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十四古今中國的科技和文藝第31講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成就教學案+練習人民版_第1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十四古今中國的科技和文藝第31講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成就教學案+練習人民版_第2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十四古今中國的科技和文藝第31講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成就教學案+練習人民版_第3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十四古今中國的科技和文藝第31講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成就教學案+練習人民版_第4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十四古今中國的科技和文藝第31講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成就教學案+練習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專題十四古今中國的科技和文藝宏觀覽要內容主旨古代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科技:在造紙術、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方面取得輝煌成就;文學:春秋的《詩經》、戰國的《離騷》、漢代的漢賦;藝術:魏晉時期書法和繪畫成為自覺的藝術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世界,文學輝煌絢麗,書法、繪畫、戲曲異彩紛呈。新中國在科技、教化與文學藝術領域取得巨大成就隋唐、宋元科技:隋唐時期獨創火藥和雕版印刷術,宋元時期火藥廣泛用于軍事,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獨創;文學:唐詩、宋詞、元曲的旺盛;藝術:隋唐書法全面輝煌,宋代文人畫發展明清科技:明清時期古代科技進入總結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書法、繪畫、小說等成就突出,體現了市民階層的文化須要現代中國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在科技上提出“兩彈一星”戰略;在文藝工作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教化方面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改革開放后在載人航天技術、計算機應用、生物技術探討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文藝方面再次呈現蒸蒸而上的局面;國民教化得到快速發展第31講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成就[課標要求](1)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相識中國科技獨創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2)知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3)概述漢字、繪畫起源、演化的過程,了解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4)了解京劇等劇種產生和發展的歷程,說明其藝術成就。主干梳理巧點妙撥科技成就一四大獨創成就獨創過程外傳對世界的影響造紙術東漢eq\x(\s\up1(01))蔡倫改進造紙術,獨創“蔡侯紙”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用中國的技術設備造紙,之后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指南針戰國時期出現司南,eq\x(\s\up1(02))北宋時指南針用于航海12世紀末13世紀初傳入阿拉伯,后傳入歐洲為哥倫布發覺美洲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供應了技術保證火藥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仙藥》已提到“火藥”,eq\x(\s\up1(03))唐末至宋初的斗爭中已經起先運用火藥武器12、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國家,后傳到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將人類帶入熱兵器時代,為資產階級戰勝騎士階層創建了條件印刷術(1)唐代雕版印刷的《eq\x(\s\up1(04))金剛經》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2)宋代eq\x(\s\up1(05))畢昇創建了活字印刷術由波斯傳到西方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打算了條件二其他科技成就類別主要成就或內容地位或影響數學約成書于東漢的《九章算術》,采納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標記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中國古代計算工具算籌,后來演化成算盤,明清時得到廣泛應用珠算法明朝時外傳到朝鮮、日本、東南亞乃至世界其他地區天文歷法日食(甲骨文記載)、月食、太陽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記錄;夏朝有了《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天象觀測的國家之一戰國時期的石申記錄了八百多顆恒星的位置,后人據此輯成《石氏星表》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元朝郭守敬)等利于視察天象元朝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早于西方300多年,對指導農業生產大有幫助農學(1)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2)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3)元朝王禎的《農書》(4)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是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其中,《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醫學戰國問世、西漢編訂的《黃帝內經》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譽為“萬世寶典”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三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的主要特點1.