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三單元第9課赤壁賦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三單元第9課赤壁賦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三單元第9課赤壁賦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三單元第9課赤壁賦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第三單元第9課赤壁賦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2-第9課赤壁賦記一記一、通假字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答案:馮憑乘2.山川相繆通答案:繆繚盤繞二、一詞多義1.望①七月既望②望美人兮天一方③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答案:①名詞,農歷十五日②動詞,遠眺③動詞,盼望2.興①清風徐來,水波不興②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詩經·氓》)③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蘭亭集序》)答案:①動詞,起②動詞,起來,起床③動詞,發生,引起3.屬①舉酒屬客②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④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答案:①讀zhǔ,動詞,勸人飲酒②讀shǔ,名詞,類③讀zhǔ,動詞,叮囑④讀shǔ,動詞,掌管4.歌①歌窈窕之章②倚歌而和之③歌曰④扣舷而歌之答案:①動詞,吟誦②名詞,歌曲的聲調和節拍③名詞,歌詞④動詞,唱5.如①縱一葦之所如②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答案:①動詞,往,到②動詞,像6.固①固一世之雄也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③汝心之固,固不行徹(《愚公移山》)答案:①副詞,原來②動詞,鞏固③形容詞,頑固7.適①而吾與子之所共適②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孔雀東南飛》)③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④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孔雀東南飛》)⑤適大病不能行(《譚嗣同之死》)答案:①動詞,享有②動詞,出嫁③動詞,迎合④副詞,剛剛⑤副詞,適逢8.于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月出于東山之上答案:①介詞,在②介詞,表被動③介詞,從9.之①縱一葦之所如②哀吾生之須臾③惟江上之清風④耳得之而為聲⑤不知東方之既白答案:①動詞,到②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③結構助詞,的④代詞,它⑤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10.乎①浩浩乎如馮虛御風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相與枕藉乎舟中答案:①名詞、形容詞詞尾②語氣助詞,用于句末,相當于“嗎”③介詞,在11.而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②侶魚蝦而友麋鹿③耳得之而為聲④下江陵,順流而東也答案:①連詞,表轉折②連詞,表并列③連詞,表順承④連詞,表修飾12.雖①茍非吾之全部,雖一毫而莫取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答案:①連詞,表假設,即使②連詞,雖然,表轉折辨一辨三、古今異義1.徘徊于斗牛之間古義:今義:我國民間使牛與牛相斗的一種習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種人跟牛相斗的消遣活動。答案:星宿名,斗宿和牛宿2.白露橫江古義: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在9月7、8或9日。答案:白茫茫的水氣3.凌萬頃之茫然古義: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答案:曠遠的樣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義:今義:美貌的女子。答案:比方自己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妙志向的象征四、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答案:向西;向東向南2.名詞用作動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答案:攻占;向東進軍打魚;砍柴3.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答案:以……為伴侶;以……為摯友4.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答案:使……起舞使……落淚五、文言句式(一)推斷句1.固一世之雄也(“……也”表推斷)譯文:答案:本是一位蓋世英雄。2.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也”表推斷)譯文:答案: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二)被動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動)譯文:答案:這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三)狀語后置句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結構“于赤壁之下”后置,按現代漢語語序為“于赤壁之下游”)譯文:答案: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巡游。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結構“于東山之上”“于斗牛之間”后置,按現代漢語語序為“月于東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間徘徊”)譯文:答案:月亮從東山上升起,暫留在斗宿和牛宿之間。3.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結構“于江渚之上”后置,按現代漢語語序為“于江渚之上漁樵”)譯文:答案:何況我和你在江邊捕魚打柴。(四)賓語前置句1.何為其然也(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何為”按現代漢語語序為“為何”)譯文:答案:曲調為什么這樣悲涼呢?2.而今安在哉(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安在”按現代漢語語序為“在安”)譯文:答案:可如今在哪里呢?3.而又何羨乎(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何羨”按現代漢語語序為“羨何”)譯文:答案:又艷羨什么呢?(五)定語后置句1.凌萬頃之茫然(“之”為標記,按現代漢語語序為“凌茫然之萬頃”)譯文:答案:越過那茫茫萬頃的江面。2.客有吹洞簫者[“者”為標記,按現代漢語語序為“有吹洞簫(之)客”]譯文:答案:有位吹洞簫的客人。

