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遼寧省丹東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題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5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發明陶器是人類第一次改變了自然物的性質,使它適合人的需要。現在我國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距今8000多年,從那時到仰韶時代前期,制陶業有長足發展。據此判斷,這一發明出現和有長足發展應在()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 C.青銅時代 D.鐵器時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新石器時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為代表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距今約1萬年,當時人們已經大量使用陶器,符合題意,B項正確;舊石器時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距今約300萬年—距今1萬年,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青銅時代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距今約5000年,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鐵器時代是以使用鐵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距今約3000年,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2.如圖是二里頭遺址圖。該遺址是迄今可以確認的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的都邑遺址。這種規劃傳承至明清時期。這一規劃旨在凸顯()A.因地制宜 B.方正規矩 C.王權至上 D.中軸對稱【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夏朝時期中國。據所學可知,二里頭遺址見證了夏朝的存在,城市布局分為祭祀區、宮殿區、手工業區等,其中宮殿區位于城市中央,這突出了王權至上,C項正確;據材料無法得出夏朝城市布局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材料中城市布局突出宮殿區,排除A項;方正規矩是城市布局的特點,不是目的,排除B項;中軸對稱是城市布局的特點,不是目的,題干問的是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3.從周平王東遷前后開始,“中國”的周邊地區,特別是南方的“蠻夷”地帶,除了移居中原的,當地的人們也越來越愿意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主動向“華夏”靠近,逐漸轉化為“中國”。促使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強化 C.諸侯國的強大 D.生產力的進步【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周朝(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北方的諸侯國,經濟得到發展,很快強大起來,因而使得周邊地區的人們也越來越愿意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主動向“華夏”靠近,逐漸轉化為“中國”,其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進步,D項正確;分封制的瓦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特征,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宗法制是在不斷地被削弱的,排除B項;諸侯國的強大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特征,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4.有學者指出,在中國汗牛充棟的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可以發現我們的先民有過“兼愛、非攻”“禮運大同”“莊生夢蝶”“歸墟五神山”之類美好的理想或奇妙的玄想,唯獨難以找到海外擴張、征服世界的狂想。學者意在說明我們的先民追求()A.和平自守 B.一統天下 C.修身齊家 D.抵御外侮【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唯獨難以找到海外擴張、征服世界的狂想”可知,中國民族向來愛好和平,從不進行武力對外擴張,由此可知我們的先民追求和平自守,A項正確;中華民族只追求和平統一,并未想過要一統天下。排除B項;修身齊家是儒家倡導的觀念,主要是加強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經營家庭,排除C項;材料并未交代中華民族遭受外敵入侵,所以不涉及抵御外辱,排除D項。故選A項。5.《如果國寶會說話》是由中宣部、國家文物局和中央電視臺共同制作的電視紀錄片,介紹國寶背后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觀。如果國寶能說話,下列文物中能夠講述漢代故事的是()A.后母戊鼎 B.越王勾踐劍 C.霍去病墓石刻 D.王羲之《蘭亭序》【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所學可知,霍去病是漢代著名的軍事將領,他的墓石刻是有利于研究漢代故事的,C項正確;后母戊鼎是商代的青銅器代表,排除A項;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時期的,排除B項;王羲之《蘭亭序》是東晉時期的,排除D項。故選C項。6.如圖是韓國慶州地區龍江洞石室古墳出土新羅時代土俑圖。土俑形象多為中國式的官吏形象。據此可知,其著裝()A.具有鮮明民族特色 B.體現出佛教色彩 C.追求奢侈浮華風格 D.受到唐朝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羅時代(朝鮮)。據材料中“土俑形象多為中國式的官吏形象”和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末,新羅人初步統一朝鮮半島,并效仿中國唐朝制度建立國家,土俑形象多為中國式官吏形象反映了當時新羅官吏著裝受到唐朝影響,D項正確;“土俑形象多為中國式的官吏形象”是反映新羅時代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并非民族特色,排除A項;材料信息僅為文武官吏的著裝,未體現佛教色彩,排除B項;材料信息僅能說明官吏著裝受中國影響,不能得出“奢侈浮華”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7.在北宋朝廷的稅收中,鹽、茶、銀、銅等工商禁榷非農業稅收入占很大的比重;除了傳統的作坊和商業行鋪增多,宋代服務型行業的發展更令人注意,諸如茶坊、瓦子、浴堂等的數量不在少數。這表明當時()A.商品經濟發達 B.賦稅負擔沉重 C.北方經濟恢復 D.農業發展衰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宋朝商品經濟發達,商業稅成為國家賦稅的重要來源,A項正確;材料只提到工商業稅對財政的影響,無法得知賦稅負擔是否沉重,排除B項;北方經濟恢復不符合北宋統治的特點,排除C項;宋朝時農業發展進步,衰退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8.元朝的省完全一反過去漢州、唐道、宋路的劃分方法,無視歷來與劃界密切相關的幾條重要的山川邊界-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的存在,任何一個行省都不能成為完整的形勝之區。這一做法旨在()A.簡化行政區域設置 B.促進民族的大交融C.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D.完善中央集權制度【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范圍為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元代行省制打破了過去依靠天然屏障形成的割據的地形特點,維護國家統一,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對地方的控制,C項正確;元朝實行犬牙交錯的行政區劃劃分,這種方式不屬于簡化行政區域,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民族交融無關,排除B項;省制的設置只是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的一種制度,得不出完善中央集權制度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9.