尊稱為“詩圣”,該作者是誰?(2)根據材料和所學回答,這幅畫突出反映了當時北宋城市生活的什么特點?(3)材料三中所描述的是我國清代哪部有名的著作?請從材料中找出這部著作被稱為“世界文壇上的一座豐碑”的原因。評卷人得分五、連線題(共2題,共8分)29、人物和成語圍魏救趙趙括退避三舍孫臏紙上談兵晉文公30、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成語典故往往形成于歷史事件中,請把與下列成語對應事件的字母寫在括號內起來。()1.圍魏救趙A.巨鹿之戰()2.紙上談兵B.桂陵之戰()3.破釜沉舟C.長平之戰()4.問鼎中原D.淝水之戰()5.揭竿斬木E.春秋爭霸()6.草木皆兵F.大澤鄉起義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D【分析】相傳;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打敗蚩尤.此后,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因此黃帝和炎帝被尊奉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選D.

本題以“《龍的傳人》”為切入點;考查的是人文初祖的知識.

本題以人文初祖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黃帝和炎帝的有關知識的記憶能力.【解析】【答案】D2、C【分析】據“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可見,盛澤鎮的繁榮主要得益于絲織業的快速發展.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明末社會經濟中絲織業的發展.

本題旨在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注意掌握明清社會經濟的發展.【解析】C3、A【分析】略【解析】A4、C【分析】本題考查了學生對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相關知識的掌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在思想上也加強了統治。他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確立了儒學在封建社會的正統地位;漢武帝在政治上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漢武帝曾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修筑長城出現在秦始皇在位時,漢武帝時期沒有修筑長城。所以ABD不對,故選C。

【解析】C5、B【分析】據關鍵詞“趙州橋”得知:隋朝工匠李春設計的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石拱橋,被譽為“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趙州橋的設計開創了世界平拱橋的先河.

故選B.

本題考查隋唐時期的建筑.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趙州橋的時間和人物、地位.【解析】B6、B【分析】【分析】標志著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的事件是大禹建立起夏朝,故選B。

【點評】關于夏朝的建立,學生還要掌握的內容有: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2070年,夏朝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定都陽城。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二、填空題(共9題,共18分)7、張擇端【分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對張擇端繪畫成就的準確識記。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延安的風光和繁華景象,是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作品。

【點評】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下冊·燦爛的宋元文化·風格多樣的繪畫。8、略

【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科舉制創立于隋文帝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開皇年間,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這標志著我國科舉制度的正式誕生.因此科舉制創立于隋文帝時期的說法是錯誤的.

故答案為:

×.

本題考查了科舉制度;注意識記其正式創立的人物.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標志著我國科舉制度的正式誕生.【解析】×9、略

【分析】宋代北方人以面食為主;南方人以米飯為主。宋代富人外出經商辦事,多乘轎子或馬車。一般百姓以牛車;驢車為交通工具。

故答案為:牛車驢車;面食。

本題考查宋代社會生活。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宋代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解析】牛車、驢車;面食10、略

【分析】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深刻反映了那個動蕩的歷史時代,真摯地表現了他關心國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們稱之為“詩史”.

故答案為:

曲轅犁;詩史.

本題主要考查了盛唐社會氣象和唐詩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盛唐社會氣象和唐詩的相關知識點.【解析】曲轅犁;詩史11、略

【分析】(1)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反映的是中國古代早期的農耕文化.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別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

(2)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距今約四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黃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故答案為:

(1)農耕.

(2)人文始祖.

(1)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知道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別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

(2)本題考查人文始祖;知道黃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本題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解析】農耕;人文始祖12、略

【分析】(1)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鑄造,鼎體渾鑄,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體現商朝青銅文明的燦爛,也體現了我國商朝青銅冶鑄技術水平的高超.

(2)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它有著淵源關系,即它是漢字的直接源頭,已知的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

(3)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比較成熟的文字.

