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
工藝技術規范》
(征求意見稿)
編制說明
《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標準編制組
二○二三年三月
《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
編制說明
1.項目背景
1.1任務來源
隨著活性污泥法處理市政污水的技術蓬勃發展,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剩余污泥,
同時剩余污泥中含有難降解有機物,重金屬離子,病原微生生物等,處置不當會對環境造成
極大威脅,且其處理和處置成本高,往往占據活性污泥處理廠總運營成本的30-50%,顯然,
市政污泥處理處置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污水處理及污泥處置良性發展的重要瓶頸。2021年
《“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指出,在“十四五”時期,我國將以建
設高質量城鎮污水處理體系為主題,系統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高質量建設和運維,污泥的
處理處置也被擺到了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
的印發實施,提出要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大任務,要推進開展“無廢城市”的
建設,以“無廢”為主線,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這一重要原則,助力城市綠色
低碳轉型,之前“重水輕泥”的現象正在向“泥水并重”改善。
在關注末端的污泥處理處置的同時,從源頭上,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技術
給各企業提供了解決污泥問題的新思路。原位污泥減量技術是以保證污水處理效果為前提,
采取適當的物理、化學、生物等措施,利用有機物合成作用和內源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對
細菌捕食作用等,降低污泥產率,使處理相同量的污水所產生的污泥量達到最少。這個技術
可以有效促進城鎮污水廠內技術革新以及管理問題的優化,提高水廠的整體素質,從而增強
水廠的核心競爭力,保證其良性發展。同時原位污泥減量技術減輕了污泥處理處置負擔,也
降低了后續污泥處理處置的成本。但目前國內對于污泥源頭減量工藝的認識、建設、運行、
維護均存在儲備不足、經驗不夠等問題,標準化作為一種科學管理的有效手段,通過制定原
位污泥減量技術的相關標準不僅能夠規范各類的原位污泥減量技術的使用,還能將各參與單
位原位污泥減量工作取得的優秀經驗固化并推廣。因此為進一步規范和推廣原位污泥減量技
術,彌補原位污泥減量相關標準的空白,制定《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技術
規范》團體標準十分必要。
本項標準由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承擔,組織使用該技術的相關單位參與《基于
1
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標準的編制工作。
1.2技術力量
本標準由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業環保集團為主要編制單位,中山公用水務
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參與編制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污泥原位減量工藝技術規范標準文本。其中,
中山大學環境學院負責前期調研,草案框架確定,標準撰寫的整體把控等工作,學院師資力
量雄厚,現有教授29名、副教授32名、高級工程師1名、講師5名、工程師6名。承擔了
大量包括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各類科研計劃項目,
為標準化工作的實施提供堅實人才保障。廣業環保集團及中山公用水務負責部分標準內容的
撰寫,且廣業環保集團已主導編寫《廣東省農村生活污水設施建設技術規程》、參與編寫《廣
東省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與維護技術規范》;目前承擔廣東省科技廳重點領域研發計劃
項目《市政污泥減量及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獲批省級財政經費800萬,企業
自籌經費2800萬;廣業環保集團技術研發部70%以上員工擁有碩士以上學位,近半數擁有
高級職稱。各參與單位在各自優勢領域提出相應的規范要求與豐富的原位污泥減量技術的案
例。
1.3主要工作過程
(1)前期調研、提出申請
2022年3月,編制工作從國內外相關標準和文獻的資料調研開始,對國內外原位污泥
減量工藝相關的規范、技術資料和工程實例進行廣泛的調研。
(2)召開了項目啟動會
2022年3月,《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污泥減
