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三齊傳》《祭杜子美文》《游大觀亭故址記》逐字翻譯_第1頁
《董三齊傳》《祭杜子美文》《游大觀亭故址記》逐字翻譯_第2頁
《董三齊傳》《祭杜子美文》《游大觀亭故址記》逐字翻譯_第3頁
《董三齊傳》《祭杜子美文》《游大觀亭故址記》逐字翻譯_第4頁
《董三齊傳》《祭杜子美文》《游大觀亭故址記》逐字翻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董三齊傳》《祭杜子美文》《游大觀亭故址記》逐字翻譯(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5-19題。(17分)董三齊傳[明]辛廣恩①公諱(舊時指死去的尊長的名字)三齊,字表渤,別號膺賜。性純孝,事(侍奉;服侍)父母,未嘗疾言遽色(疾:快,急速;遽:倉猝,急。言語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對人發怒時說話的神情),問安視寢,雖(即使)嚴冰溽(潮濕)暑,弗少(稍微)懈。歲乙丑,予與公偕試郡中(各郡于歲終講武校獵以簡選材勇之士為郡試)。夜半聞扣(敲)戶(門)聲甚急,趨(快走)啟(打開)視,得母病家報(家信)。公倉皇燃火促裝(催促整理行裝)。諸同人慰止之,公泣曰:“功名豈重生(使……重生)我者哉?”遄(快速)馳歸。父病晝夜侍榻前浣(洗)牏(床板)拭(擦)穢(臟衣服)衣不解帶者旬(十天)余。及歿(去世),公躃踴①(捶胸頓足)哀痛,柴毀骨立(因居父母喪過度哀痛,身體受到摧殘,消瘦憔悴的樣子),幾滅性(失去性命)。與弟二人同居,事母無私蓄,事叔父如父,撫族子弟如子弟。譯文:董公的名字叫三齊,字表渤,別號膺賜。董三齊性格單純、孝順,侍奉父母,不曾言語神色粗暴急躁。問候、侍奉父母的禮節,即使嚴寒的冬天,潮濕炎熱的夏天沒有稍微的懈怠。乙丑年,我跟董三齊一起參加郡試,半夜的時候聽到敲門聲很緊急,董三旗快步疾走,打開一看,原來是有人送來一封母親病急的家信。董三齊倉促之間點燃蠟燭,催促整理行裝,一起的人安慰阻止他,董三齊流著眼淚說:功名難道能使我重生嗎?董三奇快速奔馳回家。父親生病了,董三齊從白天到晚上侍奉在榻前,洗床板擦拭臟衣服,董三奇衣服沒有解開衣服十多天。等到父親去世,董三齊捶胸頓足,痛苦極了,因為過度的哀痛,身體受到摧殘,消瘦憔悴,差一點失去了性命。董三齊跟弟弟兩人同居,侍奉母親沒有私自的儲蓄,侍奉叔叔就像侍奉父親一樣,安撫同族的子弟就好比對待自家的子弟一樣。②為人坦易(平易近人)和平,與鄉人居,即市井負販,未嘗不折節(屈己下人)禮下(禮待)之。然介(節操)不可奪(改變),少年負(憑借)才者,喜放言(肆無忌憚地發言論)謔論(戲說),當公前則捫舌(握住舌頭,指不說話)而退。譯文:董三齊為人平易近人,性格平和,與鄉里的人待在一塊兒,即使是集市上的那些商販,未嘗不不屈己禮待他們。然而,節操是不可以改變,有些少年憑借著才華,喜歡肆無忌憚的發表戲說的言論,但是他們面對董三奇的時候了,就不說話退下去了。③庚辰歲(收成)大歉(欠收),粥饘(煮粥給……吃)餓者。日集數百人,全(保全)活(救活)甚眾。盜起,焚人廬舍,延(蔓延)公莊,無積薪,爭率其黨(鄉里人)徙(搬走)之,曰:“乃公家世忠厚,吾儕(我們)安忍火(讓……起火)其居哉?”譯文:庚辰年的收成了是不豐收,董三齊煮粥給饑餓的人吃,每天聚集幾百人,保獲救的人很多。盜賊興起,燒人房屋,蔓延到董三齊的府邸,董三齊家沒有堆積的柴火,但是鄉里的人爭著搬走了他家那些容易起火的東西,他們說:董三齊家世代忠厚,我們怎么忍心讓他們家起火了呢?④公登(考中)崇禎庚午鄉試,三上春官②(禮部)不第(沒考中)。今母老,乃謁選(官吏赴吏部應選)司理大同,奉(奉養)母往。抵官,明日有所市易(購買),胥吏(小吏)循(按照)舊例以官價進(購買),公正色(神情嚴肅)曰:“焉(哪里)有攫取(掠取)市貨(市場上的財物)以徇(謀求)已私者乎?”禁官價無復用。平反冤獄(案件)以數百計。欽犯(皇帝朱筆御批的犯人)數十案,屢以輕擬(打算)駁審(駁問審訊),公執議不撓,曰:“法如是足矣。若求多焉,是深文③(制定或援用法律條文苛細嚴峻)也。”卒(最終)如(按照)公議。轆轤會首李文才等歃血(發誓)謀不軌,公單騎覘(偵查)賊,廉(視察)其狀,撲滅之。譯文:董三齊在崇禎庚午鄉試考中,但是三次上禮部考試沒有考中。現在母親老了,董三齊于是赴吏部應選司理大同,帶著母親一起前往,以便奉養。懂傳奇。董三齊到職,次日有采購事宜,官府中的小吏遵從慣例按照官價采購,董三齊神色莊重地說:“哪里有掠取市場上的物資來謀求一己之私利的呢?”從此官方的價格不再用。董三齊平反的冤案有幾百件。皇帝朱筆御批的幾十個案件,多次因為因為處罰太輕打算駁回審問,董三齊執意不屈從,說:法律像這樣公正就夠了。如果想要追求更多的處罰。這是嚴峻的表現。最終按照董三齊的建議沒有重審。轆轤會首李文才等人發誓圖謀不軌,董三齊獨自騎馬偵查,視察他的實情后撲滅了他們。[注]

