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文本版-含答案)_第1頁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文本版-含答案)_第2頁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文本版-含答案)_第3頁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文本版-含答案)_第4頁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文本版-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二、閱讀下面兩篇短文,完成8-10題。(12分)(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乙)魏文侯①與虞人②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③之④?”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⑤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⑥。魏于是乎始強。【注】①魏文侯:戰國時期魏國國君,在諸侯中有美譽②虞人:管理山澤的小官。③焉:哪里④之:到,往⑤豈:怎么⑥身自罷之:親自取消了(打獵)活動。罷:停止的意思。8.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4分)(1)與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3)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 (4)下車引之:________________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1)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日,飲酒樂,天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甲)(乙)兩文表現的共同主題是什么?讀了兩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共14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________)(3)人不堪其憂(________)(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________)10.下列句中“而”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2分)A.曲肱而枕之 B.擇其善者而從之C.溫故而知新 D.人不知而不慍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2.課文內容可分為三大類:A.學習態度,B.學習方法,C.個人修養。說說下列句子各屬哪一類。(3分)(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______)(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______)13.請你聯系實際談談你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體會。(3分)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題。【甲】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詠雪》【乙】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陳太丘與友期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①與兒女講論文義②俄而雪驟:③陳太丘與友期行④下車引之:(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①尊君在不②過中不至B.①下車引之②左將軍王凝之妻也C.①去后乃至②相委而去D.①太丘舍去②光臨寒舍(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②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4)【乙】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15分)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6.給下面句子中加點字注音(1分)尊君在不?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4分)⑴陳太丘與友期行 ⑵太丘舍去⑶相委而去⑷元方入門不顧8.根據語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2分)A.期日/中 B.對/子罵父C.下車/引之 D.元方入/門不顧9.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⑴待君久不至,已去。⑵友人慚,下車引之。“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何不同?(2分)11.“元方時年七歲”這句話有什么表達作用?(2分)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8~11題。(11分)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乙】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算,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箅,飯今成糜。"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仿佛志之。"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注釋∶①詣∶拜見。②論議∶談論玄理。③進火∶燒火。④箅∶蒸飯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竹算。⑤餾∶蒸飯。⑥糜∶粥。⑦識∶所收獲的知識。⑧志∶記得。⑨更相易奪∶互相更改互相補充。8.下面是小芳同學朗讀課文時的節奏劃分,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A.陳太丘與友/期行B.日/中不至,則/是無信C.友人/便怒曰D.元方/入門/不顧9.解釋下列句中加著重號的詞語。(2分)陳太丘與友期行期∶____。(2)爾頗有所識不不∶______10.翻譯下列句子。(4分)(1)友人慚,下車引之。翻譯∶____(2)炊忘著箅,飯今成糜。翻譯∶_______11.結合【甲】文中的語句,請分析元方是怎樣的一個人?(3分)答∶六、課內閱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②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⑤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0.解釋下列句中加著重號的詞語。(1)不亦說乎說:___________________(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___________________(3)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___________________(4)博學而篤志篤:___________________11.翻譯句子。(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2.與“人不知而不慍”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思而不學則殆 B.切問而近思 C.溫故而知新 D.擇其善者而從之13.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原因。六、對比閱讀(共12分)(本題12分)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陳太丘與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伋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請別駕從事③,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伋為違信于諸兒,遂止于野亭④,須期乃入。其為人若此。(選自《后漢書·郭伋傳》,略有改動)(注釋)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剛擔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別駕從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10.(4分)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①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②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③兒曹何自遠來(____________)④須期乃入(_____________)11.(2分)下列對(乙)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 B.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C.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 D.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12.(4分)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2)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13.(2分)甲、乙兩文給我們共同的啟示是什么?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期中復習: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答案版二、閱讀下面兩篇短文,完成8-10題。(12分)(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乙)魏文侯①與虞人②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③之④?”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⑤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⑥。魏于是乎始強。【注】①魏文侯:戰國時期魏國國君,在諸侯中有美譽②虞人:管理山澤的小官。③焉:哪里④之:到,往⑤豈:怎么⑥身自罷之:親自取消了(打獵)活動。罷:停止的意思。8.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4分)(1)與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3)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 (4)下車引之:________________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1)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日,飲酒樂,天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甲)(乙)兩文表現的共同主題是什么?讀了兩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每空1分)(1)約定(2)才(3)舍棄(4)拉,牽拉9.(1)您和我父親約定在正午。到了正午(您)卻沒有到,這就是沒有信用。(2)到了那天,魏文侯和大臣們在宮中喝酒喝的很開心,天下起了雨。10.共同的主題:為人一定要講誠信。(2分)感受:與人交往,“信用”和“禮貌”尤其重要,這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意對即可)(2分)(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共14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________)(3)人不堪其憂(________)(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________)10.下列句中“而”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2分)A.曲肱而枕之 B.擇其善者而從之C.溫故而知新 D.人不知而不慍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2.