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三歷史通史復習中國古代史知識框架結構匯編_第1頁
2025年高三歷史通史復習中國古代史知識框架結構匯編_第2頁
2025年高三歷史通史復習中國古代史知識框架結構匯編_第3頁
2025年高三歷史通史復習中國古代史知識框架結構匯編_第4頁
2025年高三歷史通史復習中國古代史知識框架結構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中國古代史框架先秦時期時間政治經濟文化夏王位世襲制世卿世祿工商食官商內外服制度青銅器、甲骨文、金文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井田制春秋土地私有農業:鐵犁牛耕、壟作法、都江堰百家爭鳴戰國重農抑商【高考點撥】1.商周時期是中國古代早期政治的形成階段。在復習時,應把握:一個主體、兩個角度、三個特點。一個主體: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合構成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體。兩個角度:縱向認識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橫向對比古希臘羅馬政治制度,認識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三個特點:一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國家政治結構;二是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權力;三是這一時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相對的延續性(繼承性)和穩定性。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重點把握“變”夏商周——春秋戰國農業:土地歸國家所有,在田間集體耕作——土地私有制確立,鐵犁牛耕,水利事業發展,促進糧食的單產提高手工業:由官府壟斷,“工商食官”;春秋戰國時期繼續發展商業:“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商鋪和金屬貨幣;戰國商鞅“重農抑商”政策政治:由貴族政治——官僚政治、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選拔、任命、考核官吏制度的變化)文化:由貴族壟斷教育——孔子開創私學,促進教育平民化鬼神:神權與王權相結合——孔子:敬而遠之,關注人類社會實際問題;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老子:世間萬物本原是“道”,順應自然階層:“士”階層活躍,自耕農產生,新興地主階級產生矛盾:奴隸與奴隸主——農民與地主3.土地制度的演變(土地制度的演變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和經營制度兩大內容)

A.原始社會:土地歸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分配勞動產品.

B.奴隸社會:井田制實質;一切土地歸屬于國王

(1)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2)一切土地屬周王所有。國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諸侯分賜給卿大夫。受田者對土地有權世代使用,無權轉讓和買賣。需要向周王繳納貢賦。諸侯、卿大夫強迫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

(3)春秋時期,隨著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開墾,私田主人不向國君交納賦稅,加之戰爭頻繁,井田上耕作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趨于瓦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種形式

(1)君主私有土地:由君主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開支。

(2)自耕農私有土地:自耕農擁有的土地雖然不多,但人數最多,向國家交納賦稅,服兵役和徭役,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3)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種來源,土地兼并是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4.中國古代出現土地兼并的原因與影響(1)原因①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和土地買賣的盛行。②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③重要原因: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商業資本的介入,如明清時期商業資本加劇了土地兼并。(2)影響①消極影響:土地兼并使農民喪失土地,階級矛盾尖銳,加劇了社會動蕩,導致農民起義,危及王朝統治;土地兼并使政府賦稅減少,激化了國家和地主之間的矛盾;土地兼并導致地主豪強勢力壯大,影響到中央集權的加強。(土地兼并與抑制兼并實質是大地主與封建國家爭奪財源)②積極影響:土地兼并促使租佃關系的產生,促使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以維護其統治。【擴展】宋朝田制“不抑兼并”原因宋朝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順應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要求。一方面,宋朝的土地制度實際上是對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肯定和保護,促進了租佃制的發展,提高了農業效率。另一方面,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與前代相比,加速了封建社會對于土地所有權競爭與壟斷機制的運行速度因為采取專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屬策,農業的發展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產品,地主占有土地數量的增加,使地主獲得的地租增加,刺激了地主階級的消費需求,也會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客觀上也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繁榮。5.影響中國農耕經濟向近代化轉型的因素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國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戰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貫穿封建社會的始終,延續兩千多年,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經濟基礎。(2)土地私有制的負面影響:土地私有制必然導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現象使得古代中國的農耕經濟始終在低水平的狀態下運行,很難實現社會經濟財富的積累,無法使財富轉化為商業資本。政策性因素(1)重農抑商政策:重農抑商政策產生于戰國時期,其目的在于鼓勵農耕經濟的發展,以促進國家財富的積累,服務于當時兼并戰爭的需要。后來為歷代王朝所沿用,成為古代中國的基本國策。(2)“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這兩種政策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經濟結構因素:古代中國經濟是以小農經濟為核心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主要特點是封閉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場的發育。小農經濟的生產主要滿足自我消費和繳納賦稅。由于沉重的賦稅,小農經濟無法實現量的積累,也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的商品化。思想觀念因素:自戰國以來,古代中國以“農本”為立國的經濟思想,歷代統治者始終對工商業采取壓制政策,導致民間資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來經營工商業。秦——清(1840年之前)(一)政治制度朝代時間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選官制度監察制度諫議制度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御史大夫漢朝西漢:公元前202-公元9年

