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供暖用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_第1頁
間歇供暖用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_第2頁
間歇供暖用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_第3頁
間歇供暖用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_第4頁
間歇供暖用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xx.xxxJxx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標準T/CRAASXXX—20XX間歇供暖用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Convective-radiantcoupledterminalheattransferdeviceforintermittentheating(征求意見稿)20××-××-××發布20××-××-××實施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發布重要聲明安全建議本協會竭力推薦制冷空調產品或系統的設計、制造、安裝、維修及保養執行國家認可的安全規范和標準。作為行業協會,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力求在制定本協會標準時,采用當前的技術工藝水平和成熟有效的實踐經驗。但是,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不保證按照這些標準進行的任何實踐無害或沒有風險。T/CRAAS-XXX-2022附錄B(規范性附錄)

熱水型末端裝置各項換熱量測量方法B.1實驗裝置熱水型末端裝置散熱量測量方法示意圖如圖B.1所示。圖B.1熱水型末端裝置各項換熱量測量裝置B.2試驗方法A.2.1試驗方法A.2.1.1熱水型末端裝置各項換熱量測量和計算方法包括:a)對流單元換熱量:液體載冷劑法;b)輻射單元換熱量:小室水夾層流量法。A.2.1.2熱水型末端裝置各項換熱量校驗和計算方法包括:a)末端裝置總換熱量:室外側空氣焓差法;b)輻射單元換熱量:液體載冷劑法。B.2.2試驗準備試驗準備參照附錄A.2.1執行。測試樣品對流單元安裝應滿足GB/T18430.1附錄A的要求,并應保證在水系統中不發生氣堵。B.2.3參數測量B.2.3.1測試小室內空氣參數和水夾層參數的測量應參照A.2.2執行。B.2.3.2熱源循環系統參數的測量測試樣品熱源循環系統測量參數及其測量誤差應符合下列規定;a)測試樣品進口和出口的水溫,測量誤差應為±0.1℃;b)測試樣品的水流量,測量誤差應為0.5%。B.2.4測試過程制熱量的測試應參照附錄A.2.4執行。B.3計算方法B.3.1對流單元換熱量計算方法若記錄值符合所規定的偏差范圍(包括穩態條件),對流單元換熱量按GB/T10870的規定,主要試驗采用液體載冷劑法進行試驗測定和計算。B.3.2輻射單元換熱量計算方法若記錄值符合所規定的偏差范圍(包括穩態條件),輻射單元換熱量應按水冷壁流量法進行計算,宜采用液體載冷劑法進行校驗。水冷壁流量法參照A.2進行計算,液體載冷劑法按GB/T10870的規定進行校驗計算。B.3.3末端裝置總換熱量計算方法末端裝置總換熱量按疊加計算,并采用室外空氣焓差法進行校驗,具體計算方法參照A.3.3。

附錄C(資料性附錄)

