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科建設與設備配置標準》_第1頁
《急診科建設與設備配置標準》_第2頁
《急診科建設與設備配置標準》_第3頁
《急診科建設與設備配置標準》_第4頁
《急診科建設與設備配置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1.020

CCSQ841

團體標準

T/NAHIEMxx-xxxx

急診科建設與設備配置標準

StandardsofEmergencyDepartmentConstructionandEquipmentConfiguration

(征求意見稿)

xxxx-xx-xx發布xxxx-xx-xx實施

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發布

目次

1總則................................................................................................................................................3

2規范性引用文件............................................................................................................................4

3術語和定義....................................................................................................................................5

4醫療工藝設計................................................................................................................................5

5選址與規劃布局............................................................................................................................9

6建筑設計........................................................................................................................................9

7醫療設備配置...............................................................................................................................16

8建筑設施設備..............................................................................................................................17

9檢測驗收......................................................................................................................................3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

則》的規定起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手術室及相關受控空間分會提出

本文件由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歸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雷度米

特醫療設備(上海)有限公司、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諾然美泰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肺科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山西省人民醫院、復旦大

學附屬中山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復旦大學附

屬華山醫院、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中國建

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蘇

州尚領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嘉和美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曼醫療設備有限公司、

浙江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潔凈園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參加起草單位:湖南太陽龍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山東亞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鄭州瑞孚智能設備有限公司、跨界筑(北京)文化傳媒有

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鈺、孫博怡、張美榮、王方、談怡雯、岑建、黃林濤、劉鵬、

王灝霖、楊永梅、陳瓚、徐善祥、江利冰、呂晉棟、彭盼、蔣龍元、姚晨玲、王金地、張遠

平、歐陽文麟、劉強、張亦靜、牛維樂、孫海龍、宋方樸、章軍輝、王坤、劉一、余波、宋

可鑫、陳利濤

1總則

1.1為滿足急診科醫療服務功能的需求,改善醫院急診科醫療就診環境,科學

合理指導急診科建設與設備配置制定本標準。

1.2急診科是承擔醫院院前急救和急危重癥首診、搶救任務的臨床科室。現代

急診科已發展為集急診、急救與重癥監護三位一體的醫療部門,可對急、危、重患者

實行一站式急救醫療服務。急診科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全天候開放,接診的患

者具有就診隨機、病譜多樣和時效需求高的特點。

1.3本標準適用于各種性質(公立、私立、中外合資、外資)醫院中的急診科

建設。

1.4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急診科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可參照本標準。專科醫

院急診科建設可參照本標準。

1.5急診科建設與設備配置宜與醫院級別、功能和任務相匹配,以保障急診工

作的及時有效開展。

1.6除符合本標準外,還應符合其它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

2規范性引用文件

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18582《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墻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

GB50052《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

GB50184《工業金屬管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50236《工業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規范》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

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

GB50333《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

GB50343《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

GB50591《潔凈室施工及驗收規范》

GB50751《醫用氣體工程技術規范》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50763-2012《無障礙設計規范》

GB51039《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

YS/T650《醫用氣體和真空用無縫銅管》

110-2021《綜合醫院建設標準》

3術語和定義

3.1急診科:DepartmentofEmergencymedicine,縮寫為ED,承擔醫院院前急救、

急危重癥患者首診和搶救任務的臨床科室。

3.2急診分區標準:Zonestandards,采取“三三二分區”的原則,根據急診患者就診

流程將急診科分為三個區域:首診區、留觀區和住院區。首診區細分為“搶救區”、“快速就

診區”和“普通就診區”;住院區包括急診綜合病房、急診重癥監護室。

3.3紅區:Redzone,是搶救區,為急診科危重患者提供搶救診療的核心區,主要設置

有復蘇、搶救和監護功能。

3.4黃區:Yellowzone,是快速就診區,為雖然病情穩定但癥狀嚴重(如嚴重疼痛)

或各種病情原因需要盡快處理的患者提供診療的區域。

3.5綠區:Greenzone,是普通就診區,為III級及IV級患者提供診療的區域。

3.6急診手術間:Emergencyoperatingroom,為因病情緊迫,經醫生評估后認為需要

在最短的時間內手術的用房,多用于創傷、急腹癥、大出血、急性感染等。

3.7急診科重癥監護室:EmergencyIntensiveCareUnit(EICU),在急診科內為急

危重癥患者進行綜合性診斷、治療、監護和處理的用房。

3.8搶救室:Rescueroom,為緊急搶救危重患者或臨時手術的用房。

3.9觀察室:Observationroom,為暫不具備住院條件,需根據患者病情輸液或觀察使

用的用房。

3.10急救通道:EmergencyAccess,針對急危重患者,給予最快最便捷的診療通道,

以爭取時間,搶救生命。

4醫療工藝設計

4.1一般要求

4.1.1急診科的醫療工藝設計應確定其醫療業務結構、功能和規模,以及相關醫

療流程、醫療設備、技術條件和參數。

4.1.2急診科醫療工藝流程分為急診科與醫院其他醫療功能單元之間的流程和

急診科內部的流程。

4.1.3急診科的選址規劃與建筑空間設計應滿足急診科醫療工藝設計的要求,包

括建設規模、功能使用、醫療流程以及醫療設備使用所需的建筑條件。

4.1.4急診科的醫療工藝設計參數應根據不同醫院的定位要求研究確定,當無相

關數據時可參考下章節中提供的相關參數。

4.2急診科醫療工藝設計與參數

4.2.1二級及以上醫院應設置急診科。急診科應當具備與醫院級別、功能和任

務相適應的建設規模。

4.2.2急診科應獨立成區,應與醫技、手術室、住院部有便捷聯系。

4.2.3急診科應符合《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建標110-2021)相關標準。宜預留