東漢:公元25-220年內外朝制度郡國并存制、推恩令察舉制

征辟制刺史三國兩晉

南北朝220年——589年九品中正制隋朝581年——618年科舉制門下省負責

諫議和封駁唐朝618年——907年三省六部制節度使宋朝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6年二府三司收精兵、制錢谷、削實權通判獨立的諫官

機構--諫院元朝1271年——1368年中書省制行省制、宣政院、宣慰司明朝1368年——1644年廢丞相,設內閣特務機構清朝1636年——1912年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明清:中央都察院、六科給事中;

地方提刑按察使司【專制主義】收相權的手段:1.增加內侍人數——牽制相權2.增加相的個數——分散相權3.分割相的職權——削弱相權4.廢除相【中央集權】收地方權力的手段:2.官員任免權歸中央(秦以后一直沿用)3.增加行政級別(秦郡縣、漢州郡縣、唐道州郡縣、元地方機構之上再加行中書省)4.派出監察官員(漢刺史、宋通判)5.收地方權力【監察制度】保證政府官員的廉潔和高效⑴開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監理國家監察事務⑵發展于兩漢:漢武帝設刺史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東漢末年成為州的最高長官。⑶完善于北宋:各州設通判,監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合署名才能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牽制。⑷強化于明清:明朝設廠衛特務機構;明清在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監察、司法;明清在中央設有監察機構--都察院,設立監察御史,分道對地方官員實行監督,又設有六科給事中,與六部相對應,進行業務監督,合稱“科道”。評價:⑴中國封建社會的監察制度對加強政府對官吏的監督、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成為強化皇權、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⑵基于專制制度的制約,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諫議制度】對皇帝的言行和決策進行監督隋唐:三省六部制之中的門下省負責諫議和封駁。宋朝:獨立的諫官機構--諫院明清時由于皇權的高度集中,沒有專門的諫議機構了。作用:中國古代的監察、諫議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權力,保證官僚機構的廉潔高效。但它作為一種常設的政治制度,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選官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祿制血緣貴族子弟繼承祖權演變趨勢選拔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漢朝察舉制、征辟制品行官吏察訪、推舉選拔方式:地方評論推薦演變為考試選拔三國兩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門第品評、官評定授官選拔形式:趨向制度化,形式日益嚴密,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產生于隋,確立于唐,發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舉制考試考試選官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拓展延伸:科舉制評價: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推動社會階層流動,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強了中央集權;歷朝沿用,影響深遠。(二)經濟發展1.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古代中國的社會經濟呈現出以小農經濟為核心,手工業、商業有所發展但受經濟政策制約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條線索進行整理:線索一:古代農業古代農業發展的主線是小農經濟的產生與鞏固,包括土地制度的變遷、耕作方式的演進、水利設施的修建等,以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是其突出特征。線索二:古代手工業古代手工業主要有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其中紡織、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業,以絲綢、瓷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產品遠銷海外。線索三:古代商業古代商業發展包括市場形成、市場管理、貨幣演變、內外貿易、城市商業功能發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場管理是核心內容,時空限制經歷了一個由嚴格到寬松的過程。線索四:古代的經濟政策古代的經濟政策以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變法,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始終,后者僅實行于明清兩朝,二者均是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2.農業耕作方式耕作技術耕作制度水利灌溉經營方式原始社會刀耕火種春秋戰國壟作法兩漢一年一熟戰國都江堰集體耕作商周時期木、石耒耜漢朝犁耕法、代田法宋朝江南稻麥輪種一年兩熟漢朝漕渠、白渠和龍首渠個體農耕春秋戰國鐵犁牛耕魏晉南北朝耕耙耱技術曹魏改制翻車兩漢耦犁唐朝創制筒車隋唐曲轅黎犁宋朝水力高轉筒車明清風力水車【精耕細作】精耕細作是對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的一種概括,指的是傳統農業的綜合技術體系。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農業發展的基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是精耕細作農業體系的總目標,其作用是改變了農業環境,提高了土地生產率。【小農經濟】古代的小農經濟與政治、思想、科技之間的關系(1)與政治:小農經濟影響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封建小農經濟需要一個專制集權的制度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以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新興地主階級也需要中央集權制度來鞏固其統治地位,保護其土地所有制。(2)與思想:小農經濟的特點是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從而形成重視家庭和諧、鄰里和睦的倫理觀念和“重男輕女”的尊卑思想。(3)與科技:一方面,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農學、天文歷法、數學等領域,使科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特點;另一方面,小農經濟發展的緩慢性也決定了古代科技不能發展為近代科技。