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湘教版選修3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有學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綱》中指出,在20世紀初的歐洲,民族主義使人們對人類任何一部分的權利和利益漠不關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話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類思想和行動的最高指南。作者意在A.強調民族主義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B.批判極端民族主義C.說明民族利益應該與國家利益一致D.強調戰后民族自決的重要性2、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A.1929年大危機的影響B.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C.英法的綏靖政策和蘇聯的“中立自保”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擴張3、自“9?11”事件以來,一方面,恐怖主義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的認識不斷提高。下列與此相關的表述,最準確的是A.恐怖組織所造成的傷害有所顯現B.部分國家強烈譴責恐怖主義活動C.恐怖主義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D.恐怖主義是“20世紀的政治瘟疫”4、如果你準備寫一本關于海灣戰爭的書;至少你要體現海灣戰爭的哪些特點。
①海灣戰爭是一場高科技戰爭。
②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參戰國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戰爭。
③海灣戰爭沖擊了傳統的戰爭觀念。
④海灣戰爭使中東的局勢穩定了下來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德意志民族曾經號稱‘思想家和詩人的民族’,也涌現出了一流的科學家和藝術家。但是,這個偉大的民族曾在一個狂人的操縱下進行過最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后者產生的主要原因是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雙重性B.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C.傳統的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的影響D.沒有形成一部真正的憲法評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題(共8題,共16分)6、(20世紀戰爭與和平)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但是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卻如此起彼含有一直未曾停息。
(當今世界)威脅世界和平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近幾十年來,雖然世界范圍的大戰沒打起來,但小規模的地區性沖突乃至戰爭時起時伏。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發生過120多次較大的戰爭,死亡人數約1200萬。
——鄧小平《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材料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了新的表現;是危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根源。某些國家大肆鼓吹“新干涉主義”,妄圖建立由西方價值觀主導的世界,竭立推行單邊主義,四處插手,干涉到國內政,導致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矛盾激化;局勢緊張。
——鄧小平《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材料三和平世界大戰相比;局部戰爭似乎對人類的威脅較小,但有統計表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末,共發生大小280多場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平均每年6次以上,造成的總損失遠遠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3年報告,自1990年以來,就有200萬兒童死于戰爭,600萬兒童受傷或傷殘!
——鄧小平《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1)依據材料一;二、三;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威脅人類的和平事業的因素有哪些?
(2)結合當今世界的主題,就以上材料談談你對局部戰爭的認識。7、(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中美大使級會談始于1955年的日內瓦;1958年遷往華沙。1961-1968年共舉行32次會談。肯尼迪政府(1961-1963年)批評前政府在解決亞洲;中東及歐洲危機中過分崇尚武力,看到共產主義滲透而導致的第三世界民族主義崛起已對美國和“自由世界”構成的嚴重成脅,而蘇聯則要盡力保持其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領導地位。此時中國正在進行的原子彈計劃讓肯尼迪政府認為將使中國“在心理上得分”。華盛頓和北京都看到談判渠道存在的價值和對雙方的重要性,它是危機處理的有效機制。是兩國宣傳各自主張的有效講壇。通過六十年代的大使級會談。美國政府逐漸接受了蔣介石集團是不可能成功反攻大陸的。而中共政權將在大陸存在下去。70年代初在與中方的會談中,基辛格和尼克松利用了中美大使級會談的遺產。親歷60年代會談的王炳南認為,大使級會談使一方對另一方的態度、做法、底線有所了解。
——摘編自夏亞峰《重評1961-1968年的中美大使級會談》(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60年代中美大使級會談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60年代中美大使級會談的意義。8、(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一根據1947年2月至1949年1月在美軍轄區做的民意調查;62%的被訪者首先希望有一個能保證經濟發展和高收入的政府,而不是自·由選舉權;新聞自由和經濟自由。在1947年6月,更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準備放棄基本自由權利,以換取經濟保證。
