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一—統編版—語文—第四單元
誡子書成都武侯祠——君臣合祀祠廟(圖片來源自網絡)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君:劉備臣:諸葛亮成都武侯祠——君臣合祀祠廟(圖片來源自網絡)劉備與諸葛亮的故事,是中國古代史上請賢納仕的經典,劉備給予了諸葛亮絕對的尊敬與愛護,諸葛亮回予了劉備百分之百的才智與忠誠。二者的君臣關系,是后世學習的榜樣,而武侯祠的存在,更是證明了二者關系的和諧與牢固。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瑯邪(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三顧茅廬”、“隆中對策”集中體現了諸葛亮的智慧。(圖片來源自網絡)
他躬耕隴畝時“茍全姓名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注意結交名士,研讀古籍,留心時政。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他效忠先主,輔佐后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先后五次北伐魏國,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54歲。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返顧,為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為后人傳誦。(圖片來源自網絡)成都武侯祠——君臣合祀祠廟(圖片來源自網絡)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誡子書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書信。體裁:書信告誡、勸誡聽讀課文,讀準字音(劃線)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bófúfúyínzào
跟讀課文,讀準節奏。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希望兒子成為怎樣的人?請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初讀品悟諸葛亮希望兒子成為怎樣的人?請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君子。初讀品悟有道德的人。圍繞“志向”,諸葛亮認為怎樣的狀態才能達到做君子的目標?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志怎樣狀態圍繞“志向”,諸葛亮認為怎樣的狀態才能達到做君子的目標?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志靜儉怎樣狀態請找出文中與“靜”和“儉”相關的句子。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志靜儉怎樣心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夫: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端。疏通文意靜:摒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以: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譯文:有道德的人的品行,是依靠摒除雜念和干擾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節儉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疏通文意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疏通文意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明志: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致遠: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譯文:不內心恬淡就沒辦法明確自己的志向,
不身心寧靜就沒辦法達到遠大的目標。疏通文意“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中作者連用兩個“非……無以……”,你認為諸葛亮想表達什么呢?
諸葛亮運用雙重否定的句式,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志遠”的想法,表現了他對兒能寧靜專一、明確志向的期望。文意理解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須:需要。譯文:學習需要寧靜專一,(增長)才能需要(刻苦)學習。疏通文意圍繞“志向”,請思考右側的問題。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志前提目的靜儉以:連詞,用來基礎怎樣狀態基礎廣:形容詞用作動詞,增長。成:完成,這里引申為“成就”。圍繞“志向”,請思考右側的問題。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志前提目的靜儉譯文:不學習就不能增長才干,沒有志向(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學有所成。學才基礎怎樣狀態基礎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譯文:有道德的人的品行,是依靠摒除雜念和干擾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節儉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內心恬淡就沒辦法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沒辦法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需要寧靜專一,(增長)才能需要(刻苦)學習。不學習就不能增長才干,沒有志向(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學有所成。文意小結課堂小結
我們通過了解諸葛亮的生平與朗讀課文,了解《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孩子的一封家書。諸葛亮通過這封家書,告訴孩子要如何成為一名君子。文章的核心詞是“志向”,那么“志向”與“靜”、“學”的關系是怎樣的?1.有節奏朗讀全文三次。2.根據課下注釋和查閱《古代漢語詞典》,嘗試翻譯未學習的課文內容。作業:謝謝觀看初一—統編版—語文—第四單元
誡子書
第一課時課堂答疑1.《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是歷史中的諸葛亮嗎?課后答疑不完全是。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中描繪的,確實是歷史上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諸葛亮作為蜀國輔佐兩代君王的宰相,無論在小說內外都表現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但根據陳壽所著史書《三國志》記錄,現實中的諸葛亮軍事才能并沒有《三國演義》中那么神化。1.《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是歷史中的諸葛亮嗎?課后答疑《三國演義》中說到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后,劉備以禮相待,給予重任。而在面對曹操大軍的時候。諸葛亮首次指揮劉備軍隊就取得了勝利。可以說為之后的劉備,獲得荊州奠定了基礎,提高了聲望。但是在歷史中的諸葛亮卻不是這樣的。在諸葛亮出山之后,史書上并沒有記載劉備對他給予重任。1.《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是歷史中的諸葛亮嗎?課后答疑《三國志》作者陳壽對他的點評是:諸葛亮善于管理軍隊,治軍嚴整,但在運用奇謀妙計上卻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優于當統帥的謀略。2.怎樣理解《誡子書》中提到的“靜”?課后答疑“靜”是《誡子書》中的關鍵詞。(1)“靜”是修身養德的基礎,“靜以修身”要求人們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2.怎樣理解《誡子書》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