【經濟重心南移】(1)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戰亂導致中原人口的南遷,不僅為南方地區補充了大量勞動力,也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②南方社會環境相對穩定。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蘊含著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2)過程朝代表現特征魏晉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麥兼種、水陸互補的作物體系,耕地面積和產量大幅度提高。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出現了建康這樣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開發中唐以后南方經濟繼續加速發展,逐漸趕上北方南北經濟總量基本持平南宋時期經濟上南強于北的局面完全確立,南方正式成為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3)特征①經濟重心的南移伴隨著北方人民的南遷。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封建割據、戰亂時較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4)影響①對城市交通貿易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的改善,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時期,南方工商業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達,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②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北方人口的南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遷。③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也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經濟重心南移,導致南方某些地區的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手工業經營形態生產經營模式產品及流向流通方式地位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主要生產武器和供貴族消費的日用品不投放市場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經營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投放市場明中葉以后在一些部門占主導地位家庭手工業農戶的一種副業主要供家庭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產品投放市場穩定了小農經濟,在近代破產【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征】(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持續不斷地發展。(2)手工業技術先進。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4)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官營手工業發達,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民營手工業到明中葉以后逐漸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5)手工業與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手工業發展受農業生產的制約。(6)手工業布局隨經濟重心南移呈現相應變化。(7)明中葉后民營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資本主義萌芽】1.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2.出現的時間、地區和行業:明中期以后,在江南一些地區的紡織業中。3.標志:“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種雇傭關系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4.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表現: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了,分工細密了;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部門和地區增多了。5.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1)政策不利:“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2)市場狹小:自然經濟使國內市場狹小,“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海外市場開拓。(3)資金不足:土地買賣制度和高額地租吸引商人買田置地或供后代讀書科舉,影響工商業的發展。(4)受舊經濟觀念影響。(5)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縛。4.商業【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時間內容商朝商朝人善于經商,后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在商朝產生了貨幣周朝實行“工商食官”政策,將商人集中起來,設官統一管理春秋戰國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秦漢商業發展艱難,商業總體水平不高,但還是得到了發展魏晉南北朝草市出現,草市與今天農村的集市有看一定的淵源隋唐都市商業和農村集市貿易得到發展;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飛錢:實質只是一種匯兌業務,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職能宋元(1)宋代:商業環境寬松,商品種類增加,出現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重要財源

(2)元代: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明清(1)商業繁榮,大量農副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2)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貨幣作用加大