課文內容可分為三大類:A.學習態度,B.學習方法,C.個人修養。說說下列句子各屬哪一類。(3分)(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______)(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______)13.請你聯系實際談談你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體會。(3分)9.(2分)(1)同“悅”,愉快(2)我(3)能忍受(4)于此,意思是在其中10.(2分)D11.(4分)(1)孔子說:“懂得某種學問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把研究這種學問作為快樂的人。”(2)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12.(3分)(1)C(2)A(3)B13.(3分)示例:孔子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世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題。【甲】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詠雪》【乙】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陳太丘與友期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①與兒女講論文義②俄而雪驟:③陳太丘與友期行④下車引之:(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①尊君在不②過中不至B.①下車引之②左將軍王凝之妻也C.①去后乃至②相委而去D.①太丘舍去②光臨寒舍(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②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4)【乙】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分析】參考譯文:【甲】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和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謝安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跟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趁著風飛舞。”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乙】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解答】(1)本題考查文言詞義。解答此題,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在學習中要注意識記文言實詞。①句意:和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文義:文章義理。②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俄而:不久。③句意: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期:約定。④句意:下了車去拉元方的手。引:牽,拉。(2)本題考查文言詞義。解答此題,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在學習中要注意識記文言實詞,還要注意由課內到課外的知識遷移。A.①句意:你的父親在嗎?不:同“否”。②句意: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不:用在動詞前,表否定。B.①句意:下了車去拉元方的手。之:代指元方。②句意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之:名字。C.①句意: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去:離開。②句意: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去:離開。D.①句意: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舍:舍棄,拋棄。②詞意:賓客來到我的家。舍:房舍,家。故選:C。(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應當注意做到字字落實,尤其是重點實詞的翻譯;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語、賓語需要補全;最后要注意語句的通順。①重點詞有:欣然,高興地樣子。何,什么。句意: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②重點詞有:期,約定。去,離開。句意: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4)本題考查對人物稱謂的理解。根據字詞積累和文章內容可知,這三種稱呼是有區別的。“君”指的是你,是對對方的一種敬稱;“尊君”是敬稱,是尊稱對方的父親;“家君”是謙稱,是對人謙稱自己的父親。答案:(1)①文章義理。②不久。③約定。④牽,拉。(2)C(3)①謝安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②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4)“君”是對別人的尊稱;“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點評】翻譯句子的原則是“信”“雅”“達”,翻譯時應當注意做到字字落實,尤其是重點實詞的翻譯;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和特殊句式,如主語、賓語需要補全,倒裝句要調整語序;再次要注意一詞多義現象,要結合具體語境準確解釋;最后要注意語句的流暢。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15分)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6.給下面句子中加點字注音(1分)尊君在不?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4分)⑴陳太丘與友期行 ⑵太丘舍去⑶相委而去⑷元方入門不顧8.根據語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2分)A.期日/中 B.對/子罵父C.下車/引之 D.元方入/門不顧9.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⑴待君久不至,已去。⑵友人慚,下車引之。10.“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何不同?(2分)11.“元方時年七歲”這句話有什么表達作用?(2分)6.(1分)fǒu7.(4分)⑴約定⑵離開⑶舍棄⑷回頭看8.(2分)C9.(4分)⑴(我父親)等您許久您沒有來,(他)已經離開。⑵友人感到慚愧,下車來拉元芳。10.(2分)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家君:對人稱自己的父親,謙詞。11.(2分)這句話能表現元方是一個自幼就懂事明理,做事方正的人。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8~11題。(11分)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乙】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算,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箅,飯今成糜。"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仿佛志之。"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注釋∶①詣∶拜見。②論議∶談論玄理。③進火∶燒火。④箅∶蒸飯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竹算。⑤餾∶蒸飯。⑥糜∶粥。⑦識∶所收獲的知識。⑧志∶記得。⑨更相易奪∶互相更改互相補充。8.下面是小芳同學朗讀課文時的節奏劃分,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A.陳太丘與友/期行B.日/中不至,則/是無信C.友人/便怒曰D.元方/入門/不顧9.解釋下列句中加著重號的詞語。(2分)陳太丘與友期行期∶____。(2)爾頗有所識不不∶______10.翻譯下列句子。(4分)(1)友人慚,下車引之。翻譯∶____(2)炊忘著箅,飯今成糜。翻譯∶_______11.結合【甲】文中的語句,請分析元方是怎樣的一個人?(3分)答∶8.(2分)B9.(2分)(1)約定(2)同"否"10.(4分)(1)友人感到很慚愧,下車拉元方。(2)做飯忘記放篦子,飯成粥了。11.(3分)示例1;文中元方始終使用敬辭"君"、謙辭"家君",可見他懂禮貌。示例2∶"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可見元方重禮守信。示例3∶"元方入門不顧",可見元方率性偏強。示例4∶面對父親友人粗魯無禮的言辭,元方大膽辯駁,有理有據,落落大方,維護了父親和自己的尊嚴,說明元方是一個機敏、聰明、方正的人。(有依據1分,分析合理2分。答出一點即可)六、課內閱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②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⑤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0.解釋下列句中加著重號的詞語。(1)不亦說乎說:___________________(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___________________(3)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___________________(4)博學而篤志篤:___________________11.翻譯句子。(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2.與“人不知而不慍”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思而不學則殆 B.切問而近思 C.溫故而知新 D.擇其善者而從之13.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原因。10.說,同“悅”,愉快于此,在其中以……為快樂堅定11.(1)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2)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12.A13.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長處和優點。六、對比閱讀(共12分)(本題12分)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陳太丘與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伋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請別駕從事③,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伋為違信于諸兒,遂止于野亭④,須期乃入。其為人若此。(選自《后漢書·郭伋傳》,略有改動)(注釋)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剛擔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別駕從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10.(4分)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①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②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③兒曹何自遠來(____________)④須期乃入(_____________)11.(2分)下列對(乙)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 B.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C.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 D.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12.(4分)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2)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