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二模)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柳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二模)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柳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二模)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柳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二模)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柳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二模)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柳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近年來,植物考古被運用到紅山文化晚期的一些遺址中:在興隆溝遺址植物浮選工作中,發現較少的碳化植物種子,其中榛子、核桃等堅果類種子居多,粟和黍的發現數量很少;而在稍晚的哈民忙哈遺址中,發現有粟、黍、藜、大籽蒿等碳化植物種子80多萬粒。這說明紅山文化晚期A.處于采集漁獵階段B.即將邁入階級社會門檻C.生產生活得到發展D.原始農業生產起步較晚2.《漢書》載,漢宣帝時夏侯勝“受詔撰《尚書》《論語》說,賜黃金百斤”。《東觀漢記》載,漢明帝“親自制作《五行章句》。每饗射禮畢,正坐自講,諸儒并聽”。這些做法A.有助于宣傳國家治理思想B.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C.受到了佛教道教思想影響D.意在規范儒學研究方法3.下圖是繪制于中唐時期的敦煌榆林窟第25窟壁畫《彌勒經變》(局部)。《彌勒經變》采用“異時同圖”的手法,將農民扶犁春耕、秋季收割和揚場等農業生產場面在同一畫面中呈現,還表現出彌勒世界“一種七收”“人壽八萬四千歲”等內容。這主要反映出A.中唐時期經濟的繁榮興盛B.當時的社會現實與理想追求C.統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D.當地自耕農經濟的發展狀況4.宋人王柏指出:“今之農與古之農異。秋成之時,百逋(租稅、債務等)叢身,解償之余,儲積無幾,往往負販傭工以謀朝夕之贏者,比比皆是也。”當代學者李曉認為,宋代小農家庭經濟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復合式單元”。這說明宋代A.農村租佃關系得到發展B.農村的雇傭關系開始出現C.農業種植結構發生變化D.小農經濟的韌性有所增強5.明代史家在論史時,總是將史書和“藥案”“醫方”“藥籠”等醫家用語聯系起來,如“經尤本草,史即藥案也,舍此而欲以濟世,無他術也”“六經如醫家《素》《難》,而諸史則其藥案也”“聊仿古所謂經驗方者,將以備當世藥籠也”。據此可知,明代A.史學研究注重借鑒醫學方法B.史學家注重以史經世C.醫學發展受到傳統思想束縛D.中醫學助推史學研究6.1905年,蘇州商務總會在其章程中指出,“泰西商人皆從學堂績學而出,不獨通文義、算術、歷史、輿地、制造見長也,且能周知各國之情勢,故所見者廣,不屑以招徠接待為能,雞蟲得失自私也,實能保護己國之權利,故所爭者大”。由此可知,當時蘇州商務總會已經認識到A.商業發展決定國家前途B.教育發展可以助力實業救國C.傳統教育助力商業發展D.商業發展需要國家政策支持柳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第1頁(共4頁)7.據統計,1912年到1914年間,新的私人資本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幾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冊”,“各埠公司呈請保護、注冊、立案、給示等事,紛至沓來”,實業部應接不暇。隨著機械生產占領了一個又一個工業部門,產業工人迅速增加。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緣于列強暫時放松經濟侵略B.得益于中華民國建立C.促進了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D.清末新政取得了成效8.據統計,從1914年一戰爆發到1919年巴黎和會,《大公報》《申報》《東方雜志》等著名報刊都以大量的篇幅報道和評論歐戰,至少占其版面的1/3。這一現象A.源于中國成為一戰的戰勝國B.有助于深化對西方文明的反思C.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索D.推動北洋政府收回了國家主權9.右圖為抗戰時期的宣傳漫畫——《破壞敵人的交通命脈》。該漫畫A.為軍民抗敵提供了策略指引B.體現了傳統風俗畫的風格特點C.打擊了日軍“以戰養戰”的政策D.說明交通線是戰爭勝利的關鍵10.1955年5月4日《河北日報》載:“在一九五二年前,國家每年要給這村發放五萬斤以上的救濟糧和一百幾十套寒衣。雖然國家這樣支持,還有四戶不免討飯吃……如今,這些人都能有上千斤余糧,贖了房、地,沒有房子的蓋上了房子,破舊的房子翻蓋一新。”這說明A.