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鎮空間基因傳承與導控系列導則 第5部分:徽州丘陵地區》_第1頁
《特色村鎮空間基因傳承與導控系列導則 第5部分:徽州丘陵地區》_第2頁
《特色村鎮空間基因傳承與導控系列導則 第5部分:徽州丘陵地區》_第3頁
《特色村鎮空間基因傳承與導控系列導則 第5部分:徽州丘陵地區》_第4頁
《特色村鎮空間基因傳承與導控系列導則 第5部分:徽州丘陵地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號

中國標準文獻分類號

團體標準

T/UPSCxxxx.5-xxxx

特色村鎮空間基因傳承與導控系列導則

第5部分:徽州丘陵地區

Seriesofguidelinesforthespacegenetics’

inheritanceforcharacteristicsruralsettlement——

Part5:Huizhouhillyarea

(征求意見稿)

xxxx-xx-xx發布xxxx-xx-xx實施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發布

T/UPSCXXXX.5-XXXX

特色村鎮空間基因傳承與導控系列導則

第5部分:徽州丘陵地區

1范圍

本文件提出徽州丘陵地區(地區位于皖南的丘陵地帶,包括安徽黃山市歙縣、黟縣、和

休寧、宣城市績溪、及江西上饒市婺源、祁門六縣)村鎮的空間基因以及傳承空間基因的規

劃技術導則。

本文件適用于徽州丘陵地區村鎮空間特色的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具有相似共性特征

的地區可參照使用。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TD/T1065-2021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指南

3術語與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特色村鎮characteristicsruralsettlement

特色村鎮是指能夠體現鮮明地域特征的村莊和鄉鎮。特色村鎮既包括納入遺產保護體

系的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也涵蓋了大量尚未納入名錄、但能夠反映

地域特征的村鎮。

3.2

特色村鎮地區characteristicsruralarea

特色村鎮地區是包括多個特色村鎮在內的連片區域,是在綜合分析自然地理、社會人文

等方面特征的基礎上,將具有顯著共性特征的特色村鎮通過空間區劃等方法識別提取出來

的鄉村地區空間單元,該單元整體上呈現出有別于其他地區的空間特色,具有與本地區自然

地理、歷史人文和生產方式等相適應的鄉土景觀。

3.3

空間基因spacegene

空間基因是歷史發展進程中村鎮空間與當地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政治制度

等深層結構的互動中,形成的一些獨特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組合模式,能夠傳遞特定的信息

并控制空間形態的演化。空間基因既是聚落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長期互動契合與演化的產

物,承載著不同地域特有的信息,形成地方特色的標識,又起著維護三者和諧關系的作用。

空間基因具有相對穩定性和空間層級性。

3.4

特征因子characteristicsfactor

1

T/UPSCXXXX.5-XXXX

特征因子是空間基因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特征因子包括具體空間要素及其組合規

則。每個空間基因都包括一組或多組特征因子。

3.5

特色場景characteristicsscene

特色場景是指具有一定共識性、能夠充分反映地方特征或獨特價值的、可感知的場景,

包括歷史場景和現實場景。

3.6

水口watergate

水口一般指水流入之處,或水流出之所。在自然環境和風水文化的綜合作用下,水口作

為徽州村落富裕、吉祥安康的重要標志,是聚落空間中重點營造的地方。

3.7

水圳canalwater

水圳指的是人工修建的水利體系,兼具泄洪和灌溉的功能。

3.8

祠堂ancestraltemple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很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時

各房子孫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務時,經常也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場

所。此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常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3.9

馬頭墻horseheadwall

馬頭墻,又稱風火墻、防火墻、封火墻。馬頭墻特指高于兩山墻屋面的墻垣,也就是山

墻的墻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馬頭墻造型豐富多樣,翹首長空,既可

防火,又可防風。

3.10

廳井式民居hall-patiostyleresidence

廳井式民居是庭院類型民居中另一大類,其特色表現在敞口廳及小天井,即組成庭院的

四面房屋皆相互聯屬,屋面搭接,緊緊包圍著中間的小院落,因檐高院小,形似井口,故又

稱之為天井。

4總則

4.1指導思想

以徽州特色村鎮地區為空間單元,挖掘凝練地域特色的空間基因,指導特色村鎮的保護

與改造,實現多目標的可持續發展。

4.2基本原則

順應自然環境:整體保護徽州丘陵地區的村鎮及其相關聯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

體,傳承地方特色的自然山水格局和鄉土農業景觀,延續地方人居智慧的聚落選址理念。

傳承文脈特色:尊重徽州地域特色,延續歷史文脈,統籌保護、利用和傳承歷史文化,

彰顯特色空間意境,創新傳承形式表達和營建技藝。

激發村鎮活力:在保留徽州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順應城鄉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發展需