一定的擴展空間。

4.2.4急診科出入口應有足夠空間滿足應急救援和急救車循環的需要。并設有救

護車通道和專用停靠處;有條件的可分設普通急診患者、危重傷病患者和救護車出入通

道。

4.2.5急診科出入口宜有專門的空間設置洗消分檢區,用于特殊情況(如疫情防

控、突發公共事件等)時,特殊(污染/感染患者)與普通急診患者分開。

4.2.6急診科應根據功能需要設置滿足急診患者診療流程中的所有功能。宜包

括:預檢分診區、候診區、患者就診區、搶救區(室)、復蘇室、留觀區、EICU、急

診病房、洗胃室、清創室、治療室、急診檢(化)驗室、急診超聲室、急診X線和CT

檢查室、掛號室(處)、收費處、急診藥房、安保區、處置室、庫房、雜用間、污物暫

存室、開水間及衛生間等。急診科應設置其他輔助區域,包括辦公室、示教室、更衣室、

值班室等。為開展住院醫師培訓工作的急診科應依國家關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

相關要求設置,并宜具備開展科研工作的條件。

4.2.7作為國家級或區域創傷中心的醫院,宜根據創傷中心建設相關要求設置

創傷(外科)復蘇室及急診手術室。作為國家級或區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醫院,宜

根據建設相關要求統一設計和部署,并確定急診導管室的設置。

4.2.8急診患者采用4級病情分診模式,以I、II、III、IV來表示。并根

據病情分級和資源調配方案,設置首診區中的紅區、黃區和綠區。

急診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分級如下表:

病情分級病情嚴重程度分級標準

病情可能隨時危及患者生命,包括(但不限于):需CPR、緊急行氣管插管、

Ⅰ瀕危患者

快速液體復蘇等,以及其他應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預措施的患者。

Ⅱ危重患者病情有進展至生命危險和(或)致殘危險者,任何NEWS≥7分的患者

有急性癥狀或急診問題,但目前沒有確定的危及生命或致殘危險的患者,

Ⅲ急癥患者

NEWS4~6分患者

癥狀輕微患者或非無明顯癥狀患者,因為其他原因就診的患者,NEWS0~3分

Ⅳ非急癥患者

患者

注:生命體征異常者,病情嚴重程度分級上調一級。有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危重程度上調一級

4.2.9應將I級、II級患者應分診至紅區。根據III、IV級患者的病情安

排其在綠區或黃區的相應(科室)診間就診。

4.2.10轉運Ⅰ級和Ⅱ級急診患者住院時應由急診醫護人員護送至住院病房,并完

成床旁交接。轉運途中配備便攜式搶救設備,包括便攜式多參數監護儀、氧氣供應裝置、

簡易呼吸器等,必要時配備轉運呼吸機、負壓吸引裝置等。

4.2.11普通就診區宜設通用診室和專科診室。通用診室用于處理常規急診患者

(宜以序號標識診室名稱);專用診室為需要特殊設備的各個專科提供診療條件,如婦

產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

4.2.12急診搶救室宜按照急診科每日就診患者不低于4%的規模設定搶救床位,

每床凈使用面積宜不小于12㎡,每床建筑面積不宜小于30㎡。沒有條件單獨設立洗

胃室的醫院,洗胃功能可以安置在搶救室中。

4.2.13急診留觀區宜根據急診日患者流量和專業特點設置留觀床位數,觀察床位

數宜為日急診患者數的8-12%,或占醫院總床位數2-3%。醫院可根據本地區患者情況

及醫院需求做上限調整。急診患者留觀時間不宜超過72h,之后應根據病情離院、住院

或轉院。

4.2.14急診住院區包括急診綜合病房和急診重癥監護室(EICU)。

急診綜合病房是醫院專科住院病房的補充,急診綜合病房床位數不宜

少于日急診患者人數的8%-10%或占全院床位總數的5%,病房設置滿足《綜合醫院建筑

設計規劃》GB51039-2014中相關要求。

急診重癥監護室(EICU)應按照急診醫療自身特點和急診危重患者救

治需求配置。EICU主要收治紅區分流的CPR后患者、嚴重創傷和中毒患者、其他需要

住院診療的急重癥患者。EICU床位數宜不少于急診患者日就診人數的4%,并且宜不低

于6床。空間布局需滿足醫院感染管理相關要求和危重患者搶救需要。

4.2.15急診科輔助區域宜設醫務人員獨立出入口。出入口應滿足從院區的其他區

域直接進入相對集中和獨立的醫務辦公值班區域,并在區域的入口處就近設置通過式更

衣間。急診手術室、急診EICU等工作區域的出入口宜符合手術中心及重癥監護室等相

關要求。醫護人員衛生通過后,進入工作區域;完成醫療業務工作后,應通過衛生通過

或更衣間返回醫務辦公值班區域。

4.2.16急診科潔凈物品可通過公共通道運送到急診的各個區域,在各個區域中應

設立清潔物品的二級庫房,便于分區管理使用。

4.2.17急診科的各個區域應設立污物暫存間(區),急診醫療區生活垃圾和醫療

垃圾應分開設立不同的暫存間(區)。污物應先集中到各個污物間(區)暫存,后統一

送至醫院醫療廢物暫存庫或者垃圾中轉站。

4.2.18急診科各區域及房間功能關系圖如下:

5選址與規劃布局

5.1規劃布局與功能

5.1.1新建醫院宜預留應急救治場地,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結合未來發展用地合

理規劃,在滿足功能和安全衛生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組織院區各建筑區位,且保證一定