一五計劃推動了國家工業化B.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成效顯著C.土地革命激發了農村生產力D.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明顯優越性11.古羅馬針對希臘城邦和希臘化王室的不同特點進行外交控制和分化,先后擊敗馬其頓王國和塞琉古王國,并與小亞細亞的帕加馬王國、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等希臘化國家形成特殊的“依附”關系,能夠通過“遺囑繼承”獲得這些國家的土地。這表明,當時羅馬A.加速了希臘化時代的到來B.以法律維護統治的合法性C.公民權的吸引力逐漸增強D.領土擴張方式具有多樣性12.14世紀初,法國國王為與教皇對抗,召開了由高級教士、世俗貴族和富裕市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此后,三級會議逐漸成為法國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該會議往往是在國王需要征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這說明當時三級會議A.代表了資產階級利益B.推動了宗教改革開展C.有利于王權統治加強D.強化了封君封臣制度13.19世紀初,海地獨立運動領導人盧維杜爾說:“我們已經取得了自由,我們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法國人企圖從我們手中奪去我們的自由,我們寧可戰死也決不能答應他們……努力吧,自由屬于我們!”這可用于說明A.世界殖民體系已經瓦解B.殖民地人民民主意識覺醒C.啟蒙思想影響范圍廣泛D.門羅主義在拉美影響深遠14.巴黎公社成立后,常常定期通過“中央菜場”公布谷物、牛羊肉等物價,并表示“要確保食物的供應和物美價廉”。此外,公社還頒布了菜場管理、禁止罰款和克扣工資、優撫軍屬烈屬、保障糧食供應、互助救濟等諸多的法令、決定、布告。巴黎公社的這些舉措A.具有鮮明的人民性特征B.保證了社會秩序穩定C.旨在廢除財產私有制度D.有利于鞏固工農聯盟15.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認為蘇聯的最大威脅“是在第三世界的擴張主義”,因此加緊全面遏制蘇聯;而西歐國家則認為蘇聯“更為重視的是解決國內問題”,于是沿用北約1967年制定的對蘇“防務+緩和”政策。美國為此多次指責、批評西歐國家。這表明A.歐盟的成立沖擊了美國霸主地位B.國際政治力量對比呈現出均勢狀態C.蘇聯在冷戰對峙中處于相對優勢D.綜合國力的消長使國際局勢復雜化柳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第2頁(共4頁)16.2024年5月10日,第十屆聯合國大會緊急特別會議恢復召開,會上表決通過決議,建議安理會重新“從有利角度”審議巴勒斯坦以會員國身份加入聯合國的申請。當天的表決雖然美國、以色列等9國投下反對票,但仍以143票的絕對多數通過。這說明A.維護世界和平得到各國支持B.世界多極格局初步形成C.全球治理體系曲折中尋發展D.聯合國決議具有強制性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17題16分,18題12分,19題12分,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在中國古代,天文和歷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視。至公元1851年,歷代政權頒行了100余部歷法。《夏小正》是中國最古老的歷書,形成于公元前5世紀左右,包含了許多關于氣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敘述,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排列。古代的歷法,現在名為“農歷”或“陰歷”,仍決定人們歡度“春節”以及“中秋”“端午”等節日的具體日期。——摘編自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材料二中國古代天文學興盛頗早,授時頒歷一直是歷代君主的要務。例如,北宋確定了西夏的附屬地位后,宋真宗將新歷和冬服賜予西夏。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歷法的優點,創立《授時歷》。它所確定的地球公轉時間比實際相差僅26秒。明朝政府對《授時歷》進行了微改,并將其命名為《大統歷》。清朝政府也將修改歷法作為頭等大事,順治年間頒行了傳教士湯若望等參與制定的《時憲歷》。——摘編自張培瑜等《中國古代歷法》材料三王貞儀(1768—1797),著名女天文學家、歷法學家、算學家。幼年時即隨祖父王者輔學習天文、歷法和數學。她不僅閱讀中外天文著作,還長年堅持夜觀天象、日算星辰,日積月累,取得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天文數據資料。她對西洋傳入的天文學一分為二地看待,認為“西歷雖至密,亦未能言概準”“有所行,即有所不行;有所是,即有所不是”。她還積極宣傳闡述哥白尼的“日心說”,自己制作實驗儀器,弄清楚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并寫下了《月食解》等重要著作。