注意以社會人文問題作為論說的主題,對于自然的探求和技術的總結則重視不夠。2.講究天人合一,敬重自然,重視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3.重視總牢固踐閱歷,輕視理論概括和抽象。中國古代的書法、繪畫和戲曲一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漢字的起源中國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為eq\x(\s\up1(01))甲骨文書法字體的演化篆書→eq\x(\s\up1(02))隸書→草書,eq\x(\s\up1(03))楷書,行書各種書體特點(1)小篆:字體略長,筆畫圓勻,富于eq\x(\s\up1(04))圖案美(2)隸書:字形結構eq\x(\s\up1(05))平衡對稱,整齊安定(3)草書:改變豐富,奔放躍動,極富eq\x(\s\up1(06))寫意性(4)楷書:字形方正,eq\x(\s\up1(07))規則嚴整(5)行書:兼有eq\x(\s\up1(08))楷書和草書的特點,既工整清晰,又eq\x(\s\up1(09))飛灑活潑代表人物及作品(1)秦代:eq\x(\s\up1(10))李斯是聞名的篆書家(2)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備精諸體,尤擅eq\x(\s\up1(11))草書和eq\x(\s\up1(12))行書,號為“書圣”(3)唐代:創立了楷書中的歐體、顏體和柳體的三位書法家分別是歐陽詢、顏真卿和eq\x(\s\up1(13))柳公權;而eq\x(\s\up1(14))懷素和張旭的eq\x(\s\up1(15))狂草亦別具魅力(4)北宋:被稱為四大書法家的是eq\x(\s\up1(16))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以行書名世(5)元代趙孟創趙體,明代出現eq\x(\s\up1(17))文征明和董其昌等書法家二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1.發展演化:中國最早的繪畫形式為陶畫、壁畫、巖畫等,魏晉南北朝以后,中國畫的藝術形式漸漸成熟。2.國畫的特征(1)在題材方面,形成了eq\x(\s\up1(18))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三大畫科。(2)在表現技法上,有eq\x(\s\up1(19))工筆和寫意的區分。(3)eq\x(\s\up1(20))山水畫是中國畫的精粹,eq\x(\s\up1(21))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4)eq\x(\s\up1(22))文人畫是北宋以后中國畫的主要藝術形式,主要特點是融eq\x(\s\up1(23))文學、書法、繪畫、eq\x(\s\up1(24))篆刻等多種藝術為一體,“詩中有畫,eq\x(\s\up1(25))畫中有詩”。三中國古代的戲曲藝術1.宋代:出現曲子詞、鼓子詞、諸宮調等形式。2.元代eq\x(\s\up1(26))雜劇是中國戲曲成熟的標記。3.明代傳奇劇形成海鹽、余姚、弋陽、eq\x(\s\up1(27))昆山四大聲腔。4.京劇(1)形成:eq\x(\s\up1(28))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后來又有漢劇戲班進京演出,eq\x(\s\up1(29))徽戲和eq\x(\s\up1(30))漢戲起先融合。eq\x(\s\up1(31))道光年間,京劇正式形成。此后不斷發展,同治光緒年間成熟。(2)京劇的地位:京劇藝術成就集中體現了中國戲曲的精華,成為中國文化的“國粹”之一。中國古代的文學項目發展概況藝術風格代表作品及地位《詩經》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eq\x(\s\up1(01))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305首詩歌句式以eq\x(\s\up1(02))四言為主,間以雜言,語言豐富多彩,音節和諧,藝術感染力強(1)《詩經》是中國最eq\x(\s\up1(03))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2)對中國文學發展影響深遠,奠定了中國文學eq\x(\s\up1(04))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被后世列為eq\x(\s\up1(05))儒家經典楚辭公元前4世紀在南方的eq\x(\s\up1(06))楚國產生,是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感情奔放,eq\x(\s\up1(07))想象奇妙,文采華麗,屬于eq\x(\s\up1(08))浪漫主義手法屈原代表作是《eq\x(\s\up1(09))離騷》,還有《九歌》《九章》《天問》等漢賦從eq\x(\s\up1(10))騷體詩演化而來的散文和韻文并用的文體繼承了先秦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一般篇幅較長,eq\x(\s\up1(11))氣概恢弘,辭藻華麗(1)西漢:賈誼的《吊屈原賦》《鳥賦》;eq\x(\s\up1(12))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2)東漢最聞名的賦作家是班固和eq\x(\s\up1(13))張衡唐詩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eq\x(\s\up1(14))鼎盛時期,名家輩出,流派眾多,作品豐富既有浪漫主義又有現實主義(1)李白有“eq\x(\s\up1(15))詩仙”的美譽(2)杜甫的詩被后人稱作“詩史”,杜甫則有“eq\x(\s\up1(16))詩圣”的美譽,“三吏”“三別”是其代表作宋詞由eq\x(\s\up1(17))民間流行的長短句eq\x(\s\up1(18))歌詞發展而來的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可合樂歌頌,有詞牌名,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兩種流派(1)北宋:出現婉約派詞人eq\x(\s\up1(19))柳永和豪放派詞人eq\x(\s\up1(20))蘇軾(2)南宋:eq\x(\s\up1(21))李清照和辛棄疾分別是當時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元曲包括元代eq\x(\s\up1(22))雜劇和元代散曲兩大類,即通常所說的“劇曲”和“散曲”散曲題材廣袤,語言幽默通俗、明快潑辣,形式活潑。