量工藝技術規范》”)編制組相關人員以視頻會議的方式組織召開了項目啟動會,會議由省環
保協會劉玉兵部長主持,協會李苑彬副秘書長對標準立項情況進行了介紹,標準編制組詳細
匯報了標準編制的前期工作、實施計劃和編制思路,形成了標準草稿。與會各方就如何高質
量、高效率編制和推進《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相關工作進行了討論,并商討確定了下一
步工作計劃和初步分工。
(3)成立標準申報及編制組
2022年4月-5月,由中山大學牽頭,正式成立《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標準編制組,
擬定了項目開展的工作方案,對標準編制組各參編單位進行了工作分工和任務安排,根據各
2
單位的工作分工和任務安排,通過資料收集、調查研究等,明確了本文件的范圍、大體框架、
編制思路等,形成了《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草案)。
(4)標準立項
2022年4月,廣東省環保產業協會組織召開了標準立項論證會,會議邀請了華南理工
大學、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廣州市凈水有限公司、廣
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等五位專家。與會專家就該標準的范圍、對象、內容、要求等進行
質詢,與會專家認為工作基礎扎實、技術路線合理、編制方案可行,同意立項。
(5)標準起草、完成初稿
2022年5月-6月,標準編制組結合立項論證會意見多次討論、修改,針對標準制定中
重大或者有分歧的問題,召開專題會議,調整規范結構框架,在此基礎上形成《污泥減量工
藝技術規范》(一次稿)。
(6)內部討論,形成初稿
2022年7月,《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一次稿)標準編制組向參編單位進行征求意
見,標準編制組根據征求意見的情況對《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進行再次的完善,形成了
《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初稿)及其編制說明。
(7)開展專家質詢論證
2022年8月,編制組完成《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初稿)及其編制說明,廣東省
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組織召開《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團體標準專家咨詢會。會議邀請了華
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廣州市市政集團有限公司等相關領域專家參會,與會專家對標準
的主要內容進行質詢和討論,并提出相應修改意見。
(8)形成征求意見稿
2022年9月-2023年3月,內部組織會議多次討論,會議中編制組在專家意見基礎上對
進一步明確側流厭氧處理的工藝目的,同時對泥質、設計參數、其他相關約束進行校核與梳
理,確定合理的參數范圍和約束條件等主要內容進行了研討及修正形成征求意見稿。
2.標準制訂的必要性
2.1標準修訂的現實需求
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和工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
工業廢水進入各類污水處理設施,隨之而來的就是污水處理中產生的大量污泥。根據《2020
年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報》顯示,在2020全年,全國各地的污水處理設施的污泥產生量為
3
3698.4萬噸,污泥處置量3697.6萬噸,相較于2019年分別增長了153.7%和153.69%,污泥
的產生量和處置量都大幅增長。在“十三五”期間,中央曾提出了“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
化處理處置率達到90%”的目標,但是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20年的統計數據為例,
僅省一級就有部分省份未能達到這一要求。
目前我國城鎮污泥常見的處理技術包括濃縮、堆肥、消化和干化等,處置方式有衛生填
埋、焚燒、土地利用和建材利用等。截至2019年底,我國約29.3%的污泥通過土地利用進
行處置,其次是焚燒(26.7%)和衛生填埋(20.1%),而通過建筑材料利用(15.9%)和其
他(8.0%)進行處置的數量要低得多。在以廣東省為代表的中國南方地區,厭氧污泥消化、
堆肥、干燥、深度脫水和熱水解技術的處理占比逐年提升,而對應的則是傳統的污泥焚燒和
土地利用等處置方法應用占比開始下降,這種趨勢間接反映出兩種問題,即剩余污泥的處理
處置費用昂貴,約占污水處理廠總運營成本的50%-60%;同時污泥處理過程會消耗大量的藥
劑和能源,以填埋為主的處置方式更是會造成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污泥處理處置過