——摘編自章梅芳《王貞儀: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天文學家》(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重視天文歷法的表現。(4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發展的特點。(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王貞儀進行天文歷法研究所體現出的研究方法。(6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與世界有電的歷史幾乎同步,1879年上海公共租界點亮了第一盞電燈,隨后1882年由英國商人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公用電業公司——上海電氣公司。1904年比利時商人在天津成立了電車電燈公司,并于1906年開始了中國交流電的歷史。到1911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才有2.7萬千瓦,有電的地方僅是上海、廣州、北京、香港等中心城市,中國電力工業處于剛剛起步的幼芽狀態。——摘編自靳曉明《中國能源發展報告》材料二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全部電力家當是185萬千瓦的發電裝機,43億千瓦時的發電量。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分別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從數字上來看,這顯然是一個捉襟見肘的電力格局。然而,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出現了顛覆性變化,中國電力裝機容量超過16億千瓦,達到16.5億千瓦,遠遠超過美國。中國成為全球第一發電大國,運行著全世界最龐大最先進的電網。——摘編自陳富強《能源工業革命:全球能源互聯網簡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晚清時期中國電力事業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電力事業迅速發展的原因。(6分)柳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第3頁(共4頁)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由于法國印染行業的傳統優勢,以及在探尋“中國綠”(又稱“綠膠”,是當時西方人對中國的一種綠色染料的別稱)時占得先機,法國成為19世紀歐洲“中國綠”研究熱潮的引領者。英國也試圖加入該領域的競賽,但最終略遜一籌。法國、英國實行的這種通過考察別國的工藝,再由本國行業吸收利用的模式,一向獲利豐厚,但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路徑依賴。雖然兩國印染行業憑借傳統優勢,在苯胺染料的發展初期依舊主導研究,但很快便被更注重科研的德國超越,在人工合成染料代替自然染料的過程中,幾乎丟失了全部市場。“中國綠”研究浪潮的歷史定位,正好處于現代工業取代手工業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代窗口。新舊強國的分野,在此時各國的選擇中開始浮現。——摘編自黃田《長時段視野中的歐洲“中國綠”研究熱潮》從材料中提取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貨幣(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這兩張貨幣在研究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中的史料價值。(6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該時期中國人民銀行發行貨幣的歷史意義。(6分)柳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第4頁(共4頁)柳州市2025屆高三二模歷史參考答案1.C【詳解】根據材料“在興隆溝遺址植物浮選工作中,發現較少的碳化植物種子,其中榛子、核桃等堅果類種子居多,粟和黍的發現數量很少;而在稍晚的哈民忙哈遺址中,發現有粟、黍、藜、大籽蒿等碳化植物種子80多萬粒”可知,哈民忙哈遺址中發現大量可以種植的粟、黍等農作物種子增加,這說明紅山文化晚期的原始農業在逐漸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在進步,C項正確。在哈民忙哈遺址中發現了粟、黍等碳化植物種子,說明當時已經進入了原始農業時期,而不是采集漁獵階段,采集漁獵階段在舊石器時代,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出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信息,排除B項。哈民忙哈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碳化農作物種子,說明當時已經有了原始農業,而不是強調原始農業生產起步較晚,排除D項。2.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西漢宣帝和東漢明帝的做法都促進了儒學的傳播,有助于宣傳國家治理思想,因此選擇A項。