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遼寧省大連市濱城高中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歷史試卷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一、單項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我國是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至商代時,釀酒業已十分發達,商人飲酒風氣很盛?!妒酚洝分杏涊d紂王建有酒池肉林;商代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具有酒器功能的主要有青銅尊、爵、卣、聲、盃、觚等,其中,青銅爵、聲、觚,多以成套出現。這表明商代()A.貴族政治的日益腐朽 B.農業生產的較快發展C.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階級矛盾的逐漸激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商代。據材料可知,商朝釀酒業已十分發達,社會飲酒風氣盛行,具有酒器功能的青銅制品成套出現,由此可知當時酒的生產量較大。結合所學可知,釀造酒的原材料為糧食,因而商代釀酒業的發達,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強調社會飲酒風氣盛行,并未強調是貴族階層,排除A項;國家治理提升指統治者和政府對國家治理的方式以及內容等方面的改進,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社會飲酒風氣盛行,無法得出階級矛盾的激化,排除D項。故選B項。2.我國是玉的王國,古人對用玉賦予了不同的涵義?!抖Y記》中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的記載;東漢關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說法,則將玉石的五種物理性質比喻為人的五種品德。上述用玉觀寄托了我國古代()A.選賢任能的用人理念 B.崇尚自由的生活態度C.修身明德的道德追求 D.隆禮重法的治國精神【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古代中國將玉與人的品德相結合,體現出當時對崇高的品德修養的追求,C項正確;材料并非強調用人和選賢的標準,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崇尚自由的生活態度,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隆禮重法的治國精神,隆禮重法強調禮法并重,即禮和法在治國中同等重要,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3.西漢初期各諸侯國的權力較大,經過漢景帝和漢武帝的努力,諸侯國勢力大為削弱。以下屬于漢景帝和漢武帝削弱諸侯國的措施的是()①實行郡縣與分封并行制②削減諸侯封地③頒布“推恩令”④剪除異姓諸侯王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初期(中國)。結合所學,西漢初期,漢高祖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實行郡縣與分封并行制,①不符合題意;漢景帝在位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七國之亂,②符合題意;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③符合題意;剪除異姓諸侯王是漢高祖時期的措施,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②③組合符合題意,B項正確;排除ACD項,B項正確。故選B項。4.陸贄(754—805年)曾就唐朝賦役之弊端提出:“凡欲拯其積弊,須窮致弊之由,時弊則但理其時,法弊則全革其法……”推動唐中期實行兩稅法的“時弊”是()A.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弱 B.以家戶為收稅主體的確立C.租庸調制存在制度設計缺陷 D.土地買賣和兼并風氣盛行【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凡欲拯其積弊,須窮致弊之由,時弊則但理其時,法弊則全革其法……”可知,該題考查推動兩稅法實行的時弊因素,即當時的社會環境,安史之亂之后,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無法推行,政府財政收入銳減,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實行兩稅法,D項正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輕是兩稅法的影響,不是原因,排除A項;戰國以來的征稅標準主要都是以家戶為收稅主體的,其確立并不是促使兩稅法實施的原因,排除B項;租庸調制存在制度缺陷是制度層面的弊端,不是環境因素,排除C項。故選D項。5.上京會寧府是金朝的第一座都城,經考古發現,該城中部自南向北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齊地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督鹗贰さ乩碇尽分性涊d,會寧府皇城中興建的宮殿廟宇眾多,殿宇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等,這反映出金朝()A.認同中原治理模式 B.中央集權日益加強C.建筑風格獨樹一幟 D.學習借鑒中原文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中國)。據材料信息“整齊排列在中軸線上”,殿宇的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結合所學可知,金朝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學習中原文化禮制規范,D項正確;材料強調金的都城修建受禮制思想影響,與認同中原治理模式兩者內容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對地方勢力的削弱,無法得出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B項;材料強調金的都城建筑受中原文化影響,并非獨樹一幟,排除C項。故選D項。6.《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話》提到:“元朝初年,就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專門掌管海外貿易……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國人頭腦中的‘西方’概念,已從兩漢與唐宋時期的中亞、西亞和北非地區,實實在在地擴展到了歐洲。歐洲使者不斷東來,蒙古也派使者西去。”上述材料體現了元朝()A.對外貿易的擴展與暢通 B.民族政策的開明與開放C.重農抑商的突破與廢弛 D.國家疆域的拓展與遼闊【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元朝時期。根據材料“在中國人頭腦中的‘西方’概念,已從兩漢與唐宋時期的中亞、西亞和北非地區,實實在在地擴展到了歐洲。”可知,元朝時期中西往來頻繁,貿易范圍擴展,政府支持對外交往,A項正確;元朝時期實行民族分化政策,并非開明,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廢弛”的說法過于絕對,表述錯誤,排除C項;材料強調貿易范圍的擴展,并非國家疆域的拓展,排除D項。故選A項。7.起居注是中國古代記錄帝王的言行錄。據記載:明初設置起居注官,專門負責記注起居,隨后其職責部分由他官兼任,萬歷年間起居注之職由翰林院官員兼任,更類似于差遣而非正式職官。起居注記錄的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君主言動的據實直書減少,主要是諸司章奏的編輯整理。由此可知明朝()A.糾錯機制作用凸顯 B.君主專制日益加強C.監察機制遭到削弱 D.決策體制逐步完善【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起居注原本被賦予“儆戒人君”的警示和教育功能,據材料可知,明朝時,起居注對君主的警示約束作用越來越弱,反映了君主專制的強化,B項正確;由材料可知,糾錯機制作用減弱,排除A項;起居注官并非監察機制,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出決策機制的運行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8.下圖是秦至清糧食生產和需求演變圖,結合時代背景,對該圖解釋正確的是()A.政權更迭頻繁導致糧食的總需求量不斷上升B.活躍的對外貿易使隋唐時期糧食總產量大增C.新耕作方法的推廣促進宋代糧食總產量增加D.人口的頻繁流動導致明清糧食總需求量上升【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至清時期(中國)。根據圖表顯示的糧食總產量、總需求量和人均糧食占有量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普及,這種耕作方法的推廣普及促進宋代糧食總產量增加,C項正確;結合所學,明清時期政局相對穩定,但糧食的總需求量不斷上升,排除A項;隋唐時期糧食總產量大增與對外貿易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人口的頻繁流動會導致區域糧食需求量上升,不會導致糧食總需求量上升,排除D項。