要,激發村鎮活力,促進徽州丘陵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2

T/UPSCXXXX.5-XXXX

5價值特色

5.1依山傍水的空間格局

徽州村鎮依山建屋,傍水結村,在選址與發展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坐向與日照、山體

林地、水源植被、農田道路等多個要素。依山傍水的建村格局體現出典型的東方“天人合一”

的哲學理念,體現出和諧統一的人地關系。

5.2自然有序的營村技巧

村鎮營建過程中“順坡就水”,街巷、建筑的布局充分考慮與坡度、水系等自然要素的

結合,整體呈現出自然有機的空間肌理。同時,會以人力主動彌補不足,通過筑壩引水、疏

浚河道水塘等解決防洪、取水問題,通過馬頭墻解決防火問題,等等一些手法體現出竟然有

序的營村技巧與智慧。

5.3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特色鮮明。“粉墻黛瓦馬頭墻”形成了徽派建筑鮮明的風貌特色,“徽州古建

三絕”(民居、祠堂、牌坊)體現出徽州豐富多樣的建筑類型,“徽派三雕”(磚雕、木雕、

石雕)展示出徽州村鎮建設的精湛技藝,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優良結晶。

5.4深厚漫長的文化積淀

宗族文化、儒商文化在徽州村鎮的社會組織和物質空間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聚落從選

址,布局,空間領域劃分到建筑內部的位序排列與村落的社會組織有著協調的關系。非物質

文化積淀豐富,徽派建筑建造方法的傳統工藝得以流傳及發揚,保持了徽州文化的活態化繼

承及表達。

6空間基因

6.1特色場景

徽州丘陵地區村鎮特色突出,在空間格局、地景特征、街巷空間、建筑布局、建筑風貌

等方面形成獨特的特色場景。

a)八山半水、一村半田的空間格局

為適應山水夾峙的山谷與盆地地形,形成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山-水-地

空間格局,見圖1。

3

T/UPSCXXXX.5-XXXX

圖1八山半水、一村半田的空間格局示意

b)布局緊湊、團塊村落的地景特征

聚落集中布局,建筑排布緊湊。聚落整體形態大多呈現團塊狀,少數受地形影響呈帶狀、

指狀等形態,見圖2。

圖2布局緊湊、團塊聚落的地景特征示意

c)類型豐富、曲折變化的街巷空間

聚落街巷線型曲折,街巷系統有網狀街巷、枝狀街巷和內網外枝街巷等豐富多樣的類型,

見圖3。

4

T/UPSCXXXX.5-XXXX

圖3類型豐富、曲折變化的街巷空間示意

d)合院為主、組合豐富的建筑布局

建筑一明兩暗合院形制作為傳統村落的主要組成單元,典型布局模式有“凹”字形、“回”