中國古代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科技成果突出。下列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出現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②祖沖之精確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③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④徐光啟著《農政全書》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文化成果的先后順序。據所學知識,①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是在唐朝時;②祖沖之精確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是在南北朝時期;③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是在南宋;④徐光啟著《農政全書》是在明朝。時間的先后順序②①③④,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10.明代文學作品當中出現了大量關于市井生活、市井人物的刻畫描述,比如《三言二拍》《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文人的筆墨開始關注到豐富多彩的市井生活。這反映了明代()A.文學繁榮發展 B.程朱理學沒落 C.重利輕義思想 D.市民階層壯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根據材料“明代文學作品當中出現了大量關于市井生活、市井人物的刻畫描述”可知,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繁榮,文人的筆墨開始關注到豐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因而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婦女經常成為小說的主人公,這些都表明市民階層在不斷的發展壯大,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明代市民階層的發展壯大,文學繁榮發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并未交代程朱理學的發展狀況,排除B項;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一直都是重義輕利的,排除C項。故選D項。11.自雍正時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區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進行駐扎軍隊、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征收賦稅等工作。這些舉措()A.消除了地方割據問題 B.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C.基本實現了民族平等 D.表明西南地區開始歸屬中央政權【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選項用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范圍為清代(中國)。根據材料“清政府在西南地區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在西南地區實行的改土歸流政策,這一政策加強了中央對于西南地區的管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B項正確;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消除了地方割據基礎,且A項表述絕對,排除A項;改土歸流并不能實現民族平等,排除C項;D項錯在“開始”,秦朝時期,西南地區就已經歸屬中央,排除D項。故選B項。12.1880年,劉銘傳于奉詔入京之際力請修建鐵路,李鴻章傾力贊助。但更多的人卻“群相嘩駭”,認為修建鐵路“直欲破壞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亂天下也”,會致“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這主要說明當時()A.封建舊觀念與近代化相沖突 B.社會各階層都支持修鐵路C.交通近代化以修建鐵路為主 D.修建鐵路會破壞祖宗成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0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880年,劉銘傳和李鴻章力主修筑鐵路,但更多的人基于傳統觀念反對鐵路的修筑,認為修鐵路會破壞祖宗之法,這反映出大多數人尤其是朝廷大員,對鐵路的認識落后、愚昧,說明封建舊觀念與近代化相沖突,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多數人反對修鐵路,社會各階層都支持修鐵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交通近代化涉及很多方面的變革,以修建鐵路為主說法絕對,排除C項;修建鐵路會破壞祖宗成法只是反對修鐵路的人的一種借口,排除D項。故選A項。1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全國的立法權屬于臨時參議院,參議院有權對臨時大總統行使的重要權力,具有同意權和最后決定權。臨時大總統行使職權時,須有國務員副署。”這些規定意在()A.保障民眾政治權利 B.防止袁世凱專權 C.實行三權分立制度 D.建立民主共和國【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全國的立法權屬于臨時參議院,參議院有權對臨時大總統行使的重要權力,具有同意權和最后決定權。臨時大總統行使職權時,須有國務員副署”可知,總統的權力受到參議院的制約,這體現了責任內閣制,意在防范袁世凱專權,B項正確;保障民眾政治權利是指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推行三權分立是指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建立民主共和政體是指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任期,與這些規定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4.一張報紙發行“號外”,通常是因為有重大事件發生,一般是在前一期報刊已經出版,后一期尚來不及出版的時間內發行。創辦于上海的《新申報》1919年5月5日印發了“號外”。據此分析,這一“號外”報道的是()A.戊戌維新運動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爆發 D.國民革命爆發【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中國)。根據材料對于“‘號外’,通常是因為有重大事件發生,一般是在前一期報刊已經出版,后一期尚來不及出版的時間內發行”可知,1919年5月5日發出的號外會是對前一日所發生的愛國革命運動即五四運動進行報道,C項正確;戊戌維新運動發生在19世紀90年代,時間不符合,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是從1915年開始的,排除B項;國民革命爆發是在1924年,排除D項。故選C項。15.如圖是中共黨史上重大事件的發生地示意圖。下列表述與圖中序號相一致的是()A.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建立B.②提出把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C.③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在的領導地位D.④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在的領導地位,③就是遵義,C項正確;①是北平,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建立是在江西瑞金,排除A項;②是延安,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提出把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排除B項;④是江西瑞金,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會議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16.如圖是存于甘肅省靜寧縣檔案館的一份電報內容。電報中的當事人發動“諍諫”意在()A.抗議日本制造華北事變 B.聲援東北地區抗日斗爭C.支持一二·九學生運動 D.