故選C項。9.晚清,黃河多次決口。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決口,豫、魯、直三省的許多地區被殃及。關于如何治河,清政府內部展開爭論,直至光緒十年(1884年)黃河兩岸大堤全部完工,河道最終固定下來。據此可知()A.運河交通處于癱瘓狀態 B.河南迎來發展黃金時期C.多重因素影響河道治理 D.地形深刻影響河堤走向【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材料講述晚清黃河決口,但清政府如何治河內部有爭論,并且三十年后才修完河道,聯系所學,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等多種因素黃河治理,C項正確;黃河決口一度影響了運河航運,但A項夸大了消極影響,排除A項;河流決口殃及下游,帶來災難,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多種因素影響了黃河河道的治理,沒有涉及地形對河堤走向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0.1909年,隨著一系列“廢舊立新”旨令的下達,清政府以“保存國粹”為宗旨,批準設立京師圖書館。1912年8月27日京師圖書館正式開館,“無論士農工商軍界暨女學界,皆可入覽”。據此可知,京師圖書館的開館()A.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措施 B.以學術性研究為主旨C.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存 D.推動了教育的大眾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12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晚清政府設立京師圖書館以“保存國粹”為宗旨,這有利于保存傳統文化,C項正確;設立京師圖書館的意愿是清末行政時期的內容,但是圖書館開館是在民國時期,排除A項;圖書館的設立有利于學術研究,但并不以此為主旨,排除B項;“無論士農工商軍界暨女學界,皆可入覽”,并不是指教育的大眾化,而是去圖書館參觀的范圍廣泛,排除D項。故選C項。11.有學者認為,晚清進步思潮是“中國社會劇變現實在思想意識領域的反映”,新的思潮往往誕生在舊思潮的母體中,而“舊思潮卻仍然要與新思潮相互糾纏并延續很長一個時期”。由此可知,晚清進步思潮()①包含洋務、維新、民主科學等進步思想②其中的部分思想得到了實踐③一定程度體現了中外文化的沖突與交融④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據所學可知,晚清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系列進步思想,如“中體西用”、民主共和、君主立憲等思想,這些思想部分得到實踐,踐行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是對君主立憲思想的踐行,辛亥革命是對民主共和思想的踐行,②項符合題意,據材料“舊思潮卻仍然要與新思潮相互糾纏并延續很長一個時期”可知,晚清進步思想一定層度體現了中外文化的沖突與交融,③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A項中宣傳民主、科學思想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不屬于晚清,排除A項;C項錯誤原因與A項相同,排除C項;國民大革命運動是民國時期,清政府已經滅亡十多年,④不屬于晚清時期進步思想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面是民國初年的兩副對聯:一: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歲二:洪水橫流淹沒漢滿蒙回藏憲章文武凈是公侯伯子男下列解讀正確的是()A.中華民國已經蕩然無存 B.清政府的逆行徹底失敗C.民眾反帝斗爭日益高漲 D.袁世凱破壞了共和體制【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對聯一: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歲!”對聯并不對稱,由此可知,對聯的創造者暗諷袁世凱對民主共和的破壞,支持中華民國。對聯“二:洪水橫流淹沒漢滿蒙回藏,憲章文武凈是公侯伯子男”諷刺“洪憲”實質是“專制統治”,破壞民主共和,D項正確;選項“中華民國已經蕩然無存”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材料內容主要抨擊了袁世凱破壞民主共和體制,排除A項;“清政府的逆行徹底失敗”與材料“洪憲”不符,“洪憲”是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年號,排除B項;反袁世凱具有反帝的性質,但主要是反封建,排除C項。故選D項。13.下圖為油畫《北大鐘聲》,描繪了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時期的學術群像。對油畫《北大鐘聲》解讀準確的是()A.場景發生的時間:中華民國元年 B.場景發生的原因:袁世凱在南京稱帝C.作品表達的主題:新文化運動的包容性 D.作品的史學價值:繪畫還原歷史真實【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油畫《北大鐘聲》,描繪了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時期的學術群像,此時正處于新文化運動期間,蔡元培奉行“兼容并包”方針,從油畫中人物的衣著打扮即可看出新舊人物夾雜,體現了新文化運動的包容性,C項正確;新文化運動發生于1915年,已經是民國四年,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的導火線是袁世凱復辟帝制,袁世凱在北京稱帝,排除B項;油畫具有主觀性,可以反映歷史,但是不能還原歷史,排除D項。故選C項。14.1946年7月,中共旅大地委作出了《關于開展大連住宅調整運動的決定》。有人這樣描寫為期三年的住宅調整運動:“以前拉著洋車送花枝招展的日本女人們回家的時候,也只敢拿眼角瞄過一眼,現在這里卻是自己的家了?!边@次住宅調整運動()A.適應了解放戰爭形勢需要 B.清除了日本在華的侵略權益C.滿足了大連工農基本需求 D.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1946年開展的為期三年住宅調整運動,正處于解放戰爭時期,城市市民得到住宅,革命積極性高,A項正確;材料時間為解放戰爭時期,與“清除了日本在華的侵略權益”不符,排除B項;本次住宅調整運動,使市民得到了住宅,C項中“工農”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D項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5.196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區,隨后國務院從10個部委抽調了大約5萬人參加建設攀枝花鋼鐵廠。4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攀枝花特區更名問題的批復》,同意將攀枝花特區改名為“渡口市”。由此可知,攀枝花特區的設立()A.是為了應對嚴峻的軍事困難 B.是新時期經濟建設重要舉措之一C.糾正了國民經濟建設的失誤 D.適應了“備戰備荒為人民”方針【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5年(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1965年國家為了“三線建設”設立“攀枝花特區”?!皞鋺饌浠臑槿嗣瘛狈结樖恰叭€建設”的方針,D項正確;1965年并不存在“嚴峻的軍事困難”,排除A項;“新時期”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排除B項;“糾正國民經濟建設失誤”的是1960年八字方針,排除C項。故選D項。16.1992年上半年,《深圳特區報》相繼發表如下評論:《扭住中心不放》《要敢闖》《多干實事》《兩只手都要硬》《能消滅腐敗》《穩定是個大前提》《我們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等。這些文章的發表()A.為建立經濟特區吶喊 B.表明對外開放取得突破C.受到南方談話鼓舞 D.慶祝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2年(中國)。據所學可知,鄧小平“南方談話”時間是1992年初,“南方談話”一定程度解放了思想,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由材料可知,1992年上半年《深圳特區報》相繼發表的文章,與“南方談話”的精神相符,受到南方談話的鼓舞,有利于推動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C項正確;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的文章更多強調對內改革,與B項的“對外開放的突破”不符,排除B項;十四大是1992年10月召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代《貞觀政要》和宋代《資治通鑒》對隋文帝時期發生的一件史事分別有自己的敘述。