的面積和日照條件。

5.1.2急診科宜設在醫院內便于患者與急救車方便到達的部位。設置直升機停機

坪時,宜與急診科之間設置急救通道。急診科與門診部可設有便捷聯系。

5.1.3急救門廳應方便急救車停靠,搶救室應臨近門廳,便于到達,沿途地面執

行無障礙設計且有明顯指引標志。搶救室宜靠近分診處和急診手術室,以便最短距離搶

救。

5.1.4急診科外宜設立篩查區(間)或隔離病室(區)。至少設置一間配有獨立

衛生間的標準隔離觀察間、兒科觀察室。隔離室(區)或隔離單元宜設單獨出入口,入

口處設緩沖區及就地消毒設施。

5.1.5急診重癥監護室(EICU)宜選在急診科較中心位置或相對獨立的單元。

5.2交通組織規劃

5.2.1急診科宜設置獨立的急救車出入口,臨近城市道路。急診科入口應形成環

形道路,避免擁堵。宜設置急救車專用停車位。

5.2.2急診科入口需通暢,設有無障礙通道,方便輪椅、平車出入,并設有救護

車通道和專用停靠處;有條件的可分設普通急診患者、危重傷病患者和救護車出入通道。

5.2.3條件允許可設置兒科急診獨立出入口。急診人行出入口與急救車行出入口

宜可分開設置,并符合“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763-2012)”中的相關規定。

5.2.4急診入口鄰近處可設置社會臨時車位或快速下車區,為患者和照顧者提供

緊急臨時停車服務,也方便行動不便患者或殘疾患者快速下車。

5.2.5急診出入口應設置雨棚,入口可為自動門,門寬不小于1.8米,方便推床。

5.2.6有條件的可設直升機停機坪,需符合國家相關航空醫療運輸管理規范和標

準。停機坪需與急診科設置急救通道。

6建筑設計

6.1一般規定

6.1.1急診科可設首診區、留觀區和住院區,并設配套的相關輔助用房;

6.1.2急診科應有醒目的路標和標識,以方便和引導患者就診,急診科搶救區宜

與關聯度高的醫技科室如手術部、ICU、檢驗科、影像科、DSA等醫療部門有便捷通道,

并應當為急診患者轉入住院治療設計便捷路線。

6.1.3大型醫院可按急癥危重的不同程度將首診區劃分搶救區(紅區)、快速就

診區(黃區)、普通就診區(綠區)。配置必要關鍵搶救用醫學影像診斷設備,形成專用

醫技核心區,其余各區圍繞其布置。不同分區之間宜有高效便捷的醫患聯系通道。

6.2建設規模

6.2.1急診科建設規模應根據《綜合醫院建設標準》(目前建標110-2021)標準

實行。

6.2.2急診科建設規模按醫院總床位數量應分5個級別:200床以下,200-499

床,500-799床、800-1199床和1200-1500床。

6.2.3急診科床均面積宜符合下表規定:

綜合醫院建200床以200-499床500-799床800-1199床1200-1500

設床位規模下床

急診科床均3.3%-6.6%3.39%-6.78%3.48%-6.96%3.42%-6.84%3.36%-6.72%

建筑面積

注:1500床以上的醫院,參照1200床-1500床床位規模的建筑面積標準執行。

6.3急診科分區

6.3.1急診科常用的布局方式有集中布局方式、多層次分區布局,且應遵守以下

原則:

集中式布局適用于小規模急診科設置,日診療量少,減少分診環節,診療

區和候診區直接與分診大廳相連,通過大廳將患者分流到各個診區,布局緊湊,流線便

捷。

多層次分區布局適用于大規模急診科設置,日診療量大,根據患者診療流

程,進行空間遞進設計,通過醫療主街串聯各個功能檢查區,可在一些節點上向上,向

外拓展,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點,有條件的可在某些節點上置入戶外庭院,各科室圍繞

庭院布置增加通風采光。

6.4公共區域

6.4.1可設置候診、衛生間、安保、120值班室等用房和為患者服務的公共設施

室等用房。

6.4.2急診科可分設急診、急救大廳;并設置通往室外的專用出入口及通道。

6.4.3宜設置坡度小于1:20的平坡出人口為急診的主要出入口,出入口地面應

平整、防滑,設有無障礙出入口的上方可設置雨棚。

6.4.4大廳入口部應設預檢分診區,面積不小于45平米,有顯著標識,空間寬

敞、明亮、通風,可配備商業設施、候診椅、飲水器、充電設備,方便患者及陪護人員。

候診區在設置正常座椅的時候,要預留輪椅、推床停留空間,一般大于10平米。避免

輪椅停留在通道上的不安全感以及造成的交通擁堵。

6.4.5室內通道應設置無障礙通道,凈寬宜不小于2.4米,并設置扶手。

6.4.6公共衛生間盡量靠近公共區域,宜設兒童潔具。

6.4.7急診科每層公共區域宜設置至少一處母嬰室,并靠近公共衛生間。

6.4.8急診科供患者和污物使用的電梯,可作為病床電梯。

6.5診療區:

6.5.1搶救區(紅區)

搶救監護區應設置搶救室、洗胃室、復蘇室等,二級以上醫院宜設置急診

手術室(或急診清創室)、EICU及配套用房。設置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其用

房可設在此區或就近設置,并滿足相關規范要求。

搶救室應直通門廳,有條件時宜直通急救車停車位,門的凈寬不宜小于

1.2m;設置移門時,門的凈寬不宜小于1.4m急救的主要出入口宜設無坡度出人口;