字形、“日”字形、“工”字形四種,見圖4。

“凹”字形“回”字形

“日”字形“工”字形

圖4合院為主、組合豐富的建筑布局示意

e)色彩淡雅、精巧有致的建筑風貌

建筑色彩上以黑、白、灰為主,建筑立面組合方式上產生起伏變化的天際線,見圖5。

5

T/UPSCXXXX.5-XXXX

圖5色彩淡雅、精巧有致的建筑風貌示意

6.2空間基因

6.2.1村山關系:因山就勢、傍村成田

聚落與山體、農田呈現“因山就勢、傍村成田”的空間關系,體現出順應自然、和諧共

生的營建理念,塑造了村、田、山圈層布局的大地景觀,見圖6。

a)特征因子1:因山就勢,傍村成田

空間要素:聚落、山體、農田

組合規則:聚落多位于山間平緩地帶,聚落與山之間的地帶為農田。平原緩坡地區形成

了“平地自由式平田”,山地陡坡地區形成了“階梯條帶式坡田”,整體呈現出“因山就勢,

傍村成田”的特色場景。

b)特征因子2:圈層布局

空間要素:聚落、山體、平田、坡田

組合規則:“山-田-村”形成三級圈層的序結構。三者從外而內依次是山體、農田和村

莊,在地形較復雜的村莊中,部分山體會透過農田層,直接影響村莊,農田在山村之間,見

縫插針,以坡田為主。從徽州全域看,“山-田-村”組合模式歸納出“山-平田-聚落-平田

-山”、“山-坡田-聚落-坡田-山”、“山-聚落-坡田-山”、“山-平田-聚落-坡田-山”四

種類型。

6

T/UPSCXXXX.5-XXXX

山-坡田-聚落-坡田-山山-聚落-坡田-山

山-平田-聚落-平田-山山-平田-聚落-坡田-山

圖6村山關系示意

c)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地形地貌因素:徽州丘陵地區山多地少,山谷處地勢較平緩,且靠近水源,故聚落多選

址山谷平緩地帶,順應山谷形態布局。

生活生產因素:農田圍繞村莊布局,耕種較為方便。由于山地中用地較緊張,在平田無

法滿足需求時,也開墾部分梯田。

6.2.2村水關系:依水建村、理水營村

聚落與水系呈現“依水建村、理水營村”的空間關系,體現出結合自然、共生共融的營

建理念,塑造了水村相依的大地景觀,見圖7。

a)特征因子1:依水建村

空間要素:聚落、水系

組合規則:村鎮選址充分利用山水環境,形成“得水結村”的水村空間格局。不同村鎮

依據與自然水系的遠近,組成多樣的特色場景。平原地區以“水繞村”、“水穿村”為主,

山地地區以“水鄰村”為主。

b)特征因子2:理水營村

空間要素:水街、水圳、水塘、水井

組合規則:順水營巷、引水為圳、蓄水筑塘、近源生井。村落以“理水而用”為營建目

的形成了多樣的用水空間。水街、水圳、水塘、水井是水系引入村落格局的在地化表達。水

街往往與建筑相結合,水圳綜合了灌溉、取水等功能,水塘是村落核心公共空間的節點,水

井是生活用水的來源。

c)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7

T/UPSCXXXX.5-XXXX

生產生活因素:依水建村利于農業生產灌溉和日常生活取水。理水營村有利于防洪和日

常取水排水的需要,水塘有利于蓄洪防災、攔截天然降水。水街水圳便于居民生活取水,也

有泄洪的作用。水井是補充地上水不足的重要取水方式。

圖7村水關系示意

6.2.3聚落形態:聚族而居、緊湊聚居

聚落形態呈現“聚族而居、緊湊聚居”的空間特征,體現出宗族關系對聚落空間的影響,

和緊湊高效的營建理念。

a)特征因子1:聚族而居、緊湊聚居

空間要素:聚落、宗族、地形

組合規則:徽州村鎮聚落形態呈現出緊湊、集聚的特征,按宗族、血緣關系聚族而居。

在地勢平坦地帶,聚落呈集中的團裝形態,在濱水地帶,聚落呈延展的帶狀形態。

b)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風俗文化因素:徽州歷來有聚族而居的風俗,明清時期甚至有“新安各姓,聚族而居,