材料一(唐)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饑乏。是時,倉庫盈益,竟不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帝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至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于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與足?’”——[唐]吳兢《貞觀政要》材料二高祖文皇上之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民饑,上(隋文帝)遣左右視民食,得豆屑雜糠以獻。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不御酒肉,殆將一期?!猍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隋紀二(1)在兩則材料的記載中,隋文帝的形象有何不同?(2)請針對兩則材料出現分歧原因,談談你的認識?!敬鸢浮浚?)不同:《貞觀政要》認為旱災發生后,隋文帝不憐惜百姓而珍惜倉庫;《資治通鑒》認為旱災發生后,隋文帝關心百姓疾苦。(2)認識:《貞觀政要》成書于唐代,受當朝時政影響較大,有假借隋文帝賑災不作為說明唐朝代隋而立的合法性,(或:歌頌貞觀之治、美化唐太宗統治,有明顯政治傾向):也有借隋文帝賑災不作為來規勸統治者重視民生、推行“仁政”的現實可能;《資治通鑒》成書于宋代,與隋朝統治無直接利害關聯,其主要在于總結出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來加強統治,隋文帝對災民的不同態度對宋代統治者均有資治功效,所以對該事件的記述相對較客觀。相對來說,宋代史料的可信度要更高一些。由此可見,史料記載會受到時代、研究者的立場及思想認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還需要搜集其他的文獻及考古發現加以印證?!窘馕觥俊拘?】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隋朝時期中國。關于隋文帝的形象有何不同,據材料“隋文帝不憐百姓而惜倉庫”可知,《貞觀政要》認為旱災發生后,隋文帝不憐惜百姓而珍惜倉庫;據材料“關中大旱,民饑,上(隋文帝)遣左右視民食,得豆屑雜糠以獻。”可知,《資治通鑒》認為旱災發生后,隋文帝關心百姓疾苦。【小問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隋朝至宋朝時期中國。關于對兩則材料出現分歧的認識,據所學可知,《貞觀政要》成書于唐代,唐代是在取代隋朝基礎上建立的,唐朝史書中記載隋文帝賑災不作為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這種記載主要是要論證唐朝取代隋朝的合法性;同時也存在借隋文帝賑災不作為來規勸統治者重視民生、推行“仁政”的現實可能;《資治通鑒》成書于宋代,宋代與隋朝之間沒有直接利益關系,史書加載真實性更強,主要目的在于總結出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來加強統治。因此比較后我們發現宋代史料可信度更高。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史料記載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如時代背景、研究者立場、認知水平等。18.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發展,關系國家安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國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殷墟即發現了來自南海乃至阿曼灣的海貝。齊國借助“邊?!钡牡乩項l件,發展“魚鹽之利”,成為春秋戰國時最為富庶的國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即已出現,魏晉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為佛教東傳的重要方式。宋元時代指南針等遠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貿易達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明后期,鄭若曾針對倭寇等問題,在《籌海圖編》中明確提出“海防”的主張:“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戰勝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辦法。到鴉片戰爭前,“各省水師戰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文》等材料二新中國與海洋相關的文獻及內容(部分)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領海的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十二海里1982年第六個五年計劃:積極開展海上石油的對外合作勘探和開發1996年《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闡明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戰略目標、基本對策,以及主要行動領域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區域,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延至二百海里2003年《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發展海洋產業,促進海洋經濟發展2022年中共二十大報告: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海洋謀劃的主要變化及影響?!敬鸢浮浚?)特點:歷史悠久;從沿海利用到遠洋開拓(范圍逐漸擴大);應用先進技術;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或和平利用);對海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答出兩點即可)(2)主要變化:深刻認識到海洋利用及開發的重要性;政府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對海洋國土進行了明確的法律界定;重視海上資源的勘探與開發,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提出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答出三點即可)影響: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有利于提升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答出兩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一“我國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得出,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一“齊國借助“邊海”的地理條件,發展“魚鹽之利”,成為春秋戰國時最為富庶的國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即已出現,魏晉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為佛教東傳的重要方式”得出,從沿海利用到遠洋開拓(范圍逐漸擴大);根據材料一“宋元時代指南針等遠洋航行工具的使用”得出,應用先進技術;根據材料一“明朝前期,在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和所學知識可知,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或和平利用);根據材料一“在《籌海圖編》中明確提出“海防”的主張:“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戰勝于大洋?!倍鳌⑶逭32捎谩昂=钡霓k法。