逼蔣抗日挽救民族危亡【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內容,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1936年12月12日(甘肅省靜寧縣)。根據題干“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等信息可知該歷史事件是西安事變,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陜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D項正確;1935年一二·九運動抗議日本制造華北事變,排除A項;聲援東北地區抗日斗爭和題干無關,排除B項;一二·九學生運動時間是1935年,排除C項。故選D項。17.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采取措施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當時陜甘寧邊區采取的措施有()①肅清土匪和反革命武裝②開展大生產運動③實行“三三制”原則④沒收地主的土地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所學可知,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采取措施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當時陜甘寧邊區主要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同時在政權建設中實行“三三制”原則,所以②③正確,B項正確;肅清土匪和反革命武裝是新中國成立后鞏固政權的措施,①錯誤;沒收地主的土地不符合抗日戰爭時期所實行的“雙減雙交”政策的內容,在抗日戰爭時期,地主是團結的力量,④錯誤;綜上所述,②③正確,B項正確;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18.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財政經濟逐漸陷入崩潰的境地。國民政府無限制地發行紙幣,1948年前八個月紙幣的發行量已經是1937年全年發行量的47萬倍。隨之而來的是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據此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是()A.內戰的龐大開支 B.美貨已經大量涌入 C.官僚資本的形成 D.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所學可知,為了維持戰爭的龐大開支,國民政府無限制地發行貨幣,1948年前八個月紙幣的發行量已經是1937年全年發行量的47萬倍。隨之而來的是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為了維持龐大的戰爭開支,國民政府無限制的發行貨幣,并未反映美貨的涌入,排除B項;官僚資本是在抗日戰爭前形成的,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由于國民政府濫發貨幣,造成物價飛漲、惡性通貨膨脹,并未交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處境,排除D項。故選A項。19.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標志著我國()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 B.人民真正成為國家主人C.農民獲得了徹底的解放 D.民主革命取得完全勝利【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中國)。根據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得人民真正成為國家主人,B項正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排除A項;農民獲得了徹底解放是新中國成立后新解放區土改工作的完成,排除C項;此時民主革命還沒有取得完全勝利,排除D項。故選B項。20.漫畫常常折射出時代的印記。如圖中的人們正在燃放鞭炮慶祝。這反映了當時我國()A.經濟政策已經嚴重脫離實際 B.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C.已經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D.各產業結構實現了協調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圖片內容可知,在公私合營燈籠的照耀下,人們成群結隊、興致高昂的在向社會主義前進,可見這是在反映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公私合營改造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與熱烈擁護,B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三大改造是符合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實際情況的,排除A項;1957年一五計劃的完成,新中國才初步實現了社會主義的工業化,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各個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占比情況,所以無法得出各產業結構實現了協調發展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21.每個年代都有它的流行語,無論你是否喜歡它,它都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成為人們心中塵封的記憶。下列屬于1956-1966年流行語的是()A.人民公社、學習雷鋒、大慶精神 B.土地改革、五年計劃、抗美援朝C.階級斗爭、兩彈一星、乒乓外交 D.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包產到戶【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1966年(中國)。據本題材料“1956-1966年”可知,該時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人民公社、學習雷鋒、大慶精神符合這一時期的特征,A項正確;土地改革、五年計劃、抗美援朝屬于建國初期1949-1956年間,排除B項;乒乓外交發生于1971年,排除C項;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包產到戶為改革開放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22.縱觀改革開放四十年,兒童娛樂活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70后跳皮筋、滾鐵環;80后玩“發條青蛙”、看小人書;90后看動畫片、玩小霸王游戲機;00后玩網絡游戲、刷手機短視頻。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A.人民消費觀念發生變化 B.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C.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增大 D.人民生活習慣發生變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據材料“70后跳皮筋、滾鐵環;80后玩‘發條青蛙’、看小人書;90后看動畫片、玩小霸王游戲機;00后玩網絡游戲、刷手機短視頻”可知,改革開放四十年,兒童娛樂活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反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B項正確;材料強調兒童娛樂活動變化反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沒有涉及人民消費觀念發生變化,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討論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增大,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人民生活習慣發生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23.2021年,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實現這一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是()A.深化改革開放 B.融入經濟全球化 C.實施科教興國 D.