填一填六、作者蘇軾(1037~1101),字,號,眉州(今屬四川)人。文學家。與父、弟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因此與歐陽修并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爽豪健,善用夸張比方,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因此與黃庭堅并稱“”;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因此與辛棄疾并稱“”。有流傳于世。作品:詩代表作有《海棠》、、等,詞代表作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卜算子》等,散文代表作有、、《后赤壁賦》等。答案:子瞻東坡居士眉山北宋蘇洵蘇轍歐蘇蘇黃蘇辛《蘇東坡集》《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石鐘山記》《赤壁賦》七、背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被貶黃州。1082年,蘇軾來到這里的。這時的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志向也付諸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先后兩次泛舟巡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和。答案:烏臺詩案赤鼻磯《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八、文化常識賦賦是中國古代兼具與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賦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語句上為主,追求;二是語音上;三是文辭上。漢代賦稱為,篇幅較長,多采納形式成篇,韻散夾雜,喜用生僻字。六朝賦稱為,又稱駢文,篇幅較短,講究。唐宋時科舉考試所采納的一種詩體賦稱,格式要求嚴格,,,并由考官出題限韻,全文不能超過400字。中唐以后,受古文運動影響,該文體句式參差,多以散代駢,押韻較隨意,比較留意行文的清爽流暢,幾乎與散文相接近,故稱。答案:詩歌散文以四、六字句駢偶要求聲律諧協講究藻飾和用典古賦問答體駢賦對偶和用典律賦對仗工整平仄和諧文賦理一理九、思路歸納答案:悲涼幽怨悲傷消極樂觀豁達喜悅釋然十、主題提煉《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的感受,利用的形式提出沖突、解決沖突,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達了他的人生看法。答案:月夜泛舟游赤壁主客對話曠達感悟體會想一想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通過主客問答,爭論風生,表現了作者豁達樂觀的胸懷。B.第③段文字寫曹操擊走劉備,攻破荊州,又率領浩浩蕩蕩的軍隊沿江而下,戰艦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贊揚曹操。C.作者以江水、明月為喻,闡述了這樣一個哲理:從事物變更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D.本文情、景、理融為一體。爭論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內涵,寫景使哲理呈現生動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在脈絡,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解析:“目的是贊揚曹操”錯,應是借歷史人物的興亡抒寫現實的苦悶。答案:B2.閱讀文章,試分析文章情感變更的脈絡是怎樣的。答案:從賞景之中獲得“樂”,因客之簫聲而生“悲”,通過蘇子之寬慰使客“喜而笑”。文章的情感脈絡是“樂—悲—喜”。

[文本細讀]一、整體感知1.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變更的?答案:感情變更過程:樂→悲→樂。文章先寫月夜泛舟,飲酒賦詩,沉醉在美妙景色中而忘懷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中感到人生短促,變更無常,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終闡發人生和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表現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看法。2.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緊密融合在一起的?答案:本文重點不在記游,而在于抒發人生感慨,辯論人生意義,因而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這種哲理性并未用抽象的哲學語言和純粹的邏輯思辨來體現,而是采納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超手法,使本文寫景、抒情、說理統一,形象性與哲理性統一。文章第1段寫景。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如畫美景引起蘇子的感情抒發。這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江水、明月為本文張本,它只是后文爭論說理的一個形象鋪墊,作者還要借物喻理。第3段“客”的爭論,以“托遺響于悲風”扣住風,使作者虛無消極的人生觀借助于詳細的現實的自然物象表達了出來。