(3)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4)白銀成為主要流通的貨幣;乾隆年間,晉商開始興辦票號

【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變化規律及其影響】

(1)變化規律

①商業活動場所、時間的變化:先在城市,后向農村發展;先是時間、地點固定,后時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內容的變化:先以交流地區間的土特產品、奢侈品為主,后轉向農副產品以及手工業品

③交易媒介的變化:開始是物物交換,接著出現一般等價物——貝殼、貨幣,后來貨幣固定為金、銀和銅錢。北宋還出現紙幣。④商人組織的變化:由最初的親緣組織發展為商幫。

⑤經營領域的變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領域到逐漸與生產相結合。

(2)影響

①刺激了農業、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

②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

③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了變化。【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1.市的變遷

(1)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設市。市與坊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管理,按時開市、閉市。(2)宋朝時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鄉村“草市”更加普遍,經營時間不再受限制,早市和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風晚潮急,魚辛理

2.城市的發展

(1)原因: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南移

(2)表現:長安、洛陽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業中心,揚州、益州等南方城市空前繁榮,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

【古代中國城市發展變化的規律】

(1)從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其后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超過政治功能。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城市功能的變化,古代中國城市的規模一直領先于中世紀的歐洲。(2)從商業活動看:政府對城市商業活動的限制逐步放寬,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現曉市、夜市。

(3)從數量和規模看:明清時期不僅規模巨大的商貿城市增多,而且還興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業市鎮,這些市鎮商業繁榮、人口密集。

(4)從地區分布看:城市的地區分布與經濟重心南移呈現相應變化;明清時期,新興工商業市鎮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區。【官府控制下的對貿易】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概況時間主要內容西漢由于開通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唐朝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兩宋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的重要財源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明清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對外貿易漸趨萎縮。那時候,只開廣州一處外貿對外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目的:官府控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朝貢貿易即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這種朝貢貿易,往往“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特點:(1)前期以陸路為主,后期以海路為主。

(2)官方貿易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是加強友好往來。

(3)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

(4)對外貿易促進了民族融合。

【中國古代的貨幣】古代貨幣的變化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為“貝”。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勞動工具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地位。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圓形方孔銅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兩千多年。唐代的“開元通寶”,開創了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個新紀元,改變了以重量定錢幣名稱的傳統。由于國內及外貿交易的日益發達,銅錢短缺的形勢加劇,這樣,匯兌業務的雛形“飛錢”便應運而生了。“飛錢”不是自由流通的貨幣,只是兌換貨幣時的一種憑證。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并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著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出現了紙幣,它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系。

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

明清時期,白銀成為主要流通的貨幣。明清時期區域性長途貿易的發展,銅錢的幣值較小,攜帶不方便。張居正改革后,實行一條鞭法,使得老百姓的賦稅和官員軍隊的糧餉統一使用白銀,而恰好歐洲從美洲掠奪的白銀通過海上貿易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使中國選用白銀做流通貨幣成為了可能。5.古代的經濟政策比較項重農抑商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實施時期戰國時期開始實施,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封建社會衰落時期目的維護封建統治壓制商人勢力,維護封建統治基礎,發展農業經濟防御外來殖民勢力,維護封建體制內容壓制商品經濟的發展嚴格控制國內市場和商業活動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影響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前期促進了古代農業的發展,后來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對外來殖民勢力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長期與世隔絕,限制了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導致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也導致了中國航海造船事業的衰落和在海洋時代的落伍【擴展】(1)“海禁”不等于“閉關鎖國”。“海禁”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但歡迎外國人來華貿易,不過這種海外貿易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即所謂“貢賜貿易”。例如鄭和下西洋,不僅運載大量貨物到亞非各國進行交易,而且廣泛招徠各國商人來華貿易。而“閉關鎖國”政策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例如在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下,私商不能出海貿易,外國商人來華貿易也被限定在固定場所——廣州“十三行”進行。(2)“閉關鎖國”政策不是絕對禁止對外交往和貿易,而是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和貿易,如清政府特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1)客觀環境: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