末端裝置測試小室的加工方法C.1一般規定末端裝置測試小室包括由溫度均勻的冷卻壁面圍繞形成的測試環境艙,以及其壁面冷卻介質處理裝置,用于進行末端裝置中輻射單元的性能測試。C.2測試小室構造C.2.1測試小室各壁面均應為溫度均勻的冷卻壁面,小室內表面應用薄鋼板制造且表面光滑。C.2.2冷卻壁面構造應符合下列規定:a)結構示意圖見圖C.1。8單位為毫米l1l215001500說明:1——內表面鋼板;2——冷卻壁面夾層;3——保溫材料;4——冷卻介質入口;5——冷卻介質出口;6——冷卻介質通路。圖C.1冷卻壁面示意圖b)冷卻壁面可為水/空氣冷式、制冷劑式或相變材料等任意可實現表面溫度均勻的冷卻壁面。c)由冷卻介質(水、空氣、制冷劑等)實現冷卻的壁面應有容納冷卻介質通道的鋼制夾層,鋼制夾層由兩層鋼板焊接而成:一層為測試小室內表面平鋼板,另一層為波浪型鋼板,與平鋼板一起形成若干容納冷卻介質輸送通道的管路夾層。d)保溫材料宜采用發泡保溫材料,保溫層厚度不低于80mm,各個壁面的總熱阻分別不應小于2.5(mK)/W。e)冷卻壁面應具有良好的表面溫度均勻性,壁面中心區域溫差梯度應小于0.5℃;若為水冷壁面,則冷卻水路布置及循環方式應使壁面表面溫度均勻,單塊壁面進出口冷卻水溫差應小于0.6℃。C.2.3測試小室構造應符合下列規定:a)測試小室內表面應涂刷啞光涂料,發射率不應小于0.9。b)測試小室應由若干塊冷卻壁面組裝而成,構成可容納待測末端裝置的方形小室,小室應內外結構均自成體系,不應有熱橋,如圖C.3所示。說明:1——冷卻壁面;2——保溫材料;3——待測末端裝置。圖C.3測試小室組裝示意圖c)測試小室應在組裝完好前完成待測機組的安裝,或將單側壁面設置為可開啟狀態,方便安裝待測機組。d)測試小室內部尺寸宜為1.4(L)×1.4(W)×1.4(H)m,內部應為末端裝置、連接管路及相關測試儀器預留出充足安裝空間。e)測試小室總體高度不應超過2米,小室底部可安裝升降支架等高度調節裝置,以便根據測試需求調整測試小室高度。f)測試小室各壁面應在內表面中心點設置溫度測點,測試小室任一被冷卻壁面內表面的溫度與所有被冷卻壁面內表面的平均溫度之差不應大于±0.5K。g)在測試過程中,應控制被冷卻壁面內表面平均溫度,使基準點空氣溫度保持在(18±0.5)℃范圍內。C.2.4測試小室冷卻介質環路構造應符合下列規定:a)若測試小室采用冷卻介質進行冷卻,則冷卻介質處理裝置應放置于焓差實驗室外,確保不會對焓差室內部環境造成影響。b)測試小室各壁面冷卻介質流量應可分別單獨調節。c)測試小室冷卻介質循環系統各壁面支路及總管路應設置流量計與溫度傳感器,定期對冷卻壁面進行溫度溫度均勻性驗證。C.3測試小室密閉性待測機組安裝完成后,應對測試小室進行密封處理,形成密閉測試環境。

附錄D(資料性附錄)

末端裝置室內熱環境測量與評價D.1實驗小室構造D.1.1實驗小室尺寸實驗小室內部的凈尺寸宜為:長度為(4.00±0.02)m,寬度為(4.00±0.02)m,高度為(3.00±0.02)m;D.1.2實驗小室圍護結構實驗小室圍護結構內部宜采用鋼板,內部進行噴涂,表面發射率不低于0.9,圍護結構外部宜采用高保溫材料,實現小室半小時內平均溫度自然波動不超過±1.0℃。為保證起始階段房間垂直溫度分布均勻性,圍護結構需保證良好的氣密性;D.1.3實驗小室環境控制實驗小室內部需設置有空氣調節系統,通過空氣調節系統實現實驗小室自然起始室溫至少5~15℃的實驗需求;D.2實驗小室測點D.2.1空氣溫度測點室內側小室空氣溫度測點布置示意圖如圖D.1所示。在室內側小室沿垂直方向布置6層,每層布置9個,共計54個空氣溫度測點,測量誤差應不超過±0.2℃;圖D.1實驗小室空氣溫度測點布置示意圖D.2.2壁面溫度測點在實驗小室6個內壁內表面的中心點設置壁面溫度測點,共計6個壁面溫度測點,測量誤差應不超過±0.2℃;D.3末端裝置的安裝末端裝置應根據說明書規定進行落地或掛壁安裝,如說明書未說明,應用掛壁方式安裝,其安裝高度選取末端裝置底部距地面的高度為0.2m,水平面安裝位置應為某一墻面的中心,且安裝掛板與墻面貼合良好,固定可靠。安裝時需保證回風口回風順暢,無回風遮擋。D.4動態環境測量D.4.1動態間歇升溫評價方法末端裝置動態間歇升溫效果應通過溫度響應匹配系數α進行評價,如圖D.2所示。