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1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2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3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4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238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我國1982年憲法規定,企業事業和國家機關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2004年,憲法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這說明我國A.法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B.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C.享受社會福利群體擴大D.全面保障弱勢群體權益2、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她從青蒿中分離出能夠有效抵抗瘧病的青蒿素,對人類防治瘧病發揮了巨大作用。她的發現源于()A.《黃帝內經》B.《傷寒雜病論》C.《肘后備急方》D.《本草綱目》3、19世紀以來,中國很多城市逐漸形成給排水管網,使得城內原有河道與水環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馬路、鐵路、軌道交通、電線等各類近代代設施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代中國城市的變化反映了()A.城市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B.城市的的人口壓力增大C.工業文明影響了城市發展D.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4、根據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判斷,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舊石器時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不足0.001%:而進入原始農業社會以后,即從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已提高到0.03%。按今天的標準來看,這一速度并不快,但與采集和漁獵時期相比己高出30倍。由此可見,農業的出現()A.加速了人口的增長B.促進了各種文明融合C.為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D.促進了人類的進步5、1515年,英國議會通過“限制谷物食品及木材出海法案”,規定只要國內小麥低于每夸脫6先令8便士,黑麥低于每夸脫4先令.大麥低于每夸脫3先令,就可以任意出口。這一規定表明當時英國政府()A.積極奉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B.大力提倡發展國際貿易C.利用價格手段保護糧食安全D.推動糧食儲備的商業化6、如圖為2000—2008年世界汽車產量(單位:萬輛)示意圖。這反映出。

A.道路建設的進步推動汽車生產B.各國政府重視汽車工業生產的發展C.國際汽車市場為發達國家壟斷D.汽車漸成社會廣泛使用的交通工具7、下表是考古出土的戰國時期部分地區物品統計表(部分)。這反映當時()。鐵器出土地點鐵器數(件)生產工具數(件)鐵農具數(件)遼寧撫順蓮花堡80余7768山西長治分水嶺363121河北興隆古洞溝878552河南輝縣周圍村936958廣西平樂銀山嶺18117091

A.一家一戶個體勞作盛行B.土地私有制度確立C.鐵農具運用于農業生產D.冶鐵技術趨于成熟8、據《元史·刑法志》記載:“諸匠戶子女,使男習工事,女習繡,其輒敢拘刷者,禁止。”這說明了A.官府用法令保護手工業技術的世代傳習B.官府用法令保護手工業者世代為官府勞作C.私營手工業比重日益增大D.官營手工業分工細致,技藝水平高9、羅斯福在美國總統競選的演講中說:“我的愿望是排除革命既避免激進的革命,又防止保守的革命。”他就職后為“排除革命”而采取的重大行動是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B.實施“新政”干預經濟C.建立計劃經濟體制D.提倡“新經濟”模式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10、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___________者。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3題,共24分)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漢代以來引進中國的重要作物時空表。

。作物。

引進的時間。

首先引種的地區。

原產地。

苜蓿;葡萄、安石榴、胡桃、胡豆、胡瓜、胡麻、胡蔥、胡蘿卜。

公元前2世紀(漢代)

西北地區。

中亞;西亞。

胡椒。

漢晉南北朝。

西北;華南。

印度;緬甸。

亞洲棉。

3—5世紀。

地區不詳。

北方和南方邊界地區。

早熟稻。

11世紀(宋代)

福建。

印度。

高粱。

12—13世紀。

臺灣;四川。

中亞。

辣椒。

16世紀(明代)

臺灣;廣東、貴州。

美洲。

甜薯。

16世紀。

福建;云南。

美洲。

煙草。

16世紀。

福建。

美洲。

玉米。

16世紀。

福建;浙江。

美洲。

花生。

16世紀。

廣東;福建。

美洲。

番茄。

明代。

地區不詳。

南美洲。

番瓜。

明代。

地區不詳。

美洲。

馬鈴薯。

17世紀。

福建。

美洲。

美洲棉。

19世紀后期。

黃河流域。

美洲。

——摘編自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根據材料信息,從任一個角度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相關史實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世紀以來人類食物種類及供給情況簡表(部分)。時間地區食物種類及供給情況備注14世紀歐洲食物主要以小麥、大麥和稞麥為主。多次陷入糧荒。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多次肆虐,歐洲人口迅速減少。16世紀歐洲、亞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馬鈴薯等。糧食產量極大增加。全球范圍內農作物大傳播。19世紀歐美地區。