雜劇用eq\x(\s\up1(23))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調演唱關漢卿的名作是《eq\x(\s\up1(24))感天動地竇娥冤》明清小說明清小說從宋元eq\x(\s\up1(25))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而來,eq\x(\s\up1(26))章回小說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形式多樣,題材眾多(1)元末明初有羅貫中的《eq\x(\s\up1(27))三國演義》和施耐庵的《水滸傳》(2)明朝代表作有長篇eq\x(\s\up1(28))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西游記》,短篇白話小說有“三言”和“二拍”(3)清代小說有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eq\x(\s\up1(29))紅樓夢》,蒲松齡的《eq\x(\s\up1(30))聊齋志異》(4)晚清四大指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孽海花》[思維點撥]北宋時期科技成就突出的緣由(1)北宋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2)北宋文化的旺盛對印刷術提出了新要求,畢昇獨創活字印刷術。(3)唐代以來海上貿易和造船業的發展使得指南針在北宋時被用于航海。(4)北宋時,民族政權并立,斗爭不斷,促進了火藥武器的發展。[思維點撥]古代中國科技領先世界的緣由(1)經濟基礎:農耕經濟高度旺盛。(2)政治條件: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3)中心集權國家和政府的支持與重視。(4)民族交往與對外溝通頻繁。(5)繼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6)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創建。[思維點撥]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趨勢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呈現兩大發展趨勢:一是由繁到簡;二是平民化、世俗化、特性化。[學問拓展]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特征書畫同源;寫意傳神;以筆墨黑白空間和線條的剛柔枯潤來抒情達意;藝術性和好用性相結合。[學問拓展]宋元以來,中華文明起先呈現出困難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文化世俗化傾向;二是理學和文化專制強化以后表現出來的高雅文化傾向。例如在繪畫領域出現的風俗畫(反映出世俗化傾向)、文人畫(高雅文化傾向)。[學問拓展]京劇的藝術特點以表演歷史故事為主;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表演藝術將唱、念、做、打有機結合;它的表演都有肯定的程式,多采納虛擬性、抽象性的動作,虛實結合,形神兼備。[學問拓展]《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1)《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為后來的現實主義詩歌供應了范例。(2)賦、比、興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被歷代詩人不斷學習和發展,成為我國詩歌創作特有的民族藝術特色。(3)《詩經》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思維點撥]唐朝社會變遷對詩歌風格的影響(1)盛唐時,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爽,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背景。(2)中唐時,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大量涌現,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時,詩風凝重濃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轉衰。[思維點撥]宋詞旺盛的緣由(1)城市工商業經濟的旺盛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2)市民階層的擴大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豐富的文化消遣生活。(3)兩宋社會沖突尖銳,詞的形式更便于文學家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易混易錯]元曲≠元雜劇元雜劇是一種戲劇形式,融合宋金以來各種表演藝術而形成,包括歌頌、對白、舞蹈、場景等諸多要素。廣義的元曲,包括元代雜劇和元代散曲兩大類。[思維點撥]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趨勢及緣由趨勢: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趨勢是漸漸平民化、通俗化。緣由:這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適應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的須要而出現的改變。