圖D.2溫度響應匹配系數αD.4.2溫度響應匹配系數α的計算溫度響應匹配系數α越接近于1,間歇供暖啟動升溫越接近理論最優值,反應出房間動態升溫速度越快,換熱裝置間歇供暖效果越好。溫度響應匹配系數α按(D.1)進行計算:……(D.1)式中:TopD——室內空氣測點平均溫度的實際動態溫升,單位為開爾文(K);Tint——室內空氣測點的房間平均初始溫度,單位為開爾文(K);TsDt——室內設定的目標溫度,單位為開爾文(K)。D.4.3溫度響應匹配系數α的測量與限值末端裝置測量時間應大于1小時,并于開始加熱10分鐘、20分鐘、30分鐘、1小時4個時刻分別計算室內溫度響應匹配系數。溫度響應匹配系數α在10分鐘、20分鐘、30分鐘、1小時的限值不應低于0.1、0.3、0.5、0.7。D.5穩態環境測量D.5.1穩態階段的判斷方式溫度漂移或漸變的速率小于2.0K/h,可使用穩態變化的方法。D.5.2穩態階段的溫度評價穩態階段可通過各測點計算PMV,進行熱舒適性評價。D.5.3穩態階段的濕度評價濕度可以被表示為相對或絕對濕度(見ISO7726),絕對濕度用空氣中的水蒸氣分壓力表示,它影響人體的蒸發熱損失和身體的整體熱舒適性(熱平衡)。然而,在中等溫度(<26℃)和中等活動水平(<2mDt)下,這個影響相當有限。在中等環境下,空氣濕度對熱感覺只有輕微的影響。通常,相對濕度增加10%與作業溫度升高0.3℃的感覺一樣溫暖。D.5.4穩態階段的風速評價空間內的風速會影響人體和環境之間的對流換熱。建議在穩態階段保證人員區域風速測點小于0.3m/s,以減小吹風感對人體造成的不適。D.5.5穩態階段舒適性指標D.5.5.1應參照GB/T18049和GB/T33658對穩態階段舒適性進行評價。D.5.5.2預計平均熱感覺指數(PMV)的計算應按照GB/T18049中第4節執行。D.5.5.3垂直空氣溫差和吹風感指數的計算應按照GB/T18049中6.2和6.3執行。D.5.5.4冷熱地板和輻射的不對性性的計算應按照GB/T18049中6.4和6.5執行。D.5.5.5溫度均勻性的計算應按照GB/T33658中的4.1.2執行。

附錄E(資料性附錄)

末端裝置及其系統的智能化要求E.1一般要求E.1.1末端裝置可集成冷熱源,形成末端裝置及其系統,冷熱源形式包括空氣源熱泵冷(熱)風系統、空氣源熱泵冷(熱)水系統、集中式冷(熱)水系統。E.1.2末端裝置智能化系統的要求涉及系統的控制功能、監控硬件系統和集成軟件系統。E.1.3末端裝置應具備動態調控基本功能。E.1.4末端裝置應具備的智能化功能包括:動態調控功能;云集控功能;智能調控功能;主動節能功能;主動服務功能;內容服務功能;自動升級功能;通信功能。E.1.5對于上述功能及機組具備的其它智能化功能應提供智能控制書對具體的內容、參數等進行相應的說明。E.2動態調控基本功能E.2.1間歇供暖需求下,啟動階段采用適宜的最大能力強迫對流下送風供暖,當房間快速升溫達到基本需求后,切換末端裝置供暖模式至輻射為主運行模式,增大輻射供熱量所占比例,進而兼顧間歇啟動的快速性需求與長期穩態的舒適性需求。E.2.2間歇供暖啟動階段應在20min內將房間升溫至適宜溫度,最多不超過30min。為實現此需求,應適當增大設備的選型,以滿足間歇升溫的需求。E.3智能化功能E.3.1云集控功能機組云集控功能應滿足如下要求:1遠程管理模塊(云)能對機組信息(如環境信息、室內人體狀態信息、自身運行狀態等)進行采集、儲存。其中為實現智能調控功能,機組必須具備采集和儲存室內溫濕度、是否有人以及機組與人員相對位置信息的功能,此外機組信息也可根據產品實際需求包括如下內容:——室內人體狀態(包括但不限于人的數量、人體溫度等);——室內人體生物特征(包括但不限于性別、年齡范圍、身高、表情等);——機組自身運行狀態(包括但不限于電壓、電流、壓縮機頻率、運行時間、管路溫度等);對采集到的機組自身運行狀態可以進行顯示(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圖表、動畫、語音等),并可設定采集頻率。2遠程管理模塊(云)能通過采集的信息及機組運行記錄對達到設定溫度的時間進行推算。