搶救室搶救單元和搶救床位數量根據醫院等級及實際需要確定。搶救室內

宜設搶救床位、護士站、治療室、處置室等。急診流量較小的醫院的治療室、處置室也

可與留觀區域、EICU區域合用。

搶救室每床凈使用面積宜大于20m2;搶救床的四周都應留有足夠空間,

平行排列床位的間距宜≥1.5m。搶救床沿與墻面的距離宜≥1.0m,床與床之間宜設置分

隔簾。

急救復蘇室和洗胃間宜在搶救室內獨立設置,面積宜不小于20m2;

每個搶救單元應設氧氣、吸引、壓縮空氣等醫療氣體的管道系統終端和多

功能電源插座。

設置急診手術室宜與搶救室相鄰,面積宜大于25m2,并設立配套的準備

間和污物暫存間等用房。

6.5.2快速就診區(黃區)

黃區患者雖然病情穩定,但癥狀嚴重(如嚴重疼痛)或因各種病情變化需要盡快處理

提供診療的區域。該區域可獨立設置,也可依據醫院具體情況設置在紅區或留觀區內。

6.5.3普通就診區(綠區)

普通就診區首選診間方式,在應保護患者隱私的基礎上,采取開放性診桌

方式。

急診診室面積不宜小于12m2,宜采用門凈寬1.2m的單門或門凈寬1.3m

的子母門;診室內設置按門診常規診室設置。婦產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根據

不同專科特點設置婦檢床、綜合治療臺等檢查治療設施。

6.5.4留觀區

急診留觀區可區分成人與兒童,并設配套的配液間、治療室、處置室、庫

房等。急診留觀空間規模應根據醫院輸液流量確定,當急診留觀與門診輸液共享空間設

置時,宜規劃好不同患者的就診流線。

6.5.5急診重癥監護室(EICU)

EICU宜自成一區,可鄰近搶救室設置,也可在急診區域獨立設置;

EICU應根據不同醫院等級和醫院實際需要設置不同規模。內部功能用房

包括重癥監護床單元、隔離單間、護士站、治療室、處置室、污物污洗間、設備間、談

話間、庫房、辦公用房、值班用房等。根據不同規模,選擇與搶救室部分用房共享,或

根據需要全部完整設置。

6.5.6醫技區

宜滿足急診應急診治和綠色通道的醫技檢查服務要求,宜設置放射、超聲、

心電等檢查,CT、MRI、DSA、內鏡檢查可一體化設置或設有便捷通道。

急診區域內宜設置急診檢驗,并與醫院檢驗科設有快捷標本傳送通道。

6.6診療輔助區

6.6.1宜設置急診大廳、自助服務、掛號、繳費、急診藥房、采血和配備為患者

服務的公共設施室等。

6.6.2護士站、掛號、取藥、預檢、導診及采血和采集其它標本等對外公共窗口

宜設置低位服務設施。

6.7輔助辦公區域

6.7.1辦公室

醫護辦公用房宜有良好的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辦公室宜有避免直曬和眩

光措施。

辦公室每人使用面積不宜小于3㎡;主任辦公室凈面積不宜小于10㎡,

室內除工位外還要布置沙發等用于接待用;辦公室凈高不宜低于2.6m。

6.7.2會議示教室

會議示教室可分設中、小會議示教室,小會議示教室使用面積宜為30㎡,

中會議示教室使用面積宜為60㎡,每人使用面積不宜小于1.8㎡。

會議示教室平面長寬比不宜大于2:1,宜有擴聲、放映、多媒體、投影、

燈光控制等設施,可有隔聲、吸聲和外窗遮光措施。

6.7.3更衣、值班、茶歇、庫房、衛生間

醫護更衣、衛生間宜靠近醫護出入口處,可按照使用人數需求確定更衣室

大小,設置相對獨立的衛生洗手、衛生間、更衣間、淋浴區以減少相互影響。

值班室宜設帶有獨立衛生間的單元式值班室,衛生間宜直接對外通風采

光,條件不允許時,可有機械通風措施。

茶歇區作為醫護工作人員集中休息、就餐空間可根據急診區域面積、規模、

使用人數確定面積。

6.7.4有科研、教學任務的用房應遵照國家相關規定設置。

6.8建筑與裝飾

6.8.1急救區的裝修宜充分考慮便于清潔、防靜電和防火的要求;病床之間、病

床與中心工作站之間盡可能保持視覺通透,病房之間可使用半玻式隔斷,中間裝配窗簾

便于觀察。

6.8.2輔助區域的門可為木質門,其他區域皆宜為非木質門,門上宜有觀察窗。

其他推拉門和污物處理區的平開門皆宜有自動開關,并應有“斷電即開”功能。搶救區

進出的門,凈寬不宜小于1.4m,當采用電動懸掛式自動門時,應具有自動延時關閉和

防撞擊功能,并應有手動功能。

6.8.3患者衛生間地面應平坦,坐便器旁應設輸液掛鉤和安全扶手,應有報警按

鈕。

6.8.4建筑裝飾應遵循不產塵、耐腐蝕、耐碰撞、防潮、防霉、容易清潔和符合

防火要求的原則。宜進行裝配化施工安裝。兒科急診用房的裝飾應體現兒童就診特點。

6.8.5急診各區墻面上的設置的插座、開關、各種柜體、觀片燈等均宜嵌入墻內,

踢腳不應突出墻面,墻與地面交界處宜做成圓角。患者經過的走廊應設防撞帶。

6.8.6搶救區兩床之間宜設活動硬屏風式隔斷

6.8.7搶救區裝飾材料應采取防靜電措施。所有飾面材料的表面電阻值應在106

Ω~1010Ω之間。

6.8.8急診噪音控制根據國際噪音協會的建議。留觀區的噪音不要超過白天

45dB(A),傍晚40dB(A),夜晚35dB(A)。地面覆蓋物、墻壁、天花板應盡量采用高吸音建

筑材料。

6.8.9房間墻壁材料應遵循以下要求

衛生間、污洗間等相對濕度超過80%的房間墻壁應采用瓷磚或其他防水防

霉材料;