程碳減排對污水處理行業的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為了降低其運輸和后續處理處置
的費用,污泥的原位減量,即從源頭最大限度地減少剩余污泥的產量,其作為一種低土地利
用、低碳排放的污泥減量化技術,近來得到了廣泛關注。
2.2標準修訂的政策導向
2020年7月,我國發改委和住建委發布《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
案》,方案強調要加快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2021年,《“十四五”城鎮污水處
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提出相應的建設任務,即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納入本地污水處理
設施建設規劃。
為響應國家號召,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于2021年印發《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
規劃》,規劃中將污泥減量化設備列為固體廢物處置領域的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之一。《廣
東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工作方案》強調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要在污泥減量化處理基礎上選擇適宜的處置技術路線。2022年,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發布《廣東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文件再次強調將
穩定化、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作為污泥處理處置的基本原則,提出污泥處理處置應遵循
源頭削減和全流程控制要求,加強對有毒有害物質的源頭控制。污泥產生單位應結合污水處
理生產情況,統籌兼顧減少污泥產生量。
綜上所述,污泥減量化是國家政策的趨勢,《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技
4
術規范》的制定和推廣,有利于實現污泥處理處置從源頭削減的要求,加強廣東省城鎮生活
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的規范化管理。
2.3國內外標準編制情況
目前暫未找到其他國內外的相關污泥減量技術的標準。
3.基本原則和技術路線
3.1基本原則
(1)本標準按照《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GB/T
1.1-2020、《標準制定的特殊程序第1部分:涉及專利的標準》GB/T20003.1-2014
和《標準編寫規則第5部分:規范標準》GB/T200001.5-2017的規則起草,本文
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2)與我國現行有關的環境法律法規、標準協調相配套,與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相一致
原則,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促進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3)適用范圍和工作原則滿足相關環保標準和環保工作要求的原則;
(4)完整性、科學性、普遍適用性和實際可操作性原則。
5
制定編制方案
總
體
思
路
資料收集文獻研究現場調研與
設
計
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污泥遠減量工藝技術規范團體標準框架體系
技
術
設計泥質工藝流程反應器參數效果評價難
點
整
理
pH值污泥交換率與
研
厭氧溫度預處理單元水力停留時間表觀污泥產率究
MLSS生化段單元有效容積
含水率側流厭氧反應器建設要求污泥減量效率
…………
標
標準立項標準起草專家咨詢準
編
制
與
發
布
批準發布技術審查征求意見
3.2技術路線
圖3-2技術路線
4.標準主要內容說明
4.1標準名稱及框架
本團體標準的名稱為《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技術規范》。本標準框架
6
內容主要涉及7個章節,包括: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基本要求、減量化效
果評價、運行與維護。
4.2標準適用范圍
本標準中詳細規定了本工藝可適用的范圍。
本標準主要適用于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技術的污泥處理工程,可作為
環境影響評價、設計、施工、驗收、及建成后運行與管理的技術依據,為相關的管理部門、
企業等提供技術支撐。
本標準編制的適用范圍基本體現了環境工藝技術的基本思想和編制目的。
4.3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根據編制需要,引用了下列四類文件中的規范或標準,以保障工藝實施的有效性