到鴉片戰爭前,“各省水師戰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得出,對海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材料二“積極開展海上石油的對外合作勘探和開發”和“闡明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戰略目標、基本對策,以及主要行動領域”和材料一“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辦法”得出,深刻認識到海洋利用及開發的重要性;根據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領海的聲明》”“第六個五年計劃”等得出,政府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根據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十二海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區域,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延至二百海里”得出,對海洋國土進行了明確的法律界定;根據材料二“積極開展海上石油的對外合作勘探和開發”“加快發展海洋產業,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得出,重視海上資源的勘探與開發,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根據材料二“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得出,提出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影響:根據材料二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海洋謀劃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有利于提升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原本是一次討論農業問題的普通的中央全會。由于在為召開這次全會做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陳云和鄧小平先后提出了“向后看”和“向前看”兩個重要口號,導致會議主題發生重大變化,最終演變成一場偉大的歷史轉折。陳云題為《堅持有錯必糾的方針》的發言,看似平常,卻深深地觸及了當時中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不失為撥亂反正的一聲驚雷。從“向后看”到“向前看”,按照鄧小平的解釋,就是把“過去的事大體處理完,把人民群眾的力量引向未來”?!幾?019.2中共黨史研究《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向后看”與“向前看”》材料二紀念活動“是一種政治儀式,也是一種政治象征,有其獨特的政治功能”。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等部門舉辦“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十周年理論討論會”。1998年2月,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辦了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的大型展覽——歷史的豐碑。7月,《人民日報》開辟了紀念專欄。2008年12月“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舉行以紀念改革開放為主題的文藝晚會和全國美術優秀作品展。國家發行了金銀紀念幣和紀念郵票。新浪網抒發了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紀念之情。2018年12月“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社會各界開展了經濟發展論壇,科技創新展覽、創意體驗等活動。主要媒體開展了“慶祝改革開放40年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主題采訪報道活動。——摘編自徐沐熙《改革開放周年紀念的歷史變遷與邏輯演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向后看”與“向前看”的理解。(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周年紀念活動的特點?!敬鸢浮浚?)理解:“向后看”強調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代表了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之后黨內思想解放,要求批判“兩個凡是”、糾正“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錯誤。“向后看”導致會議主題從原定的農業問題轉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平反冤假錯案提供依據?!跋蚯翱础睆娬{的是工作重點的轉移,實現現代化建設?!跋蚝罂础迸c“向前看”體現了陳云、鄧小平等領導人對文革的反思及對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規劃,共同推動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議程的發展,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基。(2)特點: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規模盛大、儀式化、參與廣泛、活動形式多樣、內容多元、強調回顧歷史與展望未來相結合(或紀念與發展相結合)?!窘馕觥俊拘?】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理解:根據材料一“過去的事大體處理完,把人民群眾的力量引向未來”“陳云題為《堅持有錯必糾的方針》的發言,看似平常,卻深深地觸及了當時中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不失為撥亂反正的一聲驚雷?!辈⒔Y合所學可知,首先,“向后看”是指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代表了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之后黨內思想解放,要求批判“兩個凡是”、糾正“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錯誤。結合所學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向后看”導致會議主題從原定的農業問題轉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平反冤假錯案提供依據,而“向前看”強調的是工作重點的轉移,實現現代化建設。最后分析兩者的影響,即總的來說,“向后看”與“向前看”體現了陳云、鄧小平等領導人對文革的反思及對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規劃,共同推動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議程的發展,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基?!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二“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等部門”可知,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根據材料二“2008年12月“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可知,規模盛大;儀式化;根據材料二“社會各界開展了經濟發展論壇,科技創新展覽、創意體驗等活動。”可知,參與廣泛、活動形式多樣、內容多元;根據材料二“國家發行了金銀紀念幣和紀念郵票。”可知,強調回顧歷史與展望未來相結合或紀念與發展相結合。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陳澧引《幾何原本》算法與《墨經》相溝會懸證,為撰《讀墨子》辟一新途徑。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繼畬在《瀛寰志略》自序中稱:“覓得泰西人漢字雜書數種……采諸書之可信者,衍之為篇,久之積成卷帙?!毕特S九年(1859年),王韜說:“觀西人教中之書,其理誕妄,其說支離,其詞鄙晦,直可投于溷廁,而欲以是訓我華民,亦不量之甚矣?!惫饩w十五年(1889年),鐘天緯認為:“(達爾文進化論)其動植物之不合宜者,漸漸漸滅,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為天道自然之理。”光緒十六年(1890年),薛福成多次閱讀《萬國公法》后感觸:“衰弱之國,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雖能自奮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損于公法之外者,已無窮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張朝墉閱英國李提摩太所著《天下四大宗論》《歐洲各國開辟非洲考》等“俱極得要領,中國講西學者,多未道及其言。”“若果以新學為訓,不獨外患可消,亦內災可彌”。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劉紹寬讀完當時第一部漢譯貨幣銀行學名著《保富述要》后總結:“覷破錢財,為福澤之影,而并無實際。”——摘編自蔣建國《晚清士人的西書閱讀與意義之網——以日記史料為中心》依據材料,以“晚清士人西書閱讀”為主題,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答案】論題:晚清士人對西書的閱讀反映了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特征。