絕無雜姓攙入者”的情形。

地形地貌因素:徽州丘陵地區山多地少,村鎮建設用地緊張。

人口遷入因素:人口遷入使得徽州村鎮用地較為緊張,聚落形態呈現出緊湊聚居的特征。

6.2.4街巷形態:順坡就水、曲折窄巷

街巷形態呈現“順坡就水、曲折窄巷”的空間特征,體現出街巷營建中順應地形、緊湊

集約的理念,見圖8。

a)特征因子1:水巷并行

空間要素:街巷、河流、水圳、宅院

組合規則:街巷序列類型豐富,街巷與河流、水圳并行。“屋—街—屋”與“屋—街—

圳—屋”的街巷序列普遍存在。同時也有“屋—街—河—街—屋”“屋—街—河—屋”的形式。

b)特征因子2:格網密布、順勢而走

空間要素:街巷、宅院、地形

8

T/UPSCXXXX.5-XXXX

組合規則:村落街巷格局呈現網狀、內網外枝、枝狀結構。網狀結構核心區域路網密度

高、街巷間連接度高,交通聯系便利;非核心區域則三岔路口、盲端情況較常出現。枝狀結

構則順地形地勢而走。

c)特征因子3:通而不暢、蜿蜒曲折

空間要素:街巷、宅院

組合規則:街巷通而不暢,整體呈現彎折和蜿蜒狀。彎折型街巷兩側宅院相接處形成錯

落;蜿蜒型街巷兩側宅院相接處錯落少,但朝向不一,彼此形成角度。主街以蜿蜒型街巷為

主,支巷線型彎折型與蜿蜒型均常見。多數村落呈現出蜿蜒型街巷、彎折型街巷、宅院三者

組合的街巷平面格局模式。

d)特征因子4:高墻窄巷

空間要素:街巷、宅院

組合規則:街巷整體狹窄,宅院外墻高度比街巷寬度大。主街高寬比以1-2為主,同時

存在部分高寬比大于2的街巷;支巷高寬比大多小于2-3,基本都大于2。

e)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地形地貌因素:村落營建與地形、水流相契合,順坡而建、就水而建,整體呈現出自然

有機的街巷形態。

土地供給因素:徽州村落土地供給較為緊張,聚落形態緊湊,使得街巷較窄。

圖8街巷形態示意

6.2.5公共空間:水陸佳地、祠堂為心

公共空間呈現“水陸佳地、祠堂為心”的空間特征,體現出公共活動在鄉村生活中的重

要地位,也體現出宗族關系在鄉村的重要地位,見圖9。

a)特征因子1:水陸佳地、祠堂為心

空間要素:祠堂、街巷

組合規則:村落的核心公共空間大多與祠堂結合(或曾經是祠堂,現在已被拆除或改造

為其它功能),結合廣場、水塘、水圳等景觀要素一同構成,分布在村落中心、村口以及主

街等可達性高的核心位置,銜接街巷干道,為村民集體活動或交往活動的主要場所。

b)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宗族文化因素:徽州歷來是聚族而居,在宗族理念下的祠堂是村落的核心,祠堂是人們

的信仰依托,也是人們趨吉避兇可信賴的保護點,地位重要。

9

T/UPSCXXXX.5-XXXX

公共空間位于村落核心公共空間位于村口公共空間位于村落干道

圖9公共空間示意

6.2.6宅院空間:進院形制、組合靈活

宅院空間呈現“進院形制、組合靈活”的空間特征,體現出井然有序的建筑形制和自由

靈活的空間組合并存的營建理念,見圖10。

a)特征因子1:進院形制,布局規整

空間要素:正房、廂房、院墻

組合規則:在標準內向矩形三合院的基礎上,徽州建筑以典型的一明兩暗合院形制作為

傳統村落的主要組成單元,典型布局模式有“凹”字形、“回”字形、“日”字形、“工”

字形四種。入口空間之后根據等級的遞進形成了其空間獨特的空間序列,儀門空間、天井空

間、廳堂空間根據等級依次遞進并且共同構成了住宅的中軸線。

b)特征因子2:組合靈活,

空間要素:房、院

組合規則:經過長時間演化,在標準內向矩形三合院的基礎上,村鎮中傳統建筑空間通

過拼接組合產生了類型豐富的平面布局。在典型布局模式的基礎上,演化出“一脊翻兩堂”、

“三間兩進”等類型豐富的平面布局組合方式。

圖10宅院空間示意

c)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文化融合因素:從漢末至南宋,徽州經歷移民的沖擊,引進中原文化與山越文化整合,

逐漸轉變為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在建筑形式上因地制宜地衍化成了以中原四合院平房型