[家國情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國成語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近期漢語文化類節目的火爆,充分展示出年輕一代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志向、情懷和實力。古典詩歌熱潮的興起不是偶然,而是先賢詩人幾千年的才智與情感集結,是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長期酷愛與廣泛積累。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必將有效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宏大復興創建條件。互動探究分層突破《中國的世界紀錄》收錄的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統計:類別數學天文歷法氣象地學化學農學機械水利輕工兵器數量2225259257788李時珍的本草之學,謹言踏實,近于現代實證的方法。徐霞客的地理之學,全由親身旅行各處,乃實際視察之后的記錄。……又如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茅元儀的《武備志》、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都有工藝器械的制作過程,并有實繪的圖樣。凡此均是從理性動身為科技的產品。——許倬云《歷史大脈絡》下列統計數據摘編自《自然科學大事年表》(1975年版)年頭科技獨創(件)中國世界其他國家(件)(百分比)(件)(百分比)公元1-400年452862%1738%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公元1501-1840年472194%45396%[教你讀史]1.史料一為表格性史料,主要說明白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分布領域,從表中數據看主要分布在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數學、天文學、地學、農學等領域。2.史料二主要反映的是明清時期科技成就的時代特色。3.史料三反映出在明朝前期以前中國的科技領先世界,明朝中期以后,中國的科技走向衰落。[史料運用]1.依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導致中國科技分布特點的主要緣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中國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導;歷代統治者重視農業,因而與農業有關的科技得到了發展。2.依據史料二,概括明清之際中國科技成就的時代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運用實證方法;注意親身視察和詳實記錄;體現了科學理性的精神。3.史料三反映了中國古代科技獨創在世界科技史中的地位發生了什么改變?結合所學學問,指出16-19世紀中國科技落伍的根本緣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改變:從世界領先到落后于世界(或從世界領先到漸漸衰落)。緣由: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礙。1.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1)在科技內容上,應用性強,但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究不夠。(2)在探討方法上,主要采納傳統的典籍整理與閱歷總結,缺少試驗。(3)在科技運用上,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須要,缺乏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并推動科技進一步發展的意識。(4)從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與農業有關的農學、天文歷法及醫學等領域。2.影響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因素(1)促進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緣由①政治:國家統一為科技的發展供應了比較安定的社會環境。②經濟:封建經濟水平較高且持續發展,為科技的發展供應了物質基礎。③政策:為“農本”思想服務的天文歷法、農學、數學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④教化:中國古代教化的發展,為科技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⑤對外交往:常見的中外溝通,使中國古代科技能汲取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的才智。⑥科學家本身: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探究精神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2)阻礙古代科技發展成為近代科技的因素①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使科技的發展缺乏足夠的動力。②封建統治者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進一步限制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③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以儒學為主的教化內容、文化專制統治的肆虐,使人們對中國古代科技缺乏足夠的重視,科技人才短缺。④中國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導致古代科技未能發展成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中國詩歌在唐朝達到頂峰。僅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全唐詩》所錄,就有詩人兩千二百多人,作品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作詩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幾乎遍及各個階層。詩歌與唐人的日常生活關系親密,一首好詩寫出之后,在不長的時間里就可以傳到很多地方。