及合理性,具體如下:
(1)環境質量標準或排放標準,包括:GB/T12999水質采樣樣品的保存和管理技術
規定、GB18599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918城鎮污水處理廠
污染物排放標準CJ/T51城鎮污水水質標準檢驗方法;
(2)工程設計規范或其他工程建設中的技術要求,包括:GB50014室外排水設計規
范、GB50187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規范、GB50334城鎮污水處理廠工程質量驗收規范、
GB51221城鎮污水處理廠工程施工規范;
(3)環保工程設備、材料的技術要求及監測技術規范,包括:GB5005320kV及以
下變電所設計規范、HG/T3796.3槳式攪拌器、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
279環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推流式潛水攪拌機、HJ/T336環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潛
水排污泵、HJ/T353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安裝技術規范(試行)、HJ/T354水污染源在
線監測系統驗收技術規范(試行)、HJ/T355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運行與考核技術規范
(試行)、HJ/T366環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超聲波管道流量計、HJ/T367環境保護產品
技術要求電磁管道流量計;
(4)國家有關的其余規定和規劃,包括:CJJ60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及安全
技術規程。
7
4.4術語和定義
本標準根據所涉及的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技術工藝特點,對“側流工
藝”、“厭氧反應器”、“原位污泥減量”進行了嚴格定義:
(1)“側流厭氧反應器”二沉池(沉淀區)污泥回流,經反應器厭氧處理后污泥重新
回流至生化處理單元并發生污泥減量的反應器。
(2)“原位污泥減量”指在污水處理過程中通過改變工藝運行條件或投加化學/生物試
劑等方式實現污水處理系統中剩余污泥實際產生量的減少。
4.5工藝基本規定
目前,本標準編制單位已建立10套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污泥減量工藝小試實驗模型;
中試方面,佛山水業建立了處理規模為120m3/d的UNITANK-MOSA工藝、10m3/d的
AO-MOSA工藝,中山公用建立了處理規模為10m3/d的AAO-MOSA工藝;實際生產方面,
已在佛山市鎮安凈水廠建立處理規模為10萬m3/d的AO-MOSA工程,在汕尾市廣業環保產
業有限公司污水處理廠西區廠建立處理規模為5萬m3/d的AAO-MOSA工程。本標準對基
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技術的適用性、設計、建設、運行過程做出了相關規定,
規定的依據主要來源于工藝特點、現階段編制單位對本工藝的實際實施經驗及相關的標準、
規范,本規定可切實為工藝的實施做出科學可參考的依據。
本標準的主要基本規定如下:
(1)本文件減量工藝適用于以活性污泥法為二級處理的市政污水處理工程。
(2)工藝設計在空間上宜具有明確的界限,宜建立在主流工藝生化段及二沉池附近,
減少管路鋪設。選址及總體布置應符合GB50014的相關規定,總圖設計應符合GB50187
的規定。
(3)厭氧測流反應器(ASSR)應接收二沉池排出的污泥,宜回流至好氧池(區)。布
置管線時應統籌考慮、合理安排,避免互相干擾,便于清通及維護。
(4)ASSR的流出物(上清液或泥水混合液)排放應不影響主流生化段正常的生化功
能,整體工藝系統出水應符合國家或地方排放標準要求。
(5)減量工藝主要由排泥、進泥、混合攪拌、靜置、出泥攪拌組成。系統運行應按照
先排泥后進泥的原則。
(6)減量工藝每個運行周期中應設置混合攪拌增加微生物與基質的接觸。宜根據周期
運行次數設置出泥攪拌,即上清液或泥水混合液交替排放,實現水力停留時間與污泥停留時
8
間的分離。
(7)減量工藝的運行應考慮水溫的影響,厭氧反應罐應考慮保溫措施。
(8)減量工藝設計應設置自動及手動程序,考慮具備可靈活調節的運行方式。
(9)厭氧反應罐宜配置pH計、ORP計、液位計及污泥濃度計等儀表,以便及時掌握
厭氧反應罐運行情況。
4.6工藝設計基本要求
根據編制單位對于本工藝設計、建設、運行的實際相關經驗及相應的標準及規范,本標
準提出了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技術的主要工藝流程、前置處理、設計泥質
及厭氧反應器主要設計參數的相關要求。
(1)主要工藝流程
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主要工藝流程包括預處理單元、生化段單元及側
流厭氧反應器。
預處理單元宜為進水泵房、粗格柵、細格柵、沉砂池和初沉池等池體的組合,可對市政
污水中的垃圾、砂石、大顆粒等進行有效截留。根據我國進水COD較低的情況,大部分污