——摘編自梅瑞特《被占領德國的公共意見》
材料二戰后西部德國人對20世紀德國的看法。
——勞施:《聯邦德國的政治文化》
(1)根據材料一;概括戰后德國民眾的價值取向,并分析其成因。
(2)德國民眾對20世紀不同時期在認同感上存在著較大差異,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9、(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1943年11月18日;蔣介石應邀赴開羅參加三國首腦會談。會談主要是討論緬甸戰役;打敗日本以及戰后處置日本等問題。會后發表的《開羅宣言》明確規定“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三國聲明將堅持共同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開羅會議標志著戰時三國合作的高峰,中國作為四大盟國之一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開羅會議后,國民黨政府內政外交均出現嚴重問題,軍事上亦慘敗,導致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雅爾塔會議上,中國成為美蘇交易的犧牲品。《雅爾塔協定》以及隨后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政府就對日作戰后期及戰爭結束后解決雙方爭議問題的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是中國喪失大國地位的標志。
——摘編自梁承波《淺析二戰期間中國大國地位的獲得與喪失》(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時期中國大國地位獲得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二戰期間中國大國地位喪失的原因。10、【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在越南抗法戰爭后期,法國制定了以奠邊府為基地奪回戰場主動權的計劃。越軍為粉碎這一企圖,在中國軍事顧問的幫助下,以武元甲為總指揮,集結四萬余人南北合圍奠邊府。戰役從1954年3月打到5月,法軍死亡1.6萬余人,法方飛機被擊落62架,將軍被俘,戰役以越方勝利告終。此戰被稱為越南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武元甲指出:“這一偉大勝利帶來了越南北方的解放,為日內瓦會議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同時在尊重越南及其鄰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融上實現了印度支那的和平。”奠邊府戰役后,日內瓦會議確立了越南、老撾、柬埔寨不受干涉的原則,中國的國際地位也迅速提升。雖然這一戰役是反殖民主義的獨立戰爭,但在美國看來卻并不那么簡單,艾森豪威爾總統提出“多米諾骨牌”理論,擔心“自由世界”遭到波及。——摘自劉俊濤《1954年奠邊府戰役的國際影響分析》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奠邊府戰役爆發的歷史背景。
(2)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奠邊府戰役的歷史影響。11、材料:20世紀60年代初肯尼迪上臺后,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了對外政策,提出“和平戰略”計劃。其基本內包括:尋求與蘇聯對話,既強調美蘇之間存在根本的利害沖突,又認為對蘇政策應堅持在對抗中尋求某些對話,在某些雙方感興趣的領城進行有限的合作;擴大同東歐國家的來往。要有實施的具體計劃,對東歐實行漸進的和平演變,特別強調經濟技術援助和意識形態滲透;以援助開道,向第三世界擴張,實施和平計劃即向第三世界國家派遣以技術人員、教師為主的和平隊,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摘編自百度百科《肯尼迪的“和平戰略”》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肯尼迪提出“和平戰略”計劃的原因。
(2)結合材料和所學,談談你對肯尼迪“和平戰略”計劃作用的認識。12、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材料一: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現在的五十幾個民族及其祖先,幾千年來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中國的土著民族,都可以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追溯出兩千年以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這一點與西方很多國家都不同。
中國各民族;長期生活在統一的國家之中。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兩千多年來,盡管出現過多次分裂,但與統一相比,分裂的時間是短暫的,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而且統一的范圍越來越大,越來越鞏固。
中國的統一與遼闊的疆域;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開發的。中國的文化與歷史,也是中國56個民族及其祖先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出來的。其中漢族居于主導地位,每一個少數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
(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分析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的歷史特點。
材料二:鴉片戰爭以后;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邊疆危機,清朝采取一些措施,改變邊疆民族地區的管理機構,在邊疆地區逐步推行與內地一體化的政策,力圖通過設省加強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轄。如1884年新疆正式設省,1907年改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為行省。這些措施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定邊陲起到了積極作用。