除了傳抄這種主要的傳播方式外,還有傳唱、題壁等多種方式,這些傳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詩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中華文明史》這一時期(明清)大為旺盛的小說、戲劇也競相以一般人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情感追求作為題材,屠夫、小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綠林英雄,以至三教九流進入文學殿堂,成為文學中的主子公,“好貨”“好色”成為很多作品的共同主題。——馮天瑜等著《繪畫中華文明史》[教你讀史]1.史料一從唐詩的數量、詩人的身份、生活化、傳播速度、傳播方式等角度反映了其歷史廣度與深度。2.史料二反映出明清時期小說取材越來越廣泛,越來越關注社會底層,越來越多地反映人們的現實生活。[史料運用]1.依據史料一,概括唐詩旺盛的詳細表現并簡析其緣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現:唐詩的數量巨大,詩人身份多樣,唐詩與日常生活關系親密,傳播速度快,傳播方式多種多樣。緣由: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經濟旺盛奠定了物質基礎;開明、開放的文化政策;科舉制度的實行,“以詩取士”的推動;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的文化溝通;唐朝統治者實行了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繼承和發展了前代詩歌豐富的藝術閱歷和學問。2.依據史料二和所學學問,概括明清小說的特點并分析其緣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點:數量繁多,體裁廣泛,表現手法豐富,藝術水平超群;反映社會生活寬廣,思想內容困難,通俗化、平民化特征明顯。緣由:素材來源: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文化等為小說創作供應豐富的文學素材;物質基礎:城市經濟發展,市民階層隊伍擴大,人們的社會生活日益豐富;社會基礎:市民階層對文化作品的要求促使其進一步通俗化;個人因素:作者豐富的生活閱歷、學問水平,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視察等。中國古代文化特色與社會存在的關系(1)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思想活躍,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文學藝術旺盛。(2)秦漢: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系加強。政治上的開創性,也為文化上的開創性創建了條件,秦漢文化很多領域具有開創性,如紙的獨創,小篆等。(3)隋唐:盛唐時期政治統一、經濟旺盛、民族融合、法度規范成為普遍的社會須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政治黑暗,出現了大量表達人民苦痛、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作品。(4)宋元:北宋重文輕武,商業旺盛,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南宋山河破裂激發了文人救亡圖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實行民族分化政策,漢族文人進取無望,心情壓抑,促使雜劇旺盛。(5)明清: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商品經濟旺盛,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文化專制、八股取士,禁錮人們思想,從而出現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說和藝術作品。高考研析把握考向2024全國卷Ⅰ·T262024全國卷Ⅲ·T262024全國卷Ⅱ·T272024全國卷Ⅰ·T422024全國卷Ⅲ·T242024全國卷Ⅱ·T412024全國卷Ⅱ·T242024全國卷Ⅲ·T26考頻5年8考1.(2024·全國卷Ⅰ,26)唐代之前,荊楚民間存在一種祈求豐收的“牽鉤之戲”,至唐代稱作“拔河”,廣為流傳。唐玄宗《觀拔河俗戲》詩云:“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輸贏多……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據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B.耕戰結合觀念深化人心C.陽剛與力氣受到推崇D.詩歌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主考查點學問考查中國古代的藝術實力考查獲得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學問素養考查(1)時空觀念;(2)歷史說明;(3)唯物史觀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了拔河運動在唐代的流行,唐玄宗的詩描繪了“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的壯麗場面。拔河主要是靠體力和耐力獲勝的,因此這體現了唐朝人崇尚力氣和陽剛之氣,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與其他地區的文化做比較,無法得出江南文化的地位。而且唐朝時經濟重心仍在北方,江南文化不行能成為主流,A項錯誤;材料只是表明拔河風俗,沒有體現“耕戰結合”,B項錯誤;僅從材料推斷不出唐詩主要描寫宮廷生活,而且也不符合史實,D項錯誤。2.(2024·全國卷Ⅲ,26)我國第一部藥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大約成書于漢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代頒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時珍撰成藥物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這些史實說明,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A.源于大一統的政治體制B.得益于國家力氣的支持C.是商品經濟旺盛的結果D.