出現罐裝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業大發展。1860年,英國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地區。

出現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湯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國通過了第一部聯邦食品法。二戰后世界范圍。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出現快餐食品。非洲出現糧食危機,西歐出現食物生產過剩。1974年,聯合國通過了《消滅饑餓和營養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歐盟于2002年出臺了《食品通用法》。——據陳炎、李梅《中西飲食文化的古代、現代、后現代特征》等上反映了有關人類食物的多種變化趨勢。指出其中-種趨勢并結合世界史相關史實說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從“鄉土中國”到“城鎮中國”

分析三幅圖片;以“建國以來的中國城市化進程”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2題,共4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鐵路總長(1924年全國鐵路總長1。2萬千米,其中大部分為外國人修建)分別占今天全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幾分析導致這種數據變化的原因。16、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怎樣的經濟對策?

(3)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B【分析】【分析】

【詳解】

從1982年憲法做出規定到2004年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說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實力的增強,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B項正確;材料主旨并非法制建設,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享受社會福利的群體擴大,排除C項;D項中“全面”不能得出,排除。

【點睛】2、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屠呦呦根據東晉時期葛洪著的《肘后備急方》中關于青蒿抗瘧的記載,從青蒿中分離出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C項正確;ABD項與屠呦呦的研究沒有直接關系,排除。故選C項。3、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19世紀以來,中國很多城市逐漸形成給排水管網,使得城內原有河道與水環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馬路、鐵路、軌道交通、電線等各類近代代設施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知受近代中國工業化的影響,中國城市出現了新式馬路、鐵路、軌道交通、電線等各類近代設施,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城市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城市的的人口壓力增大,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城市化進程速度如何,排除D項。故選C項。4、A【分析】【詳解】

農業社會有穩定的食物來源,促進了人口的快速增長,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人口的增加,排除B、C項;人類的進步與人口的增加不屬于同一概念,排除D項。故選A項。5、C【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可知,當小麥、黑麥、大麥價格低于國家法律規定的價格時,就可以任意出口,這說明英國這一規定是為了提高小麥、黑麥、大麥的價格,限制外國谷物進口,保護國內的農業,保障糧食安全,即利用價格手段保護糧食安全,C項正確;材料中的規定是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體現,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項;材料中的規定不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中的規定是為了限制外國谷物進口,保護國內的農業,保障糧食安全,而非推動糧食儲備的商業化,排除D項。故選C項。6、D【分析】【詳解】

根據柱狀圖可以看出2000—2008年世界汽車產量總體在上升,這說明使用汽車的人越來越多,這反映出汽車漸成社會廣泛使用的交通工具,D項正確;材料只能看出汽車產量增多,但沒有體現道路建設的進步推動汽車生產,排除A項;材料只能看出汽車產量增多,但沒有體現其增多的原因,排除B項;材料只能看出汽車產量增多,沒有體現是發達國家壟斷國際汽車市場,排除C項。故選D項。7、C【分析】【詳解】

依據表格信息可知,戰國時期部分地區出土的一定數量的鐵農具,這說明戰國時期鐵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即鐵農具運用于農業生產,C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才形成,“盛行”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表格信息只是涉及了鐵器、生產工具以及鐵農具,不能說明土地私有制度確立,排除B項;當時冶鐵技術并不成熟,而且冶鐵技術趨于成熟的標志是南北朝時期的灌鋼法,排除D項。故選C項。8、A【分析】【詳解】

材料說明元代對于手工業者實行嚴格的工匠管理制度,“男習工事,女習繡”中固定女子不得從事手工業技術傳承,顯然是保護手工業技術的世代傳習,A正確;材料不是說明官府用法令保護手工業者世代為官府勞作,B錯誤;材料也不是說明私營手工業的比重問題,C錯誤;材料不是說明官營手工業分工細致,D錯誤。9、B【分析】【詳解】

羅斯福新政最大的特點是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材料所述羅斯福就職后為“排除革命”而采取的重大行動,是實施“新政”干預經濟,緩和了國內矛盾,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故B項正確;自由放任政策是胡佛總統時期,故A項錯誤;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是蘇聯,排除C項;提倡“新經濟”模式是克林頓執政時期,故D項錯誤。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10、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生產者。故填空生產。【解析】生產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1、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題說法錯誤,一戰改為二戰。四、論述題(共3題,共24分)12、略