第4段蘇子反對,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一句來了個針鋒相對,隨之以水和月做譬喻,深化淺出地說明白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表現對生活的酷愛,作者也是信手拈來,以“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妙的事物。文章借寫景使哲理呈現生動可感的形象,用爭論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內蘊,而抒情又是文章的內在脈絡,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二、細微環節探究1.文章開頭所寫之景有何特點?如何理解月亮的“徘徊”?答案: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波,月光如煙霧般覆蓋江面,清風緩緩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隨意左右東西。景象清澈,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寫自己在寬闊的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脫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沉醉其中,賞心悅目。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含著一種深厚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王國,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會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的。這里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從側面也反映出作者的心理。作者覺得月亮對游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生愉悅之情,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徘徊”一詞真是一字千鈞,體現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2.蘇軾對人生意義的看法是什么?請揣摩品嘗作者的樂觀情懷。答案:《赤壁賦》通過赤壁之游表達了作者對天地和人生的見解,即“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作者原來有遠大的志向,在激烈的朋黨競爭中屢遭貶斥,并入獄,面對如此不公的命運,他并沒有垂頭喪氣,沒有失去信念,而是借游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排遣心中的塊壘,表現出了坦蕩、曠達及劇烈的生活信念,這是難能珍貴的。尤其珍貴的是,作者表達對天地和人生的見解時并沒有脫離赤壁之游的環境與條件,而是把理論的反復辯白和感情的起伏變更及文章的層次結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抽象的觀點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把哲理與詩情高度融合起來,給讀者以藝術享受,令讀者對文中的樂觀豁達情懷有了更深的體會。3.閱讀課文,將每一段能充分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找出來,并體會作者感情的變更過程。答案:第1段:“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第2段:“飲酒樂甚”“泣孤舟之嫠婦”。第3段:“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第4段:“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第5段:“喜而笑”。感情變更過程:樂—悲—樂。先寫月夜泛舟,飲酒賦詩,沉醉在美妙景色中而忘懷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更無常,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終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表現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看法。4.文章最終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這樣的結尾有什么深刻含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看法?答案: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月出于東山”。結構渾然一體,最終寫“客喜而笑”,情感轉悲為喜。此時已不是開頭那種單純的山水之樂了,“笑”是格外欣慰和輕松,蘇軾通過自我調整達到了精神上的滿意。這種結尾表明一種情懷和人生看法:我雖然遭遇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不錯,既不孤獨也不苦惱。這事實上是一種抗議,用“杯盤狼藉”的雜亂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坦、安靜。三、思維發散蘇軾在文中流露出的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有時讓人有消極感,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觀點一:蘇軾的一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他的骨子里仍舊有人生空虛之感,所謂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勸慰,因此未免有些消極感。觀點二:蘇軾的人生觀應當是樂觀曠達的。當時他被流放到偏遠的黃州,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潔。聽任自然是主動的人生看法,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沒有意志消沉,也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這是很好的生活看法。在現代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主動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素材化用]曠達凄風苦雨中的蘇軾,于清風、明月之間,超越了失意和傷悲,以曠達的人生看法投身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之中。