受到了宋明理學的推動考查點學問考查古代醫藥學的發展實力考查獲得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學問素養考查歷史說明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信息“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官修本草……由朝廷頒行”可知,古代中國藥物學著作大都是由國家制定或頒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藥學的發展得益于國家力氣的支持,故B項正確。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受大一統政治體制的影響,但“源于”說法錯誤,解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商品經濟發展的相關信息,解除C項;材料涉及漢、唐、宋、明多個朝代,故“宋明理學”錯誤,解除D項。3.(2024·全國卷Ⅱ,27)昆曲在明朝萬歷年間被視為“官腔”,到清代被譽為“雅樂”“盛世元音”,宮廷重要活動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區“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戲必請昆班,以示府城中廟會之高雅”。這些史實表明,昆曲在明清時期的流行是因為()A.陸王心學廣泛傳播B.汲取了京劇的戲曲元素C.社會等級觀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嘗考查點學問考查明清昆曲的流行實力考查獲得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學問素養考查(1)時空觀念;(2)歷史說明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官腔”“雅樂”“盛世元音”“宮廷”“郡邑大夫”等可以看出昆曲受宮廷和官府重視,宮廷和官府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觀賞層次和品嘗,這說明昆曲流行的緣由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嘗,故D項正確。心學強調本心體悟和致良知,主見內心反省和自我領悟,與材料不符,故解除A項;京劇形成于道光年間,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故解除B項;“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以示府城中廟會之高雅”,這體現了社會等級的分明,故解除C項。4.(2024·全國卷Ⅲ,24)下圖是西周與戰國兩個時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出字形發生了改變。促成這一改變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頻繁運用 B.書寫材料的不同C.各國變法的實施 D.“書同文”的推行考查點學問考查漢字演化的趨勢及緣由實力考查獲得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學問素養考查(1)時空觀念;(2)史料實證答案A解析文字的發展演化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春秋戰國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漢字的運用更為廣泛和頻繁。為了書寫便利,人們對文字的豐富、發展做了有益的嘗試,使文字由繁到簡,故A項正確。書寫材料不同未必會影響文字字形的改變,故B項錯誤;字形的改變是為了書寫便利,而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是為了富國強兵,二者沒有干脆聯系,故C項錯誤;“書同文”是在秦統一全國后推行的,故D項錯誤。命題角度1造紙術的影響(2024·河南部分重點中學月考)東晉南朝紙的種類很多,有赤紙、麻紙、敕紙、法紙、藤角紙等。王羲之為會稽內史,一次就給謝安9萬多張。朝廷曾下令“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這種現象()A.體現了區域專業化生產的特點B.促進了文化高度發展C.說明白官營手工業主導造紙業D.反映了經濟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因材料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紙張種類,但沒有涉及紙張的專業化生產的信息,解除A項;紙張種類多、數量大,為文化事業的發展創建了條件,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紙張生產來源,解除C項;材料沒有比較南北經濟發展狀況,無法反映經濟重心南移,解除D項。命題角度2文人畫的特點(2024·江蘇蘇州高二期末)右圖為元代聞名畫家王冕創作的《南枝春早圖》。畫作用濃淡相間的筆墨畫枝干,一枝粗枝由畫面下部右端斜出向上,枝上梅花繁密,含笑怒放,把早春的盎然春意盡情地表現了出來,給人一種清雅自得之感。該畫作()A.突出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B.體現了工筆重彩畫的風格C.注意感情抒發和神韻意趣D.追求自然風景的寫實描繪答案C解析對《南枝春早圖》“含笑怒放”“盎然春意盡情地表現”“清雅自得”的描述,符合文人畫注意追求感情抒發和神韻意趣的特點,故選C項,解除A項;文人畫大多采納寫意手法,不是工筆重彩的風格,也不追求自然風景的寫實描繪,解除B、D兩項。命題角度3古代文化促進文化認同(2024·江西上饒高二期末)《詩經》由王室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詩歌及經收集、篩選的民歌構成,由周天子頒諸各國,成為通用統一的標準詩樂,從今通過各種方式流傳擴散。《詩經》的傳播()A.以書面記載為主要方式B.推動了平民教化的發展C.維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有利于構建文化的認同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成為通用統一的標準詩樂,從今通過各種方式流傳擴散”可知,《詩經》在各諸侯國也被廣泛傳播,有利于增加各諸侯國的文化認同,故選D項。《詩經》主要通過傳唱來記載,解除A項;僅僅依靠《詩經》的傳播無法做到推動平民教化的發展和維持天下共主的地位,故解除B、C兩項。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4·遼寧葫蘆島月考)從東晉中期到南朝,不論官、私都在持續不斷地聚書,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圍圍著書籍的不斷聚集,各種類型的整理工作相繼綻開,具有學術總結性質的著作也大量問世。