1912年1月;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中強調,“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中華民國政府籌備設立專門機構,管理邊疆民族事務。在邊疆地區,民國時期的管理機構主要是設省。抗戰期間,邊疆地區的自治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
清政府和國民政府;都沒有真正擔負起抵御外來侵略的責任。盡管邊疆民族管理機構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邊疆穩定發揮了一定作用,卻無法改變國土淪喪;邊疆內縮的現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辟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的新紀元。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貫徹《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民族政策,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逐步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各少數民族的權益,使他們能當家作主;保證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祖國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共同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充分發揮各民族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和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摘編自孫宏年《四海一家:邊疆治理與民族關系》等。
(2)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解讀近現代歷史上中國邊疆和民族問題發展變化的歷程。
材料三新航路開辟以后;廣大亞非拉民族和國家相繼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西方殖民帝國相繼瓦解。許多學者將此過程稱為“非殖民化”。大多數西方學者把“非殖民化”看成是殖民帝國所采取的;讓予殖民地取得獨立的主動行為。在我國學術界,在談到殖民帝國瓦解的時候,大都強調的是“民族解放運動”,而很少使用“非殖民化”這一概念。最近,我國有些學者提出“非殖民化”和民族解放運動是一個歷史進程的兩個方面。“非殖民化”實際上是殖民國家在被迫撤出殖民地的過程中采取的維護自身利益的各種行動。
——摘編自高岱鄭家馨《殖民主義史?總論卷》
(3)依據材料概述關于二次大戰后西方殖民體系解體原因的不同觀點。選擇其中一個觀點做出評價并說明理由。13、【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二戰結束后,亞洲政治新秩序問題逐漸浮出水面。1947年,印度總理尼赫魯主導召開了新德里泛亞洲會議,會議具體議題包括亞洲之民族自由運動、種族沖突、經濟轉向和國際經濟合作等內容。中國代表團受邀參加。影響中國對泛亞洲會議態度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英國殖民者私下邀請西藏作為獨立代表單位參會。而尼赫魯對西藏問題采取了表面中立暗自縱容的態度,印度將西藏自制旗帆與中國國民政府國旗并列在會堂,中國代表團表示不滿,后被尼赫魯以西藏是民族單位不是國家單位的理由搪塞。雖西藏問題固然是會議中一個極不愉快的問題,但會議的背景、主題、方式及中國的參與,從“亞洲時代的起點”布局上說,仍然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二戰結束后,亞洲政治新秩序問題逐漸浮出水面。1947年,印度總理尼赫魯主導召開了新德里泛亞洲會議,會議具體議題包括亞洲之民族自由運動、種族沖突、經濟轉向和國際經濟合作等內容。中國代表團受邀參加。影響中國對泛亞洲會議態度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英國殖民者私下邀請西藏作為獨立代表單位參會。而尼赫魯對西藏問題采取了表面中立暗自縱容的態度,印度將西藏自制旗帆與中國國民政府國旗并列在會堂,中國代表團表示不滿,后被尼赫魯以西藏是民族單位不是國家單位的理由搪塞。雖西藏問題固然是會議中一個極不愉快的問題,但會議的背景、主題、方式及中國的參與,從“亞洲時代的起點”布局上說,仍然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摘編自王蕊《國民外交與亞洲政治》
(1)根據材料;概括新德里泛亞洲會議召開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德里泛亞洲會議的影響。評卷人得分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4、閱讀如下圖示。
史料展示了經濟全球化歷程的兩種發展狀況,結合所學,任選一種發展狀況進行論證。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歷史上重要的條約或會議。
。時間。
會議或條約。
簡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結束了歐洲三十年戰爭;確定了國際關系中應遵守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1919年。
《凡爾賽和約》
共15部分;包括440個條款和一項議定書,第一部分為國際聯盟盟約。條約圍繞戰后處置德國問題,協調了列強在歐洲;近東和非洲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
1945年4月。
《聯合國憲章》
共分19章111條。憲章規定;聯合國及其成員國應遵循各國主權平等;各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在國際關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以及聯合國不得干涉各國內政等原則。
1968年7月。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截至2002年4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共有187個。
2019年5月。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主題;共商文明發展;合作大計,達成廣泛共識并發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2019北京共識》