污物處理區的墻面和地面均應采用耐清潔和消毒的材料,墻壁可采用無機

抑菌性材料;

搶救區、檢驗區及其桌柜等可能被污染以及需要手觸及的局部表面宜用無

機抑菌性材料;

候診區墻面宜采用耐清潔、抗碰撞材料;

使用防水防霉涂料的,應根據使用情況定期復涂;

材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

和《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墻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2的有關規定。

各類用房的面積、凈高和走廊的寬度以及無障礙要求,除本標準有規定外

均應遵循現行國家標準《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GB51039和有關專業標準的規定。

裝飾色彩針對不同候診人群的特點,候診區空間的色彩也宜有所不同。采

用不同的色彩,可起到功能分區和引導病人的作用,又可增強病人的正向心理感知。診

室宜采用淺色調,以米黃或白色為主,能舒緩患者情緒,檢查是色彩宜采用暖色系,營

造出自然溫馨的室內環境,留觀病房色彩宜與當前家庭裝修常用的色澤相同,一般用淺

色系,色調平穩。

7醫療設備配置

基本設備應配置中心供氧設備、中心負壓吸引設備、醫用冰箱、空氣消毒機、床單元

臭氧消毒機、多功能搶救床、查體床、清創床、聽診器、手電筒、體重計。

三級綜合醫院或有需求的醫院還可以配備可移動無影燈、多功能清創儀等。

監護設備應配置耳溫儀、多功能監護儀、便攜式轉運監護儀、便攜式小脈氧、電子血

壓計。宜配置有創血壓監測設備。三級綜合醫院或有需求的醫院還可以配備

PICCO、床邊ACT監測設備、顱內壓監測儀、腦電圖監測儀、腦功能監測儀、

連續動態血糖監測儀、氣囊壓力持續監測儀、肺生物電阻抗成像設備、連續

經顱多普勒成像設備。

救治設備應配置輸液泵/微量泵、有創呼吸機、無創和便攜式轉運呼吸機、除顫儀、

洗胃機、心肺復蘇儀、可視喉鏡、體溫管理設備、霧化器、振動排痰儀、電

子止血帶等。宜配置纖維支氣管鏡、高流量吸氧設備、主動脈球囊阻斷設備、

ECMO設備、快速加溫輸液設備。三級綜合醫院或有需求的醫院還可以配備

床邊血液凈化、臨時起搏器、電子胃鏡、腸內營養泵、振動篩孔霧化器、呼

吸振蕩排痰設備、主動脈球囊反搏設備等。

診斷設備應配置心電圖機、床旁超聲機、POCT設備(應至少配置床邊血氣、胸痛5

項、血糖儀)等。三級綜合醫院或有需求的醫院還可以配備凝血功能監測儀、

血栓彈力圖、酮體監測等POCT設備、床邊X線。

轉運設備應配置轉運床、轉運箱、轉運板、平車、輪椅、擔架。

防護設備三級綜合醫院或有需求的醫院可以配置生物安全柜。

其它宜配置有線/無線通訊設備,三級綜合醫院或有需求的醫院宜配置5G網絡信

息系統。

8建筑設施設備

8.1給排水

8.1.1一般規定

急診科的給水、排水、消防、污水處理,應與醫院統一規劃設計。

管道穿越隔離觀察病區的墻壁和樓板時應加設套管,管道和套管之間應采

取密封措施。

8.1.2給水

急診科生活給水水質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

的有關規定。

生活給水、熱水、冷卻循環水、醫療用水等系統的供水應滿足急診科24

小時的使用需求。

室內給水、熱水的配水干管、支管應設置檢修閥門。隔離觀察病區給水引

入管上應設置倒流防止器,倒流防止器應設在清潔區內。

生活熱水的加熱設備出水溫度不應低于60℃,熱水出水時間不大于10S,

熱水系統與冷水系統的供水壓力應平衡。

急診科下列場所的用水點應采用非手動開關,并防止污水外濺:

①公共衛生間的洗手盆、小便斗、大便器;

②搶救室、監護室、診室、檢驗科等房間的洗手盆;

③其他有無菌要求的需要防止院內感染場所的衛生器具。

采用非手動開關的用水點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醫護人員使用的洗手盆,以及細菌檢驗科設置的洗滌池、化驗盆等,應采用感

應水龍頭或膝動開關水龍頭;