制與本土干欄式樓居型制相融合、兼具兩種建筑特征的“廳井式”徽州建筑。

10

T/UPSCXXXX.5-XXXX

宗族觀念因素:徽州民居講究中軸對稱和等級性:沿主軸縱深展開,各空間體現尊卑序

列、男女有別。

土地供給因素:由于用地緊張,大院落演變成狹長的天井,并保留了古越建筑文化的樓

居式,結合南方穿斗式木構架和北方大跨度的抬梁式木構架優點,形成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

6.2.7建筑特色:粉墻黛瓦、三雕彩繪

建筑特色包含“粉墻黛瓦、三雕彩繪”等空間特征,體現出成熟的建筑防潮防火技術和

高超的建筑建造技藝。

a)特征因子1:粉墻黛瓦

空間要素:黑、白、灰、屋頂、墻面

組合規則:墻面為白色、灰色,屋頂為黑色。

b)特征因子2:馬頭墻

空間要素:馬頭墻、民居建筑

組合規則:馬頭墻位于民居建筑山墻頂部,高出屋面。馬頭墻之間的連續漸變、起伏交

錯形成了特色韻律。

c)特征因子3:彩繪

空間要素:彩繪、建筑

組和規則:彩繪多繪制于室內天花、藻井、廊道、門扇及窗欞的壁板之上;梁架之上也

較多見,表現于月梁、雀替、大斗、牛腿之上等;室外多繪制于門楣、窗楣、屋角、輪廓等

墻體之上。

d)特征因子4:三雕

空間要素:木雕、石雕、磚雕、建筑

組和規則:三雕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筑的裝飾,磚雕門罩、石雕漏窗、

木雕楹柱。

e)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建筑材料因素:黑、白、灰的主色調來源于建筑材料的運用,徽州村鎮以外墻磚石材料,

灰漿粉刷,防潮抗腐,墻腳多采用灰色的條形青石或鵝卵石,屋頂采用青黑瓦片。

建筑防火因素: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較大,不利于防火,火勢容易順房

蔓延。在山墻頂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馬頭墻,可以應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風之需,起著隔

斷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一種風格。

7基因傳承與規劃導控

7.1傳承條件評估

7.1.1空間基因傳承的問題挑戰

徽州丘陵地區特色村鎮空間基因的傳承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包括傳統建筑難以滿足

當代日常生活需求,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村鎮更新中千村一面的問題等。

a)傳統建筑難以滿足當代日常生活需求

傳統徽州民居開窗小、院墻高、空間小,基礎設施落后,難以滿足當代日常生活需求,

居民新建建筑缺乏統一指導,造成村落風貌混亂。

b)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突出

11

T/UPSCXXXX.5-XXXX

本地區城鎮化快速發展,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村莊“空心化”、“老齡化”現象突

出,大量村落活力不足,傳統建筑缺乏有效保護。

c)村鎮更新中“千村一面”的問題愈發凸顯

現代建設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村鎮原有的特色風貌造成沖擊,

城鎮化的提高和鄉村工作的推進引發了人民對“鄉愁”的呼喚和追憶,傳統村落中空間

肌理改變、建筑大拆大建、歷史文化趨式微等問題受到重視。

7.1.2空間基因傳承的有利條件

我國目前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發展導向,要求集約建設,村鎮特色的保護發展日益受到各

方重視,構成了徽州丘陵地區特色村鎮空間基因傳承的有利條件。

a)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導向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下,徽州丘陵地區的山水等生態資源得到良好保護,特色村鎮所

在的自然環境得以有效保存,為村鎮整體格局的有效保護提供有力條件。

b)集約建設的發展要求

國家要求切實保護耕地,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推動鄉村地區高質量發展,有利于保

護和延續當地緊湊集約的傳統聚落格局。

c)村鎮特色的保護發展日益受到各方重視

特色村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與鄉土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日益受到各方重視,也是休閑