面對人生的不幸、政治上受迫害、志向的破滅,身處逆境的蘇軾從人生無常的惆悵中解脫出來,隨緣自適,用曠達的心境走出了自己人生的霧霾。樂觀曠達的曼德拉當他英勇堅決地面對終身監禁的宣判時,當他出人意料地向看管過他的獄警鞠躬時,當他安靜地向人們詢問“你看我像大猩猩嗎”時,他用樂觀、曠達的心境向世界宣誓。請你也寫一個關于曠達的典例:答案:(略)關于曠達的名言人生由來不滿百,安得朝夕事隱憂。——于謙草色人情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杜牧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林則徐不如意事常八九,足下有路總莫愁。——常香玉○即學即練任選上面的素材,替換畫線部分文字,留意內容和諧。曠達使他們在飄雪的寒夜里守候到了人生的黎明。當失去雙臂的劉偉用腳趾彈奏出蕩氣回腸的旋律時,當兩耳失聰的女孩邰麗華用舞姿觸動藝術世界最美的花時,當雙目失明的男孩楊光用歌聲唱亮人生的黑暗、點燃生命的曙光時……樂觀、曠達在他們心中盛開,冰雪為之溶化,寒夜慢慢暖和,生命的曙光冉冉升起,苦苦守候的黎明奔馳而來。答:答案:(示例)當被貶黃州的蘇軾徜徉于青山綠水時,當重獲自由的曼德拉向看管自己的獄警畢恭畢敬地行禮時,當被貶謫萬里邊疆的林則徐仍高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時[寫法借鑒]1.駢散結合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詩的特質與情韻,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山。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本文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章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殊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特長。2.形象美麗,擅長取譬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用比方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詳細可感,效果極佳。3.寫景、抒情、爭論緊密結合全文不論是抒情還是爭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建出一種情、景、理融合,充溢詩情畫意而又蘊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1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爭論奠定了基礎。第4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溯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和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技法指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文章第2段運用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寫“洞簫”之聲。先用比方和擬聲疊音詞正面描寫簫聲,然后又從“幽壑潛蛟”“孤舟嫠婦”的角度側面描寫音樂效果,從而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得特別形象真實。正面描寫就是對描寫對象進行干脆的全面的描寫。側面描寫就是通過其他人物或四周的環境烘托出描寫對象的特質。側面描寫可分為人物烘托和環境烘托兩種。(1)人物烘托:借助與描寫對象相關的人的言語、行為、外貌、神態、心理等,烘托出描寫對象的特質。(2)環境烘托:借助描寫對象身處的環境,如地域、社會狀況、環境氣氛、場所擺設等,烘托出描寫對象的特質。○嘗試練筆在你的生活中,肯定有很多美妙、感動、華蜜、難忘的瞬間恒久留在了心中。你能描述一個嗎?要求:①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②200字左右。答案:(示例1)在賽艇頒獎儀式上,一對三歲大的雙胞胎緊拉著媽媽徐淼的手,一同登上了冠軍領獎臺。姊妹倆一個起先載歌載舞地和隊員們歡呼,一個拿著媽媽的金牌細細探討,如此溫馨感人的一幕成為鏡頭下的“大新聞”。同樣,當全運會五朝元老,自行車名將姜翠華賽后不顧一切地奔向兒子,將寶寶摟在懷里左親右親的時候,大家不忍心去提問,怕打攪她的華蜜。競技體育的殘酷讓家庭溫馨如此感人。(示例2)男子400米決賽剛起先,湖北名將姜波就肌肉拉傷了。廣東選手劉孝生最先沖過終點,這位冠軍重新走回到終點處。這時候,姜波還在跑道上艱難地挪動。在這種不言放棄的精神感動下,看臺上爆發出持續熱情的掌聲,直至姜波最終一步邁過終點。姜波完成競賽后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朝著四面看臺鞠了四個躬,這時他已搖搖欲倒。等候在終點處的劉孝生一把抓住姜波的胳膊,架起他走向運動員通道。看臺上的觀眾都起立鼓掌相送。這一刻,運動員之間的友情早已超越了成果和名次。語言應用1.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A.今年國務院印發的“大氣十條”收官在即,雖然本月全國PM10濃度比十年前同期下降21.5%,但能不能實現既定目標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B.2018年1月31日,經過各大媒體平臺的宣揚報道,讓很多人的微信摯友圈被百年不遇的“超級藍血月全食”圖片或視頻刷了屏。C.專家指出,2024年假如說是“統計改革年”,那么2024年就可以說是“統計執法年”,統計的執法落實已經漸漸拉開帷幕。D.《中國制造2025》提出,將來我國制造業發展要堅持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解析:B項,成分殘缺,介詞濫用導致缺少主語,去掉“讓”。C項,語序不當,兩個分句主語不同,主語應在關聯詞后,將“假如說”提到“2024年”前。D項,句式雜糅,應為“以……為基本方針”或“堅持……的基本方針”。答案:A2.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句是()A.小明是我的高足,已跟隨我學習多年,此次在大賽中斬獲頭獎,的確是他不懈努力的結果。B.這次他不揣冒昧地毛遂自薦,特別值得大家學習,因為機會往往屬于那些擅長把握的人。C.看完電影《無問西東》,他提筆寫了篇影評發給編劇,并附短信說:“拙作一篇,敬請斧正。”D.