①躃踴:捶胸頓足。②春官:禮部的別稱。③深文:指制定或援用法律條文苛細嚴峻。15.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1)趨啟視

(2)公單騎覘賊16.結合文意,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2分)(1)未嘗不折節禮下之()A.屈己下人

B.鞠躬致敬

C.改變節操

D.調和爭執(2)爭率其黨徙之()A.移居

B.搬走

C.調動

D.流放17.第①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3分)父

牏拭

余18.把第④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5分)抵官,明日有所市易,胥吏循舊例以官價進,公正色曰:“焉有攫取市貨以徇已私者乎?19.人物短評通常采用敘議結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人物的評價。請結合全文,圍繞董三齊堅守原則這一品質,為其寫一則人物短評。(5分)15.(2分)(1)疾行(2)偵察16.(2分)(1)A(2)B17.(3分)答案示例:父病/晝夜侍榻前/浣牏拭穢/衣不解帶者旬余評分說明:錯一處扣1分,扣到0分為止。18.(5分)答案示例:董三齊到職,次日有采購事宜,官府中的小吏遵從慣例按照官價采購,董三齊神色莊重地說:“哪里有掠取市場上的物資來謀求一己之私利的呢?”評分說明:補充主語、“明日有所市易”“胥吏循舊例以官價進”“焉有攫取市貨”“以徇己私者乎”共5點,1點1分。19.(5分)答案示例:堅守原則是董三齊身上尤為珍貴的品質。當得知母親患病時,他放棄科考,整裝歸家,選擇盡孝。他禁用官價采購,不徇私利,維護公義。面對欽案,他不屈從朝廷批復,堅持法律的公正性。而他的堅守也一定程度影響了周圍的人和事:家族和睦,公正得到維護。人生中,功名與親情、公與私、權與法的權衡取舍總是困難的,董三齊始終堅守孝悌、公義、公正等原則,未改變其節操,這一品質值得稱頌。評分說明:表現堅守原則的具體事例,概括完整準確1件給2分,概括完整準確2件給3分。對人物堅守原則的評價準確,2分。(五)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20-23題。(13分)甲祭杜子美文[明]朱椿①先生距(離開)今之世數百余年,而成都草堂之名,至今日而猶傳。予嘗縱觀(全面觀察)乎萬里橋之西,浣花溪之邊,尋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煙,是以(因此)不能無所感也。于是命(吩咐)工構(建造)堂,辟(開)地一廛(一畝半),匾(題匾額)舊名于其上,庶幾(希望)過者仰慕乎先賢。譯文:杜甫先生離開今天已經有幾百年了,成都草堂的名氣了,到今天了還是流傳下來的。我曾經全面的觀察萬里橋的西邊,浣花溪的旁邊,尋找草堂的舊址,發現了那里一片衰迷的凄草,一片寒煙,因此不能不有所感嘆。于是我吩咐工匠建造草堂,開辟一畝半的土地,然后把成都草堂的名字提在匾額之上,希望經過這里的人能夠仰慕先賢的豐功偉績。②然人之所傳者,先生之遺編(留下的詩文)也,而予之所羨者,蓋以先生一飯之頃(喻指短暫的生命),而忠君愛國之惓惓(深切思念)。雖其出巫峽,下湘川,固不戀戀于此,而先生之精神,猶水之在地,無所往而不在焉。譯文:然而人們所記住的是杜甫先生遺留下來的詩文,但我所仰慕的,大概是先生短暫的生命里面卻有著忠君愛國的這樣一種深切的思想。雖然長江水出巫峽下湘川,本來不留戀這里的一切,但是先生的精神呢,就像水在土地里面到處都存在的。③爰(援引)矢詞(正直之言)于翰墨(詩文),寫予心之悁悁(憂悶)。