旅游的重要載體;地方重視保護利用傳統民居聚落,通過修通道路,完善水電基礎設施,引

導村民發展特色農業和文旅產業,推動傳統民居聚落的可持續發展。

7.2規劃建設引導

7.2.1地景層面:注重山水農田等自然環境的協調保護

7.2.1.1保護村落周邊的自然生態資源

尊重徽州丘陵地區地形地貌,減少對自然環境要素的干預,保護山體林地,保護水體生

態,保護村落周邊農田,延續徽州村落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基底。

7.2.1.2保護村落與環境的整體協調關系

在村落更新過程中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不改變村落與山、田的空間關系,不改變村

落與水體的空間關系。

7.2.2聚落層面:有機延續既有聚落形態及肌理的特征

7.2.2.1保持緊湊布局的聚落形態

保持布局緊湊的團塊狀聚落形態,圍繞宗祠、依據山形水勢發展,規模較大的村鎮發展

多組團模式,引導村民居民點進行集中建設,村鎮擴張要依據自然地形、人文理念等因素,

延續村鎮多組團共生的布局方式。重視宗祠、水塘等村鎮中心景觀的保護,保留山川林地、

干道水系等邊界要素,以此增強聚落邊界的可識別性。

7.2.2.2延續獨具特色的街巷空間及肌理

保持現有街巷走勢及尺度,建筑立面宜為馬頭墻,鼓勵的正、側立面墻和院墻分別鼓勵

采用對應的墻形。注重沿街巷立面的墻體組合形式,采用連續、漸變、起伏、交錯等手法塑

造明朗素雅和層次分明的韻律美的韻律感。保持街巷原有的層次質感,注重街巷立面天際線

設計和虛實感的營造。新建建筑和改造建筑與沿街立面與整體界面相協調,界面走勢和地形

相呼應。

12

T/UPSCXXXX.5-XXXX

7.2.2.3注重理水營村的空間模式

在保證村莊現有生活方式便利的條件之下,保持原有村莊內部理水空間格局,延續現狀

水街以及周邊建筑序列格局,整治水街環境,保持徽州特色水鄉風貌。延續出院見圳、開門

走橋的建筑-水圳-街巷序列,修復水圳蓄水排洪功能。保護現有水塘的大小、形態及水質。

保護現有水井,修繕古井本體、治理周邊環境,不得污染古井水源及環境設施。

7.2.2.4加強公共空間的保護與傳統設施的活化利用

延續以祠堂為核心的村落布局結構與公共空間構成。保護祠堂建筑,延續其精神內涵,

維持以祠堂為核心公共空間的村落布局結構。強化祠堂位于村落核心位置的空間特征,組織

活動以促進祠堂的社會交往功能,重新聚集起人的活動和情感記憶,見圖11。

廣場+主街祠堂+主街+水

公共建筑+主街+廣場祠堂+主街+廣場

圖11祠堂為核心的村落布局示意

7.2.3建筑層面:落實保留既有建筑特色的保護與更新

7.2.3.1傳承院落形制

傳承徽州傳統建筑空間模式,建筑布局延續“凹”字形、“回”字形、“日”字形、“工”

字形四種典型模式,建筑結構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體系,見圖12。

延續以院落為主要單元的聚落整體構成,鼓勵采用串聯式或并聯式的院落組合方式,注

重院落見街巷主次排列次序,延續“房-院-院落組-街巷-村落”的既有層級次序。院落排布

形態順應現狀曲折的街巷走勢和平面地勢,見圖13。

傳承徽州傳統民居豐富靈活的組合方式,鼓勵居民宅院在傳統空間基本形制基礎上進

行建筑空間組合方式的創新,以滿足居民的現代生活需求。在各種原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演

化,使建筑形態既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又具有不同時代、不同區域建筑的多樣性。

7.2.3.2加強色彩控制

傳承“粉墻黛瓦,輕妝淡彩”的建筑風貌協調建筑風貌,傳承徽派建筑“黑、白、灰”

無色系為主的色彩基調,結合彩繪、三雕的適當裝飾,營造出“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

花格窗”的整體意象,局部可以采用木紅等色彩適當點綴,與整體淡雅的色彩基調協調統一。

建筑材料采用磚石材料構筑外墻,以灰漿粉刷,防潮抗腐,墻腳采用灰色的條形青石或鵝卵

石。

13

T/UPSCXXXX.5-XXXX

圖12典型民居布局示意

圖13典型民居組合方式示意

14

T/UPSCXXXX.5-XXXX

附錄A

(資料性)

徽州丘陵地區范圍及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