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造紙術的傳播和發展B.南方政治秩序比較穩定C.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D.統治者對文化出版重視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從東晉中期到南朝,造紙術有了很大發展,紙張漸漸取代了竹簡,不論官私,書籍聚集都越來越多,A項正確。南方政治秩序的相對穩定也是這一現象的緣由,但不是使官私都能夠大量聚書的主要緣由,解除B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時期,C項錯誤;D項主要對官方產生影響,不是官私都能夠大量聚書的主要緣由,解除。2.(2024·河南南陽一中開學考)1900年,在甘肅敦煌發覺的木刻印刷品《金剛經》,末尾題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樣。扉頁上是釋迦牟尼說法圖。印品雕刻精致,圖文渾樸凝重,印刷深厚勻整,清晰顯明。由此推斷正確的是()A.活字印刷術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進入黃金時代C.此經書是我國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術推動佛教在中國傳播答案D解析材料中沒有論及活字印刷的效率,故A項錯誤;雕版印刷進入黃金時代應當是兩宋時期,故B項錯誤;《金剛經》是我國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并不是最早印刷品,故C項錯誤;材料中“在甘肅敦煌發覺”“扉頁上是釋迦牟尼說法圖”“圖文渾樸凝重”等信息說明由于印刷術的發展,促進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故D項正確。3.(2024·江西南昌一模)有學者指出:“《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數學學問,《詩經》、《禮記》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學的學問,《尚書》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學學問。”由此可知()A.儒學確定科技發展B.中國古代科技擅長閱歷總結C.儒學具有科技內涵D.中國古代科技注意理論探討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周易》《詩經》《禮記》《春秋》《尚書》都是儒家經典,這些著作中有的包含數學學問,有的包含天文學學問,還有的包含地理學學問,這說明儒學具有科技內涵,故C項正確。A項表述太肯定,錯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中國古代科技擅長閱歷總結”,解除B項;材料信息也無法體現“中國古代科技注意理論探討”,解除D項。4.(2024·福建三明期末)某專家認為《九章算術》的編纂者對待數學的看法是:“駕馭數學學問的人應當滿意于能夠解答生活實踐中提出的應用問題,數學的理論雖屬可知,但很難全部搞清晰,學者應當有適可而止的看法。”這說明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特點是()A.重視理論 B.重視好用C.不求甚解 D.具有理性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某專家認為《九章算術》的作者覺得數學家應當解決數學在實踐中的應用這個問題,對于理論性的問題,雖然可以知道,但是要搞清晰是有困難的,不應當在這方面費太多的精力,這反映了古代科學重視好用,缺乏理論性的探討,故選B項。5.明代李時珍撰成的《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清代康熙年間組織人力對疆土進行全面測量,繪成《皇輿全覽圖》,至今它仍有很大參考價值;清代修建的圓明園是我國名園的集錦和縮影,它汲取了西歐園林建筑的風格。這些成就()A.是商品經濟旺盛的結果B.得益于國家力氣的支持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響D.促進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本草綱目》《皇輿全覽圖》和圓明園等都是得到政府扶持而取得的成就,B項正確。A、C兩項材料無法體現,故解除;材料中成就并未促進中國向近代化轉型,故D項錯誤。6.唐代畫家張萱的畫作《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了天寶十一年(752年),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游,“道路為(之)恥駭”的畫面。這一畫作可以反映當時()A.社會風尚的改變 B.文人畫流派的出現C.社會風氣的開放 D.風俗畫技法的成熟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中游春圖呈現的畫面和文字敘述中“盛裝”“道路為(之)恥駭”等信息可知,唐代社會風氣開放,C項正確。僅從游春圖上無法看出社會風尚的改變,A項錯誤;文人畫在創作上強調特性表現,追求抒情寫意,這與材料所示內容不符,B項錯誤;游春圖屬于宮廷畫,D項錯誤。7.(2024·吉林長春試驗中學高二期末)《龍門二十品》是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如圖所示。其字體的基本特征是()A.因形立意,體正勢圓 B.扁方嚴整,樸拙雄渾C.狀似連珠,絕而不離 D.輕轉重按,筆斷意連答案B解析圖片中字體是楷書,該字體特點是扁方嚴整,樸拙雄渾,故B項正確。A項是隸書特征,C項是行書特點,D項是草書特點,均與圖文不符,故解除。8.(2024·湖南衡陽八中摸底)甲骨文中的一個“衣”字,在金文中衍生為衣、袞、裹、裔、襄、褻、裕、卒等十二個字,而甲骨文中的一個“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為飴、養、饉、饗等十個字。這種文字的改變說明白()A.漢字書寫方式的改變 B.古代社會生活的發展C.漢字運用的范圍擴大 D.漢字從象形走向形聲答案B解析一個“衣”字、一個“食”字可以衍生為很多不同的漢字,是在強調古代社會生活在不斷的發展,所以須要更多的漢字,故選B項。漢字的書寫方式并未發生改變,解除A項;漢字運用的范圍也未擴大,解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漢字從象形走向形聲,解除D項。9.