(4)戰國時期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主張依法治國,強調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故答案為:

(1)后母戊大方鼎.

(2)甲骨文.

(3)商朝.

(4)韓非子.

(1)本題考查后母戊大方鼎.

(2)本題考查甲骨文.

(3)本題考查我國歷史有可靠文字記載的開始.

(4)本題考查韓非子.

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后母戊大方鼎、甲骨文和韓非子的法家思想.【解析】后母戊大方鼎;甲骨文;商朝;韓非子13、略

【分析】【解析】試題分析: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恒公考點:春秋五霸【解析】【答案】錯誤:晉文公。(1分)正確:齊恒公。(2分)14、李春趙州橋【分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對趙州橋的準確識記。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點評】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下冊·輝煌的隋唐文化·高超的建筑水平。15、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分析】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以取得霸主的地位;相繼稱霸中原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故答案為:

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本題考查春秋爭霸;知道春秋時期相繼稱霸中原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本題考查春秋爭霸,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解析】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判斷題(共9題,共18分)16、×【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時期,被稱為“開元盛世”。【解析】【答案】錯17、√【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北宋時期,人才選拔的途徑的相關知識點。北宋時期,實行的是“重文輕武”的政策。文官掌管國家大權。科舉考試是北宋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故題目正確,A正確,B錯誤。故選A。

【解析】A18、√【分析】本題考查契丹民族。到9世紀后期,契丹已經有了農耕、冶鐵和紡織等生產事業,并開始建筑房屋、城邑。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本題是正確的。故選A。【解析】A19、×【分析】本題考查元朝的史實。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后,率領蒙古軍隊首先進攻西夏。1227年,西夏滅亡。成吉思汗率軍進攻西夏時,在六盤山去世。他臨終前留下遺言,要借道宋境進攻金朝。此后,蒙古和南宋結盟,南北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所以,本題是錯誤的。故選F。【解析】F20、√【分析】“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通稱“蔡侯紙”意思是元興(漢和帝年號)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贊他的才能,從此都采用他造的紙,所以天下都說“蔡侯紙”。因此材料說明蔡倫改進造紙術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結論正確。

故答案為:

√。

本題以“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通稱‘蔡侯紙’”為切入點,考查紙的發明與改進。

本題以紙的發明與改進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析】√21、×【分析】【分析】這是基礎題;需要學生有較好的知識積累。學生通過自己的歷史知識儲備,不難發現,女真族是是唐朝靺鞨的一支,而不是羌族的一支,在會寧稱皇帝的是阿骨打北宋阿保機。

【點評】本題是對少數民族政權金的有關知識的考查。22、×【分析】本題考查商朝的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受戰亂、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商朝多次遷都,到商王盤庚時遷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本題是錯誤的。故選F。【解析】F23、√【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學生對三家分晉相關知識的掌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稍后齊國大夫田氏取代原來的國君,建立田氏齊國。"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戰國即由此起始。故:正確。【解析】T24、×【分析】貞觀年間;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歷時17年,帶回大量佛學經典,并以沿途經歷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是我國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為中印中友好往來作出了杰出貢獻。鑒真,唐朝高僧,為弘揚佛法,唐玄宗時,六次東渡,終達日本,為中日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因此題干說法是錯誤的。

故答案為:

×。

本題以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最杰出的使者為切入點,考查玄奘西行。

本題以玄奘西行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析】×四、材料題(共4題,共36分)25、略

【分析】

本題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和元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的相關知識。

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和元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的相關知識。【解析】(1)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大業;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混戰的局面。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蒙古族的最高首領,尊稱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占領臨安,南宋滅亡,實現統一。

(2)由材料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這是文天祥的名言,他抗擊的是元朝,他的抗爭顯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3)分析材料中的“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逐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注意農業生產,多次下詔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采取一些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的措施,使農業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接受中原先進文化,在中央設立專門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并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是:結束了我國遼宋夏金的并立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境內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從而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故答案為:

(1)鐵木真;忽必烈。

(2)文天祥;元朝;他的抗爭顯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3)結束了我國遼宋夏金的并立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境內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從而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6、略

【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了駐藏大臣的相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后來清朝頒布法令,明確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2)本題主要考查了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根據對以上材料的分析,可以提煉的觀點是: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有效管理,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藏族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時,在西藏設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清朝時,也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自康熙帝始,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后來清朝頒布法令,明確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范了西藏地方體制和法規;西藏地方達賴和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需要通過金瓶掣簽,依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制,最后報請朝廷批準。因此,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有效管理,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解析】(1)駐藏大臣。(2)觀點: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有效管理,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或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央政府對其進行有效管轄)。論述:(1)元朝在西藏設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2)自康熙帝始,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3)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事務;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范了西藏地方體制和法規;(4)西藏地方達賴和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需要通過金瓶掣簽,依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制,最后報請朝廷批準。27、略

【分析】

(1)本題以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和宋朝秧馬圖為依托;考查的是隋朝大運河和宋代經濟發展的知識.

(2)本題以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材料為依托;考查的是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知識.

(3)本題以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圖示為依托;考查的是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知識.

(4)本題是開放型的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

本題以隋朝大運河示意圖、曲轅犁示意圖、秧馬示意圖、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簡圖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隋朝大運河、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解析】(1)圖一是隋朝大運河示意圖;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大運河中,從江都至余杭之間河段被稱為江南河.材料一中的圖三是宋朝出現的新式農具--秧馬.

(2)由材料“唐宋時期;南方農業發展超過北方,究其原因,南方戰亂少,人口南遷,自然條件優越,農作物品種的改進等.”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伴隨著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太湖流域成為我國的著名的糧倉.

(3)圖四顯示了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讀圖并結合所選擇知識可知:與圖中的①相對應的時期是南宋.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唐朝中后期開始,到南宋最終完成.

(4)本題是開放型的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重視科技,重視人才;科學發展農業;關注民生,減輕農民負擔,對三農采取政策扶持,經濟發展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等.

故答案為:

(1)江南河;秧馬.

(2)太湖流域.

(3)南宋.

(4)重視科技,重視人才;科學發展農業;關注民生,減輕農民負擔,對三農采取政策扶持,經濟發展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28、略

【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開元盛世相關知識。結合材料一中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可以判斷是唐玄宗或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唐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他即位后,重用賢能,大力整頓吏治,對軍事制度;財政制度、漕運制度等進行一系列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開元”,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結合材料中的“詩圣”可知是杜甫。杜甫的詩沉郁頓挫,語言精練細膩,感情真摯動人。將個人遭遇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創作了大量憂國憂民、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詩,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后人稱他為“詩圣”,稱他的詩為“詩史”。

(2)本題主要考查宋代城市生活的特點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生活與習俗風情。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筑、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突出反映了北宋繁榮的經濟和豐富的文化生活。

(3)本題主要考查《紅樓夢》相關知識。結合材料三中的“曹雪芹、以榮府和寧府為縮影”可知是曹雪芹的《紅樓夢》。《紅樓夢》以賈府的盛衰變遷為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廣泛觸及清朝中期的社會生活展示人生世態和社會萬象,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是深刻反映現實的百科全書式巨著。《紅樓夢》全書紛繁復雜,敘事脈絡清晰分明,語言精煉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紅樓夢》是18世紀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反映了社會貧富不均,提示了隱藏在表面繁榮背后的種種弊病,被公認為中國古典小說藝術的巔峰之作,所以它是世界文壇上的一座豐碑。【解析】(1)唐玄宗或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杜甫。(2)瓦子;反映了北宋繁榮的經濟和豐富的文化生活。(3)《紅樓夢》;紅樓夢是18世紀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反映了社會貧富不均,提示了隱藏在表面繁榮背后的種種弊病,所以它是世界文壇上的一座豐碑。五、連線題(共2題,共8分)29、略

【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以成語故事的形式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