漢武帝時已經確立了儒學正統地位,因此排除B項。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兩漢之際,道教興起于東漢末,西漢宣帝從時間來講不可能受佛教道教思想影響,因此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儒學研究方法,且也不是皇帝的目的所在,排除D項。3.B【詳解】由材料內容可知,《彌勒經變》既描繪了農業生產的現實場景,也表達了對糧食豐收、健康長壽的美好追求,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與理想追求,B項正確;材料體現了農業生產的現實場景,但反映不出中唐時期的經濟繁榮興盛,且中唐時期處在安史之亂后,經濟較盛唐時已顯得凋敝,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佛教的影響,但看不出三教并行,排除C項。從材料信息,無法判斷耕種的農民是自耕農還是佃農,且選項也未能全部概括材料信息,因此排除D項。4.D【詳解】材料信息“往往負販傭工以謀朝夕之贏者,比比皆是也”說明宋代小農在農閑之余或擔貨販賣或外出做短工,這種小農、小商、小工的復合化,即“由多種成分構成的復合式單元”,有利于增強小農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增強了小農經濟的韌性,因此D項正確。材料不是強調農村租佃關系是否得到發展,排除A項。農村的雇傭關系不是在宋代才開始出現,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農民種植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占比的變化,因此排除C項。概念辨析:農業種植結構、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結構、經濟結構等基本概念需要梳理清楚。5.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明代史家將史書與醫藥聯系起來,表達了其希望通過撰寫史書給國家提供起死回生的藥劑,體現了以史經世的理想和精神,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史學研究借鑒了醫學方法、中醫學助推史學研究等,排除A項、C項、D項。6.B【詳解】從材料蘇州商務總會章程指出西方商人由于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而周知各國形勢,視野廣闊,能夠保護本國的利益。由此可知蘇州商務總會認識到教育發展可以助力實業救國,選B項。A項商業發展決定國家前途,表述絕對,排除。中國傳統教育對商業發展有一定的限制,且結合材料時間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可知當時蘇州商務總會強調的不是傳統教育,排除C項。材料沒有強調國家政策,排除D項。7.B【詳解】材料時間是1912至1914年,這一時期一戰還未爆發,列強還未放松對中國的侵略,因此排除A項。實業救國思潮在甲午戰敗后已經逐漸興起,C項時間不對,排除C項。清末新政時間是在1901-1911年,與材料中私人資本企業的涌現沒有關聯,排除D項。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些條件,因此B項正確。8.B【詳解】根據材料信息,著名報刊用大量篇幅報道和評論歐戰,這有助于當時社會深化對西方文明的反思,因此選B項。材料時間是1914年至1919年,1914年時中國都還沒有參加一戰,因此材料中的現象不可能源于中國成為一戰的戰勝國,排除A項。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排除C項。“北洋政府收回了國家主權”,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9.A【詳解】由材料“抗戰時期的宣傳漫畫———《破壞敵人的交通命脈》”并結合所學可知,該宣傳畫的主題“破壞敵人的交通命脈”顯然為當時的軍民提供了抗敵的策略引導,因此選A項。該漫畫的內容和風格顯然不是一種民間風俗畫,排除B項。C項夸大了該宣傳漫畫的作用,因此排除C項。破壞敵人的交通有利于抗戰,但把它說成是關鍵,這有點夸大其詞,排除D項。10.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52年后,該農村改變了之前靠吃國家救濟和貧窮的歷史,糧食產量提高和農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很多。結合所學可知,1953年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戶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把農民個體經濟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生產關系發生了變革,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提高。因此材料反映了農村生產關系調整所取得的顯著成就,B項正確;國家工業化建設主要是在城市進行,而材料是反映農村的糧食生產等情況,排除A項;土地革命的時間是在1927-1937年間,排除C項;在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材料時間是1955年,因此排除D項。