打贏脫貧攻堅戰【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21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這一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D項正確;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普遍提高,不是深化改革開放,排除A項;融入全球化不是實現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排除B項;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以來,中國把科技創新和教育事業擺在重要位置,不是實現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排除C項。故選D項。24.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截至2023年1月,累計已同150多個國家簽署合作文件。中國還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位。材料表明“一帶一路”倡議()A.實現了共同富裕 B.反對強權政治 C.有利于合作共贏 D.反對霸權主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一帶一路”建設充分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的現代化,中國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有利于合作共贏,C項正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了共同富裕的實現,排除A項;材料強調“一帶一路”建設的一系列互利共贏成果,無法體現反對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排除B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均為必做題,共40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自教育部組織編寫《中外歷史綱要(上)》材料二近代以來,長城逐漸成為了一種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尤其在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后,長城逐漸成為了一種政治話語體系,在新聞媒體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中頻繁出現。長城的這種歷史性變遷反映出在中華大地上,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在不斷形成與發展。——摘自陳佳敏《從長城的歷史演變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長城的起止點及修建目的,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長城的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以來長城對于中華民族的意義。【答案】(1)起止點: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目的:為抵御北方匈奴南下侵擾修建長城。積極作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保護農耕經濟;保護中原王朝安全;促進民族交融;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2)意義:代表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鼓舞中國人民抵御外侮保家衛國;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是中華民族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文明的標志。【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朝中國。起止點:根據秦長城示意圖,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目的:根據秦長城示意圖可知,秦長城以北為匈奴,結合所學,秦朝修建長城是為抵御北方匈奴南下侵擾。積極作用:從抵御北方侵擾,保護中原安全,促進民族交融,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文明發展等方面分析。【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以來中國。意義:據材料“逐漸成為了一種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得出代表中華民族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據材料“尤其在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后”得出鼓舞中國人民抵御外侮保家衛國;據材料“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在不斷形成與發展”得出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還可以從“長城是中華文明的代表”的角度分析,得出長城是中華民族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文明的標志。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式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摘自龔秀勇《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當代社會矛盾問題》材料二1956年,黨的八大報告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些代表認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摘編自新華社《十九大報告解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背后》(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56年黨的八大報告與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我國國內主要矛盾表述的相同之處。(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黨的十九大報告與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國內主要矛盾表述的不同之處,并簡要分析其變化的原因。【答案】(1)相同之處:兩者均認為我國國內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不同之處:人民從“物質文化需要”發展到對“美好生活需要”。變化的原因:改革開放的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社會發展階段的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實際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兒女的共同奮斗。【解析】【小問1】本題為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1956年、1981年(中國)。相同之處:根據材料“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可知兩者均認為我國國內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未交就業協議書
- 車房轉讓協議書合同
- 款項代收協議書
- 水井共用協議書
- 遺囑房產繼承協議書模板
- 車庫鋼構改造合同協議
- 道歉協議書格式
- 速賣通運營合同協議
- 車輛無償租賃合同協議
- 辛硫磷批發供貨合同協議
- 2025-2030顯微鏡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 張家界2025年張家界市公安局招聘360名警務輔助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大數跨境】2025年保溫杯出海市場洞察報告
- 《掌握專利申請流程》課件
- 2025屆四川省成都市高中畢業班第三次診斷性檢測歷史試題(含答案)
- 礦業技術服務合同協議
- 第15課《青春之光》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十萬個為什么》整本書閱讀-課件-四年級下冊語文(統編版)
- 2023版押品考試題庫必考點含答案
- 口腔與健康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測試2023年溫州醫科大學
-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歌詞--拼音版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