論述:鴉片戰爭后,隨著中外交往逐漸擴大,西書和西方文化逐步傳入中國。晚清士人日益關注西方書籍,中西方文化逐漸接觸、碰撞和交織。當時的士人對西書呈現不同的態度:有人對西書和西學厭惡、極為抵抗,表現出保守落后的態度。有人對西書和西學有一定興趣,批判式學習,呈現新舊雜陳、相互沖突的心態。還有人以開放姿態接納西書和西學,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將西學作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思想資源。在西書的閱讀過程中,一部分先進人士拓寬了視野、解放了思想、改變了知識結構,并引發了對自身、社會的思考,形成了改造社會的理念,由此推動了“開眼看世界”、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等興起。由于受農耕經濟、傳統文化,以及階級立場的影響,晚清士人閱讀西書并沒有完全擺脫封建社會的桎梏,沒有引起民眾的廣泛參與,沒有解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晚清士人對西書的閱讀側面反映了晚清社會處于新舊交替、中西文化碰撞的轉型時期?!窘馕觥勘绢}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陳澧引《幾何原本》算法與《墨經》相溝會懸證”“徐繼畬在《瀛寰志略》自序中稱”“(達爾文進化論)其動植物之不合宜者,漸漸漸滅,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為天道自然之理。”“薛福成多次閱讀《萬國公法》后感觸”“張朝墉閱英國李提摩太所著《天下四大宗論》《歐洲各國開辟非洲考》”“劉紹寬讀完當時第一部漢譯貨幣銀行學名著《保富述要》后總結”可見,晚清士人日益關注西方書籍,中西方文化逐漸接觸、碰撞和交織,當時的士人對西書呈現不同的態度。根據設問以“晚清士人的西書閱讀”為主題,可擬定觀點即“晚清士人對西書的閱讀反映了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特征?!?。首先提出當時的社會背景,即鴉片戰爭后,隨著中外交往的逐漸擴大,西書和西方文化逐步傳入中國。接著,根據材料“為撰《讀墨子》辟一新途徑”“觀西人教中之書,其理誕妄,其說支離,其詞鄙晦,直可投于溷廁,而欲以是訓我華民,亦不量之甚矣?!薄八ト踔畤?,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雖能自奮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損于公法之外者,已無窮矣。”“覷破錢財,為福澤之影,而并無實際?!笨煞治?,當時,有人對西書和西學厭惡、極為抵抗,表現出保守落后的態度。有人對西書和西學有一定興趣,批判式學習,呈現新舊雜陳、相互沖突的心態。還有人以開放姿態接納西書和西學,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將西學作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思想資源。然后結合所學,介紹西書在中國的傳播帶來的影響,從積極方面的角度分析,在西書的閱讀過程中,一部分先進人士拓寬了視野、解放了思想、改變了知識結構,并引發了對自身、社會的思考,形成了改造社會的理念,由此推動了“開眼看世界”、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等的興起。從消極的方面分析,由于受農耕經濟、傳統文化,以及階級立場的影響,晚清士人閱讀西書并沒有完全擺脫封建社會的桎梏,沒有引起民眾的廣泛參與,沒有解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最后進行總結,緊扣主題,即晚清士人對西書的閱讀側面反映了晚清社會處于新舊交替、中西文化碰撞的轉型時期。遼寧省大連市濱城高中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歷史試卷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一、單項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我國是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至商代時,釀酒業已十分發達,商人飲酒風氣很盛?!妒酚洝分杏涊d紂王建有酒池肉林;商代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具有酒器功能的主要有青銅尊、爵、卣、聲、盃、觚等,其中,青銅爵、聲、觚,多以成套出現。這表明商代()A.貴族政治的日益腐朽 B.農業生產的較快發展C.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階級矛盾的逐漸激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商代。據材料可知,商朝釀酒業已十分發達,社會飲酒風氣盛行,具有酒器功能的青銅制品成套出現,由此可知當時酒的生產量較大。結合所學可知,釀造酒的原材料為糧食,因而商代釀酒業的發達,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強調社會飲酒風氣盛行,并未強調是貴族階層,排除A項;國家治理提升指統治者和政府對國家治理的方式以及內容等方面的改進,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社會飲酒風氣盛行,無法得出階級矛盾的激化,排除D項。故選B項。2.我國是玉的王國,古人對用玉賦予了不同的涵義?!抖Y記》中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的記載;東漢關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說法,則將玉石的五種物理性質比喻為人的五種品德。上述用玉觀寄托了我國古代()A.選賢任能的用人理念 B.崇尚自由的生活態度C.修身明德的道德追求 D.隆禮重法的治國精神【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古代中國將玉與人的品德相結合,體現出當時對崇高的品德修養的追求,C項正確;材料并非強調用人和選賢的標準,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崇尚自由的生活態度,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隆禮重法的治國精神,隆禮重法強調禮法并重,即禮和法在治國中同等重要,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3.西漢初期各諸侯國的權力較大,經過漢景帝和漢武帝的努力,諸侯國勢力大為削弱。以下屬于漢景帝和漢武帝削弱諸侯國的措施的是()①實行郡縣與分封并行制②削減諸侯封地③頒布“推恩令”④剪除異姓諸侯王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初期(中國)。結合所學,西漢初期,漢高祖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實行郡縣與分封并行制,①不符合題意;漢景帝在位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七國之亂,②符合題意;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③符合題意;剪除異姓諸侯王是漢高祖時期的措施,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②③組合符合題意,B項正確;排除ACD項,B項正確。故選B項。4.陸贄(754—805年)曾就唐朝賦役之弊端提出:“凡欲拯其積弊,須窮致弊之由,時弊則但理其時,法弊則全革其法……”推動唐中期實行兩稅法的“時弊”是()A.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弱 B.以家戶為收稅主體的確立C.租庸調制存在制度設計缺陷 D.土地買賣和兼并風氣盛行【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凡欲拯其積弊,須窮致弊之由,時弊則但理其時,法弊則全革其法……”可知,該題考查推動兩稅法實行的時弊因素,即當時的社會環境,安史之亂之后,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無法推行,政府財政收入銳減,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實行兩稅法,D項正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輕是兩稅法的影響,不是原因,排除A項;戰國以來的征稅標準主要都是以家戶為收稅主體的,其確立并不是促使兩稅法實施的原因,排除B項;租庸調制存在制度缺陷是制度層面的弊端,不是環境因素,排除C項。故選D項。5.上京會寧府是金朝的第一座都城,經考古發現,該城中部自南向北有五重建筑基址整齊地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督鹗贰さ乩碇尽分性涊d,會寧府皇城中興建的宮殿廟宇眾多,殿宇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等,這反映出金朝()A.認同中原治理模式 B.中央集權日益加強C.建筑風格獨樹一幟 D.學習借鑒中原文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中國)。