3遠程管理模塊(云)、遠程控制端(APP等)通過無線通訊實現對機組室內機的遠程控制,實現對所管理的室內機進行分區域自由分組、查詢并實現對組內室內機集中控制。4遠程管理模塊(云)、遠程控制端(APP等)可通過對不同冷媒系統機組室內機集中管理,實現跨系統智能管理。5遠程管理模塊(云)、遠程控制端(APP等)具有多級管理權限,不同級別的管理權限具有以上不同功能。E.3.2智能調控功能機組的智能調控功能應滿足如下要求:1機組快速啟動:在房間溫度從起始溫度達到設定的適宜溫度前,對流單元按照最高風速運行。2機組模式切換:在房間溫度從起始溫度達到設定的適宜溫度后,機組切換運行模式,提升輻射供暖占比。3人員感知與模式轉換:機組需根據人員位置、人體溫度提供不同的出風風速。人員距離遠,送風風速提升;人員距離近,送風風速降低。4云集控功能相結合:機組與云集控功能相結合,通過機組內置程序實現溫度調節智能化、節能智能化、風感智能化,并允許用戶設定預期返家時間,機組提前啟動,在用戶預定時間達到設定溫度。5人機交互性:機組智能調控的實時狀態和運行計劃應在遠程控制端(APP等)向用戶進行展示,并允許用戶在不同情境下做出決策,包括但不限于修改智能調控的設定溫度、風量及運行計劃。E.3.3主動節能功能機組主動節能功能應滿足如下要求:1通過遠程控制端(APP等)以及遠程管理模塊(云),對影響機組節能的用戶行為進行管控,確保空調在合理運轉的同時,減少因隨意調控造成的模式沖突和能源浪費,減少用戶誤操作的執行,保證空調執行合理的控制指令,達到節能效果,行為管控包括:——對機組進行功能權限設定;——機組的開關機;——機組的運行模式;——機組的遙控器權限;——制冷溫度下限;——制熱溫度上限進行鎖定。2根據用戶使用習慣,遠程管理模塊(云)給用戶推送節能策略,用戶可一鍵自動執行節能策略;3機組可推算出執行節能策略能實現的節能比例,通過聯網模塊向用戶推送節能比例(能向用戶推送預計節能比例且其值與實際節能比例偏差在10%以內)。E.3.4主動服務功能機組主動服務功能應滿足如下要求:1遠程管理模塊(云)能監控機組的狀態;2機組發生故障時,能將故障報警推送到售后人員及服務商,實現自動報修;3機組發生故障時,能自動分析故障原因并推送給售后人員。E.3.5通信功能機組通信功能應滿足以下要求:1機組相關功能應能正常運行,不能出現反復掉線、連線情況,操作成功率不低于97%;2機組相關功能應能正常運行,不能出現反復掉線、連線情況,平均響應時間小于5s;3支持常用通信聯網方式,包含但不限于WLAN、3G、4G、Zigbee、NB-IoT。E.3.6信息技術安全機組聯網模塊、遠程控制端(APP〉以及遠程管理模塊(云)在信息技術安全應符合GB/T28219所規定的要求。E.3.7軟件功能安全機組中用于保護用戶和環境安全的軟件應符合GB/T14536.1-2008中所規定的B級軟件要求。E.4檢測方法E.4.1云集控功能1試驗條件:提供穩定的網絡環境(WLAN、3G、4G、Zigbee、NB-IoT等),路由器連接器具數控制在12個以內;聯網模塊、遠程控制終端(APP等)能夠連接上互聯網,并且與機組之間通信正常;對于WIEI網絡,網速不低于500kbps。試驗儀器和試驗設備應滿足試驗要求。2試驗程序:按照下述步驟進行試驗——將2臺機組正常安裝,分別編號為1#、2#,進行網絡配置,確保通信正常——通過遠程控制終端(APP等)將1#、2#機組編為一組,查看遠程管理模塊(云)、遠程控制終端(APP等)顯示連接室內機數量。遠程控制終端(APP等)控制1#、2#機組室內機開機,查看室內機開機臺數;——查看遠程管理模塊(云)保存的機組連續工作一段時間〈根據制造商聲明〉的工作數據。——完成數據采集、儲存后,將2臺機組正常運行,檢查遠程管理模塊(云)推算達到設定溫度的時長和實際運行時長的偏差是否滿足智能控制書要求。3監測數據:記錄遠程管理模塊(云)存儲的數據、室內機開機臺數,并顯示機組運行參數。E.4.2智能調控功能1試驗條件試驗裝置機試驗工況、儀器儀表和試驗要求應按GB/T18837-2015的規定。