②公共衛生間的洗手盆應采用感應自動水龍頭,小便斗應采用自動沖洗閥,蹲式

大便器應采用腳踏式自閉沖洗閥或感應沖洗閥。

8.1.3排水

急診科檢驗用房應設專用洗滌設施,并應定期在排水管中投加消毒劑,排

水管道應選用耐腐蝕的管材。

急診搶救室的地漏應采用可開啟的密封地漏。

清潔區排水應與隔離觀察病區排水分別收集。隔離觀察病區排水管及通氣

管不應與其他區域的管道連接,排水管應單獨排出,經滅活消毒后與其他醫療排水

合并進入醫院污水處理站;通氣管口應設高效過濾器或其它可靠的消毒裝置,并應

使通氣管口四周的通風良好。

根據需要在急救車停放區域設置沖洗和消毒設施。

8.2暖通通風要求

8.2.1一般規定

急診科的暖通、通風系統應根據急診科的規模,所在地區氣象條件、能源

狀況及政策、節能環保和生活習慣要求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在設計急診科的暖

通、通風系統中應優先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

在急診科的暖通、通風系統的設計中,對有可能造成人體傷害的設備及管

道,必須采取安全防護措施。

急診科的暖通、通風系統的設備、管道及配件安裝需要考慮操作和維修的

空間需求,在建筑設計時預留安裝維修用的足夠空間,對于大型設備及管道應提供運輸

和吊裝的條件或設置運輸通道和起吊設施。

急診科的暖通、通風系統應根據現有國家抗震設防等級要求,考慮防震或

其他防護措施。

急診科的暖通、通風系統應考慮施工、調試及驗收的要求。當設計對施工、

調試及驗收有特殊要求時,應在設計文件中加以說明。

急診科的暖通、通風系統除應符合本規范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

關標準的規定。

8.2.2采暖系統

累年日平均溫度穩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數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區急診

科應設置供暖設施,并宜采用集中供暖。

嚴寒和寒冷地區急診科主要房間的室內采暖設計溫度應采用18℃~

24℃;夏熱冬冷地區急診科主要房間的室內采暖設計溫度主要房間宜采用16℃~22℃;

設置值班供暖房間不應低于5℃。

急診科的分診大廳等大空間的采暖系統宜為地板采暖,供暖室內設計溫度

宜降低2℃。

急診科采暖系統設計應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50736)的規定。

8.2.3通風系統

設置新風系統的急診科所需最小新風量宜按換氣次數法確定。急診科新風

換氣次數宜大于等于3次/h。

新風系統可全年24小時連續運行。

急診科的處置室、石膏間、創傷處置室、搶救室、留觀室洗滌機室、干燥

機室、污物室、公用廁所、換藥室應設排風,排風換氣次數宜為10~15次/小時。

急診科的分診大廳和急診隔離區的通風系統宜設置全新風的運行模式。

急診科的通風系統、消防排煙系統和補風系統設計應符合國家現行防火規

范要求。

8.2.4空調系統

急診科的空調室內溫度宜為18~27℃,相對濕度宜為30%~70%。

急診科的空調系統應能全年24小時連續運行,不宜和醫院其他區域共用。

診科的分診大廳空調系統宜獨立設置,并具有全新風運行模式。

急診隔離區的空調系統應獨立設置,并有排風系統,相對負壓不小于5Pa。

發熱門診室的負壓應不小于10Pa,排風出口應設在無人流頻繁或滯留的空曠場所,排

風口處設可以原位消毒檢漏的高效過濾器。

沒有特殊要求的急診手術室宜按照《潔凈手術部建筑技術規范》GB50333

的IV級手術室進行設計。

設置全新風空調系統的急診科功能單元宜設置排風熱回收系統。

急診科的空調系統應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50736)的規定。

8.2.5冷、熱源系統

急診科的的冷熱源宜獨立設置,并應能全年24小時連續運行。

急診科冷熱源應符合國家相關節能規范的規定。

急診科的的冷熱源使用的冷媒應為環保冷媒。

需要冬季運行的急診科的的冷熱源室外管路應設置防凍措施。

8.3電氣

8.3.1供配電

供配電系統設計應充分保障急診科用電的安全性、可靠性,并根據醫療場

所分類及自動恢復供電時間的要求進行設計。

急診科醫療場所分類及自動恢復供電時間應符合表的規定。

表急診科醫療場所及設施的類別劃分及要求自動恢復供電的時間

場所類別自動恢復供電時間

醫療場所及設施012t≤0.5s0.5s<tt>15s

≤15s

急診診室、分診處、候診區、

藥房、收費、檢驗、會議室、√---√-

辦公室、值班室、更衣室

急診搶救室、手術室、復蘇室、--√√(a)√-

重癥監護室(EICU)

急診觀察室、病房、治療室、

創傷處置室、影像檢查室、功-√--√-

能檢查室(B超、心電)

注:(a)指的是涉及生命安全的電氣設備及照明。

急診科的用電負荷分級除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

GB50052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急診科用電,負荷等級應不低于一級。

②急診搶救室、手術室、復蘇室、重癥監護室中涉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設備及其照

明用電,應為特級負荷。

特級負荷除雙路電源供電外,尚應增設應急電源供電,一級負荷宜增設應

急電源供電。急診科應急電源的供電時間,三級醫院應大于24h,二級醫院宜大于12h。

急診搶救室、手術室、復蘇室、重癥監護室中用于生命支持的電氣設備,

應設置在線式不間斷電源(UPS)供電,應急工作時間不小于30min。

急診搶救室、手術室、復蘇室、重癥監護室等2類醫療場所,用于維持生

命、外科手術、重癥患者實時監控和其他位于患者區域的醫療電氣設備及系統,均應采

用醫療場所局部IT系統供電。

急診科局部IT系統,應配置絕緣故障監視裝置,以滿足有關監測要求。

急診科電氣設備的剩余電流保護器均應采用電磁式。急診科內1類和2

類醫療場所,應根據可能產生的故障電流特性,選擇A型或B型剩余電流保護器。

8.3.2照明

急診科不同場所一般照明的照度標準值應符合表的規定。

表急診科不同場所一般照明的照度標準值

房間或場所參考平面及高度照度標準值(lx)