——據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等材料列舉了人類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會議和條約,其中蘊含著全球治理的諸多啟示。從材料中提煉一個啟示,并結合所學的世界近現代史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2題,共6分)16、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遠東國際法庭法官既為由日本投降書上簽字受降各國所派遣;法官們的席次當然應該以受降簽字國的先后為序,即以美;中、英、蘇、澳、加、法、荷為序。但庭長不喜歡這個安排。由于他想使與他親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兩側,便提議應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強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這樣,中國和法國法官將坐在他的兩旁。于是庭長又提議:可以用一般按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辦法。但馬上發展,居中的將是中、加等國的法官,英、美法官離庭長更遠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開庭的前一天;庭長宣布,經過盟軍最高統帥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長右側為美;中、法等國法官,左側為英、蘇等國法官。這樣,英、美兩國法官居中。中國法官表示:“這個安排是荒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簽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聯合國安理會五強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國際會議以國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屬費解。”說畢便憤然離開。
第二天;遠東國際法庭正式開庭。開庭前庭長宣布,最高統帥已經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順序以受降簽字國的順序為準。
——摘編自梅汝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說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說明中國法官抗爭的原因,并加以簡要評價。17、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關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話,那么您就會正確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無論是還沒有喪失理智的資本家,還是不僅能夠珍惜自己個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產黨人,都是如此,我們共產黨人從問世之日起,一般來說是反對國家間的任何戰爭和捍衛和平事業的,我們始終把戰爭視為災難,而不是把它當成兒戲,當成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當做目的本身。我們的目的是明確的,而達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勞動。戰爭是我們的敵人,對各國人民來說是災難。
如果您真的關心和平和本國人民的幸福;那么這也只能算是您作為總統應盡的義務,而我作為部長會議生席也應對自己的人民表示關懷。此外,維護全球和平應是我們其同美心的事業,如果在現代條件下爆發戰爭,那么這就不僅僅是美蘇之間的戰爭,因為美;蘇之間其實并不互相謀求什么,但戰爭將是全球性的,殘酷的、毀滅性的。
——1962年10月26日赫魯曉夫致肯尼迪的信(摘錄)(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赫魯曉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聯對現代條件下的戰爭所持的態度及其積極影響。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B【分析】【分析】
【詳解】
從材料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從民族關系的角度來分析一戰的背景,是批判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的做法,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C選項錯誤,作者并未說明民族利益應該與國家利益一致;D選項錯誤,作者并未強調戰后民族自決的重要性。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2、B【分析】【詳解】
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導致二戰爆發的最根本原因,故選B;1929年大危機激化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買下了禍根,但不是最根本原因,排除A;英法的綏靖政策和蘇聯的“中立自保”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進程,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帝國主義戰爭的根源,德、意、日法西斯對外侵略擴張的目的就是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束縛和限制,以打破不平衡局勢,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3、C【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恐怖主義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的認識不斷提高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是恐怖主義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因此C項是最準確的表述,故選C項。
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兩極格局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恐怖主義4、A【分析】【詳解】