2試驗程序——將機組正常安裝,進行網絡配置,確保通信正常。——試驗人員按照正常使用方式對機組進行操作,試驗人員與機組的處于不同距離(由智能控制書確定)時,檢查送風模式是否發生相應改變;不同體表溫度(由智能控制書確定)的試驗人員在機組試驗空間時,檢查送風模式是否發生相應改變。——機組按正常模式運行至設定溫度的過程,檢查對流單元是否按最大風量運行。——機組按正常模式運行至設定溫度后,檢查是否按預期切換對流/輻射占比(由智能控制書確定)。——試驗人員在遠程控制端(APP等)設定預期返家時間后,機組是否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由智能控制書確定)達到設定溫度。——檢查遠程控制端(APP等)和機組是否具備智能控制書規定的人機交互功能。3監測數據記錄機組運行參數及運行狀態變化時間點對應的環境與人員信息。E.4.3主動節能功能1試驗條件:參照E.3.1的要求。2試驗程序:按照下述步驟進行試驗:——將機組正常安裝,進行網絡配置,確保通信正常;——試驗人員按照正常使用方式對機組進行操作,觀察遠程控制終端上可設置的行為管控方式數量;——遠程管理模塊(云)給用戶推送節能策略、預計節能比例信息;——機組先按普通運行模式運行24h,機組再選擇執行推送的節能策略運24h,機組工作模式保持一致,按照公式(2)計算機組基于節能策略運行的節能比例。P=(QA-QB)/QA式中:P——節能比例;QA——機組普通運行模式下的電表測量用電量;QB——機組節能策略運行下的電表測量用電量。3監測數據記錄機組節能策略推送信息、推送節能比例、機組用電量、機組實際節能比例。E.4.4主動服務功能1試驗條件:參照E.3.1的要求。2試驗程序:按照下述步驟進行試驗:——測試用手機進行網絡配置.確保與遠程管理模塊(云)通信正常.通過遠程管理模塊(云)接入機組;——設置機組非停機性異常狀態(機組仍能工作,但性能有所降低,例如機組冷媒量偏少等),檢查遠程管理模塊(云)是否能識別該設備的異常狀態;——設置機組故障停機,目測測試用手機是否收到機組故障報修信息、故障原因分析及故障部件編碼,判斷故障原因分析是否正確。3監測數據:記錄機組狀態、故障信息、故障部件編碼、故障原因。E.4.5通信功能1試驗條件:參照E.3.1的要求。2試驗程序:按照下述步驟進行試驗:——分別對單臺機組和多臺機組進行測試;——將待測機組擺放在信號強度(-70=5)dBm條件下進行測試;——通過測試用手機發送室內機開關機指令,測試不少于500次。——監測數據,記錄室內機開關機操作成功率、室內機開關機響應時間。3結果評價室內機開關機操作成功率、響應時間應符合要求。E.4.6信息技術安全按GB/T28219的規定進行信息技術安全檢測。E.4.7軟件功能安全通過GB14536.1-2008附錄H檢測功能安全評價

《間歇供暖用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編制說明(征求意見稿)1工作簡況1.1任務來源在建筑空調系統舒適人居與低碳節能的發展背景下,間歇供暖用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以下簡稱:末端裝置)通過輻射換熱與對流換熱的方式對房間進行供暖與制冷,實現“部分時間、局部空間”下滿足人員需求的室內環境營造控制效果。由于現有實驗室可實現對流換熱器和輻射換熱器的測試,如校準箱量熱計法、空氣焓差法可實現對流換熱器進行測試,水冷卻小室可實現輻射散熱器的測試。現有標準無法對上述末端裝置的散熱量進行準確測量,因此,制定相關的標準勢在必行。因而提出《間歇供暖用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在規范用于確定末端裝置關鍵散熱量參數,明確測量方法,獲取末端裝置在全風量運行到以輻射為主的低風量運行可調對流/輻射換熱范圍,服務間歇供暖用對流-輻射耦合換熱裝置的研發。