急診門廳、掛號廳、候診區、急診走廊地面200

急診影像檢查(CT、DR)主機室、留觀室、0.75m水平面200

病房

急診分診處、診室、治療室、收費室、護士0.75m水平面300

站、功能檢查室(B超、心電)、急診重癥

監護室(EICU)、會議室、辦公室

急診影像檢查控制室、急診檢驗、藥房0.75m水平面500

急診搶救室、急診手術室0.75m水平面750

急診重癥監護室、留觀室、病房及病房區走廊應設置夜間值班照明,照度

宜大于5lx。夜間值班照明設置要便于醫護人員操作。

急診科應采用高顯色指數光源,照明光源的顏色特性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同類產品的色容差不應大于5SDCM;

②急診重癥監護室、手術室一般顯色指數(Ra)不應低于90,其他場所不應低于

80;

③特殊顯色指數(R9)不應小于0。

LM

急診科選用光源和燈具的閃變指數(Pst)不應大于1。

急診科室內一般照明光源的色表可根據其相關色溫分為兩類,其適用場所

宜按表選取。

表急診科光源的顏色分類

光源顏色分類相關色溫(K)顏色特征適用場所示例

Ⅰ<3300暖急診病房、留觀室

急診診室、治療室、收費室、護

士站、重癥監護室、搶救室、手

Ⅱ3300~5300中間術室、會議室、辦公室、檢驗、

藥房、門廳、掛號廳、分診處、

候診區、影像檢查室

注:當選用LED光源時,色溫不宜高于4000K。

急診科應選用光生物安全無危險類(RG0)或1類危險(RG1)燈具。

急診科安全照明、備用照明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急診搶救室、手術室、復蘇室、重癥監護室應設置安全照明;

②急診科其他場所應設置備用照明;

③安全照明、備用照明宜作為正常照明的一部分,并維持正常照明的照度。

急診手術室、搶救室等用房的入口處應設置工作警示信號燈。急診影像檢

查(CT、DR)室等用房,應設置防止誤入的紅色信號燈,紅色信號燈電源應與機組聯鎖。

急診科的引導標識系統宜采取電光源照明,標明急診科各區域位置。標識

照明宜與急診患者病情分級相結合便于分流急診患者,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1級、2級患者進入紅區進行支持、搶救和診療,設置紅區標識照明;

②3級患者在黃區進行診治,設置黃區標識照明;

③4級患者在綠區就診,設置綠區標識照明。

④標識照明牌安裝高度在2.5m及以下時,其供電回路應設置剩余電流動作保護電

器。

⑤標識照明的平均亮度應使人距標識1.5m處可清晰辨認標識的文字和內容。

0急診科的照明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公共區域照明、夜間照明、標識照明等,宜在分診臺、護士站、值班室等處集

中控制,并根據自然光和使用情況分組、分區控制,當集中控制采用自動控制時應具備

手動控制功能。

②急診診室、治療室、收費室、病房、留觀、重癥監護室、辦公室等,宜單燈設

置照明開關,就地控制。

③急診搶救室、手術室、藥房、會議室等,宜分區或分組設置照明開關。

8.3.3環境消毒電氣設施及其他

急診診室、治療室、搶救室、手術室、留觀室、病房及其他需要滅菌消毒

的地方應設置紫外線殺菌燈,燈具吊裝高度距離地面宜為1.8m~2.2m,燈具安裝數量不

宜小于1.5W/m3。紫外線殺菌燈應確保在無人狀態時開啟,并具備有人斷電的功能。

紫外線殺菌燈應與其他照明燈具不同開關控制,采用延時開關并設置于房

間外便于識別和操作的位置,延時開關底邊距地宜為1.8米,并應有防誤開措施。

急診科的防雷和接地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防雷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和《建筑物電

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GB50343的有關規定。

②急診搶救室、手術室、蘇醒、重癥監護室電源應加裝浪涌保護器。

③急診搶救室、手術室、蘇醒、重癥監護室、治療室、留觀室、淋浴間或有洗浴

功能的衛生間,應采取輔助等電位聯結。

急診科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設計應符合國家現

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8.4建筑智能化

8.4.1一般規定

急診科智能化系統應結合醫院等級、管理水平、發展規劃等進行設計,提供面向醫

務人員的“智慧醫療”、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以及面向后勤管理人員的“智慧管理”,

并應具有適用性、開放性、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

8.4.2信息化應用系統

急診科宜設置智能卡應用系統,實現各分系統之間智能卡應用的共享和統一,實現

出入口控制、考勤、會議、餐飲、繳費、停車、電梯控制等“一卡通”式管理。

8.4.3智能化集成系統

急診科宜預留智能化集成系統接口。

8.4.4信息設施系統

急診科宜設置綜合布線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綜合布線系統數據傳輸主干線纜應采用單模或多模光纖。

②水平應采用六類及以上的4對對絞電纜,手術室、影像科等傳輸信息量較大的

場所,宜采用光纖到桌面的布線方式。

③可按照醫院整體網絡系統形式,采用無源光網絡的形式,進行主干及水平線纜

的布線。

④根據需要分別設置內網、外網和語音信息插座,滿足數據和語音的需求,信息

插座的設置宜不低于表的規定。

表急診科綜合布線系統信息點位設置標準

醫療場所標準配置增強配置備注

1個語音/工位1個語音/工位門外內網

診室1個內網數據/工位2個內網數據/工位數據用于

1個內網數據/門外1個內網數據/門外候診呼叫

急診搶救室1個語音/床同左

4個內網數據/床

分診臺1個語音2個語音

4個內網數據5個內網數據

用于信息

候診區2個內網數據4個內網數據發布及候

診呼叫

1個語音/窗口1個語音/窗口外網用

掛號、收費2個內網數據(其中一個2個內網數據(其中一個用于途:掛號、

用于信息發布)/窗口信息發布)/窗口銀行卡、

1個外網數據/窗口2個外網數據/窗口微信支付

1個語音/窗口

取藥2個內網數據(其中一個同左

用于信息發布)/窗口

1個語音/工位1個語音/工位門外內網

功能檢查(B1個內網數據/工位2個內網數據/工位數據用于

超、心電)2個內網數據/設備3個內網數據/設備候診呼叫

1個內網數據/門外1個內網數據/門外

影像檢查控制室:1個語音,6個內比標準配置增加1個內網數

(CT、DR)網數據,1個外網數據據光纖點

每間手術室設置8個內網

手術室數據,分別安裝在墻上和比標準配置增加一個內網數

吊塔上(吊塔上不少于4據光纖點

個內網數據)