本題屬于組合型選擇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圖片反映的是一部全面反映海灣戰爭的書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②③均與史實相符,正確;海灣戰爭并沒有改善中東的局勢,相反使形勢更加錯綜復雜,④不正確,排除BCD。故選A。5、C【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這個偉大的民族曾在一個狂人的操縱下進行過最駭人聽聞的大屠殺”結合所學可知,這指的是希特勒發動法西斯戰爭,出現這種情況的歷史根源是德國傳統的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殘余的影響,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體現的是民族性格的影響,不是歷史根源的影響;B選項錯誤,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已經躍居歐洲前列;D選項錯誤,該表述違背史實,德國在希特勒之前已經頒布了《魏瑪共和國憲法》,它是德國歷史上第一部實現民主制度的憲法。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二、材料分析題(共8題,共16分)6、略
【分析】第(1)問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地區沖突;局部戰爭、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民族宗教矛盾等方面回答。
第(2)問首先要明確當今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展,然后從局部戰爭的危害及避免局部戰爭的手段等方面回答。【解析】(1)地區性沖突和局部戰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恐怖主義活動猖獗;狹隘民族主義的泛濫;宗教;民族、領土矛盾的激化等。
(2)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局部戰爭給人類發展帶來巨大災難、破壞和威脅;應努力制止非正義戰爭,積極采取和平手段解決國家、民族和地區間的矛盾,維護人類世界的和平與安全。7、略
【分析】(1)本小問可以從材料“肯尼迪政府批評前政府及歐洲危機中過分崇尚武力第三世界民族主義崛起蘇聯則要盡力保持其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中國在新興第三世界國家中影響力增強;對兩極格局形成沖擊;肯尼迪政府政策趨于緩和;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力發展兩彈一星。
(2)本小問可以從材料“看到談判渠道存在的價值和對雙方的重要性,它是危機處理的有效機制。是兩國宣傳各自主張的有效講壇”及所學知識得出使中美保持接觸,相互了解;有利于雙方危機問題的處理;根據材料“美國政府逐漸接受了蔣介石集團是不可能成功反攻大陸的。而中共政權將在大陸存在下去。”得出使美國政府逐漸接受新中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現實;根據材料“70年代初在與中方的會談中,基辛格和尼克松利用了中美大使級會談的遺產。”得出為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做了鋪墊。【解析】(1)中國在新興第三世界國家中影響力增強;對兩極格局形成沖擊;肯尼迪政府政策趨于緩和;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力發展兩彈一星。
(2)使中美保持接觸,相互了解;有利于雙方危機問題的處理;使美國政府逐漸接受新中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現實;為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做了鋪墊。8、略
【分析】【詳解】
第(1)問;“價值取向”,根據材料一信息“62%的被訪者首先希望有一個能保證經濟發展和高收入的政府,而不是自由選舉權;新聞自由和經濟自由”概括得出:民生觀念。“原因”,依據所學知識從戰爭的影響、戰后經濟狀況、被分區占領等角度分析。
第(2)問,“原因”,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角度分析德意志帝國時期,從經濟危機影響角度分析1930至1932年間的情況,從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擴大壟斷組織的角度分析1933至1938年間的情況,從二戰的影響角度分析1945至1948年間和1949至1951年間的情況。【解析】(1)價值取向:民生(經濟發展)。原因:戰爭的創傷;戰后經濟凋敝;民生狀況不容樂觀;德國被分區占領,民眾無法自主決定國家政治。
(2)一戰前,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德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滿意度達到45%;1930至1932年間,德國難以出臺應對經濟危機的有效措施。民眾不太滿意;1933至1938年間,通過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擴大壟斷組織,希特勒法西斯政府引領德國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人民滿意度較高;二戰后,在戰爭廢墟上,德國經濟處境艱難,直到馬歇爾計劃的出臺才有所改觀,民眾對1945至1948年間和1949至1951年間的德國政府非常不滿。9、略
【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二戰期間中國國際地位變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注意緊扣材料提煉信息,從日本侵略、中國戰場地位、英美利益、戰爭形勢變化、中國政府自身努力等角度作答。
(2)本題主要考查二戰期間中國國際地位變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從國民政府自身、世界戰爭形勢、英美方面變化等多角度作答。【解析】(1)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美英等西方大國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中國政府積極開展外交活動。
(2)國民黨政府內政外交均出現嚴重問題,軍事上亦遭慘敗;反法西斯戰爭接近勝利;英美蘇為了戰后利益的需要,聯合排斥中國;《雅爾塔協定》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10、略
【分析】【詳解】