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于2024年8月份批準該項目立項,并于11月形成《間歇供暖用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團體標準征求意見稿。1.2參編單位清華大學、廣東美的暖通設備有限公司、四川大學、同濟大學、合肥通用機電產品檢測院有限公司等。1.3主要工作過程協會批復意見下達后,在協會指導下,組成了標準編寫領導組、編寫工作組和編寫意見組。先后召開了2次編寫工作全體會議,逐步明確了編寫工作的指導思想、編寫大綱、編寫工作方式和工作進度等原則問題。在編寫工作進程中,及時交流編寫工作情況。總體工作進展情況如下:制定編寫大綱;各編寫小組按照大綱要求完成分系統的規范草稿;經對規范草稿匯總并提出修改意見后發各編寫小組修改;收集各小組修改意見后形成匯總稿草稿;匯總草稿再次征求小組意見和修改后,完成規范征求意見稿及相應編制說明。2022年11月01日,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公共建筑環境人因工程關鍵技術和產品”(2022YFC3801502)執行期開始,清華大學、廣東美的暖通設備有限公司、四川大學、同濟大學負責課題二“局部對流輻射一體化末端”2023年04月27日,清華大學、廣東美的暖通設備有限公司提出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的性能測量方法。2023年08月31日,清華大學、廣東美的暖通設備有限公司委托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環能所研制水冷卻小室,用于測量輻射單元的換熱量。2023年09月28日,成立了以清華大學為首的標準起草工作組,對國內外相關產品的現狀及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廣泛搜集和檢索國內外相關產品的技術資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資料查證工作。確定了標準草案內容。2024年06月18日,完成標準初稿編寫。2024年08月01日,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批準該項目立項2024年09月24日,標準編制組組織召開了第一次標準討論會,會中各位專家各抒己見,清華大學編寫工作組對各位專家的意見進行了解答及回復并根據討論結果形成標準修改稿。2024年10月28日,標準編制組完成標準的《征求意見稿》。2本規范制定原則(1)原則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法》及其《實施細則》、《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GB/T1.1-2020、進行編制。(2)適應性:從用戶的實際需求出發,提供了用戶選用產品的評判性依據,可以引導行業繼續進行技術革新,推進產品的迭代升級,可推動整個空調行業的健康發展。(3)先進性:反映最新科研發展趨勢,提煉吸收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公共建筑環境人因工程關鍵技術和產品”(2022YFC3801500)以及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低碳導向的健康舒適室內環境控制理論與方法”(52394223)、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高能效智能建筑環境營造原理與性能化設計新方法”(52130803)的研究中關于對流-輻射耦合末端裝置設計研發與實驗測試的關鍵技術。3主要內容說明根據冷水機組在役運行特點制定智能運維的技術要求和試驗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