急診病房、留2個內網數據(1個數據比標準配置增加1個外網數

觀室用于護理呼叫)/床據(IPTV)

2個語音,6個內網數據2個語音,8個內網數據(其

護士站(其中1個給呼叫系統,1中1個給呼叫系統,2個給大

個給大屏)屏)

1個語音/工位1個語音/工位

醫生辦公室2個內網數據/工位2個內網數據/工位

1個外網數據/工位

處置室、治療1個語音1個語音

室1個內網數據2個內網數據

重癥監護室5個內網數據/床同左

藥房、會議室、

會診室、走廊內網、外網無線網絡全覆同左

及公共區域蓋

急診科宜設置移動通信室內信號覆蓋系統,信號覆蓋率100%并覆蓋手機

信號全頻段。

急診科宜設置無線對講系統,滿足保安、物業、后勤、護工等人員的互相

通信聯絡的需求。

急診科宜設置信息網絡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宜根據信息重要級別和安全程度,分別設置供醫療信息使用的內網、公用信息

傳輸的外網和醫院智能化設備專網,無線網絡全科室覆蓋。

②宜采用光/電、無源光網絡等組網方式。

③網絡系統干線傳輸線路應有冗余,接入交換機或光分器應安裝在弱電豎井(電

信間)內。

急診科宜設置有線電視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會議室、會診室、值班室等場所宜設置有線電視插座。

②急診門廳、掛號廳、收費廳、取藥廳、候診區、輸液室、休息室等公共場所宜

設置有線電視插座。

③急診病房宜設置有線電視插座。

急診科宜設置公共廣播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公共廣播宜具有實時發布語音廣播的功能,平時用于業務及背景音樂廣播。

②公共廣播宜能在手動或警報信號觸發的10s內,向相關廣播區播放警示信號(含

警笛)、警報語音或實時指揮語音。

急診科宜設置會議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會議室、會診室等場所宜設置會議系統。

②會議系統可根據需要配置多媒體顯示設備、數字會議、會議擴聲等功能。

③用于專家遠程會診時,宜具備遠程診斷、專家會診、信息服務、在線檢查、遠

程交互等功能,實現醫療資源互聯互通。

④會議系統宜具備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聯動的功能,接到火災自動報警聯動信號后,

自動終止會議,會場擴聲系統自動播放緊急廣播或警報。

急診科宜設置信息導引及發布系統,并宜符合下列規定:

①宜在急診門廳、掛號廳、收費廳、取藥廳、候診區等公共場所配置發布各類醫

療服務信息的顯示屏和供患者查詢的多媒體信息查詢端機。

②宜與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互聯。

急診科宜設置時鐘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宜在護士站、病房走廊、手術區、重癥監護室等處設置數字子鐘,且子鐘宜設

置在攝像機拍攝的范圍內,能清楚的錄入顯示時間。

②采用標準通訊接口與子鐘及其它各信息網絡系統和電子設備進行通訊,從而保

證整個系統時間與衛星標準時間同步。

0急診科宜應用物聯網技術,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可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輸液、智能病床、智能查房、智能發藥、智能點

餐、院內定位與導航等物聯網服務。

②可對醫療設備、檢測試劑、消毒器械、防護用品及醫療廢棄物管理等進行全流

程信息化管理。

8.4.5建筑設備管理系統

急診科宜設置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對機電設備、凈化空調、醫用氣體、空

氣質量等進行監控。

急診科宜設置建筑能耗監管系統,對急診科的水、電、冷熱量、氧氣等各

種能耗用量進行分類統計。

8.4.6公共安全系統

急診科可設置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并宜符合下列規定:

①收費處等可設置入侵報警系統,并與視頻監控攝像機聯動。

②急診診室、護士站、分診臺、收費處等宜設置緊急報警裝置。

③入侵和緊急報警信息的存儲時間建議不低于30天。

急診科宜設置視頻安防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急診門廳、掛號收費廳、分診區、護士站、候診區、急診分診處、急診走廊宜

設置監控攝像機

②電梯廳、樓梯出入口、120停車區等重要區域宜設置監控攝像機。

③急診病房、留觀室和重癥監護室、收費室、醫患溝通室等重要部位宜設置監控

攝像機。

④急診科監控攝像機宜增設拾音器。

⑤視頻監控信息存儲時間宜不低于30天。

⑥急診科視頻安防系統宜具有與時鐘系統校時功能,確保各攝像機記錄時間一致。

⑦宜具備智能分析功能,包括全景監控、行為偵測、電子圍欄、人數統計、人員

擁堵滯留檢測、人臉識別等功能。

急診科宜設置出入口控制系統,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急診檢驗、化驗、收費、重癥監護室等重要部位宜設置出入口控制裝置,宜采

用非接觸式。

②宜結合智能卡應用(一卡通)系統,將出入口、考勤、消費等功能進行統一管

理。

③宜具有對時間、地點、進出人員等信息的顯示、記錄、查詢、打印功能,記錄

存儲時間宜不低于180天。

④宜能接收消防聯動控制信號,并應具有解除門禁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