(1)由材料“在越南抗法戰爭后期;法國制定了以奠邊府為基地奪回戰場主動權的計劃。越軍為粉碎這一企圖,在中國軍事顧問的幫助下,以武元甲為總指揮,集結四萬余人南北合圍奠邊府”和所學知識,可從法國和越南兩個角度來分析。就法國而言,法國在印度支那繼續推行殖民政策,但是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遭受嚴重的戰爭創傷,實力受損,故才會有戰場上的被動局面的形成;就越南來說,對內是民族主義的蓬勃發展,對外是中蘇等國的支援,兩相對比故奠邊府戰役越南獲得巨大勝利。
(2)由材料“奠邊府戰役后,日內瓦會議確立了越南、老撾、束埔寨不受干涉的原則,中國的國際地位也迅速提升”可知,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相繼贏得國家獨立,同時東亞東南亞政治格局也發生了改變;由材料“越軍為粉碎這一企圖,在中國軍事顧問的幫助下”可知,中國在奠邊府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越關系變得友好,國際社會主義力量進一步增強(越南為社會主義國家);由材料“但在美國看來卻并不那么簡單,艾森豪威爾總統提出“多米諾骨牌”理論,擔心“自由世界”遭到波及”可知,美國在亞洲的“遏制”政策,特別是遏制中國的政策遭遇到重大挫折,開始大力支援南越政權,同時這也為后來的越南戰爭埋下隱患。【解析】(1)法國在印度支那推行殖民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法國遭受嚴重的戰爭創傷;越南民族主義的蓬勃發展;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對越南的支援。
(2)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相繼贏得國家獨立;中越關系友好,國際社會主義力量增強;東亞東南亞政治格局發生改變;美國在亞洲的“遏制”政策受挫,大力支援南越政權;美越關系緊張,埋下越南戰爭的隱患。11、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強調美蘇之間存在根本的利害沖突”可得出美蘇冷戰形勢加劇;根據材料“以援助開道;向第三世界擴張”和“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可得出美蘇紛紛加強對“第三世界”的爭奪;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結合材料給出的時間20世紀60年代,聯系中蘇;美蘇關系的發展歷程,可得出蘇聯勢力逐漸上升;赫魯曉夫調整對外政策,主張與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對話;中蘇關系惡化,社會主義陣營出現裂痕。
(2)根據材料“尋求與蘇聯對話”可得出在冷戰格局下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世界局勢;根據“以援助開道,向第三世界擴張,實施和平隊計劃即向第三世界國家派遣以技術人員、教師為主的和平隊”和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可得出加劇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爭奪與滲透;客觀上推動了第三世界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根據材料“對東歐實行漸進的和平演變”可得出為東歐劇變埋下了隱患。【解析】(1)美蘇冷戰形勢加劇;美蘇紛紛加強對“第三世界”的爭奪;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勢力逐漸上升;赫魯曉夫調整對外政策,主張與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對話;中蘇關系惡化,社會主義陣營出現裂痕。
(2)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世界局勢;加劇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爭奪與滲透;客觀上推動了第三世界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為東歐劇變埋下了隱患。12、略
【分析】(1)根據“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現在的五十幾個民族及其祖先,幾千年來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得出中華民族來源于自古以來生活在中國領土上的眾多古代民族;根據“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而且統一的范圍越來越大,越來越鞏固”得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雛形早已奠定,并不斷擴展范圍,加強力度;根據“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得出統一是古代中國的主要格局和趨勢,大多數時間處于統一王朝的統治之下;根據“中國的統一與遼闊的疆域,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開發的”“其中漢族居于主導地位”得出漢族為主體,各民族都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貢獻力量。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別從背景;措施和影響分析解讀近代現代歷史上中國邊疆和民族問題發展變化即可。
(3)根據“大多數西方學者把‘非殖民化’看成是殖民帝國所采取的、讓予殖民地取得獨立的主動行為”得出觀點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殖民體系解體的原因是西方列強給予殖民地獨立。根據“在我國學術界,在談到殖民帝國瓦解的時候,大都強調的是‘民族解放運動’”得出觀點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殖民體系解體的原因是亞非拉人民進行民族解放斗爭。可任選一觀點,應該反對觀點一,贊同觀點二。說明的理由:可從殖民地國家長期進行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民族解放運動加速了西方殖民體系的崩潰、西方列強撤出殖民地是被迫的角度分析說明。【解析】(1)中華民族來源于自古以來生活在中國領土上的眾多古代民族;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雛形早已奠定;并不斷擴展范圍,加強力度;統一是古代中國的主要格局和趨勢,大多數時間處于統一王朝的統治之下;漢族為主體,各民族都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貢獻力量。
。
背景。
措施。
影響。
近代。
西方列強對外擴張;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邊疆危機加深。