據材料信息“整齊排列在中軸線上”,殿宇的名字有“明德”、“武德”、“泰和”,結合所學可知,金朝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學習中原文化禮制規范,D項正確;材料強調金的都城修建受禮制思想影響,與認同中原治理模式兩者內容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對地方勢力的削弱,無法得出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B項;材料強調金的都城建筑受中原文化影響,并非獨樹一幟,排除C項。故選D項。6.《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話》提到:“元朝初年,就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專門掌管海外貿易……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國人頭腦中的‘西方’概念,已從兩漢與唐宋時期的中亞、西亞和北非地區,實實在在地擴展到了歐洲。歐洲使者不斷東來,蒙古也派使者西去?!鄙鲜霾牧象w現了元朝()A.對外貿易的擴展與暢通 B.民族政策的開明與開放C.重農抑商的突破與廢弛 D.國家疆域的拓展與遼闊【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元朝時期。根據材料“在中國人頭腦中的‘西方’概念,已從兩漢與唐宋時期的中亞、西亞和北非地區,實實在在地擴展到了歐洲?!笨芍?,元朝時期中西往來頻繁,貿易范圍擴展,政府支持對外交往,A項正確;元朝時期實行民族分化政策,并非開明,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廢弛”的說法過于絕對,表述錯誤,排除C項;材料強調貿易范圍的擴展,并非國家疆域的拓展,排除D項。故選A項。7.起居注是中國古代記錄帝王的言行錄。據記載:明初設置起居注官,專門負責記注起居,隨后其職責部分由他官兼任,萬歷年間起居注之職由翰林院官員兼任,更類似于差遣而非正式職官。起居注記錄的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君主言動的據實直書減少,主要是諸司章奏的編輯整理。由此可知明朝()A.糾錯機制作用凸顯 B.君主專制日益加強C.監察機制遭到削弱 D.決策體制逐步完善【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起居注原本被賦予“儆戒人君”的警示和教育功能,據材料可知,明朝時,起居注對君主的警示約束作用越來越弱,反映了君主專制的強化,B項正確;由材料可知,糾錯機制作用減弱,排除A項;起居注官并非監察機制,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出決策機制的運行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8.下圖是秦至清糧食生產和需求演變圖,結合時代背景,對該圖解釋正確的是()A.政權更迭頻繁導致糧食的總需求量不斷上升B.活躍的對外貿易使隋唐時期糧食總產量大增C.新耕作方法的推廣促進宋代糧食總產量增加D.人口的頻繁流動導致明清糧食總需求量上升【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至清時期(中國)。根據圖表顯示的糧食總產量、總需求量和人均糧食占有量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稻麥復種制在南方已經普及,這種耕作方法的推廣普及促進宋代糧食總產量增加,C項正確;結合所學,明清時期政局相對穩定,但糧食的總需求量不斷上升,排除A項;隋唐時期糧食總產量大增與對外貿易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人口的頻繁流動會導致區域糧食需求量上升,不會導致糧食總需求量上升,排除D項。故選C項。9.晚清,黃河多次決口。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決口,豫、魯、直三省的許多地區被殃及。關于如何治河,清政府內部展開爭論,直至光緒十年(1884年)黃河兩岸大堤全部完工,河道最終固定下來。據此可知()A.運河交通處于癱瘓狀態 B.河南迎來發展黃金時期C.多重因素影響河道治理 D.地形深刻影響河堤走向【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材料講述晚清黃河決口,但清政府如何治河內部有爭論,并且三十年后才修完河道,聯系所學,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等多種因素黃河治理,C項正確;黃河決口一度影響了運河航運,但A項夸大了消極影響,排除A項;河流決口殃及下游,帶來災難,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多種因素影響了黃河河道的治理,沒有涉及地形對河堤走向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0.1909年,隨著一系列“廢舊立新”旨令的下達,清政府以“保存國粹”為宗旨,批準設立京師圖書館。1912年8月27日京師圖書館正式開館,“無論士農工商軍界暨女學界,皆可入覽”。據此可知,京師圖書館的開館()A.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措施 B.以學術性研究為主旨C.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存 D.推動了教育的大眾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12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晚清政府設立京師圖書館以“保存國粹”為宗旨,這有利于保存傳統文化,C項正確;設立京師圖書館的意愿是清末行政時期的內容,但是圖書館開館是在民國時期,排除A項;圖書館的設立有利于學術研究,但并不以此為主旨,排除B項;“無論士農工商軍界暨女學界,皆可入覽”,并不是指教育的大眾化,而是去圖書館參觀的范圍廣泛,排除D項。故選C項。11.有學者認為,晚清進步思潮是“中國社會劇變現實在思想意識領域的反映”,新的思潮往往誕生在舊思潮的母體中,而“舊思潮卻仍然要與新思潮相互糾纏并延續很長一個時期”。由此可知,晚清進步思潮()①包含洋務、維新、民主科學等進步思想②其中的部分思想得到了實踐③一定程度體現了中外文化的沖突與交融④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據所學可知,晚清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系列進步思想,如“中體西用”、民主共和、君主立憲等思想,這些思想部分得到實踐,踐行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是對君主立憲思想的踐行,辛亥革命是對民主共和思想的踐行,②項符合題意,據材料“舊思潮卻仍然要與新思潮相互糾纏并延續很長一個時期”可知,晚清進步思想一定層度體現了中外文化的沖突與交融,③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A項中宣傳民主、科學思想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不屬于晚清,排除A項;C項錯誤原因與A項相同,排除C項;國民大革命運動是民國時期,清政府已經滅亡十多年,④不屬于晚清時期進步思想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面是民國初年的兩副對聯:一: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歲二:洪水橫流淹沒漢滿蒙回藏憲章文武凈是公侯伯子男下列解讀正確的是()A.中華民國已經蕩然無存 B.清政府的逆行徹底失敗C.民眾反帝斗爭日益高漲 D.袁世凱破壞了共和體制【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對聯一: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歲!”對聯并不對稱,由此可知,對聯的創造者暗諷袁世凱對民主共和的破壞,支持中華民國。對聯“二:洪水橫流淹沒漢滿蒙回藏,憲章文武凈是公侯伯子男”諷刺“洪憲”實質是“專制統治”,破壞民主共和,D項正確;選項“中華民國已經蕩然無存”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材料內容主要抨擊了袁世凱破壞民主共和體制,排除A項;“清政府的逆行徹底失敗”與材料“洪憲”不符,“洪憲”是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年號,排除B項;反袁世凱具有反帝的性質,但主要是反封建,排除C項。故選D項。13.下圖為油畫《北大鐘聲》,描繪了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時期的學術群像。對油畫《北大鐘聲》解讀準確的是()A.場景發生的時間:中華民國元年 B.場景發生的原因:袁世凱在南京稱帝C.作品表達的主題:新文化運動的包容性 D.作品的史學價值:繪畫還原歷史真實【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油畫《北大鐘聲》,描繪了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時期的學術群像,此時正處于新文化運動期間,蔡元培奉行“兼容并包”方針,從油畫中人物的衣著打扮即可看出新舊人物夾雜,體現了新文化運動的包容性,C項正確;新文化運動發生于1915年,已經是民國四年,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的導火線是袁世凱復辟帝制,袁世凱在北京稱帝,排除B項;油畫具有主觀性,可以反映歷史,但是不能還原歷史,排除D項。