水廠不設初沉池,本工藝的實際實施不受初沉池設置與否的影響。
生化段單元因為基于活性污泥法的生化工藝,根據編制單位的研究結果,生化段單元宜
選擇序批式反應器(SequencingBatchReactor,SBR)、缺氧-好氧工藝(AnoxicOxic,AO)
或厭氧-缺氧-好氧工藝(AnaerobicAnoxicOxic,AAO),工藝成熟,運行穩定。本標準第
5.2.1節展示了主要流程概況。
生化段單元的出水經二沉池沉淀處理后,部分污泥排入側流厭氧反應器,經停留反應后
排入好氧池(區)起始端,該部分構成側流系統用以污泥減量。側流工藝主要由進泥管路、
進泥泵、厭氧反應罐、排泥管路、排泥泵、攪拌器組成,設備組成簡單,運行管理方便。本
標準第5.2.2節展示了厭氧反應器的主要組成。
(2)前置處理
針對本工藝,污泥流入厭氧反應器的前置處理主要涉及污水處理廠的預處理單元、生化
段單元及進泥管路。前置處理應保證相應的單元工況穩定,進泥暢通。
針對預處理單元,進水泵房、格柵、沉砂池、初沉池和二沉池的設計應符合GB50014
中的有關規定。
針對生化段單元,其建設、運行及維護應符合相應規范標準。為保持厭氧反應器的運行
9
工況正常,生化段污泥濃度宜保持在3000~4000mg/L,污泥沉降性良好,SV30應低于30%,
以使厭氧反應器混合攪拌后靜置呈現明顯的泥水分界面。標準還進一步提出好氧池(區)溶
解氧應嚴格大于2mg/L,保證曝氣設備的正常運行,防止厭氧回流污泥沖擊。
側流厭氧反應器的進泥管路、進泥泵應保持暢通,防止垃圾雜物、固體顆粒等淤堵。
(3)設計泥質
考慮到側流工藝設置情況,進泥泥質應根據排出污水處理廠(站)的二沉池的剩余污泥實
際測定數據進行確定。其主要測定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可參考GB/T23485-2009的有關規定。
(4)厭氧反應器主要設計參數
污泥減量效果及厭氧反應器的容積計算的主要參數涉及側流厭氧反應器污泥交換率、側
流厭氧反應罐水力停留時間及污泥停留時間。本標準第5.2.3節提出了上述參數的參考值及
建議值,建設單位可根據實際用地及建設成本進行設計,采用建議值時可獲得最佳的污泥減
量化效果。厭氧反應器的容積設計計算即日交換絕干污泥量與設計污泥停留時間之積,第
5.2.4節提出了主要的設計計算過程。
基于側流厭氧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主要由排泥、進泥、混合攪拌、靜置、出泥攪拌組成。
根據實際運行情況,工藝應滿足先排泥后進泥的原則,保證污泥的理論停留時間。周期性混
合攪拌周期性攪拌下層泥水混合液與上清液用于提高基質接觸率,其后進行靜置,最后啟動
出泥攪拌,用于出泥均質。第7.3節提供了主要的運行參數,可為工藝的實際實施提供借鑒。
4.7污泥減量化效果評估
污泥減量化效果是評價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效果的核心指標。目前,本標
準編制單位建立的10套基于側流厭氧處理的污泥減量工藝小試實驗模型,污泥減量化效果
可達40-70%;中試方面,佛山水業建立的UNITANK-MOSA工藝和AO-MOSA工藝,污泥
減量化效果分別達到48%和35%,中山公用建立的AAO-MOSA工藝,污泥減量化效果達
到33%;實際生產方面,佛山市鎮安凈水廠建立的AO-MOSA工程,污泥減量化效果達到
27.8%,汕尾市廣業環保產業有限公司污水處理廠西區廠建立的AAO-MOSA工程,試運行
階段取得了20%的污泥減量化效果。上述工藝在保有較好的污泥減量效果的同時,未見回
流污泥對主流工藝段產生COD、N、P沖擊,主流工藝段的水質凈化能力不受影響。
實施單位運行側流厭氧處理的原位污泥減量工藝時,可先通過下式(1)計算理論表觀
污泥產率,該產率為忽略側流工藝時主流段的污泥理論產率。其次,可通過日基質消耗情況
及剩余污泥排放情況計算具體的實際污泥表觀產率(如下式(2)),該產率為包含側流厭氧
10
處理過程工藝整體的污泥產率。污泥減量效率可通過主流段理論表觀污泥產率與負載側流工
藝的系統整體實際污泥表觀產率對比計算。實際污泥表觀產率計算時所選時段應將時間跨度
拉長以減少偶然誤差,所選時段內水質凈化廠的污水處理、污泥排放工況應處于正常狀態。
(1)理論表觀污泥產率可按公式(1)計算,相關參數選擇及計算可參考室外排水規范
GB50014。
Y=
obsθ
Yc
····················································1
1+??
式中:——污泥表觀產率系數(kgVSS/kgBOD5);
????
——污泥產率系數(kgVSS/kgBOD5);
?——揮發性懸浮固體衰減系數(d-1);
?
?——主流段污泥齡(d)。
??
(2)實際污泥表觀產率可按如下公式計算:
ΔXiVi+QwXwΔt
Y=
obsS-S×Q×Δt
0e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脂县| 永春县| 镶黄旗| 宁明县| 信宜市| 东阿县| 泰和县| 河西区| 中宁县| 伊金霍洛旗| 深圳市| 东阿县| 那曲县| 富民县| 芜湖市| 特克斯县| 怀化市| 巴彦县| 琼结县| 长汀县| 怀来县| 龙州县| 理塘县| 阿拉善右旗| 金昌市| 阜宁县| 扶风县| 台州市| 儋州市| 米易县| 晋州市| 启东市| 沅陵县| 高唐县| 腾冲县| 景东| 定远县| 松滋市| 甘孜县| 拜城县| 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