你若想得到我們三個的抬愛,就得拿出實際行動來,不要只在口頭上說對我們如何如何好。解析:A項,“高足”稱別人的弟子,敬辭,不能說“我的高足”。B項,“不揣冒昧”是自謙之詞,指不自量,魯莽無知,用于沒有慎重考慮就輕率行事的客氣話。不用于他人。C項,“拙作”,謙詞,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斧正”,是請別人修改文章的敬詞。運用得體。D項,“抬愛”用于感謝上級或長輩的提拔和愛惜。不能說我們抬愛他人。答案:C3.將下面的句子重組為一個單句,不能變更原意。蘇東坡的蓋世才華當然是使他讓多數后人崇拜和偏愛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與豪放、既富于正義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則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愛的又一大緣由。答:解析:本句重組為單句,實則考查的是將短句變換為長句。短句變長句,應先找出或組成一個中心句,然后將其他句子的內容變成修飾成分歸到中心句里去。答案:(示例)蘇東坡的儒雅與豪放、既富于正義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除他蓋世才華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多數后人崇拜和偏愛的又一大緣由。4.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靈長類非大猩猩莫屬,兩個物種的基因相像度高達98%。科學家通過對人類和全部靈長類的大腦結構分析發覺,①:大同是指基本的結構是相同的,小異是指②。某個部位的神經細胞數量越多,所擔當的功能就更加達。比如黑猩猩的瞬間記憶的實力超過人類,就是說在黑猩猩的大腦中,負責瞬間記憶的部位的腦神經細胞數量超過了人類,因此,③。解析:這段文字是分析人類與大猩猩之間的相關點,第一處,依據前面“大腦結構分析發覺”及后面“大同……,小異……”可知,第①處可填與“兩個物種大腦結構比較”相關的內容。其次處,可以依據“小異是指……”及后面“某個部位的神經細胞數量”推斷,此處應是說每個部位腦神經細胞數量的差別。第三處是總結,可以依據前面關于神經細胞數量與所擔當功能的敘述推斷。答案:①兩個物種的大腦結構(或者:兩者)大同小異②每個部位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的差別③黑猩猩的這一功能超過人類5.蘇軾在《赤壁賦》中表達了一種曠達、超然的瀟灑,請依據下面文段的詳細語境,仿照畫線句子,再寫三個結構相像的句子,構成排比。人能做到曠達,實在不簡潔。曠達是對人生的感悟,是對世界的樂觀,是對時代的酷愛,是對生活的癡迷。胸懷浩大,但不是野心膨脹;目光深遠,但不是肆意貪欲。曠達是崇高的思想修養與宏大人格的自我表現,是內在美的外在花環。曠達不是山野豪氣,山野豪氣是草莽間個人主義的放大。答:答案:(示例)曠達不是玩世不恭,玩世不恭是盲目中自以為是的迷失;曠達不是醉生夢死,醉生夢死是繁華中生命價值的貶損;曠達不是自由逍遙,自由逍遙是失意時人生苦惱的掩飾。6.閱讀下面的文段,然后依據要求答題。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后進,培植了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后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遺產。(1)有一個句子與本段的話題不統一,應刪去,這句話是:(2)請用一句話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答案:(1)他熱心獎掖后進,培植了不少人才。(2)蘇軾的作品對后世的影響極大。文本鞏固一、課內閱讀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1題。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行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釋義正確的一項是()A.eq\b\lc\{\rc\(\a\vs4\al\co1(蘇子愀然容色變更的樣子,正襟危坐端正))B.eq\b\lc\{\rc\(\a\vs4\al\co1(下江陵向下游到,順流而東向東進發))C.eq\b\lc\{\rc\(\a\vs4\al\co1(釃酒臨江斟酒,漁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島))D.eq\b\lc\{\rc\(\a\vs4\al\co1(駕一葉之扁舟小船,渺滄海之一粟眼淚))解析:B項,下,攻占;C項,渚,江中小洲;D項,渺,渺小。答案:A8.對“之”字的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詩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⑤駕一葉之扁舟⑥渺滄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須臾⑧羨長江之無窮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解析:①③④⑥都是助詞,的;②⑦⑧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⑤助詞,無義。答案:C9.下列文學常識說明錯誤的一項是()A.既望:已經過了望日,即陰歷每月十六日。既:已經。望:陰歷每月十五日。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妙志向的象征。C.本文作者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司馬光、王安石。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解析:沒有司馬光,應是曾鞏。答案:C10.對這段文字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這段文字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來寫。主客問答是賦的傳統手法,一般說來,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話從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B.作者擅長運用比方的手法,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變更,寫得詳細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C.這段文字將情、景、理有機結合,實質上是蘇軾貶謫生活中苦悶心緒的流露,但從全文來看,蘇軾并沒有沉醉在這種苦悶之中。D.