故選C項。14.1946年7月,中共旅大地委作出了《關于開展大連住宅調整運動的決定》。有人這樣描寫為期三年的住宅調整運動:“以前拉著洋車送花枝招展的日本女人們回家的時候,也只敢拿眼角瞄過一眼,現在這里卻是自己的家了。”這次住宅調整運動()A.適應了解放戰爭形勢需要 B.清除了日本在華的侵略權益C.滿足了大連工農基本需求 D.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1946年開展的為期三年住宅調整運動,正處于解放戰爭時期,城市市民得到住宅,革命積極性高,A項正確;材料時間為解放戰爭時期,與“清除了日本在華的侵略權益”不符,排除B項;本次住宅調整運動,使市民得到了住宅,C項中“工農”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D項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5.196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區,隨后國務院從10個部委抽調了大約5萬人參加建設攀枝花鋼鐵廠。4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攀枝花特區更名問題的批復》,同意將攀枝花特區改名為“渡口市”。由此可知,攀枝花特區的設立()A.是為了應對嚴峻的軍事困難 B.是新時期經濟建設重要舉措之一C.糾正了國民經濟建設的失誤 D.適應了“備戰備荒為人民”方針【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5年(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1965年國家為了“三線建設”設立“攀枝花特區”?!皞鋺饌浠臑槿嗣瘛狈结樖恰叭€建設”的方針,D項正確;1965年并不存在“嚴峻的軍事困難”,排除A項;“新時期”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排除B項;“糾正國民經濟建設失誤”的是1960年八字方針,排除C項。故選D項。16.1992年上半年,《深圳特區報》相繼發表如下評論:《扭住中心不放》《要敢闖》《多干實事》《兩只手都要硬》《能消滅腐敗》《穩定是個大前提》《我們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等。這些文章的發表()A.為建立經濟特區吶喊 B.表明對外開放取得突破C.受到南方談話鼓舞 D.慶祝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2年(中國)。據所學可知,鄧小平“南方談話”時間是1992年初,“南方談話”一定程度解放了思想,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由材料可知,1992年上半年《深圳特區報》相繼發表的文章,與“南方談話”的精神相符,受到南方談話的鼓舞,有利于推動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C項正確;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的文章更多強調對內改革,與B項的“對外開放的突破”不符,排除B項;十四大是1992年10月召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代《貞觀政要》和宋代《資治通鑒》對隋文帝時期發生的一件史事分別有自己的敘述。材料一(唐)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饑乏。是時,倉庫盈益,竟不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帝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至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于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與足?’”——[唐]吳兢《貞觀政要》材料二高祖文皇上之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民饑,上(隋文帝)遣左右視民食,得豆屑雜糠以獻。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不御酒肉,殆將一期?!猍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隋紀二(1)在兩則材料的記載中,隋文帝的形象有何不同?(2)請針對兩則材料出現分歧原因,談談你的認識。【答案】(1)不同:《貞觀政要》認為旱災發生后,隋文帝不憐惜百姓而珍惜倉庫;《資治通鑒》認為旱災發生后,隋文帝關心百姓疾苦。(2)認識:《貞觀政要》成書于唐代,受當朝時政影響較大,有假借隋文帝賑災不作為說明唐朝代隋而立的合法性,(或:歌頌貞觀之治、美化唐太宗統治,有明顯政治傾向):也有借隋文帝賑災不作為來規勸統治者重視民生、推行“仁政”的現實可能;《資治通鑒》成書于宋代,與隋朝統治無直接利害關聯,其主要在于總結出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來加強統治,隋文帝對災民的不同態度對宋代統治者均有資治功效,所以對該事件的記述相對較客觀。相對來說,宋代史料的可信度要更高一些。由此可見,史料記載會受到時代、研究者的立場及思想認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還需要搜集其他的文獻及考古發現加以印證?!窘馕觥俊拘?】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隋朝時期中國。關于隋文帝的形象有何不同,據材料“隋文帝不憐百姓而惜倉庫”可知,《貞觀政要》認為旱災發生后,隋文帝不憐惜百姓而珍惜倉庫;據材料“關中大旱,民饑,上(隋文帝)遣左右視民食,得豆屑雜糠以獻。”可知,《資治通鑒》認為旱災發生后,隋文帝關心百姓疾苦?!拘?】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隋朝至宋朝時期中國。關于對兩則材料出現分歧的認識,據所學可知,《貞觀政要》成書于唐代,唐代是在取代隋朝基礎上建立的,唐朝史書中記載隋文帝賑災不作為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這種記載主要是要論證唐朝取代隋朝的合法性;同時也存在借隋文帝賑災不作為來規勸統治者重視民生、推行“仁政”的現實可能;《資治通鑒》成書于宋代,宋代與隋朝之間沒有直接利益關系,史書加載真實性更強,主要目的在于總結出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來加強統治。因此比較后我們發現宋代史料可信度更高。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史料記載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如時代背景、研究者立場、認知水平等。18.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發展,關系國家安危。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國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殷墟即發現了來自南海乃至阿曼灣的海貝。齊國借助“邊?!钡牡乩項l件,發展“魚鹽之利”,成為春秋戰國時最為富庶的國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即已出現,魏晉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為佛教東傳的重要方式。宋元時代指南針等遠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貿易達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明后期,鄭若曾針對倭寇等問題,在《籌海圖編》中明確提出“海防”的主張:“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戰勝于大洋?!倍?、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辦法。到鴉片戰爭前,“各省水師戰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文》等材料二新中國與海洋相關的文獻及內容(部分)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領海的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十二海里1982年第六個五年計劃:積極開展海上石油的對外合作勘探和開發1996年《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闡明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戰略目標、基本對策,以及主要行動領域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區域,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延至二百海里2003年《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發展海洋產業,促進海洋經濟發展2022年中共二十大報告: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海洋利用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海洋謀劃的主要變化及影響?!