(2024·重慶月考)京劇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交融,并借鑒汲取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京劇的形成體現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異彩繽紛B.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和一脈相承C.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夠實現融會貫穿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京劇的形成過程汲取了百家之長,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C項正確。10.(2024·福建三明高二期末)明代中后期聞名劇作家湯顯祖在戲劇理論上,提出了“至情說”,在《牡丹亭》中,湯顯祖歌頌了杜麗娘為追求愛情自由,要求特性解放的殉情精神。湯顯祖的“至情說”反映了明代中后期()A.對程朱理學的批判B.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C.對科舉制度的批判D.追求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追求愛情自由,要求特性解放”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湯顯祖的“至情說”是對當時的程朱理學的批判,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對程朱理學的批判,沒有涉及到婦女地位和對科舉制度的看法,B、C兩項解除;一部《牡丹亭》不能代表明朝中后期追求的藝術風格,D項錯誤。11.(2024·湖南期末)(宋代)“文學則文章由重形式改為重自由表達;藝術方面……則采納表現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樂方面……通俗藝術較盛,品嘗較古的音樂下降,變得單純以低級的平民趣味為依歸”。這說明()A.文學作品曲高和寡 B.文學形式沒有章法C.文化發展的通俗化 D.文學內容趣味低級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表現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樂方面……變得單純以低級的平民趣味為依歸”可知,宋代文學更多反映了市民階層的精神文化需求,通俗化特征明顯,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宋代通俗文學興盛,而非文學作品曲高和寡,解除A項;材料中文學注意自由表達,并非沒有章法,解除B項;D項是對材料的誤讀,不符合題意,解除。12.(2024·安徽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杜甫在贈與好友曹霸的詩《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為顯示對曹霸特殊的敬意,開頭的第一句就是“將軍魏武(魏武帝曹操)之子孫”。蘇軾說:“在酒館里,會有很多說評書的說到三國,聽到曹操成功,人們會哭。”出現上述現象的緣由很可能是()A.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不同B.歷史真相隨時代變遷日益清晰C.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影響D.一般民眾對官修史書缺乏信任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杜甫“為顯示對曹霸特殊的敬意,開頭的第一句就是‘將軍魏武(魏武帝曹操)之子孫’”可知,杜甫特別敬重曹操及其后世子孫;而蘇軾說“聽到曹操成功,人們會哭”可知,宋代民眾對曹操沒有好感,緣由是不同時期人們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存在差異,A項正確。歷史真相有時并不會隨著時代變遷日益清晰,B項解除;唐宋時期的經濟文化水平的確不同,但這不是影響材料所述現象的主要緣由,C項解除;材料未談及民眾對官修史書的看法,解除D項。二、非選擇題13.(2024·四川雙流中學高三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內經》《難經》等經典醫著成書,在其病理學說中,特別重視疾病與人體自然精神狀態、生活狀態以及外部環境,特殊是氣候改變的關系,確立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并始終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藥的診療實踐。戰國時的扁鵲已能通過診脈確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對癥下藥。針灸療法在漢唐時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后又相繼傳到阿拉伯和歐洲。隋代統治者組織太醫博士巢元方等集體編撰特地論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諸病源候論》。唐宋金時期,政府設立比較完善的醫療衛生行政機構,并多次頒發藥典。——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材料二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撰著《西國記法》,被認為是西方傳入我國的第一部醫學書籍。1796年,英國鄉村醫生琴納在我國人痘術的啟發下,獨創了牛痘接種術,后由船醫皮爾遜傳入中國,擴大了西醫在中國的影響。隨著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傳入中國,1890年,李鴻章在《萬國藥方》序言中提出“倘學者和中西之說而會其通,以造至精極微之境,于醫學豈曰小補!”從今,清政府派出留學生特地學習西醫,并大量翻譯西方醫學書籍。1892年,清末名醫唐容川旗幟顯明地提出“中西醫匯通”的口號,很快得到中醫藥界的認同與支持……1949年建國后國家強調中西醫并重,提倡中西醫結合。——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我國傳統中醫藥學發展的特點。(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近代“中西醫匯通”的歷史緣由;簡析我國中醫藥文化的當代價值。答案(1)特點:歷史悠久,理論體系獨特完整;脈診和針灸免疫方面貢獻突出;醫學專著不斷出現;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