11.D【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古羅馬通過戰爭、外交控制、“遺囑繼承”等多種方式進行領土擴張,D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古羅馬的這些做法是在希臘化之后,不能說是加速了希臘化時代的到來,排除A項;材料中通過“遺囑繼承”的目的在于“合法”地擴張領土,并非為羅馬政權尋求統治合法性,且選項不能整體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公民權的信息,排除C項。12.C【詳解】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法國國王召開三級會議與教皇對抗,需要征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的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三級會議,說明當時三級會議有利于加強王權統治,C項正確。14世紀的法國還未形成資產階級,排除A項。1517年宗教改革在德意志興起,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從材料信息,三級會議有利于強化王權,沖擊了封君封臣制度,排除D項。13.C【詳解】由材料中“我們已經取得了自由”“法國人企圖從我們手中奪去我們的自由”等信息可知,盧維杜爾鼓吹“自由”以反抗法國對海地人民的奴役,說明盧維杜爾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說明啟蒙思想的影響范圍比較廣泛,C項正確。19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尚未正式形成,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了海地,體現不出整個殖民地民主意識的覺醒,且材料中更多體現的是民族意識,而不是民主意識,因此排除B項;材料與門羅主義無關,且時間也不能對應,排除D項。概念解析:1823年美國總統J.門羅提出的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基本政策。1823年12月2日,門羅在致國會咨文中提出美國對外政策的原則,史稱門羅主義或門羅宣言。主要內容有:1.歐洲任何列強不得把美洲大陸業已獨立的國家當作將來的殖民對象。2.美國不干涉歐洲任何國家的現存殖民地和保護國,但對那些已經宣布獨立并得到美國承認的美洲國家,任何歐洲列強進行干涉,美國只能認為是對合眾國不友好態度的表現。3.美國和“神圣同盟”各國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原因是它們各有不同的政府,歐洲列強把它們的政治制度擴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區的企圖,將危害美國的和平與安全。門羅主義在防止歐洲列強對美洲的侵略,維護拉丁美洲已獨立國家的地位方面客觀上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一段時間內,英、法曾多次對拉美國家進行侵略和殖民占領,美國卻未表示抗議。相反,美國也不斷侵犯拉美國家的主權,破壞其領土完整。14.A【詳解】由材料“要確保食物的供應和物美價廉”、“頒布了菜場管理、禁止罰款和克扣工資、優撫軍屬烈屬、保障糧食供應、互助救濟等諸多的法令、決定、布告”可知巴黎公社的做法關注民生,保障人民權利,具有人民性特征,A項正確。B項“保證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巴黎公社這些措施的目標并不是廢除財產私有制度,排除C項。巴黎公社運動時期并沒有建立起工農聯盟,更談不上鞏固,排除D項。15.D【詳解】據材料可知,美國和西歐國家對蘇聯的政策迥異,是由于到20世紀80年代時,蘇聯的綜合實力大為削弱,而西歐國家的國力增強,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沖擊,因此綜合國力的消長使國際局勢復雜化,D項正確;1993年11月1日,歐盟正式誕生,不契合材料時間,排除A項;材料講述美國和西歐國家對蘇聯的政策迥異,沒有講述國際政治力量對比呈現出均勢狀態,排除B項。80年代時,蘇聯國力走向衰落,在冷戰對峙中處于相對守勢,排除C項。16.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會議在中斷后恢復召開,且在表決中遭到美國、以色列等國的阻撓,說明全球治理遇到阻力,過程比較曲折,但最終以143票的絕對多數通過決議,說明取得了一定發展,C項正確。決議遭到美國等9國反對,因此不能說得到各國支持,排除A項。當今世界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還不能說世界多極格局初步形成,排除B項。聯合國大會的決議是非約束性的,只能對會員國提出建議,不具有強制性,排除D項。17.(1)表現:授時頒歷是歷代君主的要務,歷代政權不斷頒布并完善歷法;歷代留下豐富的天象觀測記錄;古代歷法是人們確定春節等重要節日的依據。(4分)(2)發展的特點:歷史悠久且持續傳承;服務于農業生產;與政治緊密聯系;吸收外來文化成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