作者描繪了“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景象,意在抒發自己急欲建功立業的豪情。解析: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的苦悶。答案:D11.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譯文:(2)知不行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譯文:答案:(1)這里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圍困的地方嗎?(2)(我)知道這是不行能屢次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予給悲涼的秋風。二、課外探究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題。后赤壁賦蘇軾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時常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行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振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行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eq\o(然,\s\do4())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說明,有誤的一項是()A.予乃攝衣而上攝:提B.履巉巖履:鞋子C.揖予而言曰揖予:向我作揖D.予亦驚寤寤:醒解析:B項,履,名詞作動詞,攀登。答案:B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eq\b\lc\{\rc\(\a\vs4\al\co1(歸而謀諸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eq\b\lc\{\rc\(\a\vs4\al\co1(適有孤鶴,橫江東來,而吾與子之所共適))C.eq\b\lc\{\rc\(\a\vs4\al\co1(藏之久矣,以待子時常之需,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D.eq\b\lc\{\rc\(\a\vs4\al\co1(狀如松江之鱸,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解析:A項,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折,但是;B項,副詞,正,恰好/動詞,享有;C項,連詞,表目的,來/介詞,在;D項,結構助詞,的。答案:D1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B.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C.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D.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解析:“四顧寂寥”說環境,“適有……”陳述事情,中間必需斷開,解除C、D兩項。“橫江東來”是偏正結構,中間不能斷開,因此解除B項,選擇A項。答案:A15.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后赤壁賦》是蘇軾三個月后再游赤壁時所做,前賦著重寫水,后賦著重寫山,前賦著重寫秋景,后賦著重寫冬景。B.《后赤壁賦》也是寫月夜游赤壁,但描繪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為峭拔。C.前賦談玄說理,爭論風生,寓悲憤于曠達之中;后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D.《后赤壁賦》抒發了作者堅忍不拔、主動進取、樂觀向上的壯志豪情。從本段節選的文字即可看出作者的這種精神風貌。解析:D項,表達了作者在出世與入世問題上的沖突心情。答案:D16.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霜露既降,木葉盡脫。譯文:(2)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譯文:(3)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譯文:答案:(1)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2)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妙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3)回到江邊登上船,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休息。【參考譯文】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動身,打算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我們)相互望望,很喜愛這景色,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妙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日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態就像是松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議。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等你隨時的須要。”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巡游。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巡游所見的江景山色就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態的怪石上,又時常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低頭看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突然大聲地長嘯,草木被振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不覺悲傷悲傷,感到恐驚,覺得這里使人膽怯 ,不行久留。