敬鸢浮浚?)特點:歷史悠久;從沿海利用到遠洋開拓(范圍逐漸擴大);應用先進技術;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或和平利用);對海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答出兩點即可)(2)主要變化:深刻認識到海洋利用及開發的重要性;政府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對海洋國土進行了明確的法律界定;重視海上資源的勘探與開發,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提出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答出三點即可)影響: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有利于提升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答出兩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一“我國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得出,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一“齊國借助“邊?!钡牡乩項l件,發展“魚鹽之利”,成為春秋戰國時最為富庶的國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即已出現,魏晉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為佛教東傳的重要方式”得出,從沿海利用到遠洋開拓(范圍逐漸擴大);根據材料一“宋元時代指南針等遠洋航行工具的使用”得出,應用先進技術;根據材料一“明朝前期,在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和所學知識可知,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或和平利用);根據材料一“在《籌海圖編》中明確提出“海防”的主張:“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戰勝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辦法。到鴉片戰爭前,“各省水師戰船,均為捕盜緝奸而設”得出,對海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材料二“積極開展海上石油的對外合作勘探和開發”和“闡明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戰略目標、基本對策,以及主要行動領域”和材料一“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辦法”得出,深刻認識到海洋利用及開發的重要性;根據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領海的聲明》”“第六個五年計劃”等得出,政府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根據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十二海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區域,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延至二百海里”得出,對海洋國土進行了明確的法律界定;根據材料二“積極開展海上石油的對外合作勘探和開發”“加快發展海洋產業,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得出,重視海上資源的勘探與開發,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根據材料二“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得出,提出海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影響:根據材料二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海洋謀劃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有利于提升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原本是一次討論農業問題的普通的中央全會。由于在為召開這次全會做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陳云和鄧小平先后提出了“向后看”和“向前看”兩個重要口號,導致會議主題發生重大變化,最終演變成一場偉大的歷史轉折。陳云題為《堅持有錯必糾的方針》的發言,看似平常,卻深深地觸及了當時中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不失為撥亂反正的一聲驚雷。從“向后看”到“向前看”,按照鄧小平的解釋,就是把“過去的事大體處理完,把人民群眾的力量引向未來”?!幾?019.2中共黨史研究《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向后看”與“向前看”》材料二紀念活動“是一種政治儀式,也是一種政治象征,有其獨特的政治功能”。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等部門舉辦“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十周年理論討論會”。1998年2月,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辦了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的大型展覽——歷史的豐碑。7月,《人民日報》開辟了紀念專欄。2008年12月“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舉行以紀念改革開放為主題的文藝晚會和全國美術優秀作品展。國家發行了金銀紀念幣和紀念郵票。新浪網抒發了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紀念之情。2018年12月“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社會各界開展了經濟發展論壇,科技創新展覽、創意體驗等活動。主要媒體開展了“慶祝改革開放40年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主題采訪報道活動。——摘編自徐沐熙《改革開放周年紀念的歷史變遷與邏輯演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向后看”與“向前看”的理解。(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周年紀念活動的特點?!敬鸢浮浚?)理解:“向后看”強調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代表了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之后黨內思想解放,要求批判“兩個凡是”、糾正“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錯誤。“向后看”導致會議主題從原定的農業問題轉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平反冤假錯案提供依據。“向前看”強調的是工作重點的轉移,實現現代化建設。“向后看”與“向前看”體現了陳云、鄧小平等領導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對賭協議跟投資協議書
- 電工師傅帶徒弟協議書
- 揭陽公積金抵扣協議書
- 電梯補簽協議書
- 聯姻合作協議書
- 遺產贈予協議書
- 追資投資協議書
- 碰傷調解協議書
- 美國后勤協議書
- 工程股份制合同協議書
- 《基于STM32單片機健康監測模塊的設計與實現》7200字(論文)
- 靜脈留置針留置護理
- 設備技術規范書模板
- 2025年浙江寧波慈溪工貿集團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16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公路橋梁工程前場安全培訓
- 企業門衛培訓課件
- 企業門衛培訓內容
- 年產1000噸方便面工廠設計說明書
- 2024-2025學年數學滬科版七年級上冊期末綜合測試卷(四)(含答案)
- 2025年中考英語模擬試卷猜題卷(含答案)
- 基礎護理學選擇試題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