臨(對著)風釃(斟滿)酒,尚(希望)其來(告慰)旃。譯文:先生在詩文里面援引正直之言,抒寫心中的憂悶。我對著風斟滿了酒,希望能告慰先生的在天之靈。乙游大觀亭故址記[清]吳汝綸①余幼即(就)知大觀亭為皖城名勝之區,長而聞名賢登是亭者多吊(憑吊)余忠宣之墓,又意亭之所以名附余公而名(聞名)也,獨恨(遺憾)未得一睹其勝(優美)。今年應試皖城,始(才)從(跟隨)方先生存之游其地。四山回旋,長江接天,覽其風景,慨然(慷慨)想見當時之盛。而亭址廢為軍壘,思求勝跡,蕩然盡矣。惟余公之墓,為前中丞彭公重修,豐碑高冢,一(完全)如囊昔(以前)。相與(一起)低徊憑吊,久之乃(才)歸。譯文:我小的時候就知道大觀亭是皖城的名勝,長大了聽說有名的人登上這座亭子大多是來憑吊余忠宣的墳墓,又想到大觀亭的名氣是依附于余忠宣的名氣而聞名的,只是遺憾不能一睹其優美的盛況。今年我到皖城參加考試,才跟隨方存之先生游覽這個地方。大觀亭四面環山,長江一直延伸了天邊,游覽這樣的風景名勝,我慷慨的可以想象當時的盛況。但是停止大觀亭的地址廢棄變成了軍營,想尋求以前的盛況蕩然無存。只有余忠宣的墳墓,被前中丞彭公重新修建,高大的墓碑,凸起的墳墓,完全像以前一樣,我與方先生一起徘徊憑吊,很長時間才回家。②夫亭之廢久矣!今日之游,非震(心動)于其昔日之名耶?然求其勝跡,已無一存,更(再)閱(經過)異時,誰復知有是亭者!若余公之墓,則雖無彭公之修治,吾知千百年后,必有憑其墟(墳墓)而吊(憑吊)者矣。而中丞理墓時,曾(卻)不及(沒涉及到修理)是亭。意者園林臺榭之盛,固不如忠義之氣之感人深歟?抑(還是)有所附而名者無不亡,惟其所以名者為可久耶?然則非有不朽之實,雖盛名震耀(震耳耀目),未有不終歸混滅者也,獨是亭也歟!(有刪節)譯文:大觀亭廢棄已經很久了!今天的游玩,難道不是因他往日的名氣所動嗎?然而,想要探尋它的盛況,已經沒有一處存在,再過一段時間,誰還會知道有這座亭子?像余公的墳墓,即使沒有彭公的重修整治,我知道千百年之后必定會有憑借他的墳墓而憑吊的人。中丞在修理墳墓的時候,卻沒有修理這座亭,難道是想到園林臺榭的盛況本來就不如忠義之氣感人至深?還是因為停止有所依附而聞名的事物最終沒有不消亡的,只有那些有名副其實的才可以長久?既然這樣,那么沒有不腐朽的事物,即使是曾經震耳耀目的事物最終總歸是有消失的時候,難道只有這一座亭子是這樣嗎?20.甲乙兩文都談及“湮沒”和“留存”的話題。請梳理文本內容,完成以下表格。(3分)文本

話題湮沒留存甲文先生之人草堂之名草堂之址先生之詩和

(1)

乙文亭墓地園林臺榭(2)(3)不朽之實2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蓋以先生一飯之頃,而忠君愛國之惓惓”:“益”的作用是承接上文,交代原因。B.“相與低徊憑吊,久之乃歸”:“乃”是“才”的意思,表示時間晚、歷時長。C.“則雖無彭公之修治”:“雖”是“即使”的意思,推進了深一層的思考。D.“獨是亭也歟”:“獨”是“唯獨”的意思,表示所涉對象只是一個特例。22.比較甲乙兩文中的畫線句,分析所寫景物的不同特點及作用。(4分)23.甲乙兩文都圍繞“存廢”展開議論,但議論各有特點,請結合兩文內容加以分析。(4分)20.(3分)(1)先生的(愛國)精神(2)忠義之氣(3)依附他物獲取的聲名21.(2分)D22.(4分)答案示例:甲乙兩文畫線句所寫景物一則衰颯,一則壯闊,都與作者情感表達有關。甲文畫線句以“衰草”“寒煙”寫出故址的蕭索荒涼,令人感傷,引發了作者對先賢故居已然不存的感慨,為后文重筑草堂的舉措鋪墊。乙文畫線句通過寫群山、長江、高天等壯闊之景,氣象恢宏,引發對昔日大觀亭盛況的懸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