回到江邊登上船,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休息。這時快到半夜了,(我)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孤獨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猶如黑裙子,身上的白羽猶如雪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過了一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巡游歡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突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備考提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題。王瞻,字思范,瑯邪臨沂人,宋太保弘從孫也。祖柳,光祿大夫、東亭侯。父猷,廷尉卿。瞻年數歲,嘗從師受業,時有伎經其門,同學皆出觀,瞻獨不視,習誦如初,從父尚書仆射僧達聞而異之,謂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憂以孝聞服闋襲封東亭侯瞻幼時輕薄好逸游為閭里所eq\o(患,\s\do4())eq\o(及,\s\do4())長,頗折節有士操,涉獵書記,于棋射尤善。起家著作佐郎,累遷太子舍人、太尉主簿、太子洗馬。頃之,出為鄱陽內史,秩滿,授太子中舍人。又為齊南海王友,尋轉司徒竟陵王從事中郎,王甚相賓禮。南海王為護軍將軍,瞻為長史。又出補徐州別駕從事史,遷驃騎將軍王晏長史。晏誅,出為晉陵太守。瞻潔己為政,妻子不免饑寒。時大司馬王敬則舉兵作亂,路經晉陵,郡民多附敬則。軍敗,臺軍討賊黨,瞻言于朝曰:“愚人易動,不足窮法。”明帝許之,所全活者萬數。征拜給事黃門侍郎、撫軍建安王長史、御史中丞。高祖霸府開,以瞻為大司馬相國諮議參軍,領錄事。梁臺建,為侍中,遷左民尚書,俄轉吏部尚書。瞻性率亮,居選部,所舉多行其意。頗嗜酒,每飲或竟日,而精神益朗贍,不廢簿領。高祖每稱瞻有三術,射、棋、酒也。尋加左軍將軍,以疾不拜,仍為侍中,領驍騎將軍,未拜,卒,時年四十九。謚康侯。子長玄,著作佐郎,早卒。(節選自《梁書·王瞻傳》)1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謂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憂/以孝聞/服闋襲封東亭侯/瞻幼時輕薄/好逸游/為閭里所患/B.謂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憂/以孝聞/服闋/襲封東亭侯/瞻幼時輕薄/好逸游/為閭里所患/C.謂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憂以孝/聞服闋/襲封東亭侯/瞻幼時輕薄/好逸游/為閭里所患/D.謂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憂以孝/聞服闋/襲封東亭侯/瞻幼時輕薄/好逸游/為閭里所患/解析:首先把語句放入文本,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謂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憂/以孝聞/服闋/襲封東亭侯/瞻幼時輕薄/好逸游/為閭里所患”,這句話的含義是“對王瞻的父親說:‘我們家族不衰微,希望就寄予在這孩子身上了。’王瞻十二歲,為父親服喪,以孝道著名。服喪期滿,繼承爵位東亭侯。王瞻年幼時輕浮苛刻,喜好放縱游玩,被鄉里人憎惡”,圈出句子中的名詞和代詞,如“瞻父”“吾宗”“此子”“東亭侯”“瞻”“閭里”等,依據表對話的詞語“曰”斷開一處,然后依據語法關系進行解除,如“曰”意思是“說”,可見后面應是對話的內容,而“年十二”是說“王瞻”的年齡,故“曰”的內容應是“吾宗不衰/寄之此子”,應在“年”前面斷開,解除A、D兩項;“聞”的緣由是“孝”,故“孝”與“聞”不能斷開,解除C項,故選B項。答案:B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父,指祖父親兄弟的兒子,長于父者為從伯,幼于父者為從叔;又指父親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B.闋,多義詞,此指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高臺,常左右各一,臺上起樓觀,用于裝飾、遠眺。C.閭里,“閭”原指里巷的大門,后指人群聚居處;“里”指居住的地方,如“故里”;“閭里”指鄉里。D.秩滿,官吏任期屆滿。文中寫王瞻出京擔當鄱陽內史,任期屆滿以后,被朝廷授任為太子中舍人。解析:B項,“闋,多義詞,此指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高臺,常左右各一,臺上起樓觀,用于裝飾、遠眺”錯誤,“闋”,終了。“服闋”,指守喪期滿除服。答案:B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瞻做事專注。他幾歲時,曾拜師讀書,當時有藝人從門口經過,同學都出去觀看,唯獨他不看,如起初一樣溫習誦讀。B.王瞻廉潔奉公。他為官期間,兩袖清風,不管職位如何變遷,廉潔之習不變。妻子兒女們跟著他也不能免除饑寒。C.王瞻慈愛寬厚。大司馬王敬則起兵作亂失敗后,朝廷軍隊要討伐賊黨時,他的建議保全了數以萬計的郡中民眾。D.王瞻性格正直。他處于任免官員的部門,不曲意逢迎,多按自己的心愿行事。終因飲酒傷身,一病不起,不久去世。解析:應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然后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D項,“終因飲酒傷身,一病不起,不久去世”與選文不符,文章最終說“頗嗜酒,每飲或竟日,而精神益朗贍,不廢簿領。高祖每稱瞻有三術,射、棋、酒也。尋加左軍將軍,以疾不拜,仍為侍中,領驍騎將軍,未拜,卒,時年四十九”,這是說王瞻很愛飲酒,常常飲酒一整日,而精神更加清朗足夠,不耽擱文書事務,并沒有說是因為飲酒傷身而一病不起。答案:D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及長,頗折節有士操,涉獵書記,于棋射尤善。譯文:(2)頗嗜酒,每飲或竟日,而精神益朗贍,不廢簿領。譯文:解析:先回來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然后依據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實行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第一句中,“及”,等到,“長”,長大成人;“折節”,克制自己,或變更平常的志趣行為;“士操”,讀書人的操守;“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