清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通過在邊疆設省;統一邊疆與內地的灌下機構,加強對邊疆民族地區的控制。
孫中山提倡民族統一;中華民國時期重視邊疆地區自治。
對維護國家統一和邊疆穩定有一定作用;但無法根本改變遭受列強侵略的局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華民族取得獨立。
貫徹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原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中國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提高。
(3)觀點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殖民體系解體的原因是西方列強給予殖民地獨立。
觀點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殖民體系解體的原因是亞非拉人民進行民族解放斗爭。
示例1:
反對觀點一。理由:殖民地國家長期進行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本國的社會經濟和資本主義逐漸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新獨立的亞非拉國家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團結起來,相互支持,建立不結盟運動等組織。廣大發展中國家反對西方列強的剝削,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推動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了西方殖民體系的崩潰。西方列強撤出殖民地是被迫的,不是殖民體系最終解體的主要原因。
示例2:
同意觀點二。
理由與上文近似。13、略
【分析】【詳解】
(1)背景:根據“二戰結束后;亞洲政治新秩序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得出二戰后,東方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根據“尼赫魯對西藏問題采取了表面中立暗自縱容的態度”得出印度對中國西藏的企圖;根據“英國殖民者私下邀請西藏作為獨立代表單位參會”得出帝國主義國家對亞洲政治秩序的干預。
(2)影響:根據“會議的背景、主題、方式及中國的參與,從‘亞洲時代的起點’布局上說,仍然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得出象征著“亞洲時代的起點”;根據“會議具體議題包括亞洲之民族自由運動、種族沖突、經濟轉向和國際經濟合作等內容”得出體現了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根據“尼赫魯以西藏是民族單位不是國家單位的理由搪塞”得出印度對西藏問題的態度,不利于中印關系的友好發展。【解析】(1)背景:二戰后;東方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印度對中國西藏的企圖;帝國主義國家對亞洲政治秩序的干預。
(2)影響:象征著“亞洲時代的起點”;體現了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印度對西藏問題的態度,不利于中印關系的友好發展。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4、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材料中“經濟全球化歷程的三次浪潮和挫折”體現出經濟全球化的兩種發展狀況分別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和經濟全球化的三次挫折。首先,提出觀點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然后論證,根據材料中“第一次浪潮發生在16世紀”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是推動第一次經濟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中“第二波浪潮發生在1815—1913年期間”,而這一時間段剛好是兩次工業革命時期,因而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成為全球化發展的強大動力,經濟全球化出現第二次高潮。材料中提到“第三波浪潮出現在二戰后特別是冷戰初期”,而這一時間段則正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最后得出結論: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冷戰”對峙等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之出現波動。【解析】觀點: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三次挫折。
論證:17—18世紀;殖民戰爭頻繁,從三次英荷戰爭到英法戰爭,國際貿易受挫,全球化一度陷入停頓。1914—1945年,爆發兩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各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陷入低潮。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超合同價部分補充協議
- 購買電腦銷售合同協議
- 調料供貨商合同協議
- 訓練設備維修合同協議
- 2025年大學物理考試策略試題及答案
- 2025新能源汽車架構設計考核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大學化學課程內容分布與復習整體思路研究試題及答案
- 浙江省稽陽聯誼學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4月聯考地理試卷答案
- 2025年老年社會工作師職業考試試題及答案
- 員工內訓協議合同協議
- 混凝土拌合物凝結時間自動計算記錄
- 地磅允許誤差
- 鄉土中國第二課
- 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四全冊課文及翻譯(中英文Word)
- The three wishes課外閱讀故事(說課稿)-2022-2023學年英語五年級上冊
- SHL7.0-1.09570-AⅡ熱水鍋爐設計-畢業論文
- DB65T 2283-2005新疆平原楊樹人工林二元立木材積表
- 生產過程時間組織教材
- 三晶8000B系列變頻器說明書
- 2022屆黑龍江省龍東地區中考二模化學試題
- GB/T 33083-2016大型碳素結構鋼鍛件技術條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