【分析】【詳解】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從試題提供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發現歷史問題,進而結合所學知識對所發現問題進行闡釋,論證的能力,要求考生能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并能對其作出正確解釋。本題所提供的表格涵蓋了漢代以來引進中國的重要作物的種類,原產地和傳入的時間等信息。根據首先引種的地區,可擬定論題: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地區主要集中在南方。結合相關史實加以闡述,可知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區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是因為在宋代之后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南方的經濟發展較快,人口較多,人地矛盾突出,對高產新物種的需求動力較大;其次是中國古代之對外貿易和交流的港口大多集中在南方區,外來作物大都首先登陸南方;還有就是南方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比較優越,適合新物種的種植與推廣。總之,正是因為南方地區的不斷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優越才使引進作物首種主要在南方。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據表格中的其他信息擬定論題,如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動外來作物傳入中國;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物種的交流。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密切(經濟、地理知識、交通、技術等原因)等等,結合相關史實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解析】論題: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地區主要集中在南方。

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區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是因為:首先在宋代之后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南方的經濟發展較快,人口較多,人地矛盾突出,對高產新物種的需求動力較大;其次是中國古代之對外貿易和交流的港口大多集中在南方區,外來作物大都首先登陸南方;還有就是南方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比較優越,適合新物種的種植與推廣。

總之;正是因為南方地區的不斷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優越才使引進作物首種主要在南方。

論題: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動外來作物傳入中國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都是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從漢代開通絲綢之路開始;中外之間就進行著廣泛的交流,范圍囊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從漢代開始西域和西方各國的作物就不斷的傳入中國,如苜蓿、葡萄、安石榴等;唐宋時期,中國不僅有陸上絲綢之路還有比較發達的海上絲綢之路,對外交往和交流的范圍更加廣泛,更是推動了早熟稻等作物傳入中國。

總之;頻繁的中外交流,推動外來作物傳入中國。

其他論題: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物種的交流。

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

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密切(經濟、地理知識、交通、技術等原因)13、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題干中地區一列和食物種類及供給情況一列中的變化情況;如16世紀歐洲;亞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馬鈴薯等。糧食產量極大增加”,全球范圍內農作物大傳播,由此可得出:人類食物由原產地區域消費為主轉向全球交流。

論證過程可以結合16世紀的時代特征,尤其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進行分析。具體論證如下,16世紀以前,人類處于相對分散、彼此隔離的狀態,各大洲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相對較少,人類食物以原產地消費為主。16世紀以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開始成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圍內交流。最后對論證過程進行總結升華,可見,人類食品產地的變化,反映了16世紀以來的全球化進程。【解析】。要求。

①緊扣材料綜合信息;觀點明確;

②合理引用正確史實;進行恰當的說明;

③邏輯嚴密;表述清楚。

①能夠綜合材料信息;觀點較明確;

②能引用正確史實進行說明;但角度較為單一;

③有一定的邏輯;表述較清楚。

①能夠基于部分材料信息提出觀點;但觀點不明確;

②能部分引用史實加以說明;但史實離題較遠;

③缺乏邏輯;表述不清;

④觀點錯誤或偏離材料;不論說明如何,均不能得分。

示例1:人類食物由原產地區域消費為主轉向全球交流。

16世紀以前;人類處于相對分散;彼此隔離的狀態,各大洲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相對較少,人類食物以原產地消費為主。16世紀以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開始成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圍內交流。可見,人類食品產地的變化,反映了16世紀以來的全球化進程。

示例2:食品生產工業化趨勢明顯。

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社會處于以農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農業文明階段,農牧業提供的初級農產品是主要生活資料,人類飲食依賴于傳統農牧業和手工生產。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人類逐漸進入工業文明時期,傳統農牧業也經歷了近代轉型,經過工業加工的食品日益普及并受到人們的喜愛。可見,工業革命推動了食品工業生產的發展。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人類食品由偏重產量和美味到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由一國重視到多國聯動協調;人類飲食逐漸向追求衛生、營養和便捷發展;糧食危機逐漸引起全球重視。)14、略

【分析】【詳解】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綜合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進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據圖示內容可從我國城鎮化率的階段性、城市基礎建設的發展和城區面積與城市人口的關聯性等方面進行闡述。【解析】建國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建國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表現出來明顯的階段化特征,其中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階段;1961-1965年工業調整時期第一次逆城市化階段;1966-1976年時期出現第二次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